白居易《汉将李陵论》原文及翻译随文注释 【原文与注释】 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不死:没有死去)也。而陵苟免(苟免:苟且逃避死亡)而微躯(微躯:降低身份,使自己卑贱),受制于强虏,虽(虽:即使)有区区之意(区区之意:真挚……
白居易《汉将李陵论》原文及翻译随文注释
【原文与注释】
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不死:没有死去)也。而陵苟免(苟免:苟且逃避死亡)而微躯(微躯:降低身份,使自己卑贱),受制于强虏,虽(虽:即使)有区区之意(区区之意:真挚的情意),亦奚为(为:作为)哉?夫吴、齐者,越、鲁之敌国;匈奴者,汉之外臣,俾(俾:读bǐ,使)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长:助长)寇雠辱国家甚矣。况二子虽(虽:虽然)不死,无陵生降之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酌(酌:斟酌,考察)其本末,事不相侔(侔:读móu,等同),而陵窍(窍:空子)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
【对照翻译】
况且会稽的耻辱,不是藩篱的过错;鲁国蒙受羞辱,曹沫一定更报复,所以这二位没有死去啊。然而李陵苟且偷生逃避死亡降低身份,使自己卑贱,受制于强敌匈奴,即使他真有拳拳报国之心,又有什么作为呢?那吴国、齐国,是越国、鲁国的敌国;匈奴是汉朝的外臣,使大汉的将军,被单于活捉,这是助长敌人的气焰而严重地侮辱了国家啊。况且这二位虽然没有死去,但没有李陵的活捉投降的恶名;这二位如果被活捉投降,也没有李陵延及到父母的祸患,我们考察这几件事的始末,李陵的事与这两位的事并不相同,然而李陵却钻空子假装是仰慕(效仿)他们的行为,这是严重地失去了做臣子的道义啊。
【原文与注释】
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意者:心中想的)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刺心自明:刺穿心脏自我表白),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效节:尽到臣子的节操;致命:献上生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尤:责备)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纾祸:解除祸患)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遽:立刻)加厚诛,岂非负德(德:功绩、功劳)?”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苟其生:苟且偷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世:后代),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冠:冠绝,第一)当时,壮节足以垂(垂:垂范)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及:涉及、触及)哉!
【对照翻译】
我看李陵的回复苏武的信,他心中想的只是担心汉朝不明白自己,却没有自我反省自己这件事的始终。为什么呢?与其想要刺穿心脏自我表白,割下头颅表明心志,何如尽到臣子的节操而献上生命来取信于国君呢?与其为母亲之死而痛心,悼念冤死的妻子,责备君王埋怨国家,何如忘记自己的生命坚守正义死去,从而解除父母的祸患呢!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白考察具体情况,而向下听取流言,立刻对李陵的家人施加重重的刑罚,难道不是对不起李陵对汉朝立下的功劳吗?”我回答说:假使李陵不苟且偷生,而能够接着去死,那么朝廷一定会将对他的赏赐延续到他的后代,刑罚也不会施加在他的父母身上,李陵的战功足以冠绝当时,他的豪壮气节足以为后世垂范,忠、孝、智、勇四者都成立了,那么他的死将永垂不朽,哪有流言能涉及他呢!
【原文与注释】
呜呼!予闻之古人云:“人各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生或轻于鸿毛。”若死重于(于:比)义,则视之(之:代指个人的生命)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故非其义(义:道义,该做的事),君子不轻(轻:轻视)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爱:吝惜)其死。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道:正道)焉。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然:这样)乎?不其然乎?
【对照翻译】
唉!我听古人说:“人各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活着比鸿毛还轻。”如果死比义重要,那么我们看待自己的生命如同泰山一样崇高;如果义比死重要,那么我们看待自己的生命如同鸿毛一样轻微。所以不是该做的事,君子不会轻视自己的生命;到了该牺牲的时候,君子不会吝惜自己的生命去死。可惜啊,李陵没有死去,失去了君子该行的正道。所以陇西的士大夫们以姓李感到惭愧,不也是这样的吗?不也是这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