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中的必要性论文 一、工商管理教学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在工商管理教学体系中,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导向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性教学目的,MBA、EMBA自不必说,本科和全日制学历研究生的教学目标对此也非常强调,毕业生的就业趋势和市场需求也充……
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中的必要性论文
一、工商管理教学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在工商管理教学体系中,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导向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性教学目的,MBA、EMBA自不必说,本科和全日制学历研究生的教学目标对此也非常强调,毕业生的就业趋势和市场需求也充分体现出这个导向,企业吸收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以从事经营实务工作。这种导向就要求学校去着力培养能适应竞争环境需要的管理者,通过实战能力、应变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塑造,为企业和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管理人才。因此,工商管理教育的重点之一是提高学习者的实际能力和素质。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工商管理学科自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权变性。受教育者对管理知识的学习,无论是知晓了科学管理、营销管理、战略管理等管理思想,还是学会了全面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等管理方法,都不能保证其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原因就在于工商管理理论具有使用上的权变性。化学实验中,当物质的参数和状态与理论值相符合时,其实验结果就会与理论计算结果相一致;经济学在研究供求关系时,只要现实情况符合理论假设,那么其均衡点就会与通过严密数学推导的均衡点相吻合。
但是,在工商管理中,促使A企业成功或者失败的管理思想或方法,不能保证相同环境下B企业就一定会成功或失败;昨天成功的管理模式,今天也许就是失败的助推器。这就是说,知识的储备只是成功管理的先决条件,而非必然条件,理论的运用具有强烈的条件匹配性。工商管理教育要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即在何种情况下采用何种策略的能力。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必须系统地向学习者传授管理知识,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必须将知识真正内化于学习者的头脑之中,形成现实的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潜意识行为。因此寻找如何实现知识内化、提高能力的路径是工商管理教学的关键所在。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反,案例教学正好注重了能力的培养,强调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平等对话与研讨的过程,教师是作为引导者出现于课堂,对受教育者的学习起导向作用,不再是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学习者则从“听讲者”变为“参与者”从“理论的接受者”转变为“实践的创造者”。这种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能有效的传授知识并有助于理论对个人的内化,培养和増强学习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应用为导向的工商管理教育是希望通过对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以及对个体的内化,培养企业经营所需的实战型人才,案例教学正好具备了这种特点,既符合了教学目标又很好应对了管理学科的特性,因而必然会被引入到工商管理教育中来。
二、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中的知识转换过程
知识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编码化知识(codifiedknowledge),另一类是隐含经验类知识(tacitedknowledge)也可称为显性和隐性知识(杨斌、赵纯均,2001)其涵义大致相同。编码化知识以普通媒介,如书本、网络等为载体而隐含经验类知识则具有较强的个人属性,通常存在于个人的头脑之中,传播之前先要经过编码,这类知识往往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学习者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或自学习得编码化知识,但却不能相应的获得隐含经验类知识,它只能通过学习者彼此之间共同学习,以及师生之间互动来获取。
工商管理案例教学通常以现实的企业经营背景为题材,通过学习者课堂内、外的学习与讨论,观点与意见的交融,达到对不同分析、处理问题视角和方法的体验,并经由判断,最后综合形成自己的决策观点。这样形成的观点不是简单的归纳总结,而是经过将外部知识编码化,再系统内化于自己头脑的过程之后得出的。杨斌、赵纯均(2001)认为在案例教学中存在着隐性知识显性、显性知识显性、显性知识隐性、隐性知识隐性这四种转换过程。我们认为在这些复杂转换过程中,最为核心的是隐含经验类知识不断编码化、编码化知识不断内化于个体的这样一个主要转换过程,主线是以外部隐含经验类知识为起点、以内化于个体头脑中的知识为终点,目标是使学习者的实际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提升,这应该是案例教学最突出的功能。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着上述其他的转换形式。
案例教学一般包含布置案例、研读案例、小组讨论、课堂讨论和分析报告撰写五个阶段,知识转换过程主要就是通过这五个阶段来实现。
布置案例是教师确定学习者的任务,明确指向课程的教学目标,这是隐含经验类知识初步编码化的过程,案例本身就是编撰者大量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书面再现,并且有的案例布置过程还融入了教师知识的编码化,因为在纷繁复杂的案例中找到合适的必须以教师的知识、阅历和经验为基础,是素质、水平的体现。
案例研读阶段多以个人方式进行。案例往往具有信息不完全的特性,学生个人根据案例的内容和所涉情况,通过各种媒介去查找资料。这种查找不是盲目收集所有资料,而是在自己现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以案例为依据,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查找资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例如要对Dell的直销模式进行分析首先就得了解Dell公司的运作背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定制等,而要分析TOYOTA的JIT生产模式则需要深入了解JIT的实质。这是个体隐含经验类知识逐步编码化的过程,即从自己的视角、经验、水平出发收集资料,将个体知识体现于资料之中,同时也融入了许多编码知识,为下一阶段他人对自己知识的吸收做好准备。
小组讨论一般是在课下、多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由于小组成员不多,顾忌较少,讨论气氛热烈,个人的思想、观点一般都能得到充分表达,遇到意见分歧时还会产生激烈的争论。例如在生产管理中,当对库存控制案例进行讨论时,小组成员会对是米用定量订货模型(fixed—orderquantitymodel)还是米用定期订货模型(fixed—timeperiodmodel)来管理企业库存产生分歧,每人都会列举一大堆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最后可能会形成统一的观点,也可能仍存在分歧,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小组成员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充分地了解他人的观点、经验和知识,以及处理问题的视角和方法,大量隐含经验类知识被有效编码并被成员所拥有,再内化于个人的头脑之中,小组初步的分析报告也将融入大量被编码化的隐含经验类知识,为更多学习者对本组成员知识的吸收做好准备。
课堂讨论阶段是一种正式的交流,也是整个案例教学中的重点环节。在案例讨论课上,小组某位成员代表本小组陈述观点,小组成员个人也可以积极参与。每个观点都是基于一定的知识积累、经验和判断,或者是在充分的非正式研讨交流之后形成的,其中包含了大量编码化和隐含知识,其他学习者可以根据发言了解隐藏在观点背后的知识和经验、处理问题的视角和方法,并将这些与自己的观点进行对比,找出差异之处,学习掌握那些己被编码化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同时也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递给别人。在讨论课上,不同的观点会进行交锋,交锋的激烈程度则会因课程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一般来说像财务管理、运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这类基于数据、定量和技术分析的案例,观点的发散性不会太大,即程度不会太激烈;而战略管理、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这类基于定性分析的案例,观点的差异性会很大,碰撞程度会相当激烈,但知识的转换效果往往也会更佳。
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对学习者的观点进行总体评价,这并非是简单的对错评价,不一定要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但必须对成员视角和方法做出点评,这有助于学习者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改进,促进知识的内化,同时这也是教师自身隐含知识的再次编码和传授。隐含知识被编码、编码知识被内化的转换过程在这一阶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案例教学转换知识、内化于受教育者的目标基本达成,这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是系统思维方式的形成,是个人实际能力的提升。
三、实施案例教学促进知识转换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是工商管理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手段,有利于转换知识和提高能力。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将使得案例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1。案例的合理选择
案例教学主要的目的`是将知识进行转换、内化于学习者个体并形成实际能力,转换何种知识是形成何种能力的前提,而知识的内容又取决于案例的内容,所以案例的选择也就成为了整个案例教学中知识有效转换的关键一步。我国现行工商管理教学多采用国外案例,如哈佛、毅伟案例,这些案例不乏著名跨国公司的战略、理念、经验和成功之道,特别是展开国际化竞争的手段和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些知识的转换对于培养适应激烈国际竞争、具有较强国际经营理念的实战人才意义重大。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国内经营竞争阶段,他们需要对国内营商环境相当熟悉的管理者,况且国际竞争也在逐步国内化,因此培养适合国内企业需要的实战人才也应该是工商管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正是这个目标的指向性决定了案例教学所要内化的知识和塑造的能力还必须与国内实情相匹配,本土案例正好符合此要求,较好的再现了国内企业经营面临的环境,因而对这类案例的使用可以培养学习者今后从事国内经营的能力。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企业多是在成熟市场中成长的,其案例的关注点多集中于流程和战术层面,但文化、制度的差异,使国内企业更多面临的是治理结构、不成熟市场、复杂经营环境,特别是体制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这些知识在国外案例中是无法体现的,所以要通过知识转换和能力塑造培养适合国内营商环境的经营管理者,就必须注重本土案例的使用。根据北大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对北大、清华、人大、复旦、厦门大学和上海交大部分MBA学员、EMBA学员(含企业家培训班学员)的调查显示,他们期望本土案例的使用率为60%。因此,工商管理案例教学通过知识转换和内化,培养学习者实际能力,就必须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指向性,即必须注意案例的合理选取,通过国外案例和本土案例的有效结合,来促进知识的转换和能力的提高。至于搭配的比例,目前还未形成定论,只能是视学员的具体情况来进行。
2。案例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
案例教学强调知识转换是建立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之上的,因此转换效果就取决于其互动的程度,而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这里就具体表现为对案例教学过程中互动程度的有效控制。小组讨论多在课外进行,远离教师的视线,这就使得教师对讨论的有效性难以监控。一部分学习者可能“搭便车”,在研读阶段不认真准备,在小组讨论中随便发表意见蒙混过关,不是自己真正隐含经验类知识的外溢,小组的发言提纲或报告没有大量融入成员的知识,互动程度较低,这使得小组内知识转换的效率大打折扣,直接影响后一阶段的课堂讨论,知识没有得到很好的交流,当然也就很难说得到有效转换了。
当教师主导不力时,课堂交流就可能离题万里,漫无边际,难以有效指向教学内容,讨论与理论知识相脱节;也有可能是教师不能很好激发学习者发言的积极性,每次交流总是少数几张熟悉的面孔显现于讲台,许多羞于、懒于表达者甘当默默无闻的听众。无论是哪种情况发生,学习者个体的隐含经验知识都不能很好地被他人编码和内化,知识转换的过程不能真正发生,案例教学的目的难以达到。因此,对案例教学互动程度的有效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是最难以处理的问题,这只能根据教育者的经验去把握。
3。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学时的合理分配
理论教学倾向于向学习者传递一套系统、完整、连贯的知识体系,而案例教学只能给出一个个孤立的、特殊管理情景的案例,所传递出的知识、经验是零碎的、具体的,结构性不强,缺乏连贯性和完整性。学习者对案例的研究、观点的形成、意见的表达是建立在相关学科知识基础之上的,对各种知识的转换、对他人知识的编码、对有用知识的内化,都要以强大的理论知识积累作为支撑条件。理论知识积累越多,案例教学中知识转换的效果也就越明显。试想,一个不懂任何工商管理理论的人,又如何会对他人优秀的管理思想产生共鸣?因此,要使案例教学知识转换过程有效发生,首先要保证学习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从这个角度来说,案例教学不可能完全取代理论教学,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的课时是知识有效转换的基础。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在学时的分配上是一种替代关系,二者此消彼涨,即案例教学的课时増加,相应的理论教学的课时就会减少。一般认为,在本科教学和全日制学历研究生教学中,案例课占总课时的两成左右较恰当;在MBA和在职研究生的教学中,这个比例以三成左右较为合适;而EMBA教育则应该放更多的精力在案例教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