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文言文翻译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爱莲说 文言文

管理员

摘要: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  在日常的学习中,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莲说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分享。爱莲说文言文翻译1  ……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

  在日常的学习中,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莲说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1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是著名的隐士。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的样子。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树立。

  可:只能。

  亵玩:玩弄。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盛:广。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乎:当然(应该)。

  宜:当。

  众:众多。

  一词多义

  (1)鲜

  陶后鲜有闻(少)

  芳草鲜美(鲜艳)《桃花源记》

  (2)之

  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之出淤泥而不染(联词,无实际意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名词“蔓”“枝”用作动词“生蔓”“长枝”)

  香远益清(形容词“远”用作动词“远播”)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2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题目:

  1.请解释下列加黑词在文中的意思。

  可爱者甚蕃_______出淤泥而不染

  陶后鲜有闻香远益清

  2.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请你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1)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莲却还写了菊、牡丹,目的是什么?

  5.莲出淤泥而不染,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1)多;

  (2)污染、沾染(污秽);

  (3)少,不多;

  (4)更加,越发。

  2.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有人喜欢;对于莲的爱好,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1)出淤泥而不染。

  (2)香远益清。(或者填:莲,花之君子者也。)

  4.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突出莲花的高贵品质。

  5.提出看法,表述完整即可。例如:扣住人与环境关系就一观点或二者关系谈,言之成理即可。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3

  《爱莲说》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做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可:值得。

  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美丽而不端庄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通,空。直,挺立。

  不蔓(w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远,名词作动词,遥远,空间距离大。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植”通“直”,立。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焉: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感叹词,相当于“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下文“莲之爱”、“牡丹之爱”同。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乎,当然。宜,应当。众,多。[2—3]

  【翻译】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鉴赏】

  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班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缕槔诼涞姆绶叮作了有力的渲染。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身体力行,澹泊明志的体现。这正是这篇小品能给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着力之处。

  接下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另外,莲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来、观音均以莲花为座。唐释道世《三宝敬佛》云:“故十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上。”作者《题莲》诗也云:“佛爱我亦爱,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头。”与这篇小品参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言下虽不免流露出一种孤掌难鸣的哀怨,但意味深长,无情地鞭挞了那些寡廉鲜耻之徒。这里,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4

  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热爱的很多。晋代陶渊明只热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大多非常热爱牡丹。我惟独热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莲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清芬;它笔直地洁净的立在那里,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热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热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热爱,人应该是很多了。

  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热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盛:特别,十分。甚:很,十分。

  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

  独:只,唯独。

  自:自从。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通:空。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遥远,空间距离大,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植”通“直”,立。

  近:靠近,走近(形容词)。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比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热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乎:当然。宜:应当。众:多。

  异义词

  (亭亭净植)植:古义:立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5

  作品原文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1爱者甚蕃2。晋陶渊明独爱菊3;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4;予5独爱莲之6出淤泥7而不染8,濯9清涟10而不妖11,中通外直12,不蔓不枝13,香远益清14,亭亭净植15,可16远观而不可亵17玩18焉19。

  予谓20菊,花之隐逸者21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22者也。噫23!菊之爱24,陶后鲜25有闻2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8。

  词句注释

  1、可:值得。

  2、蕃:通“繁”,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独,只,唯独。

  4、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自,(自)从。盛,很,十分,一作“甚”。

  5、予(yú):我。

  6、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7、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8、染:沾染(污秽)。

  9、濯(zhuó):洗涤。

  10、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11、妖:妖艳。美丽而不端庄。

  12、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通,空。直,挺立。

  13、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14、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远,形容词作动词,遥远,空间距离大。益,更,更加。

  15、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植”通“直”,立。

  16、可:可以。

  17、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18、玩:玩弄。

  19、焉:助词。

  20、谓:认为。

  21、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22、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23、噫:感叹词,相当于“啊”。

  24、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下文“莲之爱”、“牡丹之爱”同。

  25、鲜(xiǎn):少。

  26、闻:听说。

  27、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28、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当,这里与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众,多。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白话译文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写作背景

  据清邓显鹤《周子全书》《年谱》记载:“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县至于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希颜游岩题石,并有诗刻石。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五抟篆额。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

  《赣州府志》记有爱莲书院,云:“爱莲书院在城北,其地原为督学试院,有周茂叔莲池遗迹。”又有爱莲亭条目:“濂溪书院旧在东北玉虚观左······”这些记载充分证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已建莲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挥笔题写《爱莲说》。

  作品鉴赏

  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班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身体力行,澹泊明志的体现。这正是这篇小品能给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着力之处。

  接下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另外,莲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来、观音均以莲花为座。唐释道世《三宝敬佛》云:“故十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上。”作者《题莲》诗也云:“佛爱我亦爱,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头。”与这篇小品参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言下虽不免流露出一种孤掌难鸣的哀怨,但意味深长,无情地鞭挞了那些寡廉鲜耻之徒。这里,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艺术特点

  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这使文章更具思想特色。

  简要直切。全文不到一百五十字,所表现的内容却是丰富的。这里有爱花史的概述,有对莲花的描绘,有对诸花的品评,有自己感情的抒发。而这一切,无不是为了突出“爱莲”的主旨,宜接写莲,约占了篇幅的三分之一。真是既惜墨如金,又详略得当,而无文意不足。

  手法多样。作者娴熟地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了花儿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品德情操。菊花,是隐逸者的形象;牡丹,是富贵者的形象;而莲花则是美的理想的化身。它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娴静多姿;又像高洁不凡的雅士,风度翩翩;还象洁身自好的君子,高标傲世。

  对比的手法,此文也运用得很好。作者在文中要赞烦的是莲,但他不是作孤立静止的描写,而是在对比描写中显示它的高超不凡。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一花之君子者也。”把莲花的高洁从牡丹的反衬中突现了出来。而对壮丹的追慕者甚多,爱莲者甚少,则又在对比中显示出不良风尚之盛。菊花和莲花虽然都不满现实,但前者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可贵,作者通过对菊、牡丹、莲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就自然而然树立了莲花的美好形象。此外,作者还善于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之相得益彰。

  作者介绍

  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晚号濂溪先生,少时喜爱读书,志趣高远,博学力行,后研究《易经》,在亲友之助下,谋了些小官,不久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创办了濂溪书院,开始设堂讲学。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在他死后,弟子程颢、程颐成名,他的才识才被认可,经过后来朱熹的推崇,学术地位最终确定,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6

  《爱莲说》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翻译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爱莲说》注释

  1、可:值得。

  2、蕃: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独:只,唯独。

  4、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5、予(yú):我。

  6、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7、染:沾染(污秽)。

  8、濯(zhuó):洗涤。

  9、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10、妖:妖艳。美丽而不端庄。

  11、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通:空。直:挺立。

  12、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13、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远:形容词作动词,遥远:空间距离大。益:更,更加。

  14、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

  15、可:可以。

  16、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17、玩:玩弄。

  18、焉:助词。

  19、谓:认为。

  20、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21、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22、噫:感叹词,相当于“啊”。

  23、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的。

  24、鲜(xiǎn):少。

  25、闻:听说。

  2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27、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当,这里与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众:多。

  《爱莲说》赏析

  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爱莲说》创作背景

  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已建莲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挥笔题写《爱莲说》。

  《爱莲说》作者介绍

  周敦颐,字茂叔,晚号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少时喜爱读书,志趣高远,博学力行,后研究《易经》,在亲友资助下,谋了些小官,不久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创办了濂溪书院,开始设堂讲学。

  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在他死后,弟子程颢、程颐成名,他的才识才被认可,经过后来朱熹的推崇,学术地位最终确定,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7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文言翻译翻译: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8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1爱者甚蕃2。晋陶渊明独爱菊3;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4;予5独爱莲之6出淤泥7而不染8,濯9清涟10而不妖11,中通外直12,不蔓不枝13,香远益清14,亭亭净植15,可16远观而不可亵17玩18焉19。

  予谓20菊,花之隐逸者21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22者也。噫23!菊之爱24,陶后鲜25有闻2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8。

  词句注释

  可:值得。

  蕃:通“繁”,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独,只,唯独。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自,(自)从。盛,很,十分,一作“甚”。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美丽而不端庄。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通,空。直,挺立。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远,形容词作动词,遥远,空间距离大。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植”通“直”,立。

  可:可以。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焉: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感叹词,相当于“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下文“莲之爱”、“牡丹之爱”同。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当,这里与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众,多。[2] [3]

  译文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4] [5]

  写作背景

  据清邓显鹤《周子全书》《年谱》记载:“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县至于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希颜游岩题石,并有诗刻石。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五抟篆额。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

  《赣州府志》记有爱莲书院,云:“爱莲书院在城北,其地原为督学试院,有周茂叔莲池遗迹。”又有爱莲亭条目:“濂溪书院旧在东北玉虚观左”这些记载充分证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已建莲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挥笔题写《爱莲说》。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9

  爱莲说

  周敦颐

  朝代:宋朝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盛爱一作:甚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是著名的隐士。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很,十分。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之:的。可爱:值得怜爱。者:花。甚:很,非常。蕃:多。自:自从。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独:只,仅仅。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长出。淤(yū)泥:污泥。染:沾染(污秽)。濯(zhuó):洗涤。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通:贯通;通透。直:挺立的样子。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益:更加。清:清芬。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树立。可:只能。亵玩:玩弄。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助词。谓:认为。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盛:广。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鲜(xiǎn):少。闻:听说。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宜乎:当然(应该)。宜:当。众:众多。

  逐句翻译

  ⒈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水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⒉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十分喜爱牡丹。

  ⒋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我(却)[1]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却不受(淤泥)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是却不显得妖媚。

  ⒌中通外直,(它的枝干)中间贯通,外表笔直

  ⒍不蔓(màn)不枝,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或:不长藤蔓,不生枝节

  ⒎香远益清,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显得清幽

  ⒏亭亭净植,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

  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能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呀”等语义虚词。)

  ⒑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⒒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⒓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⒔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喜爱菊花的(人),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有听闻了。

  ⒕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喜爱莲花(的人),和我一样的还有谁?

  ⒖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当然)有很多人了!(宜:当然)

  赏析: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爱莲说》是我国古代散文之精品。全文119字,结构严谨,笔意超越,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其采用“借影”笔法,以莲自喻,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容。值得知道的是,这篇选入教材的佳作是宋代哲人周敦颐于1063年(嘉佑八年)5月在虔州(今赣州)道判署内写作的。

  正如《爱莲说》抒意,周敦颐虽身居官场,却始终未曾放弃读书治学,著书立说,教育青年提携后进。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二程——程颐、程颢,便是他在赣州一手培养出来的弟子。他做官也和别人不同,“为政精密,务尽道理”,他在1045年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参军(一种小官)时,为了一个法不当死的囚犯,和顶头上司转运使王逵据理力争,并递上辞呈,不愿为官,终于使刚愎自用的王逵有所感悟,承认自己的错误,囚不得死。周敦颐在赣州为官多年,清廉勤勉。《爱莲说》据传系他一次游览于都罗汉岩之后所作。

  从《爱莲说》一文来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莲,花之君子者也。”以莲喻道德高尚的人。且正是文如其人,了专祠,并在祠后建“濂溪书院”,书院内还凿有“爱莲池”。由于几经兵燹,原来书院、祠和池均已无存。此篇文章写出了作者洁身自好、不甘屈服于世俗的高尚情操,表现了作者的“出淤泥而不染”,从而与文章中所讽刺的庸人、俗人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任南康(今星子县)郡守,曾在庐山的濂溪书院中赞叹周敦颐一生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黄庭坚亦称赞他“人品甚高”,如“光风霁月”。后来,赣州人为纪念他,建立了濂溪祠,刻周敦颐的图像及一些文章于石壁。此时,周敦颐的曾孙周直卿来到九江,把他曾祖写的《爱莲说》墨本送赠,于是赣州人就在书院莲池旁壁上摹刻了此文,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