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课堂实录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爱莲说 实录

管理员

摘要:

《爱莲说》课堂实录  《爱莲说》课堂实录 篇1  一、导入  (生背《〈论语〉十则》。)  师:刚才你们《〈论语〉十则》背得真不错!看来语文学得很扎实,老师对大家的表现充满期待。你们会表现得非常精彩的,是吗?  生(齐):是。  师:太棒了!老师来考考你们,……

《爱莲说》课堂实录

  《爱莲说》课堂实录 篇1

  一、导入

  (生背《〈论语〉十则》。)

  师:刚才你们《〈论语〉十则》背得真不错!看来语文学得很扎实,老师对大家的表现充满期待。你们会表现得非常精彩的,是吗?

  生(齐):是。

  师:太棒了!老师来考考你们,刚才你们背的《〈论语〉十则》记录的是谁的言行啊?

  生(齐):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

  师:对。孔子是诸子百家哪一学派的创始人?

  生(齐):儒家。

  师:没错,儒家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在他之后,中国历史上还出现了众多的儒学大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名篇《爱莲说》,其作者周敦颐也是其中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在儒学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爱莲说》,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二、读题提问

  (屏显课题。)

  师:请跟老师一起读———《爱莲说》,周敦颐。

  师:“敦”是敦厚老实的“敦”,其实周敦颐原名就叫敦实,后来才改叫敦颐。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生(齐):不知道。

  师:当时皇帝宋英宗的原名叫赵宗实。在中国古代,人们很讲究避尊者讳,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如果碰到了君主或者辈分比自己高的亲属的名字,是不可以直接说出或写出的。所以“周敦实”就改成了“周敦颐”。我们留意一下“颐”字的写法,“颐”字的左边是什么?

  生(齐):臣。

  师(出示课件中的象形字图片):是臣字吗?仔细看看投影上的图片。你们觉得这像我们头部的哪一部分啊?

  生(齐):嘴巴。

  师(边说边用手托着腮):哎,嘴巴、下巴这个地方。好,老师现在把它竖起来,这其实就是颐字的左边,它也读yí。那它是指什么呀?你们看看老师的手,这就是———

  生(大声):下巴。

  师:反应这么快!没错,“颐”字在象形文中就是这样一只手托着腮的,所以是指下巴或面颊。有一成语叫做“颐指气使”,是指一个人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来示意人家该怎么做,表现的是有权势的人傲慢的神气。请同学们把这个词写下来。

  (生写词语。)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题目《爱莲说》,能理解吗?

  生1:“爱”是喜爱。生2:“莲”是莲花。

  师:“说”字呢?

  生(杂):古代的一种文体。师:预习得真好!“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大多是针对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说说自己的爱好。那把三个字连在一起,你会理解吗?

  生3:就是作者喜爱莲花,他为抒发自己心里的感情而写成文章。

  师:理解力不错!那么看到这样一个题目,你会有什么疑问?

  生 4:我的疑问是,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莲花有哪些值得他喜爱的地方?

  师:哦,还有吗?生5:我知道他为什么喜欢莲花。

  师:哦,你已经知道啦。这个秘密我们先保留一下好吗?待会儿我有机会让你做小老师,你做好准备,好吗?生4:好。

  三、正音解字

  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让我们带着刚才的问题一起进入课文学习。下面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留心生字词读对没有,有没有哪些词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拿起笔来,做个记号。(一生朗读,同学们很认真地边听边做记号。)

  生 1:“陶后鲜有闻”的“鲜”,该读第三声。

  师:为什么要读第三声?生1:是“少”的意思。

  师:你说对了。今天还有没有成语保留这个意思的?生1:鲜为人知。

  师:对极了!还有要提醒的吗?生 2:那个词是不是读不蔓(wàn)不枝?

  师:你发现了一个多音字哦。课文这个地方还是读 màn,你说的wàn 用在口语当中,比如说花蔓、藤蔓,都读wàn 。好,我们把它读一读、写一写。现在拿起笔,在纸上把幻灯片上的红色字写一写,注意字形。

  (生练习。)

  师:好多同学都写完了。“濯”字是不是有点复杂?

  (生轻轻点头。)

  师(出示课件中的图片):这个字是怎么构成的?左边三点水,右边上面是一个“羽毛”的“羽”字,下面是一个什么字呀?“隹”字!你们知道这个字怎么理解吗?我们猜一猜,看看这个图片———甲骨文、金文、篆文,那个图形像什么呀?

  生 3:像鸟。师:你的想象力很不错,说对了!是一只鸟。这个字就是指短尾巴的鸟。所以,你看看,一只鸟张开羽毛在水边干什么呢?

  生 3:洗澡。

  师:没错!“濯”字是个会意字,它的意思就是“鸟在水中洗浴”。现在记住“濯”字怎么写了吧?理解了字音、字形、字义,我们现在再来读一遍课文,一边读一边带着理解去

  体会课文的意思。

  (生齐读课文 )

  四、研读重点

  师:这一遍读得字正腔圆啊!下面我们开始进入课文的研读。想一想我们刚才提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齐):作者为什么爱莲?

  师:好,现在听老师朗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想一想:哪一句话是直接描写莲花的?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呢?

  (师朗读。)师:同学们,哪一句是描写莲花的呀?一起读。

  生(齐):“出淤泥而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对了!哪位同学把这句话翻译一下?

  生 1:我唯独喜爱莲花……但不可贴近地玩弄。

  师:非常流畅,谢谢。那这个句子当中有一个“益”字,是什么意思?

  生 2:“益”就是越来越的意思,就是传播得越远,越显得清新。

  师:有一个成语叫做“多多益善”,还有呢?生3:精益求精。

  师:对!这几个词里“益”都可解释为“更加”的意思。下面思考一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生 4:外形,香气,还有它的样子。

  师:还有样子?生5:内在。

  师:这个词用得很准确。说完整一点是———内在品质。

  生6:是莲花的意境。

  师(惊喜):哎呀,连意境都想到了,真是超乎老师的想象。当然,在这里用“内蕴”一词可能更贴切点。

  师:你们觉得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写得美不美?

  生(纷纷点头):美。

  师(轻柔的语气):好,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感受周敦颐笔下的莲花之美。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用你的语言描述出来,跟老师、同学们分享一下。

  生 1:一枝亭亭玉立的莲花,开放在荷塘中央,它的花瓣很漂亮,却不显得妖媚,它的底下有淤泥,但它却显得很干净,看起来特别令人惬意。

  师:既有视觉描写,又有自己的心理感受描写。不错!

  生 2:我脑海里浮现了江南一大片一大片的莲花。

  师:既然有这么美的莲花,有这么美的语言,就让我们用心把这一句话背下来吧!开始。

  (生自由背诵。两分钟后,三个学生分别背诵。)

  师:谢谢!有个名人曾经说过:“良好的记忆是智慧之母。”我看我们班的孩子,就是一群有智慧的人。来,全班背诵一遍。

  (生背诵该段。)

  五、把握主旨

  师:周敦颐把莲花写得这么美,我想他并不仅仅倾心于它的外在美。他把莲花比作什么?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齐声朗读。)

  师:把它比作什么?一起答。生(齐):君子。

  师:什么是君子呢?生1:品德高尚的人。

  师:你在哪里发现的?生1:注释。

  师:很细心呀!那么,在周敦颐的眼中,君子应该有哪些美好的品质呢?请结合原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作具体分析。前后桌的同学可以

  一起讨论,给大家4 分钟时间。

  (生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师:已经有好多同学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的风采了。好,请你来。

  生 2:我从“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中知道,君子不应该是那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人,而应该坚持自己的理想,应有一种洁身自爱的高尚情操。

  师:对,要坚持自己的原则。

  生 3:我从“中通外直”这里看出,君子应该清廉正直、心怀淡泊。

  师:我欣赏“正直”这个词。你说到重点了,周敦颐在他的著作通书》当中曾经这样讲:我们的内心要通达,胸怀坦荡,我们的立身处世要做到刚毅、正直。这是周敦颐君子涵义的核心。

  生4: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君子。然后从“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出,他用非常好的心态面对别

  人,就是清高庄重,不会乱开玩笑。

  师:其实有很多圣贤都谈到过“君子”。我看过一个资料,《论语》当中提到君子共有 107 次。看来你们的知识面也很广!

  生 5:还有一个,不知道对不对。

  师:没关系,大胆地说,我做你的倾听者。

  生 5:就是从“不蔓不枝”这里可以看出来,它不生枝蔓不长枝节,也就是说它不节外生枝。

  (全场大笑。)

  师:我觉得你说到它不节外生枝,应该还有一点,它不会去攀附别人,对不对?所以还可以看出君子独立的'个性。通过大家刚才精彩的分析,老师看到一朵朵纯洁的莲花,更看到一位位高洁的君子!正所谓“君子如莲,莲如君子”啊!周敦颐把成为君子当作终身的目标,

  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 1:周敦颐是北宋人,字茂叔,号濂溪,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是理学派的开山鼻祖,理学也是儒学的分支,主张清廉,自由,没有儒家那么保守。

  师:你说得很好。老师给大家讲个有趣的故事,好不好?

  生(齐):好。

  师:周敦颐曾经在江西的南安任职,他有一个上司叫王逵,是个很有名的悍吏。有一天,王逵想把一个按照律法不应该杀头的囚犯杀头,下属都怕他,不敢劝他。唯有周敦颐据理力争,但王逵就是置之不理。周敦颐“啪”地把手中的手板扔下,打算辞官离去。他说:“有这

  样做官的吗?要用杀人的方法来取悦上司,这样的事情我不愿意做。”王逵听后才醒悟过来,决定把这个囚犯按照律法判决。通过这个故事,你看出周敦颐是个怎样的人?

  生2:是个不贪赃枉法的人。

  生3:不畏强权的人。

  生4:不为个人前途趋炎附势,

  尊重事实。

  师:很好,同学们说得很妙,老师也很赞同,这是一个令人景仰的君子。曾经有一个学者用一首诗表达了对他君子之风的敬意。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

  (屏显。)

  陈《茂叔爱莲》:不枝不蔓体本真,中通外直用乃神。我即莲花花即我,如公方是爱花人。

  (生齐读。)

  师:好一个“我即莲花花即我”,好一个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般的君子啊!同学们,现在可以回到我们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了。现在请那个小老师来解答:周敦颐为什么爱莲?现在转换一下角色,假设你就是哲学家周敦颐,说说你为什么喜爱莲花。

  生 1:因为“我”想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又不愿像陶渊明一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一样追求功名富贵。(生再次鼓掌。)

  生 2:“我”认为陶渊明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人们都爱牡丹,莲花品德那么高尚,“我”怎么可以不爱莲花呢?

  师:你就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你们都说出了周敦颐的心声,可以说是周敦颐的知音啊!

  六、探究总结

  师:本文通过写莲来抒发自己对君子之义的敬仰之情,像作者这样把自己的情感志向寄托在某一物品上的写法,我们把它叫做什么?

  生(齐):托物言志。师:没错!这种写法除了在写莲时用到了,还有什么地方用到了?

  生 1:在写牡丹和菊花时也用到了。

  师:怎么理解?

  生 2:其实他写菊花和牡丹是用来衬托莲花的,把牡丹比喻成富贵者,这是以世人的追求名利反衬莲花的不追名逐利;把菊花比喻成隐逸者,衬托莲花在尘世中也能洁身自爱。

  师:很不错。文章就是这样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莲写君子。又使用衬托的手法,以菊花、牡丹来衬托莲花,以隐逸者、富贵者衬托君子。与其说作者在写花,还不如说作者在写人。那么,你最欣赏哪一种人?

  生 3:我最喜爱莲花。因为菊花是隐逸者,不是主动面对黑暗现实的人。莲花就是君子,敢于向小人、向违反法律的人反抗。而牡丹是贪图富贵荣华,没有真正的品质。

  师(充满感情地):嗯,能够洁身自好固然可嘉,但于社会无益。而像莲花一样具有道德理想的追求,这才是周敦颐认可的君子之道啊!好,就让我们带着对莲花的喜

  爱之情,对周敦颐的敬爱之情,一起再次投入到对文章的朗读背诵当中,去感受这至真至纯的美吧!(生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师:让我们的生命化作那朵莲花,让莲花洁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都能成为一个翩翩君子,一个如莲花般的君子吧!谢谢大家,下课。

  《爱莲说》课堂实录 篇2

  (上课铃响,师生互相问好,上课正式开始。师板书课题和作者:爱莲说周敦颐)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爱莲说》这篇文章的作者周敦颐,并通过抓关键字词疏通了文章的大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试着对文章的内容、主旨及写作手法作进一步的赏析与探究,大家有没有信心呀?

  生:大声齐答:有。

  师:好!能背诵全文了吗?请大家试着背诵一遍,注意语气、语调和停顿。

  生齐背诵。(从整体情况来看,学生背得较熟练且无明显错误)

  师:看来同学们也和老师一样非常喜欢这篇文章,背得很熟练。那你们能说说北宋时期的这位哲学家为什么要写这篇《爱莲说》吗?

  (学生稍作思考后有近半数同学举手。师点一生发言。)

  生:我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主要是想表达一下自己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师:还有与这位同学不同的看法吗?(有两三位同学举手,师点一生发言)

  生:我觉得还表达了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

  师:还有不同看法吗?(学生呈思考状,无生举手)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说得都不错,在这篇文章里确实表达了作者对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那你们又主要是从文中哪些语句读出来的呢?

  一生朗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师板书:予独爱莲)

  师:在这个地方作者对莲的美丽形象进行了细致描绘,其中一句可试为是对莲的形象的总写,大家想想,应是哪一句?

  生1:我认为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师摇头)

  生2:我认为应是最后一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微笑着点点头):面对着美丽的莲花,我们油然而生敬意,但只能远远的欣赏而绝不会产生半点对它不恭不敬的想法,这是一种何等的形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有生点头)

  师:其实我们还可以用第二段中的一句话来说明作者爱莲、赞莲的原因。

  (有生举手)

  生:“莲,花之君子者也。”(师板书:花之君子)

  师:何为君子?从刚才我们所读的作者对莲形象的具体描绘的语句中你能发现莲身上到底具有哪些高尚的品德呢?

  师:请同学们再认真品读一下描写的语句,一句一句好好想想,然后和本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时间约3分钟)

  师:我们先看第一句“出淤泥而不染”。莲花是不是从乌黑的淤泥里生长出来?

  生齐答:是。

  师:它身上有没有带上半点淤泥呢?

  生齐答:没有。

  师:作者在这个地方写出了莲什么样的可贵品质?

  (有生似有所悟,但不吭声)

  师:平常我们都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莲生长在一个污浊的环境中却又不受到丁点影响——(有一生小声说“洁身自好”)

  师:有位同学想到了一个词,但她不敢大声说,大家用掌声鼓励鼓励。

  (该生稍大声说“洁身自好”,师板书:洁身自好。)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莲生活在一个污浊的环境里却没有受到这不良环境的影响,这就是一种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崇高品质。

  师:再看下一句,“濯清涟而不妖”。莲经过清水的洗涤而不显得妖媚。它是那么的美丽,但又显得是那么的庄重,它的美是一种自然、淳朴的美。

  生:美丽端庄。

  师:“美丽端庄”往往只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外表,莲在这里所体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呢?

  生:庄重淳朴。(师板书:纯洁质朴)

  师:再看后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两句。作者为什么要特意写到莲的茎的内部是空的?这赋予了莲怎样的品质?平常我们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

  生1:大度。生2:胸怀宽广。

  师:说得很好。那后面又说莲长得笔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呢?

  生:正直不阿、坚毅执著

  师:漂亮。(板书:豁达大度、正直不阿)

  师:“香远益清”一句表面上是说莲花香气四溢、香飘万里,联系前面的内容来看,实质上是说莲怎样?

  (全班学生默不作声,呈思考状。师板书:美名远扬)

  师:后一句“亭亭净植”是什么意思?(多数学生举手,点一生发言)

  生: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师:老师读了这一句,不由得想起了孟子曾经说过的四句话。你们知道是哪四句吗?(无生应答)

  师:不管怎样风吹雨打、威逼利诱,莲总是不为所动,笔直地洁净地高高地耸立在水面上,这正是孟子所称赞的“富贵不能淫……”

  生: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师:这又写出了莲怎样的品质?

  生:刚强不屈(师板书:刚直不屈)

  师:请同学们再把这几句朗诵一遍。

  生齐声朗读。

  师:作者在描写过程中既写出了莲的美丽形象,同时更突出了莲身上所具有的种种可贵的品质,莲不愧是品德高尚的君子,他让人肃然起敬,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师在原板书“君子”一词下重重划上一笔)

  师:在当时社会现实中,作者说喜爱这君子的人除了他自己还有哪些人呢?

  生边摇头边说没有什么人了。

  师:你们是从文中哪一句读出来的?

  生齐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师:为什么独独只有作者喜爱莲花?其他人呢?

  生:其他人都喜爱牡丹去了,从文末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以看出。

  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爱牡丹呢?

  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师板书:花之富贵)

  师:在这里,作者揭示出了当时怎样的一种世风?

  生:追名逐利、追求荣华富贵的不良世风。

  师:同学们再把这文末三句细细品读一下,看能读出什么味道?

  (大约一分钟有同学举手,师点生作答)

  生:很有嘲讽的味道。(师板书:嘲讽批判追名逐利的不良世风)

  师:那作者呢?他就生活在这么一个污浊的.社会里,他有没有受到这种不良世风的影响呢?

  生齐答:没有。

  师: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哪句话来形容作者的这种君子的品格?

  部分学生不约而同地说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作者周敦颐用来赞美莲君子的句子呀?

  师:作者写下这篇《爱莲说》还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莲的喜爱和赞美吗?

  部分学生恍然大悟,摇头说:不是。

  师:采用了什么写法?

  生:托物言志。

  师:看来这篇文章跟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陋室铭》一样也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助于对莲的种种美好品质的赞美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志趣。

  (师板书:托物言志)

  师:从莲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作者怎样的志向志趣?师指板书学生齐读:洁身自好、纯洁质朴、豁达大度、正直不阿、刚直不屈。

  (师板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把这篇精美的散文读一读,好好品味一下作者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好好品味一下作者的这种君子的风度和品质。

  (生富有深情地细读全文,约三分钟)

  师:作者在文中借助于对莲的赞美从而表明自己也有着莲一样的君子的品质,那他在文中是不是只写到莲了呢?

  生:不是,还写到了菊花和牡丹。(师板书:菊花、牡丹)

  师:作者为什么还写菊花和牡丹?你认为作者写菊花和牡丹对写莲有什么作用?

  生1:为了和莲的美好形象形成对比。

  师:文中的菊花和牡丹的形象都和莲的形象形成对比吗?

  生2:只是牡丹的形象和莲形成对比。

  师:为什么?

  生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象征着荣华富贵,而莲具有纯洁质朴的可贵品质,所以莲的形象和牡丹形成对比。

  师:说得很好。那作者有意把牡丹拿来和莲作对比,又起什么作用呢?这是我们在读文章时常碰到的一种什么写法?

  生2:是为了更进一步突出莲的可贵的君子品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

  师:你说的太对了,你在平时的写作中曾用到过这种写法吗?

  (生点点头,师板书:反衬)

  师:那菊花呢?作者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师边说边板书:花之隐逸)是不是说因为菊花常生长在隐蔽的地方不易被人们看到,所以作者称它是花中的隐士?(很多生摇头说不是)

  师:那是因为什么?(生沉默)

  师:文章开头说“晋陶渊明独爱菊”又是怎么一回事?(生继续保持沉默)

  师:前面我们学过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记》,还记得当时老师对陶渊明的介绍吗?东晋末年,社会的动荡不安,政治腐败,官场黑暗,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做起了隐士。其实,这一切都与陶渊明当年隐居在南山脚下所作的两句诗有关。(师在黑板边上板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以作者说“陶渊明独爱菊”,菊是花中的隐士。

  师:现在你们再想想,能说菊的形象与莲形成对比吗?(大多数学生摇头)

  师:它们二者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生:都不满现实,都不愿与现实同流合污。

  师:那不同之处呢?

  生:像陶渊明这样的隐士虽然也对当时的社会现状不满,不想和污浊的世俗同流合污,但他毕竟逃避现实,而莲所代表的君子的形象却不同,身处污浊的社会,不但不同流合污,而且显得是那样的坚毅顽强,绝不逃避现实。

  师:说得很好。这样看来莲的形象更高于菊花,这就是作者独爱莲而不爱菊的根本原因。那作者为什么又要写到菊花呢?对赞美莲的高大形象起什么作用?(生说不出来)

  师:这也是为了起到衬托的作用,不过不再是反衬,而是一种正面衬托或叫它陪衬。(师板书:陪衬)

  师:今天大家表现得非常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对课文的细读与品味、赏析与探究,我们已经明白:作者周敦颐在他的《爱莲说》里不仅仅表达了自己对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而且还富有深意,那就是运用了托物言志与反衬陪衬的手法,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志向志趣,同时委婉地嘲讽批判了当时追名逐利、追求荣华富贵的不良世风。(师结合板书做课堂小结)

  师:自此为止,同学们对这篇课文还有什么不能理解或不够明白的地方吗?(学生呈喜悦状,无人举手)

  师:如果你有什么不同的理解或看法现在也可以说出来让大家听一听。

  (学生呈回顾状,终无人举手)

  师:好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虽短小但从头到尾结构严谨,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读来韵味十足,历来为人们传诵不衰。我们再把这篇精美的散文背诵一遍,好吗?(生齐背全文,其间下课铃响)

  师:如果你确实还有什么不够明白的地方在课后和同学或老师好好探讨探讨,还不能熟背课文的抓紧时间,另大家在课外认真完成文后研讨与练习部分的第二题的2、3小题。下课。

  (师生互道再见,课堂结束)

  《爱莲说》课堂实录 篇3

  师:上课(师生问好),上课之前,我们先壮壮胆气,背诵与今天上课相关的三首古诗,行不行?

  生:(齐)行!

  (师起头,生齐背诵陶渊明《饮酒之二》、元稹《菊花》、刘禹锡《赏牡丹》。)

  师:刚才蔡维楷同学把“庭前”读成了?

  生:(部分)床前。

  师:芍药怎么跑到床上去了?(众笑)应是“庭前”。“庭前”对“池上”,“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尽少情”,应该这样记忆。读得很好。知道老师今天上什么课吗?(生答:不知道)我们先看一幅图(投影:澳门简图),这是一幅什么图?

  生:(齐)澳门地图。

  师:澳门地图有什么特点?(指投影)可分几部分?

  生:(齐)三部分。

  师:第一部分是澳门半岛;第二部分是——(部分生答:凼仔岛)对,凼仔岛;第三部分是路环岛。三部分靠什么连接起来呢?

  生:(部分)桥。

  师:我们说澳门即将回归祖国,筹委会根据澳门地理特点和文化传统,向全国征集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图案(投影:区旗图),同学们看,这是一幅什么图?

  生:(齐)莲花图。

  师:为什么是三瓣?

  生:含苞待放。(众笑)

  师:含苞待放吗?好像已经开啦!为什么是三瓣?不是四瓣、五瓣?

  生:(部分)代表三个岛。

  师:噢,三个岛,有一个只能说是半岛。那莲花下一弯曲线表示什么?想一想。

  生:桥。

  师:你怎么知道是桥?

  生:因为它连接三朵花,形状像澳门桥。

  师:噢!因为花就是岛,它连接三个岛,所以是桥。(投影:澳门桥)周龙生同学今天立了头功。桥下面应该有什么?

  生:(齐)水。

  师:对,下面四横是水。同学们再想,莲花上的五星代表什么?

  生:(部分)祖国。

  师:对。五星、莲花、大桥、海水组合成整体,寓意是什么?

  生:(大部分)澳门回归祖国。

  师:对,澳门回归祖国,澳门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学们想,四种图形巧妙组合设计就把澳门回归的寓意蕴含在其中,而莲花不仅澳门人喜爱,我们中华民族对它更是情有独钟。同学们打开书165页,今天我们学习《爱莲说》(板书:爱莲说),这也是一篇寓意深刻的作品。下面规定时间,5分钟默读。要求读原文,读注解,还要读标点。

  (生默读,师巡视并轻声提示。)

  师:读完了吗?读完的举手(立即有同学举手),一、二、三、四、五……还有一些同学,我们等一等(剩下同学也举手),既然同学们读完了,我要求同学们齐读一遍,敢不敢?

  生:(齐)敢。

  (师起头,生齐读。)

  师:非常之好,仅用5分钟看书,就读得这么好,真不错!但有一个字(板书:鲜)同学们看,这个字应该怎么读?刚才我站在谭有兴同学身边,谭有兴读成什么了?

  生:xiān。

  师:是不是广东人吃海鲜吃多啦?(众笑)应该读成什么?

  生:(部分)xiǎn。

  师:xiǎn,请把音注上(板书:xiǎn)。同学们注意,读成xiǎn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意思?看书,联系上下文,猜。

  生:少。

  师:你怎么知道是少?(启发地)“菊之爱,陶后”是谁之后?(生答:陶渊明之后)“闻”是?(生答:听)“鲜”就应该是?(一生答:多;众生纷纷纠正:少)是多还是少?

  生:(齐)少。

  师:(幽默地)王凯庭同学思维与众不同,别人“少”他“多”。(众笑)这个词,如果解释为“少”就一定读xiǎn。另外,这个词我们经常组成一个成语,知道吗?鲜——可能深一点了,我写第二个字(板书:为。生恍然:鲜为人知)对。(板书:人知)什么意思?(生答:少人知道)以后遇到还会读xiān吗?(生答:不会)读什么?(生齐答:xiǎn)。下面考考你们,文章的标题里你觉得哪一个字最重要?(生纷纷答:说、爱、莲)全重要?不要看老师眼色。(众笑)我觉得有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思路和——不说了。

  生:爱。

  师:爱!既体现作者的思路(板书:思路)又表现作者的?

  生:喜欢。

  师:概括一下,“喜欢”属于哪方面的?

  生:感情。

  师:对,感情。(板书:感情)“爱”它蕴含了作者对莲的感情,在文中起关键作用。但并不是说其它字就不重要,“莲”是这篇文章的`?

  生:(少数)主角jiǎo。(众笑)

  师:是主角jiǎo还是主角jué?(生齐答:主角jué)老师刚教你们就忘了,是主角jué。(板书:主角)现在同学们不看书,“说”是什么?

  生:讲哦!

  师:周龙生怎么看书的,是“讲”吗?

  生:发表议论。

  师:没有回答到点子上,关键一句是?

  生:一种文体。

  师:对呀,一种文体。(板书:文体)你看,古人可不是乱“说”的哦!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有一句话,请同学们划出来,它可以怎样?(生齐读:可以议论,可以记叙,可以说明)。这种文体功能真是齐全。再看作者,能否用一句话概括?(生举手,师示意发言)

  生:周敦颐,宋朝著名哲学家。

  师:对,划下来。老师把作者名字写在黑板上(板书:周敦颐)请看。

  生:错。

  师:错在哪里?

  生:(纷纷指示)“颐”少了一竖,不应该是“臣”,里边应该是“口”。(师改正)

  师:同学们认字很仔细,这字我们以后还会遇到,要注意写法。那么,周敦颐爱莲的理由是哪一句话?

  《爱莲说》课堂实录 篇4

  导入:

  莲,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手下的爱物。你看,她有恬静淡雅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腰身,碧绿优雅的罗裙,雅致醉人的清香。(画面展示美莲图。配《出水莲》背景音乐。)看到这风姿绰约的莲,同学们,你会想到什么?(美女,给人视觉的享受;莲蓬,实用主义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富有诗情画意哟。)那么,一千多年前北宋周敦颐又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穿越历史时空,一起走进他的《爱莲说》。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题,作者。(画面:课题,作者)

  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板书课题及作者。其余的同学闭上眼睛在桌子上画一遍。

  “敦”是敦厚老实的意思,其实周敦颐原名为周敦实,那他为什么要改名呢?原来古时候的人们特别讲究避讳。也就是在说话或者写文章的时候如果遇到先祖的名字或者君王的名字,那就必须要避开。而当时的皇帝宋英宗名字为赵忠实,那周敦实就只有易名为周敦颐了。

  大家看“颐”字左半部分,是个“臣”字吗?是的,又好像不是的,如何记住这类字形呢?老师编了两句顺口溜,嵌合两位当红女影星的名字,大家看着屏幕齐声读:

  王姬进颐和园,熙熙攘攘,似臣不是臣;子怡演功夫剧,卧虎藏龙,是臣就是臣。

  大家再闭着眼睛背一背,背会了吗?请一位同学起来背给大家听听。

  相信同学们对这类字再不会出现错误。你看到这个题目,得到哪些信息?有什么疑惑?对文章内容有哪些猜想呢?

  作者的写作对象是莲,作者非常喜欢莲。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情感,发表看法。比如《马说》《师说》《爱兰说》等等。

  作者是如何描写莲之美的?作者为什么这么喜欢莲花?

  让我们带着这些悬念走进文本。

  请一位同学起来大声朗读课文,同学们拿起笔把不清楚的字词或者自认为很重要的字词做个记号。

  生读完,请同学们向好友求救,或者重要字词友善提醒朋友注意。

  陶后鲜有闻 xiǎn 少 鲜为人知 鲜廉寡耻

  不蔓不枝 màn 生枝蔓,牵牵连连 wàn 瓜蔓儿 藤蔓

  请看大屏幕,这是“濯清涟而不妖”中“濯”字原始字的写法,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感觉象什么?解读一下。

  一个妇女在水边洗衣服。 一只小狗在河边散步。 一只鸟在水边梳理羽毛。同学们想象力很丰富,“隹”古意就是短尾巴的小鸟。小鸟在水边梳理羽毛。相信大家记住这个字的意思:洗涤。

  看下面一组句子,同学们分别比较一下,有什么异同?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舒缓语气,顺口,有韵味。

  第二句多了一个“之”字,这个“之”有没有什么实在意义,究竟起什么作用?

  再读一读,比较一下。舒缓语气,顺口,有韵味,轻读,拉长点声调,味道就更足了。

  同学们模仿古时候读书人摇头晃脑读一遍,体会其中的.味道。

  明确了字词,我们带着问题来理解文章意思。

  听老师读第一自然段,用笔划出描写美莲的句子。

  读完,轻声齐读描写的句子。

  读着周敦颐的美莲。闭上眼睛,头脑中自然就浮现出一幅幅画面,谁能用三五句话描述一下,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

  清清的池塘里,一朵朵莲花争相开放,香气随风传来,沁人心脾。

  池塘里,碧绿的荷叶,洁白的莲花,一阵风儿吹来,她们翩翩起舞。

  荷叶丛中,一朵朵莲花亭亭玉立,犹如出浴的美女,蜜蜂蝴蝶围绕着上下翻飞。

  田田荷叶,朵朵莲花,阵阵馨香。这么美的莲,这么美的文字,我们再来齐声朗读。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

  环境(淤泥,清水),体态,香气(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高洁,雅致,庄重(远观,不可亵玩焉)。

  总结: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气质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莲的高洁令人倾倒,作者把莲比作什么?君子。怎样的人才称得上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那么品德高尚的人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呢?联系上段关于莲的描写,用下面的句式造句。

  我从--------------------------------------这句话中,读出君子应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出君子应该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还应该庄重质朴,典雅。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读出君子应该心胸豁达,正直挺拔,不追名逐利,依附权贵。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读出君子应该超凡脱俗,卓尔不群,美名远扬。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读出君子应该志洁行廉,庄重典雅。

  君子如莲,莲如君子。周敦颐把莲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那么现实生活中的周敦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派开山鼻祖。宋代著名哲学家程灏程颐都是他的弟子。他在江西创办濂溪书院设坛讲学,将门前的溪水取名“濂溪”,自号“濂溪先生”。他一生酷爱莲花,在书院内建造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曰“爱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心志。后来朱熹满怀对周敦颐的敬仰之情,重修爱莲池,并将《爱莲说》真迹刻之于石,立于池畔。

  周敦颐是一位非常能干并且有一定政绩的官吏,当时他以明察秋毫,坚持原则、不媚权贵、明断狱案而闻名朝野。周敦颐24岁的时候,被朝廷任命为洪州分宁县主簿。到任后。该县有一疑案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周公断案,连老狱吏也比不上啊!”

  1044 年,周敦颐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第二年,南安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而转运使王逵却决定严加处理。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众官虽觉不当,但他们慑于王的权势,不敢出面争辩。这时,周敦颐站了出来,与王逵据理力争,坚持应当依律决狱。王逵不听,周敦颐愤怒地扔下手中记事的笏板,准备弃官以示抗争,并且气愤地说:“难道可以这样作官吗?用杀不该处死的人的办法取悦上级的事情,不是我该做的。”王逵终于省悟,放弃了原来的意图,囚犯才幸免于死刑。

  让我们再来听一遍录音朗读,感受一下周敦颐那如光风霁月般的磊落胸襟吧。(视频播放)

  像周敦颐这般把要表达的情感或者要发表的看法寄托在一事一物或者一种现象上,这在文学作品实际上是一种写作技法。托物言志,也叫借物抒情,具体在文章里就是以花喻人。那么作者把莲喻为君子。同时还把菊喻为隐逸者,牡丹喻为富贵者。有哪几句话最能看出作者对这三种花或者三种人不同的情感态度?试具体分析一下。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敬慕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惋惜像这样的人很少了,后无来者。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皇亲国戚喜欢牡丹,王公贵族也喜欢牡丹,大家都跟着喜欢牡丹。牡丹身价倍增。“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身边追求荣华富贵的人太多了,作者是瞧不起这类人的,充满鄙夷,嘲讽。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作者喜欢高洁之莲,可茫茫人海,又有谁喜欢呢?叹知音难觅。

  菊 花中隐士 敬慕 惋惜

  托物言志 莲 花中君子 感慨 叹息

  牡丹 花中富贵者 鄙夷 讽刺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一千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再来读这篇传世名作。一个声音从远古深处传来,问我,问你,也在问他,你欣赏哪种人生态度?为什么?一四人小组为单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我们身边的环境不可能很好,有时甚至很糟糕,那么我们该怎么面对呢?学陶渊明逃避退让,消极隐居,眼不见心不烦。这显然不是新时代青少年的本色。那么和恶劣环境同流合污,随波主流,沆瀣一气,让周围一片乌烟瘴气,臭气熏天。这样我们生活的环境不是更糟糕了吗?还是学学周敦颐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坚守道德底线,正直高洁,庄重质朴,豁达大度吧。无法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我吧。

  我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不要忽略了精神追求。被物欲蒙蔽双眼,精神一片贫瘠,是现代人的悲哀。有的人生活的很穷,穷得只剩下钱了。还是给自己留一块心灵的净土,精神的家园吧。

  你欣赏哪种人生态度?为什么?

  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是可以改变自我。

  留一块心灵的净土,净胜的家园

  那么让我们带着对莲的爱,对老祖宗的敬仰。看着遒劲有力的碑文,放声朗读,感受这至真至纯的美吧。

  《爱莲说》书法

  让莲花洁净我们的心灵,愿我们的生命化作一朵朵莲花,做一个如莲一样的翩翩君子吧!(ppt展示莲的美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爱莲说》课堂实录 篇5

  一、导入课文

  老师:今天在讲课之前我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大家喜欢花吗?

  学生一起回答:喜欢。

  老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既然同学们都喜欢花,那么有没有一种花让你特别喜欢,也就是喜爱,除了它的外在美,你能否在它的身上找到某种品质或精神?

  生1:我喜欢水仙花,清香淡雅,超凡脱俗。

  生2:我喜欢红梅,它傲雪风霜,不畏严寒,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品格。

  生3:我喜欢玫瑰,它绚烂多姿,象征着美好的爱情。

  老师:同学们都有自己喜爱的花,是的,这些花不但缤纷多彩,沁人清香,它们还象征着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和品质。现在的人们往往用鲜花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就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那么宋朝的大哲学家周敦颐喜爱什么花呢?他又借花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二、检查预习

  1、简介作者

  老师:请一位同学根据你课下搜集的有关材料,对作者周敦颐做一下简介。

  一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作者的有关材料读给同学们听。

  屏幕显示: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道洲营道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圆说》《通书》等。周敦颐又名濂溪先生,人品极高,胸怀洒落,曾任南康军地方行政长官,曾命人在管衙的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爱莲说》就是他在南康任职时写的。

  2、识记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给生字注音。

  三、朗读课文

  学生个别朗读,老师做必要的纠正。最后学生齐读。

  四、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1、讨论文体

  老师:“说”是一种怎样的文体,根据你对这种文体的掌握谈一谈,你是怎样理解这种文体的?

  生答:“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的文体,以议论为主,有时也可以记叙事物或说明事物。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的杂文颇为相似。

  老师:那么题目的意思就是什么?

  生答:就是谈谈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2、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老师:这篇课文一共有两个自然段,我们分成小组,在已学文言文的基础上,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请两位同学翻译课文,每个同学翻译一段。

  二学生分别把把每段翻译成了现代汉语,语意较准确。

  3、分析重点段落

  老师:文章的内容很简单,作者表达了对什么花的喜爱?

  学生齐答:莲花。

  老师:那么作者为什么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藩”,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作者为什么偏偏喜爱莲花呢?课文哪一句话说明了理由?

  生答:我认为本文的章法极为严密。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藩”这是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接下来,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做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了作者的心意,这是入题。

  老师: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莲的句子,并说说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作者从那些方面描写了莲花?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生7:濯清涟而不妖。

  生8:出淤泥而不染

  生9: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体会作者对莲花的赞美和生动的描写。

  老师:短短的几句文字,作者却能如此细细生动而形象的.描绘莲花,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和喜爱之情,让我们感到莲是那样的笔直、单纯洁净、雅致、高尚不可侵犯。仿佛让我们觉得不像是在写莲花,而是在写?

  学生齐答:写人。

  老师:对了,作者不是在写莲,而是借莲赞人。这个人不是一般的人,而是什么人?

  学生回答:君子。

  老师:作者恰恰把莲花比做了君子,从课文哪句话可以体现作者的这一宗旨?

  学生一起回答:莲,花之君子者也。

  4、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老师:莲花那么美,那么超凡脱俗,确实堪称为花中的君子,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美的目的是赞人,通过写物,寄予作者某种思想情感或表达某种志向,这种写法叫什么?

  学生纷纷回答:托物言志。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对,是托物言志的手法。那么我们曾经学过哪些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文章呢?

  学生积极站起来争着回答:《行道树》,《陋室铭》......

  老师: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作者所说的君子又具有怎样的品质呢?我们从莲的身上看到哪些君子之德?莲的品质象征了君子什么品德?

  学生分组讨论后,代表纷纷发言。

  老师:莲既有这样的品格,作者赞美的是莲,为什么又写到菊和牡丹呢?

  生:第二段作者发表议论,抒发感情,对三种花进行了评价,通过莲和菊、牡丹的比较更能突出了莲的高洁。

  老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衬托的手法。

  老师:说的很好,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做一般映衬,再以菊和牡丹做重点衬托。有什么作用呢?

  生:如果不提菊和牡丹,只是一味赞颂莲的美好,多么高洁,自己是对它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莲和菊、牡丹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的可贵。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好处。

  老师:衬托还分正衬和反衬,你认为菊和牡丹哪个是正面衬托,哪个是反面衬托?

  生:写菊花是对莲的正面衬托,作者用菊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衬托莲的质朴,自然,卓然不群。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对。爱莲即爱君子之德。本文始终以菊和牡丹衬托莲,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的。

  老师:那么菊和牡丹又个象征了怎样的人群呢?

  生:我认为菊象征的是消极避世的隐士,因为作者写到“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陶渊明不满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隐居田园,躬耕于垄亩,采取了消极避世的的态度,所以我认为菊象征了消极避世的隐士。

  老师:你说的很好,那么牡丹呢?

  生:我认为牡丹象征的是趋炎附势,追逐功名、富贵的人。文中写到“世人甚爱牡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老师:作者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学生齐读最后三个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老师;学完此文谈谈你的认识和感受?

  生:我们应该学习作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的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高洁的操守。

  生1:我们应该有君子之德,做品德高尚的人。

  生2:我们不应该只追求功名富贵,而应该有高洁的品质。

  生3: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应该互相攀比,看谁金钱富有,而应该比志趣,比德行。

  生4:我们应该洁身自好,不随俗逐流。

  老师:同学们各抒己见,说得都很好,由于时间关系同学们可以在课下继续交流学习此文后的感受,写成心得。

  结束语:同学们,在我们这节课即将结束之时,我们是否仍然被这位哲学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君子风范所感动。历史发展到今天,时代已今非昔比,但世间污浊之气,腐朽之风也会传宗接代,仍有待于我们去抵制和清除。我们应该向古代贤人那样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世俗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德端正,通达正直的君子,让君子之德传扬天下,让君子之名远播,那么君子之德就会像杨万里诗句中描写的那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