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作文预测:无愧于心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无愧于心 作文

管理员

摘要:

  无论是事件“由小闹到大”的生发路径,还是事件中各当事方所展示的对舆论监督和环保的态度。下面是小编精选的关于无愧于心作文,欢迎参考!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常州外国语学校是江苏省内较好的一所初中学校。然而,……

  无论是事件“由小闹到大”的生发路径,还是事件中各当事方所展示的对舆论监督和环保的态度。下面是小编精选的关于无愧于心作文,欢迎参考!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常州外国语学校是江苏省内较好的一所初中学校。然而,自去年年底学校搬迁新址后,400多名学生先后被检查出皮炎、血液指标异常等情况,个别学生查出患有淋巴癌等。据悉,学校附近正在开挖的地块上曾是三家化工厂,学生们的身体异常情况疑与化工厂“毒地”相关。当地教育部门曾这样解释,常州外国语学院建设已做过“环境影响评价”,“符合规范”。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环评报告指出该项目北侧场地“土壤和地下水已经受到污染,存在人体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而且提到常隆地块修复可能产生空气污染,却依然下结论“确认符合建校规范”。事实上,学校开工建设时间比作为建校依据的环评报告批复时间还要早,前者为2011年8月21日,后者是2012年3月31日,前者比后者提前了7个多月。据媒体报道,2015年9月大批学生入校,北边的污染土壤正在开挖修复中。

  化工企业、学校、环保检测部门、教育部门,究竟谁更应该担负责任?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优秀作文:

  有多少“无愧于心”

  一起学生疑似中毒事件,经过家长的持续反映和媒体的关注,仍旧无法在当地的治理框架中得到妥善处理,本身就折射了一种不正常的“治理失序”。

  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搬入新址,“数百名学生身体出现异常”被媒体曝光后,常州市有关部门作出回应,称该校空气质量达标,附近原化工企业没有发现大规模填埋危废。国家环保部调查组已经到达常州,但事件仍在发酵。4月18日,常州外国语学校国际部向家长和师生发布了一封公开信,直指媒体的报道存在一些“硬伤”。该校校长曹慧在回复家长的质疑时说:“媒体并非真理,我们无愧于心。”

  上级部门在进行调查,家长在等待一个可以相信的结果,于这样的关口,该校抛出一份指向媒体报道“硬伤”的公开信,多少让人诧异。作为当事方,主动发声回应关切,确有必要。但纵观这则公开信,更像是一封自辩书。指责媒体的报道动机,不仅有转移视线之嫌,还构成了一种阴谋论。面对如此恶劣之事,媒体曝光后,当事方的处理应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加大追查力度,尽快给公众一个负责任的交待,而不是与媒体监督较劲。如此一副急于洗白的姿态,难道学校的名誉比学生的健康更重要?在这点上,校长真的“无愧于心”吗?

  事到如今,最好的公关,只能是协助相关部门的调查,并对全校的学生做统一体检,妥善安置患病学生。若对外界监督一开始就抱着“抵触”情绪,只会进一步自砸招牌。如果说过去“常外”的知名度代表的是其教学质量,那么这次事件中校方的表现,显然让人看到了教学质量之外的教育伦理。

  从未批先建,到此前媒体多次就“常外”的学生中毒报道被压下,再到如今校方与媒体的拉锯,甚至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要求查清真相的家长们还觉察出一种微妙变化,那些在公务员体系或事业单位的家长们,对此事要么态度截然相反,要么选择沉默——种种迹象的背后,是否有某种力量在左右事件真相的披露?当地政府在其中到底扮演怎样的角色?事实上,一起学生疑似中毒事件,经过家长的持续反映和媒体的关注,仍旧无法在当地的治理框架中得到妥善处理,本身就折射了一种不正常的“治理失序”。据《新京报》报道,另有环保部门的知情人士称,该校仓促搬迁背后,有更深层的原因——政府对多所学校地块的反复腾挪,最后是为了腾出常州市中心的黄金地块。请问,未批先建,急于搬迁,学校与当地政府真的无愧于心吗?

  事发后,当地政府与校方一直以学校空气、土壤的检测均达标为由,回应外界的质疑和家长的控诉,看似“有理有据”,但某处的环境质量是否存在问题,一般人首先是通过身体的感知来判断的,况且,环保部门调查组还在调查中。更何况,这次事件中学校方面出示的检测报告与家长方面的呈现出明显冲突。而就在当地声称检测合格时,有学生在接受采访时仍称学校的水有异味,这些难道都可简单以标准合格被视为正常?如此无视现实伤害和观感的“检测结果”,真的无愧于心?

  无论是事件“由小闹到大”的生发路径,还是事件中各当事方所展示的对舆论监督和环保的态度,以及背后所可能揭开的“毒土地”的盖子,发生在常州的这起毒地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这个时代的一个微观切面。而媒体的关注,公众的围观,不过是在守护一道最低限度的底线:所有的学校是否足够安全?还有多少毒土地和隐秘的伤害待发现?对于孩子,我们是否真的无愧于心?如果关注这些都被视为“渲染”,又还有什么能让人心平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