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北京!说课稿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北京 2008

管理员

摘要:

2008,北京!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08,北京!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08,北京!说课稿1  教案设计流程:  A。知识流程 B。思维编程。……

2008,北京!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08,北京!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08,北京!说课稿1

  教案设计流程:

  A。知识流程 B。思维编程。 C。学生可接受性D。与时俱进的课堂

  课堂知识点:

  (一)线段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线段的长度是这两点间的距离。距离是指的长度,而不是线段。线段的起点或终点称为端点。

  (2)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因为线段的长是3厘米,所以只要把尺子放平,铅笔紧挨尺子有刻度的一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直直的线,画到3厘米的地方,最后在两边点上端点。

  (3)数线段。

  一条直线的N个点线段的端点,数以每两个点为端点有几条线段?n(n-1)2

  (二)直线

  (1)一条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是一条直线,直线没有端点。直线无限长。你能量出直线的长度吗?直线无法测量长度,直线无法度量长度。直线是无限长的,量不出长度。只画了这么长的一条线,来代表在这个位置上,在宇宙空间里无限穿梭的那条线。

  (2)判断:6cm的直线比8cm的直线短2cm。( )一条直线长6cm。( )以直线上相隔6M的两点为端点可以得到一条6M的线段。直线与射线都是无限长的,它们一样长。( )

  (3)过两点可以画几条直线?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有表示存在,只有表示唯一。过两点必然得到一条直线,但只能得到一条直线。过两点,有几条线段呢?有几条射线呢?

  (4)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射线、线段。(5)N个点,过其中两点,最多几条直线?n(n-1)2

  (三)射线

  (1)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是一条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2)画射线。确定端点。(虚线、省略号表示无限延长。)

  (3)射线是(2)生活中可以看成线段,射线的事物。(光线、子弹的路径、直绳、物体的边、物体的棱、红外线瞄准器)

  (四)总结

  分辨直线、线段、射线。(关键看弯曲与否、端点。)

  边算边画。画一条比14厘米少9厘米的线段。

  射线延长成直线。过A点画射线,再延长直线。

  数几条射线,几个角。

2008,北京!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北京的春节》一课,对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进行了介绍。这篇课文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二、说学生

  春节一直以来都是孩子们最喜欢最期盼的节日,只要一提起这个话题,孩子们就有说不完的话,所以,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一定很感兴趣。

  三、说目标、重点、难点

  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2、通过朗读,结合文中的重点句段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能够通过阅读,找出春节期间人们的节日活动,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四、说过程

  (一)、激趣引入,回忆春节

  课的开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组春节画面,并配有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让学生进入春节,然后让学生谈谈生活中过春节时的活动,以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文本结合起来,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初读感知,走进春节

  接下来,我让学生自由读文,从整体上感知北京的春节。并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有导向作用的问题,即:看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边度边思考。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文本,梳理文章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品读体味,感受春节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及详略的表达方法,便于学生快速的走进文本。然后引导学生抓住第一印象“热闹”,结合作者详细的四个节日中的重点句段及自己过春节的感受来品读理解。这是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主要环节,所以,在学生谈出对文本的感悟后,我及时的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过春节的实际再次来谈,而且找准了练笔点,让学生进行练笔活动,如:在学生谈出除夕的热闹后,我引导学生回忆并写出自己过除夕时的情景。这样便于学生把自己与文本、作者三者很好的结合起来。然后再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从而让学生达到读懂作者、读出自我的目的。

  (四)、整理回顾,升华情感

  学生在充分理解感悟北京的春节后,也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我接下来引导学生做了一个理性的思考和回顾。也就是写作方法的探究。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五)、总结、练笔,延伸情感

  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仿作者的写法来写写家乡的春节。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2008,北京!说课稿3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中国气息浓厚的作品,京味儿十足,歌词都是和实际北京生活相关的内容,表现了北京的孩子对自己城市的热爱。歌曲结构为带再现的三段体。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北京城市的美好风光,民俗文化,增进爱国之情。

  2、通过欣赏感受歌曲的京腔京韵,培养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聆听音乐,感受歌曲中的“京味”与北京城市的变化。

  2、 “京味”从何而来?引导孩子从“旋律、歌词儿化音”中去发现、并模唱会成为难点。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谈话导入

  从北京奥运会主题开始谈起,引导到感慨北京的变化真大这个话题上。(教师播放2008奥运会开幕式视频。)

  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做一个事先的准备,收集有关北京的人文古迹与现代文明建筑,师生共同交流。例如:故宫、长城、天安门、水立方、鸟巢等,对于北京城的孩子则可以强调自主交流。

  教师简单介绍北京:早在七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而北京建城也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北京市面积16,807、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254、2平方公里(中国城市第1名)。北京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在历史上曾为五代都城,在从辽朝起的8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宏伟壮丽的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我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的城市。传统文化有:庙宇、胡同、四合院、中轴线、城池、京剧、燕京八景等。(教师播放故乡的北京视频。)

  教师总结:祖国的心脏是北京,北京城以其独特的文化与位置名扬海外。今天的音乐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曲,名叫《北京的孩子逛北京》。

  二、歌曲学习

  1、初听歌曲,引导学生关注歌词。(《北京的孩子逛北京》音频)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对照歌词再次聆听歌曲,留意歌曲中都唱到了哪些景点和人文?并做好记录。

  师生交流。

  2、用富有特色的北京话朗读歌词,体会京腔京韵。

  这一教学环节设计针对南方教师与学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可以着重抓住儿化音来进行练习,例如:胡同儿、动物园儿、一份儿等。还可以在学生朗读地基础上加上打击乐器来伴奏,以增强音乐的“动感”。

  3、二度欣赏,感受歌曲的旋律变化。

  师:请大家再次聆听歌曲,边听边哼唱歌曲的旋律,留意旋律有何特点,跟我们以往听到的儿童歌曲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演唱、教师伴奏、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带有着浓郁的“京腔、京韵”的旋律特点,将祖国的国粹“京剧”的音调运用在歌曲的创作上,加上这又是一首描写北京新城的歌曲,更增添了这首歌曲的地域特点与民族性,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让我们对伟大祖国又有了一份热爱之情!

  4、欣赏《北京的孩子逛北京》动画,学唱歌曲。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富有“京味”特色的感觉尝试演唱吗?

  三、巩固与拓展

  看歌词,欣赏《故乡是北京》音频。

  (歌词)走遍了南北西东,也到过了许多名城。

  静静的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

  不说那,天坛的明月,北海的风。

  芦沟桥的狮子,潭柘寺的松。

  唱不够那红墙碧瓦的太和殿。

  道不尽那十里长街卧彩虹。

  只看那紫藤古槐四合院。

  便觉的甜丝丝,脆生生,京腔京韵自多情。

  不说那高耸的大厦,旋转的厅。

  电子街的机房,夜市上的灯。

  唱不够那新潮欢涌王府井。

  道不尽那名厨佳肴色香浓。

  单想那,油条豆浆家常饼。

  便勾起细悠悠,密茸茸,甘美芬芳故乡情。

  四、课堂小结

  北国风光无限好,音乐作品皆动听!还有更多的音乐作品,我们今后会慢慢学习和欣赏。

2008,北京!说课稿4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已经认识直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为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作准备,也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 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及潜在的学习状态,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教学难点是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考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联系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2、使学生能根据直线平行的意义,画出平行线;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现象,产生学习图形位置关系的兴趣。

  这节课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教学认识平行线

  在课的开始,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地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体育场。出示体育场中的直跑道1路灯2两条交叉的小路3山羊4等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图中有哪些可以看作是直的线。接着从图片中动态地抽象出几组直线。让学生观察每组的两条直线,提出一个问题,根据每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你能把他们分成几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观察、讨论、交流。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我也加入到小组中,倾听学生的各种不同的想法。在小组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怎样想的?学生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答案,有的认为分成两组,(路灯和小路的是交叉的,跑道和山羊是不相交的)有的认为分成三组,(跑道、山羊分别分成两组,路灯和小路分为一组),对于学生的不同的答案,我不急于评判,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哪一种分法正确?找出能说服别人的理由。在生生之间的对话中,使学生认识到第四组的两条直线也是相交的,同时对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的也较为深刻。 在此基础上,我指出象第一组这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的含义。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看作平行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丰富平行的表象。接着,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自由判断,指名说判断的理由。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初步感知,到对每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分类,概括平行的含义,到找生活中平行的例子,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逐步建立平行的表象,对平行线的认识逐步清晰。

  二、画平行线

  在教学画平行线时,我先让学生借助一些材料和直尺,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画。学生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画法,(可能有的是对的,也可能有的是错的)让不同画法的同学展示自己的画法。然后让学生进行评价交流:你认为哪些画法是规范的,哪些画法是不规范的?说出能证明自己的理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学生通过对各种不同的基础性资源的交流中,进一步感受平行的特点,感受画平行线应使两条直线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在此基础上,让画法规范的同学演示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完成作业纸上的练习,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学生独立画,组内互查画的是否规范,交流各自画法。 这样,学生经过自由尝试画平行线,通过对各种画法的交流、评价,逐步概括出较规范的画法,在此基础上,按要求画平行线,进一步提高学生画平行线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线的特征,深化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首先,想想做做第2题拿出课前发的长方形的纸,按要求对折两次,再打开,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想办法证明你的发现是否正确。学生独立操作,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然后组织全班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你是怎样证明的?使学生在操作、猜测、讨论、交流中了解长方形对边是相互平行的,长方形对边之间平行的线段都是相等的。

  接着,我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说各有几组平行线段,使学生感受不同图形的特点,深化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最后,我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找出互相平行的线段,在全班交流。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线的认识,同时进一步体验平移的特征。 临近课尾,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自己的收获,并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还想解决哪些问题,从而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

2008,北京!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放风筝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叫科书语文第六册五单元的第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孩子们兴高采烈放风筝的事。画面有许多孩子,许多风筝。有的孩子已经把风筝放上了天空,有的正在放,有的把风筝拿在手里准备放。正在放风筝的两个孩子是我和哥哥。

  课文按放风筝的顺序叙述了画面的内容。其中我和哥哥放大蜻蜓是叙述的重点。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段说在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去放风筝。第二段说放风筝的人很多,风筝的式样也很多。第三段说兄弟俩把大蜻蜓放上天的。第四到六段说的是大蜻蜓飞上天后的情况。最后一段说各种各样的风筝在空中随风飘荡的美丽景色。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大岗》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图画的方法,激发兴趣。

  3、知道怎样才能把活动写具体。

  4、学会展开合理的想象。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改变以往的教师问学生答的灌输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作相应的指导,辅助学生学习课文。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题性,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研究,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找一找,议一议等方法来学习疑难处。

  三、说教学过程。

  1、通过猜谜语揭示课题。

  2、组织有顺序地观察图画,整体感知。

  3、自学第一段,说一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4、通过齐读第二段,了解到体育场不仅人多,而且风筝多。

  5、一生读第三段,其余同学边听边勾出放风筝的动作,知道作者是通过这些动词来把我和哥哥放风筝的过程写具体的。

  6、自由学习第四到六段。

  7、展开想象,如果你看到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你会想到什么呢?

  8、总结。

2008,北京!说课稿6

  说教材 :

  《分数乘整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个内容中,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整整数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变成了分数,同时分数乘整数又是分数乘分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如下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过程与方法: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尝试探究,合作学习的好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说学情:

  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有的学生并不陌生,有的可能已经会计算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式。但是,这节课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并不多余。因为很多学生可能凭借经验只知道怎么算,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算。尤其是对于分数和整数相乘时,为什么直接将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而分母不变,学生不一定明确。因此,这节课不能仅仅满足学生会算,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说教法:

  在教法的运用上,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采用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合作交流法,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辅助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已有,并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练一练等有趣的活动,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体现做数学的乐趣。

2008,北京!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四册第7单元的第21课——《被赶出家门的小麻雀》。

  2、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童话,写的是麻雀爸爸妈妈的5个孩子长大了,应该独立生活了,其中一个孩子不愿意离开家,爸爸硬是把它赶出家门。几个月后,被赶出家门的小麻雀回家看望父母,明白了爸爸妈妈的用意。这篇课文的情感主线是小麻雀被赶出家门时的可怜无助、赶出家门后的欢快的心情,并用麻雀妈妈,爸爸的情感烘托出这种变化,使学生懂得小麻雀学会独立生活,不娇生惯养,所以小麻雀的生活更健康更快乐。语文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小学阶段要加强朗读教学及其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因此“正确、流利、有感情”就成了贯穿于三个学段的总要求。而这个要求将渗透落实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之中。本课教学任务我将分两课时完成,我所展示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3、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的分析理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商量”两个字,在语境中明白“商量”的意思,能用商量说一句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懂得应该勇敢的学习独立生活,从现在开始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教学重点:

  (1) 学会“商量”两个字,在语境中明白“商量”的意思。

  (2) 有语气的朗读课文,体会小麻雀的感情变化。

  5、教学难点:

  现在的孩子大多独生子女,成长在父母的羽翼下,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我预计,他们很难明白小麻雀经历风吹雨打后的自强自立,能够独立生活的重要,所以,我将难点定为:理解“你们那是为我好哇!”这句话的含义。从而懂得应该勇敢的学习独立生活,从现在开始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这节课中,根据二年级学生的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表演等方法,在教学中让识字、理解与想象、朗读、表演互相穿插,层层递进,引人入胜,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的活力的学习氛围,达到能读、会读和读好的目的。

  三、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将采用:读中感悟小麻雀的心理变化,想象与交流中明白道理。

  四、说过程

  根据教材特点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我将从四步进行教学活动:

  (一)质疑问难,激趣读文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了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上课伊始,我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问:为什么要把小麻雀赶出去?小麻雀被赶出去以后是怎样生活的?……这样让学生的大脑迅速活跃起来,这也正是课文所要了解的地方,而学生读课文也将更有目的性了。长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更加浓郁,学习的兴趣也会高涨。

  (二)品读体会,感悟小麻雀的变化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一个“读”字,就什么都没有了。”据此,语文课堂应体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让学生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表达情感。因此,我以小麻雀的心理变化为主线,以想象诱发情感为基调,以角色朗读为手段,安排了三处的朗读:

  一读小麻雀不愿离家的伤心。

  哭着说:“离开了爸爸妈妈,我会饿死的。”这里不难看出小麻雀是哭着说的,它不仅担心会被饿死,还有其他的担心,

  我引导学生想象:小麻雀离开家会遇到哪些困难呢?我估计:不会搭窝,被雨淋,被小孩拿弹弓打,被老鹰捉。所以他会说:离开了爸爸妈妈,我会。(这既是想象能力的培养,又是语言表达的训练。)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识字教学穿插其中,让学生认识“商量”两个字,理解他的意思,我是这样设计的:

  妈妈听了小麻雀的话心软了,悄悄地和爸爸商量,出示词语卡片“商量”。

  这就是商量,指名来读,齐读。

  问:一个人能商量吗?(不能)要几个人呢?看“商”字里面是什么?(八和口)对,所以八个人才能商量。“量”你怎样记?给学生自主的空间。然后和老师书空加深印象。(这里力求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理念。)

  “妈妈和爸爸商量什么呢?”进行角色朗读,

  “老师也想和你们商量商量,能让老师当麻雀妈妈吗?谁愿意当麻雀爸爸。”“同桌商量商量读什么角色?”(这一环节的安排一是为了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商量的意思,二是为了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

  二读小麻雀长大成人后回家后的快乐。

  我是这样设计的:小麻雀就这样被赶出去了,一天过去了,一个星期过去了,几个月过去了,小麻雀被风吹,被雨淋,被老鹰捉,可是它——学生接:回来了。板书:长大回家。

  它欢快的唱着:全班一起读:唧唧喳,唧唧喳,爸爸妈妈快来呀,我是被你们赶出家门的孩子,我看你们来啦!

  如果读不好,我将引导:孩子们,你们已经好几个月没见到爸爸妈妈了,当你看到它们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呀?这么高兴啊!你快读读!

  这时我的角色变成麻雀妈妈,随意走到一个健壮的学生面前说:“孩子,你要是不说,我们还真不敢认呢!你长的这么健壮,生活得一定不错。快告诉妈妈你都学会干什么了?”我估计:飞,搭窝,找虫子,逃跑……这里的想象意在让学生懂得独立生活的能让自己变得更强壮,本领更高。

  三读小麻雀理解爸爸妈妈良苦用心后的感激之情。

  有了上面的理解与体会,再加上我的导读:

  因为您们把我赶走,所以我学会了。我知道,你们那是为了我好哇!(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语文课标》的理念,这个富有弹性的设计完成了这一理念。)

  (三)回归整体,分角色朗读全文

  [课文学到这里,学生情感得到升华,语言得到训练,更需要再整体的回顾课文,加深记忆。]

  我有安排第三个环节回归整体,分角色朗读全文:孩子们,你们真的长大了,明白爸爸妈妈的苦心了。带着这种感受,想象着当时的情景,再小组分角色读读这个感人的故事。

  (四)联系课文内容谈感受 小学教学,设,计,网

  [课堂教学就是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每堂课都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语文课上尤其如是。所以我在课堂上意识的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

  基于此我安排了第四个环节联系课文内容谈感受: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小麻雀被赶出家门以后,它不仅长得更加健壮了,还学会独立生活的本领,高兴地回来看望爸爸妈妈,也明白了爸爸妈妈的心意了。学完这篇课文,我想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你可以对小麻雀说,可以对麻雀爸爸妈妈说,可以对你自己的爸爸妈妈说,还可以对小伙伴说……

  课上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如果有时间,我会安排学生书写两个汉字商量。

  (五)指导书写“商量”。

  看两个生字宝宝跑到田字格里了,他们是谁?

  我们怎样才能写好这个字呢?学生观察,我示范写,学生独立描红在照样子写一个。我会在旁边指导。

  [指导写字时,我总喜欢把要写的字拿出来让学生自己观察怎样才能把字写漂亮。我觉得,具有观察能力是把字写漂亮的基础。]

  (六)作业

  始终认为下课的铃声仅仅是这节课的结束,却是学生学习思考的开始,因此,我设计了这个作业:

  (1)经历了风雨的小麻雀,学会了独立生活的本领,理解了爸爸妈妈的爱,请你回去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好吗?(一颗星)

  (2)把你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写下了。(体现读写结合的理念)(三颗星)

  这两个作业的设计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既照顾了差生,又可以让好学生能跳起来够够桃子。

  至此,教学任务结束。

2008,北京!说课稿8

  说课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青 岛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信息 窗2《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 掌握了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乘法的 初步认识》、本册第一、三单元《表 内乘法》和本单元信息窗1《用2~5的 乘法口诀求商》基础上学习的。同时 本节课的内容又为学习第八单元《有 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利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熟 练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生 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 趣。

  教学重点:

  能熟练地用6~9的乘法 口诀正确求商 。

  教学难点:

  用6~9的乘法 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

  说课流程:

  一、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思维方式主要 还是形象思维,他们乐于 探究,渴望交流和教师的 称赞,他们经历了一年级 下册第七单元《乘法的初 步认识》,二年级上册第 一单元、第三单元《表内 乘法》、第四单元《除法 的初步认识》和本单元第 一课时信息窗1的学习过 程。初步掌握了用乘法口 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让学生用6~9的乘法口诀 求商,从方法上来讲,学 生不会有什么困难,但是 这要建立在学生对乘法熟 练掌握的基础上。另外,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一个 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 对该类问题的熟练解决也 是本课教学的成败关键。

  二、说模式

  1、合作,就是要切磋学 问,交流疑问,共同 完成学习任务。

  2、探究,则是要求质 疑问难,深入研究 并解决问题。

  3、自主,即主动,要主动 地在数学实践中丰富数 学素养,提高数学能力。

  三、说设计

  1、前置学习:比比谁做的最快!

  设计意图:以旧引新,通过知识的迁移,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下面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2、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标本是什么 吗?咱们和书上的小朋友一起 来制作标本吧。

  设计意图:结合现实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自主学习

  1.仔细观察情境图,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尝试着把你提出的数学问题解决出来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发现数学信息,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沟通语文数学学科的联系, 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及听、说的能力,同时训练学 生从活动中获取有效的数学信息的能力。

  4、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42朵花能做7件标本,做一件标本需要几朵花?

  小组交流汇报 独立解决

  42÷6= 42÷7=

  我们的方法是_________口诀:六七四十二

  小结: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

  小结:一句口诀可以求两道除法算式的商。

  根据情景图,小组合 作,提出问题并解决。

  56片叶子可以做几件标本?

  56÷8=7(件) 交流自己的想法。

  72片叶子可以做几件标本?

  72 ÷ 9=8 (件)使学生感受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中心环节,本环节采用“放”的形式,经过引导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求商的方法。

  5、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第一关 我是小法官

  设计意图:这道是基础题,为了加强学生对新知 识的理解 。

  第二关 看谁算得快

  设计意图:让学生练习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列四道 算式 。

  第三关 我最棒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 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6、回顾整理 内化提高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思考,自主进行知识的内化;教师总结和点评,对知识进行梳理的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

2008,北京!说课稿9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文章《北京的春节》,我的说课内容:说教材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中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

  二、说教学目标

  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读中感悟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情境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心中兴趣

  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和北京春节的图片,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论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3)交流汇报。老师板书:腊八---腊月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3、入境学文、精度品味

  (1)让学生选择出文中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A、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爆竹的声音,文中哪些地方提到?

  B、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a、找文中有关饮食的句子,说说体会(充足、美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的有滋有味

  C、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地心态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品读课文、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么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配歌曲《恭喜》朗读课文,体现“除夕真热闹” 5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生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五、作业

  (略)

2008,北京!说课稿10

  第一课时

  众所周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1996年,我校参加了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的研究,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两年来,对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语文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为教育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开创了语文课堂新局面。

  今天,我要说的是一堂典型的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阅读教学的课例。

  一、说教材

  《北京》一课叙述了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从教材内容看,本文有三大特点:

  1.结构严谨。

  课文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抒发了赞美和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中间2、3、4三段对北京的景物展开了具体的描写,并且都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2.选择精炼。

  课文选取了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北京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通过以上三处景物的描写,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风貌。

  本课课文语言清新、简洁、浅显,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首都北京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情。

  《北京》一课是第五册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第七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要注意写了哪几个方位,每个方位都写了什么。”而本课的第二自然段就是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伪建筑。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课文第二自然段,按方位顺序具 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并且使学生通过本段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加之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要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难点为: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并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二、说教学目标

  《北京》—课的总教学目标是: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23个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妙写课文中带顿号的句子,认识顿号。

  3.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5.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初步培养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课时安排是两课时。

  第一课时:感知全文,讲读课文1、2自然段,学习有关字词。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3至5自然段,学习有关字词,总结全文。

  根据教材特点,单元目标及课时安排,我制定了《北京》第一教时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建军星露生字,掌握—个多音字“都”,理解,12个新词的意思。

  (2.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操作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1、2两段。

  (2.能按方位顺序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

  情感目标: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独有的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形象的声音及完整的情节,在课堂教学中施展出独特的魅力,对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效果是酚明显的。根据我以往的教学实践,把多媒体计算机合理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至少可以在以下四方面发挥辅助作用,而且是其他传统教学媒体所不能替代和超越的:

  1.辅助掌握生字;

  2.辅助掌握词语;

  3.辅助阅读课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计算机多种优越功能,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情景,多方面地辅助课堂教学,力争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在短短四十分钟内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效果,学得有收获。

  那么,把多媒体计算机运用于课堂教学,在具体的操作中,如何遵循教学原则、教学规律,发挥其优越功能和辅助作用呢?下面我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谈一谈。

  四、说教程

  (一)借助c a i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一边看大屏幕,一边放录音,同时出示课题,开门见山。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对北京有哪些了解?”由此,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特有的声像效果,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简单的说话训练,活跃课堂气氛,使整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借助c a i创设情景,感知全文。

  “同学们,大家想去美丽的北京城走一走、看一看吗?”通过简单的导语,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声三者结合的全文朗读,多层面、多角度地来感知全文,给他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真的去北京参观—样。借此既让学生感知了全文,又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奠定了整堂课的基调。

  然后,在预习的基础上,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同时让学生提出预习字、词时出现的问题,请计算机帮助解决。

  (三)借助ca i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本段的教学是落实本堂课重点教学目标的载体,也是落实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的载体。下面我就重点来讲讲这一段的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演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朗读。通过演示使学生对本段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直观的感知。

  接着,运用课件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三个导读提示,是紧扣课文内容,针对课文阅读训练重点提出的,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初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在导读的过程中,如教学需要,计算机还可以提示正确的答案。比如在讨论第2题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井说一说天安门广场上有哪些雄伟的建筑物,然后用鼠标点击出答案,给学生及时的信息反馈,帮助学生判断、矫正自己思考结果的失误。

  如果学生对某一建筑不是十分的了解,想作出进一步的认识,那么也可用鼠标点击、热击,找开视窗,从图片中了解建筑物的外形,从文字介绍了解建筑物的特征,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导读、议论完之后,请学生动笔完成课堂练习第5题,按课文内容填空 。

  这样,通过cai课件的导读、演示、帮助、引导学生来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课文,明确天安门广场上的建筑物及其各自的位置,再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地巩固、深化、突出了教学重点。

  接下来,出示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了北面天安门城楼的一段话。请学生找出这段话中表示方位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让学生初步明确城楼、小河、石桥、华表四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请学生通过cai课件,动手来放;放城楼、石桥、小河、华表的位置,并逐步要求一边操作,一边介绍,按方位的顺序来介绍天安门城楼的景物。

  这个环节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这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来辅助,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并让学生的手、脑、眼、口都动起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加深了印象,突破了难点。

  在介绍“北面天安门城楼”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深入,让学生结合广场南面、西面、东面及中央的建筑物再来具体地介绍一下。这既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本堂课的难点。但是,在前面我们已经有了两个十分扎实的铺垫:其一,是讨论三个导读题,完成课堂作业第5题;其二,是按方位顺序介绍“北面天安门城楼”的说话训练。所以在此,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一气呵成了。相信学生有这一个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当一个出色的小导游。在学生争先恐后、兴致勃勃的介绍中使本堂课达到高潮。

  最后,运用课件辅助朗读的功能,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北京的美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落实本课的情感目标。

  以上是本课的重头戏,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成功地驾驭多媒体计算机,合理地运用cai课件,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借助ca i优化练习,达成目标。

  这个练习是针对本课重点设计的,它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让它来帮助教师完成课堂中反馈这—个重要环节,使学生更快,更有效地获取反馈信息,并能及时矫正错误,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进一步达成本课教学目标。(以上说教学过程部分都是配合多媒体计算机课件演示进行的)

  综上所述,大家不难发现,多媒体计算机所能提供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它使学生在学习中眼看、耳听、口说、手脑并用,全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大家也不难发现,把多媒体计算机引入课堂,无疑是教师学的“利器”,具有十分明显的辅助作用和十分巨 大的潜力。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开创语文教学新局面,这将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二课时

  北京是一幅多彩的油画,画里盛开着鲜花,飘动着车流和人群,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从这幅画上,我们能读到高耸的大厦,闪烁的霓虹灯,彩虹似的立交桥,许许多多的建设成就。古老的北京,在不停地书写着新的一页,不停地画着新的图画。

  一、说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学习有关字词,总结全文。 根据教材特点,单元目标及课时安排,我制定了《北京》第二教时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教学目标:1,巩固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3、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2、重点、难点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理解课文。

  二、说教法

  在课堂教学中能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把多媒体计算机合理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生字;掌握词语; 辅助阅读课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多媒体计算机多种优越功能,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情景,多方面地辅助课堂教学,力争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在短短四十分钟内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效果,学得有收获。

  三、说教程

  1、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感知全文。 “同学们,大家想去美丽的北京城走一走、看一看吗?”通过简单的导语,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声三者结合的全文朗读,多层面、多角度地来感知全文,给他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真的去北京参观—样。借此既让学生感知了全文,又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借助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指名读第一段后问:读后知道了什么?强调“美丽”一词读重音,齐读。

  3、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本段的主要内容。并指导朗读好:“又庄严、又美丽”,“又“字读重一点。通过朗读要求读出感情来。接下来,学习第三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说说:你又知道了什么?出示课件让学生理解“绿树成阴、鲜花盛开“两个词语。第四自然段出示课件让学生体验北京的美读后再讨论“你爱北京吗?为什么?再读第五自然段,并要用一种爱北京的语气来读。

  四、不足的地方

  1、是对一些重点的词讲的不够到位,例如:“矗立、庄严、宽阔、绿树成阴、川流不息、高楼大厦”等。

  2、在第二自然段中忘了让学生指出天安门、广场、纪念碑,弄清中央、前面、中间的方位。 五、努力的方向 不断学习新课程的理念,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创造性设计教学,创造性的进行教学。

2008,北京!说课稿11

  说教材:

  《舞动的北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介绍了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的图案和图案的象征意义,以及会徽面世后,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与赞扬。申奥的成功,会徽的诞生,使我们更为祖国的日益强大而自豪,所以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熟读课文,了解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的图案及其象征意义。

  2、能力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

  3、情感目标:从“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体会灿烂的中华文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图案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会徽大气而又别致,充满了动感与活力,体现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与课文展开零距离对话,体现在阅读实践中自读、自疑、自悟、互评、合作、探索的学习过程。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模式。

  说教法: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点拨;运用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领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说学法:

  本课时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后让他们交流、讨论,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然后再进行汇报,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弄清“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图案及其象征意义。理解“会徽大气而又别致,充满了动感与活力,体现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等内容。

  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生交流:你喜欢体育运动吗?喜欢哪些体育运动?世界上最大型的体育运动会是什么?2008年奥运会在哪里举办?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与体验

  通过出示中国申奥成功、会徽揭幕仪式等视频。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并进一步引发回忆曾经经历过的激动场面,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朗读感悟作充分的铺垫。激发学生热爱日益强大的祖国。从会徽的揭幕引出课文最后一段人们对会徽的反应,既打破了逐段分析的常规教学,又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

  三、自主、合作、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分别用不同的记号画出表示会徽图案和象征意义的句子;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会徽是怎么样的?图文结合,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知识,又锻炼了说话能力。这种“以读促讲,以说代讲”,的方法促进了学生感悟,培养了语感。既避免了“满堂问”的现象,又使教学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主动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上,我设计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什么说“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充满了动感和活力,体现了灿烂的中国文化?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这个“开放性”的学习方法较“人性化”。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以读代讲以说代讲法等,使学生愿学、乐学,突出了教学重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学生汇报。利用课件,让学生图文结合,对照理解。我这样设计掌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交流,互取所长,教师只是巧妙地点拔。

  四、指导朗读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课堂上,我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在读中掌握会徽的大气而又别致,充满了动感与活力,体现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让学生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五、总结全文

  通过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这节课内容的回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课外延伸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资源,但在信息社会中,教材显然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资源,教师必须积极拓展新的领域,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想开去,从教材向外延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到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我们是东道主,请想像一下,到那时该怎样欢迎世界各国的朋友呢?从现在起你打算为北京奥运做些什么准备工作呢?比如:欢迎外国朋友语言不通怎么办?我们要办成绿色奥运,那我们的环境该怎样,等等。这样课文很自然地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推向课外,拓展了语文的空间,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生活性及开放性。

2008,北京!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二册中的内容。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普童话,说的是树木有根,根扎在泥土中,树木是靠根吸收水和养分的。课文按照“做梦的起因——做梦——从梦中醒来”的顺序写的。课文形式活泼,富有情趣。

  教学目标:

  1能够读准本课生字生词,认识“三点水旁”和新笔画“横折弯”。认读7个字,书写渴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知道小树扎根在泥土中,靠根吸收水和营养。懂得不要总是羡慕别人的长处,自己也有长处。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小树的心情变化。学习生字“喝”、“渴”。

  教学难点:理解“小树为什么从梦中急醒了?

  二、学情分析

  孩子们能运用汉语拼音这个武器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因为这篇课文是一篇科普童话,非常吸引他们,他们觉得这篇课文很有趣,所以孩子们读起来朗朗上口。他们初读课文后,能根据课题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已初步形成质疑解疑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

  依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情况,我从学生熟悉的梦谈起,引出课文内容,通过读,看,结合生活实际,补充材料等方法,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读懂了课文,知道了树和许多植物都是靠根吸收水和营养的。懂得了每个人都有长处,不要总是羡慕别人的长处。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板书“梦”字)认识它吗?今天要学的课文在讲谁的梦?(板书小树)今天,我们就学习第6课——小树的梦,齐读课题。读完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从学生熟悉的梦引入课题,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学生初读课文后,抓住重点生字进行重点地指导。例如教学

  渴喝这两个生字时。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

  ①读一读,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相同点:右半部分相同。

  不同点:偏旁不同,“渴”是三点水旁,“喝”是口字旁)右下边笔顺要记清楚,老师带领学生书空。

  ②怎样区分这两个字呢?“渴”为什么是三点水旁,“喝”是口字旁?

  小结:心里想水就是“渴”,所以“渴”字是三点水旁;张开小口才能喝,所以“喝”是口字旁。

  师:看这两个字跑到句子中来了,能读清楚吗?

  ③出示句子:

  过了一会儿,它渴了,想喝水,可自己是用根喝水的呀!

  (生练习读,指名读。)

  师:写一写,你会记得更牢。我们怎样才能把它们写漂亮呢?

  ④指导书写(课件出示田格范字)

  a.渴、喝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左窄右宽,右上和右下宽窄也不同,上窄下宽要看清。

  b.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压住中线的笔画。

  c.教师示范写“渴”,师边示范写边叙述书写要领。

  过渡:“喝”和“渴”一样,都是左右结构。

  d.生练写“喝”、“渴”,描一个“渴”字,用心体会结构。

  通过音形义写的有机结合,让孩子们在读文中识字,从而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字与课文的融会贯通。

  (三)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师:让我们把这些字词送回到课文中去,再轻轻拿起书,走进它的梦里,认真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小树到底梦见了什么?

  1、生朗读课文,汇报。随机板书:没了根追问:你从哪知道的?

  出示句子:

  它梦见自己没了根,就高兴得跑哇跳哇。

  2.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在具体的语境中练习说话:

  你就是那棵小树,你梦见自己没了根就高兴地跑哇跳哇,你跑到树林里;(生填空)

  你梦见自己没了根就高兴地跑哇跳哇,你跑到公园里;

  你梦见自己没了根就高兴地跑哇跳哇,你跑到商店里;(生填空)

  你梦见自己没了根就高兴地跑哇跳哇,,你跑到山坡上……

  师:没有了根,你自由吗?高兴吗?用你的读告诉大家。指名读,评读,一起读。

  3、看课件情境加教师叙述:小树梦见自己跑到了山坡上。火红的太阳挂在天空,又晒又热,小鸟儿躲进了树荫,小草被晒得低下了头,小蝴蝶也藏到了花瓣下……没了根的小树,你跑累了吗?渴了吗?随机板书

  想喝水

  出示句子:

  过一会儿,小树渴了,想喝水。可自己是用根喝水的呀!根没有了,怎么办呢?

  生读一读,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师随机完整板书口渴了想喝水

  指名读,评读

  师:你真是一棵着急的小树。

  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我采取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在具体的语境中练习说话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为指导学生的朗读奠定了基础,从而也帮助学生理解了小树为什么从梦中急醒了。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正因为小树羡慕小花鹿能跑能跳,所以做了这样一个梦。这场梦啊,可让小树深深体会到了没有根的烦恼。让我们再轻轻地拿起书,再一次走进小树的梦。去读读这篇课文吧。

  2.第二天,小树又看见小花鹿蹦蹦跳跳地跑,它会想什么,说什么呢?生说一说。

  3.课文说小树是用根喝水的,可是,根在深深的地下,怎么能喝到水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查资料。

  在课文的结尾处展开想象,让学生进一步懂得了每个人都有长处,不要总是羡慕别人的长处。这是对课文中心思想的升华,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2008,北京!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北京》。这是一篇写景记叙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将北京描绘成一幅多彩的图画,从这幅画里我们能读到庄严美丽的天安门,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和壮观的立交桥,还有许多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和风景优美的公园。这又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本课的二、三、四自然段,条理清晰,详略分明地介绍了天安门、立交桥;名胜古迹、公园和高楼大厦。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部分孩子还没到过北京,因此,理解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第四自然段,课文对所提到的名胜古迹、公园、新建的高楼大厦未做详细介绍,因此,要全面地了解北京,对于孩子们来说有难度。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会写“坛、城、国、图”4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和课文内容,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二、说教法

  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遵照阅读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也本着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原则,我准备采用“情境识字法”和“图文结合法”教学。即在具 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集中识字对学生而言比较枯燥。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教学中注意“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让学生把生字运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组词造句,同时还注意教给学生识字的方式,充分展开识字的过程。“图文结合法”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图片的辅助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入角色,让学生直观、准确地感受祖国首都北京的美丽和伟大,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中重点词语。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整个过程分为六步。

  一、唤起生活积累,导入课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情趣,在上课之前(播放《北京欢迎你》)MV。我的导入是这样的:上个星期,我们学唱过《北京欢迎你》,刚才大家又跟着音乐欢乐地唱起来,随着画面愉快地游览了北京,或许你还和爸爸妈妈去过北京,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印象中的北京呢?在学生说完后,我小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北京看一看。我们一起来书写“北京”两个字,请注意“北”的左边要书写正确,第三笔是提。这样学生在欣赏中感知了北京。

  在这一环节中,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北京,学生既是熟悉又是陌生的。说熟悉,是因为从小就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说陌生,是因为我们地处江南,远离北京,由于学生年龄小,大部分未到过北京,对北京缺乏具体形象的感知。

  谈话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迅速调动学生入情入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北京美,作者描写北京的语言更美。你们想不想自己读读课文,来感受北京的美丽?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觉得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一)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谁有勇气把课文中最难读的句子读一读呢?

  1、天安门在北京城的中央,红墙、黄瓦、又庄严,又美丽。天安门前面是宽阔的广场。广场中间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

  2、立交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

  3、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和风景优美的公园,还有许多新建的高楼大厦。

  (二)读词识字。

  最难读的句子我们都会读了,相信这些词语更难不倒大家了。(去拼音请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三)整体感知。

  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那么北京哪里最吸引你?你最想去北京的什么地方旅游?

  基于本课的生字都集中在几个句子中,所以考虑相机出示课文中包含生字较多的几句话,在读好难句的基础上出示词语,做到词语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三、品读文本,进入文本的情境。。

  由于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浅显易懂,加上二年级学生在以前的字、词、句训练中,已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力,所以我要求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的过程中理解该段内容。我主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相继指导课文第2、3、4自然段。在学习中注重朗读和感悟北京的美丽。

  (一)品读第二自然段。(美在天安门)

  1、利用课件展示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的画面,看图体会天安门在北京城的中心地段,她的美丽和庄严。在这里我简介天安门的历史,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他们见过的庄严的场面,比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奥运会上奏起国歌,升起五星红旗的时候,都很庄严,这样学生和“庄严”交上了朋友。

  2、庄严的不仅是天安门还有人民英雄纪念碑,他矗立在广场中间。矗立一词比较抽象,我将在利用图片展示高耸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华表和旗杆,让学生观察这三样景物的共同特点,通过图片猜测“矗立”的意思。

  3、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是呀,北京的天安门是美的,那庄严的城楼,那高耸的纪念碑,那宽阔的广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对北京天安门的热爱和赞美吧。

  (二)品读第三自然段。(美在柏油马路、美在立交桥)

  1、利用课件和插图展示北京交通的发达,环境的优美,结合画面认识“立交桥”、“图案”等词,体会“绿地毯”、“川流不息”等字词的意思。

  2、说话训练:

  柏油马路又宽又长,那立交桥、草坪、鲜花和车辆能否也用上“又??又??”来夸夸他们呢?

  (三)共享背诵的喜悦。

  我用提示性的方法帮助学生背诵。

  在这一步的阅读教学时,我是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努力营造一种“我想读,我要读”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学会判断,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和渴望,通过读书感受语言的魅力,提升阅读的乐趣。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引领背诵的方法,促使背诵指导有的放矢。

  四、拓展练习,升华情感。

  学到这里,北京在学生心中已有一定的印象,我在这个环节设计一个说话写话训练,要学生用一句话来赞美北京。

  二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说话写话能力,让他们把心里要说的话写下来,然后在班级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坛、城、国、图”4个字。探究探究,找到认记字形、书写规范美观的方法。

  六、小结课文,设计作业。

  其实,北京还美在有很多名胜古迹、公园等等,你们下课后可以去搜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下节课请你来当一回小导游,给我们介绍美丽的北京。

2008,北京!说课稿14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

  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说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接着,我让学生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

  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并让学生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然后教师做板书。

  三、深入详写片段,感受民俗,体会表达方法。

  为了让学生学习的更加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我让学生在老舍

  先生详写的四天中,选择你最喜欢一天深入地读文,读到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并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过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语言的魅力。

  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生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五、课后小练笔

  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

  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说板书设计】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本课板书如下: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除夕:真热闹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

  2、从味、色、音的角度

  正月初一: 人们的活动

  元宵节: 观灯(总—分—总)

  详略得当印象深刻

2008,北京!说课稿15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文章《北京的春节》,我的说课有七个内容:说教材分析、说教学对象、说教学方法、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评价。

  一、说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中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二、说教学对象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文章的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音。而老舍先生在本文中运用通俗的风格和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这使有些学生理解本文有一定难度。

  三、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读中感悟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a、学会本文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c、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b、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情境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心中兴趣

  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和北京春节的图片,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论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板书:腊八———腊月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3、入境学文、精度品味

  (1)让学生选择出文中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A、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爆竹的声音,文中哪些地方提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络绎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的玩耍)

  B、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文中有关饮食的句子(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呀)。说说体会(充足、美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的有滋有味

  C、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地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品读课文、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么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配歌曲《恭喜》朗读课文,体现“除夕真热闹”

  5、作业

  (1)默写生字

  (2)说说你们家是怎么样过春节的

  (3)搜集春节有趣的民俗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本课板书如下: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七、说教学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指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我是这样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的,但是具体的课堂教学还要依据课堂情境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