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练习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劝学 练习

管理员

摘要:

《劝学》练习大全[15篇]《劝学》练习1  三、古诗文阅读  11、(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劝学(节选)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

《劝学》练习大全[15篇]

《劝学》练习1

  三、古诗文阅读

  11、(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劝学(节选)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劝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者兑之也①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②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③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注】①说:说教。兑:悦。②堇: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

  (1)对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 中:合于

  B.而绝江河 绝:横渡

  C.遗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彰:彰显

  D.王公大人弗敢骄也 骄:骄傲

  (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吾尝跂而望矣

  B、蟹六跪而二螯

  C、学者师达而有材

  D、怀腐而欲香也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B、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C、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D、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句读之不知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蚓无爪牙之利

  D、不拘于时

  (5)下列选项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荀子《劝学》第一段首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段尾部分则归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

  B、《吕氏春秋》认为,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C.荀子《劝学》认为要学习更要思考,文章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等比喻,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

  D、《吕氏春秋》认为,说教应当使人心悦诚服,否则就像给溺水者绑上石头,用毒药救人一样,会使得世道越来越乱,不贤达的君主越来越昏聩。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答案:

  三、古诗文阅读

  11、【解答】(1)D.“骄”,动词,应译作“怠慢”。译文: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

  (2)例句“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作“却”。

  A、“而”是连词,表顺承关系,可不译。

  B、“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作“并且,又”。

  C、“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作“并且,又”。

  D、“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作“却”。

  故选D。

  (3)“今世之说者”,是“主语+者”的判断句,因此“者”后应断开,由此排除CD;“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和“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句式结构相同,语意并列,因此其间均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故选A。译文: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头绑在身上让他沉下去,救治病人却把毒药给他喝一样。

  (4)例句是状语后置句,“寒于水”应是“于水寒”。译文: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A、宾语前置句,应是“不知句读”。译文:不懂得断句。

  B、状语后置句,应是“师不必于弟子贤”。译文:老师不一定就比弟子贤能。

  C、定语后置句,“爪牙之利”应是“利爪牙”。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D、被动句,“于”是介词,表示被动。译文:不被当时不从师学习风气约束。

  故选B。

  (5)B、“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意思是“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希望得到”,不是“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

  (6)①“博学”,古今异义,广泛学习;“参”,动词,检验;“省”,动词,反省;“知”,通“智”,智慧。译文: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②“生”,通“性”,本性,天性;“异”,不同;“假”,动词,借助。译文: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③“疾”,形容词,勤奋努力;“魁士”,大学者;“未之尝有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是“未尝有之”,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人。译文: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

  答案:

  (1)D

  (2)D

  (3)A

  (4)B

  (5)B

  (6)①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②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③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

  参考译文:

  《劝学》(节选)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在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达和荣耀,是做子女和做臣下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然而,做君主与父母的,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做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治理得好。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地方,那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所以,老师施行教诲时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没有不行的。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了。因此,(别人不尊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老师,随随便便)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施行、使自身尊贵,不也差得远吗?从师学习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头绑在身上让他沉下去,救治病人却把毒药给他喝一样,(这样)使世道越来越乱;不贤达的君主越发昏惑的情形,从此就出现了。

  所以当老师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在于明辨事理,在于推行道义。事理明辨了,道义确立了,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直到至高无上的天子,去朝见这样的老师也不会感到惭愧。凡是君臣际遇,相互间的和谐不可强求,如果丢掉事理放弃道义,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却想要别人尊敬他,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

《劝学》练习2

  文言文对比阅读(46分)

  (一)孙权劝学(10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蒲留仙写书(9分)

  蒲留仙①居乡里,落拓②无偶,性尤怪诞,为村中童子师以自给,不求于人。其作《聊斋志异》时,每临晨,携一大瓷罂③,中贮苦茗④,又具淡巴菰⑤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席,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润色之。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成,故笔法超绝。

  (选自《新世说》)

  【注释】

  ①蒲留仙: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

  ②落拓:落泊,穷困失意。

  ③瓷罂:小口大腹的盛酒器。

  ④茗:茶。 ⑤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3分)

  (1)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

  (2)及鲁肃过寻阳(等,等到)

  (3)肃遂拜蒙母(于是)

  (4)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5)下陈芦席,坐于上(陈列)

  (6)如是二十余年(这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擦亮眼睛,重新看待对方,兄长怎么知晓事情那么晚呢!

  (3)为村中童子师以自给,不求于人。

  (蒲松龄)给村子里的孩童当老师来自给自足,不用乞求别人。

  3、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3分)

  见行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

  4、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启示?(3分)

  吕蒙:要多读书,开卷有益,坚持学习,才能到达更高的境界;积极听取他人的.正确建议;

  蒲松龄:做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坚持不懈,才能最终成功。

《劝学》练习3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 ,该书是 (朝代) (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记载了从 到 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 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 ;文末的“ ”(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

  二、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 ) 涉猎( ) 孰( ) 遂( )

  三、 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 当 ;

  2、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 ;

  3、治经为博士邪 治 ;

  4、但当涉猎 涉猎 ;

  5、见往事耳 见: 。

  6、蒙乃使就学 乃: ;

  7、卿今者才略 才略 ;

  8、即更刮目相看。 刮 ;

  四、写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其中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

  A.{但当涉猎 ( ) {门当户对 ( )

  B.{自以为大有所益 ( ) {多多益善 ( )

  C.{见往事耳 ( ) {往事不堪回首 ( )

  D.{卿今者才略 ( ) {卿今当涂掌事 ( )

  五、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A.把 B.被 C.用

  2.即更刮目相待( ) A.立即 B.就是 C.如果,假如

  3.蒙乃始就学( ) A.于是 B.却 C.只,仅仅

  4.结友而别( ) A.并且 B.但是 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六、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 )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 )

  七、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问答题:

  1、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权劝学》课后练习答案: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 ,该书是 宋(朝代) 司马光 (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 编年 体通史,记载了从 战国 到 五代 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 惊讶、敬佩 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 学有所获;文末的 “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二、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qīng ) 涉猎(shè ) 孰(shú ) 遂( suì )

  三、 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 当 当权 ;

  2、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 推辞 ;

  3、治经为博士邪 治 研究 ;

  4、但当涉猎 涉猎 粗略地阅读 ;

  5、见往事耳 见: 了解 。

  6、蒙乃使就学 乃: 于是,就 ;

  7、卿今者才略 才略 才干和谋略 ;

  8、即更刮目相看。 刮 擦 ;

  四、写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其中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D )。

  A.{但当涉猎 ( 应当 ) {门当户对 ( 相当 )

  B.{自以为大有所益 ( 好处 ) {多多益善 ( 更加 )

  C.{见往事耳 ( 历史 ) {往事不堪回首 ( 过去的事 )

  D.{卿今者才略 ( 您 ) {卿今当涂掌事 ( 您 )

  五、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 C ) A.把 B.被 C.用

  2.即更刮目相待( A ) A.立即 B.就是 C.如果,假如

  3.蒙乃始就学( A ) A.于是 B.却 C.只,仅仅

  4.结友而别( C ) A.并且 B.但是 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六、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 √)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 √ )

  七、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______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一下过去的历史经验教训。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大哥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_________

  八、问答题:

  1、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答:用对话的方法进行语言描写。

  2、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 我的启示是:1、开卷有益,只要有学习,就会有收获;2、士别三日

  刮目相看,我们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别人。

《劝学》练习4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行文自然流畅,说理透辟,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和对偶,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论辩才能。

  1、重点字词:

  数罟(gǔ) 洿池(wū) 鱼鳖(biē) 河豚(tún) 狗彘(zhì) 庠序(xiáng) 孝悌(tì)饿莩(pi?o)

  2、一词多义

  凶 河内凶 ( 庄稼收成不好) 凶多吉少 (不吉利的事) 汉初匈奴凶黠 (凶恶,残暴)

  甫闻凶讯 (不幸,多指丧事) 缉拿元凶 (杀人的人)

  加 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加)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施加)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放上)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增加)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夸大)

  或 或百步而后止 ( 有的人)天之行,或日或雨 (有时)

  莫之或止 (表示不定)云霞明灭或可睹 ( 或许)

  数: ①几,若干 ②密 ③数目 ④屡次

  数罟不入夸池( ②密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数目 )

  数见不鲜( 屡次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几 )

  发: ①打开 ②派遣 ③花开放 ④发射

  野芳发而幽香( 花开放 )百发百中(发射 )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打开(粮仓)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派遣 )

  直: ①通“只” ②直接 ③价值 ④不弯曲 ⑤径直

  直不百步耳( ) 系向牛头充炭直(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

  理直气壮 ( ) 随君直到夜郎西( )

  兵:①兵器 ②军队 ③战争 ④士兵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穷兵黩武( ) 草木皆兵( ) 非我也,兵也( )

  胜:①尽 ②战胜 ③胜利 ④承受 ⑤超过 ⑥优美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驴不胜怒( )巴陵胜状( )

  谷不可胜食也 ( )

  3、文言虚词

  于:①对,对于 ②比 ③在 ④到 ⑤跟 ⑥向

  寡人之于国也 ( )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 )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 则移其民于河东 ( ) 十年不收于国 ( )

  以:①拿,用 ②按 ③因为 ④表修饰 ⑤表并列 ⑥表顺承 ⑦认为

  请以战喻 ( )皆以美于徐公( )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

  以其无礼于晋 ( ) 阙秦以利晋 ( ) 敢以烦执事 ( )

  之: ①的. ②取独 ③代词 ④语气助词 ⑤动词 ⑥宾语前置标志

  何厌之有 ( )五亩之宅 ( ) 辍耕之垄上 ( )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

  填然鼓之 ( )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4、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 )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5、古今异义: 弃甲曳兵而走 古:( ) 今:( )

  养生丧死无撼 古:( ) 今:(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 ) 今:( )

  6、词类活用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可使足民( )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谨庠序之教( )

  填然鼓之( ) 然而不王者( )

  养生丧死无憾也( ) 王无罪岁( )

  7、特殊句式 非我也,岁也( ) 可以无饥矣( )

  申之以孝悌之义(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劝学》

  《劝学》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1、重点字词: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kuǐ )

  吾尝跂而望矣(qì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 )

  其曲中规(zhòng )

  虽有槁暴( yòu通“又”)( 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zhì通“智”) 君子生非异也(xìng通“性” )

  2、古今异义: 劝学( ) 木受绳则直( )

  金就砺则利( )假舆马者( )輮以为轮( )

  3、词类活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4、一词多义

  焉:①兼词,“于此”的意思 ②语气词,“了”风雨兴焉( )蛟龙生焉( ) 圣心备焉( )

  于:①从 ②比 ③对,对于 取之于蓝 ( )而青于蓝 ( )善假于物也( )

  者: ①用在主谓之间,表判断 ②……的人 ③……原因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而见者远(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而: ①但是 ②而且 ③表并列 ④表修饰“地” ⑤表顺承

  水为之,而寒于水( ) 蟹六跪而二螯( ) 吾尝终日而思(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故:①所以,因此 ②旧的 ③缘故

  故木受绳则直 ( ) 温故而知新 ( ) 既克,公问其故( )

  劝:①劝勉,勉励 ②劝说 劝君更尽一杯酒 ( ) 劝学 ( )

  中:①合乎 ②中等 ③当中 ④年间 ⑤射中 ⑥心中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晋太元中( )木直中绳( )舜发于畎亩之中 ( )

  疾:①增强 ②快 ③小病 ④敏捷轻快 ⑤憎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君有疾在腠理( )声非加疾也( )春风得意马蹄疾( )

  致:①到达 ②求取获得 ③表达 ④放置 ⑤情趣兴致

  老妇前致词( )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闲情逸致( )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

  假:①借助 ②借取 ③假装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 乃悟前狼假寐 ( )

  绝:①渡 ②极,最 ③断绝 而绝江河 ( )会当凌绝顶( )夜久语声绝( )

  兴:①兴起 ②兴盛 ③创办 风雨兴焉 (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功:①成功 ②功劳 功在不舍 ( ) 位尊而无功( )

  强:①强壮 ②竭力 ③勉强 ④略多于…的

  筋骨之强 ( )大臣强谏 ( )赏赐百千强( )乃自强步 ( )

  5、特殊句式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练习5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蒙乃始就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B.见往事耳/胡不见我于王

  C.但当涉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D.孰若孤/孰视之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答:

  参考答案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3分)

  A.蒙乃始就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事/完成)B.见往事耳/胡不见我于王(了解/引见)

  C.但当涉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 D.孰若孤/孰视之(谁/通“熟”仔细)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3、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答:开卷有益,只要学习,就会有收获(1分);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1分)。再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学习,终将一事无成(1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1分)。(答对三点3分,语言通顺1分。)

《劝学》练习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每小题3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智慧B.而闻者彰彰:清楚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D.君子生非异也生:习惯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而寒于水 善假于物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 而至千里A.两个于字相同,两个而字相同。B.两个于字不同,两个而字相同。C.两个于字不同,两个而字不同。D.两个于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3.对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金就砺则利 ②、学不可以已

  A.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学习不可以停止

  B.金属靠拢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学习不可以停止

  C.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学习是不可以成为过去的事情

  D.金属靠拢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学习是不可以成为过去的事情

  4.对上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文三处提到了君子。而其意义不同,按照顺序他们分别是有学问的人、品德高尚的.人和统治者。

  B.第一段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强调人的知识和道德修养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后天不断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C.第二段形象的论证并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在获取知识和培养品德中的巨大作用。

  D.上文反复运用了同类事物设喻,比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等,论证了同一个道理。

  答案:

  1.D

  2.C

  3.A

  4.A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生,是个通假字,通性,资质,禀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2.试题分析:而寒于水中的于,介词,比;善假于物也中的于介词,可不译,起引进作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中而连词,表修饰;而至千里中而连词,表转折。

  考点: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3.试题分析:B项,把就解释错了,就,靠近,在句中可以译成把放到上。C项,把已译错了,已,停止。D项,把就和已都译错了。

  4.试题分析:统治者错,第三处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而非指统治者。

  考点:本题学生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劝学》练习7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7——11题。(18分)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赵襄王①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③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注释】

  ①赵襄王: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④调:协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1)但当涉猎(2)即更刮目相待(3)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4)术未尽也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此君之所以后也。

  9、甲文中的吕蒙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乙文中的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均用文中原句回答)(4分)

  10、从甲、乙两文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谈两点即可)(4分)

  答案:

  7、粗略地阅读 重新 向 穷尽,完尽。

  8、 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这就是大王您落后的'原因啊。

  9、 蒙乃始就学。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10、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增长才干,有所作为。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才可能取得成功。

  11 、(鲜花)在重要性上终究逊了一筹; 是我生命中的真爱。

《劝学》练习8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②父异( )焉

  ③日扳( )仲永环谒于邑人 ④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小题3】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

  方法:

  目的:

  【小题4】吕蒙跟方仲永求学经历有什么区别,你从这两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小题5】台球“神童”丁俊晖,现已成了世界级体育明星,关于他父亲让一个处在求学“黄金”时期的少年“不使学”,而是弃“学”从“体” 。他的这一做法随之成为颇有争议的热门话题。请你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

  答案:

  【小题1】(1)粗略的阅读 (2)对… 感到诧异 (3) 同“攀”,牵,引 (4)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官

  注意(2)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为通假字。

  【小题2】略

  【小题3】方法:但当涉猎(1分) 目的:见往事耳(1分)

  【小题4】方仲永天资聪颖不学习,由天才变成普通人;吕蒙由于学习勤奋,学有所成。学习使人进步等(2分)

  【小题5】略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从从课文中迁移过来。

  【小题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孙权”所说的内容来分析读书的方法以及目的即可。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题的能力。根据“吕蒙”与“方仲永”最后的结局来谈明白的道理即可。

  【小题5】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联系文章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劝学》练习9

  文言文,完成9-12题。(选择题每题2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 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乙】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①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②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③,以就懿④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节选自《后汉书?烈女传》)

  【注】①趋,快步走向 ②捐,抛弃 ③亡,通“无”,不足 ④懿,美好

  9.下列句子加点的词在文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见往事耳(了解)

  B.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

  C.当日知其所亡(每天)

  D.遂七年不返(才)

  10.乙文段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B.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C.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D.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

  B. 乙文段中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又回去修完了他的学业。

  C.甲乙两文段中,孙权、羊子之妻都劝学有法,并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D.甲文段孙权指出“学”的必要性;乙文段羊子之妻指出“学”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

  12.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蒙辞以军中多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何异断斯织乎?(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9.D;

  10.B;

  11.A

  12. ⑴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为由推辞。⑵同割断这丝织品有什么不同呢?

《劝学》练习10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长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或以钱币乞之

  (3)不能称前时之闻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或以钱币乞之。B.但当涉猎但闻屏障中抚尺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贤于材人远矣D.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小题4:读了上面两篇短文,对于学习,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其中一篇短文谈谈。

  参考答案:

  小题1:(1)对……感到诧异(2)有的人(3)相当、相称 (4)通“攀”,牵,引

  小题1: C

  小题1:(1)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2)(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或:他最终成为一个普通人,是因为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小题1:提示:看法要正确、态度要鲜明,还要结合两篇短文之一来谈。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词义要结合具体句子理解。A项两个都是“用”;B项两个都是“只”;C项前一个“到”,后一个“比”;D两个都是“渐渐”。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

  小题1: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即可。

《劝学》练习1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卿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傅永,字脩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与张幸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北史.傅永列传》

  注:①[让]责备。

  1.下列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 不辞而别

  B.及鲁肃过浔阳拳勇过人

  C.自以为大有所益 精益求精

  D.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品学兼优

  2.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C.或以钱币乞之

  D.借旁近与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的.意思,任选一题,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1)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一找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身上有哪些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吕蒙、傅永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

  3.(1)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

  3.(1)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意对即可)

  (2)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意对即可)

  4.他们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人(武将、武夫);认识到读书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长进。(意对即可)

  5.“略”。

《劝学》练习12

  (一)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炳烛夜谈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③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线词。(6分)

  (1)卿今当涂掌事( ) (2)但当涉猎 ( )

  (3)蒙辞以军中多务 ( ) (4)及鲁肃过寻阳( )

  (5)恐已暮矣 ( ) (6)盲臣安敢戏君乎 ( )

  【小题2】《孙权劝学》中有两个成语,请写出成语并解释含义。(3分)

  【小题3】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小题4】根据语段内容回答。(5分)

  (1)“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吕蒙不愿学的理由和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小题5】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2分)

  答案

  【小题1】当权,当道 粗略地阅读 用 到 担心 怎么、哪里

  【小题2】吴下阿蒙(0.5分) 解释: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1分)

  刮目相待(0.5分) 解释: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1分)

  【小题3】①读书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眼光来看待(我),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②小时候喜欢学习,犹如白天刚刚出来的太阳。

  【小题4】(1)拜蒙母 与蒙结友(1分) 一方面说明了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1分)另一方面也是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2)军中多务(事务多) 恐已暮矣(年纪大)

  【小题5】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即可。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 “当涂、以、过”结合语境即可推断出意思,分别译为“当权”“用”。“到,经过”。“涉猎”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一致,应译为“粗略地阅读”。“安”是文言文中的固定用法的词语,译为“怎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平时的学习中应有积累,不仅知道其出处,更应知道其意思。一个是“吴下阿蒙”,出自“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另一个是“刮目相待”或“刮目相看”,出自“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能力。

  点评:对于出自文言文中的成语更要重视,不仅知道出自哪个句子,还要知道它们在原文中的意思和现在的用法,做到知其意且会运用。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士、三日、少”等,“士”在句中应译为“读书人”,“三日”不是实指,应译为“几天”。“少”应读四声,译作“小时候”。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第一问在原文中提取“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回答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均可。第一问第二步,从鲁肃的行为可知,吕蒙才略的长进惊人,鲁肃发自内心地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愿意与之结交。第二问在原文中提取语句作答即可,第一篇中可提取“军中多务”,第二篇可提取人物的语言“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当然也可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作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及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审清题干,看清题干共几步,按步作答。能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首选使用原文语句。需要概括作答的`,要结合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根据关键语句,拟出切题的答案。

  【小题5】试题分析:分析题干“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可知,我们应从学习的角度谈体会。理解题干和文章内容可知,从四个人的身上可得到不同的启示,如从吕蒙、晋平公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到要热爱学习、珍惜时间、虚心听取他人建议的启示,从师旷、孙权的身上可得到要善于引导别人的启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点评:要大胆表述自己的感悟,根据原文内容,从人物的言谈、行为,事件的结果等当中得到启示,借用原文中的信息,组织成自己的语言,把个人的想法和感受表述出来。注意切题做答,语句通顺。

《劝学》练习13

  三、文言文阅读(14分)

  6.(14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1)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静以修身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B.非志无以成学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C.蒙辞以军中多务至霸上及棘门军(《周亚夫军细柳》)

  D.非复吴下阿蒙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之”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A.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B.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D.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3)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B.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以“夫”字发起议论,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B.【乙】文中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起初推脱,后听从劝说学习,终有所获。

  C.【甲】文讲道理透彻深刻。【乙】文以对话表现人物,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D.【甲】文开篇即明确提出修身养德要求。【乙】文用吕蒙言行侧面表现鲁肃学识进步。

  (5)把【甲】【乙】两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分析】参考译文:

  【甲】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修:修养/长;

  B.志:志向/做标记;

  C.军:军营/军营;

  D.复:再/回答。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

  例句中“之”结构助词,的。

  A.之,结构助词,的;

  B.之,代词;

  C.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

  D.之,动词,到。

  故选:A。

  (3)本题考查节奏划分。句意为: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节奏划分为: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故选:B。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乙】文用鲁肃言行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而不是用用吕蒙言行侧面表现鲁肃学识进步。

  故选:D。

  (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与,跟随。驰,疾行,指飞速逝去。句意为: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②中重点词语有:但,只,仅。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句意为: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答案:

  (1)C

  (2)A

  (3)B

  (4)D

  (5)①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②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劝学》练习14

  炳烛①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C.于厅事之东北角

  B.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D.游于是乎始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恐已暮矣__________________ ⑵盲臣安敢戏君乎______________

  ⑶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⑷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经:指儒家经典。博士:指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可不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

  5.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1.C

  2.①迟、晚 ②怎么 ③再次、重新 ④ 等到、到

  3.(1)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

  (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大意相近即可)

  4.年纪大;事务多。(意思正确即可)

  5.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语意明确、句子通顺、所答内容与文段有关即可)

《劝学》练习15

  【积累·感知】

  一。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二。辨析古今异义

  孤 (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治 (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博士(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但 (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往事(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成语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四。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2。本文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体验·探究】

  五。课内语段阅读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字

  ①谓:

  ②若:

  ③益:

  ④遂:

  2。释句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说说文中描写的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①孙权:

  ②吕蒙:

  ③鲁肃:

  4。用原文回答

  ①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②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5。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6。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7。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实践·拓展】

  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任末好学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负:

  ②题:

  ③易:

  ④终: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依林木之下(有时)

  B:以记其事(书上的)

  C:更以静衣易之(指任末)

  D:虽死犹存(还,仍然)

  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并用“/”划出第②句的朗读节奏。

  ①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译为:_______________

  ②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译为: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直线的句子具体表现了任末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

  5。从文中找出一个成语,并解释其意。

  6。读了这篇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15。孙权劝学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1。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2。本文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伤仲永》写出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两文的写法不同,本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五。1。①告诉 ②像 ③好处 ④于是 2。略。 3。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吕蒙: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鲁肃:忠厚的长者。 4。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②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乃始就学‖及鲁肃…… 孙权劝学,吕蒙赞学。 6。对话(语言)描写。 7。略。

  六。1。①背着 ②写 ③更换 ④去世,死 2。C 3。①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②遇到没有月亮的夜晚,就点燃剖扎好的麻蒿条子来照明。 4。在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勤奋学习 5。行尸走肉。常用来比喻不学无术,无所作为,稀里糊涂得过且过混日子的人。 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