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读后感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水调歌头 读后感

管理员

摘要:

《水调歌头》读后感(通用9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水调歌头》读后感1  夜……

《水调歌头》读后感(通用9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调歌头》读后感1

  夜下、一位诗人举杯邀月,醉意之中对影三人;月下、一位诗人仰望苍穹,朦胧之中思绪悠扬;云下、一位诗人举目不语,思念之中不知与谁共赏这一轮明月。或许,他在对越诉说,诉说自己心中的那份愁与思。

  为官仕途,感到迷茫,千百度中不知自己何去何从,乘风归去?才知高处不胜寒。愁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

  当我在奋斗的路上,当我赶到了迷茫的时候,我便停下来,对着天空,对着大地,对着明月,来缓解自己,因为它在我看来,它有苏轼的气息,它足以净化我心中经时间的推移,所沉淀在我心灵深处的污物。当你身心充满欣然,充满轻松的.时候,你又可以上路了。

  我时不时地想象这诗人写下《水调歌头》时的场景,感受着他内心深处那种悠悠伤感,有时自己也会被感染,望着明月高悬、吹着凉风阵阵,心中不知思念这谁。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对人生的感悟,在月的启发下,对世态的思考;又是对亲人的思念,孰不知,明月下又有多少人寄情于它,又有多少人传达着相思之意。

  我知道,不仅诗人一人将这种相思之情寄到明月之上,再融合到月光里,撒到月光所能照到的地方。

  曾几何时,我将思念寄到月上,恐怕明月也载它不下了吧?

  透过云层,我看得见月亮上雕刻的《水调歌头》我能听到苏轼的吟诗、斟酒的声音,我能闻见空气中散出的酒香,我能感受到他眉皱下的愁与思。

  诗依旧吟,还是那份情感;月一直明,只是圆了又残,残了又圆,反复着,轮回着。

  天空、夜下、明月、枯树、微风...

《水调歌头》读后感2

  由于作者与当权者政见不合,被排挤到密州去当地方官,心情很抑郁,同时他已七年不见弟弟子由,心里十分怀念,种种思绪通过此词来抒发。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

  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怀念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而又不忘现实生活,是作者的代表作。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宋代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水调歌头》读后感3

  月假在家,在妈妈的引导下,我翻看了《宋词三百首》。

  刚读了一首之后,就觉得很吃力,因为宋词的内容艰涩,篇幅也很长。这时,妈妈告诉我,宋词在我国隋唐时期出现,宋朝时达到顶峰,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瑰宝。为了让我更好地理解,妈妈不仅给我讲解了书中的诗句,还补充了很多的背景资料,那些难懂的'诗句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我仿佛穿越到了宋朝,走进了他们多姿多彩的生活。

  在书里,我见到了那些璀璨如星辰的伟大诗人们:,辛弃疾、晏殊、欧阳修、李清照、王安石……眼中最亮的那颗就是苏轼,我爱苏轼,更爱他的《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千里共婵娟!”苏轼当年被贬,和弟弟苏辙六年没有相见,在中秋的晚上,他举着酒杯,望着明月,怀着对弟弟深深的思念,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词。虽然心中满是对亲人的牵挂,却不能相见,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相信那时的苏轼借一轮明月,把所有的泪和所有的思念都倾注在了词里,让千年之后的我们读之为之动容。

  或许我还不能真正明白苏轼复杂的内心,但一想到即将离开父母去读书,我的心里也是万般滋味。如果爸爸不在身边,谁陪我骑自行车?如果妈妈不在身边,谁在睡前给我讲故事?如果奶奶不在身边,谁会端着我最喜欢的烤鸡腿问我馋不馋……我不要离开父母,不愿像苏轼那样只能借月亮来表现我的思念。

  妈妈像看穿了我的心思,她在我耳边轻轻地吟诵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啊,既然“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自古以来就如此,那又何必为分离而伤心呢?只要大家都平安快乐,即使不居住在一个屋子里,我们也共赏着一轮明月,这难道不是一种相聚吗?再说了,我们可比宋人幸福多了,电话、网络都能一解亲人朋友们的思念之情,真正做到“海上升明月,天涯若比邻。”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轼对我们的期盼,也是我对天下人的祝福。

《水调歌头》读后感4

  面向黑夜遥想千里之外的家人,心中楚楚凄凉。这时的我尤为钦佩你东坡居士。“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古往今来又有多少贤人雅士能拥有你这样的豁达胸襟?

  满目的星斗有你的身影,我嫉妒你的豁达。千年之前,你曾望月质疑:“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你满脸的清澈,清澈的令人心碎。因为你的才华横溢,因为你真正的君子的作风遭到所谓“文人骚客”的排挤,你与亲人分隔两地。那又如何?你依旧如白莲一般清幽,世间的污浊只衬得你更加的幽香。你望月表达着你的豁达,衣带微散,你随影而舞。而我却看到了那张微笑面具下的悲哀,无奈,讨厌这恶俗的世界。

  现在在我的身边有四位真心的朋友,家人虽不在,却不缺少关怀。我十分的幸运。十分的珍惜我现在的一切。天空中有一颗红色的星星仿佛是你的`无奈,你又在无奈什么?

  “月啊!我仰望着你,你给我双倍的光芒,为什么你离我这样的远?为什么只给我着清凉的光?你难道也嫌弃我子瞻浑臭的凡胎么?”

  不!你是清澈的!白莲是你的化身。你并非圣人又怎会没有喜怒哀乐?你的心中也有着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儿高高挂为的是令全天下的思乡之人的怀念得到寄托。所以我月儿将你的祝福给你的弟弟。

  千年的声音流回现实,思绪如潮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妈妈、爸爸、妹妹,你们在看天吗?你们望着这如水一般皎洁的月了吗?你们收到我的思念了吗?

  你的豁达,你的乐观透过诗词淋漓尽致的展现。我嫉妒你的豁达,因为我同样仰慕你。从你的词中我读懂了你,读懂了你的豁达你的郁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安抚了千年以来多少游子的心?在仰望你的人中,我只是其中一个,真正体验过才知道,所以你的思念我懂了。

《水调歌头》读后感5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不知道大家对诗词的感觉是什么,但是想到我的感觉,莫名的感觉自己有点肤浅。因为我是否喜爱一首诗词,首先会看着首诗词给我的第一印象。

  这首《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是我在高中时做语文诗词题碰到的。当我第一次读这首词,第一印象就是:哇!每一句都好优美。当我读第二遍时,我便被这首词的描写所吸引。这首词描写景色之美,在我的眼前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的山水画卷:在一片落日余晖之中,苏轼卷起绣帘眺望,快哉亭下,水天相接,碧空如洗。苏轼望着亭外的.美景浮想联翩,回忆平堂山的江南烟雨,杳杳孤鸿。再次眺望,水面千顷,十分明净。如翠山峦的影子倒映其中。忽然,江面波涛汹涌,有一位白头渔翁驾着小舟掀舞,出没于风涛之间。虚实结合、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大开大合,展现了一幅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

  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苏轼在全词酣畅淋漓的表现出了旷达豪迈。“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你个宋玉,着实可笑。你不了解庄子的风是天籁之说,硬要说什么风有雌雄。之后又发出感叹:“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到此,我便被苏轼所表达出的精神所吸引。他将自己具象化为一位白发老翁,奋力地搏击风涛。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壮之语表达出自己的人生态度:在逆境之中,保持浩然之气,刚直坦然,你又何怕一阵小小风浪?

《水调歌头》读后感6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青天便是苏轼的朋友,夜幕已深,月儿却迟迟不肯出现,只剩我一人孤身独立,手中的酒也不知该敬给谁,九百多年前词人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寄托在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而现在的我也和他一样,思念远方的亲人。

  中秋佳节,爸爸依然在远方。正该是团聚的时刻,一家人却分隔两地,这样的日子怎么能被称为节日呢?算了,只把它当做一个普通的`夜晚,普通的,只是格外思念爸爸的夜晚吧。是啊,这样的夜晚适合怀人,适合思乡。背井离乡的爸爸在这样的夜晚可会安寝?还是望着窗外千种风情痴痴流泪?

  爸爸,今晚我的天空无月,不能和您共享此时了。爸爸,不如让我来安抚您吧。我欲乘风去您在的地方,有爸爸的地方就是家。也许沿途迢迢,长途我来得会有些迟,但纵使沿途崇山峻岭阻隔,纵使高处不胜寒冷,我也总会抵达。在这样的夜晚,我们会在您的出租小屋里共进一顿团聚热闹的晚饭,共赏此时此刻的那轮明月;我会缠着闹着要买月饼吃,您拗不过我,买了一块,自己却不舍得吃一口……同父过佳节,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月儿终于升起,照着无眠的我。窗外万家灯火,只有这月,一夜一夜伴我;世上千百万人,只有爸爸一生一世陪我。我无爸爸,无以至今日;爸爸无我,无以终余年。但愿爸爸平平安安,早日归来,一家人能够团团圆圆,长长久久。但在爸爸还没回家的这些日子里,我仍会夜夜思念爸爸似今夜。即便我与爸爸相隔千里万里,依然能共享这美好月色。

《水调歌头》读后感7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是多么雄伟的一句诗词,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没错!就是我国革命时期的领导人毛泽东!那时候,就是他带领中华儿女顽强抵抗,他们宁死不屈的精神赶走了敌人,迎来了新中国的解放,是多么伟大啊!

  一九五六年五月底,毛主席从长沙来到武汉,六月一日、三日和四日先后三次畅游长江,写下了这首词: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首词气势蓬勃,通过写游泳中的所见和所感,歌颂了祖国社会主义精神,展现了我国人民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环境奋勇向前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让我感受到身为一个中国人是多么的骄傲!

  我特别喜欢这首词中的“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因为这两句词写出了毛主席在汹涌的万里长江游泳时的从容不迫。这不禁让我想起在四年级下册的语文书中那个勇敢、智慧、机敏、镇静的艄公在波浪滔天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毛主席在长江中胜似闲庭信步,真让人敬佩。更看出毛主席很喜欢在大江大海中游泳,喜欢与大自然搏斗值得我们学习。

  毛主席曾经说过:“大风大浪并不可怕,因为人类社会就是从大风大浪中发展起来的。”这句话也告诉我们要与大自然搏斗,要有大无畏的精神。这让我想起一句古话:“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是啊,“彩虹总在风雨后”,只有我们勇敢顽强才能战胜一切困难。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水调歌头》读后感8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几天,因天气连续阴雨等诸多原因,心情略感低沉,闲暇之余,翻看了书柜中部分唐诗宋词藏书,研读之余,颇有感受,尤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引共鸣。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时年作者四十一岁,任密州太守,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自请外任,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致中秋对月之时,忧郁愁怅之感油然而生。然而作者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以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克服了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以超然的热情,直抒了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词富含人生哲学之大意境,上篇主要抒发作者的心境和思想矛盾过程。表现出“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乐观情绪。下篇主要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来安慰自己,并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境界结束全词,向人们展示了现实而充实的.生活是快乐的,不要刻意地去追求名份。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有顺意也必然有失意之时。这是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通过作者笔下的文学意境表现出来,显得尤为美好和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和细腻而真切的感受,让我们从心灵的深处去感悟这首词的精奥。但愿网络中的博友们如诗人所述,身体健康,生活洒脱,虽远隔千里,却共享一轮明月,在彼此的友情与关爱中享受无尽的快乐与温暖。

《水调歌头》读后感9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朗诵着这朗朗上口的《水调歌头》,我的心里不禁有许多感想。

  《水调歌头》出自大才子苏轼之手,以表达苏轼在中秋节时对弟弟苏辙的思念。

  古人评论这首词,说:“词的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笔’(先著《词洁》)”

  可是,《水调歌头》这首词的全文的风调又何尝不是这样?

  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弃险恶的.宦海风涛,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运用优美的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这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这篇词无句不在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篇用圆月衬托别情。开篇“明月几时有?”一问,排空直入,笔力奇崛。

  “苏轼一生并未隐退”,“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门漠的感觉,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隐退’、‘归田’、‘遁世’要跟深刻更沉重”(《美的历程》)。这些论断,对理解《水调歌头》这首词的本身,是很有启示作用的。

  “苏轼诗文中的很多貌似‘出世’的思想,实质上都是‘入世’思想的一种反拨形式,本篇就是这样。”

  最后,让我们再次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