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说课稿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中地 理说课

管理员

摘要:

初中地理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初中地理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

初中地理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地理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是《亚洲的自然环境》这一节中第一部分的知识,主要为学生介绍了我们所生活的大洲——亚洲的地形和河流以及地形对河流的影响。本节内容是在认识了亚洲的位置和范围基础之上,对亚洲自然环境更深入地学习,而更为核心的目标是能够建立其分析一个地区地形和水系特点的一般方法,不论从知识层面还是生活层面,本课内容的学习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本课内容围绕我们所生活的亚洲进行学习,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在系统分析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的能力上有所欠缺,因此这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了解如何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素。

  本阶段的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这些特点,教学中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并且能快速找出特殊的经线和纬线。能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2、通过观察地球仪,认识到经度与纬度的特点,提高用经纬网进行定位的能力。

  3、开展实验活动,获得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经度与纬度的识别、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难点: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以及书写规范。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地图法、谈话法、对比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通过谚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导入,首先让学生解释这句谚语的含义,之后点出其中包含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地理要素:一个是地形、一个是河流。由此引出本节课对亚洲的`地形和河流的探讨。

  【设计意图】采用大家熟悉的名言俗语,能够拉近地理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导入结束后从地理学角度提出本课重要的两项要素,把导入和本课内容紧密挂钩。

  环节二:新课教学

  1、亚洲地形特点

  在学习亚洲的地形特点的时候,我采用地图法进行教学,在多媒体上展示“亚洲地形图”,引导学生在规定的要求下进行读图分析。

  【活动一:知地形】

  ①展示“亚洲的地形”图,复习“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读图时有意识地关注各地形区的海拔高度。接着,我会设置活动,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对照图例查找以下地形区(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山地:东西伯利亚山地,喜马拉雅山脉及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读取海拔信息,并尝试记忆它们在亚洲所处的位置。

  ②请大家根据相应提示,我读出一个地形区,学生举手抢答,第一举手的同学,将代表该地形区的“名称条”和“高度条”标在黑板上地形图中。完成活动后用珠穆朗玛的和死海的高差来讲解地势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抢答游戏,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进行学习和讨论,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

  【活动二:说见闻】

  在熟悉了亚洲主要地形区的基础上,我会出示沿着80°E和30°N作的亚洲地形剖面图,安排学生前后四位为一小组,按照如下分工完成活动:组号为单号的按照情境1进行,双号的按照情境2进行。

  情境1:你们小组自北向南沿80°E经线在亚洲陆地上旅行;

  情境2:你们小组从西到东沿30°N纬线在亚洲陆地上旅行。

  并要求学生思考:一路上你们会依次经过哪些地形区?它们海拔多少?请讨论后用流畅的语言与同学们分享大家在这条线上对地势变化的感受。

  学生活动后可以总结出:亚洲地形特点为地势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分析、小组合作,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地图法的运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同时还能够有利的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地形特点已经总结出来,我会利用导入时候的谚语“水往低处流”来引发学生思考亚洲的河流特点,以及地形对河流的影响。通过这样的过渡将学生的思维牵引到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

  2、亚洲河流特点

  【活动三:识河流】

  再次出示“亚洲的地形”图,请学生在图中描画出以下四组河流,观察并总结其流向特点。

  a、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北冰洋)自南向北流

  b、黑龙江,黄河,长江,湄公河;(太平洋)自西向东

  c、恒河,印度河;(印度河)自北向南

  d、锡尔河,阿姆河;自东向西

  当学生找到并准确说出一条河流的流向特点时,我会在请同学们用彩笔在地图中标注出来,当所有河流都找到后,提出问题:亚洲河流的流向有什么特点?

  之后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亚洲的河流特点为呈放射状,从中部流向四周。

  3、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知道了地形得特征和河流的特征,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对河流的流向有怎样的影响?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之后总结地形与河流的关系为:

  地形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

  河流特点:呈放射状,从中部流向四周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并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加强对其的认知与探索。同时还能够做到前后一致,解决导入环节所设置的疑问。

  环节三:巩固拓展

  拓展:分析某一大洲的自然环境,我们的思路应该是怎么样的?

  分析某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1、读图、文等资料了解自然环境中地形、河流等的概况;

  2、能总结该大洲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特点;

  3、综合分析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让学生归纳出探究某一地区自然环境的方法思路,能够提升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和学会知识的迁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分析了亚洲的地形特点、河流特点,老师希望大家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既能认识到水往低处流在亚洲的体现和原因,也能真正做到人往高处走,不断的攀登,永不停息。

  作业:北美洲的地形和河流分别有什么特点?两者的相互关系又是怎样呢?

  【设计意图】小结与导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相呼应,前后呼应使课堂为一个有机整体,课堂更具有生命力,也达到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以升华的目的。作业是利用前面总结的方法,学习另外一个地区,提高知识的迁移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板书设计略过

初中地理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澳大利亚》。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在教材上,本节内容主要是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教材重点介绍了澳大利亚牧羊带的分布特征,从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向内陆的牧羊带分布的特点必须让学生把握。教材内容还有澳大利亚牧羊带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对牧羊带的分布有什么影响需要学生掌握。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澳大利亚有更深的理解,对下节课的学习也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习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学习技巧,在本节课的授课中,要抓住学生的学习经验,对学生加以引导。七年级的学生的地理思维还不够系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因地制宜这一理念理解不够透彻,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澳大利亚古老物种以及物种独有性的原因。

  2.知道澳大利亚农牧业发达,简要分析其与自然条件和农牧业生产、分布的关系。

  3.结合地图和资料,联系澳大利亚自然条件,分析工矿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培养自学能力,提高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澳大利亚牧羊带的分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体会因地制宜的理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掌握不同牧羊带的分布以及澳大利亚地形、气候与牧羊带分布之间的关系。

  【难点】

  体会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发展养羊业的理念。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地图法、小组合作法、谈话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阐述我的整个教学过程(过渡)。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我将利用多媒体播放澳大利亚的风光录像,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澳大利亚的探究渴望,同时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环节二:新课教学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1.察“颜”观“色”——看地形

  教师PPT展示《澳大利亚地形图》,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

  (1)澳大利亚有哪些地形单元?分布有什么特点?

  (2)就地形而言,那些地区适合放牧?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读图得到:

  (1)澳大利亚的地形有高原、平原和山地。在分布上西部为广阔的高原,中部是平原,东部为大分水岭。

  (2)平原地区、中部高原地区。

  【教师总结】从澳大利亚的地形图我们看到,大部分地区以绿色和浅褐色为主,而且颜色变化少,根据图例可知澳大利亚地势较低,起伏较小,平原和高原广阔,从地形方面考虑对农业是非常有利的。那么除了地形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对澳大利亚发展农业有利呢?

  2.明眸慧眼——找气候

  教师PPT展示《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和《澳大利亚年降水量分布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

  (1)澳大利亚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2)澳大利亚降水分布规律?

  【学生回答】澳大利亚以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降水南北多,中部少。

  【教师总结】从图中我们能读到,澳大利亚气候以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东南部、西南部降水较多,利于农牧业发展,中部地区虽降水少,但地下水丰富,也适合畜牧业发展。所以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对农牧业发展提供了优良条件。

  3.做一个精明的农场主——因地制宜

  【情境创设】如果你是位澳大利亚牧场主,从地形、气候角度考虑,你会把牧场布局何处?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展示得到澳大利亚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了农牧业。

  【设计意图】运用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巩固以上内容,我会向学生出示资料,展示澳大利亚三个牧羊带,学生通过澳大利亚牧羊带分布图,完成下表:

  【设计意图】设置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和回顾,提高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也完成了本节课的重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我会让学生来总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并且请学生谈谈自己学习的感受。

  作业:我会让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什么澳大利亚还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在总结能够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且学生自己总结的同时,老师也能发现问题,然后进行补充。布置预习的作业能够让学生对下节课的学习熟知,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选自人教版(20xx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这一节中的第一个框题。中国的地形特征是学生在掌握了我国国土的基本特点,了解基本国情后,认识中国自然环境的重要一步。同时与将要学习的气候、水文等关系密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首先是以图文的形式介绍了我国五种地形类型,引出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的特征。其次用文字、地形图呈现我国山脉分布规律和主要地形区。学好本节能帮助对我国自然环境有初步感受,也能为今后学习自然地理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句】授课过程中需要关注自己的授课对象,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通过七年级的地理学习,初一学生对初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学生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读图分析能力、概括归纳能力还有待提高。对本部分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针对本部分地形特征来说,我会采用直观式教学的方式,以地图为基础,从学生的能力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中国地形图,归纳我国地形特征,并能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2.通过多种途径归纳我国的地形特征,提升归纳总结能力。

  3.增加对我国国情的了解,树立因地制宜的理念,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以及教材内容。

  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我国的地形特征,我国地形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谈话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巧妙的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我将采用多媒体导入的方式。上课伊始呈现《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学生:是否还记得这是一幅什么图?什么又是地形?学生回答后追问:地形的类型有哪些?我国的地形又有什么特征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地形类型齐全

  首先我会展示《中国的地形》图,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我国主要的地形类型有哪些?我国的地形特征是什么?学生通过读图能够说出我国主要地形类型齐全,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

  然后我会组织学生在地图册上对应的《中国地形图》中,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描画不同走向的山脉,并尝试分类识记。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我国山脉的'主要走向有: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

  最后我会引导学生将近似东西和南北走向的山脉连起来,构成网格图,并找出主要山脉两侧的地形区。从而明确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山脉构成的“网格”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

  【设计意图】中国的山脉和地形,学生已有一定了解,可以设置“山脉位置画一画”的游戏去呈现这部分的知识点,且该部分知识为本节内容重难点,结合中国地形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更好地识记中国的山脉。

  五种常见的地形类型我国都有,但每种地形的占比是一样的吗?从而引入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

  2.山区面积广大

  我会先组织学生猜想:我国哪种地形类型占比最高?学生自由交流,畅所欲言。然后我会展示《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我国以哪类地形为主?学生通过读图不难得出我国地形主要以山地为主。最后我会进行补充:通常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据统计,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故而山区面积广大。

  3.地形与人类活动

  首先我会组织学生结合教材阅读材料,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讨论:我国的地形对我国居民的生产与生活有何影响?在学生小组讨论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指导学生可以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言,并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可以进行多种经营,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山区多,平原少,因而耕地资源不足,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往往具有优势。我们在对地形进行利用的时候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

  【设计意图】本部分是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山脉和地形的位置。在新课教学完之后,我会设置一个“我说你指”的游戏,学生一个说山脉或地形名称,另一个指出在地图中相应位置。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课堂结束前,我会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并布置以下作业:搜集资料了解我国山区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以此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初中地理组的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亚洲地理环境》,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编排了三部分内容:亚洲的地形区,亚洲的地形特点,亚洲的河流分布及特点。

  二、说学情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中七年级的学生,这个学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并且经过一学期的地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能够从地图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但是,如何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及地理探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需要采取自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仅学到地理知识,同时还能够提高自身的地理学习能力以及归纳、迁移的'地理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分析亚洲地形、河流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以及对亚洲地理集锦的了解,养成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难点是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自主学习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分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采用多媒体导入的方法,播放歌曲《亚洲雄风》的音频,并在大屏幕上展示亚洲的自然风光,通过最直观的方式引出亚洲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之所以采取创设情境的方法,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进入想学习、愿意学习的境界。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求知性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

  1.亚洲的地形

  这部分内容我会首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亚洲地形图,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亚洲主要有哪些地形单元?亚洲的地形特点?并提醒学生不同地形区的颜色不同。通过地图分析问题是地理学习中一项重要的方式,也是最基础的探究方式,所以这部分让学生尽情自由发挥。最后师生总结:亚洲的主要地形有: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及主峰、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亚洲地势特点中间高,四周低,以高原山地为主。

  【设计意图】之所以采取这种图片展示自主探究的方法,是因为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兴趣。

  2.亚洲的地形特点

  这部分我会采取多媒体展示一组亚洲地形剖面图,让学生根据图片总结亚洲地形特点,最后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自西向东地形单元主要有:阿拉伯高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伊朗高原、印度河平原、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特点: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突破本节难点,了解亚洲地形特点,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亚洲的河流分布特点

  为了突破本节难点,我会让学生以前后桌四人为一组用3分钟时间讨论:亚洲的河流分布特点,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并给予及时的指导。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小讨论的成果。最后我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河流的分布特点则是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地理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小结作业

  对于本节课知识的归纳,我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每一个提问到的同学总结一条,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机会。课后让学生思考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设计意图】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一目了然。所以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亚洲地理环境

 一、亚洲的地形

  二、亚洲的地形特点

  三、亚洲的河流分布特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

初中地理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板块的运动”是“海陆的变迁”这一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六大板块与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大地貌的形成、海陆变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等)发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激发学习兴趣,养成求真求实、不断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板块运动的规律。

  【难点】

  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地图法、小组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师播放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设问:地震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运用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片,视觉冲击性很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设置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认识六大板块

  教师PPT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六大板块都有哪些?

  【学生活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教师总结】从六大板块的示意图中我们看到,大部分的板块都有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只有太平洋板块主要是海洋。在认识了六大板块之后,板块之间是怎样运动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展开讲解,能够提升学生读图和识图能力。

  2.板块运动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

  (1)板块示意图中的箭头代表什么样的运动?

  (2)这些运动对地形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要有张裂和碰撞运动,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碰撞形成山脉。

  【教师总结】从图中我们能读到,主要有张裂和碰撞运动,张裂拉伸使地表发生断裂,易形成海洋和裂谷,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碰撞使地表隆起抬升,易形成山脉,例如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脉。

  【设计意图】通过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的对比分析,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建立起地理分析的思维。

  3.板块的内部和边界活动情况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1)板块的内部和边界活动情况是怎么样的?

  (2)板块运动和火山地震带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学生活动】内部较稳定,边界较活跃。火山、地震带位于板块交界处。

  【教师总结】大家的介绍都很精彩,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而火山、地震带基本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例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教学培养了学生读书、读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结合六大板块的示意图,介绍红海和地中海的位置,课后请同学冲刺地中海和红海的发展趋势。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每一个中国的公民都应该了解首都的基本状况;

  北京还是一个特大城市,教材通过对北京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了解一个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本节是中国区域地理省级区域的开始,也是代表,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城市区域学习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学习后面的内容,并且可以自学其他教材中没有介绍的区域。

  2、教材处理

  学生对于北京的这个城市,都已经有了多多少少的认识,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掌握,初二的学生已经学会了使用计算机网络搜集资料,基于此,我将让学生课前搜集材料,自学读图、探究、讨论,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强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且注意提升和点拨学生的思路和学习方法。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说出北京的位置、范围,并对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城市职能、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建设的成就,从而了解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充分利用手中材料,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发达的现代化进程,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主人翁责任感。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城市职能。

  教学难点:对北京地理位置的评价;

  北京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重点难点的突破:充分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学习,通过地图、资料、视频等多种辅助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启发式讲述法、引导交流合作等。

  三、说学法

  自学读图、探究、讨论。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教学的创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为了避免一开课就是老师说学生听的沉闷气氛,我在课前先播放《奥运会吉祥物的宣传片》,开课后用问题导入,如:在动画片里你看到了什么?第29界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这样一问一答,学生的思路就被我带到了学习的轨道上,开始了北京之旅。

  在出示课题时,为了渲染气氛,我同时播放中央电视台节目插花的视频,让学生对北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第二环节:组织活动学习新课

  本环节我先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北京的位置。在学生探究前指出北京作为首都,除了和其他区域一样有海陆位置外,还有其自身的战略位置和经济位置;

  在学生探究时出示北京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北京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和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

  在学生汇报时,用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北京的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条件,并强调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使学生理解新中国定都北京的原因。

  接下来进入北京职能的学习,为了让学生了解北京具有这些职能的条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如在了解北京是文化中心时,我列举若干项文化的内容,让学生任选一项介绍,在学生介绍时我适时地穿插一些小活动,如在介绍音乐方面时,学生可能会提到京韵大鼓和国粹京剧,可让学生试唱两句;

  还穿插一些视频和音乐,让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用,同时这一活动又检查了学生课前搜集整理资料的情况。

  在了解北京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时,我出示配以《故乡是北京》背景音乐的北京名胜古迹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看谁认得多,再选择他们熟悉的一处作以简单的介绍,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强调有哪些名胜古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提出故宫面临的压力,让学生出谋划策。

  在了解北京现代化进程时,我先播放一组北京现代化建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前面的图片风格有什么不同,然后跟学生强调把北京建设成为既具有古典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大都市才是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三环节:回顾活动测试应用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用一句话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再让学生运用分析北京的方法分析描述家乡哈尔滨的位置、职能、历史和现代化进程。在学生汇报时穿插京哈铁路火车提速的新闻,从而说明城市交通的发展,进而将写一篇以《我的家乡——哈尔滨》为主题的短文作为课后作业。

  第四环节:升华情感倡导行动

  让学生说说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应该为奥运会和09年在哈尔滨举行的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做点什么?最后在奥运会会歌声中,用激励性的语言结束全课。

  以上是我对《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这一课的设计,还很不成熟,恳请各位老师予以指正,

初中地理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日本与我国经济贸易联系密切,学生较为熟悉,兴趣大,从地理的角度上有很强的认识愿望。教材把日本的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作为切入点,了解位置为后面日本多火山、地震及气候做好铺垫。接着安排樱花图,使内容“波浪起伏”,结构上呈现一定的内在联系,轻松导向日本的气候。为使学生深入理解日本气候,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从位置、地形等方面理解日本气候的形成,使学生全面了解日本的自然环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指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并了解其地形和气候特征。

  (二)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分析,理解日本的气候特征。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掌握日本的地形、气候特征,理解各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桥梁”。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一)教法分析:“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已有的认知结构,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采取情境、读图分析、问题式和比较分析、分层、多媒体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指导:依据新课程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根据本节课内容,将知识点归纳为图,读图析图是这节课的核心。教师指引图像,引导学生准确读图。通过读图去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依据地图分析、掌握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一)简明导入,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明确日本是我国的近邻,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二)读地形图讨论问题:

  1.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特点。

  2.利用比例尺,量算北京至东京的直线距离。

  3.找出富士山、关东平原、东京湾、濑户内海、朝鲜海峡和日本海。

  4.日本的地理位置对其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何影响?

  (三)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及日本的象

  征——“樱花”引入气候,结合视频,利用其直观视觉效果及丰富内容让学生对气候有心理感受。

  (四)通过讨论平原分布在沿海地区,引导学生分析河流对地形的影响,逆向分析气候和地形对河流的影响,揭示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

  (五)梳理知识结构,巩固所学内容。

  (六)布置作业。

  中国行政区划

  在活动教材部分安排了四项活动,编者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但题中第3项练习要求将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按地理方位排列找出名称和简称,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地理分区,本身就增加了难度,不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这道题作了如下处理:要求学生沿黄河、长江干流,沿大陆海岸线、沿北回归线等找出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简称。经过这样处理后,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对各省级行政单位空间位置的掌握,为以后的教学作必要的铺垫。本节教学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是要辨认34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对位置,有大量的概念、地名及其空间分布需要记忆,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是:

  教学重点: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难点:34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行政中心及空间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记住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2、能力目标:能在中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祖国以及实现和维护祖国统一是我们的神圣职责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分析

  1、教法策略(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采用地图教学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游戏法等。即“读(看)——议——讲——练”结合法,重点突出一个练字。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导学的`原则,通过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反复运用地图、开展游戏活动等,把“死”知识,变成一幅“活”的中国政区图。

  2、学法指导(说学法)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应用“一图五法”突破难点。即:一张中国政区图,采取歌诀记忆法、特征记忆法、形象联想法、拼图游戏法、填图练习法五种方法。抓住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积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国地理拼图板辅助学习。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和地理拼图游戏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多思考、多探究、多发表见解,多动手练习,实现课标要求。

  四、课堂教学设计

  本节总体设计的依据:

  1、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2、突出体现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学校周围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习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3、在教学中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在学生看书、读图基础上,通过教师导学,运用多种教法和学法,培养地理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开发学生智能。关注每一名学生,力求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活动及课后开展拼图比赛,调动学生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初中地理说课稿8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人是一切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说教法

  以"读图+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说学法

  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辩论,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六个环节,分别是:问题——设疑、讨论——辨析、归纳——总结、演绎——巩固、迁移——深化、升华——结束。

  第一环节:我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第二环节:从认读数字6500000000入手,通过以下活动了解世界人口。

  一、资料分析。

  培养学生运用文字材料,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计算讨论。

  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并培养他们分析、总结的能力。

  三、情景表演。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口的增长给人类带来的种种问题。

  四、换位思考。

  让学生换位成国家人口政策的宣传员,设计宣传语和宣传画。这样培养了他们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绘画能力。

  五、读图分析。

  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综合地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我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

  第四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竞赛的方式进行练习,并对答对的同学进行奖励。

  第五环节:我安排了两项作业

  一、我家的人口

  二、家乡的人口分布情况调查

  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最后我用激情和语言结束全课,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并播放动画《梦》,呼吁希望这个可怕的梦不会成为现实!

初中地理说课稿9

  一、说教材

  【过渡句】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我先来谈谈我对于教材的理解。

  《草原和荒漠》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的片段内容,本课主要是分析了西北地区的气候、地形、河流并且探究了景观变化的原因,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一些景观的存在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

  二、说学情

  【过渡句】分析完教材我再来谈一谈我对于学生的认识。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正处于一个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形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但是由于学习地理的时间不是很长,观察力和读图能力比较弱因此需要教师加以适时地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设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分析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特征;能找出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成因及变化规律。

  2.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本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树立人地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1.掌握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特征。

  2.会分析西北地区干旱、荒漠的表现、成因及变化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接下来我来谈一谈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我的教学过程总共包含四个环节分别是: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图片导入的方法,我会在大屏幕上呈现西北地区草原和荒漠景观图并提问学生为什么产生这样的现象?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会顺势引入这节课《草原和荒漠》。

  【设计意图】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图片导入的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本堂课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更快的把他们带入到课堂中来。

  环节二:新课教学

  【过渡句】新课讲授是本节课的核心和重点,因此在这个环节我通过设计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力求突破我的重难点。

  1.位置、范围

  呈现中国行政区划图请学生找出西北地区的具体位置和范围?

  引导学生得出:西北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主要包括新疆、内蒙古和宁夏及甘肃的北部。

  2.气候

  结合课本中文字部分以及PPT中的西北地区气温图找出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点?

  学生读图思考得出:西北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严寒而干燥,夏季高温,降水较少。西北地区距海较远,并且被山岭重重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此,这里的降水比较少,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超过一半的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有的甚至在50毫米以下,是我国干旱面积最广的地区。

  3.地形

  紧接着结合图8.3引导学生归纳出西北地区的地形分布为: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主要是内蒙古高原,西部高山和盆地相间分布。

  4.草原、荒漠景观分布原因

  在对自然特征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之后我会请同学们4人为一组,时间是5分钟,小组讨论西北地区既有草原景观又有荒漠景观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走下讲台进行实时点拨,学生讨论完毕之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并给出肯定性的评价,最终共同得出:结合西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要素可知其距海较远且有高山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自然特征。故由于东部距离海洋较近,降水量相对较多,景观表现为草原;往西,距离海洋原来越远,降水量逐渐减少,自然景观有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

  【设计意图】我之所以这样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用地图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有了以上的学习基础后我会请学生试着自主探究西北地区的河流分布找出其河流分布状况。在学生进行了思考之后我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由于气候干旱,这里的河流稀少,且多为季节性河流,是我国内流河的主要分布区。内流河、湖:塔里木河、艾丁湖;外流河:黄河、额尔齐斯河。

  【设计意图】巩固提高这个环节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透彻理解同时锻炼举一反三的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我将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结束这堂课,以强化学习效果。

  基于一个新课改的理念我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作业,思考在这样的自然地理特征条件下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一谈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突出重难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中国的河流》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该单元以“中国的河流”为主题展开。着重讲了长江、黄河和塔里木河。

  《中国的河流》旨在介绍我国河流的概况及其水文、水系特征,以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以及主要的内流河和外流河为引线,着重介绍了长江、黄河和塔里木河的特征,表达了中国地大物博,意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掌握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划分和分布,中国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主要湖泊;

  2.了解塔里木河、长江和黄河的概况及其水文特征;

  3.知道长江和黄河的资源现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知道中国是多山多河的国家,长江长度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由于长江和黄河的重要性,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流经省区、流经地形区、主要支流和上中下游的'划分;以及长江的开发利用和黄河的治理。

  因为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长江和黄河的识记内容。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尝试法。尝试法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在各组相互的讨论中,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取知识。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并且在知识的总结方面,让学生将自己的体会总结出来,配合教师的点拨,识记口诀和教具、挂图,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学案第二课时滚滚长江

  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长江的源流概况、长江各河段特征。

  2.能够说出长江的干流和支流。 3.知道长江开发利用现状及综合治理。

  4.通过学习长江了解我国的地大物博,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节。 重点与难点: 长江的源流概况、各河段特征和水能开发利用现状。

  【目标导引】

  以科技小制作的形式导入新课:上课之前先将任务布置下去,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彩灯制作一个中国河流的展示图,通过作品的好坏评奖加分以资鼓励。并将最好的作品在各个班展示。

  【教学策略】

  首先,按我校地理组现行校本教研:问题教学法。按照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顺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相互讨论,自主问答上述问题。(讨论交流)

  然后,以小组pk的方式,每个组自主派个代表来问答,每组回答一题。(自我展示)

  再次,让学生自己改错,发现错误的学生举手上台,修改正确的可以获得老师的奖励(包括加分或是一些小小的实物奖励如:棒棒糖等)(学生纠错)

  最后,教师总结,对学生错误的地方进行分析,对完成的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加分。(教师纠错)

  【教师总结】

  在讲述长江源头的时候,讲清楚它跟黄河都都发源于青海省,便于前后知识的联系和连续性。在讲述长江干流的时候,讲清楚它的形状是“v”和“w”两个字母组成。(讲黄河时讲清它是“几”字形)。在讲述长江支流的时候,用口诀来讲“农民家舞,想汗干”----只要在农民家里跳舞,想身上的汗干了。来讲解长江的七条支流。便于学生记忆。

  【跟踪练习1】 ⑴长江的源头所在地是 ( ) A.金沙江 B.沱沱河 C.唐古拉山 D.青藏高原 ⑵长江干流流经的直辖市共有 (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⑶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的代号:①长江中下游平原 ②青藏高原 ③四川盆地 ④横断山区,按先后流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 ⑷兼跨长江中、上游的省区是( ) A.湖北省 B.江苏省 C.江西省 D.湖南省 ⑸下列湖泊中,位于长江干流以南的是 ( ) A.青海湖 B.鄱阳湖 C.巢湖 D.洪泽湖

  (跟踪练习可以同样用小组pk的方式,举手抢答,回答问题最多并且全部正确的,给予适当奖励;回答最少的,给予惩罚如:轻唱两句歌,或是地理课上小组负责擦黑板等)

  知识点二、长江的开发利用现状及综合治理

  【合作探究】 长江水能的开发利用 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____,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占到全国的1/2。第1页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主要水电站a______,b_______,c_____,d_____。长江三峡由____、____、____组成,位于___省和___省的交界处,长江的__游段。三峡坝址在___省,长江干流__游段,位于我国地势的第__、__级阶梯交界处,其最主要任务是______。这些水电站主要位于_____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__。 思考:水能资源是否丰富,需要考虑哪些因素?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拓展运用】

  1、长江的航运 长江自古以来就有“黄金水道”的美誉。原因:

  ⑴长江干流横贯东西,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可四季通航,干支流通航里程长。

  ⑵航运价值大:

  ①长江航线与铁路运输相比,具有运量大,投资省,成本低的优点。

  ②长江流域资源、农产丰富,人口和城市众多,运输需求量大。

  ③干流航线与京广、京九、京沪、焦柳、宝成--成昆五大铁路纵线和京杭运河相交,既沟通了内地和沿海,又联系了南北广大地区。

  2、长江洪涝的原因

  ⑴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夏季降水多且集中,所有支流同时来水,干流水量大,汛期长。

  ⑵中上游植被遭到破坏,蓄水滞水能力下降;中游泥沙淤积加剧,加上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能力减弱;中下游地势低平,泥沙淤积,泄洪不畅。

  ⑶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水流不畅。(“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3、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防洪,主要的措施为:

  ①加固江防大提,兴建分洪、蓄洪水利工程,并重点治理荆江河段。

  ②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③退耕还湖、疏浚河道。

  【跟踪练习2】

  ⑴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夏秋季节洪涝灾害频繁,其原因有( ) A.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 B.围湖造田,湖泊蓄水调洪能力降低 C.落差大,水流急 D.人工裁弯取直河道

  ⑵长江被称为“水能宝库”,其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三峡

  ⑶“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 ( ) A.支流多 B.流域广 C.无湖泊调节洪水 D.河段特别弯曲

  ⑷位于长江中游对长江水量起重要作用的湖泊是 ( ) A.洪泽湖、太湖 B.洞庭湖、鄱阳湖 C.巢湖、鄱阳湖 D.洪泽湖、洞庭湖

  ⑸人们把长江誉为“黄金水道”,其主要原因是 ( ) A.年径流量大 B.水能资源丰富 C.航运价值高 D.流域内矿产丰富

  【教学策略】

  方式与知识一相似,只是知识点不同。

初中地理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板块运动学说”是“海陆变迁”这一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六大板块与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3、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激发学习兴趣,养成求真求实、不断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地图法、小组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师播放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设问:地震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运用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片,视觉冲击性很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设置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认识六大板块

  教师PPT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

  六大板块都有哪些?

  学生活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教师总结:从澳六大板块的示意图我们看到,大部分的板块都有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只有太平洋板块主要是海洋。在认识了六大板块之后,板块之间是怎样运动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御用地图展开讲解,能够提升学生读图和识图能力。

  2、板块运动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

  (1)板块示意图中的箭头代表什么样的运动?

  (2)这些运动对地形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要有张裂和碰撞运动,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碰撞形成山脉。

  教师总结:从图中我们能读到,主要有张裂和碰撞运动,张裂拉伸使地表发生断裂,易形成海洋和裂谷,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碰撞使地表隆起抬升,易形成山脉,例如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脉。

  设计意图:通过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的对比分析,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理解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建立起地理分析的思维。

  3、板块的内部和边界活动情况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分组讨论并展示

  板块的内部和边界活动情况是怎么样的?

  板块运动和火山地震带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学生活动:内部较稳定,边界较活跃。火山地震带位于板块交界处。

  教师总结:大家的介绍都很精彩,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而火山地震带基本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例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教学培养了学生读书、读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结合六大板块的示意图,介绍红海和地中海的位置,课后请同学预测地中海和红海的发展趋势。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纲目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初中地理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应聘初中地理的3号考生。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说课题目是《大洲和大洋》,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大洲和大洋》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结合学生已有的课外知识的认知,阐述了大洲和大洋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分类。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现制定如下目标:

  1、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海峡。能够准确在地图上填写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并说出七大洲的轮廓、分布位置和分界线。

  2、通过阅读七大洲的分布图,提高读图和析图的能力。对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提高综合思维。

  3、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依据以上对教材内容与作用及教材目标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本课的重点设置为:识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教学难点设置为:理解和掌握相邻大洲的分界线。

  二、说学情

  了解自己班里的学生,因材施教,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之前我会首先分析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七年级的学生刚刚由小学进入初中,对于初中将要学习的内容充满了好奇,这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但也对老师授课提出了要求,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是本章第四节内容,与学生课外知识密切相关,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比较有好奇心,比较容易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

  三、说教法

  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让学生发现真理。”所以在上课时,我会根据以上对于学生情况的分析,在授课中,以小组讨论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提问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学生分组学习,教师仅通过启发性的'提问,不断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四、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会越俎代庖,要放手让学生运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进行学习。通过动脑、动口的方式,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思考问题,对天气情况进行深入了解。

  五、说教学过程

  (一)展示地球仪,引入新课

  展示地球仪,并提问“地球仪中蓝色代表什么?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由此导入新课

  (二)探究大洲、大洋

  1、读图分析,理解基础

  (1)接着导入的部分,用多媒体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和“水半球和陆半球”图,引出问题:海陆面积比是多少?在陆半球陆地面积超过海洋面积吗?我们生活的到底是地球还是水球?等

  (2)提问学生回答完成后,我给出鼓励性评价,然后进行归纳,地球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因为我们生活在陆地,所以叫地球。

  2、自主学习,辨析位置

  (1)请学生自主阅读书本,请学生在图上找出大陆、半岛、岛屿、海峡。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大洲和大洋的概念。

  (2)用课件展示“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介绍各个大洲和大洋。然后抛出以下问题:东半球和西半球分别分布有哪些大洲和大洋?赤道穿过的大洲和大洋有哪些?学生读图回答问题,并观察各大洲的轮廓,在我提供的世界地图中填充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并描述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亚洲与欧洲、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并思考大洲的分界线是如何划定的,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后,小组代表汇报发言。

  (2)归纳总结出洲界的划分主要以河流、海峡、山脉等自然界线进行划分,也存在以人工运河等人工事物作为划分界线的情况。

  (3)学生在世界地图中,找出各大洲的分界线,加深对七大洲的理解。

  (三)巩固新知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并描述它们的相对位置。

  (四)总结体会

  之后我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鼓励学生收获和感悟写下来,教师找个别同学来分享。即这节课学习了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以及相邻大洲的分界线。

  (五)课后作业

  老师针对本节课内容专门设置了一个作业:在课后请学生根据图所示的大洋洲和南极洲轮廓,在图中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出其他大洲的轮廓,并且注出大洲和大洋的名称。

  六、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说课稿13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非洲》。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非洲这一课选自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其内容包括:非洲的气温和降水、主要气候类型与农业的关系。教材从非洲的气温、降水的特征对非洲的气候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且通过阅读部分呈现出气温和年等降水量线的读图技巧,为以后分析通过此类图总结其他地区的气候特征做好铺垫。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初一的学生对于非洲,都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前面已经学习了非洲的地形,对非洲的地形有所掌握,但是对于非洲的气温并没有系统的了解。基于他们已经学会使用计算机搜集资料,我会让他们在上课之前搜集资料,自主读图探究,梳理学习思路,上课时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掌握非洲的气候。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气候分布图和气候资料的分析,描述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归纳其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

  2、初步领会运用气候分布图,描述气候特征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提升读图分析能力。

  3、增强对于地理现象的好奇心,提升地理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非洲炎热的气候。

  难点:非洲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地图法、讲述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法,在PPT上展示非洲服饰的图片并让学生说说非洲的服饰有怎样的特点?(宽松肥大、无袖、无领或矮领,式样简单)并提问: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呢?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图片让学生们从生活出发,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激发学生兴趣、提起同学们对非洲的探究欲。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气温

  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课本18页阅读内容:学看气温分布图,分析读气温分布图三要素。学生能够根据阅读内容说出:等温线读数、疏密、走向。

  【设计意图】掌握读气温分布图的方法,为后面分析非洲和其他区域气温特点做好知识基础。

  在PPT上出示非洲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学的看图方法讨论非洲的气温特点?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选择性鼓励,并归纳非洲的气温特征。即:非洲四分之三的面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绝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气候普遍炎热,被称为“热带大陆”。

  【设计意图】通过对非洲气温分布进行判读,可以直观感受到非洲炎热的气候特征,同时也是对刚学习的读图技巧进行检验和巩固。

  2、降水

  让学生阅读课本18页阅读内容,学看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降水量分布图的读图要点。

  【设计意图】掌握年降水分布图的读图方法,为后面分析非洲和其他区域降水特点打好知识基础

  在分析了读图要点后,我会在PPT上出示非洲年降水量分布图,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学习的看图方法讨论非洲年降水量的特点。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选择性夸赞,并从整体到局部归纳非洲的降水分布特点。即:非洲的降水地区分布不均匀,总体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降水丰富;南、北回归线两侧大多干旱少雨。

  【设计意图】通过对非洲降水分布进行判读,可以直观感受到非洲干旱的气候特征,同时也是对刚学习的读图技巧进行检验和巩固。

  3、非洲的气候类型

  在PPT上出示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让学生根据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课后活动题一,找一找非洲的主要的气候类型。其分布有什么特点?

  邀请两个学生来回答之后对非洲的气候类型以及气候特征进行补充说明。

  4、气候与农业的关系

  由于气候类型与农业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需要学生结合气候类型图以及农业景观进行分析。

  首先,我会出示一组图片展示非洲主要气候类型的景观,并简单介绍其气候特点。然后展示相关农业生产的景观图,让学生分析气候类型与农业分布的关系。

  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并阐述正确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气候与农业的关系,感悟地理学习的乐趣,让学生认识到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环节三:巩固提高

  完成课本剩余活动题部分。加深对于知识的深化理解。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同时强调对于读图能力的提升。

  【作业】尼罗河两大支流分别是:白尼罗河、青尼罗河它们各流经哪些气候区?并试着解释历史上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原因。

  【设计意图】拓宽知识面,锻炼思维。同时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综合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初中地理说课稿14

  一、分析教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其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而是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了人地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适应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我是这样确定的: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是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设计成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三、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初中地理说课稿15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农业》,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如下分析: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让“土地奉献”的产业、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畜牧业分布。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

  2、通过了解农业发展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并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与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精心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2、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及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内容不多,但比较枯燥。如何做到高效?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主要采用了竞赛法和情境激趣法。

  竞赛法: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变化,就会赋予地理课堂更高的生命力。针对学科现状及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竞赛这种形式容易激发学生斗志,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于,而且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持久。情境激趣法: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自然就是活着的教材,将地理问题生活化,更能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三、说学法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析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学会探究: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学会合作: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喜欢猜谜语吗?猜谜语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丰富我们的生活,更能增长我们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体验一次猜谜语的快乐!

  谜头谜底(缺衣少食)谜头(风衣足食)谜底

  教师启迪学生认识“衣”和“食”都是农业生产的对象,进而导入农业的学习。

  设计意图:

  从谜语中提炼地理有关的知识,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初步感知我国农业的现实性,进而导入新课。

  (二)竞赛斗智抢答竞赛题目

  判断:以下农业产品属于广义农业的哪一种?

  1、羊肉2、木桌子3、油炸大虾4、编花篮5、撮箕6、牛奶7、米饭8、糟辣鱼9、豆腐

  设计意图:

  这部分内容由竞赛形式呈现,旨在化枯燥为生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是为了高效。为新知识学习打基础。

  (三)情境设计,问题探究,认识我国农业总量多但,人均占有量少的原因

  情境:假设你父母每天只能拿出5元钱,作为子女的零用钱。

  如果你有5兄妹,每人能分多少?如果就只有你一个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感知地理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产生了对地理知识的渴求,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也知道我们要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图解图练,记忆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具体环节:

  1、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分布图

  2、竞赛记图: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下来

  3、填图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地图的功能,讲练结合,识图比赛旨在唤起学生的无意识记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更高的记忆效果。

  (五)知识技能运用

  A、探究我国农业取得成就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具体环节:

  1、出示我国农业的成就图

  2、看到这些成果有什么样的感想?

  3、你想过取得这些成就的条件吗?

  4、取得发展的同时会不会存在一些问题呢?比如:

  5、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B、探究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具体环节:

  1、展示米饭图面食图小麦、水稻分布图

  2、米饭的原料是什么?种在什么耕地类型中?

  3、面食的原料是什么?种在什么耕地类型中?

  4、旱地水田的分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