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审美赏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香花 李清照

管理员

摘要: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审美赏析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审美……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审美赏析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审美赏析,仅供参考。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前言】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极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片则进一步表现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新颖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全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揉造作之嫌,饶有特色。此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一的才女形象。

  【注释】

  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

  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词汇》、清万树《词律》作“日晓”。

  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三国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宋贺铸《雨中花》:“人非物是,半晌鸾肠易断,宝勒空回。”

  【翻译】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去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鉴赏】

  李清照这首《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词人已经是五十三岁。那时,词人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最亲的丈夫死了,而且,和丈夫一起珍藏多年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而今,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内心极其悲苦。全词如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上片写眼前景色,表现了心情的凄楚。首先写道:“风住尘香花已尽。”写眼前所见。“风住尘香”即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落花的香气。“尘香”指落花化为尘土,而芳香犹在。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也写道:“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李清照在这里暗示了花儿虽然调零,却依然飘香,风韵犹存。这样写不但含蓄,而且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审美想象空间。接着写道:“日晚倦梳头。”按照古代的妇女习惯,一起床的第一件事应该就是梳妆打扮。温庭筠的《望江南》中写道:“梳洗罢,独倚上高楼,”李清照的意思是说,太阳都很高了,全是疏懒,无心梳头。其中,一个“倦”字,不但表明了词人疲倦憔悴的生活,也暗示了词人因思念亲人而伤感,整夜无法入睡而表现出来的疏懒状况。这里,也许是无心打扮,也许是精神上太慵懒而无力打扮。古人说过“女为悦己者容”。词人所处境况,丈夫赵明诚已经离开自己而去,再也没有“悦己者”了。这正与李清照自己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的意思有异曲同工之妙。

  接着写道:“物是人非事事休。”这里,词人抒写了凄凉落寞的心境。“物是人非”即风物依旧,人事却已不同。词人在这里说的是,自己与丈夫赵明诚收集的金石、文物、书籍还在,可大宋朝廷却偏安一隅,丈夫也已经去世,自己流离失所,一切均已不可与往昔相比。“事事休”即一切事情都完了。词人在这里直接点明一切悲苦的根源就是“物是人非”。词人面对这一切,作为一位女人,真有无可奈何的伤感。所以说“欲语泪先流”。也就是说,正想说出来,诉说自己的悲苦处境,可是,还没有说出来而眼泪已经直流了。可以说,欲言又止,感伤的之情不言而喻。

  下片在接上而一笔宕开,从远处谈起。词人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双溪”即浙江金华的一条河,其中,东港、西港二水流至金华汇合,称婺港,又称双溪。意思是说,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乘坐轻舟前往观赏,散散心。“拟”即打算。“舴艋舟”即形似蚱蜢的小船。李清照是喜爱游山玩水的,更是寄情山水的佳手。在年轻,写了表现快乐生活的《如梦令》。词人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据周辉在《清波杂志》(宋人笔记中较为著名的一种,书中记载了宋代的一些名人轶事;保留了不少宋人的佚文、佚诗和佚词;记载了当时的一些典章制度、风俗、物产等)中所载,李清照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然而,李清照的希望能实现吗?词人写到:“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意思是说, 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其中,“只恐”用得特别好,不但表现了词人忧愁之深、之重,也揭示了词人内心的矛盾。特别是,词人在这里运用了通感手法,本来“愁”是没有重量的,是一种心理感受,词人给予重量,不但形象生动,而且更加表现出词人的离愁别苦的深重。同样的表现手法,在后来的董解元写的《西厢记·诸宫调》中《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也用上了。董解元写道:“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也就是说,不要去问离愁别绪的轻重,把“愁”从船上卸下,放在马背上,马也是驮不动的。这样略带夸张的描写,不但形象生动,而且也让人去想象,去感受词人的内心痛苦。

  在艺术上,首先,结构新颖、真切。特别是下片中,前两句刚一打开就一转,后两句一合,接着又一转,这样,就表现出了情感发展过程的曲折。其次,词语用得很恰切。词人用“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词来转折,层层推进,最后升华情感。其次,通感手法的运用,提高了抒情效果。再次,心理描写和行为描写的结合,使人物形象及其情感更加立体化和多远化。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