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的创作背景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园田 其一 创作 背景

管理员

摘要:

归园田居其一的创作背景  《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下面一起看看其创作背景,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归园田居其一的创作背景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

归园田居·其一的创作背景

  《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下面一起看看其创作背景,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归园田居·其一的创作背景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归园田居·其一的赏析

  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

  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组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陶渊明写“归园田居”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理想的故居。

  《归园田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每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第一首诗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心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这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拓展阅读:《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其一》是粤教版高中必修一第四单元的课文,是陶渊明关于归隐田园生活五首诗歌中的第一首,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据高中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及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把“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学习欣赏诗歌中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的运用;领悟诗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精神品格”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对于这节公开课,我的反思如下。

  第一、以学生已学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饮酒》、《归园田居》其三等篇目导入,承前启后,在心理上能够迅速唤起学生对诗人的记忆,比较自然地引出本课的学习课题,拉近学生和诗人的距离。而课堂上当我吟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一句时,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了,他们自然而然地接着背诵出来,我想第一步的导入,已经是水流渠成了。

  第二、对于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的探讨,学生一开始说应该轻轻地读,读出闲适的感觉来......但是这些都是个别学生的回答,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我选择让学生通过初步听范文朗读、自己自读、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并且找出能够体现诗人的情感色彩的字词这一任务,来确定诗歌的感情基调。其意在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自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考问题的兴趣,去寻找答案,这是一个由个性到寻求共性的过程。不过这里有一点我做的不够好的就是,在学生读完诗歌以后,没有对学生的朗读做详细地、有区别的点评,这一点是值得反思和改进的。

  第三、对于诗歌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我认为应该把主动性还给学生,为此在“赏读诗歌,感悟诗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这一环节,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我把传统的创设情景法和现代化手段多媒体结合起来,通过播放视频,来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陶渊明的田园情怀。这种教学方法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把问题抛出来以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完成任务。在这一环节,学生的反应出乎我意料。因为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班级,平时上课时对于这类合作式学习,绝大部分学生都是非常积极的。但是,今天这节课,当我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时,学生反应比较闷,虽然仍然有个别同学回答问题,也确实回答得不错,但是霎时间课堂氛围还是令人感到沉闷了一些。课后我去了解了一下情况,很多学生反映跟环境有关,因为平时上课在自己班上,而今天移师到诺大的多媒体会议室。对此,我想与自己尚未掌握与引起学生的积极性的技能有关,也与自己没有提前和学生疏导环境因素这方面有关。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学习欣赏诗歌中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的运用”时,我的讲解多了一些,自我反思后,除了担心课堂时间不够用以外,我潜意识当中还是没办法做到放手让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

  第四、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对于这首诗歌,在经历音读、意读、情读、之后,我在学生完成小组合作探究之后,再次有感情地悟读这首诗。学生自己慢慢地去感悟、体会诗中之景、诗人之情的过程。

  第五、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虽然我已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鉴赏诗句,但是陶渊明笔下的安静恬美和谐的田园风光,对于学生而言,还是有距离的。为此,我又设立了画画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课前画好,这时来让描绘整体画面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如学生描绘画面可能顺序不当、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译诗句,不一定能鉴赏出田园风光的美,学生也很难把握诗人思想和诗歌意镜美。而课堂上,当时学生回答的效果不是很尽人意,虽然也能够据图说话,但是没有条理性,学生回答时思维有点混乱。我想,课前如果能够处理好这个问题就好点。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几点教学反思,以此鼓励自己、告诫自己要继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