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读后感1 在午后安静的宿舍,我一个人捧着一本书,细细的品味,我触动甚深,我似乎忘记我自己。它使我对曾国藩这个伟大的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为官清廉简朴又敢与任事,刚正不阿……即为廉官又是能员,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国家的未来,看到了一种铁的品质,它激励我要恪守自己的信念,无论在什么时候也不能够改。从他的……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读后感1
在午后安静的宿舍,我一个人捧着一本书,细细的品味,我触动甚深,我似乎忘记我自己。它使我对曾国藩这个伟大的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为官清廉简朴又敢与任事,刚正不阿……即为廉官又是能员,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国家的未来,看到了一种铁的品质,它激励我要恪守自己的信念,无论在什么时候也不能够改。从他的身上我学到如果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的关系中如何去处理好与上级,与同事,与下级,与家人的关系。
在别人的眼里曾国藩也许是个固执顽固的人,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为官就是为了发财,光宗耀祖,而曾国藩却天天吃豆腐,腌菜,身为朝廷二品大员还要依靠借钱生活,还有卖字画来维持这个庞大家庭的生计。在那种社会中,饥荒,天灾,……中国内忧外患,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请政府fu败,无能,谁都在为自己,想为自己谋求利益,宫廷的权利的争斗。满族对汉人的歧视,汉官在朝廷中也受到满人的排挤。谁都想向上爬,唯有曾国藩他没有去巴解睡,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其它的人去说。在处理满官欺压,鱼肉百姓时,他毫不给情面,铁面无私,冒着自己的顶戴和头颅果断的公正的处理好每件案子。他一个人身兼数职,整天忙与公务,大小的事物都要经过他一个人的手,但是他还是做到那么的游刃有余。
曾国藩是清朝罕见,历代罕见的人,他‘’出淤泥而不染“,京城时常都有应酬,为了省钱,他却谢绝参加任何的宴会,为了省钱,虽然是大官但是没有坐二品大官坐的轿子。他为了大清朝,他多年没和母亲和妻子儿女见面,对待下人从来没有看低他们,对待朋友有情有义,在他送别恩师的时候最能够体现他的这种的情义了。他一心向着国家,大公无私!在曾国藩我们能够学到很多的东西,特别是他那种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自己的严格的要求。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改变,我们要一份责任心,对待工作要克尽职守,兢兢业业,对待身边的朋友要有情有义,对待亲人要尽我们的孝心……
曾国藩读后感2
读完曾哥的发迹史,给我最大的感触莫过于对于自身的自律。曾哥严于律己,严于律贪,宽以待人。文章虽然主题性比较强,即更多的是褒扬曾哥,而无批评或指点之处,更无失算和负面描写,让人不难联想到中共的政治宣传。但孔大圣人亦有犯错打盹之时,涤生亦能外乎。
我想之余工作以来的诸多困恼,更多的是自己内心的不安分。这个确确不是个人能够摆脱的戾气,时代使然。一个积极向上的国家必然需要一些不安分的因素,不至于日本死气沉沉。但,不安分也是有内分的,一种是对于自己现实表现不满意,也就是自己的表现没有达到自己所要求的高度。一种就是盲目崇拜物质和硬性的精神刺激,对于内心的贪念无法把控。
身边接触到的社会人士都是底层百姓,他们能够体会到社会的艰辛和不公,但是往往他们只是一味的抱怨而忽略了自身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又或者他们是选择性遗忘。当一个人在步入中年而鲜有成就的时候,他们会给自己的命运定了基调,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只是更多的养家糊口,像尹明善和陈晓这种中年创业少之又少,当然成功的更少。因此我们身边充满了对工作和社会的抱怨,充满着悲观的情绪,充满着潜规则和厚黑学的强大市场拥趸。我们大白纸刚出社会很容易受到这些思想的左右,无论你的蛋有多么的定,毕竟对于这些你处于未知状态,未知当然就缺乏判断力。
拜读完此书有一个遐念徘徊在脑中,除了身边的这身衣和手上的IPhone我们跟两百年前的人真的有大的区别吗? 做事的还在做事,做人的还在做人,拍马的也会做事,做事的未必拍马,也许天上的那朵浮云就一直没有换过吧。又或者这就是黄种人的烙印吧。
孩童的教育告诉我们好人就是好人,永远都是好人,打飞机的时候也是好人。这种单一的,固化的评判标准,让我们习惯于英雄式的崇拜。当然这些年愚民也开化了,对于粗野的李云龙宠爱说明了百姓们更爱有缺陷的英雄了。
有一点可以确定,虽然很少人能做到,但是人人都会发自内心的喜欢正直,睿智,海量的人。从这点出发我还是更多的相信人之初,性是善的。
曾国藩读后感3
从小至今读过的书籍很多,似乎哪本书看完后都有感触。但仔细一想,十多年前我看过的《曾国藩》这部小说给我的感触最深。
这部三卷本的小说是我省现任作家协会主席唐浩明的成名之作,对100多年前清朝的大人物曾国藩作了深入细致的刻画和描写。记得我当时从书店买回这套书,只花两个通晚就看完了。
曾国藩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誉之为圣贤、毁之曰元凶。但掩卷长思,曾国藩的确是个能人、是个功德近乎完美的人。大致说说吧:
一是他的进取精神值得学习。他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乡下孩子,通过科举考试,先是秀才、再考举人、最后考中进士,并进入当时朝廷的最高学问机构—翰林院。这条路径绝不是一般人所能走下去的,但他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居然成功了。除开天份、机遇之外,更多的是他那顽强的学习精神使然。
二是他那超人的洞察力值得钦佩。他从一介书生投笔从戎,通过自己募兵、训练出战斗力很强的湘军,最终将太平天国起义镇压下去,为保住大清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当然,在此不多评说他的政治立场,这方面的评价已经很多很多,有人谓其为“元凶”就由此而来。单从他在军事行动和复杂的政治格局中表现出来的超人洞察力这点,就颇令人觉得他很不一般。他的裁撤湘军、他的.忍辱负重、他之后大力促进洋务运动,等等,无不证明他不愧是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这种洞察力的形成,离不开广博知识的积累、离不开善于审时度势的头脑。
三是他的慎独精神值得借鉴。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写日记,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日记中,他不断地反省自我每天的得失成败。如果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他不惜痛责自己,并在今后有意识地加以改正。数年下来,成就了一个人格完整、立身修德堪称楷模的曾国藩。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有如此多的人研究曾国藩、崇拜曾国藩了。
当然,曾国藩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唐浩明先生写的这部小说,基本上遵循史实,为我们今天完整地了解曾国藩可谓是开启了一扇方便之门。谢谢唐先生、更谢谢曾国藩老先生,是你们教会了我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曾国藩读后感4
我本非文坛大家,也不是经世学者,粗略读完《曾国藩传》和《曾国藩家书》之后,心中略有不平之处,有慷慨之气,因此故作文雅,记录文字,仅为自娱耳。
曾国藩是一代文坛大家,军事统帅,中兴之臣,也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买主求安的卖国贼,是封建伦理的卫道士,这一点我们总所周知。
曾国藩出身卑微,祖上也没有什么成就,可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自幼饱读诗书,刻苦钻研,潜心休学,主张经世致用,渴望功名之心急切,这是他以后能够被赏识重用,官之极品,披坚执锐,叱咤风云,光宗耀祖的前提条件。
身怀绝学,渴望建功立业,为国争光的曾国藩,自己在上京之后知道,要想得到皇帝赏识,就必须投其所好,于是委身于唐鉴名下,在一帮士大夫的保荐之下,终于在朝廷能够为官做宰,这是他以后建立不朽功名,名垂青史的重大意义上的转折点。
曾国藩在两次回家奔丧之间,都是临危受命之际,在忠孝之间他明智做出选择。由于洪秀全,石达开,杨秀清等人发起的反清农民起义,身处红尘乱世国运衰弱的他,敢于抓住机遇,操办湘军,创立水师,创办安庆内机械所,设立审案局,跟太平天国将领一决雌雄,他要应付的不只是太平天国的重重围截,而有咸丰的猜忌和大臣的挑唆,还有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战斗实力,例如招兵买马,粮饷问题等。在与之较量中,无论是官场或是战场,幕僚之间或是兄弟之间,军政事物或是家事之间,总能够权衡利弊,进退自如,明哲脱身,真不愧为一代文武枭雄的杰出典范。在天平天国后期,天京破陷之后,位高权重的他身兼钦差大臣,两江直隶总督,督办苏、浙、赣、皖四省军务,朝廷半壁江山都由他调遣、指挥。其实在攻破天京之际,作为这样一个老谋深算,处事圆滑,城府极深,心思缜密的大将之才早就想过是否要成为第二个赵匡胤,可是,最终还是没有改弦更张,这一点又体现出了传统文人但求无过,明哲保身的特点。那他又是怎么做的呢,首先大力削弱自己的嫡系湘军力量,在能够保住自己的功名,侯爵之位,其他什么都可以不要。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曾国藩变通的出世思想和智慧的哲学思想,这是因为如此,才使得他得以成就和保住功名,福禄两全。
再者,曾国藩残忍暴虐,湘军杀怒成性,这是事实。在天津教案中,曾国藩委曲求全,投降卖国,只求自保,残害同胞这也是事实。但是我觉得曾国藩本人比起他的学生李鸿章来,无论是才学、修养、治国、平天下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所以还是不要把曾国藩与李鸿章相提并论,不可同日而语。
【曾国藩读后感】相关文章:
1.《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2.曾国藩传读后感
3.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4.读后感
5.家世读后感
6.白鲸读后感
7.《古都》读后感
8.《白杨》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