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观后感12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银河补习班》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银河补习班》观后感1……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12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银河补习班》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1
近日,特别安排全家共同观看了《银河补习班》。爸爸是奔着看电影去的,妈妈是奔着周末的Family Day去的,小茗同学是奔着爆米花和给超哥捧场去的。
虽然期盼不同,却都收获满满。爸爸的感触比较深刻,晚饭时依然沉浸在影片的思考中,反观小茗同学的感受就简单地多,一个字帅,如此简单的观后感,让她爸抓狂,不过好在刚刚受了影片的教育,很快心平气和,转为理解与信任,电影的教育意义很显著嘛。后来我与小茗同学散步的时候将这个帅字做了进一步的剖析,她告诉我超哥不仅长的帅,在电影里很多地方都做的很帅气。由此可知这娃还是对电影里的很多经典镜头有所触动的,问题是语言不够丰富不知道该怎样表达,所以有时候孩子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她的自身问题,家长的沟通方式、引导能力都是需要共同成长的。我们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我们不知道怎样做父母,孩子也同样不知道怎么做孩子。影片中出现的“我是第一次当爸爸”、“我也是第一次当儿子”两句台词让我泪奔,生活中父母与孩子的冲突与对决不都缘于这第一次吗?生活中,放下身段换位思考那只是无数次冲突之后的无奈之举。
影片片名虽然是《银河补习班》,但讲述的却是一个家庭教育的故事,是一场父母与子女的共同成长的故事,我认为这个过程其实是相爱相杀的,称之为一场对决。父母与子女的缘分,从出生那一刻就开始了,父母之于子女,也只是人生中的一个匆匆过客,时光在指缝里悄悄地溜走,我们大手牵小手的日子也在一天天地减少。如果有人说不知不觉地孩子就长大了,那你必定也没有付出过太多成长的代价,必定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现在称之为“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
对决一、学习方式的对决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是马飞问爸爸准备怎么帮他复习,爸爸回答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这样的回答观众出乎意料,让马飞自己学习哪来的底气跟教导主任打赌从全校垫底成长为前十呢?这种矛盾碰撞与心理冲突就是学习方式的对决。《老子》原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是讲述的同样的道理。家庭教育中多数的鸡飞狗跳都来源于父母教孩子学习,初上小学,父母总是觉得比孩子懂得多,孩子总是比自己当年笨的多,殊不知等到孩子读初中、高中、大学,还有多少家长能教孩子学习呢?所以学习的过程还是只能孩子自己来,父母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学会独立学习。影片中邓超说“孩子需要独立思考,勇敢面对这个世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对孩子的要求是“一直想”,正是这种激励引导式的学习方式在洪水中、在外太空的关键时刻让马飞自救成功,创造了一个与年龄不符的奇迹。
对决二、学习目标的对决
影片中邓超喊出“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最终目的”的时候,我想为他喝彩鼓掌,这句话道出了国内教育的最大弊端——以高考作为学习目标,包括我这个20年前的考生也是受害者。影片中出现了高考结束后高三学生不论差生还是尖子生都将试卷课本撕碎,像漫天大雪般扔满校园的一幕,这真的是教育的成功吗?面对马文皓的责问,教导主任老泪纵横,我想这一刻的奔溃,代表着“一切以考试成绩为目标”的溃败。高中教育将高考成功后的日子描绘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殊不知打开这扇大门后,能看到什么风景是全然不同的,因为高考只是一个过程,并且今后的路没有老师、父母的帮扶,更为艰辛。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目标,那么你的人生将止步于高考。如何引导孩子树立人生目标又是父母的巨大课题,这种引导是艰难的,因为父母可能自身就有缺陷,这种原生家庭的缺陷,如果不好好修复,必然会成长到下一代身上。教育的复制与传承过程中浸透着原生家庭的影子,只有父母的觉醒,才能带来孩子的思考。学习目标不分高低贵贱,有梦想并且愿意持之以恒就是成功。
对决三、学习动力的对决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连箭靶子都找不到在哪,你每天拉弓有什么用。”这是影片中唯一出现过两次的台词。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就特别反感这种应试教育,可是当我们升级成家长了,不知不觉又让孩子走上了我们的老路。当年的我可以因为老母亲一句“不好好读书就要去扫大街”就吓地奋力学习,可是我的孩子却没有因为旅游、美食、影视、娱乐等富足的生活条件去奋力学习,也没有因为我对她未来的担忧而发愤图强,或许我们都错了,我们每天教育孩子努力拉弓,可是孩子只想划船,我们没有人划船到达彼岸,只能对划船深深地担忧,并且努力地让她学会拈弓搭剑,孩子不是实验品,我们作为家长不允许孩子去试错也是情有可原的,所以孩子和家长变成了没有交叉点的平行线。教育书籍都让家长要燃起孩子心中的那团火,可是没有拿出燃起的方法。影片中邓超带孩子旷课去追求心中的理想,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马飞从小对航天航空表现出来的炽热的爱,如果不是一种对正能量的追求,这种教育方式是无法燃起熊熊的学习热情的,反而会引起孩子的进一步堕落。
有人说需要带一包纸巾去看这部影片,我觉得虽然没那么夸张,但是到了我这个年龄还是感慨良多的,无数次被戳中泪点,三十多年来老父亲对我的点点滴滴的爱像放电影一样开始在脑海里呈现。我觉得看完影片,每个子女都应该给父亲一个大大的拥抱,说一声“爸爸,我爱你”。不过我们中国人历来将东方人的含蓄发挥地淋漓尽致,包括我。所以写下这篇观后感,献给第一次做爸爸的爸爸,也献给第一次做孩子的孩子。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2
算是后知后觉吧,因同事的推荐走进影院的时候,不知道《银河补习班》早在全国多处点映,已在网上炒得火热。不愿在网上事先了解剧情的梗概,是想不经意间能够更多地体验到电影带来的震撼,就像当年误打误撞和儿子观看《寻梦环游记》一般,少些剧透反倒更容易收获更多的感动与惊喜。看得出,这是一部用心了的作品尽管有些场景太过夸张,有些逻辑不够合理,但仍觉得这是一部令人欣喜的好电影。甚至觉得它对于中国教育类电影的价值就像《流浪地球》对于中国科幻电影一般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电影讲述了父亲马皓文因设计的大桥崩塌,替单位背黑锅入狱,错过了儿子马文7年的成长,出狱后,以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成功将儿子从一名学渣培养成学霸,并最终成为宇航员的故事。观影的过程中多次落泪,也心生惊喜。感动于父亲对孩子的理解,感动于导演对于当下教育的理性思考。《一个也不能少》、《老师好》也都是国内教育类电影,但它们更多关注的是师爱,是老师的责任与奉献,而缺乏对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的解读与呈现。《银河补习班》突破了这样的局限,他明确表达了教育的价值: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高分的学霸,而是要培养能够独立思考,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曾有位想择校的家长问我:什么是好学校啊?她认为大家都抢着上的学校就是好学校,名校就是好学校。这其实是很普遍的现象,对于教育,许多家长都是跟风而行,别人说哪所学校好,就削尖脑袋跟着去;别人说要给孩子补习,就赶紧给孩子报班,而对于教育本身却懒得探究与思考。如果这部电影能给家长带去关于教育的思考,从而改变固有的教育观念和方式,无疑是件功德无量的事。但我也有两种担心:担心因为电影一些脱离实际的逻辑硬伤,会成为许多人全盘否定的借口,从而否定了电影所传达的正向的理念;担心电影中呈现的学校是有一所走极端的名校,家长会映射到现实中来,也学着马爸爸干预学校的教育,反而贻误了孩子也伤害了学校。但愿是杞人忧天!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成绩无疑都是最被看重的。择校的竞争、中考的分水岭、高考的指挥棒催生着教育的焦虑与功利。一些自媒体为了抢流量、蹭热度更是在招生季四处搜集各校的考试排名,且广而告之,更是加剧了追求升学率的热潮。对于学校教育一直以来似乎都存在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其实,应试能力本身就是人必备的一种素养,素质教育包含了应试,也包含了追求应试成绩。只是相对于“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还重视应试和成绩以外更丰富的素养,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不可否认,不少做教育的人也对素质教育的认知不够明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多组织活动,就是不考试。李镇西说:只要目中有人,就是素质教育!他强调:不管素质教育的内涵多么丰富,它都指向人的全面而主动的发展。只要心中随时真正装着“人”——人的心灵、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未来……而不只是分数,那么你教育的举手投足,时时刻刻都是素质教育。这是比较贴近实际和接地气的定义,事实上也无需将素质教育过分地抬高,它只是一种教育的常识,是一种对教育朴素的认知,是对教育本原的回归。学校需要考试,但学校如果考试至上,过分功利化,倡导一切围绕考试而转则会让人不寒而栗。当看到有老师领着一群孩子走进我办公室,只是为了举证某个孩子如何之“坏”;当看到班主任老师发动全班同学向我告状,只是为了让我看清某个孩子所谓的品行恶劣“真面目”时。我震惊了,想象不出这竟是为人师者的行为。老师把孩子完全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就像影片中的闫主任一样,追求的不是理解与包容,不是如何引导和转化,而是想尽办法证明自己的判断正确,证明学生的愚蠢与恶劣。老师本身都是这样的认知,又如何带给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小男孩伊夏有着阅读和书写障碍,再怎么努力,他的学习还是没有办法跟上同龄人。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家人、老师、同伴都认为他是态度问题,是调皮、是顽劣。他遭受的是无尽的打击与歧视,直到碰到那位乐观、包容的美术老师尼克,他才看到了阳光,看到了自身的价值,找到了快乐。
学习过心理学,知道阅读与书写障碍,却似乎从没想过我们自己的学生会有这样的障碍,而学校教育的评价体系对特殊孩子的包容度远远不够。这样的孩子也往往要遇上包容、睿智的老师或父母才能拥有光明和出路,就如《放牛班的春天》中顽劣的皮埃尔·莫安琦碰到了克莱门特老师,最终成为著名的指挥家;《叫我第一名》中天生患有妥瑞氏症的拉德·科恩碰到了开明的校长,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而很多时候,许多老师无法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教育,没有更多的耐心去接纳和包容不太听话的学生,让我们的教育带给学生的不是成长,而是伤害,是摧残!为邓超能拍摄这样的电影点赞,觉得它会比一部著作、一次讲座更有意义,对人的启发更大。也许它没有《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那么成熟,但它是基于中国教育的思考,已经有了中国本土的特色。《银河补习班》应该是家长的补习班,也是教师的补习班。教育需要包容,需要智慧,需要真正的爱,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需要学习,需要提升自己的格局、眼界,提高我们能够给予支持孩子适合的教育的能力!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3
昨日镇江同学爷俩来玩,我们热得在麦当劳里吃着冰淇淋,吐着舌头,实在想不出去哪儿浪,逛商场四个老爷们儿也没这习惯,那就去看电影吧,银河补习班打发了147分钟的夏日酷暑,大家都很满意,儿子出来一直说,邓超棒棒哒。
整体故事表达很完整,段子稳定输出让你开心,真情自然流露让你哭,邓超,包括俞白眉,这样的烂片组合臭大街,一把翻身。自从有了烈日灼心,邓超的演技当然无需证明是顶级的,烂片、综艺咖的印象只是顺应市场挣点钱,拼命用心一直是他作为一个电影人的底色。
银河补习班,讲了一个父与子的故事,邓超作为父亲,在儿子崇拜的目光里,自己设计的大桥轰然倒塌被捕入狱,出来后妻离子散,要带孩子重新找到自信追寻学习的意义。
缺点1:冗长。故事大纲很简单,只是147分钟有些长,很多跟主题并不那么密切,父亲明明已经找到了工地设计师的工作,还要兼职去收破烂、做苦力、典当手表被人打等等表示一个出狱人员生活的艰难,仿佛不这样,就不足以表达这个父亲的辛苦,和深沉的爱,这当然是拖沓的,最低级的撕裂伤口引发观众同情感动的招式。
缺点2:硬塞。故事放入了大量的时代背景,金曲不断,亚运会盼盼,市场经济,香港回归,98洪水,加上点历史的厚重感,让整个影片显得更有分量,面对各个年龄层的观众,我想可能只有一部分老观众会感觉良好,比如我,还是会让很多人出戏。而且,没有那么完美的节奏感和契合度的话,会偏离教育这个中心主题。另外,教务主任太脸谱化故事也离谱的很,遗弃养子涉嫌犯罪,妈妈和有钱的叔叔在后半段消失了,这种硬伤还是挺多的。
电影中的几个点:
1、父母和孩子,就是要互相崇拜。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很简单,小时候孩子看父母怎么看怎么崇拜,父母看孩子怎么看怎么好看,长大了,孩子会嫌弃父母这儿不行那儿不行,父母会觉得孩子不成功不努力,等和解了,嗯,孩子真棒,父母真好。简单说,就这么个过程呗,越早和解,越开心。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父母也是,大家都只做该做的,别互相绑架。
父亲出狱的时候,儿子已经是全校倒第一,逃学旷课啥都干的孩子,需要树立信心,找到学习的意义,找到生活的目标。很多人会反感,邓超凭啥整篇都在嚷嚷你儿子是最优秀的,你儿子就是天才呢?
凭啥?凭啥?凭他是我儿子呀。有问题吗?自己的儿子当然只有自己清楚,自己知道他多么的与众不同,蹲大便憋的脸红都是那么的可爱,连37=24这种已经知道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歇后语以后仍然写错的错误,都是那么好笑。
父母嘛,当然应该是孩子自信心永远的来源,你就是最棒的。你看多少人像个强迫症一样,做朋友圈里的晒娃狂魔?剧里边妈妈一直说我儿子真蠢,我儿子就是笨的不行。我们看别人这么做很清楚,这是最要不得的教育方式。然后,自己会不由自主的说,你不行,你这个搞不定,你那个坚持不下来。我们要教育孩子的最重要的,当然是在看清生活的本质以后,仍然热爱生活。
2、你经历过最大的挫折是什么?
父亲陪伴孩子从学渣,到学霸,到追求梦想成为飞行员成为宇航员,世俗意义上的顶级成功。够了吗?并没有。影片也有深刻的反思。
在知道父亲当年入狱是冤案后,为了不影响自己拿到上天最终的名额,儿子劝父亲放弃申诉,就这么着吧。父亲说:我今天才知道,我的教育是完全失败的。
我经历过同样的时刻。
我比弟弟大十岁,一直觉得他聪明可爱,认真努力上进,我什么时候知道我没有教好我弟弟的呢?他上大学的时候,我和他电话聊天,让他多读一点人文的书,理科生有人文关怀,文理平衡很重要。弟弟说,哥哥,你算了吧,你读了那么多书一个月也就挣那么点钱,没用的。
我一直记得自己那个时候的全身发凉,也一直好奇自己那个时候内心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波澜。完了完了完了,我清楚的知道,这个孩子成了个俗人,以赚钱为生活的目标和努力方向,以钱多钱少为衡量别人和交友处事的方式,我很伤心,从那个六斤的小婴孩,一直成长成一个男子汉,我自责于自己是在哪一段忽视了他的成长,漠视了他内心的呼唤呢。一直到现在,这种内心崩塌的感觉,和难以挽回的挫败感,清晰的存留在自己的记忆里。
电影里,父亲面对这个即将入选宇航员,自信阳光,自己一手打造的儿子,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失望,是的`,我的教育,失败了,银河补习班失败了。
感同身受。
3、电影很感动,但是我没哭,因为这实在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故事。
父亲道歉,孩子,爸爸是第一次给人做爸爸,做的不对,请原谅。
儿子给爸爸道歉,我是第一次给人做儿子,做的不好,请多关照。
是挺感人的,可是我也常说。
高考很重要,但是生活的每一天都很重要啊,学习并不是简单的用来考试,知识是用来好好生活。
我上个月高考的时候刚写过,也天天儿的这么给孩子讲。
出于对自我的清醒认知,因为我自己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爸爸,所以,《银河补习班》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电影,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自然很反感。这也是电影最大的问题。
龙应台一直说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所谓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都是这个道理。所以,请珍惜缘份,认真陪伴,我们对孩子做的,也仅仅是陪他/她成年,送他/她远走,而已。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4
马飞,一个年轻的宇航员,将在20xx年12月远征外太空。然而,在出发前的见面会上,他的家长席却是空的,这一切还得从1990年东沛市奥运火炬交接仪式说起。
马浩文,是个伟大的桥梁设计师,是东沛大桥的设计者,同时因为它成了火炬手。在完成仪式的那一刻,他让他的儿子看到了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不幸的是,东沛大桥意外地塌了,他因此被判入狱七年,从此他们父子俩也迎来了人生中最落魄的日子。
马飞从小就被人们称为“缺根弦”,原因是他非常笨,再加上他爸爸设计的东沛大桥垮塌了,他的整个童年就在周边人们的歧视、鄙夷和白眼中渡过。没过多久马飞的父母也离婚了。
七年后,马浩文出狱了,此时他的儿子马飞在东沛市的一所有名的学校——博喻学校上初中,然而成绩却是年级倒数第一,同时因多次违反校纪校规面临被学校开除的境地。马浩文为了儿子不被开除,和主任打赌让他儿子在期末考试的时候成绩达到年级前十,差1分直接开除,恰好一直跟着母亲生活的马飞接到妈妈的电话,要长期出差,父子俩就开始了“补习”生活,让父子生活空缺的七年时光有了丝丝改观。
回到家里,父亲马浩文丈量了一下马飞的课本,总高11厘米,对此马浩文开始对马飞的学习进行过程规划:我们成绩已经很差了,每天学习这11厘米中的0.1厘米的知识,并学会学透它,一样是成功,是进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习是要靠积累来夯实的。在一起学习的过程中,父亲还不断的鼓励马飞,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标,生活就像弓箭,梦想就像标靶,如果没有梦想,每天拉弓只是白费力气,没有任何意义,这样还不如连家庭作业都不要写。
就这样,父子俩过起了边学边玩的生活,马浩文教儿子自己当初学习的种种“秘诀”,领导儿子确定学习目标,马飞学习成绩也慢慢的从总分十几分的年级倒数第一,提升到了倒数第五(六十三分),为此马浩文想尽了办法,筹钱买了一台586的电脑给儿子作为进步提高的奖励。
期末考试前一个月,马浩文想带着儿子去外地看航展,不过因考试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学生住校封闭学习,马飞得知爸爸要带他外出看航展的消息后,还是想方设法从学校“逃”了出来。
一路上父子俩游览了许多旅游胜地,学习了很多天文和地理的知识,也让马飞确定了一个目标和理想,就是当上一名航天员。不过因为父子俩的路程规划的问题,他们到了航展地后,航展已经是最后一天了,票早就卖光了,可马浩文却在附近的小山坡上找到了更好的位置,两人边看航展,边放飞自我。
在回去的时候,马飞因上错了大巴车,和父亲走散了,此时下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雨,天气预报说,在7小时内降雨量将达到180厘米左右,就在山洪即将爆发的那一刻,马浩文拿起扩音器对着四周喊道:“马飞!如果你能听见你就认真的观察你周边的事物,看看有什么能够派上用场!”这时被困车底的马飞听到父亲的咆哮后,在车上寻找能够帮助他脱困的材料,他找到了一些窗帘、一块挡板、一根拐杖、一个哨子和一个手电筒,他把窗帘和挡板绕在一起,拐杖插在挡板上,这样一个简易的救生船就做好了。他坐在小船上,一手划桨一手拿手电筒,吹着哨子,很快让救援人员发现了他,成功地将他救上了岸。
回到学校后,马飞在考试发卷时刻赶到了考场,及时的赶上了考试,考试结果出来后,马飞的成绩排名年级第六十五名,可是离爸爸马浩文和主任打赌的前十名还有很大很大的差距,班主任小高老师偷拿出了马飞的试卷,发现主任给马飞的作文打了零分。面临开除之际,马飞当着教育局领导的面读出了那篇零书作文,褒贬不一,引起了领导们的热烈讨论,最终马飞成功地留在了学校。在毕业狂欢活动中,马飞意外得知,在学校外徘徊的傻子竟然是主任的养子,品学兼优,只是因为一场考试没考好,被主任给赶出了门,想不开,跳楼自杀,从此疯疯癫癫,同时他也曾是当时东沛市的优秀少年代表和马飞的爸爸马浩文进行火炬传递的火炬手。
时光穿梭,现在马飞身处外太空,因为太空垃圾的碰撞,飞船外部零件损坏,导致飞船和地球失去了联系,如果强行返回接触大气层时就会瞬间爆炸。这时马飞想起了父亲经常和他说的一句话,就像穿越了时空在身边成像一样栩栩如生、清晰可见,“不管你要做什么,只要一直想,一直想就一定能够做好”,于是马飞鼓起勇气,决定出舱一博,动手修复飞船损坏的零件,皇天不负有心人,就在马飞氧气快耗光的时候,成功的修好了飞船损坏的零件,回舱顺利返航。
再把镜头拉回东沛市,原来马浩文当时设计的大桥完全没有问题,只是因为他的徒弟吕大头在里面动了手脚,因为大家的努力,给马浩文平了反,恢复了名誉,犯奸作科的人也得到了法律的严惩。
这部电影从父子情到家国情怀,聚焦家庭教育和父子亲情,同时告诉广大的孩子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人生不止有A、B、C、D,还有E、F、G,如果还想要X、Y、Z那么你就要努力向那个目标去奋斗才能实现,想要什么,得靠自己的努力才能争取。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5
其实!我很少去看电影,一直接受不了电影跳跃的节奏,相比而言更喜欢电视剧的细腻,这次是一种偶然,直到到达影院门口我才知道我们要看的电影是《银河补习班》这部电影运用倒叙,插叙,补叙的手法,在回忆中讲述了一个关于孩子成长的故事。
属于那个年代特有的歌曲《快乐老家》、《走四方》、《晚秋》响起,竟然引起了对音乐无感的我的情感共鸣和时代记忆,当屏幕上出现1992年、1993年、1998年、20xx年……20xx年、20xx年12月15日的时候,情不自禁的代入了自己,那一年那一月那一日的自己多少岁在哪在干嘛,好像也不是悲伤也不是激动,就是莫名的泪目了,为那些曾经逝去的或欢喜或忧虑或憧憬或迷茫的岁月……
在这些略显中庸的表述中,还是有很多打动我的地方。一开始发射架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观众在影院都被震得心潮澎湃,热血翻涌,那种自豪感竟然真的可以油然而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激情四射!剧中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人生的悲喜无常,从英雄到罪人,外人甚至是同事下属的的指点与辱骂,孩子妈妈的一纸离婚书,前妻现任老孟的呼风唤雨以及那看似绅士的调侃,孩子的一声呼唤……个中滋味,真是让人百感交集,当马皓林七年出狱回到那间屋,与前妻、老孟尴尬的……作为一个女人对他的屈辱似乎可以感同身受……现实中如果遭遇如此不幸不知道是不是已经崩溃,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他的坚持也最终影响了马飞,所以马飞在最艰难的时候写下:爸爸我会像你一样坚强,永远不放弃。并且靠着这种信念靠着父亲的鼓励在后来的洪水中太空中两次劫难化险为夷。话说邓超的演技值得赞一下,他这个人物年龄有跨度,但每个年纪他都把握的很好,年轻时的朝气,中年的隐忍,老年的背影,一点不突兀,带着观众入戏,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如果仅是这样,这个人物也无非就是一个善于引领孩子发现自我,儿子终于成才的好父亲。最令我感慨的一幕是:马飞被告知他已入选航天员,但是希望他不要被父亲的事情影响的时候,我特别希望马飞能够搬出父亲对他说过的话:“有人说你笨,说你傻,说你蠢、说你混蛋,说你缺根弦,但是爸爸知道你不是,永远都不是!小时候马飞问过父亲,你到底收了多少钱,为什么大桥会塌?爸爸就是这样回答他的,你相信爸爸嘛?相信!”马飞竟然劝父亲,这么多年过去了,没人记得了,即使……也不会有多少赔偿,顶多是恢复名誉,不要再折腾了。看到这儿时,我完全准确的预知了马皓林的内心:我一直认为我的教育是不差的,但是现在我明白我是失败的,父亲转身说不会影响他的前程,那一刻不知道经历一身屈辱的马皓林面对儿子的自私虚荣,对自己的不理解是怎样的悲凉……马工说“看来我对你的教育是失败的”,他看着自己的儿子清楚地说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桥”时,我知道这个人物是立住了。一个人有脊梁,有风骨,有信念,有父爱的男人跃然呈现。
再说一下闫主任,他无疑是当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如他自己所言,他从一个小乡村一路走来,是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所以他兢兢业业工作,对学生严格要求,希望学生们能成为值得骄傲的人,所以他说要拼命学习,抓住人生关键的转折点。闫主任这个演员是谁我竟然不知道就是很熟悉很喜感的样子,说实话出现在大会舞台上的第一刻我是很喜欢他的,有种父亲的感觉有种老校长的感觉,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马飞爸爸说起墙上空缺的拿证照片的时候,作为闫主任同行的我内心是痛的,曾经省状元的儿子是他内心深处最痛最不愿触及的存在,那一刻说不清他是崩溃还是卸下铠甲如释负重,这部片子我最深的共鸣也在这,作为教师,最可悲的莫过于教育好所有的孩子却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输的一败涂地吧!
当人人都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当人人都想赢别人,拼命去上辅导班,除了导致分数线水涨船高,辅导机构赚的盆满钵满,给孩子们带来的是什么?不是对世界的好奇,对未知的探索,而是对知识的反感,对考试的厌恶,对竞争的焦虑,对未来的恐惧,对前途的迷茫。因为他们只学了书本上的东西,而对于生命的本质意义,对于自己却一无所知。就像闫主任的儿子省高考状元可谓成功,最后……就像马飞爸爸所言,学习难道不应该是伴随一生的嘛!最重要的时刻不应该是平分在他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嘛?
这部剧,还想说说小高老师,她身上有每一个刚毕业的老师纯美的影子,她那种对马飞的“纵容”、期待,我一直不曾丢失,那一刻我更加坚信,教育伴随着爱与期待,尤其是像马飞一样特殊的孩子,他们更需要爱的滋养来浸润他们的生命!
当然一部电影远不能改变教育的现状,电影就是电影,我想当今没有谁会像电影中的马皓林一样带儿子逃课,在暴雨之夜丢失儿子,现实中的马飞的逆袭也不会如此轻而易举,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当我们开始反思时,改变也许就已经悄然开始了。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6
银河补习班讲的是主人公马飞与他爸爸马浩天的故事。
这是在庆祝大桥建成了,然后他们正在传递火炬。传递火炬的人来了,他就是马飞的爸爸马浩天。但是别人都不知道,一开始他们欢迎的时候大家都在笑他说他缺根弦儿。后来他爸爸来了,受到了那种虚荣的眼光。那第一次感受到这多么的伟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然后他爸爸对他说。这是一个魔术。然后忽然桥塌了。然后马上说,爸爸你能不能再给我变一次那种魔术啊?然后他爸爸入狱了。妈妈把他带走了,本来说好的是哦,每三个月去见他一次,可是他最后一次都没有见到。然后他老婆跟老甫结婚了。后来他出狱了。然后他看见自己的儿子正在住校,结果有一堆的头衔,一堆的旷课。然后他对主任说这一学期期末你定一个目标让他来完成。然后主任冷笑了一下说让他从垫底变成全班前十名。然后他爸爸说好,前十名,不过我说的这个前十名可不是全班前十名,而是全年级前十名。校长冷笑了一下,好啊,这是你说的。比如果你没有办到,那么他将离开这个学校。然后他又说,校长我再给你打个顿,他在这一个学年结束的时候,他真被你挂到那个墙上。他将会是你崇拜的一个人。然后他就带着马飞一起走了。然后他又说,从今天起马飞从住校生变成走读生。然后过了一段时间,经过他的种种努力,每天带着他不断的练习,教他一些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然后马飞正在突飞猛进。都最后的时候。它想请半个月的假带马飞去看航空航天展。可他殊不知主人在后面。然后对小高老师说。你从此不是马飞班的班主任了。然后他们将住校。然后把马浩天赶走了。第二天的时候。主任正笑嘻嘻的看着大家,结果突然发现。马飞不见了。原来马飞跟着他爸爸蛮后天一起去看航空航天展了。他们在那里不断地学习,再深入的地方学了好多好多知识,那是他在课本上永远学不到的。然后他们在中途遇到了一场大洪灾。马飞通过最近的考验学会了如何救生。所以当他爸爸今用广播告诉他时,就看到旁边有门板。虽然没有绳子,但是他可以用帘子来当绳子,然后他做了一个简单的救生艇。用通俗的语言,也就是说木筏。然后他就还回了岸,并在见了都觉得十分的厉害。然后他们回去了。回去刚好赶上考试。他赶快跑进教室里,然后小王老师对着他笑,他拿出文具盒正准备写的时候,发现里头有一张他写的字条上面有几个字永远不放弃。然后他就专注的写着卷子。可是这最后发现。他是30几名。可是小王老师看了下她的试卷,发现她只有21分就到了第十名,然后他又发现了扣分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最后一道作文题。然后他挡住了车子,他们就去了主任的办公室,然后他爸爸马浩天说主任你看一下他这个作文题为什么你给他零分。然后大家商议了一下,让马飞读一下他的这篇文章。有人觉得。他这个文章。跑题不符合中心,所以应该给零分,但是有很多人觉得那一年的作文变动不就是说的这个吗?而他刚好符合这个要求。所以大家就平均打分。有人给满分。有人给满分有人给零分还有人给了20多分。零分的有三个满分的也要三个,20多分的有五六个。然后算了一下,平均分是28.8分。然后称的时候上位的笑了。因为他看到了儿时的时候,那个父亲做给他的地球仪它看见里头的纸条永远不放弃,他又燃起了一道希望的火光。然后他就出去修了这个天线,最后大家取得联络,他成为一个英雄。最后他的父亲发现那个案子竟然是因为一个称他为师父的人办的。他为了让一个人住口,竟然愿意出20万。然后他上去打了他一顿,结果只拘留了15天。然后他有恢复了名誉。
这个事情告诉我们要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要放弃。
观影“银河补习班”有感今天是妈妈生日,偏偏她又出差了,好在今天晚上就回来了。赶不上晚饭,爸爸就说一起看电影庆祝妈妈生日。今天我们看了“银河补习班”,电影讲了一个小学生,他爸爸给了他一个很特别的教育方式,就是要找到学习的“靶子”,没有学习的“靶子”,他说:“没有学习的靶子,光拉弓有啥用?”这个小学生最后找到了学习的目标,用仅仅一年时间就从全年级倒数第一名,考到年级前二十名。人生有了目标才有学习的动力,看完电影我感觉我也要找这个神奇的“靶子”,我也希望我也能向电影中的那个小学生一样,有个努力地方向,也能提高学习成绩。
梦想的力量一观《银河补习班》 暑假里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做银河补习班,里面讲的是一个名叫马飞的男孩和他的爸爸,度过的愉快时光。
电影里面有很多的情节触动了我。比如有一次马飞和他的爸爸走散了,那次正好是洪水来临的时候,马飞为了找到爸爸,一不小心掉到了洪水里面,眼看就要被洪水淹住了,突然想起爸爸给他说的一句话,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逃脱了洪水。终于马飞长大了,当上了航天员。可是当要返回的时候,却掉了一部分零件,和地球失去了联系。又过了很多天,马飞又想起爸爸跟他说的一句话,然后冒着生命危险,用三分钟的时间去修掉落的零件。可一次又一次的被飞船弹下去,在最后的几秒钟,他把掉落的零件安了回去,就这样他们和地球又有了联系。最后成功的回到了地球。
如果是我在洪水里面的话,早就被洪水给淹死了。如果在太空中的话,说不定早就成为了太空垃圾。
通过这部电影,让我学到了:勇敢、勤奋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马飞的成绩不是特别好,但是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7
“我爸爸总说,你只要一直想,一直想,你就能做到地球上的任何事。”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了巨大的力量,既有着如山般稳重的父爱,又包含着独特的教育引导,而且重点突出了孩子未来成长必备的一种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这句话正是出自于电影《银河补习班》,电影向我们展现了一位伟大的父亲如何用自己违背常理的思想和行动,把自己“脑袋缺根弦”的儿子培养成“人”,一个真正懂得独立思考,拥有着自己的梦想,对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永不服输的“人”。毫无疑问,这位父亲的做法与当下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产生了极大矛盾和碰撞:当自己的孩子要被学校退学,他当众跟教导主任许下承诺:期末考试的时候自己的孩子一定能考进年级前十,让孩子继续读书;当其他的孩子每天为了完成作业,学习到十一二点的时候,他把孩子的作业本、习题本统统扔掉,还允许孩子玩电脑;孩子想要在期末考试前去看航空展,他不顾学校的反对将孩子“偷运”出学校,带着孩子一边游玩一边学习。结果是怎样的呢?在别人眼中注定成为失败者的孩子,重新点燃了对学习的兴趣,确立了自己未来的志向,后来更是成为了中国最年轻的宇航员,完美地完成了航天任务,证明了自己,也证明了父亲对他的教育!
相信大家在大为触动之余,也许都会对此产生困惑,这个虚构的故事它真的能成为现实吗?这种教育方式真的能够帮助我们的孩子成人成才吗?就目前来说,我们很难对这个问题有一个确定的答复,但我们不妨先思考电影中的父亲带给我们的几个我们能够确定回答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孩子的班主任找到父亲后,跟父亲讨论有关孩子写作业的情况,老师说道:“他们写的作业,有对未来要学知识的预习,有对已经学过知识的复习,我们就是希望孩子能对已经学的知识反复加深印象。”父亲问道:“如果像这个馒头一样,蒸好了,却反复加热,难道会比刚蒸出来的馒头好吃吗?”回想到我们自身,如果我们一再反复地去学已经学过的东西,我们会喜欢它吗?很显然不会,虽然的确加深了不少印象,却打心底地会产生厌烦的情绪,而当我们对一个东西感到厌恶的时候,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抛弃它,遗忘它。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多的人现在问他以前在学校学过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回答往往是惊人的相似“都还给老师了!”
紧接着,父亲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学校必要的预习和复习,我很赞成,但如果在孩子们学习能力最强的年龄,每天学到十一二点,一学就学十几年,我们真的不担心,他们身上那个负责学习的皮筋,变疲了吗?他们眼中的那种厌倦,我们真的看不到吗?”作为同样是接受过应试教育的我来说,这句话真的是说到我的心坎上去了,虽然现在已经不在学校学习了,但有时候晚上做梦的时候,梦到最怕的都是在学校赶作业,试问我们这代人,哪一个没有被堆积如山的作业所支配的恐惧!而且现在到了工作岗位上,如果我不是有学习的意识,都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一有时间的时候就容易想着怎么玩怎么放松,这难道不是“做作业”遗留下来的后遗症吗?
最后一个问题,是在孩子成功通过了期末考试之后,父亲跟教导主任以及其他老师看到了完成高考的孩子们在教学楼将自己的试卷、课本统统撕碎抛向天际,庆祝考试结束的狂欢时,父亲问道:“如果刚刚考了高分的孩子们,都如此迫不及待地要扔掉自己的课本和试卷,我很担心他们是不是真的热爱学习,学习难道不是一个人一生的习惯吗?”我尤为记得自己中考那年,我们学校的学生也是以这样的形式告别了初中的学习生活,那一瞬间,就像是一次解脱,以至于那年的暑假是我玩得最疯的一个暑假,因为那次暑假没有作业!现在再拿出来回忆和思考,那样的快乐,对我们的人生真的是有益的吗?现在有多少年轻人仍旧对学习保持热爱呢?包括现在又有多少的人,是为了生存而学习,而不是因为喜欢学习而学习呢?没有了这份热爱,就没有了最强大的动力,我们人生的终点注定不会太高。
三个问题下来,也许多多少少我们都能感受到应试教育带来的一些弊端,但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它,更不可能马上改变它,中国教育体制的改变需要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那难道我们就只能坐以待毙了吗?俗话说“方法总比困难多”,这部电影恰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家庭教育。电影中那个不自信、表现烂、成绩差的孩子,就是在父亲所进行的家庭教育下,慢慢成长起来的。家长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能在正确的、符合孩子现阶段发展规律的教育引导下不断成长,这就是我们要去努力的,这也需要我们的家长开始改变,开始行动,并且重点是要从思维上进行改变!
1、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最独一无二的!
2、孩子人生最重要的时刻,不是高考,而是均匀地分散在他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让孩子知道人为什么而活比让孩子知道人应该怎么活更重要。
3、永远地支持孩子的梦想,相信他一定能做到
4、孩子会犯错,家长也会犯错,要有勇气承认错误,跟孩子共同面对生活,共同成长
5、想让孩子听话,家长怎么说固然重要,但让孩子看家长怎么做,更重要。
关键是,我们一定要明白,孩子迟早会独立,迟早都要独自面对生活,想让他变得更优秀,一定要让孩子对未来有梦想、并且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只要孩子的脑袋不停止转动,那他一定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让我们一起努力!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8
今天下午,我去电影院看了《银河补习班》,一开始就泪目了,之后泪腺便再也收不住。无论是背景音乐的渲染,还是祖国航天事业的成功都让我无比感动。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主要以教育为主,传达了满满的正能量。当父亲马皓文因生活受挫而对儿子马飞提出看航天站的要求发火时,他道歉说:“我是第一次尝试做爸爸。”
结尾,马飞因为执行任务之前和父亲有了分歧,下了飞船之后和父亲说:“我也是第一次尝试做儿子。”
这些对话很感性,很入心,也很让我感动。人生要靠自己不断摸索的,没有谁生来就会生活。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马皓文送儿子上学途中,两人躺在草坪上,一起欣赏美的过程。而纠结痛心的事情则更多——
马皓文早上送儿子上学,玩捉迷藏的时候,儿子被烂仔包围。眼看就要迟到了,他让儿子先跑,自己对付烂仔,结果被打伤。
他努力奔波,只为了当年自己修建大桥蒙冤的事得到平反,却总是受挫,无奈地喊着“我已经跑了几十趟了,求求你了”,然后迁怒起来,斥责儿子“什么时候能考出好成绩给我争气!”
他从狱中出来后,明白现在的面条已不是当年的五毛钱就能买到;他应聘工作时,被当年遭拒的男子恶意报复;他早起为儿子做饭,发现压着的纸条上面写着“像你一样,永不认输”,顿时拿着毛巾啜泣擦泪;儿子需要一台学习电脑,可钱不够,他就去抽血卖钱,到工地做苦力,卖掉手表,被人拳打脚踢……。
我体会到一个中年男人的无奈,没有钱,缺少他人信任,肩负着养育子女的责任,这也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不禁感到一丝愧疚。我总是嫌弃他不够好,嫌弃他给我的不够多,嫌弃他没能给我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但这也是一个父亲能给孩子的全部了。我总是太自私地想要索取,总是觉得他亏欠我,却很少看到他深夜回家时的疲惫。
除了亲情,电影还揭示了如今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病。教导主任处处为难马飞,多次想要开除马飞,这让我为之担心,幸亏马皓文每次都能及时阻止他。
作为“顽固派”的教导主任,他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也让我理解到他的一番苦心。从小山村走出来的孩子,唯一能改变命运的就是高考,所以他格外重视学生作业与学习成绩。
高老师说“其他同学有多拼”“每天做作业做到十一点”,这让我为之一振。我初一时也没学习到那么晚啊。而高老师口中“反复反复再反复”的文科学法,和我的老师强调的几乎一样。
邓超饰演的马皓文则提倡,“教给他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和方法。”“培养他独立思考的能力。”这让我想起政治老师总是说“学习要动脑子”,当然,学习在动脑子的同时,我更相信勤奋出成绩的道理。
马皓文问儿子长大后想干什么,儿子说“考清华北大啊!”这几乎是所有中国孩子向往的最高学府,但马皓文说,“清华北大只是学习过程,不是最终目的。”我的理解是:学历如何不是那么重要,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才是最终目的。
有段剧情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快要期末考试了,马皓文带着马飞外出旅游,去了很多地方,最后到达海南。在山顶观看航天飞行展时,马飞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明白了自己喜欢的是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也印证了开头马皓文叮嘱儿子的话,“挑自己感兴趣的做”,“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连箭靶子都找不到在哪,你每天拉弓有什么用?”人生啊,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才有意义。
他们在回家的路上遭遇了洪水,父子两人又走散了,马皓文就对着大水呼喊着儿子的名字。马飞在水中挣扎着,他被父亲“动脑子想,看看你的身边有什么”的话激励着,成功逃脱了被困的屋子,并且自制了皮艇和桨,这是课本上学不来的生存技能。
当马飞在太空执行任务遭遇失联状况时,他勇敢出舱修好飞船。他在短暂昏迷时想到那场洪水逃生的经历,他庆幸父亲教会他很多东西。
即将执行任务的马飞对父亲说,希望他不要再折腾当年修桥的事情了。父亲却说自己的教育是失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座桥,修好自己的桥是最重要的。”我不太懂这座桥隐喻着什么,我的理解是,这桥是人的道德与尊严,是人做事的准则。
马皓文被自己的徒弟背叛,并且在知道真相后对他大打出手。我不知道这多年的忍辱对马皓文来说是多大的伤痛,但被自己信任的人背叛应该是很痛苦的。
我认为这部电影最能体现正能量是父子俩“永远不认输”的精神。接近片尾的“喊楼”活动让马飞意识到:眼前的挫折都是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总能扛过去。不被当下的困难打倒,朝着最终的大目标努力前进,拎得清孰轻孰重,并最终成就了马飞人生的辉煌。
这次看电影的经历再次让我明白了一些基本的道理,关于亲情与爱,关于思考和努力。自己被虚荣心与浮躁情绪困扰了很久,这部电影无疑给了我很多心灵净化的力量。沉醉在有教育意义的电影里,这是多么美妙的感受啊。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9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式父与子的故事,但又透着点“非中国特色”的意思。
电影从航天员马飞(白宇饰)的回忆说起,时间退回到举国上下大办亚运会的那一年。男足冲奥、香港回归、九八洪水、张国荣去世……一首首老歌串起了整部电影。这些极具年代感的元素,让《银河补习班》被打上了怀旧电影的标签。其实,怀旧只是外壳,喜剧也不过是表现方式,父亲形象的建立和对畸形教育制度的批判,才是电影的两条主线。
因为肢体不协调而被老师封了个“缺根弦”称号的小马飞,因为自己设计的大桥在通车前坍塌而沦为阶下囚的马皓文(邓超饰),两个主角从一开场就带着点悲剧色彩,这也让观众为他们之后跌宕起伏的人生捏着把汗。
而导演也很配合地满足了观众的“愿望”,让马皓文和马飞这对父子,总是时不时地被命运玩弄,以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方式遭受着磨难,这让他们短暂的快乐看上去更加弥足珍贵。
一别七年,妻子带着儿子马飞改嫁,出狱的马皓文被千夫所指。父子俩的重逢是在全校的批判大会上,不巧被批判的主角就是马飞,而见证了全过程的是马皓文。
以这样一种尴尬的方式重逢,让马飞的气恼多过兴奋。他气父亲没有如约回来,也气他差一点错过了自己的成长。十几岁的孩子,自尊心比天大,他更气自己为何会让父亲看到他不好的哪一面。
尽管他可以站在全校面前被教导主任教训,并且嬉皮笑脸不以为然,但他不能允许自己在父亲面前活得如此不优秀、甚至是糟糕。因为这像是一种食言,父亲没有遵守回家的承诺,而他也没有做到“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应有的样子。
都说女生会有恋父亲节,其实男生又何尝不是。马飞对父亲的依恋,从小到大,从始至终,都没有改变过。
大桥坍塌时,他没有认为父亲失败;父亲坐牢,他被厂子里的小孩追打,他没有埋怨为何摊上这样的父亲。七年,当再次重逢时,他的第一句话是“为什么不回家”,而不是“都怪你坐牢”。这大概就是全片的温暖所在,不煽情,却润物无声,就像父爱本来的样子。
发射升空前记者会上,那个空缺的位置,就像是马飞心里的残念。无论那个人在与不在,他永远在心里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这次,邓超在片中塑造的父亲形象,抛弃了他在喜剧片里一贯的“不正经”。就算桥坍塌,他的人设也全程不崩塌:
替全厂抗下所有罪,有担当;面对别人的指责、嘲笑不反驳、不解释;面对老婆改嫁,不闹腾。
他好像从来都是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唯一的不让步,就是在对儿子马飞的教育上。当所有人,甚至马飞自己都认为自己不行时,他依旧保持着许三多式不抛弃不放弃的乐观。
他会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影响马飞;他总告诉马飞“你可以”,而不是“我是为了你好”。在他的眼中掌握思考的能力,远比考高分本身重要。快乐学习,快乐玩耍,真正的散养教育。
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剧中“唯分数至上”的教导主任这个角色。他顽固守旧,只看分数,而疏于对学生身心的关心,甚至对自己的孩子也不例外。在他的世界中,不允许有不优秀存在。所以,他逼疯了自己的儿子,又在不知不觉中差点将其他孩子逼疯。他就像是站在马皓文对立面的一个反面教材。
片中,插播了一段马飞作文中虚构场景。而教导主任就像是太后身边的那个太监总管,坚韧而盲目地维护着他所效忠的主子和早就该分崩离析的封建制度。
马飞从倒数第一的差生变成了航天员,从一个从小就被老师认为“缺根弦”的孩子变成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航天英雄,这无疑是马皓文和他散养式教育的成功。
有人说马皓文就像《阿甘正传》中阿甘的母亲,或许吧,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了大多数人眼中的异类。
巧的是,在看完《银河补习班》后刚好又看了另一部电视剧,剧中男主向妻子保证:我的孩子得接受最好的教育。虽然是爱和责任的提现,但这样的台词还是有点触目惊心。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在重点学校接受教育,取得高分、考上好大学的孩子,就是好的教育、就是成功吗?就像马皓文所说:考上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最终目的。可惜,不知道有多少家长可以明白这一点。
难得看到邓超用很“正经”的方式来演绎喜剧,两个半小时的电影中有欢笑也有反思,但电影也不可避免地带着此类电影的一些通病。
马皓文用一己之力挑战唯分数至上的教育制度,这可能表达了很多人的心之所向,但除了套路,也让他的形象显得过于高大。加上老孟和教导主任这两个父亲形象的衬托,让马皓文这个父亲更近乎完美,好像除了坐过牢这个污点几乎无所不能,甚至连坐牢也是遭人陷害、替人顶罪。
而马飞又绝壁比阿甘聪明得多,这让他总能在危难中遇到转机:被困洪水中靠自己想办法获救,航天器出问题靠他的机智果敢得以修复。虽然电影尽可能地让马飞这个学渣的逆袭变得合理,但剧情中还是疏于对马飞努力过程的刻画。这就很容易让观众在为主角成功而感叹的同时,潜意识认为逆袭是件很容易的事,甚至产生只要努力就会成功的错觉。不过,事实并非如此,至少在《银河补习班》中,主角除了聪明和努力,还是要命运施舍点运气的。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10
昨晚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看了部暑期档的热播电影——银河补习班。一回来就又抑不住将心里的想法诉诸文字。下面说说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感受。银河补习班讲的是什么故事呢?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总结,但总归不过是这几个中心,父子之间的爱,对传统教育的挑战,我今天就写爱和教育。
影片的一开始是在班级彩排表演中总是跟不上节拍的一个孩子,被老师拎出来教训,老师一脸不耐烦地吐糟这个孩子就是缺根弦。而后,这个孩子招致全班同学的嘲笑。这个看似普通的教训,却深深地烙印在孩子的心里。在孩子与父亲在监狱见面时,这个天真单纯在墙边不知玩什么的孩子,突然跑过父亲那里,打断母亲与父亲的对话,他跟父亲说,希望父亲可以回去帮他修好地球仪。父亲说,你可以自己修。孩子想也没想就说,我不会修,老师说,我缺根弦。把孩子做不好事情,归因为孩子天生缺根弦,让孩子相信自己就是天生的笨,天生的做不好事情。这就是传统教育的弊病,不能宽容那些个别存在的特差异的孩子。只有父亲鼓励孩子,你是最聪明的孩子,你不是缺根弦。回到家,孩子并没有等到父亲。他套着父亲庞大的衬衫,拿着手电筒照着夜空。他想念他的父亲,想念那个会鼓励他的人,会听得懂他说话的人,想念那个相信他的人。
七年后,孩子上了初中。父亲也从监狱里出来。他们两个多年后的第一次见面是孩子被校长不留情面地当着全校师生的面批评他,成绩垫底,逃课,旷课,屡教不改,已经到了学校不可忍耐的地步,学校决定要公开将他开除。看着那个长大了的孩子,斯斯文文,甚至有点羸弱,一点也不像那些地痞流氓。他最大的罪过仅仅是学习成绩不好。多年未见孩子的父亲,看见这一幕,我想,一定心如刀割吧。母亲在办公室苦苦哀求,不要将孩子开除。父亲坚定地相信孩子可以逆袭,他和教导主任打了个赌,只要孩子在期末考到年级全十,就不能将他开除。后面影片真正进入到学渣逆袭的开始。父亲为了让孩子找到努力的方向。他跟孩子说,“人生就像射箭,如果你连箭靶子都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父亲问孩子,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孩子说:”清华、北大,妈妈是这样说的,如果考不上就回家在楼下卖烧饼。“父亲听了,忙说:”不是,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标。“父亲知道,清华北大,不是他儿子的终极目标。父亲想方设法带孩子寻找他的箭靶子。电影中的父亲为了让孩子真正地找到热爱的东西,循循善诱,带孩子去各个地方,开阔视野,去看飞机展,白天旅行,晚上学习。孩子第一次明白自己喜欢的东西。开始知晓学习的意义,不再逃避。孩子开始主动学习。把父亲说过的,要一直想视为人生格言。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在看到这些片段的时候,我忽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我好像找到了一直在寻找的问题的答案。如何找到自己的箭靶子?我是传统教育下,那群乖乖坐在教室里,不敢离经叛道,只会重复又重复地背诵那些不知所云的古诗词和公式的孩子,在生活中独立思考问题极差,如果遇到问题,没有标准的ABCD选项自动浮现出来,就会烦躁,干着急,迷茫。我不知道的是,也许,除了那ABCD也许还会有EFGHIJKLNM呢?电影中那个经历了考试失败后选择纵身一跳,后来摔坏了脑子的孩子。不正是以为标准答案只有ABC吗?要么考好就成功,要么考砸就失败,失败了就自寻短见。
像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古代就有范进中举的例子。到了现代,高考任然被看作是成功逆袭翻身的机会。高考失败跳楼的新闻几乎每年都有。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不会以高考成功与否为标准,我想这种悲剧才会减少。
我常常常会想起,我家教中的那个孩子。在他一年级的时候,我以为他智力有问题,同样是学写一个字,他总是学得最慢,最辛苦。就连他父母也承认他智力跟不上,母亲还经常在教得不耐烦了的时候,骂他又蠢又笨。如今上了三年级,他学习能力不断地提高,写字也从先前的错漏百出,变成现在书面整洁,正确率大大提高了的过程。
孩子是个敏感动物。有一次,我看见他有点学得力不从心了,眼睛红红的,却不敢提出不学习的要求。我就说,今晚就先这样吧,早点休息。他点点头。很自觉地收拾了自己的作业。第二天晚上,我去辅导他的时候,他一整晚的表现都非常地出色。写到最后,我问了他一句,今晚累了吗?他说不累,谢谢那么体谅他。那一刻,我震惊了。怪不得他一整晚都表现很棒,原来你对孩子的每一点心意,他都会懂得,也会回报你。
看完这部电影,我思考了很多。我希望以后自己在教育行业中,做一个明理,有耐心、爱心,优秀的教育者。孩子的教育要走心。我不断地告诉自己。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11
电影《银河补习班》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讲述了一对父子跨越漫长时光收获爱与成长的亲情故事。影片中的理想主义或许虚无缥缈,但主人公面对的这些真实的困境,却会令观众心有所戚戚,为何一个普通人想活得坦然而有尊严,会这么难么?而且,在这部影片中的教育问题与亲情问题是一个很好的题材故事,可以引起了多数观众的共鸣,但也有人认为却有着不一样的方式向观众灌输着,也就是大众理解的所谓“素质教育”了都。
在这部影片中确实感人,尤其是已经成为父亲的观众,但影片中的煽情却有点刻意,让观众一眼就能识破,尤其是音乐响起时。这表明俞白眉完全属于能力不足,音乐来凑。影片在剧情上也有不少问题。比如说,温饱都得不到保证还能游山玩水,半个月时间马飞从全班倒数直接成为班级前十名等等,一堆不合理的问题。而这和以往类似的《青春派》、《少年班》等教育题材的电影不一样的是,电影《银河补习班》却没有选择以“老师”或“学生”为视角展开叙事,而是选择了以“家长”作为主视角,在表现父子关系之余,也着重探讨和思索了孩子的教育观念。
整部电影没有为观众提供答案,而是抛出了问题,进而让观众通过电影去展开思考。里头强调了“和孩子平等共处”、“用爱去感染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成为朋友”、“鼓励孩子独立思考”、“给孩子创造一种自由的成长环境,不要给束缚”、“不要强迫孩子,而是尊重孩子”等如此这般的理念,也不算绝对正确,但却更为容易让观众接受与认同。尽管《银河补习班》探讨的主题是教育,但其故事线却更偏向于勾勒一对父子在岁月变迁中收获爱与成长的亲情故事。这故事当然也有不少的搞笑元素来营造欢乐氛围,但最后都归于温暖与感动,足以令观众泪目的了。
换句话说,电影都曾因为包含了对“父子情”的表达而令观众大为感动,留下了难忘的观看印象。它们或温柔乐观,或刚毅坚强,或极其现实,或充满想象,但在表达父子亲情方面,都有着触人心弦的情感表达。而对于“父子情”的电影有一个相对个人化的偏见,观众也总觉得,像“父子情”这样的电影想要做好,最重要的不是故事上的跌宕起伏,而是故事表达“情感上的真挚”来。
毕竟观看一部反映父子情的电影时,大多数观众一样不太看好,是因为现实当中观众所理解的“父子情”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往往显得“含蓄”、“沉默”甚至有着“冰冷”的方面缺点存在这,所以想要表现好“父子情”,其实是有难度的。这不单单需要真挚的情感表达,还得打破一些个传统思维了。另外,对于影片在描绘“父子情”的过程中,处理得温暖、朴实且接地气,还是值得赞许的。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银河补习班》中融入在故事与人物背景里的“时代记忆”,会制造很多的感慨。比如说,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1997年的香港回归、1998年的洪水,每一段集体记忆的表现,都能勾起观众的回忆。那首熟悉的《亚洲雄风》,那首《走四方》,那首《快乐老家》,以及一些极富年代感的道具与场景布置,都能很好的满足观众的怀旧心绪。不可否认在这影片的教育与学校传统的教育不同,有孩子的家长观看可能更有体会,教孩子永远不要停止思考或者学校以高分为主。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传统以高分为主的教育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没有对错。
还有就是电影《银河补习班》还有评价认为最为直观的印象,既不是它带来了多少对过往时代的怀旧之情,也并非对电影中的父子羁绊产生了何般感思,而只有“浮夸”了都,从太空飞行员的设定到妖魔化的教育工作者,从泛滥的煽情到频出的金句,这部电影无时不刻不在向观众灌输着鸡汤,则成为了电影中的洪水猛兽,为了达到自身目的的臆想和夸张化处理,使其所缔结的现实主义,在电影中实际大打折扣。等等等等。
也就是说,在影片的剧情看似是父亲与儿子都有自己的难题,不过对于《银河补习班》是不是一部好影片呢,而电影故事本身所讲述的父子情还是有普遍性的。现实生活中也都曾为人子女,将要或已经为人父母,而大多数人成长中来自父母的教育,以及自己对子女的教育,总有很多遗憾和困惑。而这部电影恰恰是用一种最平凡最温情的方式击中了我们的内心。不管是子女还是父母,都能从中获得感动与思考。诸如此类。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12
影片《银河补习班》讲述的是孩子马飞认定自己是个“会把爸爸蠢哭”的孩子,爸爸马皓文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和满满的爱给予儿子马飞自由成长的空间,教会了儿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面对困难的勇气;在爸爸的鼓励下,马飞逐渐变得自信,终于发现了学习知识的乐趣,就像父亲所说的:“每天进步0.1厘米,整个高中课本也就11厘米左右”;马飞从最初的垫底到逆袭考上飞行员,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航天员的故事。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其中家庭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影片中父亲马皓文的一句“我不认输”和对生活的乐观,深深影响着马飞的一生。孩子天生具有模仿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养成与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父母平时在家要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一言一行,切记不可顺口说脏话、休息在家起床不收拾、物品乱放等;带孩子外出要带头遵守交通安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要按顺序排队、主动给年长者和孕妇、行动不便的乘客让座;就餐时要践行“光盘”行动;去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秩序、不大声喧哗等。如果家长带头做到了上述各项,那孩子也一定会做的更好,好的习惯会传染,好的言传身教胜过一万句大道理。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爱学习,就拿父母来说,也是在经历了生活中的种种不易之后,才发现学习是相对“容易”的事。影片中父亲马皓文不像传统家长那样一个劲儿的催促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他允许孩子早睡,甚至允许孩子玩电脑,带孩子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他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兴趣,引导孩子将学习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尤为重要的是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做得更好。如果成绩不好就遭到歧视甚至辱骂,这样只会让孩子更不想学习,甚至讨厌学习。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如果父母能够看到孩子的优点,从而进行正确的教导,那么结果就会有所不同。保持希望,坚信理想,即使生活并不简单,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每天对准目标拉弓放箭,把努力平均到时间的每分每秒。作为父母,要循循善尽,先易后难,使出浑身解数逐步引导孩子一点一点地“爱”上学习。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去探索知识的奥秘,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满足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的动力,孩子才会愉快地学习。
培育孩子的健全人格。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家的温馨。影片中在父子二人看完航展返回途中,他们遇上了特大洪灾,当马飞被困在洪水中时,父亲的引导让他快速冷静下来,找到了求生的办法,马飞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有自己想要追求的梦想。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孩子要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家长最难做到的就是如何去引导孩子独立思考。作为家长要尊重孩子,要与孩子平等相待、相互顺畅交流各自的看法,从孩子的个性差异出发,因材施教。对孩子不成熟的行为要进行限制,并坚持正确的观点,错的就不能顺从,哪怕让孩子受点委屈,也得让其明白是非。家庭成员之间要互敬互爱,为人处世通情达理,家庭气氛安定和睦、融洽温暖。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孩子才能养成平等、仁爱、独立性、自信心强等好的性格特点。
加强与学校、老师的沟通。
家庭教育和学校老师的教育两者是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两者要互相配合,紧密联系,互相支持,缺一不可。影片中马飞面临学业问题,父亲马皓文从未放弃,鼓励孩子找到心中的梦想并为之努力,马皓文向教导主任求情,打算用一个月时间将马飞的学业提高,证明马飞不是不可救药的学生。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专业化的管理、系统化的教育和老师的辛勤汗水,毕竟父母不是“专业人士”,系统性、专业性的工作还是由专业人士来完成。但父母不能因此而成为“甩手掌柜”,放弃家庭教育的“责任”,而是要主动加强与学校、老师的沟通、联系,积极了解孩子在学校、班级的动态,使家庭和学校形成一股教育合力,配合学校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育的目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力助手和必要补充,只有家校联手、各负其责,才能更好地教育好孩子,达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做一个有责任心,对社会有用的人。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敬爱的周总理年少时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深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父母和老师应该用爱去言传身教,告诉孩子如何爱自己、爱他人、爱家、爱国,这样才能培养出祖国真正的栋梁之才。从小就埋下努力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正如影片中父亲马皓文所说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桥,修好这座桥,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每个人,包括自己,加油。最好的教育从来不全是课本上的文化知识,还有能扛事的能力,孩子能扛多大事,就能成多大事。影片中父亲的终极使命,其实是培养出能扛事的孩子,既教会孩子怎么成功,也教会孩子如何勇敢面对困难和失败,并最终战胜自己。
未来社会的人才应该是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不仅具有高智商及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应该具有高情商:身心健康、有责任心,对社会有用的人。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12篇】相关文章:
《银河补习班》的观后感11-15
《问银河》教学设计06-21
《宝莲灯》观后感11-15
名著观后感11-15
《返老还童》观后感11-15
《天道》观后感11-12
功夫观后感11-12
《外婆》观后感11-12
《画皮》观后感11-11
残运会观后感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