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杨绛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杨绛传》读后感1 她是钱钟书……
《杨绛传》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杨绛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杨绛传》读后感1
她是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具有江南水乡孕育出来的温婉动人的气质,又有知识分子的典雅,那么迷人隽永。在百岁之后的拍卖风波中有着坚定维权的铮铮铁骨。在经历坎坷时的坚毅柔韧。真是一个亦刚亦柔的传奇女性。
在留学归国途中,总结的晕船哲学,更是为人处世的哲学。无论遇到风吹雨打,只要自己身正心直,岿然不动,外界能奈我何?如果不处于水波之上,可能就不仅是晕船那么简单,更可能是晕社会,晕生活,晕婚姻,甚至晕人生了。不必随波逐流,也不必刻意特立独行,只要顺乎本性,尊重自然发展规律。
杨绛所著,语言平实至真,她像一位观察者以静观的心态,观人性中的真善美,假丑恶。对自身善良的意愿。她说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会相互倾轧,方能保其天真,成其自然,一心志于完成自己能做的事。她在高龄创办的“好读书”为贫困却想读书的清华学子提供资助和奖励。共惠及本科研究生上百名,所获版税稿酬全部捐入“好读书”,如今共计千万人民币。她与钱淡泊名利,潜心治学。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她在钱写《围城》之时,正值上海沦为孤岛,一个大家闺秀甘当“灶下婢”。在钱病重几年中,而后女儿钱瑷也重病住院。来回奔波于医院,最后白发人送黑发人。先送走女儿。在照顾钱时,曾深情的说:“钟书在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感人至深啊!在钱离世之际,亲吻着他的额头,久久贴着他的脸,而后是极为感人的后事办理。这个至真至纯的老人,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克制隐忍的感情,是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呐!整个过程让人忍不住泪目。
九十多岁高龄依旧笔根不缀,创作了《我们仨》。其中动情却又无奈的写到,我们仨失散了,失散了。独孤无奈的情绪,痛失至亲的悲痛,就在朴实简洁字里行间,感受到感情的真挚。惹人泪下啊!
作为大家,富而不骄,待人处世,淳厚谦逊。佩服!
百年之际,她走到了人生的边上。打点自己的行囊,洗涤一生的沾染的污秽。心静如水。而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人,想要做到平静,那就是做安心的事,去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在繁杂的俗事中也不与精神事务绝缘。像一个人一样体面的活着。
《杨绛传》读后感2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忘却了白天的紧张与疲惫,处世的烦恼与愁绪也消失了,
读《杨绛传》有感。没有尘世的喧闹和打扰,我独游于字里行间。《杨绛传》吸引了我的注意。只记得在学校的颁奖词中听闻过这个名字,封面中几个大字"生命的烤火者"令人遐想。不禁翻开书页,了解杨绛先生的一生。
书的一开头便介绍了杨绛先生的家庭背景,出生在无锡小镇的杨季康,那一片钟灵毓秀的土地让小小的杨季康浑身上下给人一种和颜悦色、温文尔雅的气息。想象中这样的女子只需要在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即可,其实温润是杨绛先生的底色,但要误认为她是个"面人",那就大错特错了。文革期间,她的丈夫钱钟书被莫名的扣上了一个"罪名",被贴上了大字报, 杨绛激烈的反应,震动了她的同事,人们没想到弱质芊芊的杨绛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外柔内刚。她抗议,她呐喊,这正是文革期间中国知识分子的表现,铁骨铮铮、刚正不阿,更表现她对丈夫真挚、深厚的爱。她常说:"忧患容易孕育智慧,苦难方能滋生修养。"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她始终和祖国共沉浮,这才是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
杨绛与他的丈夫钱钟书被称为文学界的珠联璧合,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夫妇二人始终如一、淡泊名利、潜心向学。杨绛先生的作品《我们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想着会是一本描述家庭和睦、零杂琐事的事的回忆录,就在我将书往下翻阅,我才明白:这是充斥着生死离别的回忆录。女儿与丈夫相继离去,杨绛先生已心静如水,感叹:"世间好物不坚拆,彩云易散琉璃脆。"生死无常,世事就如一场长梦,梦醒了,就回家了。不得不感叹先生的文学功底以及对世俗红尘的释怀。她的笔清淡,她的文哀而不伤。她给人以无限慰藉,给人以生命的希望。
经历了与家人的生离死别,中国的分崩离析种种事变,杨绛先生孑然一身地生活在世上,饱经沧桑后,她并没有一脸戾气反而更加沉稳。岁月将她打磨成了一颗珍珠,光芒并不耀眼,内敛而温润。
也许我对杨绛先生还没有理解透彻,对她的作品也没有本本篇篇都了然于心。但从《杨绛传》中至少我认识了一个坚韧、爱国、勇敢的女人。她是"生命的烤火者",她的生命接受了中西文化之火的洗礼,她的生命亦烘烤着百年的文学历史。火萎了,她也走了,她的文字,她的品质,将永存于我的心中。
《杨绛传》读后感3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百岁感言》
最贤的妻,是才的女,这是杨绛的先生钱钟书给她的评价。罗银胜的妙笔将这八个字分若干章节表现出来。通过作者讲述,这八个字对杨绛来说是实至名归!~而在我眼里,钱钟书还少给了两个字“坚强”。
杨绛给人的外表是个弱女子,从脆弱到坚强是需要一个进化过程的吧!~跟钱钟书在国外留学的时候,听到母亲病逝的消息,在大洋彼案哭得稀里哗啦的,钱钟书一直安慰着,才止住眼泪。这大概是杨绛最脆弱的时候,可是在失去至亲的时候谁不是如此呢。而且这时候的杨绛还年轻。
可能是因为被需要的原因,杨绛表现的特别坚强。生了女儿钱媛后在医院修养,钱钟书常来“告状”,今天不是这个坏了,明天就是这个坏了,而杨绛丝豪没有怪责备,更像一个大人安慰小孩一样安慰钱钟书“没关系,这个我会修好”,得到安慰的钱钟书也像小孩一样笑嘻嘻的离开!
钱钟书告诉杨绛准备写小说的时候,杨绛辞去佣人,用五指不沾阳春手的手亲自为他洗衣做饭,照顾他,让他能够专心写作。后来钱钟书大作《围城》问世,取得不小成绩,而杨绛平时不做家务,也落得一手的伤。(这也许就是爱情里的成全)
在“丙午大劫”的时候,虽然艰苦,但是做什么事都没有跟钟书分开,这就是钟书说的“我们今后只有死别,再无生离”。后来女儿钱媛病逝。卧病在床的钟书已是悲痛不已,此时的杨绛异常冷静,即便心碎,仍强忍住泪水!~因为她不能倒下,她倒下了钟书怎么办,钟书还等着她来照顾呢。可就女儿走后一年,钟书也走了。我们仨散了。就这么散了。
钟书走前留给杨绛一句话“绛,好生过”,她没有辜负丈夫,八十多岁高龄的杨绛在女儿、丈夫先后离去时,没有过于沉寂于悲伤,她依然热爱身活,继续看书写小说,写了《我们仨》《风絮》等。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杨绛除为母刚强外,为妻更刚强。凡事都是先生事为主,除了封建教条,我再相信他们伉俪情深。最后用杨绛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愿与大家共勉。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杨绛传》读后感4
杨绛本名杨季康,生于民国,那个出了众多才子佳人的时代,大家印象极深的想必都是林徽因,徐志摩,陆小曼等等,对于杨季康抑或她的笔名杨绛都不那么耳熟能详。这可能跟她的性格有关,她不张扬,只喜欢做读书这件小事,对于政治不感冒,对于出名更是能躲即躲。她最爱的事就是读书。
相比民国时代其他的风流人物,她的家庭算是朴素的了,父亲是名刚正不阿的律师,母亲是家庭主妇,父母恩爱也给予她无尽的宠爱,幸福家庭的孩子往往更自信从容,同样,她也从父亲身上学到了真实和刚毅,从母亲身上学到了为人妻该有的贤良淑德。后来,她考入了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遇到了一见钟情的钱钟书先生,从此,相濡以沫,共尽一生。
对于杨绛,好像多美好的词形容她都不为过,有人说“于时光的荒野里,她始终如兰芷,如清水,在这纷繁的尘世里,寂静欢喜,她坚忍,她从容,她睿智,她宁静”。
在她与钟书先生的爱情里,她没有孤芳自赏,没有娇小姐般的有恃无恐,她是一个强大的付出者,她为他中断自己的学业,陪他出国,料理他的一切生活起居,帮他处理生活中所有的`麻烦事。钟书先生是做学问的痴人,而她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个一直在上学的姑娘呢,学习做饭,学习换灯泡,学习修门锁,生活上的琐事都交给自己,怪不得钟书先生说她是“最贤的妻”,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在国外留学的日子,他们最享受的时光,是每天晚饭后的散步,每天探索出一条新路,小小的惊喜,小小的乐趣,只要彼此陪伴,时间好像都会发光。
他们多年保持的习惯,是每天晚上,面对面坐在桌前,读着各自喜欢的书,不管房子多大,能放下书桌好像就够了。
世人都艳羡他们的爱情,我更向往杨绛一般优雅,从容的过一生。当然,我理解的优雅,不一定要养尊处优,锦衣华服,只要内心平和,爱我所爱,做我想做就好。名利,浮华都不重要,生活本已很喧嚣,能单纯的取悦自己就已很不容易。
最近开始迷上了画画,虽然零基础,虽然很小白,但沉醉其中,自得其乐。
不是每个爱画画的都能成为画家,但绘画过程的喜悦想必是想通的,像杨绛一样,只要能默默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本身就是活在世上最幸福的事情。
愿我们都被时光温柔以待,都已优雅过一生。
《杨绛传》读后感5
读《杨绛传》[追思纪念版](罗银胜著)算是机缘巧合。一两周前逛超市,在图书角买的,回家拆了包装,还没来得及仔细研读。被撞那晚,家人接我时,顺手带上这书。闲处无客来,独坐自慵损。养伤的这两天,内心日渐焦躁,为了打发时间,开始翻阅这书,也借由这书走进了先生的世界,感慨良多,受益匪浅。
先生一生淡泊。她说‘她是一滴清水’,殊不知这滴水却折射了太阳的光辉,照亮了读者们的心房,包括伪读者的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难得先生,却一生保持着一份清明与淡泊,甚至有一点特立独行。不了解先生的人,自然会觉得她是高傲了,先生自己也有自知,用她劝慰自己的话讲便是“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谐世故,但是最谐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修身养性,独善其身,剩下的,留予外人道也。
先生说,“我这也忍,那也忍,无非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你骂我,我一笑置之。你打我,我决不还手。若你拿了刀子要杀我,我会说:‘你我有什么深仇大恨,要为我当杀人犯呢?我哪里碍了你的道儿呢?’所以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隐身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要学会含忍。”能忍,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度量,也是一种素质,更是一种人生的技巧。难得先生,一生将忍的艺术升华到极致,升华到自觉将自己处理为某种“零”。如此淡然,宽容,着实让人敬重。
曾经我的日记里写过这样一段话:生活教会我谦卑,教会我礼让,独不曾教会我强势,所以很受伤,常常。尽管看不惯我柔弱的人一直希望也三番两次地教育我,偶尔要学会霸气,至少气势上不能差人家太多。但没办法,性格造就的东西,真的好难去改变。尝试着去强势,但现实面前,软弱还是会占据了上风。所以,还是顺其自然,单纯地虔诚地祈祷:我待人好,人亦以好待我吧。反之,也只能自认栽,道一句:‘那人真没素质,不跟它计较好了’,作为翻篇。
“木子心清淡若水,守得云开现彩霞。”虽然不知爸妈给我起那名字的缘由,但这是年纪渐长的我对自己名字的浅解,这也是我日常勉励自己的话。“不怒不嗔,不争不辩,随遇而安。”
【《杨绛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1.杨绛的《一百岁感言》读后感6篇
2.《班超传》读后感
3.《巨人传》读后感
4.《林徽因传》读后感
5.曾国藩传读后感
6.《悟空传》读后感
7.孔子传读后感
8.《岳飞传》读后感
9.朱元璋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