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电影观后感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入殓 观后感 电影

管理员

摘要: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每个观看完影片的人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与想法。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入殓师》电影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入殓……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每个观看完影片的人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与想法。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入殓师》电影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1

  影片开头便是日本电影惯有的沉静,永远是温和的缓慢的,就像不在乎全世界都在等。迷雾中男人驾车而行,旁边坐着似乎要睡去,似乎要死去的老人,他说,日子回想起来,每天都过得平淡无奇。看着前方被雾掩埋的路,渐又清晰,渐又沉没在雾中我能否胜任这份工作?嘭心头设下悬念。

  而后便是男主角为止夫入殓。过程安静肃穆,他为尸体擦拭,却发现死者的秘密。镜头在尸体和他的对面戛然而止,片名出现,一如场景的沉重。

  大悟本是一个大提琴家,却在别人的一句解散乐队下失了业,被迫回到乡下,那个盛满童年回忆,那个父亲离他而去,那个母亲撒手人寰,那个模糊而又清晰的老家。得生活啊,他看到报纸上的启事,能够帮助人旅行的工作。就这样,像是命中注定又戏谑的巧合,大悟做了入殓师,可曾想过,从来没有近距离接触过死亡的他要有怎样的恐惧与无奈。第一次站在尸体前,第一次带着尸臭坐着公交,被人嫌弃。接触过死亡后身上带着死气使他迫不及待得去触摸妻子,感受生命和温暖。大悟是胆小的,但佐佐木先生可能正是如此才看到了他内心的温柔,他无能,轻缓,善良,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不同的死者。

  很奇怪,入殓师几乎是每个家庭都需要的角色,却不被世俗接受的,人们愿意一个“别人”去做,却不愿意自己所知的人去担任。面对朋友的远离,妻子的离开,大悟退却了,他走进了社长丛林般的办公室辞职,社长正在吃河豚鱼白:“这也是遗体啊,一种生物靠吃另一种生物生存。”他说是为了妻子才做了这行,她是他送走的第一个人。“好吃的让人为难”正如我们的职业啊,对待死的敬意,犹如对待生的真诚。举重若轻。我们给予死者尊严,便是给予生者希望,死在生中得以完成。入殓师就是让已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感情。

  大悟留下,承担起使命。他在富士山下拉着那把从小便拉起的大提琴,生死在琴声中掠过。有妻女在脸上留下唇印的欢笑流泪,有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无奈,撕心裂肺。毫无意外的,最后来承担这些笑泪的是他,有时候亲人甚至会将他视作那个夺去了生命的死神,仇视着,不愿面对现实。殊不知,他只是一介凡人,比他们见过更多的死亡。草野中大悟拉奏大提琴的容色忧郁,死亡并非代表一切的终止,生与死的循环,才有谅解释怀,充满了怜恤与爱的情感,感动由草野上徜徉的乐声飞扬。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作为看门人,我对他们说着,会再见的。澡堂老太太毫无征兆的死去,前段时间还对大悟妻子说要将澡堂经营下去,猝不及防的,便离开了。棺材中的她被花朵簇拥,脸上是精致的妆容,比生前还要美丽,似乎下一秒她还会对你说欢迎,来洗澡啊。老人为她关上棺门,笑着说,马上会再见的。眼泪再也抑制不住。儿子说要看着她的最后,为她按“ON”火光瞬间笼罩着冰冷的棺木,是生与死的'融合,却,再也不能给予温暖。她,再也不能笑着骂你没出息,再也不能用粗糙的手摸着你的发,现在的她只是棺木里的一具尸,没了灵魂。对不起,谢谢你。这是能对你说的最后的话。

  生命终将逝去,无论以哪种方式。死后的一切由生者决定,想起余华的《第七天》中第一个故事,也是关于死亡,混沌,荒谬。即使是死后,也要分出个三六九等。有平民座,贵宾座,还有官员待遇。死了的人甚至不能整理自己,套件睡衣就是寿衣了。幸好,电影里的死者都是平等的,无论是变性人还是孤独死去的老太。生前的所有错误和不是,被死亡带走。大悟向来是恨父亲的,却也不忍心不负责的入殓师将父亲的生命仓促收场。为父亲整理时,才发现他手里紧紧攥着的石头,如自己保存他的一般保存着,几十年了,原来一直有这么一个人在远处默默的想着自己。他掰开父亲早已僵硬的手指,取出石子。据说在石头上能感受出人的情感,他不知道,父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这颗石头中感受到了什么,是原谅吗?

  大悟将石头放在妻子的腹上,生与死再一次融合,日光中,笑意洋溢。

  我们最后的归宿都是坟墓,无论生前如何,死亡是需要尊重的,是对生的赎罪。有些事,不要等到死亡介入后再去后悔。死是必然,生是偶然。感谢大悟,能够教会我们这样去温柔的对待生命,即使残烛已尽,仍需要以一颗温暖的心给予尊严。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生命请温柔地对待每分每秒。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2

  不久前我在电视里看到日本电影《入殓师》的宣传广告,短短几个画面就把我给震撼了,故而一直在心里惦记着。昨天,主日的下午,我在网上找到《入殓师》,一个人沉浸在里面,体验了一次庄严而美丽的“死亡之旅”。

  因乐团解散,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失业在家,还欠下巨额债务。为缓解经济压力,他接受了“入殓师”这样一份倍受冷眼的工作。在工作中他逐渐摆脱了最初的抵触和厌恶,慢慢感受到死亡之旅的庄严美丽、感受到生命的尊贵、感受到亲情的深厚,于是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份工作。可是妻子、朋友、邻舍对入殓师这种职业依然不能放下偏见,在普世欢腾的圣诞夜,妻子早已因他的工作而离开,留他孤身一人,他为两位同事演奏了一曲如泣如诉的大提琴曲,——为了神圣的圣诞夜。不久以后,妻子突然回家告知自己怀有身孕,为使孩子能够健康自信地在阳光下成长,她请他放弃这份工作。这时候,突然传来邻家老太逝世的消息。老太的离世成为一个转折点,妻子和朋友在送别现场亲历了入殓师送亡人踏上死亡之旅的庄严和美丽,他们为之洒泪,并且抛下曾经的偏见,完全接纳了他和他的工作。

  上述情节是以入殓师这位“生者”为线的主叙事脉络,此外还有一条以“死者”为线的次叙事脉络,两条脉络在邻家老太和小林大悟父亲的死亡中合而为一。死者一线差不多是一个时代的画面。小林所经历的第一位死者是一位孤单老者,凄凉地死去,半月以后才被发现;第二位死者是一位中年妇女,女儿读中学,丈夫似乎对她没有任何情意,然而入殓师的庄严送别唤醒了他的爱情;还有渴望成为女人的男人,最后以女人的面目离去,那一刻,父亲认识到,他是自己的孩子;还有基督教家庭的小孩,在牧师的祈祷中飞向天父怀抱;有幸福死去的奶奶,后辈们忍住悲伤笑着送她离去;有缺乏关爱和家教、与男友出外飙车而在车祸中丧命的女孩,家人及男友为她的离去而归咎彼此;有邻家老太,为了邻居的缘故尽心尽力地经营一家并不盈利的浴池,儿子怪罪她并与她疏远,在临终送别那一刻,死亡的庄严美丽唤醒了他的儿子情分,他失声痛哭;最后是小林大悟的父亲。父亲在小林6岁时抛家弃子与情人远走,小林恨他,也思念他,虽然他并不承认。当他听到父亲逝世的消息,他拒绝为父亲办理丧葬,最后在同事和妻子的规劝之下,他去了,并且为他做了临终送行。起初看到父亲的面孔,他只觉陌生,等他发现父亲紧紧攥在手里的石头,那是小林儿时送给父亲的,他的心立即为之触动,那一刻,多年的积怨一扫而光,他看到了一张父亲的面孔。

  死亡在东方传统文化中是一个神秘的概念,在所有的苦难中,死亡站在顶点,仿佛王者一般。东方人对死亡的敬畏来自对死亡的未知,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儒家避谈死亡,只以繁杂的祭祀之礼纪念亡人,却从来说不清楚这些礼仪有何意义。日本人对死亡的认识也没有超越不可知的限度,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与之永存。”《入殓师》说:“死亡不是终点,而像一道门,人从这道门进入另一个世界。”它把死亡看作从此世到彼世的一段旅程,入殓师的工作是送死者启程,并且赋予他们最后的.尊严。这样一种死亡观虽然包含了另一个世界的观念,但这“另一个世界”仅仅存在于他们的观念中,他们对它其实一无所知,甚至从来没有确信它的存在。只有上帝启示的圣经为死亡做了确切定义。死亡是“分离”而不是“消灭”,始祖亚当夏娃犯罪之时,死便临到,那一刻人与上帝分离;之后人的肉身还要经历一次死亡,是肉体与灵魂分离,人的灵魂进入另一个世界,这“另一个世界”便是“天堂”或者“地狱”,“天堂”和“地狱”是确实的存在,也是我们深深知道的。

  生,在《入殓师》中也是一个神秘的未知概念。小林大悟在极度郁闷之时来到河边,凝神望着两条嬉戏的鱼儿,感叹说:“多奇怪呀,明知总要死去,为什么还要这样拼命呢?”后来,他在父亲房间看到父亲的遗物,说了一句:“这是什么样的人生呢?最后只留下一只箱子。”《入殓师》提出了问题,并没有给出解答。或许他们认为,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但无论如何,总要活着,有尊严地活着。我想,拥有八百多位神祇的日本人骨子里其实不相信任何一位神,他们是加缪笔下的西绪福斯,没有任何明确的永恒的盼望,只是悲壮地活着。

  所以,《入殓师》对于生死的解说并不高明,它的动人之处在于,以敬畏赋予死亡以尊贵,以美丽恢复死者以尊严。它所给予观众的,是尊重卑微的生命,是唤醒沉睡的亲情,再有就是作为一部完美的艺术品呈现给观众。总的来说,《入殓师》还是配得奥斯卡奖美誉的。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3

  《庄子》中曾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命的开始是死亡的开始,生命的结束却是重生的轮回。我们活着一秒,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向死亡迈进一秒。生与死,无法逃避,无法拒绝。面对生,人们总是充满了希望;面对死,恐惧会占据我们的内心

  《入殓师》讲述的就是这样一场关于生与死的故事。做为大提琴手的小林大悟所在的交响乐团解散之后,不得不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入殓师。期间事态的变化,小林心态的变化,也让影片的主旨渐渐清晰。

  若要用音乐来诠释生命,大提琴无疑是最好的乐器。电影要请来著名的NewAge作曲大师久石让为此片配乐。

  这部电影延续了久石让以往唯美、简朴、纯净的音乐风格,可听性极强,即使没有看过影片也会深受感动。大提琴深沉,极具感染力,复杂却带着质朴,用它诠释生命这一复杂而又简单的概念,是最为贴切的。因此,久石让在配乐时就以大提琴为主奏乐器,贯穿全剧。而大提琴手就成为了主人公原来的职业。

  电影前半段都透着一种悲伤哀沉的情绪。色调也多是灰,白,黑,棕色,营造了一份失落、伤感的气氛。钢琴在低音区不断重复,则代表了男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在妻子询问自己事业时,音乐变化的烘托,更将小林内心深处的紧张和怕别人看穿时的惶恐、犹豫刻画了出来。

  久石让没有简简单单地只呈现这一首名为Momery的大提琴演奏曲,而是通过转调的方式连接上了电影主题音乐Okuribito,全曲一气呵成。单听这一曲,就好似经历了整个生命的旅程。

  这曲子第一次出现是在小林在参加完第一个入殓仪式后。漫漫长夜,辗转难眠,白天的经历在眼前挥之不去,它拉起了儿时的大提琴,同时出现的还有那块寓意深刻的石头。深情款款的琴声,悠长深远的旋律,打开了沉寂已久的记忆。小林本是恨父亲当初抛下他和母亲,可却在亲自见证了一次生离死别之后,他拉起了父亲最爱的曲子。随着音乐的深入,画面中出现了小林儿时练琴的场景,河边寻石,母亲的'笑容,父亲模糊的脸……这些都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伏笔。

  圣诞节的那段音乐,可以说将电影第一次推向了高潮。旋律如丝如缕地述说,将三个有故事的人都带入了各自的思绪中。之后,主题音乐又再一次加入,镜头不停地切换着小林各种忙碌的工作场景,有笑声,有哭泣,同时,也暗示随着小林对自己工作的不断深入,更理解了入殓师这个职业对于一个失去亲人的家庭的重要性。

  石头在电影中包含着父与子的亲情隐喻,那是在小林记忆里唯一可以触摸到的关于父亲真实的存在。父亲留给他的大石头,后来他又送给妻子的小石头,都说明在内心深处小林一直对父亲是有所牵挂的,也似乎意味着最后时刻他对父亲的原谅。父亲死后,小林来到父亲身边。看到这儿,我本以为那一箱箱小林父亲的遗物全是小林父亲在离开这么多年间想给小林的石头。然而最终当小林为父亲做入殓仪式时,从父亲手中紧握的那颗当年小林给他的小石子滑落,这一个镜头,着一颗石子,就足够体现父亲对小林的爱有多深。此处也是导演的匠心独运之处。

  小林心头一震,音乐再次适时响起,犹如父子二人超越时空无言的对话,将影片带入了另一个境界。这时,一切都不再重要,唯有爱是永恒。之后,记忆中父亲模糊的脸的脸渐渐清晰明朗,音乐退去后,一切怨恨已不复存在。

  影片结束,小林在一片草地上拉奏着大提琴。影片色调也变得明丽轻快,从白雪皑皑的场景转换到了春意盎然中。曲子的下段也完全显现了出来,音色的转化也带着情绪的转变,形成了一个高潮段落。这是象征着一段美好的旅程,不仅通往天国,也延续着生命的意义。像画面中的草一样,冬日的枯竭,却是为了春天的新生。死亡不是离别,逝去也不是终结。吃时的情绪已不同于之前的哀怨低沉,悲伤凝重,而是有着不断前进的推动力,影片在此时已不再是简单地阐述如何面对死亡,而是对未来的畅想。音落,结尾处轻缓。那是将一切看开,迎接未来的暗喻。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没有哭,我却觉得那会死一种失败。只有真正理解生命意义的人,才会与失去亲人的人感同身受,才会同他们一样悲伤,一同落泪。大概是因为我还没经历过生离死别,所以自己没法理解那种刻骨铭心的伤痛吧。

  写这篇文章不是说我已对生命十分了解了。而是在看过这部电影后,自己对生命有了一份思考。生与死是一种在自然,也是一种必然,无法改变。然而,请记住,在生于死之间还有一段旅程,叫做生活。这段旅程美丽与否,精彩与否,都看你的选择。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4

  死亡只是旅程的一站,在看过之后就不会对死亡有异样的感觉和恐惧了,深深体会了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端征程的开始,骨肉之情,夫妻之情,兄弟义气众多人间不同的情都融入其中给人已情感极大的满足,每一次在死者家人面前的神圣仪式让我们为死者最后的旅程充满了尊重。不论死于何故,只希望能让他(她)安然离开。

  入殓师,一个外人看起来避之不及的职业,在日本导演泷田洋二郎的演绎下变得那么的高尚与庄重。导演凭借这部《入殓师》出人意料得夺得了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和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使这部无人问津的,没有火爆场面,没有精彩特效的影片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入殓师》讲述的是这么一个故事:大提琴演奏家小林大悟由于乐团解散而失业后,带着妻子回到乡下老家。小林除了演奏大提琴外一无所长,就在他为找工作而发愁时,看到了一则待遇优厚又无任何年龄要求的征人广告。小林被社长轻松地录取后才发现,所谓的“旅行助理”其实是为死人入殓的入殓师。尽管小林非常排斥,但最后在社长佐佐木先生的极力挽留和优渥的工资待遇吸引下勉强接受了这份工作。通过一次次与死亡的接触和入殓仪式,小林逐渐体会到这份工作的意义,并且对死亡有了一种新的感悟。

  这是一部关于死亡的电影,片中NK公司的招聘广告把入殓师定义为“安乐出发的家务助理”,而该片的英文名字为“Departure” ,为启程,离开的意思,而死亡在影片中得到了一个全新的诠释:踏上新的旅程,正如片中火葬师所说的那样:“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火葬师),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这位看着一个个人走向终点的人超脱而旷达,真正做到了对生死的参悟。剧中还有一情节设置,两条鱼拼命往上游游去,上游漂来一条鱼的尸体。“生命像一条河流,我们都是河里的一条鱼。无论如何努力回溯,终究是无功而返。”剧中这一情节的寓意便在于此。所以,我们也大可不必为生命的逝去悲痛欲绝,这些是“是自然定理吧,他们天生就这样。”并且,“死亡”在影片《入殓师》中通过入殓师这一角色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与意义,“死亡”变得如此的优雅与凄美,而不是那么地冷冰冰,同时将影片中的所有人物都推向了一个更深、更远的价值领域去思考。“死亡”是每一段故事的切入点,也是透析每一个人物生存状态的最佳路径。

  入殓师这职业,在别人眼中,是一个被人看不起,不被人理解的职业,如51分钟时,被称:你们是靠死人吃饭的吧;妻子美香不许大悟碰她,并说出一句“肮脏”。主人公心中也曾矛盾过,并想过辞职。从扮死者拍入殓指南DV开始,到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死者一个去世两周已经腐烂的独居老太太。他的生活从人生顶端跌入悲惨低谷,每天带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的他,哪怕看见饭桌上妻子煮熟的肉也会想吐;更因为对美香难以启齿,最初的他只能独自在痛苦中挣扎但渐渐地,在性情古怪、工作认真的社长佐佐木的指导下,他慢慢喜欢上了这份特殊的工作,明白了其实每一个生命都是有其独特价值的。这样的“死亡仪式”,能够满足死者生前的心愿,也缓冲了生者对死者离去的悲痛,并为死者的家人留下最后一眼的“美丽”记忆,这就是这份工作真正的意义所在。主人公第一次的心理变化是看到社长为病死的妇人入殓,他看到社长怀着温柔的情感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出美丽,而且将这种美丽永远的定格,他感到了一种静谧的魅力。第一次大悟心里感到了这份职业的一种庄重感。第二次心理变化是他亲身为男身女容的止夫进行入殓仪式后,其父说了一句“我这么多年都没好好看他。他是我的儿子。”他释怀了,从心理上接受了他自己的工作。他的工作被世人接受是他帮澡堂老板入殓,他的认真,专注,虔诚,敬业精神赢得了妻子和澡堂老板儿子的理解。片中的高潮部分是主角给自己恨了30年的离家出走的父亲入殓,突然,父亲手中的石子掉了下了,暗示了离家出走的父亲还是时时刻刻想念着他们的,这时,音乐响起(观众应声泪下)主人公再回想起以前的画面,主人公父亲的面容清晰了。

  这部影片的配乐也很强大,请了久石让来配乐。在46分钟时小林半夜睡不着起来拉提琴,大提琴的声音加上钢琴,声音有点低沉,缓慢,与小林那段痛苦的回忆配合得恰到好处。88分钟在垄上拉琴,有钢琴的,还有一些其他乐器的声音,音乐一下变得明朗而开阔起来,活泼而富于希望,尤其是画面中飞舞的美丽的白天鹅给人一种希望,让人感受到了小林的成长。画面转到最后,随着父亲手中小石子的突然掉落,片子感人的主题《Memory》又再一次悄然响起,记忆父亲的脸容逐渐清晰,音乐与画面的融合,让人眼中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整部电影都围绕生死观在探讨,用音乐和画面来感染人。“人生是无尽的,我们不曾真的死去,也从未真的出生,我们只是度过不同的阶段。时间不是我们所看到的时间,而是一节节待学的过程?”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5

  每个人都会成为送别之人和被送别之人。存在与死亡,同样值得尊重。

  ——题记

  这是一部描述生与死这一永恒性主题的电影。它诉说着人性光辉下的骨肉之亲,夫妻之爱,朋友之义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职业拥有使命般的自豪。在生与死,放弃与坚持,理解与背离中凸显人性温情关怀,有笑,有泪,给心灵一种震撼的感动,细腻的触动。

  讲述的是男主人公小林大悟,他原本是一个乐团里的大提琴手,却因为乐团的解散而沦为失业者。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他没有沉沦,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暴自弃。当他卖掉他心爱的大提琴的那一刻,他觉得有种不可思议的轻松,觉得一直以来的束缚被解放了。他自己曾经坚信不移的梦想,可能就根本不是他想要的或者适合他的梦想,那一刻,他看清了他的人生,抛弃了大提琴的梦想却阴差阳错地进入入殓师这个让人甚至他自己都无法理解的行业。虽然一开始他无比排斥甚至感到羞辱与恶心,但是看到了让他无比动容的众生相:尸体腐烂却无人处置的孤寡老奶奶、长相美丽但实际上是男儿身的变性人、留下年幼的女儿而死的母亲、脸上印满后辈缅怀的唇印年老寿终安详死去的爷爷、穿着生前心爱的长筒袜逝去的老奶奶…….他看到了人世中生死离别背后的人性关怀,逐渐体会到了入殓师这个行业的价值意义所在。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给死者化妆纳棺整理仪容,既是对生命的尊重,对死亡的敬仰,也是给予逝去的生命最后一次在人世展示美丽的机会。淡妆浓抹,将厚重难言的情感在最后的一别中彻底地释放出来,这既是对生命的热爱与赞颂,也是对死的尊重与缅怀。男主人公逐渐在这份崇高的工作中找到了心灵的认同感,逐渐对入殓师这份崇高的工作充满自豪。但他的妻子却说出“肮脏”一词,因为无法接受而离开了他。大悟再次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局,这时的`他刚刚说服了自己,却失去了他的妻子。

  电影中发人深省的一幕是:大悟伏在桥边看逆流而上的鲑鱼。他弄不懂为何那些鲑鱼总要拼命地往上游走,尽管途中有大量的鱼尸体,它们仍然义无反顾地游着。

  “生命像一条河流,我们都是河里的一条鱼。无论如何努力回溯,终究是无功回溯。”在这句经典台词中,可见,大悟已真正悟得入殓对于死者的间接性价值所在,真正懂得死亡的真正含义。死亡,或许让人猝不及防,防不胜防,或许死亡的到来让人悲痛欲绝,哭断愁肠。但我们不妨可以换个思考的角度想想:生命的价值在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价值,尽管自己的存在、自己的追求与这个世界显得格格不入。但生命的价值在于过程,也就无畏最后生死与否的结果了。那么,我想我们大可不必为那些逝去的生命感到悲痛欲绝。曾经的存在如灿烂的烟火般消纵即逝,瞬间化为虚无化为灰烬。曾经如此灿烂地存在过,顿灭只为了更好地结束,然后再启程。一切在须臾中,顿时充满永生的大彻大悟,一切在消失中延生,一切令人恍然,悟然,慢慢释然。

  终于,在澡堂大妈的死亡之际,大悟的妻子美香理解了她丈夫的工作。她看着丈夫认真耐心的入殓后,逐渐看清入殓师为尊重死者在最后一刻所带来的温情,她被深深地感染了,逐渐明白丈夫一直以来不肯放弃的执着。

  死亡谁都会经历,死的原因可以有多种多样。入殓师是陪伴人们从人世通向死亡的过客,没有所谓的恶心,更言不上肮脏。入殓师做的只是帮死者整理着装,收拾行囊,为他送行,让死者给世人留下最美的面容,让活着的人永远记住死去的人。入殓,让死者拥有在人世的最后一次权利,让将逝的身体换上新装,让苍白的面庞涂抹上值得纪念与见证的色彩。我想,这便是对生命最崇高的尊重了。

  我们总相信有天堂的存在,相信人死后会有来生,正如陪伴澡堂大妈多年的殡葬师大叔,他在火葬大妈前说过“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或许,这也是对生命热爱的另一种方式。活着的人不畏惧死亡,对死亡赋予崇高的信仰,相信暂时的死亡会换来生命的延续。无论怎样,只要活着,便应无所畏惧,好好地活在当下。

  死亡,是一门哲学,也是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对待死的态度足以反映这个民族的人文情怀和人性关怀。在死亡中领会活着的真谛,在对死亡的缅怀中获得活着的希望。死亡并没有那么可怕,没有那么神秘,它是我们人生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你会死,我会死,我们大家都会死。但我们不应该因为死是生命的终结,是人生的必然后果而心灰意冷,消极面世。与其害怕死亡,不如尝试在短暂的在世时光里尽情地绽放。生有生的意义,死有死的尊严。其实,无所谓死亡与活着,人本应对生命抱以敬畏的态度,去领悟生与死之间过渡地带的大彻大悟。

  为死入殓,定格永恒。是对生命最基本最崇高的尊敬。在生命的终点,有人为你梳妆打扮,洗去身上的污秽,让你以最美的姿态纪念曾经的一生,以最美的样子定格前生前世的安详与幸福,然后再开始下一段新的旅程。

  为死入殓,定格永恒……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6

  去到机场的次数多了,于是就好像有了理由,面对着到港班机处翘首期望的,或是离港班机处依依不舍的人群,有了习惯性的预期。

  经常有人将此生比做旅程,只不过,这一趟长途,开始不由我们决定,离开,虽然百般不愿,再多不舍,也不能硬生生的停留在终站,还是要走甚至,连走得风光还是安静,祥和还是热闹,都要由旁人来定夺。

  我们赞美一切生命,所以每一次新的上路,总有人在旁边拍着自己的肩膀,笑中带着依恋,带着祝福送我们启程,大概都在期望一次新的经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连生命也不例外,分明以眼泪开启大门,旁的人却都在笑,至到了一切结束,却没有人愿意面对。是因为我们能够一次又一次的重头再来,而结束,只得一次么?所以“凤凰涅槃”便成为了结束的最高境界,皆因它通往重生。

  我们都会说,未知生焉知死,未知死,又怎么知道生何所依?

  因为一生只有一次,所以才避之不及么,哪里要花什么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这样的最后一站呢?像是地铁的终点,大部分人恐怕都未曾去过,对它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地图上的一个点罢了。但是这样一个点,也要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享受自己所爱的人的亲吻,画上自己中意的妆容,梳理一丝丝的头发,安静的在三长两短中睡下才好的,才算走完这一趟长途从起点就不得休息的灵魂,终于停靠。

  我笔下写起来这样轻松,难免有脱离残酷现实之感,连自己也必须承认,若是每夜睡在我身边的人是专门和尸体打交道的,说不毛骨悚然,简直是自欺欺人了。所以一向温柔可亲的妻子才会这样问小林君,“我到现在都没有反对过吧?你说不想拉大提琴时也是,说想回乡下时也是,我只是笑着跟着你而已。其实,我真的很难过,但是,因为你喜欢,所以,只有这次,求求你,听我的吧。”

  面对妻子隐忍而又坚定的责问,小林君怔怔的拒绝了。至此,电影前半部分伴君走天涯的妻子形象,在我的脑海中一下子荡到谷底不是我不能理解她对丈夫职业的反感,不,并不是因为这种情理之中的`排斥而讨厌这样的责问,只是一下子想到通选社会学课上,老师所说的,永远不要为了你的爱人牺牲,除非能够做到永远不提及,不然两个人日后必定要为此付出代价,尤其是发生争执时,准会以“我之前为了你怎样怎样”而来要挟对方。

  这样说似乎有些过分地直接了,然而以爱之名,我们套在彼此身上的枷锁,还少吗?

  得不到答案的妻子回了娘家,一个人住在母亲留下的屋子里,做着入殓师的小林君全副身心都投入工作中,也没有好好的做饭,也没有收拾过几次屋子,仅有的休闲是在雪山背景蓝天帷幔中,坐在道路旁的山丘上拨弄他孩提时代的大提琴,伴着逐渐融化的河水,远方归家的大雁,演奏“念天地之悠悠”的婉转悠扬,虽然独自一人,却并无“怆然涕下”的孤寂。

  或许因为他懂得了,无论我们信仰什么,基督的上帝,伊斯兰的真主,抑或我们只相信自己,终究,却难逃这一场离别,一场会发生在陌生人身上,也会发生在好友身上的离别。

  空阔的白板上简简单单的“山下家”三个字,黑白分明的确认了那位勤劳到最后一刻的母亲的离去,此刻她躺在花团锦簇的棺木里,系着衬她的黄艳艳的颈巾,被推进黑洞洞的火化炉内。山下君听着那位五十年间都去母亲店内泡汤的长者诉说着,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走向下一程的时候,才恍然间知道,原来在小林君,社长,和上村小姐围坐着分享一盆香喷喷的炸鸡时,母亲也有庆祝那个神圣的日子,用一块小小的蛋糕这便是她心中圣诞节的气味了。

  山下君哭泣着,道声声对不起的时候,我自问,我们一生中,究竟需要多少爱,才够用,又究竟缺少多少爱,要补足。

  像那位三十年来未曾联络过的父亲,漫天落英缤纷中第一次接到他的讯息,竟然是死讯。面对着那苍老的曲线,小林君喃喃自问,他这一生,算得了什么呢?

  一箱不值钱的遗物,一对遗下的母子,一次不成功的婚外情,一份普通的工作,一间家徒四壁,一场空直到扳开那双僵硬的手,遗漏了自己六岁的心意,才记起一张微笑看着自己的脸,一双监督自己拉大提琴的眼,一对提着年幼的自己去泡汤的双臂,一张带着温度,交给自己沉甸甸心事的手,也唯有用自己的一双手,像是要耗尽三十年的爱与恨,思念与埋怨,将他的容颜细细描绘那记忆中一直模糊的面孔,方才有了棱角,曾经不愿忆起,大概是唯恐记得便会提醒自己失去过什么吧。

  带着冷静,准确,以及温柔的情怀,小林君送父亲到了另一个世界。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一直看到最后连工作人员以及鸣谢字幕都落光,尽管是日文写成,却也能够轻易靠汉字分辨出“方言指导”几个字。不谙日语的我,其实只能靠字幕来领会人物的对话,完全听不出什么方言,但是看到这样的一份严谨,还是肃然起敬起来。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7

  一个失业的大提琴师,一份与演奏毫不相关的职业,一场以死亡贯穿全片的故事情节,一个有关人生的终极命题,随影片的缓慢铺陈,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没有多余的修饰,一切不过生活的常态,却道出生活的真谛:人生必有其仪式,即使在人死亡之后《入殓师》为我们展示了如何把尊严还给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过这最后的优雅仪式与死者和解。

  《入殓师》整部电影都笼罩着一种淡淡的氛围,没有浓墨重彩的色调,没有夸张浮华的演技,它静静叙述,缓缓推进,娓娓道来。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从头至尾萦绕的久石让的音乐是那么澄净,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是真正的东方式的情感流露。在缓慢而抒情的音乐里,我似乎看到像是雨水冲洗过的被阳光慵懒照着的那片蓝色天空,在不知不觉间,我的心平静下来,享受着光影交错带来的美感。

  当你的付出不再得到认可,当你十几年的努力蓦然之间化为泡沫,你是选择继续坚持自己已经残破的梦想,还是换一种方式重新开始?影片的男主人公大悟选择了后者。乐团解散后,他卖掉大提琴和妻子一起回到了乡下。偶然从报纸上看到一个关于旅行的工作,被录取后欣喜之余却发现自己的工作是入殓师,大悟犹豫之后还是选择了接受,于是他的人生被彻底改写。

  大悟经历了从第一次看到尸体的呕吐不止到后来可以心存敬畏地描绘死者的容颜的过程:尸体腐烂不堪的老人、外表像女人一样美丽实际上却是男生的双性人、留下年幼的女儿而死去的母亲、穿长筒袜离去的老奶奶……应该说,在不同的国度,死亡都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对于死亡的态度。日本的丧葬礼仪显得繁冗复杂,大悟用细腻缓慢的动作诠释了对死者的尊重。可是这样的工作终究是不被认可。朋友对他指指点点,连妻子也认为他双手无比肮脏甚至离他而去。他很难过,可是他依旧坚持。可是,正是因为大悟的坚持,他赢得了我的尊重。

  死亡,是一个禁忌,我们是惧怕死亡的,更不愿意接受死亡。当小林的妻子知道了他工作的内容后那撕心裂肺的叫喊“别碰我,肮脏!”更是表达了生者对死亡的不理解与惧怕。是的,对冰冷尸体的寒噤,对腐烂肉体的恶心,对已逝的死者的恐惧无不影响着我们对于生与死的正确认识。

  男主人公小林大悟一开始偷偷地背着妻子从事着这份工作。直到后来,妻子亲眼目睹他为邻居浴室老板娘入殓,她才深深地尊敬这个职业。入殓师在为往生者送行,进行纳棺仪式的时候,他们的恭敬,虔诚,那完美的动作,将逝者最后一刻的美化为了永恒。这于生者是巨大的安慰,于死者是最大的尊重。因为入殓师,这个本应该是灰暗、阴沉、甚至略带点狰狞地时刻,有了一丝光亮,温馨。他们让生离死别这生硬地悲怆变得舒缓和柔美。

  如果葬礼是一扇门,那么入殓师就是那个转动门把手的人。葬礼表面上是送别亡者,象征着其走向下一程的仪式,但其实,这一切更多的是为生者而做它给生者最后尽孝,表达爱或者赎罪的机会。生者在举办葬礼时所挑选的形式和用具等,其实都是跟从自己的意愿,而入殓师就是帮助生者完成他们意愿的人。一个好的'入殓师一定会将对于死亡的恐惧置之度外,他会以虔诚的心为死者整理衣容,将死者再一次活现,给予生者心灵最后的慰藉并融化牵绊在死者与生者之间的障碍,使之将人类情感全部表达,再无顾虑。一个成熟的入殓师要经历多少次的生离死别才会坦然平淡地面对死亡?一个成熟的入殓师要经历多少精神上的压力才会让亲朋好友接受他的职业?一个成熟的入殓师要以怎样的心态才会用温柔的心对待每一为死者?我钦佩入殓师的平凡,而同时,我有敬佩他们的不平凡。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的美丽。这里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死亡,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向死而生,但是死亡的原因各有不同,入殓师只是人生通向死亡道路上的一个过客,他做的只是让活着的人记住死去的人。但是,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应该记住入殓师?因为,是有了他们的存在,死者才获得了最后的尊严。

  看完这部电影,我最深的感受是:珍惜身边的亲人,珍惜与亲人在一起的时间,不要等到亲人离开了才去后悔。尊重生命无论是正在生活的还是已经逝去的生命。同时,人生充满着仪式感,这种仪式感来自于心底对于生命的尊重,因此,我们要尊重任何职业,因为劳动没有贵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