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呼兰河传》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呼兰河传》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呼兰河传》读后感1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评价。暑假的时候这本书深深的吸引着我。
《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写的一篇半自传,记叙了作者童年发生的一些事情。里面的内容无关现在,也无关未来,只是萧红对自己无忧无虑童年时代的一个回忆。她既没有美化它,也没有丑化它,而是以一个现代主义作家的态度描绘了一个长长的旧梦。灰色是整部书的色彩,语言凄婉,纯净朴素。堪称世界文苑的.一朵奇葩。
这本书又不断吃人的大泥坑,有性格怪异的有二伯,有萧红和爷爷玩耍的大花园,有人们求子的娘娘庙......
其中最为深刻揪心的是小团圆媳妇那一章节,让我看到旧社会残酷黑暗的一面,人们思想的极度落后,迷信愚昧深深的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年龄就被买作童养媳,千里迢迢嫁到胡姓的一位人家,因为自己活泼开朗、大大咧咧而遭受到婆婆打骂,她不过十二岁的一个女孩子啊,身材高大怕别人说她于是谎报年龄十四岁。被婆婆用烧过的铁钳烙脚心,被吊在大梁用皮带抽,昏了用凉水浇,认为这可以使她更“懂事”更像小媳妇样子。不过一段时间,小团圆媳妇被折磨病了,婆婆认为她身上有鬼,于是用尽各种迷信的偏方:请云游真人抽帖、请人来跳大神、甚至把她放在开水中煮三次,晕一次用水浇一头醒来继续煮......等到她昏迷了六七天后还被婆家人剪辫子休妻,最后小团圆媳妇被无辜的折磨死了。
多么可悲的旧社会啊,十二三岁正是踏入初中校门,尽享青春美好时光的年纪,但在那时候小团圆媳妇就已遭受这么多的痛。由此可见,旧社会农村是多么可怕,它就像一堵黑暗的高墙,使人们思想跟不上时代文明的发展,只有麻木迂腐。我们只有好好学习,跟向文明,才能让那历史不再重演!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它说尽旧社会的黑暗;说尽萧红童年的快乐,说尽四十年代呼兰河畔发生的故事。
《呼兰河传》是萧红信手拈来的一片片记忆碎片,而这记忆的碎片也是她走到人生尽头的灵魂慰藉......
《呼兰河传》读后感2
在暑假里,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这是一本“回忆式”长篇小说。作者萧红用她那独特的文采描绘了呼兰河那个她小时候曾生活过的一个平凡、灰暗的小镇。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著名作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一共有七章和一个尾声,第一章主要讲东北小城呼兰河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一节引出呼兰河以后,主要写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第二节主要写卖豆芽的女疯子;第三节写染缸房里的故事;第四节第五节主要写扎彩铺;第六节主要写小胡同卖麻花的;第七节主要写卖卖豆腐的;第八节介绍火烧云;第九节总写呼兰河的一年四季。第二章写了关于呼兰河人们的精神上的活动,有什么“跳大神”,鬼节放河灯,台子戏,庙会,跳秧歌等。第三章写了祖父与祖母。第四章主要描述了我家的荒凉。第五章写了小团圆媳妇之死,第六章写了有二伯的故事,第七章主要写磨房里“冯歪嘴子”一家的故事。尾声讲述了故事的结局。
通过萧红细腻而详细地描述,我看到了一个对我来说陌生的地方,陌生的年代的人们的生活状况。第一章中关于泥坑的描写用了大量的篇幅,看到了人们的自私与麻木,而所有的死猪肉都要说是泥坑里淹死的,又反映了当时们的自欺欺人的心理,而之所以那样又是因为当时经济落后的无奈之举。而其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小团圆媳妇之死,来的时候活蹦乱跳,没过上几天安稳日子,就走上了黄泉路了,她才十四岁,却早已成为人家的妻子,可她原本应该是个天真活泼孩子呀!而造成这一切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她那个恶婆婆。幸好我们生活在新中国。那时的整个社会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使多少小女孩失去了亲人的爱,本该像我们现在的上学年龄的却不能上学,在家里做这做那,还要饱受摧残。想想那时的小女孩真是太可怜了。而我们现在吃的好,穿的'好,父母都把我们当宝贝,享受着科学文化的教育。
总的来说,呼兰河当时的人们的经济是很落后的,精神是愚昧的,人心是迷茫的,尤其是迷信害了很多人。而我认为呼兰河也许就是当时整个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落后时期的种种生活,也庆幸自己生活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
《呼兰河传》读后感3
《呼兰河传》是一本萧红写她过去故乡的书。茅盾曾说过:“《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作者讲述的那个呼兰河时代,好像离我们有一些遥远,但作者却用自己的文字把我们带回了那个好似黑暗又有一些美好的故乡。
在故乡中,小萧红最亲的就是他的祖父了,在这个“吃人”的'世界里,小萧红宁愿依偎在祖父身边听那些讲了很多遍的故事,也不愿去触碰父母和祖母冰冷的心。这不仅衬托出了祖父的温暖,也拉出了一个大的无情的背景。
文中讲到:“我总是能不分昼夜地听到团圆媳妇的哭声”。团圆媳妇也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人,她年纪很小,做事大大咧咧,却总是被婆婆打骂,被折磨的生了病。婆婆又是请来大神,又是用各种奇怪的方子只管往她身子里塞。这不但没把病治好,还把团圆媳妇吓得天天做噩梦,也招来了街坊邻居来看笑话。他们把这当成是好看的大戏,你一言我一语地评价着。在我们看来这近乎扭曲的人性,在那个时代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那些麻木不堪的人却从未感觉到他们正在慢慢地毁了一个人。
这个地方的深处,好似住着一个“吃人”的怪兽,但可悲的是,人们都喜欢它。
村中有一个大坑,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把坑填平,生怕花掉自己一点钱。可却有多少小孩,包括鸡鸭羊这些牲畜,用这种方式无意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本是填平就不会发生的意外,这多么令人惋惜和无奈。
如今,我们再远观那个时代,那个远去的呼兰河,很遥远、很陌生,又很无奈。
这本书有一个神奇的魔力,尽管有时间的差距,但那种黑暗时代给人带来的来自心底的冲击,却是那么真切又深刻。萧红揭露了麻木的人性,这种感觉印在心中,久久不能忘记。
在我们如今的时代,没有迷信的团圆媳妇的婆婆,没有围观人的无情,没有路上没人填平的坑。可是那只“吃人”的怪兽还在,只是以不同形式适应了当下的社会。
所以,我们面对曾经远去的呼兰河,站在这个新的时代里,一定要坚定心中所想,做那些自己心中认定是对的事。
去奋斗吧,奔跑在这个可以实现梦想的时代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4
我喜欢写上世纪真实乡村生活的作家,我总认为通过他们的眼睛,我能窥探到最纯真、最自由的生活。萧红的《呼兰河传》就完美地展现了呼兰小城的风土人情。
书中以两个部分为主——萧红的童年与小城故事。萧红以细腻却又质朴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真的小城市井生活,不但属实,还有着独属于百姓的生活经历与幽默,称得上是反映百姓生活的一面镜子。
书中作者对自己生活的描写堪称一绝。小时候作者是个调皮的孩子,热衷于看各种热闹,东跑西跑。如果不说,我绝对想不到作者是地主家庭出来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早上作者请祖父给她讲诗,祖父念了一首又一首,作者却总是听不够。这一场景可谓温暖至极,像是热牛奶与热巧克力的搭配,温暖到了人的心里。
还有作者小时候,去杂物间玩,找东西的片段。作者像个好奇宝宝,东翻翻西翻翻,找到好玩的就据为己有。这让我想到阳光下、草地上的小女孩,穿着蓬蓬裙,手里握着心爱的玩具,一会儿跑,一会儿跳,一会儿又在草地上坐着玩玩具的场景。这生活就像一帧帧复古而华美的影像,令人艳羡,又令人神往。
作者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描写是美好的,但呼兰小城的生活不全是美好的。
首先可以看全书开头。作者描写了一个卖馒头的老头,在冬天上街兜售馒头。他一不小心滑了一跤,把馒头撒了,就有人捡起就吃,也没有给钱。老人无可奈何,只能说几句,又离开了。
然后还有对团圆媳妇的.描写。那位团圆媳妇只有12岁,但因为婆家的盲目迷信与吝啬,活活葬送了年轻的生命。那团圆媳妇性格活泼阳光,不怕生,也吃苦耐劳,但只是因为她的无畏与热情,与大多数的团圆媳妇不一样,就被婆家不认可,以至于认为她是病了,请毫不讲科学的江湖道士来看病,不但赔了钱,还葬送了一条年轻的生命,这让我感受到了当时对女性生命的不看重,与人们的麻木愚昧。这样病急乱投医的举动难道不可笑吗?
我知,这一切都是因为当时社会的黑暗,造成了人们无法科学的解决问题,只能靠迷信自欺欺人。另外,萧红的语言文字也让我欣赏。她在文中运用了大量方言,极具地域风味,读起来质朴又妙趣横生。但这语言的质朴,并为影响描写的细腻。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比如雪、茅草屋等。所以,萧红才会成为女性作家中独树一帜的那一位。
读《呼兰河传》,让我感受到呼兰河城的人情,也让我感受到了萧红既细腻、又质朴,还具有野性的文字,实在是佩服啊!
《呼兰河传》读后感5
这几天,我读了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
有人说,《呼兰河传》像萧红的一本自传而又不是自传。而茅盾所认为,《呼兰河传》不是一本严格意义的小说,而是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首凄婉的歌谣。
这些都是别人眼中的《呼兰河传》,真正看完《呼兰河传》后,我则觉得,《呼兰河传》是萧红在为自己儿时的家乡——呼兰河所代言。借萧红手下的笔,描述出了以儿时萧红眼中形形色色的呼兰河。
这不仅仅是萧红自己的一本自传。这是以一个小女童的视角所看到的呼兰河的风土人情。
萧红如林海音一般,用精湛的写法再现了当时呼兰河的情景。将每一个人的性格都真实地反馈在纸上。让我们看着书,就很容易联想到当时小萧红所在的'呼兰河,当时小萧红身边的人或事。虽性格不同,但他们纯朴的民风在萧红笔下可是一点也没少的。让人读着读着就会想到自己的童年。
读《呼兰河传》时,我很容易将自己带入其中。看到好笑的地方我会笑起来,看到可怜人是我也会替他伤心。在其中我更少读到了各种风俗,更近地了解到了他们的生活。而在里面读到了曾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原著——《火烧云》和《祖父的园子》,更是意外之喜。
茅盾曾写到:“《呼兰河传》给我们看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是的,萧红也多次在《呼兰河传》中提到“荒凉”“寂寞”,但我觉得,萧红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小城生活有寂寞,必有开心,虽单调,但每天都在发生新事情。
在作者童年的后花园里,她与她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生活充满了乐趣。有一次祖父和作者在后花园里铲草,她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作者小时候真是幼小而又无知。
《呼兰河传》这部作品写了人们的无知、愚蠢。萧红通过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那时候的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害的旧思想。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还久久地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当中。
我没有茅盾那么有文采,文学。如果实在让我用一句话概括,评价《呼兰河传》的话,我只能说:“这是萧红纯真的孩童回忆。”
《呼兰河传》读后感6
著名作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
的确,我也是在这样的心境之下完成对整本书的阅读的。而这种沉重之感,在读第五章时尤为明显。
小团圆媳妇是这文章中主要描绘的人物之一,是一个在旧社会农村中的一个较为典型的童养媳形象。而这个小团圆媳妇,就像在乡村田间自由生长而出的野葵一般,十分健康,快乐,阳光,开朗。这个长得如同十五六岁大的十一二岁女孩儿,却被难以阻挡的恶习和愚昧无知的人们慢慢折磨至死。这个由生到死的过程可以说是非常残忍并且极其荒诞的。由拧大腿、刺手指到吊在大梁上用皮鞭子抽打,由用烧红的烙铁烙脚心到跳大神,在乡亲们给的偏方中,由扎一个谷草人到南大坑去烧了到扎彩人,烧替身,由画花脸到吃全毛的鸡,由吃用瓦片焙成的黄连猪肉到吃李永春的药铺子里半疯子的厨子给随口说的药方,从被大仙建议出马到让道人抽帖儿。
这些都还不够,小团圆媳妇的婆婆还逼着她再盛满滚烫的热水的大缸中洗澡,还要她当众脱衣服。当她被抬进缸中,被滚烫的开水烫得撕心裂肺地喊叫,却被人们按住动弹不得后,还有人喊着:“有热水浇哇!用热水浇哇!”真是深感世态炎凉和人们麻木、愚昧、病态的心理,一群看客和刽子手!
三次被烫,三次昏迷,可见这群看客并没有太多的同情来给这个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当她昏迷六七天后,她的辫子也被婆婆剪掉,并且还要“休妻”。这样一个纯朴、机灵的.乡村女孩儿就这么被折磨而死在了半夜。
当一个人的生命不由自己做主,并让人随意践踏残害的时候,那么人世间还有良知可言吗?她所遭受到的不幸不是命运带给她的,而是由于她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周围愚昧人群给她造成的。这个“苦娃”短暂而脆弱的生命正印证了萧红所做的那句话:“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在那个年代里小团圆媳妇的遭遇在人们看起来是司空见惯的,他们的无知残害了小团圆媳妇,与其说她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她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中,挥之不去,躲之不及。
《呼兰河传》读后感7
这世上有一本书。它如诗,如画,如歌。它既幽默,又讽刺。这本书叫《呼兰河传》。这世上曾有一位女作家。她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天才而又短命。她叫萧红,现代著名女作家,《呼兰河传》的作者。这个假期我有幸拜读了这本书,而这本书也使我感受颇深。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最后一部着作,也是她流传最广的一部经典之作。萧红通过自己对儿时的点滴回忆,用自己轻盈细腻笔调把我们引领进呼兰河这个落后,迷信的小村子里。书里的呼兰河到处都显得那样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灰色的人性,乌云蔽日,看不到一点阳光。人性的残忍和无情,令人发指。整本书布满了灰色的色彩,那样凄凉。那些因人们的无知,迷信所发生的悲剧,令人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
还记得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12岁,正是花一样的年纪,本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她,却成了一个陌生人家的童养媳,一个人孤独无助的在陌生的环境里生活,动不动就会遭到婆婆的一顿毒打,只要婆婆一有不顺心的事,小团圆媳妇就遭了秧,在她婆婆的眼里,她的命竟然比不上一只鸡,一头猪,多么可悲﹗但在旧中国又有多少与小团圆媳妇一样的无辜少女?她们生活在这个封建社会的最底层,承受着非人的虐待,与其说小团圆媳妇是被吓死的,不如说事旧中国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情让她匆匆离开人世。
萧红说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有祖父,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干活,一起玩耍,度过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但她又只有祖父,母亲的冷漠,父亲的顽固,使萧红在祖父去世后,对这个家庭没有一丝留恋和感情!
《呼兰河传》是萧红作于20世纪40年代,这本书描写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呼兰小镇风土人情,但它也表现了那个时代的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萧红对旧中国封建社会的否定与不满。
“他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这是著名文学家矛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读完这本书你也会久久地沉浸在那个灰色的年代,灰色的世界和那个年代的悲哀和残酷。
《呼兰河传》读后感8
床头撑起黄光灯,夜这样静而冷,故事又这样哀漠而凄伤。扉页上的萧红,一双静定的眼睛,看去浅澈安和,无惊无惧。深潭之下,竟沉潜着这么些不幸福的故事。
她笔下这座小小的呼兰城,亲近的贴身,平凡得怯懦,良善而无能,丑陋却堪怜。谁家大狗咬了过路的叫花子,主人开门问一声,看一眼,也就不放在心上了;一场雨,睡的屋顶上居然长出拳头大的好蘑菇来,引一院子的人艳羡不已;害了病,照例要请大神,十里八乡的人都赶过来看,好似过节班热闹喜庆。七月的火烧云一过,八月鸦群就该来了。鬼节放过河灯,野台子戏和庙会也就近了。——乡愁。不过是些念念相续的人间烟火。
书的前段,文字质地非常淳澈,嚼起来带点草根的`甘甜味,又有些童稚的兴高采烈,偶尔会有那些旁枝丛生的野念头,读起来真是很讨喜。譬如:落过雨,堆在院子里的木头上长出蘑菇来,这蘑菇又吃不得,都不知道张来做什么。第一次看,忍不住笑了出来。而书的中后段,故事的框架底色打好,人情世故尽凸浮出来,早先高光亮彩的好情绪,全都不声不响地褪下去,这个故事,自比竟利得好似一枚开了刃的轻质刀片,冷,薄,浅,锋利得不着痕迹,若无其事,却又美得动魄惊心。它是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依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依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萧红笔下的道人,市侩,精明,狡猾,贪婪,但这些都不过是在人世之中摸爬滚打的求生术,他无根无基,无亲无明,与呼兰城中的生存状态遥相呼应。一样的卑微而潦倒,对前途忙惑不知,无所寄望,却有未泯的善良。动人的是这种善良,与后天经验的栽植无关,它纯然是血脉相承于生命深处,平日里潜行于生活泥沙之下的,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世上走的举步维艰,这份小小的,火苗一样的良善在心里面却从来没有熄灭过。我想,萧红把这样一个轻轻的,微甜的转场,夹入一摞苦涩的情节中间,大概是意在烘出几丝片段的暖意来吧——只是偏偏这暖,经苦水里荡几番,反倒愈发显得苦涩和悲戚了。
——是否但凡心里面有大悲戚的作者,写出来的东西反都是像这样:人生为了什么,要有这样凄凉的夜。漠漠的。轻柔的,若无其事的,隔了距离的——悲働的,凄伤的,残忍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9
一年一度的暑假又来了,在开头这几天,看了萧红姐姐的《呼兰河传》,这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全书共七章,描写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第一章: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第二章:民俗民风: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等。第三章:写与祖父的快乐生活。第四章:荒凉的家、荒凉的园子。第五章: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悲惨之死。第六章:我家的一个亲戚有二伯,他是一个光棍,他古怪的'性格。第七章:邻居“磨官冯歪嘴子”的苦难生活,卑微的活着。
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描写童年时的爱玩的花园: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象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我特别喜欢这一段,几翻就翻到,快背得出来了,童话般的意境,诗意的语言,又简单活泼,写得多么好!
如果童年的花园和爷爷带给了她许多的快乐,那么和她差不多年龄的小团圆媳妇那一章节,让人看得透不过气来!让人悲哀!12岁,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本该在父母面前撒娇,却千里迢迢到这里当童养媳,因为活泼,不像媳妇,所以受到婆婆的打,叫她变得更懂事更听话,这打持续一个冬天,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顿,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她婆婆这样说,打她是为了让她懂规矩!后来女孩子给他们折磨得快发疯了,他们就听跳大神的话请人给她洗热水澡,滚水,昏过去用冷水浇醒再洗,洗了三回,就这样活活把人折磨死了!愚昧,可悲!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推荐大家有空读一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意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
矛盾评价《呼兰河传》: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她是带着乡土的眷恋,带着生活的苦楚和强烈的爱憎去写《呼兰河传》的。她不是为了写回忆而写回忆,她有自己明确的创作目的。她深刻体会着封建传统思想对中国人民的毒害,她亲眼目睹者人间的一桩桩悲剧,她不注重华丽的词语,却力求创造深度的意境。
虽然他们语言极其简单,但包涵着深刻的意义;虽然他们的语言充满童趣,但还是掩饰不了童年的凄凉;虽然他们的语言诙谐幽默,但还是突出了封建社会的压迫,我们是新时代的`花朵,我们的生活的多姿多彩,过的有声有色,这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更加透彻出童年的寂寞。
在作者萧红看来,这些故事并不美。可在我们看来,读了《呼兰河传》,更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童年的快乐与幸运,从而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这个寒假我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呼兰河传》我觉得,《呼兰河传》这本书正如那些评论家所说,用一句话来说:这是本好书!
有的人的童年是快乐的,有的人的童年是惊险的,萧红的童年也是快乐的。
她生活在呼兰河,她的家乡带给她许多乐趣如:她的爷爷,那储藏室,她生活在一个贫困的时代,连吃一块豆腐都可以多吃掉两碗饭。还相传有个人破产了都还要吃一块豆腐。她还很喜欢与祖父在一起念诗,那时祖父说一句,就解释一句。萧红会问许多的问题。后来萧红对团圆媳妇很感兴趣,但知道她是一个小姑娘就没兴趣了,后来萧红想和她玩,但是团圆媳妇的家人不让。
《呼兰河传》讲的内容与现在无关,对未来也无关,只是萧红对童年的回忆罢了。她没放大美和丑,也没缩小美和丑。呼兰河里的人有时善良,有时邪恶,有时丑恶,有时纯真。它还是一部东北民间文化的说明书,让我们知道了上个世纪的风土人情。
《呼兰河传》它不光是一部好书,还是一本让人可以穿越时空去领略上个世纪的风土人情的旅行书!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呼兰河传》,它的作者是萧红,一代才女,但她的一生坎坷苦难,这本书,就是她生前写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部充满温情、童趣、娓娓道来式的“回忆性”小说。
这本书主要写了萧红小时候镇子里的旧事,平凡的小镇却蕴含了深情的回忆。说道最有趣的莫过于东二道街那五六尺深的大泥坑了,下雨时它就成了河;天晴时它就成了‘‘蚊子’’坑;晒多了就成了“提炼炉”;雨下多了就成了练胶的大锅。这个大泥坑就像我小区的“马路大窟窿”,很多车子经过时难免会摔倒、颠簸,就连汽车经过时也会抖一下。这个泥坑有时也会淹死猪,人们就把“瘟猪肉”低价卖掉。可见人心的黑暗,因一己私利去祸害别人。这个泥坑成了此处的标志,很多人都想办法不掉进坑里,却从来没有人要填起来,这个泥坑是和他们一起生活的`,似乎还有了感情,社会还有一丝温情。
我最触动我的心的还是“团圆媳妇”的那件悲剧,团圆媳妇还是挺漂亮的:她的头发又黑又长,梳着麻花般的辫子,这辫子竟长到了膝间,皮肤也是黑乎乎的。她的婆婆为了给她的下马威而天天打她,小团圆媳妇每天也叫个不停,直到一个冬天,迷信的婆婆以为胡仙上了她的身,用了好多方法都不管用:抽帖儿、吃药、洗澡……但这些都不管用,还没到二月,本来笑呵呵的团圆媳妇就死了。好好的一个人,若不是因为迷信,怎会如此,人们就如此愚钝吗?不仅仅是这件事情,
在呼兰城随处可见因愚昧无知而发生的一个个悲剧……这些人他们宁肯顺从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实,自以为是。他们每天漫无目的地做着相同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让我不知道到底是该可怜还是该痛恨这些无知的人们。
告别了社会的灰暗,来到后花园,萧红就可以忘记一切烦恼,和亲爱的祖父一起玩耍,看着这如画的童年,我又想起了我的现在。是啊!我们与她对比起来是多么幸福,没有社会的阴影,没有吃食的烦恼,却不知珍惜,当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呼兰城里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就是当时全中国的写照。我们是不是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亲人,立下目标,为自己而奋斗,不为别人!
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呼兰河传》:“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一部不朽的文学经典,看似没有什么优美的文字,但处处是故事,回忆里透着悲伤,我们可不能像书里的人们一样愚蠢,要积极向上,为了学习奋斗!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读了萧红的《呼兰河转》感触颇深,她用小时候的视角,谱写了一方水土的风俗人情,一部凄婉的歌谣。文中几个章节中的几句话感觉很精彩,忍不住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一个扎彩铺,扎出的房子、厨子、骡子、大白马、车子活灵活现。大至喷钱兽、聚宝盆、大金山、大银山,小至花盆、茶壶、茶杯鸡鸭鹅犬样样不缺。看着穷人都觉得活着没有死了好。
看似一句淡话,细嚼起来,人世间的辛酸苦涩,浸在其中。又有不乏幽默。
还有,胡家的团圆媳妇婆婆,鸡鸭、猪、狗猫不舍得打,打猫怕把猫打跑了打狗怕把狗打跑了,打猪怕把猪掉了斤两,打鸡怕不鸡不下蛋。唯独打小团圆媳妇一点毛病没有,她又不会跑掉又不会丢了,又不会下蛋,又不是猪,掉了近两也不要紧又不上秤!
她来到我家,我从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的媳妇不受气,我一天打八顿骂三场,我只打她一个月,打的是狠了点,不狠哪能规矩好一个好人来
婆婆的算计和愚昧无知,封建世袭生活着的婆婆,打媳妇是想当然。就因为小团圆媳妇仅仅有十二岁,长得却像十四那么高。太大方了,不知道羞,吃饭吃三碗,要给小团圆媳妇一个下马威,不打规范不出一个好人来。小团圆媳妇还不如鸡狗猫,鸡狗猫是不可以打得。小团圆婆婆没有觉着打媳妇有什么不妥。打伤了,打病了,找来跳大神的跳跳大神,花五十吊钱给云游真人来医一医,破一破。这还舍得。自己手闹了事,三吊钱的红花都不舍得买。生活在她看来就该这样,没有什么不对。打伤了,医。医好了,再打。可怜小团圆媳妇直到被活活地折磨死!小团圆婆婆竟没有觉着有什么不妥,只是被云游真人吓一吓,怕了怕,想了想,还不想过早的`下地狱让人觉着又可怜又可气又可恨又可悲。
他们的父母生他们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就是希望他们吃饱穿暖,但他们吃不饱穿不暖,逆来了顺受了,顺来的事却一辈子都没有!
这样的话看似随口道来,却写出了穷人唏嘘世道不济,没有愤怒的控诉,字里行间却在鞭挞着当时社会,勾略出了穷人凄凉麻疲了的生活状态。
一个个凄婉故事,宛如一个大磨盘,将你的心,压着、碾着,还有冯歪嘴那冰冷的小磨坊。冯歪嘴的女人一死,大家都觉着冯歪嘴算完了,扔下来两个孩子,一个四岁,一个刚生下来。可是冯歪嘴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里那样绝望。他看见两个孩子反而镇定下来。他觉着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之所以买这本书,完全是看了两部关于萧红的电影,一个是汤唯主演的《黄金时代》,一个是宋佳主演的《萧红》。因为是为了纪念萧红诞辰百年而拍摄,所以这两个影片时间很近。两部电影虽然很像,但是没什么可比性,对于个人而言总之都不错。讲的都是萧红同一时期的故事。所以我才对萧红产生了一点点的兴趣,百度了一下,便买了这本书。不是为了书而买,而是为了一个人,一个谈不上喜欢又有一点点好奇的一个人。
这本书分两个部分,前部分是《生死场》看得很仔细,里面有几处描写挺有趣,一会我会把原句写在下面。那个年代对我来说只能去想像了。主要讲了一些农村里的人民平庸的.一些生活,一面受地主压迫,一面为了生存而奔波。没什么人生意义,但没有意义的人生正好是那个时候人们生活的真实体现。后来日本人来到了这片土地,便像恶魔一样破坏这片土地,破害这片土地上穷苦的人们。。。。。。
“菜田里一个小孩慢慢的踱走,在草帽的盖伏下,像是一棵大形菌类。”
“菜田的边道,小小的地盘,绣着野菜。”
还有胡风对《生死场》读后感里的一句:
“蚁子似地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用自己的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种出粮食,养出畜类,勤勤劳劳的蠕动在自然的暴君和两只脚的暴君的威力下面。”
《生死场》读后有一种沉重感,不是因为那些人的痛苦而沉重,而是因为这些都是事实,是中国历史不可掩盖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就是《呼兰河传》。很遗憾,我看得不够认真,一点也不夸张,我几乎是囫囵吞枣的把后半部分看完了。原因是我不喜欢!对不起,我不是不礼貌,就像菜品众口难调一样,小说也是这样。我没说它不好,只是我不喜欢,只是我想说真话。我想萧红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心情也许不好,或者是那时她的身体就已经不好了。就像是一个老妇人在生病或老了的时候讲述一些过去的事情一样,有点繁琐,有点罗嗦。一章可以用一个段落就行了,可她却用了好几页纸面;一个段落用一句就可以代替了,可是她又前前后后用不同的字组成句子,来表达同一个意思。好像前三章都在讲的是一个事,哦不,前三章根本没有讲事,只是描写了小小的一个村子。后来就是讲述一个女孩的少年时代,很多人说这是萧红的自传,可是我无所谓了。最后我再说一下,我必须承认我就是目光短浅,读小说时只顾一时的痛快。我一点也不否认这是一本好书,只是不和我这个小斯的胃口而已。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放假了,我开始迷上了阅读;这不仅是在读别人的故事,而是在体会、欣赏。
最使我记忆犹新的莫过于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呼兰河传》,这本书是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镇单调的美丽,也介绍了人民的善良与愚昧。它透彻体现着作者巨大的文化,含量与生命的厚度。
打开书卷,默默的欣赏作者赋予着小镇的情感。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灰白的画面将我带到那暗淡无味并不繁华的.小城。在那里,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到处都是寂寞。没有色彩的绚丽,没有活力的人生,整个村庄都笼罩在灰暗中。在这里,因为人们的无知愚昧,发生着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都在等待幸运的光临。同时也有死亡的号召,我读后与作者相同,不知该对他们是同情还是憎恨……
看完第一章,其中有一个情景令我感到悲愤,在那个小镇的一个大泥坑,七尺来深,就因为它。淹死过猪,闷死过猫,将很多家畜给害死,人们说拆墙、种树,但为什么不把大坑填上,是因为天意如此,让这里有一个大坑我们就该顺应天意!
最使我难以接受的是那个美丽的团圆媳妇小姑娘,可爱、善良的小姑娘,十二岁就卖到别人家的家里做童养媳。她受尽欺凌!婆婆的打骂,外人的误会,只是认为婆婆对媳妇的管教。刚刚开始活泼、开朗、健康的花季少年,没多久就匆匆去世了。而让亲人伤心的并不是她的去世,而是他们做了一个赔本的买卖。
在旧社会中,有多少像团圆媳妇那样,等待接受生命中的折磨。就因为旧观念,旧思想,我庆幸现代的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睿智,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未来,也没有了男女的不平等……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与祖父在那座大花园里充满快乐。而我忆起我的童年,是温馨的,童年在每个人心里,如诗、如酒、如画,我们可以自由玩耍,没有烦恼,没有争论,相比之下我们是幸福的。所以我更可以体会出萧红在离开香港后对故乡的深刻怀念,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自己童年的过往,这里没有优美的故事,而处处是令人心动的故事。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前段时间,我们学了《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它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课后我给孩子们布置了阅读《呼兰河传》整本书的任务,既是为了扩大孩子们阅读量,也是为了第二单元的习作“写读后感”做准备。为了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致,我也特意找来这本书和孩子们共读,并且率先写了一篇读后感,就当是下水文,与孩子们共享。
《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萧红客居香港时写的一本自传体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她童年时的故乡——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在这本书中,萧红没有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只是将小城的种种,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这本书的语言并不华丽,但朴素的语言,平凡的人和事同样扣人心弦。
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感到悲痛,也为旧社会人们的愚昧无知感到愤懑。她才只有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却很不幸地被卖到老胡家做童养媳。原本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却因为不懂得害羞、怕人,遭到了她婆婆各种残酷的教训,只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被吊在大梁上打,用烧红的铁烙脚心,众目睽睽之下用滚烫的水给她洗澡……就这样,一朵还没来得及盛开的花,就此夭折了。造成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难道仅仅是她婆婆的残忍无情吗?害死她的是当时人们封建、迷信的思想,是人们的无知与落后。可见,萧红生活的那个年代多么的不幸,小团圆媳妇只是众多不幸的人当中的一个,呼兰河城就是旧社会的一个缩影。
与小团圆媳妇相比,萧红的童年要幸福得多,因为她出身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还有一个非常疼爱她的祖父。祖父的眼总是笑盈盈的',带着她在园子里浇水、种菜、摘黄瓜,教她读诗,给她做烧鸭,给了她无限的温暖与快乐。然而,她的童年也是寂寞的,母亲对她很凶,父亲冷漠无情,祖母对她没有感情,祖父是童年时唯一让她知道这世间还有爱的人。可当童年逝去,祖父抛下她离开人世,她的世界里只有乌云,她拼命逃出那没有阳光的家,独自漂泊于世,尝尽人间冷冷暖。尽管书中没有“伤感”这个字眼,但看似欢快的语调里却夹杂着一种淡淡的忧伤,让人不禁为她心疼。
读这本书时,愉悦伴随着沉痛,随着萧红的脚步,我看到了旧社会的一角,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也很庆幸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进步的年代。呼兰河留给萧红的,正是萧红想要告诉我们的,了解过去,珍惜当下!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阅读心得02-19
呼兰河传读后感05-07
《呼兰河传》读后感08-20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03-14
呼兰河传读后感 [精选]07-03
呼兰河传读后感06-13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0-14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0-27
读《呼兰河传》有感07-03
读呼兰河传有感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