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红楼梦读后感14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优秀)红楼梦读后感14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题记
“没有亲情和爱的家庭,就没有和平的社会”这句话出自于曹雪芹的《红楼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虽然距今已有很多年,但我认为同样适用于当前社会,因为社会是由千千万万的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了,社会也就和谐了。
《红楼梦》讲述的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及其表妹林黛玉的爱情为主题,描述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以及中国上层家族成员及其众多奴仆和丫环的日常生活。《红楼梦》里,有精明泼辣、圆滑狠毒的王熙凤;多愁善感、才思敏捷的`林黛玉;叛逆多情、贪玩厌学的贾宝玉……家庭成员中有的善于溜须拍马、有的善于经营钻研、有的善于风花雪月……却没有一个人会考虑家庭的和谐,更没想过去善待他人。
当我看完《红楼梦》时,我有些埋怨作者,为什么要把这本书的结局写的那么悲惨,与故事开头的繁荣景象一点也不符合,但是后来我也渐渐明白了当时的社会就是这样的残酷,只有爱才能继续在这个残酷的社会中生存下来。
在这本书中林黛玉让我对她感到怜悯,因为她父母早逝,没有任何的亲人,小小年纪就饱尝了痛失亲人,寄人篱下的痛苦。虽然她进入了贾府,衣食无忧,但是心思各异的贾府众人,又有谁是真正关心和爱护她,随时考虑她的感受呢?她才思敏捷却又多愁善感,在贾府处于利益考虑,夺去了她的感情寄托后,她最终吐血而死,只有她身边的丫头默默地为她哭泣。看到这里我多么庆幸自己有一个完整的家,有爱自己的家人,有着温暖的爱包围着我,但是不懂事的我却一点也不珍惜,常常以为父母不爱我,因为他们批评我。
记得有次大扫除,全家都在努力的打扫,而我却坐在沙发上舒舒服服的看电视、吃东西,还边指边说:“天天,你拿扫把和畚斗;爸爸,你去拿水桶和拖把拖地;妈妈,你去厨房洗菜!”看我对辛苦打扫卫生的爸爸、妈妈和弟弟指指点点的,妈妈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开始批评我:“你都多大了,还这么好吃懒做,你应该像湘悦学习,成绩又好又勤劳!”我开始反驳:“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不能拿别人的优点和我的缺点比!”
妈妈也生气了:“等你走入社会看你怎么办!”说完,妈妈便气呼呼地洗菜去了。当时我不以为然,后来通过报纸、网络,看到一些不幸福的儿童的报道,我才明白自己成长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美好新社会里,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我是多么的幸福。我要珍惜我的幸福生活,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增强本领,用最优异的成绩去拥抱美好的未来;我要爱护自己,爱护弟弟,像父母爱护我们一样去爱护他们,因为爱是相互的。
一本《红楼梦》,给了我许多的道理;一个林黛玉,给了我无穷的伤感;一份爱,给了我无限的幻想和憧憬。
《红楼梦》展现的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包含的内容也很多,有很多情况在现在的社会也是有的。没有亲情和爱的家庭,就没有和平的社会。为了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安定,我们更应该珍惜我们的幸福美好生活。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好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娇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是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从小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林黛玉也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红楼梦》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我们看到古时的'婚姻,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但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冷清了,又何苦进宫呢?那时的社会,皇帝官员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赋税徭役,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唉,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
在该书中还有一位值得一提的人,那就是史湘云。乐观豁达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寄人篱下。尽管她身世比林黛玉还苦三分,但她从没象林黛玉那样整日悲戚戚的,在贾府随时可以听到她的笑声,笑却是真挚无邪的笑,发自乐观的天性,更皆出语谐趣。她对生活永远兴味盎然,属于她的色彩明快、温暖,一如雪地里戴着的大红猩猩昭君套,那是湘云最配的颜色。
《红楼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这本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的旷世奇作,不仅要当做小说看,而且要当做历史看。他写的是很细致的、很精细的社会历史。是四大名著最值得一看的一本鸿篇巨制。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有着无数经典的文学作品,而《红楼梦》是世界文学殿堂的奇葩,是世界文化的灿烂瑰宝,是我们的文学宝藏。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阅它,并理解它所表达的深意。
曹雪芹作为一个落没大家族的子弟,从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子突然转变为家徒四壁的穷人,他体会了那个时代的人情冷暖。从他的描绘中我们可以在《红楼梦》中找寻它的.实际价值,从中找到我们这个时代所需的东西。
贾宝玉作为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贵族公子哥,在外人看来应该是个傲气冷漠的人,却会说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气逼人”这种话。虽说娇生惯养有点小脾气,但对女子却是极好的。他会因为林妹妹心情不好而放下架子去哄人;会因为对自己的丫鬟发了脾气而去道歉;会拿出一箱子名贵扇子给晴雯撕,就只因为她喜欢撕扇子。而贾府作为一个大家族,但是对待外人却也是十分仁慈的。就比如说刘姥姥。刘姥姥曾两次到贾府去攀亲戚,不但没有被敷衍对待,反而得到了不少的好东西。虽然说不是人人都是以真心相待,但也没有仗着家大业大而欺负人。这些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要求做到的平等。不是一个人要做到平等待人,而是整个社会都要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要做到平等待人,在实际生活中努力实践它。
贾雨村作为一个文墨描写并不多,却极其关键的人物,他的变化让人难过。曾作为一个穷书生的时候,他连上京赶考的钱都没有,是当时仍富裕的甄士隐给了他银两,让他能去考试。后来他才可能成为进士,成为一方知府。然而他在处理薛蟠打死人并强抢民女这件事上,因为畏惧四大家族的势力,而放弃了作为一个官的应有的品质。且那被强抢的少女是他恩人甄士隐的丢失的女儿,他也没有帮助这个孤苦伶仃的女孩。他的这些做法,在我们这个时代来说,就是缺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法治、诚信和敬业。为官,贾雨村没有敬业、公正。为人,他和那些知实情却熟视无睹的人一般,没有诚信待人。这一切,都导致了这个社会的不法治。而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我们不能如此,我们一定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带发修行的小道姑妙玉,本来常伴青灯古佛之人该是有一颗大慈之心的人,可她却为人尖酸刻薄,傲慢无礼。就拿刘姥姥进大观园一事来说,当贾母一行人来到道姑们修行的院子,妙玉便差人去上了茶,茶自然是好的。贾母一高兴就赏了刘姥姥半杯茶。待大家喝完茶之后,道姑收拾茶具,这妙玉便指着刘姥姥用过的杯子说,这等脏污物就不要了。贾府中身价比她高许多的人都不曾如此,她到是如此。待人和善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千万不要学这种人的做法。
《红楼梦》当真一本优秀的作品,我们真该好好学习,体会其中乐趣。
品红楼,体真情!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红楼梦》书最少买过十本,很多次翻看,不过没有一次真正完整看完过,要么看过前面三四十回或者抽着看过常被提及的回目。去年看过《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最近抽着看欧丽娟老师的《红楼梦》课程视频,蒋勋的《细说红楼梦》也曾经尝试听过一部分,周汝昌先生的红学著作大学也看过几本,却没完整通读过《红楼梦》很奇怪。欧丽娟老师的课程视频应该可以算今天最棒的偶遇了,文学研究真正扎扎实实下过功夫可以做到怎样,有扎实的文论功底做文学研究可以做到怎样,对前人各种流派、各种成果进行深入辨析可以做到怎样,对《红楼梦》文本烂熟于心可以做到怎样。业余兴趣来说,其他方面很难做到,但是通读下文本,对文本慢慢做到熟悉还是可以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
还是缺耐心,多次看得想把书丢开。对论述型书大多可以做到一口气读完,小说缺耐心,或者说是缺训练吧,仅止于中篇,看过的长篇也就一两部。
看下来更加对看过的欧丽娟老师的视频认同。《红楼梦》对《西厢记》《牡丹亭》等的继承仅止于文词、情绪等,更多的是批判,甚至很不屑,因为那些作者对贵族生活大多只是猜想、臆测而已,并没有真正的贵族生活体验,对贵族生活也缺乏真正的了解,显示出真空状态;而《红楼梦》则不同,展现的是真正的贵族生活,真正的贵族爱情,扎实。作者也是反对自由恋爱的,因为几个自由恋爱的结果都不好:贾宝玉和林黛玉,柳湘莲和尤三姐……都没有好下场,倒是上承天命,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加以落实的,反而大多有较好的结局。
抽空耐着性子把余下的回目看完,把欧丽娟老师的视频也追完。
《红楼梦》大量的谶语式表达是曹雪芹追求艺术形式结构的美感精心设计,还是他确实具有强烈的天命神道观的体现?从梦游太虚幻境里的判词到抽中的签里的命运暗示的诗谶,大观园里一幕幕戏剧上演时参透命运或泄露天机的戏谶,指引或预示人物婚恋关系走向的`物谶……带来强烈的命中注定的感觉。孔子有五十知天命的说法,其实,回顾来时路,曾经经历时的看似偶然在放大尺度的时间维度里都展现了无法抗拒的必然趋向,这应该是精心设计和一定的天命神道观的体现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正因为如此更加体现出《红楼梦》具有一定的自传性质!
整本书从头到尾都笼罩在一道一僧的的带有警醒性的对话和解救世人的企图中。就和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参悟人情天机、终到西天取经成功、修成正果一样,《红楼梦》则可以算是以贾宝玉为代表的红尘众人历尽情劫、看破红尘、脱离苦海、度脱得道的人生记录;贾宝玉则和孙悟空一样由灵石幻化而成……《红楼梦》确实有些像《西游记》的现实生活修炼得道的重构。
看过一本本红学著作后,终于真的完整读过了《红楼梦》,有点像残留脑海中的红学观点的一次求证之旅。是幸?还是不幸?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红楼我读了很多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古文版,儿童版,现代版,但是不管是哪一版,哪一次,每每看到黛玉葬花那一幕,我就会泪流满面,千娇百媚的林黛玉使人哀怜,扑朔迷离的命运令人迷惘,转瞬即逝的青春使人感叹。每次读到林黛玉,总有万千感触百感交集,羡慕其高洁的精神,向往其高雅的情趣,欣赏其率真自然的性格,喜欢其百伶百俐的聪明,爱慕其纯洁天然的诗情,感伤其不幸的遭遇,随着她的心情有时高兴有时忧伤,有时痴迷有时落泪。林黛玉写的几首长诗,比较令人不舍的是《葬花吟》,《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曾经读过几首著名的桃花诗,最出名的应当是崔护的那首“去年相遇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相映红。”林黛玉这首《桃花行》,不仅是桃花诗里的精品,而且超越了古人,更深沉,更有韵味,与个人的身世命运结合得更加紧密贴切,读后不仅感慨万千,而且深入骨髓,令人不忍释卷,涕泪交流,肝肠欲断,既为诗歌的凄美魅力而凝神,又为林黛玉青春年华的无限忧愁而痛心,既为桃花的命运而悲伤,更为林黛玉的未来爱情与命运而担忧,恨却无力回天,爱却不能援手,唯有两行深情的眼泪,随着诗人的饱含血泪的诗句而流淌。
林黛玉的诗,总是从高处入手,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既似天女散花,又如龙宫探宝,鲜艳如飘落的瓣瓣桃花,晶莹似散落的串串珍珠,既情景交融,又感人至深。林黛玉唱的时候,我们想跟着唱,林黛玉哭的时候,我们想哭;林黛玉憔悴的心情,我们同情,林黛玉伤心的时候,我们泪水滑落。
诗人以花喻人,深入人心。花是人的影子,人是花的.化身;鲜花是青春的生命,青春是生命的鲜花。桃花,承受无端的风雨;生命,遭遇无常的坎坷。泪水,改变不了命运;忧伤,只能增加痛苦的心情。欢愉,固然令人向往,但悲伤却更令人深刻。《红楼梦》是大悲剧,林黛玉是大悲剧,但我们却总是钻在大悲剧里,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我以为是因为只有在悲剧里才能更加显示人性的伟大,真情的难得。因为有无限的真情,所以我们喜爱林黛玉;因为青春的被毁灭,我们不忍心,所以我们热爱并留恋那短暂的美丽。《桃花行》由景写起,由花及人,渐渐深入主人的命运和诗人的心情。虽然是一首诗,却是一段青春,也是一种人生,既是凄美的吟咏,也是真诚感情的流淌和激荡。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花儿落了,青春还在,黛玉走了,却珍藏在我们的心中;虽然是虚构的人物,却有超越时空的生命;虽然只是小说里的诗歌,却有着感天动地的真情。
附:桃花行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花解怜人花亦愁,隔帘消息风吹透。风透帘栊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红楼梦读后感 篇6
花了近两个月的业余时间,终于把红楼梦看完了。之前看过的书也不算少,但是唯有这部是最具震撼的。白先勇说没读过红楼梦跟读过甚至读通的人,在哲学方面的思考去不一样的,虽然他也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牡丹亭的时候,一种是没有看过牡丹亭的人,两者归一处,虽有泛类比化的嫌疑,但是有的经历确实会在你的.心里烙下印记,有的却只是过眼烟云,转眼即逝。
书从神话角度开始,十二钗的命运在警幻仙境处早有诗文披露,贾宝玉梦游仙境时虽然读过披露的诗文,但是没记住,途中经过迷津渡口,河水黑沉,吓醒过来。《枉凝眉》《终身误》等催人泪下:“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最终贾家一步步走下衰败,柳湘莲说过宁国府除了门口的石狮子就没有干净的了,贾赦及其的不知廉耻,因为看上了石呆子的扇子索取不得,勾结贾雨村要了他的命,又欲强迫贾母的丫头鸳鸯为妾,鸳鸯以死抗争、贾母极力反对才作罢。贾珍跟秦可卿聚麀之乱,被人撞破于是秦可卿吊死天香楼,后来跟尤二姐三姐的不清不楚导致后来吃了多少场都官司,甚至被抄家都是因此而起…直至元春死前已经有太监敢去贾府勒索,可见贾府失势到了什么地步。这且不提。
说说贾宝玉,不爱功名利禄,只图在众姐妹中嬉戏打闹,会疼姑娘,心有极细,且敏感,可谓现代社会中的极品渣男属性,见了漂亮姑娘就没有不爱的,书中说他乃是天下第一淫人,连住的地方都称为怡红院!但是这都是表象,她心里只有林黛玉!她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黛玉问:“瓢之漂水奈何?”(瓢顺水漂走了怎么办?你被别人扰乱的变心了怎么办)宝玉答:“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瓢和水没关系,我和别人也没关系)黛玉又问:“水止珠沉,奈何?”(我死了呢?)宝玉再答:“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你若死了,我的心也就想沾了泥的柳絮飞不起来了,谁再招惹也没用)。
最后说说唯一的遗憾,就是这书并非曹雪芹一人写完,曹雪芹本来自己写了104回,已经写完了,但是有的地方还没定稿,前80回已经在社会上流传开了,有了很多手抄本。但是后面几回被人借阅够丢失。(所以说书真的不能借给别人)依我个人想,可能也是不幸中的大幸,如果按着曹雪芹的原稿,在大清乾隆时期可能早被查禁了。刘心武先生痛斥高鹗续的太差,所以太自己也续了一版28回的,自称最接近原版。我读着可是跟高鹗的差远了。高鹗虽然在有些地方犯了非常低级的错误,但是他的文学水平不低于曹雪芹,前文曹雪芹埋下的伏笔他都解的很好,比如袭人嫁给蒋玉涵后出现的那两条丝巾,以及准备鸳鸯上吊时拿出前文剪下来的一缕头发揣在怀里,能有几人做到这样的大局观。虽然为了逢迎当朝统治者,改变了某些结局,但是没有毁了小说的根基。白先勇说横向比较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世界上没有能出红楼梦左右的。可见在艺术造诣上,高鹗也是一座高峰。
红楼梦读后感 篇7
又是一年的除夕。春节一开始,就代表着人们终于可以放下手头的工作,好好歇一歇。而我有了空之后,闲来无事,便开始阅读白话文版的《红楼梦》。
对于《红楼梦》,每次翻阅同一处,却能感觉每每看到的,想到的,都不同于往日。不知是要说《红楼梦》内容的博大精深还是我从未读懂过它。知红楼,品红楼,只怕我连读红楼都未曾做到过。关于《红楼梦》的书评更是一波高过一波,更有甚者,摒高鄂之作,续曹沾之梦。而《红楼梦》中所揭露出的君不仁,臣不良,父不慈,子不孝等种种都是古时封建社会所遗留下来的弊病。
读完红楼后,内心的感触并不是因为《红楼梦》中的故事和诗词,却是直指这本书的作者——曹雪芹。而我现今要谈的也不是《红楼梦》中鲜活的人物,是它未完的作者。
正所谓“正史兼野史窥探古人真性情”,“正史野史兼而有之”。我也并不认为,野史比起正史来差几分。相反,二者相溶,这才是真正的历史。所以,我要谈的便是曹雪芹的正史与他的野史两者的融合处。
正史中,都说曹雪芹是由家中原先的昌荣到后来的变故才写出了现今的巨著《红楼梦》。可个中滋味却都没有细说,例如曹雪芹是如何写出大权在握的王熙凤,不知上进的贾宝玉,娇弱多病的林黛玉等等。这原由,怕不是单单一个正史就能说得清,还需借鉴野史的记载。野史记载何其多,就单说心狠手辣的王熙凤的形象竟是出自曹雪芹的妻子——曹香玉。
话说曹雪芹原名曹天佑。曹天佑与雍正的皇后曹红玉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爱情姻缘。雍正荒淫无度,最后在曹天佑和曹红玉的合谋下暴毙。曹红玉本是曹家的一名丫鬟,原名竺红玉。红玉贵为皇后,又在雍正辞世后与曹天佑暗渡陈仓,甚至为曹天佑怀有一子,不免激起了曹香玉的醋意。当年本是她去进宫参选的`,她死活不肯,只好由竺红玉以她的名义参选,她原以为竺红玉会在终不见得人的去处孤独寂寞地了却一生,却不料竺红玉从贵妃到皇后,步步青云,万千宠爱集于一身。于是曹香玉便像《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对待怀有身孕的尤二姐一般,对竺红玉想尽法子,明里暗里百般折磨。
孩子生下后,事情败露,红玉便在曹家的天香庭院悬梁自溢,“耻情归地府”。天佑再次逃禅当和尚,“惧祸走他乡”。一段姻缘就此结束。
风险过后,天佑还俗,辗转回到香山脚下黄叶村,化名曹雪芹安顿下来。
这般才有了曹雪芹。
此后,曹雪芹在悼红轩中,在《风月宝鉴》的基础下,滴泪为水,研血成墨,开始了红楼梦的艰辛创作。曹雪芹在一书中将红玉作为一个为爱情敢作敢为的精神流芳百世、传诵千古,并发誓要把雍正皇帝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曹雪芹在著作《红楼梦》期间,正是清朝文字狱盛行的时候。曹雪芹绞尽脑汁,采取前人从未有过的分身、秘写法、隐写法,将一部完整的红玉传和清宫秘史巧妙地隐藏在小说的背后。
这才有了《红楼梦》。
关于曹雪芹的野史何其多,我在这里就简单的举了一个例子。不论真假,却有着一定的历史考证性。
寒假还未结束,梦红楼还在继续。
红楼梦读后感 篇8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诗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怀着一种压抑的心情,小时候素来不爱读书,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可再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俗气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宝玉为何有此感?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觉得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黛玉为何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不喜聚?因为作者正是借这个凄惨美人儿所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的折磨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悲伤,忧郁的心境。而其他的像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也有善良的主儿,如袭人,也如像前面所说到的尖酸小人,也有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一面,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发的片刻。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笼罩着这个美丽切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那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与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伤感,令读者不觉为之一颤。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出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不舍,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语言和矛头也不会直指人们内心的最深处,如此伤感。
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所以,每当读完一遍《红楼梦》,那在读之前的紧张、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我们也理当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有能力起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红楼梦读后感 篇9
大观园,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上演了一出出可歌,可叹,可泣的爱情故事。梦寻红楼,走近红楼梦中人。
木石前盟
他,前世神瑛侍者,因太平盛世,下凡造历幻缘,故成了今世美玉无瑕;她,前世绛珠仙草,只因灌溉之情未偿,欲下凡还泪,成为今世潇湘妃子。
她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如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拂风。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他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他们情投意合,诸多共同点:她在人人羡慕的贾府,却看出了世人所理解不了的苦,“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他在男性为上的封建社会,却看出了“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只不过是些残渣浊沫而已”。他们都是封建社会的新新人类。
她爱哭,哭得撼人心扉。哭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漫天飞舞的落花,不知是为她衰落的红颜,还是一场留恋不舍的祭奠。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她为自己的衰落感慨万千。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他不忍。
他们没有“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海誓山盟,只有“你死了,我做和尚”这样看似玩笑的真心话;他们为对方考虑,即使她过着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生活,也没有让他顾虑更多。
可是这样的爱情并没有为大多数人所看好,即便木石前盟,即便他们有爱。
最终还是冷月葬花魂,只留潇湘馆前摇曳的潇湘竹。
金玉良缘
比起拥有木石前盟的.黛玉,更可怜的反倒是宝钗。她深受封建主义思想的荼毒,忠实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是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
她无法像黛玉一样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真爱,比起自己,她更加尊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甚至,她连表达自己感情的勇气也没有。因为她的金锁,众人便那拥有玉的宝玉来相配,这便是金玉良缘。她爱宝玉,但是,她会把这种感情放在心里,不会张扬。
宝钗的确聪明,她处事圆滑,无论做什么事,她都能很好的处理,并且不得罪任何人。甚至在宝玉和黛玉的事情上,她也能像事不关己一样,在一旁开玩笑。在勾心斗角的大观园里,她能做到人缘如此之好实为不易。在她看宝玉的玉时,她故意念出了“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目的就是让莺儿说出她的金锁上的字,其意可见一斑。
而他,心意全在他的林妹妹身上,黛玉说,“他心里有妹妹,只是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了,”我说,“他心里只有妹妹,见了姐姐也还是妹妹”。
宝钗,变成了封建礼数与爱情较量的牺牲品。最后,她也没能得到宝玉的心,直到独守空房。可叹停机德,还是葬送了美好的青春年华;可怜杨妃的如花美眷,败坏在可笑的金玉良缘上。
多少红楼梦中人,多少红楼梦中事,多少似水流年在大观园中过,感悟,感叹,感慨。
红楼梦读后感 篇10
徜徉在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中,漫步在没有尾声的历史长廊里,我吮吸着历史的精华,慢慢地充盈着自已。我曾在《论语》里悟出人生的真谛,我曾在《西游记》里学到了浩然正气,惩恶扬善。我曾在《三国演义》里为了诸葛亮的过人才智而拍手称赞。我曾在戴望舒的《雨巷》里流连,如烟如雾的江南小雨,略显沧桑的青石板街,青天白日下撑着油伞欲笑还颦,美目盼兮的江南可人儿。可我最喜欢的还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微微泛黄的书页,曾经的烛影摇红,那么清晰,捎一份对古人的崇敬,捎一份自然流淌的书卷之美,我到那红楼中真真切切地走了一遭。那多愁善感,宛若天仙的林黛玉,那知书达理,宽宏大量的`宝钗,那如桃花般灿若春况的史湘云,那风流倜傥、英俊不凡的贾宝玉,那机关算尽反倒误了性命的王熙凤,那善解人意,乖巧可爱的袭人……,演绎了这么多故事,让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这部历史著作的无穷魅力。那错综复杂的命运,那总也诉不尽的恩怨情仇,幻成了漩涡,让人痴迷。那“金陵十二钗”的故事流芳百世,永垂青史,成为不朽的话题。然而最让我欣赏也最让我感慨万千的便是黛玉了。
我敬她的才华横溢,满腹诗书。却伤她的清高自傲。在海棠诗会上,纵然她满腹才情,才华阜比仙,可是却不愿与人同乐。众姐妹在一起吟诗作对,好不乐哉?可是黛玉却退一旁,独守寂寞。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像黛玉那样,终究会是落得一个孤芳自赏,独自垂怜的下场。
我敬她的美丽端庄,却伤她的小肚鸡肠。纵然她气质美如兰,宛若落入凡尘的仙子。“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美得仪态大方。有荷“出淤泥而不染,出涟清而不妖”的高洁,眼若晨星,眉目如画。可她却唯独缺了宽宏大量。看看宝钗,虽也是寄人篱下,可却无半句怨言,和众姐妹相处得很好,深得人们的宠爱。可是,每当深夜里,谁又知道宝钗独倚西窗,心中思绪万千呢?黛玉经常明里暗里地讥讽宝钗,含蓄却有力,可宝钗装作毫不在意,用微笑和宽容来化解他俩之间的矛盾。有一次,人家送来玉簪给黛玉,可黛玉却不领情地说:“若不是人家捡剩下的,又怎么轮得到我?”唉,黛玉啊,如果你不那么自傲,不那么小肚鸡肠,最后怎么会落得一个临终前无人在你身旁陪你,香消玉殒的下场呢?如果说黛玉是高山之巅怒放的雪莲,高贵美好却难以接近,那么,宝钗就是国色天香的牡丹,端庄典雅,散发着阵阵迷人的芳香。如果黛玉能改变自已,那么历史是否就要重新改写了呢?听,在簌簌黄叶中,是谁在低吟浅唱,百转轮回;是谁在泪语纷纷,千般忧伤……
合上书,我的心还流连于红楼之中,感受着他们的喜怒衰乐。红楼就像一个忧伤的情结,诉说着美好的情愫。红楼就像丝绸,光洁而不耀眼,端的是月光下如歌的行板。读《红楼梦》是凄凉,是落寞,是温柔的倾诉,是甜蜜,是迷茫。我不禁想,如果人人都像宝钗一样,世界是否就会更加美好呢?我垂下眼帘,在那个梦里辗转,流连。恍惚间,黛玉,我把烟雨里的树影读成写你的诗,光阴带走了我的寄托。我仿佛看到了朦胧中,黛玉微笑着朝我姗姗走来……
红楼梦读后感 篇11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曹雪芹著,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红楼梦》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故事,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了他们的虚伪、欺诈、腐朽和罪恶。曹雪芹用他那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这些人物中,有人说最漂亮的是秦可卿,但最牵人心弦的,无疑是黛玉。这个“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痴情女子,无时无刻,不让人为之动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一首词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胜西施的姿容刻画的淋漓尽致。就是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却敢于同封建礼教作斗争,她不委屈求全,她就是她,她自尊,她清高。她敢想敢说,她言语犀利,别人都认为她小心眼,只有宝玉懂她,只有他俩心灵相通,在黑暗的封建制度下互相扶持。
宝玉见到林妹妹时,“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比喻更是让人对林妹妹柔弱的娇美以无限想象。林黛玉非但外表秀美,她才华横溢,对诗对词无不让人钦佩,《葬花吟》以及同史湘云对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尤为经典,在对菊花诗中,一句“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于菊于人,林妹妹的高洁与苦楚都在其中。同时她还坦然,遇事有一说一,而且分寸得体,但寄人篱下的她善感、多愁,无时无刻不为自己的身世遭遇感伤,有时不免还语中带刺、有点刻薄。“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正是林妹妹不计较功名、深感世态炎凉的写照。
然而,黛玉的泪与病是最让人心生爱怜的。其因母亲生前嘱其“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而倍加善感,开始她为宝玉的不理解而恼,后又为一些误会而恼。而这些恼,皆因她对“洁”之追求,她追求爱情的洁,但宝玉青春年少,虽然对林妹妹情有独钟,但不拘一格贪玩博爱,让林妹妹心生蒙影;她追求心与心的洁,但贾府上下许多人都城府甚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就连花开花落,她也追求洁,生恐“污淖陷渠沟”。所以史湘云将其比戏子她恼人,晴雯不开门,她恼人。最为高潮的,是葬花的一段,不免让人落泪,尤其是最后几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红楼梦》中有太多的不透彻。林黛玉作为其灵魂人物之一,她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天尽头,何处有香丘?”黛玉一直在寻找着她的“香丘”,直到死亡。她悲叹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却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我喜欢黛玉的纯粹,她不似宝钗般工于心计。当宝玉挨打后,精于世故的宝钗送来药丸,而且还用教训的语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叛逆者、宝玉的支持者,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哭成了桃儿一般。她不是软弱,她只是将情感融入泪水,因为她知道宝玉会明白的。
此刻,我不再为黛玉的早逝而感到可惜,也许,离开那个她融入不了的世界,对她来说是一件好事。
红楼梦读后感 篇12
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红楼梦》读后感
梦中,那一袭白衣的女子哭得梨花带雨,默默地挖着坑,埋葬着花篮里掉落的花瓣。那个女子,有着倾城的容貌,她叫,林黛玉。
林黛玉,那个才华横溢多愁善感的女子,那个前路坎坷爱哭爱笑的女子,那个红颜薄命的可悲女子……她与贾宝玉的感情可以说是布满了荆棘,原以为只要越过荆棘便会看见希望,可谁知,在她好不容易看到了一丝光芒之后,却得到了贾宝玉要迎娶薛宝钗的消息。最终,香消玉殒。
或许,她很漂亮,但美丽的容貌在古代便是致命的缺陷;或许,她很聪明,但她终究只是一个手无寸铁的弱女子,面对那限额的人心,她又能怎么样呢?
林黛玉的的结局是悲惨的,正如那阳春三月的桃花。绽放一时,明艳一时,芳香一时,最终却仍是逃不了命中注定的凋零。她们的一生,如此这般的短暂,离去后,又会有几个人能想起她们,能因她们而感到悲伤?花开花落,乃是自然规律,人人都是习以为常的,大概,也只有像林黛玉那样的善良女子,才能从中读出那不甘和哀戚吧,那般深刻的无力感啊……
人似乎都是如此。当你站在巅峰的时候,会有无数人仰头注视着你,然,当你跌入失意的谷底,灿烂之后的凋零,又有谁,会去在意?初到大观园,贾母对她百般疼爱,可当她病危之时,贾母却是对她置之不理。最后,林黛玉也只能含着满口鲜血,孤独地死去。
在林黛玉给大家的印象中,最多的',恐怕就是哭泣吧。其实,她也是常笑的。她也和其他女子一样,一样会任性,会使小性子,会因为一件小事乐得眉眼弯弯。这些画面,使她平平静静的生活多了些许的生气。然而,这些欢快却短暂的小插曲,就如烟火般,稍纵即逝……
仔细想想,林黛玉和桃花,也是有不同的。桃花绽放过,灿烂过,芳香过,她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所以,作为一朵花,她不后悔。但林黛玉不同。林黛玉需要一份爱,却偏偏得不到爱。昔日的那些欢声笑语,到最后,徒留下更加凄凉的回忆。犹记得林黛玉撑着最后一口气,将那题了诗的帕子丢尽火炉,然后,与之一同化为灰烬的,还有她那早已千疮百孔的心……那一口鲜血,红得凄美,红得刺目。带着眸中彻骨的寒意,她拼尽全力,似是不甘,似是怨恨地说道:“宝玉,你好……”话未说完,她便合上了那双清润的眼眸。最后,她到底想说什么呢?是指责贾宝玉的欺骗,还是怨恨贾宝玉的狠心,亦或是,希望贾宝玉自己,好好保重?那句没有说完的话,或许谁也不会猜到其中的内容了吧……只徒留一片遐想的空间,以及,她不尽的痛楚……
命运于她,实在不公。或许,她本可以读读书,写写字,作作诗,画画画,平平凡凡,简简单单,然后,过完一生,了无牵挂。但,如若是这样,何来《红楼梦》呢?其实,她的这一生,或许已经够了。她笑过,哭过,爱过,也恨过。她的生命透着凄楚,却也夹杂着一些快乐。她有牵挂的人,有致死不忘的人,也有可以为之付出生命的人……所以,与其每天重复着平静却无聊的安逸生活,这样的一生,也不错。
前世,她是一株绛珠草,坠入红尘,只为为他流尽一生泪水;今生,她做到了,却悄然离开了……她报了前世的滴水之恩,他欠了今生的不尽情债。红楼梦,注定悲剧一场……
红楼梦读后感 篇13
我素来不喜欢《水浒传》中的粗俗蛮横的气息;而我又对于牛鬼蛇神之流,向来敬而远之,故而对《西游记》一类的传说也甚无好感;至于《三国演义》,我害怕政治家之间的勾心斗角,阴谋诡计。因此,我似乎只能寄情于闺阁儿女之事。与世无争,与人无害。
初读《红楼梦》的时候大概是在我四年级,当时只为了那纯纯的少女情怀。在读《红楼梦》的时候,已经上了五年级。到了这个时候,我渐渐明白小说里面很多东西都是有意义的,例如名字:“原应叹息”,是贾家四艳元春,探春,迎春,惜春的名字。“琴棋书画”,是她们的丫鬟抱琴,斯棋,侍书,入画的名字,也暗衬出她们小姐的特长。如果说,《红楼梦》是一座精美的宝库。那么,初读时的我仅仅欣赏到了它外观的美丽;再读时,我为从宝库的门缝里窥探到了里面如此众多的宝物而震惊不已,甚至有些不知所措了……
故事中的女主角各有千秋,我最欣赏的,还是林黛玉。黛玉本是一棵快枯萎的降珠草,投胎到人间来。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伤心流泪。正如小说中“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想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也就是因为这一点,她才能发现常人所不注意的问题。就像: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去红妆的虚伪。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但我认为,黛玉正是因为聪颖过人,才有了如此高的悟性,并无小性,多心之说。
到最后,也许你会说,黛玉死得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一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却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急而亡。这不像我们认识的那么高傲自赏的林黛玉,反而像个情场失意的平常女子。
而王熙凤她带给我的印象是:先猜到别人的想法,提前他人一步想要做的事情,先他人一步完成事情。而《红楼梦》中对凤姐的诠释实是有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很多人就是如此,对于事情太过于执着,不是自己应得到的,却要机关算尽的算计别人,使自己深陷囹圄不得解脱。何必呢?不要抛弃一切强行去追求不可能的梦想,有时顺其自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认为人这一生,概括起来,就是有得意淡然,失意坦然。人这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会有一定的困难与挫折,有的人就会对自己犯的错误过于在意,导致忽略了其他部分,是自己这一生碌碌无为。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平常心吧!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很多。也许吧,事事不可能完美,而人,也是如此……
红楼梦读后感 篇14
琼楼一叶,数百千奇女子,笑探望,凭朱栏,观红尘,叹风华良人寡命薄。
——题记
她是雪芹笔下的才人,是宝玉心中的良人,是观园中的美人,是世俗中的雅人。她的才华无人能及,口如含朱丹,言语似珠玑。那是一盆娇滴的兰,孤高自视的高傲性子和百病相缠的柔弱身子。
这是林黛玉,寄与贾家的一个远戚女子。
在世人的眼里,她是软弱的,是娇羞的,却极少有人能认出她的倔强和坚强。
不错,她爱哭,时常是眼若红桃,丝帕咸润。只要是遇上事端了,宁可哭个昏天黑地,也决不学那别的女子讨好的莞尔一笑。
我猜,这大概是个性,黯然彰显着与众不同。
大概是孤独,她学不来宝钗的圆润,学不来探春的机灵,也学不来湘云的爽朗。她学不来,也不去学,更不想学。于是,便用那如刺一般的高傲逼退了所有想和她亲近的人儿。
有人说她是幸运的,有人说她是不幸的。
她幸运,是家中独女,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请先生教她学识,当个男孩来教养。也造就了这一番叛逆的性情。等父母双双踏上了黄泉路,留她一人世上孑然独立,她便不幸了,寄于他人屋檐下。时刻谨慎倍小心。
我猜,又怕是心中苦闷无处挥洒时候,就哭几场,也好衡平自己失落的情绪。
我弄不清,她到底是惹了谁的怜爱,连雪芹也懒得在她身上多着笔墨修那西施身。只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就带过了她惊世的容貌。
她果真就是一肃幽兰,受不得俗恶气焰的熏燎。只愿抿唇品一品香浓的茶水,再吟一句感叹生死惆怅的离歌。管那是千红是一窟还是一哭,含眉笑望所想的人。用泪水演绎一段悲天悯人的爱情,用略带哭腔的小嗓唱尽了,花儿为谁开,花儿为谁红。
现在,我却不能盯着她那白如羊脂的脸,问她为何要哭。因为她死了——香消玉损
她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思想被众人无情的扼杀了,才华被泯灭在了那个永远回不来的初春晚上。隔院里唢呐正响,她所系之人正欢天喜地的牵着他人拜了红堂。
锣鼓一敲,最后击散了她不甘此生的仙魂。
满天星斗,满地尘霜,无不变色轻啼,来悼这惊芙蓉,比柳絮的才女。她匆匆了结了一身,也不知道临终前有没有再放声大哭,念一念宝玉的名姓。是不是煽动了双唇,却唱不出什么诗。
我只得猜,违背常人的思想去猜一猜她失声漫哭的`原因。
忆起她举着花锄,手捧春花的怜人样,颦眉一笑,颊红暗放。她说:“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是她对生活的幻想,对未来的向往,对冷酷的现实的控诉。
绛珠草还完了红尘恩泪,就是该走的。她来是还泪报恩,却不曾讲要嫁于痴郎宝玉。
该我来说时,我也只得淡淡的笑言:
倾身绛珠落观园,三世菩提聚凌霄。
闺门小掩黛描眉,且望凡尘君戏笑。
岂料宅门世难容,只叹花去美人消。
人生不过梦一场,梦醒万事皆飘渺。黛玉的眼泪,一半是用来感叹世态之炎凉,又一半,则是用来掩饰那藏得滴水不露的坚强。
她是逆水而行的一只纸船,用力游过了,留下的是一段被尘埃锁紧的凄惨爱情,却最终挣扎并消融在这无情世界里。
挣扎,在尘世里深深地挣扎……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的读后感09-23
《红楼梦》的读后感12-12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7-21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7-29
红楼梦读后感07-18
红楼梦读后感07-18
红楼梦读后感07-18
红楼梦读后感07-18
红楼梦读后感07-18
红楼梦读后感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