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观后感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观后感 芳华

管理员

摘要:

《芳华》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芳华》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芳华》观后感1  二○一八年元旦临近,前日就在网上预购了电影《芳华》的门票。昨天午后,驱车22公里从沈抚新城去到了横店影院抚顺市印象新城店,观……

《芳华》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芳华》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芳华》观后感1

  二○一八年元旦临近,前日就在网上预购了电影《芳华》的门票。昨天午后,驱车22公里从沈抚新城去到了横店影院抚顺市印象新城店,观看了由旅美华人美女作家严歌苓编剧、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

  电影《芳华》既是文艺片,也是青春爱情片,还是战争片,影片讲述了部队文工团一群文艺兵跌宕起伏的青春故事。影片同时也很好地诠释了爱情和战争是文艺创作的两大永恒主题的文学艺术理论。这也是继《高山下的花环》之后少有的一部以隐晦方式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争影片。

  笔者记得,从小到大曾看过很多部战争影片,比如《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南征北战》、《车轮滚滚》、《平原游击队》、《渡江侦察记》、《战上海》、《上甘岭》、《三大战役》等等。与《芳华》同为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争影片,是于33年前的1884年冬天上映的《高山下的花环》。

  《芳华》和《花环》都是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争影片,笔者认为《花环》是战争正片,而《芳华》并不是战争正片。从艺术创作的主题来看,《花环》的人物命运是为那场战争的艺术化呈现来服务的;而《芳华》的战争场景与过程是为刘峰与何小萍等人物命运的艺术化呈现来服务的。就其艺术内涵来说姑且不论,只说战争场面的拍摄,《芳华》影片更加震撼人心!

  过去的电影在拍摄战争场景时,多数都是远景拍摄的,万炮齐发、炮火连天、烽烟滚滚……近景都是灰头土脸、浑身鲜血……得益于当今先进的化妆术、道具术和布景术等电影技术的高度发展,《芳华》的战争场景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其中有连续六分钟的战争近景拍摄,枪林弹雨、爆炸残肢、鲜血飞溅、血肉横飞、成片尸体、重度烧伤……等等,这些写真拍摄几乎都是过去的战争影片中所看不到的,而且都是近景拍摄,使观众仿佛置身于现场一样,尤其是在影院观看,给人的视觉冲击力非常震撼!连续六分钟不切换镜头的战争场景拍摄,而且还是爆炸近景拍摄,要求演员一步差错都不能出现,否则将片刻殒命……这就是这部战争影片所带给观众的巨大视觉冲击力,近景战争场景震撼人心!

  《芳华》的演员阵容也基本上都是新面孔,她们扎实的舞蹈功底,着实令当今一些明星们汗颜!拉出当今的那些鲜肉萝莉偶像明星们来看看,有谁能有《芳华》剧中演员们扎实的舞蹈功底?而且这些舞蹈还是民族舞加芭蕾舞……《芳华》剧的演员,没有整容、没有雕琢、没有矫情、没有造作……从容貌到神情都散发着一种天然的美……难怪影院中坐着很多银发的老人观众……艺术就应该回归自然!

  剧中何小萍战士的那段精神病患者的独舞,令所有在场的观众不分男女老幼潸然泪下!不论你是柔弱小女子还是铮铮铁骨汉,在影院看《芳华》影片时没有眼睛不湿润的……战争不但摧毁了人的生命,也摧毁了人的身体,更摧毁了人的精神……

  电影《芳华》同时也告诉我们,永远不要忘却那场渐渐远去的战争……在当今这个和平、幸福与繁华的年代,战争的不测随时都有可能再次降临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忘战必危!

  铭记历史,不忘战争,缅怀先烈,珍视和平!

《芳华》观后感2

  每个生命都有终点,从出生那一刻,我们就开始走向那个点,一步一步、越来越近......

  所有的人和事和物,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灰飞烟灭、消失殆尽。我们想铭记,把他们写在羊皮卷上、刻在石碑上、写在古老的纸张上,最终还是被时间的长河洗劫一空,只言片语中,仿若还能看到,曾经的芳华。

  都说岁月无情,其他它已经足够小心翼翼,每个变化都细微到让人不易察觉,好像变化根本没有发生,好像一切还是从前,对于它的鬼斧神工之笔,我们常常掉以轻心,直到拿出老照片......

  也许敲击这行文字时,有道皱纹已开始酝酿,试图混进某个好看的地方。

  窝在家里看余华的《兄弟》,比起《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好不容易略显生机的一部,看得舍不得出门。在毛毛的再三催促下,放下书,打开门,毛毛短短的小尾巴不停的摇啊摇,舌头开心地伸出来,爪子抓着地板360°打转,一圈又一圈,抓的地板吱吱作响。这家伙,一出门像脱缰的野马,四爪并用一个劲儿往前奔,忙不停歇的兴奋着。溜好毛毛,索性去看部电影。

  旁白说:不想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然后电影落下了帷幕。

  这样的定格应该是最好的,脑海中还是穗子好看的刘海,丁丁爱笑的酒窝,小萍惊艳的舞蹈......彷佛他们不会老去,永远定格在青春,是回忆起来都会自带光芒的芳华。少了男一刘峰,哦,原谅我讨厌老好人。

  看好电影回去路上,已经23点多,遇到一位老人相向而来,70多岁应该有的,总觉得不对劲,这个年纪,这个时间点,一个人在行走,转过头去,老人双手装在棉衣口袋,踽踽独行。本想去问老人是否需要帮忙,是不是跟孩子吵架离家出走?他已经走出蛮远了...... 或许也是在回忆。

  冬季马路旁昏黄的路灯,总是容易引发回忆。

  莫名其妙涌现几个问题:

  人为什么活着?买房买车吗?

  怎样才算是在活着?有生命体征就算活着吗?

  要下一代的意义是什么?繁衍生命、传宗接代吗?

  显然以上答案绝不能使自己满意和信服。

  想起月初公司组织去褚橙庄园游学,褚老马老用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如果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那就增加生命的厚度。马老后来又用自身的例子告诉我们:生命的厚度增加了,也可能反过来增加生命的长度。

  向死而生是不是说,把每一天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去珍惜,去淋漓尽致的活着?

  如果把生命的尽头确定在某一天,再反过来生活,我们是不是就会更加努力、认真对待每一天,把生命的每一天都燃烧透?

《芳华》观后感3

  最近的微信推文里不断被关于《芳华》这部电影的文章所轰炸,作为一个涉世尚浅的九零后,不敢说对于影片的理解十分透彻,但是看完内心着实是很复杂的,诚然,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其的看法莫衷一是,我不会对影片里的任何人物做任何评价,因为他们的确是存在于那个时代的,也许那些经历和最后的结局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存在即是合理。

  影片的开头让我感到十足震撼,一群年轻的文工团女兵在练功房排练舞蹈,举手投足之间的婀娜多姿与曼妙的音乐节奏再加上她们神情的结合,实在让人不得不为此陶醉。就是此刻,何小萍出现在了这里,她看到这些即将成为战友的女兵们的排练的同时,我也看到了她眼睛里的光,那是一股欢喜与憧憬还有一种跃跃欲试,在领队要她表演一段的时候她欣然答应了,全然不顾自己舟车劳顿数天筋骨难以施展开,果不其然,她摔倒了,可是她立马爬起来,说了一句:我还可以做空翻,引来一片哄堂大笑,结合后面的剧情来看,她的许多想证明自己的行为,在他人眼里都是笑话,就像旁白的穗子说的那样:在她进入我们这个集体的第一天起,就被我们当成了笑话。后来发生的“军装”事件让大家欺负她变得更加“在理”,大家越来越觉得理所当然,无穷无尽地嘲笑她,毫无证据就怀疑她斥责她……在跳舞时没有男伴愿意抱她时,刘峰伸出了他温暖的手掌,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和珍视善良,所以,她明白他,一个最好最好的人!“林丁丁”事件使刘峰被下放到边疆,他落魄的时候没有人相信他,更是觉得好人就应该做好事,所做的善事都是理所当然,而一点点风言风语便是十恶不煞,所以他走的时候没有人送他问他除了何小萍,也就是他走的那一天何小萍彻底对这个集体寒了心,所以即便有机会跳A角她也毅然放弃了这个机会,被发配到了前线的医疗护卫队反而更加开心,刘峰也在前线抗争时失了右臂,何小萍成了英雄却也精神崩溃了,一切看似都变得那么凄惨,但是在文工团来院表演时,她看到了曾经所有人都不愿意和她跳只有刘峰伸出手和她一同完成的舞蹈时,她,渐渐清醒了,她心底的意识、情感都慢慢苏醒,她笑着走出大厅,在草坪上独自跳完了这支舞,月光映照在她脸上,我看到了她满足的神色,是的,她抬头的那一刹那,眼睛里泛着光,可能就是在这里,她的精神病好了,她爱那支舞蹈,因为刘峰当年给她的温暖激发了她,给了她活下去的勇气,所以就算是精神失常了她的潜意识里也依然有这些动作的影子,这是她精神世界里无形的引路人。我不知道这样来描述她的情况和心境是否太过武断,但我心中希冀的就是如此,刘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何小萍精神上的救命稻草,从他那里可以找到安慰和那种从没有过的归属感,这样的情感,说喜欢和爱,都实在是亵渎了。

  影片中途在刘峰的背后出现了可口可乐的红色标语,这也是暗示了时代在走向商业化,生活走向快节奏,也进而暗示了刘峰在社会这样的转变下依然没有改变,他坚持了他的初心,那就是,永远做一个好人!两个主人公的结局看似都不好,他们一生的遭遇也的确坎坷,有的人说,看完这部片子,会觉得好人没好报,以后少做好事,顾好自己就行,不否认我有一瞬间也有这样的想法,可是细细想想,影片的最后穗子也说到多年后的聚会,只有他俩的`神情里洋溢着满足与从容,善良,从来都不是为了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而是一种选择,选择了你认为对的事,你的容颜里就会有着其他人没有的知足感,他们虽然坎坷一生,但是重来一次我相信他们依然会如此,小萍依然会在受到所有人排斥时认真练舞,刘峰也依然会不后悔对林丁丁的爱,虽然我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后悔过,毕竟那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可是我看到他多年后看到林丁丁发福的照片时,嘴角还是不由自主上扬,眼睛里也流露着平静,我想,没有谁对谁错,只是他们这一代人的芳华,他们俩是那个时代里鲜明的人物形象,这种鲜明的背后又何尝不是多少现实里的人对那个时代、政策的一种呐喊呢?

  如果你现在问我,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那么我会说,好人就是永远不会出卖别人的人,当利字当头人性经受考验时,林丁丁诬陷了深深喜欢她很多年的刘峰,穗子看到大伙儿欺负小萍也只是在领队批评她们后才说一句你们太过分了……人性根本经不住考验,所以说,我们该做的就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少追问,少苛责,坚持你认为对的事,选择了就不必后悔。一代人的芳华已逝,新一代人在新的时代幕布下,演着截然不同却又同样悲喜的故事。只愿大好年华认真活过爱过,于人于己不负真诚二字,足以。

  影片最后穗子说道 请原谅我不想让你们看到他们老去的样子……那么写完这篇观后随感也只想说请原谅我无法用行文流畅精致的语言来把我的触动表达的淋漓尽致,手法笨拙,实在是不足挂齿,只愿来日常观常思常启迪,日后莫忧莫惧莫停滞,漫漫长路只求踏实前行。

《芳华》观后感4

  《芳华》虽已是去年的老电影,可再次观看时,心中还是五味杂陈,有着说不出的滋味。

  这部电影实属良心作品。它包含着文工团中文艺兵们一起训练一起生活时的愉快;包含着何小平翩翩起舞时的优美和战场上救助战士们时的勇敢无畏;它有着战场上战争的冷酷无情,也有战士们的坚毅与誓死守卫;还有着六七十年代人们最美的年华。

  当然,它包含了令人向往的美好回忆,但也带着让人避之不及的阴暗一面。何小萍初到文工团时遭人排挤,烂好人刘峰最终落得残疾、受人欺负的结局。我不禁地想:为什么好人总得不到好报呢?反而是那些存有私心,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过得滋润呢?难道正应了"坏人吃香的喝辣的爽死,好人吃糠咽菜的穷死”这句俗语?但其实啊,不是说好人做不得,但也需有个度,像刘峰这“烂好人”,大家都把他的好当做了理所应当,也就造成了如今的情况。

  在电影的最后,刘峰和何小萍相互依偎在一起,衣着虽简朴面容却带笑。这也许就说的是好人看穿了虚名,得到了真正平淡的幸福吧!不信,那你瞧: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的改变。倒是刘峰和何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

  仅以此谈,献给我心目中的《芳华》。

《芳华》观后感5

  只是听说《芳华》电影下架了,才找来小说的。也刚刚知道,《芳华》和《陆犯焉识》的作者是同一人——严歌苓。读她的文字,伴着一种隐隐的疼痛,如读萧红,伴随的是无边无际的寒冷。

  《芳华》讲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群文工团的少男少女青春的故事,以及以后人生的故事,有快乐也有烦恼,有幼稚有成熟,有光明磊落也有阴险狡猾……或许,谁的人生都如此,人生百味都会尝遍。

  作者是以潇穗子的口吻,重点讲述了刘峰和四个女文艺兵的故事,作者慢慢道来,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但是有令人震撼的心理活动描写,入木三分地对人性的剖析,读之,会浮想联翩。读这部小说,让我想到张爱玲写的《小团圆》,字字句句真真实实地刻画了辛酸往事,对自己,毫不“怜惜”。同样,在《芳华》中,作者对几个年轻人也是毫不留情的,对社会的一些怪状,人性的诸多弱点都是一针见血地刻画。

  故事的主角是刘峰,又名雷又锋,这个名也昭示着刘峰和雷锋的相似之处——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因此,在部队他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荣誉,这些荣誉,都是他的“雷锋精神”换来的,并不是本职工作干得多么好。作者也调侃了,要想获得嘉奖,不用本职工作干得如何出色,而是在本职工作外干一些有“奉献”意义的小事,会更讨巧。刘峰就是这样一个人,团里上上下下的事都是他的忙碌,不管谁有了困难,他都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因此,当时团里的人都用高标准来要求看待刘峰,只因他是“圣人”。

  刘峰爱上了林丁丁,一个会唱歌的女孩子,但是林丁丁不爱他。刘峰和丁丁独处的时候,受不了“诱惑”,摸了丁丁的后背,结果,丁丁大喊“救命”。顿时,刘峰头上所有美好的光环消失了,一个英雄,一个楷模怎么能随便“猥亵”女孩子呢?刘峰有了各种各样的罪名,被下放,开始了他“惨淡”的人生。

  刘峰其实不是个名义上的“雷锋”,而的的确确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这是潇穗子多年后才明白的。

  当时有个强主任专门占女兵的便宜,大家给他取了个外号“q奸副主任”,这话被传到了强主任的耳朵里,然后就开始追查,这个缺德名到底是谁取的。查到刘峰这里,刘峰宁可自己挨骂,宁可自己得罪上司,也不供出战友。做这样的好事,是不会得到嘉奖的,刘峰也做了。

  文工团里,大家都歧视何小曼,男文艺兵都拒绝跟她合作,刘峰自告奋勇地跟何小曼合作。也就从那时起,何小曼爱上了刘峰。刘峰不爱何小曼,他只是想给当时孤苦无依的小曼最纯真的帮助,仅此而已。但是,刘峰好比一道阳光,照亮了何小曼灰暗的时光,所以,她爱上了刘峰。

  在战场上,刘峰受伤,被一个护送给养的司机发现了,他发现刘峰危在旦夕,想以最快的速度送去救护站,但是,刘峰指路的时候却指向了接受给养的部队驻扎处,文中写不知刘峰是不是有意,但是,读者都知道,刘峰是故意的,他早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那场战争在作者笔下只是轻描淡写地写了一写,但是管中窥豹,战争极其惨烈,刘峰他们的部队仅在一夜之间尸横遍野,除了刘峰幸免。

  何小曼作为医务兵也上了战场,她背着一个受伤的战士徒步走了很远,成了英雄,到处演讲作报告,她却因此而患上了精神病。就是今天,我们身边也会出现这样的英雄,只因时间地点和事件都对了。她的新婚丈夫,也在这次战争中牺牲了。小说中,几乎没有提听到丈夫去世的噩耗之后,何小曼的反映,看来,何小曼根本不爱这个丈夫。形成反差的是,小说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小曼在死人堆里找刘峰的情景。

  刘峰,不只是个“好人”,还是个忠于爱情的人。他爱林丁丁,但是,林丁丁一心找一个高干的子弟。丁丁最后如愿以偿,嫁入“官家”,但是备受歧视,最后分道扬镳。看来,人生仅仅有目标还不够,还要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哪怕目标实现之后,还要不断提升自己。

  刘峰被告发后,命运发生改变,但是,刘峰依然爱着林丁丁,没有因丁丁的告发而怀恨在心。

  转业之后,刘峰找了个农村女人,结婚生子后离婚。生活窘迫,刘峰在海南做小生意,找了个风尘女子同居,那风尘女子跟着他走了几年正道,后来又重回风尘。他和风尘女子在一起,不是因为爱,或许也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能帮帮这个风尘女子走上正道。但是,现实的残酷,有时不是个人的渺小的力量能对抗的。

  刘峰患了癌症,为了不给任何人增加麻烦,他守口如瓶。在他去世前的几天,潇穗子去看他,他还说自己的病没事,好多了,他只是不想让穗子为他担心。

  最后的时光,他和何小曼在一起,他们之间不是恋人关系,因为刘峰认为自己的心不在小曼身上,不能对不起小曼。刘峰的心,自始至终没有变过,他爱丁丁。小曼呢?爱了刘峰一辈子,却没有得到刘峰的爱,但是她却得到了刘峰最无微不至的照顾,刘峰能想到的,能帮的,都在临死前帮小曼做好了,安排了。小曼大概也是幸福的,爱不是得到,爱是陪伴,她陪伴刘峰走完最后的时光。在《陆犯焉识》中,爱也是陪伴。我想,这大概也是作者所理解的爱吧。

  这是我最喜欢的爱情结局。刘峰坚守爱情,小曼用爱陪伴,他们都是值得敬佩的。

  最后说说潇穗子和郝淑雯吧,潇穗子和一个男文艺兵写情书,手都没拉过,这也不是真正的爱吧,是在那个压抑个性的时代,自我“解放”,或者说是“抗议”吧。但是,郝淑雯横刀夺爱不说,还怂恿男文艺兵将情书交上去,揭发潇穗子,结果潇穗子被批判。哎,多么荒诞的时代啊。郝淑雯最后跟一个比她小的“二流子”结婚,改革开放后,她的丈夫抓住机遇,家财万贯,但是,最后还是各走各的道。三观不同,还是难将就一辈子。

  故事读完,我的心里依然隐隐作痛。或许,为刘峰,为小曼,也或许是为另外一些会唱歌会跳舞,充满了青春气息的文艺兵。命运多舛,且富有戏剧性。读小说,似乎就是读人生的过程。

  小说中,那段当文艺兵的日子,真的是活色生香啊,有笑有泪,有动听的歌声,有曼妙的舞蹈,有嬉笑怒骂,有梦想和现实的激烈冲突,有真诚的友谊也有不堪的猜忌,不管经历多少年,都会永远焕发着清丽的芳香和明媚的华彩——青春岁月永芳华。

《芳华》观后感6

  昨晚看了电影《芳华》,老实说昨天看的时候觉得没什么好看的,情节很平淡,但是因为是严歌苓的作品,我喜欢这个女作家,所以还是坚持看完了,看完后当时也没啥大感触,毕竟自己没有那种年代感,没法做到触景生情,但是脑子里有个疑问:作品是以穗子的口吻叙述的,她在影片开头说这篇故事的主人公不是她,而是刘峰和何小苹,可是整个一部影片看下来,我并没感受到故事就是围绕他俩展开的,与其说是围绕他俩,还不如说是围绕那整个文工团,但是为什么,叙事者又认为是围绕他俩来写的呢?

  带着这样的思索,我得出了自己的一点感悟,刘峰与何小苹身上有一个共同的东西,那就是简单和善良,刘峰热心于帮助他人,凡事都为人着想,可是这样的一个好人最终只是因为自己追求纯洁的爱情而身陷囹圄,人家都觉得这样的好人只适合做万能胶,而不配拥有属于自己的爱情,而其实他自始至终对爱情非常忠诚和坚持,可是他不被理解!最后在战争中失去手臂,之后的生活也拮据和清贫!

  而何小苹呢?她也是个苦命的孩子,父亲坐牢,母亲改嫁,从小被忽视,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都严重缺爱,受尽欺负,她是孤独的,可怜的,原本以为当兵了可以赢得新生,但是还是受人欺负,只有刘峰真心地帮助她,尊重她,她感受到了刘峰的善良和值得信赖,她内心为刘峰这样的好人没有得到好报充满了愤恨和对人性悲凉的心寒。

  若干年后,文工团解散,大家各奔东西,每个人都变了,或许变得世故,或许变得圆滑,或许变得冷漠,或许变得现实,人各有志,每个人的机遇与遭遇都是不同的,其实改变是多么的正常,但最后,穗子孩子的婚礼上,大家重新聚到一起,穗子以叙述者的口吻告诉我们:大家都改变了,似乎大家都有点小小的失落,而唯独刘峰与何小苹反而有一种平静中渗透出来的知足!

  我觉得这是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芳华易逝,唯一能永恒不变的是什么?是人性中本真的善良与平和,刘峰和何小苹从表面上看历尽生活的磨难,而到中晚年,虽然经历生活的洗礼,但他们收获了平和,保持了本真,我觉得这就是他们得到的生活最好的馈赠,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永远留住了自己的芳华!

《芳华》观后感7

  看过电影《芳华》后,便找来原著读了起来,读后发现,还是更喜欢电影的表达。电影里稍显圆满,是我愿意接受的表述方式。而原著则一针见血地剖析了人性的弱点,结局也令人惋叹。

  《芳华》讲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文工团里的少男少女们有关青春的故事,以及各奔东西后为了生活过出的世间百态。他们的生活有幼稚也有成熟,有欢乐更有泪水。

  故事的主角刘峰,又名雷又锋,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团里不管谁有了困难,他都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也因此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荣誉,是出了名的“活雷锋”。他爱上了团里的上海女孩林丁丁,如果丁丁也爱他该多好啊,那么他的命运也许就不会那样曲折。可一个“如果”包含了多少的无奈与辛酸,丁丁不爱他,所以在刘峰与她发生肢体接触时她下意识的喊了声“救命”,这一声“救命”让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把刘峰推进了深渊,让这个给过大家无数帮助的楷模走入了黑暗。如作者在书中所写,他们那个时候其实对刘峰是有妒忌心的,总盼着身边这个“圣人”可以出点乱子,自己不想着进步,似乎别人退步了,自己和模范的距离就近了。这一天终于被他们等来了,他们抓着了刘峰的“把柄”,刘峰便有了各种各样的罪名,被下放到伐木林、参加越战失去一只胳膊、转业、再也没有爱上任何人、患上癌症离开世界。

  刘峰因为林丁丁而误了终身,而书中的另一个女主人公何小曼也因为刘峰误了终身。

  小曼的童年十分不幸,父亲因忍受不了“迫害”而自杀,母亲带着她改嫁后,她的生活里便充满了阴霾,本以为进了文工团就可以开始新生活,可大家不喜欢她,男文艺兵都不想与她搭档跳舞,刘峰自告奋勇地跟何小曼合作。从那时起,小曼就爱上了刘峰。读后感·可刘峰不爱小曼,他只是想给小曼最单纯的帮助,仅此而已。可刘峰就像是一束光,照进了小曼的世界。

  刘峰患病最后的时光,何小曼陪在刘峰身边,他们没有结婚,也不是恋人关系,刘峰坚守爱情,小曼用爱陪伴。

  读完故事,心里隐隐作痛,为刘峰,为小曼,为那个被作者撕裂的大结局,为这个不美好的故事。然而这就是人生,这就是人性,每个人都不完美,内心深处总会有一些不想为他人所知的地带,也难免因自私给他人带来无意的伤害。努力的生活,但难免会事与愿违。面对命运,生命如此渺小,我们无法为所欲为,更无法左右他人的感情。幸运的是我们都拥有一段无畏无惧的青春,可以尽情哭、尽情笑、大胆的去追逐。生命终将逝去,但夺不去的是那段永恒的记忆,认真生活的岁月永远都是芳华。

《芳华》观后感8

  “多希望有一天突然惊醒,发现自己在一节课上睡着了,一觉醒来还在初中的教室里。老师的粉笔迎面而来砸到你的脸上,提醒你,上课不要睡觉。你告诉同桌,说做了个好长的梦。同桌骂你白痴,叫你好好听课。你看着窗外的球场,阳光洒在脸上,一切都那么熟悉,一切还充满希望!”

  这是我们在心里想过无数次的场景还原,也是电影《芳华》最大的主题。

  它最大的痛处在于再也回不去了。人间有多少芳华,就有多少遗憾,一个人在经历了许多事情就会发现,青春真的是一个人拥有过的最美好的东西。

  文工团解散的时候,所有的人哭得稀里哗啦,舞蹈指导老师抱着政委哭着说:“政委,为什么要解散文工团?为什么?”

  这让我想起每次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散伙饭,我明明觉得这样的学习生活无趣又累得要死,盼着它快点结束,可是真的快要结束的时候,又非常舍不得,这里埋葬着我的整个青春啊!

  何小萍穿着病服在月下独舞,那是全片最美的片段。刘峰遭人陷害,被开除出文工团,几乎所有人和他划清界限,那是全片最残酷的片段。

  刘峰唯一一次释放,就是对林丁丁表白,拥抱了她,这个拥抱却让他万劫不复。何小萍唯一一次释放,是拿了林丁丁的军装去拍照,作为新人的她,却永远被室友们钉在耻辱柱上面。

  《芳华》怀旧美好的画面背后,展现出来的,是无奈的现实。

  “一个从来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这句话是我在全片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也是把何小萍和刘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条线,因为他们两个人都是善良的人。

  刘峰被迫的离开文工团,只有她一个人去送行,临走前赌气似的大声喊,想让所有人都听见:“我明天早上来送你!”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团队里的人集体背叛了刘峰,只有何小萍觉得他是一个好人。

  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疏远?因为三观早已不同。

  刘峰和何小萍都是那个时代特立独行的人,何小萍看穿了文工团所有人的勾心斗角,利己主义,即使给她跳主角的机会,她也不屑与那些人为伍。

  后来她从文工团离开,跟随刘峰的脚步去当了一个战地护士,她在病榻前,那个十七岁的士兵问她有没有心上人,她说:“我配不上他(刘峰),他是个很好很好的人”,看得我眼泪差点掉下来。

  多年之后,萧穗子成了知名记者,林丁丁嫁给了华侨,陈灿变成了地产商,郝淑雯跟他有了孩子,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而刘峰断了一只手之后,变成了一个从事书籍运输的小贩,他的车子还让城管收了,自己没钱交罚款。

  刘峰的日子虽然不富裕,但是自足而充实,他和何小萍相约着一起看望那些在战争中死亡的战友。

  电影在最后用萧穗子的角度说:我是在20xx年的春天,孩子的婚礼上,见到了那些失散多年的战友的,不由得感叹,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但是不难看出岁月对每个人的改变,和难掩的失落,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

  青春就像是一场盛大的流离失所,在洗尽铅华之后,许多人对人生满是失落,而只有那两个相同的温暖灵魂靠得越来越近。

《芳华》观后感9

  一代人的芳华已逝。

  观影结束,不免有些许感慨。影片开头,是萧穗子的旁白,那个漂亮活波的女孩。可叹萧穗子的爱情,是因为她把最好的东西献给了爱情,可惜爱情什么也能留下,就溜走了。她在整个文工团里面算是性格比较好的一个女孩,谁也不得罪,谁也不讨好,所以走到了最后,生活也赐予了她很多美好的东西。而对她最寒心的是刘峰离开文工团的那一天,何小萍受欺负的那一天,她从来没有站出来过,那个时代,善良的给予也显得无比的奢侈。

  林丁丁,那个笑里带花的姑娘,初见就是一普通姑娘,没什么特别的,细看却像是上瘾一般,对她的笑产生了迷恋。可是为什么就是这么一个让人迷恋的姑娘,在刘峰受到处分时选择了沉默,也许是当时刘峰跟她告白时的冲击,也许是当时还不懂得怎么处理感情的问题…一切的一切都只是猜测,细节我们无从可知。但我始终相信,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得已,她们始终还是善良的。

  时代造就了刘峰,让他变成了“活雷锋”;时代同样毁了他,在他的心里也就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作为“活雷锋”给他带来了些许荣耀,正是因为这些荣耀,才会显得那对于林丁丁的那一点私心也要不得,成为别人眼中的沙子。刘峰最可悲的地方在于什么事情都为别人着想,最后什么也没落着,可叹人心。退伍后的刘峰跟人合伙做生意,车被联防办扣了,非让交1000块钱才能赎回车,刘峰不愿意还被人打了,战争英雄也不过如此,现实的残酷逃也逃不掉。

  何小萍,本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女孩,面对嘲笑,她勇往直前,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可就是这么努力认真的姑娘,在她受欺负委屈时,没有人愿意对她施加援手,任凭善良在每个人的心中一点一点被摧毁。在小萍被人嘲笑,爸爸去世伤心时,刘峰陪在她的身旁,虽然话不多,却足以暖人心。小萍最能感触刘峰的善良,所以心里对于那些伤害刘峰的人最愤怒。

  影片当中的战友情,也很让人感动,比如刘峰在1979年中越战争当中保护战友尸体,影片旁白说的是那颗做英雄的心,然而我却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那是一种使命的召唤,那是一种男人的担当,更是对于战友情最完美的诠释。战争结束,文工团面临解散,离别的那一天哭的稀里哗啦,战友情显得弥足珍贵。在大家一起唱起那首战友的歌时,我旁边一对老人也轻轻的哼唱了起来。影片结束时,看到了那对老人在女儿的搀扶下走出了影院,不免感叹时间的飞逝。

  一代人的芳华已逝,愿你把握好自己的年华,愿你心中的善良永不泯灭。

【《芳华》观后感】相关文章:

1.《暖情》观后感

2.风之谷观后感

3.《夺冠》观后感

4.孔子观后感

5.《借钱》观后感

6.《飞天》观后感

7.《弱点》观后感

8.《2012》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