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天祥》有感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文天祥 有感

管理员

摘要:

读《文天祥》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文天祥》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读《文天祥》有感1  冉冉红阳在东方升起,五星红旗……

读《文天祥》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文天祥》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文天祥》有感1

  冉冉红阳在东方升起,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那是一面飘扬了五千年的旗帜,任凭风吹浪打,它从未倒下;那是一面用勇士的血肉编制的旗帜,多少夜里,它闪烁着血红的泪光……

  铁马冰河,锣鼓喧扬,中华民族历经了多少沧桑?时光匆匆,念念不忘的,激励我们的,还是那句被后人诵读了无数遍的诗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亦何欢,死亦何惧?近族英雄文天祥被俘后,曾做了三年土牢,这是怎样一段时光啊,而他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女,却多次严辞拒绝了仇敌的劝告。当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告他投降时,他只有一句话,从来只有一句话:“唯有以死为国效力,我毫无所求!”

  文天祥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句号,或许他的肉体不在了,而他却留给了世人一个完整的叹号,他的灵魂萦绕在千千万万爱国子民的心中,从不消失!

  是啊,从不消失。

  当镜头转移到几百年前,那个喊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岳飞,也是给予我们满腔热血,喊起爱国的口号。

  当母亲一笔一划的在年幼的岳飞背上刻下“精忠报国”四个字时,小小的岳飞就懂得自己的使命。当命运把他逼向绝路时,他也懂得,怎样精忠报国……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岳飞生在乱世,在爱与恨中成长,不惜一切代价收拾山河,在一腔爱国之心中,澎湃成长,勇往直前!

  狼烟起江山北望

  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

  心似黄河水茫茫

  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

  恨欲狂长刀所向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他乡

  何惜百死报家国

  忍叹息更无语血泪满眶

  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究竟激励了多少沉睡的双眼?而90后的我们,追求的已经不是这样的一种精神,花花绿绿的`shopping,热热闹闹的party。是不是在世俗的熏陶中,我们淡忘了血与泪的历史?幸福的生活是否让我们忘记了祖国的伤痛?

  飞翔的白鸽告诉我们已经远离了战争,而下一个迎来的将是更加可怕的精神大战。

  愿和平鸽飞入我们心中,愿鲜红的旗帜永开不败,愿血泪激励我们的灵魂走向辉煌!

读《文天祥》有感2

  文天祥,爱国忠臣,宁死不屈,意志坚定,大义凛然!

  爱国忠臣。从被俘的服毒绝食,到拒降的宁死不屈,再到囚禁生涯中震撼人心的《正气歌》,文天祥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爱国!他为亡国痛心,为奸臣愤恨,为皇帝的软弱无能悲哀,为人民叹息,为元朝那些胸无点墨、蛮横无理的臣子而感到可笑。天啊,你为何看不到文天祥的心痛与无奈?也许,只有在这众人误解、国家易主的生死关头,文天祥的爱国之情才能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撼动天地!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每天受着教育,学着政治,爱国主义的定义背得滚瓜烂熟,可是,怎么去实践呢?我很茫然。直到我认识文天祥这位为国献身的民族英雄!他的爱国是我崇拜的,也是激发我爱国情怀的一种动力,虽然我做不到他那样决绝,但我会努力认识自己国家的`价值,牢记自己是个中国人,立志为国争光!

  宁死不屈。文天祥不怕死,因为死去的只是躯干罢了,而精神永存。正如我现在所学到的他那高贵的品质从未变味,永不褪色。他知道一定会有理解他的人,他的死,一定是有价值的。可能在当时,这样的人都被迫屈服于元朝的统治,无法表达对文天祥的崇敬之情;但在现在,我们理解他当时的处境,理解他内心的悲痛,理解他能鲜红的赤子之心!我想我会努力继承他的爱国,他的忠诚,把他们一代一代传下去,让民族精神永不灭!

  意志坚定。元朝统治者明白文天祥的赴死,所以他偏要摧毁他的意志。只是文天祥不是普通人,他看到了卖国贼的胆小,看透了旧主的无能,看透了元朝大臣的无知,他都不怕!无论怎样,他都把一颗赤子之心放到他们眼前,他明白,这足以证明一切,足以打败一切!

  而我呢?除非被逼是不会完整地做完一件事的,但要是被人吓唬,更不知道能干出什么丢人事了。所以,我必须要建立好我的人格,加固自己的意志,将自己爱的东西坚持下去,退缩就是失败。

  大义凛然。作为南宋宰相,他对人彬彬有礼,遇事镇定自若,他的话直指对手要害,他的文章将大义凛然展露无遗。我缺乏的正是这样一种镇定的气质,而他是我学习的榜样!

  文天祥,你永垂不朽!

读《文天祥》有感3

  今天上午,我在家里读了一篇名叫《文天祥》的课文。我深深的被文天祥热爱祖国、宁死不屈的`精神品质所感动了……

  这篇课文讲的是1271年蒙古改称大元,并攻陷了南宋许多地方。许多南宋官兵都弃城而逃。这个消息让文天祥知道后,他毫不犹豫地变卖了家产,组织了勤王军,投入到抗元战争中。由于勤王军没有经过训练,最后被元军打败,文天祥不幸被俘。元军屡次劝降都被文天祥严词拒绝了。最后,在1283年1月的一天,文天祥被杀害了。

  在文天祥被俘后,面对元军的三次劝降,文天祥都毅然拒绝了。最后还用《过零丁洋》一诗回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来表达自己的一腔爱国热情。在元朝皇帝亲自劝降时,他为什么不投降呢?因为他有一颗爱国之心。如果他投降,不就不会死了吗?不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了吗?我想,他当时一定在想,如果我投降了,就会有更多人投降,那么我们的祖国就没有人保护了,那就真的亡了!

  读了这篇课文,不禁让我想到了为国捐躯的刘胡兰。她被敌人抓住后,不管敌人怎样逼问,她都不告诉敌人伤员藏在哪里。最后,她被敌人杀害了,那年她才15岁。如果我们是刘胡兰,我们也会像她一样吗?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告诉敌人伤员在哪。这样看来刘胡兰是多么伟大啊!

  我们应该尊敬并学习他们伟大的精神品质。我们现在应该努力学习,长大以后做一个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人。

读《文天祥》有感4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文天祥的故事》。里面主要讲了:文天祥做了官,他带着士兵去抗战元兵,最后,眼看就要被元兵抓起来了,文天祥就拿刀自尽了。因为他宁愿死也不愿意落在元兵手里。

  这本书里我最佩服的`就是文天祥了,因为他很爱自己的国家。文天祥每天身上都带着一把刀,因为他想如果有一天自己落在元兵手里,就拿刀自尽,以身许国。我也很佩服文天祥说的一句话,那就是:死就死,我宁愿死也不愿意落在你们手里,反正人早晚要倒下,还不如为国做出一点贡献。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人都要爱国,不能做对不起国家的事。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在说话,有时书还会让你快乐,帮你解难,所以同学们,赶快拿起身边的书读起来吧!

读《文天祥》有感5

  在我看来,喜欢一篇文章不外乎两种理由:一是由于文章本身的魅力,二是出于对作者的仰慕,文天祥正气歌读后感。而于文天祥,无疑是两者兼而有之。

  知道文天祥其人,其实早于他的诗文,并一度惊讶于在暗弱的南宋,曾有过这样一个铁骨铮铮的文人。

  当元军的铁骑南下,国家危在旦夕时,他变卖家财,毁家纾难;在宋朝风雨飘零之际,他率军转战四方,奈何不遂人愿。而最为人所折服的,是在被捕之后,面对威逼与利诱,犹能坚守节操,毫不屈服。与众多降元甚至转而为元灭宋的南宋官员相比,愈加让人感佩。

  我们不必深究他的坚持是出于什么的影响,一个能坚持自己信念与理想并为之付出生命的人,无疑是一盏明灯,照彻了昏暗历史的一角。斯千百世以下,犹能振奋人心。

  文天祥在诗文中提过骂贼而死的颜杲卿,可见一个榜样的力量。而自宋以降,无人不知文天祥,至明末转战中原的张苍水,

  犹比之于文天祥。正是他们,塑造了中国人的脊梁。其一人之行,胜过立万言书,功莫大焉。

  文天祥的风骨与信念,于其诗文中可见一斑。《正气歌》写于他被元军羁押狱中三年之后,而于其中,我们仍能看到他的不屈服。在序中他描述了狱中生活环境的恶劣,而胸中自有正气可凭。而后历数先贤,以明心迹,“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正是他的真实写照。

  譬如莲生淤泥中,取莲华而勿观于淤泥。不必看那卑微,那软弱,那屈服,那残忍,只需看这黯淡却永久的灯火,而心慕之向往之行效之,便足矣。

  于今之世,我们虽不必如文天祥一般以生命来坚持,然而,存养胸中一段正气,塑造自己的信念,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王某明临死前对弟子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对于学习文天祥,我们只要做到这般,便足矣。

  斯人已远,留下的是充塞苍冥的正气,而正要我辈中人发扬光大,教这《正气歌》传承,千百世降,犹不衰绝。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孟子·公孙丑上》中一句话。对于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我的理解是:浩者,白也,纯洁也,如天之气也。浩者,广袤无边也,胸襟广阔,大公无私也;然者,自发,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发于真心。孟子所讲浩然之气是义与道的集合体,集合了义与道的浩然之气,便与天地合一,有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据此,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我体会孟子之浩然之气具有以下性质:纯洁之气;无私之气;出于真心即信念之气;正义之气;真理之气。浩然之气合于天地就是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相符合,按客观规律办事。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所以说这种"浩然之气"是"配义与道",是"集义所生","无是,馁矣。"有了这种"浩然之气",就能具备一种崇高的精神美、人格美。……所谓"善养浩然之气",也即是要培养自己这种"美"、"大"、"圣"、"神"的崇高品格。孟子认为一个人具有了这样崇高的品格,在精神上就会体现出浩然正气,就能"知言":不仅自己言辞理直气壮,而且善于辨别各种错误的言辞。可见,志、气、言之间是有密切关系的。……"志",指心,即指人的内在的人格与品质,"气"就是这种"志"在精神状态上的体现,而"言"是具体表现"气"的特点的。所以,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孟子所说的"气"是仁义道德修养的结果,是可以学而后至的,而非先天个性气质特征之表现,因此与后来曹丕所论之"气"不同,韩愈《答李翊书》中所说之"气"与孟子较为一致。

  钱逊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说过:“一部四千年中国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中国史,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故使中国屡仆屡起,屹然常在。”中华民族有这么一种正气支撑着整个民族的发展。虽然中华民族经历了很多的曲折和苦难,但是民族正气最终能够战胜困难,发展壮大”在历史上,不断有正气的故事、正气的人物出现。我想举文天祥的例子来说明。文天祥在历史上代表着我们的爱国传统和民族主义精神。他坚持抗元,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他写的《正气歌》很好的体现了他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也能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民族精神。

  我们怎么样才能保持这样的品格呢?就是我们不应该去计较个人物质生活是怎么样的美好,而是要符合个人的理想,对得起自己的良知,保持独立的高尚的人格。像齐国的史官,他秉笔直书,不为了权势而放弃自己,把道德和人格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就是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精神生命的价值高于物质生命,物质生命并不是最高的价值。实际上,古今中外一切先进人物,都是把精神生命、理想追求放在第一位;如果所有的人都把物质生命放在第一位,我们人类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这一点,把精神的追求,人格理想的追求,放在第一位,是中华民族一个突出的精神,是我们爱国主义的根源所在。

  文天祥死后在自己的腰带上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反映了他的思想。他所有这些从哪里来呢?就是从先贤传统中得到,另一方面就是从孔孟传统文化中得来的。“惟其义尽,所以仁至”,他一辈子都在追求这一点。孟子讲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就是要不断积累,才能达到浩然之气。文天祥就是这样做的。这说明民族精神的根源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反过来,这些事迹是怎么流传下来被后代继承的呢?靠文化的.积累,靠我们的史书,靠文学以及其他的发展。他们的思想体现在他们的诗文之中,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正是这些,让民族精神不断的延续发展,被后人所传承。如果我们把这些都丢掉,不学历史了,或者历史不去讲这些东西,只记载生产力怎么发展,阶级斗争怎样进行,这些就都不为人知了。我们也应该认清我们现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进行的,要充分看到它的困难所在,读后感《文天祥正气歌读后感》。现在要从头做起,要告诉人们传统讲的是什么,有些什么东西,然后帮他理解,让他去选择,这是个非常非常艰巨的事情。

  在今天,这句话就具有了及其丰富的政治色彩,教育色彩和各种丰富的内涵,当然,我们所说的大气同孟子的“浩然之气”不尽相同的但读书的过程无疑是境界宏大的阶梯。如果说文章是社会生活、人类情感的载体,那么它自然是作者见解、才智、素养的反映。清沈德潜说:“有第一等的胸襟,第一等的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阅读的视野决定写作的视野,阅读的品位决定写作的品位。读书的过程是吸纳,也是接受心灵的沐浴。读屈原,我们怎能不为他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志向感染?读司马迁,我们怎能不为他的多舛遭遇扼腕,不为他的非凡成就赞叹?读霍金,我们读出了蕴藏在他那枯槁躯体里的生命之光,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读林则徐,我们读懂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真正内涵。有了这种广泛阅读的积淀,释放的文字怎能不是晶莹澄澈、视野开阔呢?

  我善以自然养吾浩然之气。大自然赋予了人们生命,更赋予了人们对美的感情,以及心灵的纯净。站在高山之巅领略天空的浩渺,站在与天最接近的地方,感受天高任我飞的壮志,有一种想驰骋的感觉。听大海波涛拍岸的声音,体验大海的无所不容和那一片蔚然。我想自然界的美感是真正需要人们的品味的,这是一种原始的干净的美。在这个大都市里我们总是忙碌着,却很少停下脚步来想一想,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东山魁来的正义所以著名,巴金的作品这所以受人爱戴,是因为一种原始的真实。这种真实与清澈可以让人细细品味,回归自然。

  我们要学会以天为尺,放开辽阔的胸襟去接纳多彩的生命。学会用飞鸟的标准去读飞鸟,读出一首动人的飞鸟之歌;学会以海为度,张开宽广的臂膀去拥抱平凡的世界;学会以少年的情怀去读少年,读出一则风花雪月的吟唱;学会以老年的情怀去读老年,读出一则睿智达观的情怀。我愿以天为尺,将生命丈量成辽阔的苍穹;我愿以海为度,将生命稀释成浩瀚的海洋。

读《文天祥》有感6

  我读了许多的名人传记,但是唯有文天祥的令我感动。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文天祥抗元入侵的故事。公元1275年,元军大举进攻,文天祥组织各地义军与元军进行激烈抵抗,无奈虽然义军英勇奋战,却仍然挡不住元军进攻的步伐。元军兵临临安时,谢太后派文天祥出城与元军主帅伯颜谈判,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投降。元军占领了临安时南宋还有部分区域未被元军控制,伯颜企图通过文天祥来收拾这个残局。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送至北方。在押送途中,文天祥成功的`逃回了南方,继续指挥各地义军收复失地,却在一次战斗中被元军主力打得妻离子散。文天祥没有气馁,重整旗鼓重新备战。1278年,文天祥被元军包围了起来,服毒未遂,被元军俘获。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押送至大都(北京),元朝宰相、宋恭帝、元朝皇帝先后前来监狱劝降,可是文天祥不为其所动摇,最终被杀害于1282年。

  文天祥是我国著名的抗元英雄,我国气节的代表。他深陷敌营,却丝毫不胆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我最喜欢文天祥写的一句诗,它表明了文天祥在狱中视死如归、令死不屈的精神。

  文天祥的故事感动着七百多年后的我们,你觉得他是什么样的呢?

读《文天祥》有感7

  《文天祥千秋祭》在鲁教版中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是这篇文章写得太棒了,个人非常喜欢,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坚强的`意志,铮铮铁骨的男儿本色,语言优美流畅,读来朗朗上口,非常值得品读精读。

  铮铮铁骨,只能被掰断,不能被掰弯。

  他既然决定活下去,诱降、淫威、囚禁、或是孤独,又能奈他何?

  他注定是要怀抱着对宋国满腔的赤诚,一个人,悄悄的离开。

  但他没有消失,他在每个人心中活了700多年,也在每个人心中种下一颗种子,用每一次的震撼与感动来浇灌。

  我想,那种子早已生根发芽。

  忠臣文天祥,忠了生命,忠了灵魂,这便是英雄的力量,熠熠闪光!

  想当年,兵败被俘,遥行千里,其志不屈。三次诱降,北地遭禁,威逼利诱,其志不移。两次舌战,南宋状元,岂是凡人,其才毕现。一次难眠,疾笔行书,掷笔长啸,其心可见。

  浩然正气,名垂汗青。流芳百世,光芒不灭。民族英雄,唯有天祥。

读《文天祥》有感8

  南宋末年,元兵南侵,灭了南宋王朝。在这国破山河碎之际,明知力量单薄,文天祥义无反顾奉诏起兵勤王。最后兵败被俘之际,面对敌人高官厚禄的诱降条件,他毅然走赴刑场。文天祥隐居文山时,虽然过着“倦策吟诗杖,频烧读易香”、“客来相问讯,寄语有新诗”的闲逸生活,但他身在山中,心忧国事。他在《山中感兴三首》诗中写道:“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故人书问至,为言北风急。”“挑灯看古史,感泪纵横发。”在《夜坐》诗中写道:“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他不甘心于被迫闲居的生活,时刻都想出山为国效力。

  后来文天祥被扣留皋亭山时,作《二王》诗:“一马渡江开晋土,五龙夹日复唐天。内家苗裔真隆准,虏运从来无百年。”表明诗人以社稷为重,要求国家统一的`思想,预言元人的统治不会很长,南宋“二王”将开创中兴之业。山大战时,文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诗曰:“兵家胜负常不一,纷纷干戈何时毕。必有天吏将明威,不嗜杀人能一之。”在《二月六日海上大战》痛斥元军多嗜杀人,难以统一天下,南宋山虽败,但抗元战争仍不会结束,祖国统一的局面必定到来。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押解北上,经过赣州时,作诗写道:“江山不改人心在,宇宙方来事会长。”《赣州》对南宋复国、祖国统一,寄予长远的希望。他领导的抗元斗争客观上起了促进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的爱国情操,永远值得我们后人铭记学习。

读《文天祥》有感9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书,这其中的好故事犹如夜空中的星星一样,数也数不清,我就把那最闪、最亮、最美丽的一颗介绍给你们吧,你们可别被它给闪花眼了!

  《文天祥取义成仁》讲得是我们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一生经历。这位民族英雄可谓民运多舛,人生坎坷,他全心全意地为国家付出,可到头来却落了个惨死的下场,不禁让人为之叹息。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故事里,看一卡文天祥的人生历程吧。

  文天祥年仅20岁便高中状元,但在当时,蒙古族正大军南下,妄图侵占中原,而软弱无能的朝廷却坚持主张议和,使得蒙古族越发猖狂。作为宋王朝的一份子,文天祥忧国忧民,可几次请战都被拒绝了,他悲愤欲绝,不得不招兵买马,自己与已称国号“元”的蒙古族战斗。文天祥拿出了自己所有的家当,当做军饷,维持着他所建立的“勤王军”,而此时,屡战屡败的宋王朝,由于形势所迫,不得不召勤王军进京,文天祥想趁机与元军交战,但一心只想议和的宋王朝怎么会答应?后来,因为朝中无人敢以丞相之身份去元军营中谈判,文天祥便以右丞相的身份和几位大臣一起去元军营中商讨议和之事,他义正言辞,气节深深震撼着元军,元军将领怕他对攻占中原产生阻碍,便把他给扣押了,并且不断派遣宋军降将向他劝降,但都遭到了文天祥的讽刺。后来,在爱国人士的`帮助下,文天祥逃了出来,他们一行人历经千辛万苦,死的死,伤的伤,到了福州时,已经不剩几个人了。文天祥再次招兵买马,组织起军队,又开始了与元军的斗争。前几战都大获全胜,而最后一战,元军派了主力对战文天祥,文天祥招架不住,不幸被俘。在被押送回元营的途中,文天祥写了一首正气凛然的《过零丁洋》,其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表现了文天祥的爱国情深,直至将要被处死时,他也没有一点要投降的意思。

  文天祥一生都忠心为国,为了国家,他多次差点儿献出了生命。在他将要被处死时,还从容的朝南方拜了几拜,然后从容就义,真是为伟大的民族英雄呀!我们一定会永远记住他的!

读《文天祥》有感10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次读起文天祥的诗,我的心潮澎湃无法平静。

  曾经的多事之秋,历史的舞台上出现了一个你,血腥与墨香交融。中国的历史上注定有一朵瑰丽的奇葩绽放。虽是匆匆过客但绝非是昙花一现。700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从你雄浑的笔调中感受到你内心的无奈与抱负,仍然可以感觉到你的满腔热血。

  面对山河破碎,面对壮志难酬的困境,你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终至兵败被俘。你想自杀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心志,但天意弄人,自杀未成你却被抓入狱中,你饱受折磨,但你坚负不屈在狱中写下了传颂千古的<<正气歌>>。

  无奈无力,惶恐,零丁是你真实的写照吗?其实你大可不必如此。凭你的才能试问天下谁不识君。但是在生与义面前你毅然选择了义,你给后人留下了一种崇高的'精神。

  历史是多变的,残酷的。而惟独你崇高的气节,慷慨的情怀却应灾难而愈发光亮。你让我知道了人生的无奈,但是你更让我懂得了:即使命运是不可征服的,但至少同样还有一个是不可能征服的那就是人的信念。

  一切都是在岁月中而你却像彩虹一样悬挂在历史的天空。在后来人的心中依旧亮丽。

读《文天祥》有感11

  在众多关于爱国的文章之中,《文天祥》这一篇文章使我受益颇多。

  《文天祥》这一篇文章讲的是:南宋末年,元朝侵略南宋,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文天祥是这一场空前残暴的野蛮的战争中,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他领兵打仗,遭受三次重大挫折,被敌人俘虏。但他坚持决不投降,只求以死殉国。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大英雄。

  我被文天祥这种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精神所感动。在国家危亡紧急时刻,他无时无刻不把国家民族的利益看的最高。皇帝忽必烈以丞相之位劝降,文天祥也无动于衷。文天祥死后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我清楚地记得他《过洋丁零》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诗。他那只求意思不求苟生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是啊,我们也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爱护自己的祖国。虽然现在的我们做不到带兵打仗,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要乱丢垃圾;不要破坏花草树木;不要污染河流……我们要将文天祥当作榜样,将那种热爱祖国,爱护祖国,一心一意为祖国的精神源远流传下去。我们不能忘记祖国母亲身上的伤痕,那些伤痕时刻提醒着我们,只有强大起来,才不会被欺负。

  “文天祥”这一篇文章给我感触很深。我敬重文天祥这样的爱国人士,鄙视那些投降派和卖国贼。要知道,我们现在的安逸生活都是那些爱国人士的鲜血换来的。

读《文天祥》有感12

  今天,我看了《文天祥的故事》。

  文天祥(1236—1283),男,吉州庐陵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民族英雄。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从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至祥兴元年(1278)期间,元军不断进攻南宋,文天祥曾不幸被俘。期间,元军多次劝其投降,企图利用他的声望来收服尚未收服的两淮、江南、闽广等地。但文天祥宁死不屈。后来,文天祥出逃后在宋积极率军抗元,直至兵败被俘。

  在监狱中,元多次派多人,包括: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元朝丞相孛罗、被俘的宋恭帝赵显、以及文天祥的家人等前来劝降,都被他坚定回绝。在监狱中,英雄写下了众多不朽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元二十年(1283),文天祥因宁死不屈,被处决。终年四十七岁。死后在他的身上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穴,去元营议和,大义凛然与元军交涉,结果被扣押了下来。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押往北方。半途中,他找机会逃出元营,组织义军,和流亡至福建的南宋小朝廷一起,开始复兴大计。可惜五羊岭一役,文天祥再次落入元兵之手,并亲眼目睹惨烈的崖山之役,南宋小朝廷被彻底摧毁。最后,文天祥被元军押至大都,惨遭杀害。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文天祥宁死不屈。他在狱中整理了诗集《指南录》,“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表达了与国家共存亡的豪情壮志。是啊,当国家遭受侵略、山河破碎的时候,文天祥的.精神就像是一面旗帜,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

  读完文天祥的故事,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又一个英雄的形象:三呼“过河”,壮志难酬的宗泽;高唱《满江红》,大破金兵的岳飞;抗击倭寇,保家卫国的戚继光;虎门销烟,抵抗侵略的林则徐……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国人,前赴后继,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人类的和平,赴汤蹈火,气贯长虹。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幸福的和平年代,中华民族曾经的苦难,已离我们很远,战争的硝烟,也早已烟消云散。但我们要居安思危,不能忘却挥洒热血的前辈先贤,不能忘却他们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不管我们身处什么年代,这样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是我们远航的方向。

读《文天祥》有感13

  在我看来,喜欢一篇文章不外乎两种理由:一是由于文章本身的魅力,二是出于对作在我看来,喜欢一篇文章不外乎两种理由:一是由于文章本身的魅力,二是出于对作者的仰慕。而于文天祥,无疑是两者兼而有之。

  知道文天祥其人,其实早于他的诗文,并一度惊讶于在暗弱的南宋,曾有过这样一个铁骨铮铮的文人。当元军的铁骑南下,国家危在旦夕时,他变卖家财,毁家纾难;在宋朝风雨飘零之际,他率军转战四方,奈何不遂人愿。而最为人所折服的,是在被捕之后,面对威逼与利诱,犹能坚守节操,毫不屈服。与众多降元甚至转而为元灭宋的南宋官员相比,愈加让人感佩。

  我们不必深究他的坚持是出于什么的影响,一个能坚持自己信念与理想并为之付出生命的人,无疑是一盏明灯,照彻了昏暗历史的一角。斯千百世以下,犹能振奋人心。文天祥在诗文中提过骂贼而死的颜杲卿,可见一个典范的力量。而自宋以降,无人不知文天祥,至明末转战中原的张苍水,犹比之于文天祥。正是他们,塑造了的脊梁。其一人之行,胜过立万言书,功莫大焉。

  文天祥的风骨与信念,于其诗文中可见一斑。《正气歌》写于他被元军羁押狱中三年之后,而于其中,我们仍能看到他的不屈服。在序中他描述了狱中生活环境的恶劣,而胸中自有正气可凭。而后历数先贤,以明心迹,“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正是他的真实写照。譬如莲生淤泥中,取莲华而勿观于淤泥。不必看那卑微,那软弱,那屈服,那残忍,只需看这黯淡却永久的灯火,而心慕之向往之行效之,便足矣。

  于今之世,我们虽不必如文天祥一般以生命来坚持,然而,存养胸中一段正气,塑造自己的信念,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王某明临死前对弟子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对于学习文天祥,我们只要做到这般,便足矣。斯人已远,留下的是充塞苍冥的正气,而正要我辈中人发扬光大,教这《正气歌》传承,千百世降,犹不衰绝。“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孟子·公孙丑上》中一句话。对于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我的理解是:浩者,白也,纯洁也,如天之气也。浩者,广袤无边也,胸襟广阔,大公无私也;然者,自发,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发于真心。孟子所讲浩然之气是义与道的集合体,集合了义与道的浩然之气,便与天地合一,有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据此,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我体会孟子之浩然之气具有以下性质:纯洁之气;无私之气;出于真心即信念之气;正义之气;真理之气。浩然之气合于天地就是与人类社会历史开展的规律相符合,按客观规律办事。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到达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所以说这种"浩然之气"是"配义与道",是"集义所生","无是,馁矣。"有了这种"浩然之气",就能具备一种崇高的精神美、人格美。……所谓"善养浩然之气",也即是要培养自己这种"美"、"大"、"圣"、"神"的崇高品格。孟子认为一个人具有了这样崇高的品格,在精神上就会表达出浩然正气,就能"知言":不仅自己言辞理直气壮,而且善于区分各种错误的言辞。可见,志、气、言之间是有密切关系的。……"志",指心,即指人的内在的人格与品质,"气"就是这种"志"在精神状态上的表达,而"言"是详细表现"气"的特点的。所以,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孟子所说的"气"是仁义道德修养的结果,是可以学而后至的,而非先天个性气质特征之表现,因此与后来曹丕所论之"气"不同,韩愈《答李翊书》中所说之"气"与孟子较为一致。

  钱逊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说过:“一部四千年中国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中国史,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故使中国屡仆屡起,屹然常在。”中华民族有这么一种正气支撑着整个民族的开展。虽然中华民族经历了很多的曲折和苦难,但是民族正气最终能够战胜困难,开展壮大”在历史上,不断有正气的故事、正气的人物出现。我想举文天祥的例子来说明。文天祥在历史上代表着我们的爱国传统和民族主义精神。他坚持抗元,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他写的《正气歌》很好的表达了他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也能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民族精神。

  我们怎么样才能保持这样的品格呢?就是我们不应该去计较个人物质生活是怎么样的美好,而是要符合个人的理想,对得起自己的良知,保持独立的高尚的人格。像齐国的史官,他秉笔直书,不为了权势而放弃自己,把道德和人格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就是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精神生命的价值高于物质生命,物质生命并不是最高的价值。实际上,古今中外一切先进人物,都是把精神生命、理想追求放在第一位;如果所有的人都把物质生命放在第一位,我们人类不可能有今天的开展。这一点,把精神的追求,人格理想的追求,放在第一位,是中华民族一个突出的精神,是我们爱国主义的根源所在。

  文天祥死后在自己的腰带上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反映了他的思想。他所有这些从哪里来呢?就是从先贤传统中得到,另一方面就是从孔孟传统文化中得来的。“惟其义尽,所以仁至”,他一辈子都在追求这一点。孟子讲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就是要不断积累,才能到达浩然之气。文天祥就是这样做的。这说明民族精神的根源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反过来,这些事迹是怎么流传下来被后代继承的呢?靠文化的积累,靠我们的史书,靠文学以及其他的开展。他们的思想表达在他们的诗文之中,比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正是这些,让民族精神不断的延续开展,被后人所传承。如果我们把这些都丢掉,不学历史了,或者历史不去讲这些东西,只记载生产力怎么开展,阶级斗争怎样进展,这些就都不为人知了。我们也应该认清我们现在进展民族精神教育是在这样的一个根底上进展的,要充分看到它的困难所在。现在要从头做起,要告诉人们传统讲的是什么,有些什么东西,然后帮他理解,让他去选择,这是个非常非常艰巨的事情。

  在今天,这句话就具有了及其丰富的政治色彩,教育色彩和各种丰富的内涵,当然,我们所说的大气同孟子的“浩然之气”不尽相同的'但读书的过程无疑是境界宏大的阶梯。如果说文章是社会生活、人类情感的载体,那么它自然是作者见解、才智、素养的反映。清沈德潜说:“有第一等的胸襟,第一等的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阅读的视野决定写作的视野,阅读的品位决定写作的品位。读书的过程是吸纳,也是承受心灵的沐浴。读屈原,我们怎能不为他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志向感染?读司马迁,我们怎能不为他的多舛遭遇扼腕,不为他的非凡成就赞叹?读霍金,我们读出了蕴藏在他那枯槁躯体里的生命之光,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读林那么徐,我们读懂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真正内涵。有了这种广泛阅读的积淀,释放的文字怎能不是晶莹澄澈、视野开阔呢?

  我善以自然养吾浩然之气。大自然赋予了人们生命,更赋予了人们对美的感情,以及心灵的纯洁。站在高山之巅领略天空的浩渺,站在与天最接近的地方,感受天高任我飞的壮志,有一种想驰骋的感觉。听大海波涛拍岸的声音,体验大海的无所不容和那一片蔚然。我想自然界的美感是真正需要人们的品味的,这是一种原始的干净的美。在这个大都市里我们总是忙碌着,却很少停下脚步来想一想,自己要的终究是什么?东山魁来的正义所以著名,巴金的作品这所以受人爱戴,是因为一种原始的真实。这种真实与清澈可以让人细细品味,回归自然。

  我们要学会以天为尺,放开辽阔的胸襟去接纳多彩的生命。学会用飞鸟的标准去读飞鸟,读出一首动人的飞鸟之歌;学会以海为度,张开宽广的臂膀去拥抱;学会以少年的情怀去读少年,读出一那么风花雪月的吟唱;学会以老年的情怀去读老年,读出一那么睿智达观的情怀。我愿以天为尺,将生命丈量成辽阔的苍穹;我愿以海为度,将生命稀释成浩瀚的海洋。

读《文天祥》有感14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过零丁洋》是1278年文天祥战败被俘后,拒绝元人威逼利诱所写的一首“明志”诗。每当读起这首诗,脑海中便会出现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凄惨之景,但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又教人将生死置之度外,只求“忠义”与气节长存。

  文天祥是个文人,文弱、清贫,却在国难当头,山河破碎之时,担负起挽救社稷苍生的重任。他不辞劳苦,散尽家财,临危受命,一边保护幼主,一边与元军进行殊死抗争。最后,他挽救不了气息奄奄的南宋。好友张世杰战死沙场,陆秀夫背负幼主投海自尽,南宋灭亡了。

  蒙古人看重他的才华,妄图招降他。元军统帅李罗亲自审问他:“文天祥,自古以来共有多少皇帝?”文天祥严厉地回敬道:“一部十七史,写得清清楚楚,我是来受审的,不是来应考的!”李罗原想使他屈服,却让文天祥来了个下马威,气得他吹胡子、瞪眼睛。后来蒙古人又派留梦炎来劝降,文天祥大声呵斥这个无耻的叛徙。无论是高官厚禄还是酷刑逼供都不能使他屈服,他在潮湿阴暗、满是老鼠臭虫的牢狱中写了荡气回肠,流传千古的《正气歌》。最后元世祖亲自招降他,他拜见元世祖时只是双手作揖,左右的人要他跪下,这个弱不禁风的文人说什么也不肯屈一屈他的膝盖。“一臣不侍二主”这是他留给元世祖的话。

  1281年,文天祥在大都菜市口被斩首,临死之前,他问人们南边在哪儿,、众人指给他看,他从容地向南边拜了三拜就离开了。假如他屈服于蒙古人,像留梦炎那样,要捞个一官半职并不难。然而锦衣玉食,对于视名利为粪土的文天祥来说,这一切毫无意义,于是文人选择了死亡。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文天祥不畏强权,忠心耿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不仅反映了文人的骨气,而且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

  像文天祥这样的骨气的文人不愧为“中国的脊梁”,他们的正气、骨气、胆气、侠气丝毫不逊于舞刀弄剑的侠客,他们热爱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和祖国,用柔弱的双手撑起另一片天?一个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园,一身浩然正气,坦坦荡荡。

读《文天祥》有感15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流传几百年的名句,是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面对劝降书时所作,诠释了中华民族千年不变的爱国情怀。列宁曾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文天祥是我国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他出生在吉州的一个地主官僚家庭,文天祥从小就热爱读书,他的父亲也经常给他讲一些国家大事,同时,也告诉了他长大后要怎样报效国家。文天祥隐居文山时,虽然过着“倦策吟诗杖,频烧读易香”、“客来相问讯,寄语有新诗”的.闲逸生活,但他身在山中,心忧国事。他在《山中感兴三首》诗中写道:“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故人书问至,为言北风急。”“挑灯看古史,感泪纵横发。”在《夜坐》诗中写道:“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他不甘心于被迫闲居的生活,时刻都想出山为国效力。南宋末年,元兵南侵,灭了南宋王朝。在这国破山河碎之际,明知力量单薄,文天祥义无反顾奉诏起兵勤王。战后,文天祥不幸被俘,可是他宁死不屈,坚持不投降,面对敌人高官厚禄的诱降条件,他毅然走赴刑场,最后,文天祥被刽子手斩首。在被俘期间,他创作了著名的诗《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吟唱出他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怀!表明了文天祥在狱中视死如归、令死不屈的精神。

  文天祥曾经说过:“金石之性,要终愈硬,性可改耶?”愿我们所有的中国人,时时刻刻要记住,自己是中国人!伟大的中国人!

【读《文天祥》有感】相关文章:

读《窃读记》有感08-24

读《秘密》有感08-29

读《张海迪》有感08-27

读《目送》有感08-12

读《养花》有感(精选)08-11

读《读者》有感09-01

读养花有感09-06

读《孔乙己》有感09-02

读《女巫》有感09-03

读《麻雀》有感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