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深度学习》有感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有感 深度 学习

管理员

摘要:

读《深度学习》有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深度学习》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读《深度学习》有感1……

读《深度学习》有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深度学习》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深度学习》有感1

  最近在给自己订计划,列了一页书单,准备集中闭关一个月读完。但仔细想想总觉得还缺少什么,动力似乎总没有期望中那么大。今天又翻出了采铜的《深度学习的艺术》一书,捧着一杯咖啡读下来,忽然仿佛听见清明的钟声,头脑也清醒了,那些我应该认真对待的想法,马上记下来,以免错过和忘记。

  长久以来,我学习的模式都可以说是初始被动的。追究起来,我其实是个特别特别懒的人,而且伴有三分钟热度的毛病。大部分的学习,只有在能激发起我的自信心或好奇心的时候,也就是让我尝到甜头或成就感的时候,才会主动去探索,而且这种探索往往也是很机械的,说直白就是奔着甜头去的,给我糖,我才学(唉,解剖自己好难过)。

  这样的学习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一堆僵化的知识堆积在角落,慢慢被遗忘,他们不会和我有任何关系,不会刺激到我也不会帮助我,只会在漫漫时间长河中逐步消失,它们就是死知识。我一度认为,学习就是这样,除了偶尔发疯时,大部分学习都是机械而死板的。

  而在读过《深度》之后,看到采铜老师讲的一种学习的艺术,我才发现,我错了。

  采铜说,学习应该由对问题的探索欲望指引和做动力。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线性的"传递——接受".应该问自己,为什么学?为什么记?要将新的知识与自己固有的观念碰撞、激发、纠缠在一起经过复杂的交互建构过程重新被塑造在你脑海里。就是将自己活埋在知识里,然后再敲打出一个新的自己。

  这个观点对我很有启发。我开始发现自己原来并没掌握学习的艺术。只有时在一些零星的点上曾经有一点点触发,而过后就又因循往日了。"知识是我们主动去侦查、寻觅、狩猎的猎物,而不是我们战战兢兢供奉着的或者亦步亦趋跟随着的对象。"在这个主动性背后,我们必须有颗求学爱学的心,有个端正的意念。要有个过滤装置,滤掉急躁、功利、虚荣的毒,剩下一个纯净的心地,只想如何认识世界、增进认知、投入实践。

  想起我的一位朋友,她十分喜欢读书,在闲的时候会写一些读书感悟。而她不仅仅写自己的感想,还补充了许多围绕这本书的周边知识,作者年表啦,背后八卦啦,同时代其他人的观点啦等等,写得热闹又有趣。我想这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你在目标周围筛选出了自己想要的观点、知识并将之组织进自己的逻辑、自己的生活观念体系,最后再进行输出,这些知识就不再是冷冰冰的死板教条,而变成为你所用的活的知识,或武器。

  学习采铜的文章时,我也在学习他的思维方式。据说感受是天生的,而思维是后天教育的成果,所以我想通过训练也许自己的逻辑和思辨能力也会有一定提高。他文中说,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经常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1、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知识?

  2、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那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的.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挑战?

  3、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我想,这篇文章就是对我曾经的学习方式的挑战与颠覆,他提出了思考性、主动性的观点,这些不仅仅可以用于学习知识中,还可以泛化用于学习、认知一切事物的一种方法。无论学带领团队还是学换灯泡,都可以做这些思考,来不断深化自己的体认。我的这篇文章,也是对这四个问题的回答。

  对于求学,我还有个问题,就是有时懒惰、无聊的情绪占领大脑时,就提不起精神,也没有深入探索的动力,这如何破解?这将是我下一步需要通过努力去解决的一个问题。

读《深度学习》有感2

  不知道你是否曾有如此困惑:感觉自己被裹挟在知识的巨流中无所适从,什么也没有获得,自己又感觉很疲累。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平时的学习过于随意,撷取知识的过程太率性,又没有对知识进行恰当的整合、加工和践行。为了改善这种事倍功半的低迷学习状态,我们可以借鉴《深度学习的艺术》中提供的方法:提问、解码、操练、融合,通过这四种手段的结合运用,深度改善我们的学习质量。

  【提问】

  深度学习是从正确的发问开始的。没有疑问,就没有引力让我们在浩瀚的学海中探索和追寻。而这就是大多数人只能走马观花、涉猎皮毛的弊病所在。

  正确的问题是通往知识的桥梁,但是我们该怎样搭建自己的这座桥呢?在该书中,采铜老师为我们建议了在知识面前应反问自己的如下四个问题。

  1.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2.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

  3.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大家可以明显感受到,如果能够按部就班回答这四个问题的话,那么我们能够获取的知识的数量和体系性都会大幅改善,完全是自己以往凭感觉随意学习的效果不能企及的'。同时,在这四个问题中,我们要尤为重视第四种问题,因为这样的长程认知挑战,能够支撑起我们的好奇心和毅力,让我们有序地组建自己的知识模块,从而提高我们知识吸收的效率,为学习的其他步骤提供最佳支持。

  【解码】

  即使我们采取了正确获取知识的方法,如果我们只是浅尝辄止的话,深度学习也仍旧会变成空谈。我们在平时的写作和交谈中肯定会感受过自己思考的无力,比如谈到某个话题时,明明自己读到过相应的案例,结果具体情节忘了一部分;再或者想引用某些书中的论证,却说不出作者的名字。这些结果都是我们以前浮光掠影的学习方式造成的,我们以为只要了解就好了,所以根本提不上理解。而解码就是解决这一尴尬,让我们最大化参研知识的极佳手段。

  所谓的解码,就要像破案一样,深入洞察本质。我们不仅要看到案发现场的结果,而且要思考案件的本质(比如作案动机,背后纠纷),更要能够还原凶手的作案过程,了解凶手是怎样想怎样做的。而这也就映射了解码的三个层次:感受结果、了解本质、还原过程。

  拿平时的输入为例,我们之所以看了那么多美剧还说不好英语,看了那么多电影都当不成演员,看了那么多书也成不了作家,无非是因为我们只完成了感受结果这一个步骤而已。更何况,随着我们健忘的记忆力,这些结果轻易就损失殆尽了。真正的深层解码,意味着我们不仅能够当时理解了意思,而且花时间深入思考了其内涵和外延,也就是真正理解了内容的本质。在这种情况下,随着付出的加深,时间的投入,我们的记忆也自然更深刻。然后再进一步,我们要揣摩剧情到底是如何构思的,文字到底是怎样安排的,语法到底是怎样应用的。当我们能够保证自己下次也能够产生同意的输出时,我们才敢真正骄傲地说自己完全理解了内容。

  解码的过程就好比消化吸收的过程,把食物变成身体能够利用的营养单元,以备身体用于各项生命活动。知识在解码的过程中被分解成原料,得到更好的储存,以备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操练】

  经过上文对解码的分析,大家就已经能够感受到,知识不是拿过来就是自己的,是需要消化的。而消化之后的知识单元需要经过重新整理加工,才能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直接传递到我们感官的知识并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而只有经过建构、表达出来的,才是我们拥有的知识。而这个建构和表达的过程,就是操练。

  不同的知识学习模式不同,在竞技和表演领域,学习的过程就是操练的过程;而在理论学习领域,操练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没有得到深入挖掘。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感觉,看了好久的书结果还什么都不会;平时听了很多课,感觉还是没有学到什么。针对理论学习领域的这种缺憾,采铜认为要用操练的意识来提醒自己,即把知识当做技能来学习。而这也就和我们熟悉的,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不谋而合。而具体的实践方法,书中提供了三种:写作式操练、游戏式操练、设计式操练、

  三种操练均是以某种目的为指引的表达,而在表达的过程中,就要求受试者能够精准把握相应领域的知识单元,并且在过程中突破自己的盲区,习得新的概念方法,最终以特定的形式满足某种目的。这些共性就决定了这三种操练的高难度,而这种高难度也就提供了学习者获得飞跃式进步的渠道。

  操练是深入学习的必经之路,也是迅速提升水平的快车道。没有操练的学习就是无根之木,势必成果衰微惨淡。

  【融合】

  能够运用前三个阶段的方法,我们肯定就会在自己的领域斩获不小的战绩了。但是面对现实生活中复杂的问题、各种生疏偏门的领域,我们还可能会束手无策,因为知识的狭窄会遮蔽我们的眼界,束缚我们的能力。而这个时候,融合的必要性以及优势就显露出来了。

  我们的教育模式让我们习惯了对知识进行分解和细化,导致我们在专精的过程中忘记了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忽视了整体视角。如果说前三个学习阶段可以类比为挑选食物、消化食物、加工食物的话,这个阶段就是对食物进行深加工,让从"解码"和"操练"过程中得到的知识单元彼此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喷薄新知。而具体的加工手段,就是融合的三种方式:迁移、印证、和互补。

  所谓的迁移,就是从A领域的某个知识点得到启发,转用到B领域中,得到意外的收获。这样的例子已经有很多了,仅仅采铜老师本人就列举过好几项:从物理学迁移到医学、从染料知识迁移到医学、从折纸艺术迁移到数学等等。而印证的意思是,A领域的a内容和B领域的b内容,彼此相似,孕育出某条原理。比如我之前读完的《学习之道》,作者便做到了将国际象棋和太极拳的学习方法相印证,总结自己独特的学习艺术。而互补就更容易理解,即同一议题下,各个领域的观点相互补充。这就像是进行主题阅读或者文献综述一样,通过收集互补的知识让我们收获对一个领域完整、细腻的领悟。

  融合的手法往往是学习高手游刃有余的,他们广泛涉猎,将知识进行远距联接,让新的想法不断迸发,从而引领创新,解决技术前沿问题。因此想要在学习的艺术上得到大成,就一定要掌握这项技巧。

  【总结】

  在我看来,采铜老师总结的四个步骤已经足够细致了,如果能够运用有加,相信不仅能够改善自己的学习效果,还能在过程中体会出超越这四个步骤的深意,从而扩展自己的学习心法,让自己的学习更得心应手。另外,阅读原书的时候,的确会因文中的概念密度,以及旁征博引感到敬佩,非常值得学习,所以在此也推荐大家去阅读这本书。最后,还是希望大家选择性吸收、迅速有效实践,从而获得长足进步。

读《深度学习》有感3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陈静静博士的《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一书,受益匪浅。这本书是陈博士十多年来,观摩了3000多节课,观察了5000多位学生的完整学习过程,并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且与很多老师共同进行教学改进探索而形成的一本教学理论书籍,它促使我反思自己的教学,使我对学习的认识更进一步。

  首先,让学生拥有平等的学习权。

  陈博士真实地分析了目前课堂教学的困境——虚假学习与浅表学习。这种学习状况确实大量存在。怎样才能让学习真实地发生?那就要给所有学生平等的学习权。“真实学习从学生安全地说出‘我不懂’开始。”每个学生都有不同个性,不同知识积累,不同认知,虽然面对相同文本,也会有不同的思考与问题。学习就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困惑,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恐惧、自卑等消极情绪,让课堂上的每个人都有勇气说出自己疑惑,而每个人对于别人的困惑不讽刺、不嘲笑,尊重每一个学习的人。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真诚交流,有了平等的学习权,进步的就是每一个人,从而会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其次,构建倾听与互学的关系。

  接纳和倾听每一个孩子,把“遇到困难可以随时求助同伴,会求助的学生最会学习。”“要认真倾听同伴的话语,倾听就是学习。”作为常用的引导语,提醒学生,课堂上的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都组成了学习共同体的关系,大家要彼此尊重,认真倾听,互相学习。教师也是“倾听者”和“学习者”。

  为了促进学生、师生真正的交流,构建良好的倾听与互学的关系,需要营造润泽友好的学习环境,组建学习共同体。这个学习共同体不同于我现在常用的小组合作。我在教学中常用的合作小组,同学们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经常是优等生帮助差生,发言权常常落到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而在这个学习共同体内,同学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每个同学都得到尊重,都有发言权,每个人都在与自己对话,与他人对话,与世界对话,在这种倾听与互学的关系中,才可以进行高品质的学习,每个人都能成长。

  再次,善于把教学设计转化为学习设计。

  我们教学前都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以教学设计为主展开,而陈博士提出把教学设计转化为高品质的学习设计,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从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认知能力和经验世界出发,设计学习任务框架,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这种高品质的学习设计,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中心,以深度学习为目标,学习设计指向深度理解和问题解决,有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有效沟通,保障了每位学生的学习权,且能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探索,形成共生共存、共学共赢的学习共同体。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要进行探索、改革,学习这种设计理念,尝试从教学执行者向学习设计师的方向努力。通过巧妙细致的设计,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尽可能吸收学生的意见和想法。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根据学情确定教学重难点,搜集学生的困惑,在教学中根据学情灵活变通,学会设计层层深入的学习任务,任务要少而精,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渐渐提升。

  最后,课堂评价转为平等的对话与自我反思。

  我们现在的听评课主要是以“观摩——评价”为取向,在评课时,各位老师地位不平等,普通教师话语权较少,评价标准也不够客观。陈博士提出的评课应该指向“观察——自我反思”这个方向,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到底是如何学习的。这种课堂观察与课后评价真可谓抓住本质,切中要害。每一位教师通过细致深入的课堂观察,以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为主,发现学生学习需求与规律,从而进行自我反思,自觉改进教学,这样的听课与评课更有意义。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执教教师与课堂观察者地位完全平等,目标一致,更有利于教师团队的切磋交流,共同走向教师专业自觉之路。

  陈博士的《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这本理论书籍,紧密结合当前教学困境,分析学习现状,历经无数坎坷,进行十几年的实践探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我有幸阅读此书,收获良多,以上是我的部分感受。本书内容深刻,涉及面广,要全部理解消化,我还需反复细致阅读,并结合教学实践来深入体会。

读《深度学习》有感4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这是一本理论性极强的书,文中出现了许多概念性的词语,首先,需要理解的一个关键性词语,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看到这个解释,我想起了大学的课程,大学四年,匆匆而过,四年当中上了无数的课,而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节课程,老师提前分配任务,自己去搜索信息与材料,课堂上老师交给我们去展示。仔细回想,为什么不是那种老师教授很多知识的课程印象深刻呢?这和深度教学的理念不谋而合,不仅仅是大学,而是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老师不仅仅要停留在知识点的`传递上,而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过去后,你脑海里还留下点什么?也就是是说,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如何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呢?文中教给我们教师要做的几件事:1。确定学生自觉发展的“最近发展区”;2。确定通过什么样的内容来提升、发展学生,即转化教学内容,提供恰当的“教学材料”;3。帮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具体如何操作呢?我想起了几年前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探索,每到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我都分好小队,先从队长那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队长先做个简单的讲解与方法指导,剩下的课堂内外时间全部交给小队成员共同探讨,遇到问题,共同商量查找资料,实在不会,可以找我帮忙。提前会给一个星期的时间,过程中每个孩子参与进来,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我相信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孩子们收获到很多。但这仅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牵涉到其他课程具体如何操作,需要下一步继续探讨。

  文中在怎样实现深度学习中,还提到了单元学习活动。这和部编教材的编写理念非常接近,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是不能仅仅就一篇文章进行,而是要考虑教材的前勾后连,同时要进行教材的整合,要深刻考虑教材的规划性与整体性,实践性与多样性,综合性和开放性,争取在每堂课都涉及单元整组的内容。

  总之,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是个不断努力的方向。

读《深度学习》有感5

  一本书围绕深度学习展开探讨,共分为十章,从核心素养到深度学习概念本体,再至实践案例,较为系统全面。

  深度学习着眼于学生“怎样进行学习”,强调学习的焦点在于如何使得学生学会学习、思考与创造,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面对的问题,旨在培育学生成为“探究者”与“思考者”,而非“记忆者”,关注学生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的提出引起了传统教育的质变,对传统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核心素养与深度学习息息相关、相辅相成。

  那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其一,设计研究性问题,调动学生的学科学习思维;其二,组织合作活动,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其三,巧用多媒体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四,启动鉴赏程序,渗透美育思想;其五,延伸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我们倡导“有效教学”,深度学习便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构建深度学习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读《深度学习》有感6

  一、在教学中设计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的问题情境。

  书中提出教师一定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思维的发展状况,适时创设能够促进深度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以单元内容的整体分析和学生学习特征的分析为主体,着力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设计围绕着教学的核心内容和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愿意学,乐意学,参与到具体的情境之中。

  二、在教学中激活数学思维,形成数学技能

  书中指出,核心素养中“数学思维品质”是最重要的。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过程,把握学科核心思想与方法,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学习者。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准备、新知和练习阶段分别进行激活、开放和深度加工,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数学技能,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发展,培养深度学习能力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发展,注重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深度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动向的过程,基于对学情的分析,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使之个体的数学思维得到不同的.发展。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让学生真正做到尽力学,可以学,学的好。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应不断积累有效组合的经验,形成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在所有的课堂教学资源中,教师与学生是最为关键的,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是使这两种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的中心环节,也是获得课堂教学高效率、更深层次的突破口。构建“学的课堂”,看起来主要是学生自学,但教师的引导也很重要,教师要给学生及时的引导、指正。一本书的字数是有限的,但是给予我们的思考确是无限的,如何做一名好老师,我还需要走的路还很长。教学相长,我相信,只要秉持初心,一定会方得始终。

读《深度学习》有感7

  最近这段时间,我发现我带的班级里有个别学生有厌学的情绪,经过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发现他们觉得读书没有意思,甚至于觉得来学校学习得写作业是件很辛苦的事。针对于这种情况,我特意召开了一次班会课,希望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是效果不佳。所以我想找本书来看看,看看能不能找到一种一种方法和策略帮我走出这困境。自从我读了《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后,我意识到自己用错了方法,想要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就得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由衷热爱,而这本书里的几种策略正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我的课堂如同枯木逢春充满活力。

  我们常常烦恼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孩子们本身就有着学习热情,只是我们没有辨认出来并且忽视了他们的存在,从而阻碍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我们想要让学生热爱学习,就需要帮助孩子们体验越多的胜利感,孩子们才会更多地自我促动,这样热爱学习的初期才能形成了。当你感到学生在体验对学习的这种热情时,你就得给予鼓励和关注,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强。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收益颇丰,它让我顿悟了困扰我很久的问题,同时也为我走出这困境指出了方向。我们班里一个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她除了自己的名字外,其他的字都不怎么认识,但是她的学习热情却很高,自己不会做的就问同学和老师怎么做,直到会为止,一次我当着全班的面夸她的学习态度好,从此她的学习热情就更高了,她的字也越练越好。只要有这样的学习热情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我相信她没有什么是学不会的。虽然现在她还是赶不上班里的其他同学,但是长此以往我相信她总有一天会赶上甚至是超越其他的同学。

  书中说:当您阅读时请使用文本记录符号。常言道:“不动笔墨不读书。”虽然我也常让我的学生在读书的时候,用自己的喜欢的符号来记录自己思考的.火花,但是在反馈时,我发现他们不能很快地找出我所要的。其实在你用标记符号做笔记的时候,是你在思考的一个加工过程,你运用的符号越多你所思考的也就越多,你获得的也就更多。书中让我收益最多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文本记录符号,这些记录符号比起我们以前用的符号要多样化,而且分得也更加细,在你进行第二次阅读时,你就能够迅速、轻松地抓住重点,提取重要的信息。不用再把以前做的记录符号全都看一遍,只需要去寻找你所需要信息的那种符号就可以找到你想要的,不仅仅节省了时间,更多的是提高你在阅读时的质量。这些符号的运用,不仅很受学生的欢迎,更为重要的是在进行阅读反馈时,他们很快就能找到要找的东西。

  我是我所任班级的班主任,所以相对于其他的老师来说我的课堂纪律抓得比较严,但是上课的时候出现了问题,上课没有多少人举手发言,我的课堂好像变成了我一个人的演讲会,一节课几乎都是我自己一个人在分饰学生和教师的角色来上课,鲜少有学生举手发言,即使鼓励他们发言,也都只是那么几个。不仅仅自己很累,也不能够促进学生的生成。在教学《我为你骄傲》这一课时,我用小故事《狼来了》导入课文,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很多学生在学了《我为你骄傲》后,还说如果那个爱说谎的孩子在第一次说谎的时候,能够像文中那个送报的男孩一样向为他赶来的农夫道歉,也许当他真正遇到狼的时候,人们就会来帮助他。有人还为《狼来了》这个个故事续写了一下不同的结尾。这节课是在轻轻松松之中结束的,也是在意犹未尽之中结束的,在下课铃声响起时,他们都还不想下课。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认识到教学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这样不仅仅来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还促进了生的生成,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阅读兴趣高涨,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提供了动力。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碰到的许多的事情我们都可以用书中的一些或者是一个策略来进行解决,但是需要记住的是我们要主动对策略进行更改,因为没有一种策略每次对所有人都有效,我们要找到对你的课堂和学生都有效的策略。这是我读了这本书后的感悟和收获,为了我课堂行之有效,也为了我的学生能够快乐地学到更多的知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读更多的书,寻找适合我和我的学生的策略,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努力。

读《深度学习》有感8

  不得不说,一开始,这本书的题目,以及内容中不少生涩的术语令我望而生畏。逐渐深入后,发现内容条理很是明晰。作者实际上就是在讲:学生学习时要知道学习目标,要知道学到了哪里,知道自己学的程度如何,还要能学着给自己“诊断”,能及时而有效地调整学习方向。作者的目的,就是想教老师,如何培养一般学生这些学习能力,这也让我认识到,相比于教师教学策略,我们更应看中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策略。只有让每个学生学会如何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学习效果才会产生质变,并迁移运用到各类学科中去。正如书的简介中所说:“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教会学生数学、阅读、科学或其他任何科目,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书中有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其实我凭借平时的教学经验略知一二。如,认知学习技能中的“创建和使用笔记和图表”,元认知学习技能的“计划任务”等。只是,我尚且还没有能力细细地将它们罗列、归纳过,以至于有时候,就这么错过了一些培养的机会。而这本书里,结合真实案例,对那些可见学习策略进行分类,并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的方法。如果能将它们有计划地应用到教学中去,相信可以避免一些教学中的错误,同时也帮助很多孩子。举个例子,关于“评估能力”,无论是什么水平层次的学生,都需要培养他们正确的评估能力。对于平时学习中出错较多或反应较慢的孩子,有时候我虽然不是故意而为之,但会不由地把ta的表现视为能力缺陷。或许,ta仅仅是稍微卡壳了一下,我却把这当成是愚蠢的表现,导致学生的评估能力产生了偏差,让ta认为自己只要第一次尝试没有成功,这件事就是失败了。其实,如果一件事第一次就做成了,那仅仅表示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挑战性还远远不够。对于优秀的孩子来说,这同样需要重视,只关注对成绩的评估,那么ta的成就仅停留在“稳定”层面,只有具有正确评估能力的孩子才会更有韧性,更有面对挫折的勇气,更能迎接高难度的挑战,走得更远。

  孩子学习差,多数家长以为是孩子不聪明,学得不认真。了解过本书的`内容之后,就会明白,学习要好,最重要的是学生有自己的目标,了解自己的水平,能找出与他人的差距,并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缩小这个差距,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知道如何和别人交流,如何反馈,如何调整工具和方法……我认为,家长也可以读这本书,虽然书上的方法主要讲给老师,但换一个角度看,作为家长,了解到书中的观点与方法之后,对于如何帮助自己的孩子提升,会有更加明确的方向。

  实际上,有那么一部分人,从小学到高中甚至毕业,仍然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怎么学习,学习者们着实迫切需要一些正确的学习策略,来帮助更好地完成各阶段的学业任务。

读《深度学习》有感9

  本书是“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研究与实验成果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它有五个特点:1.以核心素养为指导、2.力求通俗易懂、3.紧扣时代前沿、4.基于我国课改实践经验、5.面向问题解决。我主要是对第二讲由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撰写的“什么是深度学习”,比较感兴趣,也深受启发。

  深度学习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个新词但不是新东西。是为了克服和避免当前教学中的死记硬背、机械记忆、题海战术等问题而出现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书中也承认机械学习(背乘法口诀、练习写字等)带来了一些好处,它能为更高级的教学带来便利,但仅仅只有机械学习是有害的,因为它让学生放弃了思考。同时,书中讲深度学习不等于自学,它是“真教学”,就是教学该有的样子。

  书中关于深度学习的定义,我以一个美术教师的角度进行解读与发散:深度学习中的美术教师既是教师也是活动的组织者,围绕美术核心素养,根据学生的水平展开有挑战性的主题活动。学生不是独立学习,而是在有组织的活动中成为教学主体,既能独立思考也能协同作业,能够在与他人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观点、欣赏他人的.作品。学生在整个美术课堂中体验过程与成功,所有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其中“活动与体验”在所有内容的美术教学中都是核心。

  书中例举谢冕谈及的诗歌欣赏者的“活动与体验”来理解教学中的“活动与体验”。谢冕所说的“再创造”“再经历”“再体验”就是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通过“还原”“泡”,使学生还能够再次经历、再次体验。这样的经验与体验是与学生已有经验相关的,提升和发展的也一定是自己的经验和体验。

  所以我觉得在深度学习中,一个美术老师不仅只是一位教师,而且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是学生的陪伴者、倾听者等等。深度学习中教师、学生、知识、情感等都是密切相关且动态发展的。“教书”与“育人”不再是分离的,而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活动则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活动。在深度学习中虽然学生是主体,但老师的作用更大,所以在未来的学习中,如何成为一个“会深度学习”且会“教深度学习”的老师,将会是我长期的课题。

读《深度学习》有感10

  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年长而睿智的老者对话,观历史变迁,叹岁月亘古。初次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相识,是在刘秀艳齐鲁名师领航工作室“同读共研”活动中,那时候我还没有这本书,只是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聆听名师解读,对核心素养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这个寒假我静下心来阅读《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才发现书中提出的理论为我们的数学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行动指南。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家长对教师要求都很高,如何引领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参与,从而获得发展,体验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过程,就成为摆在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成为老师们茶余饭后经常谈论一个话题。有时我们自己都觉得茫然,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去教学生,通过阅读《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使我受益匪浅。总观全书,我将内容归纳为以下四部分:

  一、为什么要推进深度学习。

  二、什么是深度学习。

  三、怎样实现深度学习。

  四、怎样推进深度学习。

  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与学习主题的策略以及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单元学习主题的选选择、单元学习目标的确定、单元学习活动的设计以及持续评价的开展,最后结合具体实例展示了如何进行深度学习教学设计。详尽的介绍为老师们进行深度学习教学设计提供了借鉴与指引。

  读完这本书,再回忆自己的教学设计就会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太多。以《认识人民币》为例,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总觉得教学1分、2分和5分这种已经停止流通的小面值货币时存在很多的困难,但在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中,却以“货币与我们"这样一个主题进行设计,不仅可以将目前流行的小面值货币包含在学习内容中,也把那些已经不流通的货币,甚至是其他国家的货币引入历史的回顾,不但解决了我以前遇到的难题,也使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充实,提高了学生对货币的意义及它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这样打破原有的以人民币知识为线索的课程,以单元主题的形式重组课程内容使学生的视野更宽,思考更深,学习与探究的空间更广。深度学习点燃了我思维的火花,也引起了我对自己工作中一些问题的思考,读完之后觉得自己成长了许多。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这话一点都不错,我认为这门艺术的关键就是通过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触及学生的心灵。教学若不能打动人心,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就不能活跃,而深度学习的“深”,是这样的“深”,它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及学习过程与方式的.精心设计沟通已有知识与新知之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然后达到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的目的。所以,深度学习首先“深”在人的精神境界上,“深”在人的心灵里。

  奥苏泊尔曾指出:“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路人,所以在制定学习目标时需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学习内容要达到的这些目标需要哪些活动来转化,学生如何以学习主体的方式开展深度学习。听起来复杂又繁琐的过程,在本书中作者却以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深度学习教学案例给出了明确又具体的指导,看过案例之后对书中的阐述恍然大悟,原来深度学习中的诸多环节在实际操作中是这样的展现的。反思自己的以前的教学设计,虽然努力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没有读懂学生又如何实现有灵魂的教学。

  读过此书,让我在阅读的道路上进步了一点,对自己有了重新定位,更鞭策我努力提高专业素养、努力成长。在教学中,能做到对所有知识的处理都得心应手很难,但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借鉴,善于自我反思,我相信我们也一样能够激情绽放,留一缕芬芳在教育这片园地里!愿我们都能够“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在教学的旅途中一路学习,一路成长!

读《深度学习》有感11

  假期里,我认真拜读了曹培英老师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研究》一书。该书从五个方面对深度学习进行了讲解。分别是“深度学习的研究概述”;“深度学习深往何处”;“深度学习路径及其策略”;“深度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深度学习的关键表现与评价”。通过学习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深度学习,以及在课堂教学中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让我对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开展从具体到抽象、运算与推理、几何直观、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等为重点的思维活动,获得数学核心知识、把握数学的本质和思想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形成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渐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的学习者。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关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曹培英老师用自己风趣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用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达成共识,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展示了学生所思、所想、所做。也体现了学生的认知差异,启发了学生更加深入全面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要“读懂学生,高效对话”

  首先要读懂学生的特点,第二要读懂学生的基础,第三要读懂学生的需要,第四要读懂学生的思路,第五要读懂学生的错误,第六就是要读懂学生的情感。

  生动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在教学中要不断去关注学生的的思路、情感、需要。

  曹老师提到构建有“深度”的课堂,深度是课堂的创新、亮点,是在常态课基础上找创新点。亮点是对常态课的一种超越,首先要掌握数学教学的基础课,也就是去多角度去研究教材,在形式上可以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兴趣。

  通过学习使自己对怎样正确解读教材、解读学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更加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明白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不断加强修养才能更好的胜任教育这项工作。“课堂教学,互教互学,心随课动,情随心动,课堂上应该是小手高举,两眼放光,智慧的碰撞,思维的交锋”这种灵动的课堂正引领着大家去追求。

  “深度的学习”能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堂要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投入和教学的思考性,要真正读懂教材,深入的理解教材,而且能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具有一定的深度,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挑战性,抓住核心的教学理念,渗透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从而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倡导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思考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我是这样做的: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捕捉教学细节,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灵活掌握画图的策略,充分体验画图的价值所在。

  01

  捕捉教学细节,探索画图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活动应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

  新课开始,让学生回顾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带领学生一起画长方形。动手的同时,巧妙地提问:要使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增加,你有什么办法?接着,出示书上例题1:某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默读题目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把文字叙述用图画的形式表示出来。如何将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学生动态的数学思考?如何在动态的思考中感受画图的策略?要关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学生尝试画图。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增加3米,从而面积增加18平方米”的含义。

  通过这一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对画图策略的心理需求。

  02

  加强练习比较,凸显画图策略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新课展开环节,通过练习比较,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凸显画图策略的重要性。在初步掌握画图方法后,学生自主探索练习 1: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浴池,后来因扩建公路,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 150 平方米,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经历了画图、讨论、合作、交流、展示,通过比较,得到启发:仅仅从文字上看,这道题很难解决,但通过画图,可以清晰地看出长或宽增加与增加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分别求出原来的长和宽再解决面积问题。于是,让学生对以上习题进行系统比较,要求学生想一想:练习题与例题在画图时有什么不同?通过画图来要求学生想一想:与例题在画图时有什么不同?通过画图来解决问题,有了哪些体会?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表述问题的各种信息,唤起学生内在的画图需要,通过操作与思考,观察与比较,分析与推理,从尝试画图到充分体验画图作为策略的作用所在,帮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03

  引发认知冲突,体验画图价值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学生的内部认知结构中,刚刚获取若干知识点与整个系统的联系往往只处于松散状态,在这些新知识点(群)之间并未形成有效联通。只有通过互动交流、知识碰撞,引发出能暴露问题本质的各种信息数据,再由学生自主完成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把问题的本质反映出来,才能实现知识点(群)之间的联通。新课练习部分,设计了富有层次性的练习,不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点的沟通与联系,让学生充分体验画图的价值所在。尊重学生的画图经验,从提出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反思解题活动,利用问题的挑战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问题解决中,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适时渗透“数形结合”“变与不变”“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不断体验画图策略的重要价值,提升了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是一个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应学会知识,学会思考,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如何让孩子的数学学习不是浮于浅表的、机械模仿的,而是真正能落到实处,触及孩子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需要深度学习:小学数学的知识就像一片枝繁叶茂的森林,想让学生了解这片森林的美,就要驻足仔细观察,深入了解每一片枝叶,只有让孩子们进行深度学习,才能真正领略数学的魅力。

  通过本次学习,让我对深度学习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接下来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进行深度学习的研究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也让我意识到在学中教,在做中教的重要性。将小学数学融入深度学习,我们也可以引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让我们一起努力!

读《深度学习》有感12

  阅读了一些关于深度学习的文章,让我对深度学习有所了解,所谓深度学习,是一种以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发展为目的的学习,它不仅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知识整合和意义联接的学习内容、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还强调学生高阶思维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深度学习不仅关注学习结果,也重视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鉴于以上认识,本研究认为,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是指学习者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

  那么结合自己的英语教学,如何实现深度教学呢?深度的教学氛围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兴趣与智力潜质,立足学生发展,创设教学环境。首先,教师应重视文化教学,打造文化氛围。要让学生爱上英语,就要”让学生知道英语这门语言是美的,英语是可以欣赏的”,“知道英语的起源,了解世界的知识”。通过文化课堂,感受文化魅力,驱动学生学习英语。其次,开放课堂,营造开阔的教学时空。英语教学应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因时、因地制宜,创设语言环境,营造校园英语氛围,这既弥补了课时,也延展了课堂。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最大的作用在于生活运用;作为一种文化,其作用在于让学生通过文化学习寻求到个人意义或现实意义。深度的教学内容应致力于生活的回归,挖掘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资源,拓展生活化的教学空间。

  英语教学既要激发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又不能停留在课堂表面的“活”、“乐”、“玩”中。教学过程应该具有其组织逻辑及教学意义,否则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只是浅层次的教学。首先,英语教学要超越教学形式的简单组合,教师应给学生建立起英语知识的结构框架,“把学生带进一定的教学逻辑中”。通过了解教学逻辑,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掌握,建立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其次,从长远看,游戏仅是英语学习的“催化剂”,而非“防腐剂”。我们应挖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以内在动力来保障教学过程活力。

  课堂评价的作用在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反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但泛滥的评价弱化了评价的功能,其效果也适得其反。深度的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个体的发展水平作为评价标准。在知识评价上,要考虑学生个体的英语学力水平,以学生取得的进步为基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同时注意学生情感态度的真实性、层级性。课堂评价才能发挥其价值功能,提升学生学习效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与个性的发展。

读《深度学习》有感13

  深度学习指向的是学生的真实性学习,是学生学过之后还能记住,并运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或者素养;它指向的也是现在我们所提倡的“核心素养”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从引言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课堂教学是由“同客体相遇与对话”“同他者相遇与对话”“同自已相遇与对话”组成的,这也是他整本书的重点之一——“对话性”。从第二章的《“深度学习”的三个视点》又补充到“主体性学习”“协同性学习”两点。

  结合文章,我觉得深度学习的关键词就是“联系”——学生与教师、同伴、知识、自己紧密联系在一起;“情境”——处在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才能连接已有经验和新的知识;“反思”——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和确认,培养元认知;“主动”——学生以自己的需求为主导进行的学习活动才是有意义的;“对话”——与人交流中学会分享与尊重;“体验”——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切身体会才会有深刻印象,才能储存在长期记忆当中。

  关于教师。作者认为深度学习中的教师应该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成为有多种角色的教师。例如书中所说的“学的专家”“反思性实践家”等等。“反思性实践家”的教师不是以“教授”为中心,而是以“学习”的设计与反思为中心。

  关于“教学研讨”。作者也提出了一些观点:教学研讨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反思中加深反思”。通常我们在观摩了一节课程之后,讨论的焦点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而作者认为应该聚焦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研讨会的氛围也作出了一定的总结:观摩者不能一味地批判执教者,也不要垄断发言机会。观摩者应该把立足点置于通过教学观摩来创造明日的教学,生成能够体现出“学习共同体”创造的“学习场”。

  这个观点我觉得很有意义。意味着即使是老师的观摩会,其重点也应该是学生,而我们现在往往误解了教学研讨会的意义,将重点放在教师的技艺上面。但这里不是说不重视教师的教学技术,因为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相长的,学生的进步也一定会促进教师的技艺。现在有些学校已经逐渐落实了研讨会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非常好的趋势。

  在深度学习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广博的知识底蕴还要有不断获取信息的各种手段等等。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要自己先学会深度学习才能更好地教会给学生。就像笛卡尔说的:“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绝不把它当成真的。”总之,只有教师真正认识理解了的东西才有可能完完整整的传递给学生。

读《深度学习》有感14

  深度学习一共有7个步骤:设计标准与课程、预评估、营造积极的学习文化、预备与激活先期知识、深度加工知识和评价学生的学习。其中“预备与激活先期知识”这一点,我很有感触。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对于一个知识的学习,基础性的东西肯定容易掌握,但是想要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达到深度学习的状态,还需要教师在前期做一些铺垫,这些铺垫的内容能将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以及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关联起来的。因为学生们的`背景知识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还需要用多种方法来预备与激活学生的先期知识,可以用提问和讨论来激活先期知识:“我为什么需要学习这个呢?这一概念或技能现在和未来对我会有何帮助呢?这与我已经学过的东西有何关联呢?”通过提问,学生还可以学习他人的经验,与同伴交流讨论。

  其中的DELC步骤3:营造积极的学习文化,印象很深:如何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习情绪很重要。学生需要微妙的情绪平衡来顺利地进行学习。如果学生有活力、轻松但灵敏的求知欲,这才是理想的学习状态。学生处于积极的激发的情绪状态,他们才会深切地投入到自身的学习中去。这种情绪一方面是学生自己创造的,但是教师的积极营造会起更大的作用。对于整个班级,教师需要做营造,对于个体的学生,教师也要用不同的方法。在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等等之后,在课堂上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如果让一个没有准备好的学生回答问题,那只会让他困窘,从而引发怨恨的情绪,在课堂中,他的深度思考的能力就被很大地削弱了。

  在课堂中多让学生合作学习,多用积极表扬鼓励。课堂中加入一些活跃气氛的小游戏、笑话,都会对学生的深度学习、思考有帮助。

读《深度学习》有感15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是深度学习教学改进丛书的一本,20xx年3月第一次出版,是一本数学学科教学指南,通俗易懂,对一线教师实施深度学习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参照。

  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开展以从具体到抽象、运算与推理、几何直观、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等为重点的思维活动,获得数学核心知识,把握数学的本质和思想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渐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的学习者。

  那么深度学习实施的策略有哪些策略呢?

  1、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整体分析。

  小学数学核心内容包括数的认识、符号的认识、数的运算、数量关系、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度量、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等。每一个核心内容群,还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小的核心内容。核心内容的教学设计是解决一类问题,而不是一个问题,所以在进行教学前,需要进行单元整体分析。第一是对学科内容本质的分析,包括该内容的知识与技能,知识之间的联系,相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第二是对该内容的学情分析:即这一阶段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基础与准备,可能的困惑与问题。对这个单元的分析,以少量主题的深度覆盖代替多数简单的题。形成单元整体目标:知识,技能,方法,核心素养。

  2、设计问题情境引起认知冲突

  有效的问题情境应该是贯穿始终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类型---

  现实的情境:1、平时用的最多的是数学化的情境,把现实的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扬子三小到新街口的时间这样的叫数学化的问题;还有一种叫裸情境,情境接近原始的故事,比如甲乙丙丁吃饭的故事,故事里蕴涵着一些数量、信息、数学的情境(奇数偶数、正方体展开图)。有效问题情境的特征:围绕核心内容、基于数学本质的分析,如:小数除法本质就是余下的不够分还要化到更小的单位继续分,四袋牛奶12元,每袋多少钱?如果买4赠1,每袋多少钱?高一级单位不够除,把1个1变成10个0.1,把这些弄透了,学生遇到其他的小数除法就会了。前概念就是学生现有的水平,就是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位置,就是学生去同化或顺应的基础。前概念与这个知识直接相关的,而又与这个知识不完全一样或者和这个知识有冲突的情境。

  一节课需要几个引发探究与思考的大问题,大问题就是让学生深度思考,大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会派生出若干个小问题,有的是课堂随机生成的,归根揭底就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里的大问题即学历案设计中要求思考的教学目标。

  3、围绕核心目标开展深度探究

  围绕学习内容的数学本质经历学习过程与方法(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回到数概念,从特殊到一般)

  合作学习不是教学本质,形式不能作为判断一节课好坏的标准,关键看合作干什么?解决什么问题?某种情况下独立思考更重要,关键问题是不是学生在思考,是不是在深度思考?

  4、针对学习目标开展持续性评价。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状况的了解;二是对学习过程的检测与调控。深度学习过程中评价可能随时发生,更多的是形成性评价,评价的形式也是多样的。

  评价引起学生的元认知,帮助学生记得学习的目标,监控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反思和调控学习的进程,使得学习不断深入,问题得到最终的解决。评价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我们的问题解决了吗?”“还有问题吗?”也可以用纸笔测验的方式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目检验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回顾我的教学经历,仔细回味“深度学习”的含义,才愕然发现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曾经“善意”或者“无意”地剥夺了学生很多权利。学生的深度学习与教师的教学形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深挖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的缺失原因,就要从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和内涵中入手。当然,参差不齐的家庭教育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也严重地影响着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但最主要的是我们要从数学课堂上进行根本的改变。

【读《深度学习》有感】相关文章:

《深度学习》读书心得05-16

读《学习的本质》有感02-20

读《学习哪有那么难》有感06-29

读《珍惜时间,主动学习》有感作文04-06

学习之心,成长之路-读《小男生杜歌飞》有感02-15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05-19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11-04

学习论语仁的读后感10-02

读《窃读记》有感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