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甘地自传》有感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甘地 自传

管理员

摘要:

读《甘地自传》有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甘地自传》有感,欢迎大家分享。读《甘地自传》有感1  读完了这本书,久久不能释怀。  能够大度、宽容地对待别人……

读《甘地自传》有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甘地自传》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甘地自传》有感1

  读完了这本书,久久不能释怀。

  能够大度、宽容地对待别人,是一种最为高尚的品德;而能够大度地对待自己最讨厌的人,更是一种举世无双的美德。甘地正是如此。

  他对亲人宽容、对友人宽容、对陌生人宽容——甚至对敌人宽容。这是什么?是涵养。

  涵养,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涵养,是对他人宽容,忽视他人不太光彩的.那一面,多关注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例如不为皮鞋被污水所污而感到不快。总之,涵养是乐观的,令人欢愉的。甘地也是因为这一点,才有毅力坚持宽容。

  但是,涵养还是有限度的,当原则遭到侵犯时,甘地对于无限侵犯人民的英印帝国政府时,他拍案而起,号召人民发起和平斗争,即所谓“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是甘地的另一伟大之处,他不仅仅有涵养,而且在关键的原则上决不退让,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人们不能无穷无尽的沉迷于欢愉之中,这也是甘地的另一伟大之处。“色之艳以,多视则盲;声之悦以,多闻则聋;味之丰以,多食则木;触之欢以,多触则麻。”孟子如是说,物极必反,过于追求感官快感,会使人空虚、迷失,灵魂找不到锚点。“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会思考是人的体现,我们需少看一会儿电视,多读一些经典,让自己学会思考,脱离过度欢愉。

  甘地,一位智慧与谦逊、果敢与坚定,将全部力量用于推动一个弱小民族崛起的人。一位将人生目标贯彻到底的人。

  甘地,一个伟大的人。

读《甘地自传》有感2

  最早认识甘地这个人物,是在一本少儿历史读本上。只知道他深受印度人与巴基斯坦人的爱戴,知道他带领人民晒盐、织土布,看到他半裸而又瘦弱的黑白照片。

  但这部长达三小时的影片,让我深深地记住了这位英雄般的人。

  影片的一开始就是一个激进的印度青年混入人群,向着甘地开了一枪。之后,时光倒流至年青时的甘地,在火车上因肤色而受到英国人的歧视。甘地是在欧洲留学的印度人,他以一个律师的身份回到祖国。在意识到印度饱受殖民者的不公平对待时,甘地毅然发起了他人生中第一次的自由运动——带领数千人烧毁自己的身份证,烧掉这将人分类的不公平之象征。尽管遭到英国警察的毒打,甘地仍不屈不挠。

  此后,甘地还成立了一个小社区,在那里人人平等,共同劳作。他甚至就扫厕所一事与他高等种姓的妻子大吵一架。在与一个英国记者的交谈中,他提到自己是,坚信平等、博爱。他的坚定竟使这位土生土长的英国人感到敬佩、新奇。

  随着甘地发起的运动不断增多,他在印度人中的声望日益增长。当甘地向众人演说时,有激动的印度人扬言要杀死现场的英国警察。甘地温和地纠正他们,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之后就是我所熟悉的他带领人民晒盐、织布的场景。甘地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启迪着人民的独立思想。

  当然,甘地遇到的困难重重。撇开无数次被捕入狱不说,印度人民时常偏离他的思想,发起武装冲突。但在甘地的'人格魅力之下,最终出现感人的一幕:成千上万的印度人走向英国士兵,手无寸铁,一个个被英国人的棍子打伤,由旁边的妇女抬下去治疗。看到这一幕的英国记者写下报道:“自认为文明的西方人,在此刻失去了他们一切的优势,显得落后而又野蛮。”

  在甘地的努力下,印度最终迎来了独立。但一切就此结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印度内部的宗教冲突再次让甘地伤透了心。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互相攻击,民不聊生。

  于是甘地毅然决定用绝食来呼吁人民以和平方式解决这个内部问题:让伊斯,兰教徒成立独立的国家——巴基斯坦。此时的甘地已经虚弱不堪,每分每秒的绝食都威胁着他的生命。人民都恐慌了,印度的政治首脑都边叫“巴布”边求他进食,可见举国人民的心都牵挂着这个瘦弱的人。一个手上无军权、无政权的人能有这种影响,实为奇迹。

  有一幕特别令人难忘,一个印度人悲伤地告诉甘地:“我的孩子被穆斯林杀了,我也杀了一个穆斯林小孩,所以我要下地狱了。但我可不想背负谋杀你的罪名,你快吃东西吧!”甘地的回答令我意外。他用虚弱的声音说:“我知道一个方法可以让你不下地狱:找一个穆斯林的孤儿,收养他,并将他培养成穆斯林……”在此时,我竟感觉甘地的面容,有些像耶稣。

  遗憾的是,有些印度人认为甘地是个帮助穆斯林的叛徒,误解他的博爱之心,并最终引发了对他的刺杀。

  在片尾,人们将甘地的骨灰散入河中。甘地生前的一句话在空中回响:“当我绝望的时候,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获胜。历史上有很暴君和恶棍,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终究会失败的。好好想想,永远是这样。”

  印度人又称甘地为圣雄,意思是伟大的灵魂。

读《甘地自传》有感3

  书本中的印度给我一种集中的印象:宗教的虔诚和民族的屈辱。这些也都集中体现在甘地身上。这两点是甘地之所以最后成为圣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也想到,在印度这个地方出现甘地和特雷莎修女都不是偶然的,这是个纯粹的民族。

  他的自传实际上更像是一本《忏悔录》,比卢梭的自责丝毫不差。甘地在书中尽量公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记不得为什么一看到甘地的自传就买了回来,其实我买过很多书都是和这本自传一样的命运:让它长卧书架落满灰尘。那天我突然把它抽了出来,为了让我有兴趣,我挑选那些最吸引我的部分。我一直知道甘地曾经禁欲,并且彻底禁绝性欲,所以我要看他的思想根源。我随手翻到“父亲去世与我的双重羞辱”这一节。其实我可以把这本书称作是“节欲的甘地”,讲述他的各种节欲,不仅仅是节制性欲。

  甘地13岁童婚,据说他很快就“使用了丈夫的权利”。在17岁的时候他已经做父亲,陷于情欲甚至使甘地的学业受到影响。16岁那年,深爱父亲、一贯孝顺的甘地正在妻子身上欢愉的时刻,父亲撒手人寰。在父亲病危的时候,他从父亲的病榻旁走开回到床上5分钟就有人突然跑来告诉他父亲去世的噩耗。甘地后来一生都在反对童婚。

  甘地一家都是极度虔诚的印度教徒。节制自己在各方面的欲望其实是他们一家甚至是全印度教民的习惯。当我发现这一事实的时候几乎不敢相信:他们的宗教竟然要求素食,吃肉是大逆不道的。中年以后甘地发誓连牛奶也不沾,彻底素食。当甘地的妻儿病危的时候,医生建议必须进食牛肉茶汁以补充体力抗衡,甘地作为可以主宰他们命运的父亲和丈夫他断然拒绝,而病人也都和甘地一样。不过上帝屡次最后救助了甘地使他的家人都转危为安。到老年甘地甚至禁止食盐。

  甘地的“非暴力”其实是其宗教信仰的`延伸。不杀生,当然必须“非暴力”。这并非一项明显的政治策略。年轻时甘地在南非曾经长期生活,在那里作为一个普通的印度人受到白人的极度屈辱时,比如白人平白无故给他几个耳光,他也绝不还手。不过,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习惯,同时是一种性格:甘地是个极其羞怯内向的人。作为律师第一次上法庭他甚至紧张得说不出话来,不得不退庭把代理费还给当事人。这样一个人很难想像会使用暴力。

  甘地的一次又一次绝食这样看来也很自然。他们的宗教本来就有各种的绝食习惯,他母亲就经常绝食。比较宽泛的绝食是不吃主食,再严谨的绝食连蔬菜也不吃,极端的绝食只是喝水。甘地在32岁开始与恩爱的妻子分居之后,为了减少性欲甚至牛奶和蔬菜也禁绝了,只是吃水果与于果。最终甘地的节欲成功是在36岁。甘地说:克服情欲一点也不比用武力征服世界来得容易。让我奇怪的是,这样一个严格的人,在对待别人时的宽容和谅解也远远超出了我的想像,这一点来自于他的善良和博爱。他的高尚人格不仅建立在智慧之上,也建立在意志的壮观城堡上。

  甘地的一切行为几乎都可以在自传中找到明确的答案。这是我喜欢这本质朴老书的一个原因。在这本书中我寻找到一个澄明节制的世界。与其说甘地的人生是政治实践的,如说是生命实践的。甘地自己给这本书的另外一个名字是:真理的实践。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做到洁身自好已经不容易了,节欲在今天提起来就像一个黑色幽默。欲望的无限膨胀与生命的内敛纯洁渐渐在我这里有些区别:有信仰的人是幸福和值得尊敬的。

读《甘地自传》有感4

  阅读了《甘地自传》这本书以后,我对于甘地这个人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从甘地的一生轨迹当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我觉得《甘地自传》这本书有助于我们青少年真正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上的一些事情。而目前的青少年往往也是在学校读书,对于社会上一些现象没有接触的机会,更加就难以深层地思考人生。而这本书的非同寻常之处恰恰就是向我们揭示出了一个真实的社会问题。

  这本书通过描写甘地的'一生,透露出了甘地一生是深爱着他的国家,无论如何努力都是为了他国家的人们。可以说,《甘地自传》写的是一个人的传记,也可以理解为是写了一个人如何为国家奋斗的历程。

  读完《甘地自传》我很受启发,我意识到了人不应该总是为个人生活而奋斗。当自己国家处于危难之际,就应该涌现出像甘地这样的人物,他们奋斗为国家,最终为国家做出了一定贡献。我们也可以从书中清楚地知晓到:甘地是一个爱国的人,这种爱是一种不求回报地爱,是一种伟大的爱。

  总之,阅读《甘地自传》我感触很多,推荐大家阅读。

读《甘地自传》有感5

  “起初他们忽视你,然后他们取笑你,镇压你,但最终你取得了胜利。”——甘地

  甘地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同时也被称为“圣贤”。他曾在争取印度以及亚洲人民的人权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甘地出生于1869年印度的某个城市,他的家里是富贵人家,祖父曾是总理,父亲也是文化人,是一个繁盛的大家族。他在13岁时就依照印度当时的风俗,娶了一个妻子。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若要与众人不同,就要敢于突破成规,敢于打破规则,才不会泯然于众人。少时的.甘地冒着被家族除名的风险,毅然选择去英国留学。他学习的是法律,这为他后来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在一次机会中,甘地来到了南非,看到了当局以及一些白人对有色人种的歧视,决定开始做些什么,他的伟大也逐渐开始表现出来,从此他就走上了伟大的道路。

  一个人的伟大在于他所做的一切事情不是为了自己个人的私利,而是为着更多的人的幸福,这是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真正有良知的人是愿意奉献的是能够去服务的,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名誉或者其他所做的精致的利己主义。他心里装着的是天下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这种平和的方式来解决一些事情而不是武力,他最后成功了,通过非暴力运动的方式把英国人赶出了印度,实现了印度的自治。甘地每次坐火车都要坐三等舱,如他所言,“体现我们这些受过教育的人的责任”,这是多么伟大的胸襟!

  我们应向“圣雄”学习,过自律的生活,为更多的人服务奉献,为更多的人的成长付出。

  人之所以伟大,大概是由于他们所做之事不在是为个人而是为天下人,一切根源应该就是内心,他的内心不再是自己,不再只装着自己小家而是心怀天下人。

【读《甘地自传》有感】相关文章:

读《富兰克林自传》有感07-10

《甘地传》观后感作文11-08

《沈从文自传》读后感12-08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02-28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02-05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集锦09-30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15篇02-24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6篇02-23

居里夫人自传读后感06-17

读《窃读记》有感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