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课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种子课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打开俞正强先生的著作——《种子课》,首先就被开篇的……
种子课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种子课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打开俞正强先生的著作——《种子课》,首先就被开篇的那段话语吸引住了:教数学将近三十年了,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
(1)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
(2)如何有效地破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困难?
看到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平常工作中时常困扰自己的问题,虽说教数学是“半路出家”,到如今也有六七年光景了,回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总不能做到尽人意,无论你如何精心设计准备,课堂上总不能保证全班所有的孩子聚焦你的课堂,总有一些游离在课堂之外,可是只要你在课余的时间播放动画视频时,所有的学生安静的坐在座位上,聚精会神,没有一个吵闹的,玩耍的,那种专注让我十分的羡慕嫉妒恨,要是我的课堂教学能够上成动画片一样就好了,我就不愁学生学不会,听不懂了。部分学生课堂上走神不专注,其实说白了就是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浓厚,没有像玩游戏那样让他入迷。第二个问题,也是时常让我不知所措的,一个单元,教学的内容一节都不少,甚至还额外的多花一些时间来强化巩固,等到练习或考试时各种问题都暴露出来了,基础没有掌握好,学生之间的成绩和能力差异大,不能灵活的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摆在眼前,通过学生呈现的问题也是经常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到底存在着那些问题?有很多时候还是不得要领,犹如在迷雾中摸索前进。
强烈的好奇心,急切的想知道这为特级教师思与行,能够给予我怎样的启迪,能否为我答疑解惑?俞老师没有把课按照常规来划分,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课形象的分为“种子课”和“生长课”,对课的这种分法他用“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来描述对“树”的态度。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比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什么是种子课?俞老师是通过举例的方法来说明的。通过读这本书,使我明白了那些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即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的课,可以称之为“种子课”。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其特点是需要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以深刻达成简约。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看成种子课,因为它是可供迁移的,如果学生掌握好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并能够充分理透脉络,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就会轻而易举,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与种子课相对应的是生长课,生长课就是“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是让学生充分自主的课。相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认为《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都可以看成生长课。同时,我认为“生长课”更适合使用导学案,适合“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理念的落实。
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的各种零件似的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学生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及合适的生长环境。
有人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等着我们去描绘,可以任意涂鸦的。事实上,学生绝非一张白纸,而是一颗种子,她带有太阳的能量,带有生长收藏的密码,带有春夏秋冬的记忆。因为是颗种子,所以她随时都在生长,随时都准备生长。
俞老师认为,数学教学和打仗的道理是一样的;一定要打好关键的几仗,关键的几仗打好了,就形成势了,其他仗就会势如破竹般地获胜。种子课上好了,生长课就会轻而易举。可见,“种子课理论”带给了我们课堂改革的新方向。
虽然《种子课》这本书还只读了一部分,但是还是给了我们对课堂、对学生又有了一次新的认识和启发,我愿意认真仔细地读,慢慢地品——《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在名师的指引下,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水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种子课读后感】相关文章:
《诚信的种子》读后感06-06
《种子的力》读后感05-11
种子植物教学设计04-23
《种下美德的种子》读后感03-31
一粒种子读后感11-23
种子购买合同04-13
种子销售合同09-18
中班音乐幸福的种子教案06-15
种子收购合同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