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读后感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读后感 心理学

管理员

摘要:

心理学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理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心理学读后感1……

心理学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理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心理学读后感1

  我的感受

  第7,8章主要介绍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的观点;智力:心智表现的测量。

  尽管婴幼儿有很强的记忆能力,但大多数成人对他们三岁前发生生的事无法回忆起来。那是因为他们早期的记忆的存储方式与成人不一样,而且早期的记忆是以非语言符号的形式保存的。即使他是有记忆的,但却无法用现在的思维方式提取出来。智力定义为一种或一系列能够使人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特质。遗传和环境对智力表现都有重要作用。智力成就这一发展领域同时受到天性与教养两种强大力量的指引。

  聚合性思维要求个体找出问题的一个最佳答案,并且要精确,这正是智力测验所测量的内容。相反,发散性思维要求个体发现问题的各种不同的答案和解决方法,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创造力是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与智商分数之间只存在中度相关,家庭环境对发现性思维的影响作用似乎比遗传因素更强。那些创造力强的儿童的父母经常鼓励他们的好奇心,并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去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深入探索。

  我的思考

  创造力在现在的社会比智力和知识更重要。想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要鼓励孩子多提问和冒险,培养孩子的坚持性和内在兴趣,尽量少要求孩子死记硬背或者避免正确答案唯一的问题,强调对问题的讨论过程,找出多种答案,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但现在中国的功利性教育和应试教育却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

  我们以前的学习氛围没这么压抑,都是在初中或高中时才开始发力,辛苦学习。而现在的`小学生的作业已经要写到晚上九点或十点了,每个作业父母都要签字,弄的亲子关系比较紧张。或许我们应该树立一种观念,小孩在学校学习状况与将来的生活质量是中度相关的,不是完全成比例对应的,多给孩子一点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有一个可以回忆的美好的童年,或许对他将来的事业、生活有更大的帮助。

心理学读后感2

  近期看了好几本之前一直想看的书,选了这本来写读后感,是因为这本的学术味不浓,而且研究的问题还是蛮有趣的实例,是本茶余饭后居家旅行必备好书。当然,公众不会要求气象台每天公布计算的公式和预报数据。所以这本书,比起其他心理学的书,每个案例都少了几十页的数据统计表、计算公式等一堆专业的东西。或许看客们会觉得这些东西枯燥,但没有了这些,心理学还剩什么呢?虽然的确令看客们更能集中精力关注这些隐藏在生活中的细节包含的涵义。但前提还是那个前提——你的接受能力够好。心理学总给我一种荒凉感和无奈感。

  人类文明只有7、8千年的历史,人的一生不过100多年,一生之中又有多少时间思考自己自身呢?每秒的思考,都承载着人类在这星球上700万年的记忆和本能。让你放弃喜欢了十几年的东西都难,何况是700万年呢?每步都如向喜马拉雅山顶攀爬,步履维艰。

  这本书不过提醒了你,不要忘了思考。为什么这个笑话好笑?为什么你觉得星座预测的准?为什么你会喜欢这件礼物?为什么你要结婚?为什么你渴望公平?为什么你觉得这些情况是正常的?为什么你觉得这种事是幸运呢?为什么你觉得这个逻辑是可行的'呢?为什么?为什么?......

  以上问题你认真想了么?觉得步履维艰么?如果有人负气地说,这样活着还有什么乐趣啊?想那么多干嘛,要追寻自己的内心。那你的内心是什么?是什么构成的?你怎么证明这个内心是你的,而不是别人强加的?是不是想想都纠结呢?

  有的人很排斥心理方面的书籍,排斥是怕被绕进去,应该说这本身就是心理脆弱的表现。以开放的心态读书,无论是哪一类书,哪怕是圣经,你都只会体会不同宗教和文化给你带来的氛围和感受,学习其中的精华要义,转化为思想和力量,不会盲从和迷信,最终是为了现实意义中的开解和提升。所以说《怪诞心理学》是一本以另类思维为导向的书,给人以思考空间的书,一本适合大众用颇具内涵的书。

心理学读后感3

  读完这本《儿童心理学》还是让人受益良多的,与其说是儿童心理学不如缩减为问题儿童心理学更为贴切,本书作者阿德勒主要针对问题儿童的问题行为探讨其产生的儿童心理原因,如儿童口吃、尿床、吵闹、捣乱等,儿童的问题行为不是凭空产生的,只有了解了其心理缘由,才能得到解决。

  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追求优越感的需要,即不断地想让自己变得更好的需要,而在追求优越感的.路上,儿童会产生一系列行为,而行为是否正确,是否会属于问题就在于这些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如果不符合,就是不良行为。儿童的行为是否会符合社会规范要求,主要在于儿童对客观事实的看法,也就是说客观事实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儿童如何看待客观事实,如果儿童的看法是错误的,那他就会扭曲客观事实,从而做出错误判断,最终导致错误行为。如某儿童在弟弟出生后,为了重新夺回家人的注意力,也就是追求它的优越感,采取了口吃这一行为,很显然这一行为是不正确的,而他产生口吃的行为是因为他觉得家人不关心他了,只有口吃才能重新回到以前的生活,即儿童看待客观事实的错误而产生的问题行为。再比如我们生活中一些比较懒的儿童,他们什么事情都不愿去做不愿去尝试,但他们仅仅是因为懒吗?在他们懒的背后,或许是因为害怕失败、不自信,所以用懒这种行为来逃避,这样人们就只会说他们懒,而不会说他们笨。所以阿德勒认为成人要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的错误判断,从而采取正确的解决方式。

  总之,观看完这本书后,会让人对儿童有个更全新的认识,而这往往是我们所忽略的,阿德勒在本书中所阐述的儿童问题行为及其产生原因和应对方式让人不可忽视,与老师及家长来说,是他们的一本教育指南。

心理学读后感4

  谈到微表情,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一个人的五官及面部表情。比如咬牙切齿、挤眉弄眼、摇头晃脑、眉来眼去等。

  心理学家却认为,微表情是一个人内心真实意图的表达形式,通过各式各样的细微的表情的变化来表现自己内心变化。这个大多数是人们在潜意识或无意识中做出的反应。

  《微表情心理学》这本书共有十二章节,从头部、眉目、口鼻、手指、手掌、臂膀、腿脚、言语、握手、笑容、行为动作、兴趣爱好等方面阐述了人们的各种肢体及习惯动作发生过程中显露出的心理活动状态。他人通过这些肢体及习惯发生动作时透露出的表情、脚步的动作、手部的动作、动作习惯等外在表现,来了解对方这时候的心里活动反应、性格特征、行为方式。

  人的每一个动作,点头,低头,摇头,拍打头部。有时候这些动作看起来很不经意,没有丝毫出彩的地方,如果你不认真观察,甚至于你都意识不到,实质上,这些都包含着一个人的内心情感。

  比如,心理学家总结出来拍打头部的心理状态。拍打头部,大多数时候的意义是在懊悔和自我谴责,在电视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罪犯在追悔着,一边用力的拍打自己头部,一边痛哭流涕,寻求原谅,通过这样表明自己的懊悔和谴责。

  有时候,我们突然想起某件事情的时候,都会“哦”的一声,还伴随着哦,我想起来,哦,对对,对的`,是这样,是的,看我这记性这些话语。同时还伴随有拍打头部的动作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初步了解了微表情心理学这门学科,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把书中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提供自己的沟通能力。

心理学读后感5

  前不久,有幸拜读了正前方老师的又一巨著《交易心理学》,想在此交流一下自己的读后心得。由于承诺转借同学阅读,所以时间仓促,未能逐字过目,且在不明之处未求甚解跳跃而过,理解难免有失偏颇,还请谅解。

  关于交易心理学的书籍中外不乏力作,但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类:金融行为学、概率论解决方案、个人性格特质研究。但正老师的交易心理学与以上不同,把我们引领向一个崭新的观察视角。窃以为这一领域也是大学现有的期货证券专科教育科目设置中的一项空白。

  从书中的序言,我们可以得知这本书源于正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帮助运动员提高成绩时运用运动心理学的这一工作经验而产生。交易过程本身也可以视为一项体育运动,非但是体力更是精神上的运动。

  这本书并不是在教授何时是买点何时是卖点,也不是在讲应该用怎样的概率统计来识别最好的交易模式供你使用,但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交易中如何能够忠实的执行初始制定的交易计划,即使在面对形势急转直下,如暴风骤雨一般的飞刀乱箭向你射来的时,依然做到岿然不动,能够不退缩、不犹豫、不打折的执行最初拟定的交易计划。而这些经验方法并不是我们知道了自己心理特质和概率方法论就能够解决的事情,因为我们面对上下跳动的K线,在形式发生超出预期转变的时候很容易否定自己,否定我们的交易计划,而这往往是绝大多数交易员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我们需要修炼自己的'心性。

  在这本书中有三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本书通过阐述系统的有层次的方法,着力解决如何消除交易中的恐惧和自我否定,确保自己能够按照最初制定的交易计划严格执行。第二,书中对于操盘手交易时的心理细节的刻画、描写非常生动深刻,让我们得以一窥真正的交易高手的心理状态,如临其境。第三,国学思想积淀深厚,交易的心法信手拈来,在正老师的解读之下可谓字字珠玑,非唯交易经验非常深厚者未能参透。

心理学读后感6

  《心理学与生活》让我印象最深刻有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我曾经向很多同学和朋友推荐过这本书,我认为,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一定要看这本书,而如果是一个已经对心理学很有研究的人我也觉得这本书同样很值得去看。我自己也已经读过几遍,有时候闲下来的时候,也会偶尔翻开某些章节看看,里面写得很多东西都很有意思,对生活似乎很有启发的样子,让你不由的从心理学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周围的人和事。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介绍教育技术学基础的书也完全可以仿照这本书的写法。国内的学科基础的教材,总是很喜欢介绍很多学科的概念性的东西,介绍很多有关学科历史的东西,介绍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与方法,让刚刚学习这个学科的人望而生畏,甚至产生厌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觉得应该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更多的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运用一些实际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对这个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又能让初学者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结构,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

心理学读后感7

  《读懂心灵》是一本以各种小故事构成的心理书籍。书中分有八个小主题,其中最让我感触最多的就是第三小主题一一在失意与缺憾中修复自己,其中的一句话很是令人深思:

  不要预支明天的烦恼,过旱地为未来担忧,那仅仅是徒劳,不于事无补,还会让自己活得更加疲意。

  生活不在昨天,也不在明天,它只是踏踏实实的今天。生活中往往就是这样,我们常常会好高骛远,内心幻想这美好的未来,却从未努力去靠近它。与其迷

  茫未来自己该做什么,不如踏踏实实过好现在,没有人会一生下来就明白自己的.人生该是做什么的,未来都是掌握在现在一点一点努力的自己的手上。

  好多同学可能都和我一样,进入大学,对自己的未来都是无知迷茫的,很多人在这种迷茫中慢慢松懈自己,没有目标的过着每一天,看着宿舍其他的同学积极的参加着各种组织或者协会,每天都很充实,心里是羡慕的,比起每天懒在宿舍的自己,虽然会听到舍友说:“好累,好羡慕你什么都没参加啊!”但其实自己心里是难受的,虽然也有为自己的未来考虑过许多,但每次定下的小目标,第二天就会被扼杀在了被子中,就如书中说得:生活不是在昨天,也不是在明天,它只是踏踏实实的今天。与其每天后悔昨天不努力的自己,然后再对明天设下目标,不如好好充实过好今天,不后悔昨天,不多虑明天,相信在一天天充实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慢慢的找到符合自己未来的目标,并一步步靠近它。

  大学生活说久也不久,说短也不短,足够你思考自己的未来,但希望在毕业之时,别还是停留在思考中,而一点也未付出行动。

心理学读后感8

  早上一起来,拉开窗帘,让阳光充分地铺满整个房间。拿起昨天还没看完的书,顿时被这一篇《心理学家的实验》给吸引了。

  《心理学家的实验》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心理学家让三组人同时前往一个村庄,第一组人因为不知道路程,所以没有目标,一路上情绪都很低;第二组人虽然知道路程,但是旁边没有人告诉他们路程,情绪也很低;第三组人知道路程,旁边有里程碑记录,一共走了几公里。每走过一个里程碑就相当于完成了一个小目标,所以一路上欢声笑语,情绪高涨。

  看了这个故事以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有目标,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前进。一个没有理想与目标的人,在思想上往往偏于保守。在行动上,常常想维持现状。

  记得那一次,我上二年级。老师让我们在一张纸上写出自己的梦想,长大后当什么,下一周交上来给老师。我怎么想也想不出来,因为我根本没思考过这件事。为此,我的情绪一直很低落,因为我一直认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就是达成目标,比如你想买一辆车,买车就是目标,怎么买就是计划,行动起来就能实现。后来才觉得目标并没有这么简单,目标是一个人心中的理想,也是人的美好愿望,目标不一定要远大,它可以是一个快乐的标杆,每一次的目标都很简单,但又不是触手可及,这样你就会在满足中进步,且不会因为唾手可得造成失落感。

  后来,我为自己的学习定下了一个小目标,每当这个目标完成之后,我会给自已再制定一个目标。到了年底,期末考试的.时候,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是啊,生活需要目标,你有了目标之后就会有前进的方向,自然就会有前进的动力。

心理学读后感9

  从大学开始学习心理学到如今进入工作岗位,每天面对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心理感受。面对心理学,感觉它始终是一门难以捉摸的学科,难以理解。但这本是给我的感觉是真实,假如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学问,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一般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觉原来生活真的处处都有心理学。

  此书中虽然只是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学问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解并描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留意过的生活琐事,但这些可能就是我们生活的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微小的详情。这本书它让我学会试着如何去思索,如何去分析受众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确定的行为方式。

  同时这本书的.并不会简洁的排列一些概念和方法,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尊敬;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许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要学习一种学问,就像是在一个生疏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生疏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爱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全部的学问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知你该如何查找道路。

  必定能绽放光彩!

心理学读后感10

  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书,给我的教育方式一次新的洗礼,我们应该基于儿童的心理视角,以儿童的积极体验为途径,以培养儿童的积极人格为目标,为孩子的未来指引一条走向幸福的大道,从而自己也能与孩子一起感同身受。其中的第五章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儿童教育新思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做孩子积极的`榜样。

  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人。

  二、留给孩子教育“空白”。

  教育需要讲究“空白”艺术,适当的空白,才能产生美感,才能让孩子们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就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正如书中所说,让孩子的心理在学习与生活中获得免疫力吧。让孩子远离“时间贫困”和“空间贫困“。拉近师生间的精神距离,指引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和孩子成为自己人。

  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读了此书后,我们感悟到要做孩子的“自己人效应“,蹲下身子聆听孩子的心声,主动与学生交流,讲道理,一起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当然,也要适当地给孩子一些必要的惩罚,跳出”自己人效应“。

  总之,我们应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从事教学工作,做好自己的典范,留给孩子空间,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寻求细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我们应该努力做到这一些,因为这样,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因为他们快乐,我们就能感受到幸福。

心理学读后感11

  随着生活和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面对着积压成山的问题时,很多人会习惯性地产生退缩心理。

  近日,利用闲暇时间,我读完了一本《拖延心理学》。读完以后,发现其中所讲的许多道理,可以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上。我们每个人都有懒惰心理,在遇到问题和事情时都会有拖延的心理。

  通过阅读这本书后,我发现拖延症其实是许多人都在面临的问题,随着生活和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面对着积压成山的问题时,很多人会习惯性地产生退缩心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对自己的能力的过高估计;对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对做事的步骤缺乏合理的分配和调度;时间久了,事情会会慢慢的堆积起来,在面对堆积起来的问题时,人总会变得懒惰起来,总会想着反正债多不压身,还不如慢慢解决,于是慢慢的就形成了拖延症。

  在工作中,我们也会有拖延症的表现,比如明明可以马上做完的一件事,偏偏要拖到最后五分钟的.时候才去做,一件两件小事还不太明显,事情堆积在一起形成大山以后,就会对我们形成困扰,所以在工作中,我们千万不能有拖延的习惯,所有的问题都必须要及时处理,不能想要一下子就把彻底把问题解决了,而是要把问题放在平时分步骤一点一点的解决掉。在面对司乘人员时也要保持这种心态,在司乘人员遇到困难时,及时快速地为他们提供帮助、解决困难,这有这样司乘人员才会有宾至如归,感受到家的温暖。

  其实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其他的类似拖延症的问题,我们需要逐一的分析并克服它们,只有在克服这些困难之后,我们的人生才会变得更加完美、更加顺利。在工作中更多的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为高速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心理学读后感12

  心理学家将学习/记忆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分为:编码(获得信息)、存储(将信息维持一段时间)、检索(以后使用信息)。只要你成功地记起某事,这三个阶段就完好无损。遗忘(或者说出现失败记忆——检索某事时发生的错误“记忆”,却认为它是正确的)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阶段。

  今天的心理学家一般认为,人至少拥有两种智力:一种是流体智力,指推理、发现关系、抽象思维,以及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头脑中保留信息的能力。另一种是晶体智力,指积累的关于世界的知识,以及从过去的学习与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程序或心智模型。两种智力共同作用,让我们能够学习、推理并解决问题。人在一两岁时,突触的数量会达到顶峰,比成年后的平均水平大约多出50%。之后,突触数量的增长会比较平稳,直到青春期前后。经过了青春期的'爆发增长后,大脑有一段时间会去除突触,因此突触的数量开始减少。在16岁左右,大脑发育成熟,这时,突触大约能形成150万亿个连接。大脑中整合学习与记忆的区域——海马体——可以终生生成新的神经元,这是大脑会持续改变的另一个基本证据。这种现象被称为神经发生,在大脑受创恢复和人的终身学习能力上发挥了很大作用。学习与记忆都属于神经处理过程。检索练习、有间隔的练习、演练、规则学习,以及建立心智模型都能提高学习与记忆水平。那么有没有策略或做法可以当作认知“乘数”,放大目前的智力水平呢?的确有三种:抱有一种成长心态、像专家那样练习,以及建立记忆线索。你要相信智力水平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中。

心理学读后感13

  这本设计心理学是结合了《艺术与设计心理学》、《设计心理学》、《现代心理学》三本书来写的。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对于一个学设计的人来说,当然设计师也不例外了。

  我对设计心理学的感觉就是,分成了两部分了,一个是设计,另一个则就是心理学了,对于我自己也可以说是个设计类的人吧,对于设计要说我懂得很多呢,也不是很多,但是也不少,毕竟也学了那么多年,大概的要了解的还是知道一些的,但是要说我学的很精了呢,就还有好多等着我去学习的.。

  其实每人看事物的眼光,都有所不同,脑子里装的东西也不同,也只有个人的眼光的高低而已了,就好像一个懂设计的和一个不懂设计的人来说,这样的两个人是很难有共同的话题的,俗话说当不同不相为谋。这也就是设计师与人得不同吧,也就是因为这一点,才会有设计师吧。

  对于心理学,虽然我们一从小学就有学过心理学,但那只是交了我们一些皮毛的东西而已,而且对于以前都不是很在意这个心理学的,到现在老师也让我们如果选课的话就可以选心理学这方面的课程,这样也会对我们的专业有所帮助的。书中也讲到了计计心理学的概念,也就是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所以对于学设计来讲,是很有必要去读下有关心理学的书籍的,这样的话有助于我们的专业的提升的因为设计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创造性活动。

心理学读后感14

  我是不是一位有创造力的人?我能否发现身边有创造力的人?有创造力的人要具备什么样的性格特质?或者有什么样的思维表现?《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这样阐述:创造力的人要有聚合思维,更要有发散思维。伟大的艺术和伟大的科学都是通过想象跃入一个与当下不同的世界。艺术与科学的完整特点是:超越我们目前所认识的真实,去创造新的真实。就如爱因斯坦所言“艺术与科学是逃离人类所设想出的现实的两种形式”发散性思维通常被认为是偏离主流的思维,因此富于创造力的人会觉得孤独,不被理解。因此就更促使创造力的释放,创造出新的世界。

  天时地利显然很重要,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天时地利交汇点,即使他意识到了,也很少有人知道该怎么做。我想到老子《道德经》有句话“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就是我们饱览群书,博闻强识,会给我们工作带来很多便利;但要真正产生大的作用,就必须忘记那些,把博闻强识转化成自己的.思想。也如《倚天屠龙》张无忌向张三丰学太极拳一样。

  该书还指出富有创造力的人10对明显对立的性格“一 个体通常体力充沛,但也会经常沉默不语、静止不动;二 人很聪明,但也很天真;三 性格是娱乐与守纪律,负责与不负责的结合;四 个体可以在想象、幻想与牢固的现实感之间转换;五 兼容了内向与外向这两种相反的性格倾向;六 个体非常谦虚,同时又很骄傲;七 而富有创造力的男孩更敏感、更少侵略性,女孩更坚强、更有影响力;八 通常被认为反叛的、独立的;九 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但他们同样会非常客观对待工作;十 坦率与敏感使他们既感到痛苦的煎熬,又享受巨大的喜悦”。也正如卡尔·荣格(瑞士)我们的每一个突出性格都包含着一个被压制的阴影面,而大多数人拒绝承认这一点。然而那些正是我们通常的所作所为,因此我们不断与自己斗争,试图突破扭曲真实自我的个人形象。也许这挣扎、斗争就是创造力的力量之源吧。

心理学读后感15

  教师这一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所以,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调适》,使我认识到,一个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但教师职业存在着成就需要与成功的冲突,责任感与工作感及自尊心的冲突,教师内心也发生波动,加剧内心的冲突。这些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就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把教师的一切视为自己模仿的榜样。所以教师不仅是传授文化知识,还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设计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因此,教师的人格从某种程度上说比他的专业知识水平更重要。

  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和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康的心理。我们要学会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才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一个快乐幸福的教师,一定能给自己的学生带来更多的幸福和快乐。学会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要干一行爱一行;放下权威与学生沟通交流,劳逸结合;保持充实、和睦的家庭生活; 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培养良好个性 。

  在当今社会,面对各种压力和激烈的竞争,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学会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在教学中,作为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作为学生言行举止榜样的我们,更应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远离体罚、冲动、喜怒无常、语言暴力等一些不良的行为,并做到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反省、评价自己,勤奋学习,以心养智。

【心理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09-11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04-18

趣味心理学心得03-22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7篇04-18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8篇09-06

拖延心理学读书心得02-25

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01-04

心理学自我鉴定01-15

心理学教学计划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