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_36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读后感 建议

管理员

摘要: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汇编13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汇编13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第一章中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会遇到落伍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他把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归结于教师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

  所以他告诫我们要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需要个别对待,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他能力范围之内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读了这一条,我们每个教师所想的最多的应该就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的教学原则,“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教”是教育、教诲;合起来说,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这条建议和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而我们教师得到的启发是:

  第一,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要深入学生,细心观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教育和教学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实际,避免盲目性。

  第二,对学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适应个别差异,分层进行教育。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备课时要周密地考虑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要尽可能地设想到不同类学生可能出现的发言;设计作业时,则应该尽量给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思维度的作业,使每个学生在作业中有所收获和提高。例如,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智力、思维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由于行为习惯、学习很差,导致学习后进,成绩不理想,我就要先花比较多的精力和时间从培养习惯着手,每天、每课关注这类学生,勤督促、勤纠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尽管许多孩子自控力较差,进步不明显,但是只要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也是教育所取得的成功。而还有个别学生是因为家庭教育中过于放任导致的任性、散漫、学习不独立,我们教师就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多交流沟通,让孩子逐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在集体中生活和学习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这样才能让学生融入集体,养成独立学习的好习惯。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只有谨记“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我们才能个每个学生有所收获,得到提高和发展。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

  一、认同的观点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但也只闻其名,从未阅读过其作品,只是在某些文章中偶见对其理论的引用。拿到这本《给教师的建议》,还真有些惊喜。读完后,觉得受益匪浅,很受用。虽然有很多是写给儿童的,但对我们同样很有启发。比如说“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等等。该书不仅对教学有所启发,对教师的自身成长也很有帮助。在100条建议中,我最有感触的是一条建议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

  二、联系实际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这与我们学校提出的“有为教育”不谋而合,就是让我们的学生有所作为。书中说“学生怎样利用自由支配时间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你一定要使自己的学生形成合理的'爱好。”这一点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大家都知道,我们很多学生对课堂上的学习并不感兴趣,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些纯粹是为家长而读。对于这样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就放任自流了吗?绝对不行。那样只会让他们越来越消沉,越来越没有目标,浑浑噩噩地混一天是一天。更有甚者,没事干了,就专动些歪脑筋,做些不该做的事。其实不是他们不想学,也不是他们一无是处,而是他们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目标,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找到自己的特长,从而明确目标,有所作为。

  三、重构

  那么,我们该怎样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或特长呢?我想最简单的就是从阅读中寻找。阅读是种乐趣,更能从中汲取养分。我们的有些学生不爱学习,但并不代表他不爱阅读,引导学生读书,读好书,从书中获取乐趣与知识,寻找自己的目标。像我们学校很多班级都建立了图书角,这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在班级中营造了阅读的氛围。其次,让学生多动手。虽说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不怎样,但并不说明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差。再说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技能,是实践操作能力,所以让学生多动手。比如让学生装装锁、修修窗户,帮老师做些需要些技巧但又力所能及的事,让学生发现原来我也有特长,我也会别人不会的事,从而树立信心,找到方向。另外,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活动各种比赛,比如学校的兴趣小组、周末社团活动、课外活动等等。成绩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发现自己,找到自己的方向。

  目标是动力,目标是方向,没有方向就如随风飘摇的浮萍,帮助学生找到方向,找到目标,让学生有所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

  最近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作为一线教师,书中许多的经验都很值得我去学习和反思。他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教师要有胸怀。书中提到:“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爱,是一种责任”。反思一下自己几十年的教学,自己又做到了哪些呢?每次写论文绞尽脑汁,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呀!在平时教学中我也往往不自觉地有偏爱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对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总是认为"孺子不可教也",经常大发脾气。其实,静下心来想想,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天空,每个人身上都有潜能,只是我们把学习成绩看的太重,没有发现而已。要善于发现,这就需要我们对他们同样的倾注一份爱、一份尊重。在教学中,善于赞美学生,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多读书,才能冷静地、设身处地处理好师生关系。用全面的眼光来看我们的学生,从内心来热爱他们,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世界上最朴素的形象是土地,他不需要任何装饰,

  永远是那么浑厚博大,那么质朴自然,默默地哺育着一切,不思回报的奉献着一切。教师,何尝不需要这样的胸怀呢?

  做学习型教师。学习是快乐的,更是终身的'。陶行知曾说过:“要想学生好学,首先先生好学。只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勤学习是教师成长的垫脚石。我们平时强调学习,却忽略了学习的实效。大多数人的学习还是停留在原地看书、读报、听讲,却很少记录自己的体会和心得。因此,看书也好,听公开课也好,看优秀教案也好??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只停留在表面的程度,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

  做创新型教师。创新是我们教师的教学目标。敢于创新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教学是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让更多的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主动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为培养创新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4

  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在读到《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时,引发了我对以往教学行为的深刻反思。

  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总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要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较难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又不愿意问别人,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他们学习的困难会越来越大,会进一步导致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而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也有一个这样的学生,他在课上从不吭声,哪怕你善意、耐心的引导,还是听不到他的声音,我也曾采取一些方法减轻他的作业量,给他布置一些简单的基础题目,课后加以辅导,慢慢培养他学习数学兴趣和信心,让他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我自认为这就是因材施教,但一个阶段下来,效果甚微,令我很是困惑。

  当我看到“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更加迟钝。我曾使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我才意识到我虽然减轻后进生的脑力劳动,但也只把他限定在低层次的脑力劳动中,变得迟钝起来。

  书中费佳的例子,更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睿智和耐心。为使后进生费佳得到提高,在五年的时间里专门为其编写了一本故事性的不需要算术运算,却需要动脑思考的200道应用题集,专门为他收集300多本书籍供他阅读。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读书也是一种智力训练。正因为手段得当,训练有效,才使费佳成为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师。现在想起我班上的那个后进生,我虽然采取一些方法,也知道他会出现一些反复,也坚持了一段时间,但看到毫无起色时,我还是放弃了他,如果我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采取睿智的,用令人赞叹的方法去唤醒他动脑思考,有足够耐心坚持下去,哪怕经历一些曲折的过程,我想也一定会出现奇迹。

  以前我听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总觉得很反感,觉得这是专家说的空话,现在看来说得也不为过。如果老师能睿智的刺激学生动脑思考,不断坚持,就一定能成功。作为一名教师,《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想大概是读一辈子也读不够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5

  捧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有点心不在焉,基于它的朴素,又类属于专业书籍。在目录里查到《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时,有些不以为然。众多专家都有妙招,但千百年来,无数教育者对顽劣偏激成绩差的“后进生”的驾驭又是否真正游刃有余呢?

  再读,内心有了触动,甚至有些汗颜。作者语言平实,案例真实又浅显。作者说:“对于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经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

  这条结论是依据的,作者说:“给他们挑选一些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应该让这些而他那个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疑问”“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真相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

  对照自己,从教10余年,也曾想过为学生减负,也曾思考教学种的种种策略,期望课堂效率更高。“后进生”一直是个敏感、不轻松而又尴尬的.字眼。最近几年,也为了“辅差”,在放学后给学生补习。这对于应试克定是有效果的。到检测效果时,他们总能支离破碎回答出一部分,直接让卷面分数提高。

  其实一直是觉得这有些悲哀的,用相同的呆板的习题或要点反复刺激“后进生”,他即便头昏脑胀,也只能强迫自己打起精神去机械记忆,也许他期待的也只是再太阳西沉之前自己能够回家!复习本上诗句所描绘的美景在几十遍的盯视下,还有什么美妙可言?这怎么能达到“乐学”啊?这对于孩子,何尝不是一种折磨?

  再者,一个学期四个多月只读一本语文书,还美其名曰:以本为本。细细一想,这个理由是有些苍白、乏味、无聊的!即便每一节课都精心设计,争取生动有趣,可这又适应多少学生呢?我们很少小班额。后进生长期以来一直在不太情愿地接受我们的“灌输”而已。

  何不让阅读“解放”后进生?

  可以指导他们去阅读适合的书籍、刊物。可以鼓励家长何孩子共读,一举多得。即便他们首先只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但随着阅读量的增大,积少成多,总会有所改变的。读着各类书籍,不带任何作业、任何目的,感受的是丰富美妙新奇的东西。他们会慢慢爱上读书的,最后,效果不是事半功倍吗?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治理的刺激”“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我想我们可以试试,用这个简单的办法--阅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6

  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一本好书就像一股清泉,清澈纯净,沁人心脾。为了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著名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以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撰写了著名的《给教师的建议》。在这本书中,作者以让人耳目一新的形式和读者倾心地交谈,共提出了一百条建议。其中许多建议都是作者教育和教学的实例,这些建议听起来毫无刻板说教的感觉。尤其是书中那些深刻的理论分析,对教师开阔视野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揭示了关于阅读的真理,即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他的阅读能力,这是他30年的教学经验的感受。如果学生学习有困难,成为差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死读教科书,只是在拼命记住教科书的`内容。正是因为学生只阅读教科书,一点儿都没有课外阅读,他的教科书才会读不好。如果你想让学生真正减少脑力劳动,你必须让他们去图书馆,读更多的书。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最好的教育自己的方式就是读好书,这也是提高自己的方式。他说他坚信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应该从读一本好书开始。只有当你诉诸内心,自己与自己对话,你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提升自己。如果一个人想达到思想道德的崇高境界,他应该在书中找到自己的榜样,并吸收宝贵的精神财富。

  苏霍姆林斯基还建议我们引导并激励每一位学生去走近他爱好的发源地——也就是他特别喜欢的学科。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和这门学科相关联的各种活动,并思考和这门学科相关的各种问题,以此来确立自己的爱好。这不禁让我们反思,是否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喜爱自己所教的学科了呢?好像并没有。更多的只是在完成教学任务,而我们应该意识到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唤醒学生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相信充分尊重学生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他认为道德教育是人生的一个小细节,是一种体贴的语言,一种眼中的微笑。道德教育不是空洞的布道或大声的口号。我们教育孩子去体验和珍惜他们的情感,去爱,而不是寻找语言去表达或者谈论那些不存在的感受。

  当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好像有一个睿智的人站在我面前,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帮我解决问题,引导我走出迷宫。苏霍姆林斯基就像一个善良、博学的老人,在教学上给了我很多的帮助,让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所反思更满怀期待。

  今天,整个社会都在强烈倡导人人阅读,让我们多读书,多读好书。让读书成为我们职业素养的一部分,让读书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剂,让读书成为孩子成才的阶梯。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是真正的王道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7

  从景范学校的崇文书院拿到厚厚的一摞书,整理拆封,到翻开这本大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让我这位刚刚进入教师岗位的新教师来说,是一份沉甸甸的礼物。这本书要慢慢读,细细品,为不辜负这次书海之行,我为此做了小小的读书和写作计划。

  翻开这本教育家给我的教育教学的建议,看着100条建议,光是目录我就看了三四遍,一开始本想寻找出对自己现阶段的教学建议,比如第31建议《给准备教一年级教师的建议》,第33条建议《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学校建议》,第38条建议《怎样训练儿童流利的书写》等等。这些先是粗略的翻翻看看,后来不知不觉,每天都要翻开看看这本难啃的书。这些建议开始改变我的教学思想,原来教一年级语文,也不是我所想的那么困难,写字课也不是那难教,它都有法可循,每一个建议背后都有令人反思和学习之处。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第38条建议《怎样训练儿童的流利书写》中,作者提到“培养快速的书写技能,首先要求对手的小肌肉进行一定的数量的操练性练习。”当然,这里所提到的仅仅是三、四年级的孩子。读到这里,我开始思考:我们一年级的孩子怎样做到认真的书写呢?在写字课上,一年级的孩子可以说出这个字结构,但很难发现每一笔的`具体位置,当我讲完这个字在田字格里该怎样书写时,我们的班孩子总是快速的描红和书写,并没有做到一笔一画认真临帖,并他们的写字姿势都不对,每一次书写,他们很快就把后面田字格写完了。我都不能用“好”这个字来形容他们的完成书后的写字作业。这个问题从上学期的期中考试之后,我就发现了他们这个不好的习惯,在这一建议中,读到这句话时,我想到了一个词叫“刻意练习”,我想到为什么他们书写习惯不好,在上学期才开始学习学拼音字母时,并没有做到长时间对他们的手部肌肉的训练与纠正。

  想到这里我思考怎样训练孩子们有目的,有规律的练习他们书写“双姿”。一年级的孩子正在培养书写习惯的关键期,我决定每天在写字课上刻意练习他们握笔和写字姿势。关于双姿练习,特别是握笔姿势,我是通过小组之间相互检查的方式,小组长带头握好铅笔,并且检查其他同学握笔姿势。坐姿的练习,我请一位已经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的小同学喊口令:“小腰”,全班一起:“挺直”,这是坐姿训练。虽然如今才练习了一个星期左右,但是我逐渐发现有部分孩子已经有了一些进步。这让我感到欣慰与高兴。

  虽然在这部书里,我还有许多建议没有看完,这已经让我受益匪浅,我们经常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高尚的人对话,的确,不仅让我和大教育家促膝长谈,更让我在教学路上继续前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8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后,我深受启发。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 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后进生的几条建议。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3、4个星期(而一般是3、4个月)就进行巩固性的练习。

  对这些儿童来说,我们首先是要改变我们的看法了,对“后进生” 的教育工作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简单地认为转变"后进生"就是为其补课,提高成绩。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们应该知道,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我们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否则只会适得其反。那么该如何做呢?

  对于学生我们应更多的是要发现他们的的优点,哪怕是肯定平常学习生活中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也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教师的肯定是对他们一种莫大的`鼓舞。小学生年龄小,易受暗示,喜欢被肯定。例如,在一次的数学课堂中,我发现一个平时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勇敢地举起了手,并在大家的鼓励下正确地回答了问题。当场我就让全班同学表扬了他,课后,我又单独以进步奖奖励了他。从此,他上课的积极性高涨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其次,精心地为所谓的“后进生”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耐心地因材施教。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对症下药,各个击破。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所以他们的弱势也是不同的。对于这些后进生们,应当经常注意平时作业错误的地方,总结归纳弱势所在。然后进行有针对的练习,加强巩固。

  再次,借助集体的力感染后进生 ,这看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操作起来也是有很多难度的。首先要把学生按照成绩分成小组,要以好带差;让学生养成互助互学的良好风气,让好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自然他们就愿意交了。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大家庭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样整个班级的学期氛围也会越来越高涨,后进生也能得到充分的帮助。

  当然,最重要的还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不要妄想速成,短时间见成效,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持久的耐心,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们,教育他们,只有这样,转变后进生的工作才能行之有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9

  在认真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经典后,内心禁不住波涛汹涌。提起笔来,有些感慨,也有点激动,我发现我的手正在微微颤抖,这让我不由地想起自己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样子,清楚地记得那一堂45分钟的课,课程过半,我的手和腿才停止了抖动。

  教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职业?我常常这样问身为老师的自己,在不断的工作、学习和成长中,我凝炼出了这样几个等式。

  第一个等式:教师等于一个农夫。

  一样的春种秋收,一样的辛勤耕种;小苗破土而出,要有我们来不辞辛苦地灌溉滋润、悉心养护。秋天来到的时候,总是满心欢喜地期待它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就如同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了热切的期望。

  第二个等式:教师等于一个厨师。

  厨师不能做一盘菜强迫谁来品尝,而是努力要把自己的拿手菜做得色、香、味俱全,于是就会有人慕名而来,争相品味,这就是老师。不是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要把课讲得有声有色,有点有面,有张有驰;调动学生自发学习的积极性,传授对他们最有用的、讲解他们最感兴趣的,交给他们最想要的。

  第三个等式:教师等于一个舵手。

  学海无涯,对于学生来说,不只是获得最有用的知识,面对成长,老师也不仅仅只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于是在这条载着无数希望的航船上,我们甘心做一名舵手,带着莘莘学子的理想,指引他们不畏艰难风浪,坚定信仰,迎向收获的彼岸。

  最后一个等式:教师等于工程师。

  这几乎已经成为了教师的另一个代名词,从我的老师的老师那时候就已经开始这样说起。作为工程师的我们在完成怎样的一个设计呢?我们的作品有思想、有灵魂,有独到的品位,他们要求独立和个性,有属于自己的'鲜明特点。

  所以工程师的设计就不能千篇一律,而是要不断创新、要与时俱进;这就要求设计思路要紧跟时代不会过时、不能落伍,要使我们的作品经得起考验,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属于他们的优势。

  七年的工作经历,四个与教师有关的等式,我用它们对照言行,总结自己。

  幸福的感觉几乎每一天都在,从清晨的上课铃声响起,在悦耳的铃声中走进教室;推开教室的门走上讲台,从讲台上凝视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向他们问好,然后聆听他们真诚的回应。这就是我的一天,日复一日地积攒着这样的小幸福,然后沉淀为令一番大大的幸福,那就是职业的幸福。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0

  近期,我拜读了《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作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调的阔论,但却说的很真诚实在,可以说是条条经典,用来指导我们实际的教学,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对我感触很深,对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可以说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细心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求的偶像。通过读他的作品,让我获益匪浅,特别是在如何批评和表扬学生方面。

  批评和表扬是我们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经常用到的教育手段,大家并不陌生,可如何使批评和表扬更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却是我以前没有思考过的,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实践了。而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却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大师的智慧和慈爱并且也看到自己的无知与短视。

  如何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谴责性的语言只有针对具体的学生时才会发生效力,要避免因个别学生的错误而对学生集体进行责备。他认为这是一种教育的无知。通过拜读这本书,我认为应该对学生做到温馨批评。

  每一个孩子都有渴望被老师表扬的愿望,同时,也有不愿被老师批评的自尊心,老师要把每一个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让学生们感到温暖,用心去说服、教育学生,学生才会理解老师,愿意接近老师,乐于接受批评,每一个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差异,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其进行教育,对性格内向、敏感度强的学生,我们可以用不满的表情或是不满的体态语来教育批评。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我们可以面对面的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心平气和的和学生们谈心,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他们。

  另外,教师还要学会赞美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对教师来讲,真正的教育技巧是使人们做好事而不指望表扬,应该教育学生把做美好的事情看做应该的。如果只有表扬才能够给儿童带来快乐,那就潜伏着一种危险,这危险就是:引发学生的虚荣心,让他只是为了得到表扬才去做好事。而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他就会完全表现出另外一种面貌:自私自利,虚伪。我认为应该对学生做到适时表扬。

  在课堂上,要抓住时机恰如其分的对学生进行表扬,因此,老师对学生的优点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尤其对学困生来说,要抓住亮点及时鼓励,让学生们知道自己每一次的进步老师都会看在眼里,老师一直关注着他们,每一次表扬都要有强化下一次进步的作用,老师的表扬要机智,要适度,不能让学生们因受到表扬而变得洋洋自得,做到高质量的表扬。

  总之,表扬要适度,及时,机智;批评要温馨,充满爱,表扬要激发学生们要求进步的心,批评要让学生们明白道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1

  在这次的口小暑期教师读书交流活动中,我选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中总共谈了100条问题,每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引人深思。

  书中第2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个问题给我的感触很深。教师每天上课有的要三四个小时,备、改、讲、辅几乎占用了在校的其他时间,有时还得在家夜办公。除了工作,教师也得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还得孝敬长辈,哪里有空闲的时间啊!许多学生怕报考师范学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教师太辛苦”,虽然看起来好像有不少的假期。书中所提到的.一位历史老师说:“我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这句话似乎很难理解。怎样做这种准备,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读书是作一个好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蕴”。我们不要再说 “没时间读书”,关键是你想不想读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来。让我们一起读书吧!潺潺小溪,汇成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眼前的课,而是出自内心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应该让自己所教的那点学科知识在你的知识海洋里成为沧海一粟。“衬托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教学水平提高就越明显。所以我们应该“用终生来备课”。

  第46条提出“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出生于1918年,,1942年参加卫国战争负重伤后回到了教育岗位, 1970年逝世,享年52岁。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苏霍姆林斯基跟踪观察和研究了700余名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10年的学习生活。他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角度进行观察、了解研究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形成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并著有41部专著和小册子,其中许多著作已经译成30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出版。我想,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教育家跟他勤于观察,勤于记录研究是分不开的。俗话说,写十年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坚持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想想我们平时可能因为“繁忙”,很多时候有些想法没有用笔记下来。当遇到同样的问题时还得努力思考,从头再来。记教学日记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对比、分析一些问题,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少走弯路。

  《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很好的书,其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细细思考。我觉得它对于提高我自身的素质和教育艺术都有很大的帮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2

  时间是挤出来的二语王启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我的暑假作业-读后感。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和前辈交谈,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抚平了我心中的焦躁,点亮了迷途的夜灯。书中每的每一条建议都来自于他的实践,加以理论剖析,令读者叹服。其中有写到老师的.时间哪里来,我常常苦于处理种种事情没有多余的时间让自己好好读书写字,爱好也是需要时间来完成,并从中得到快乐,所以我常感疲惫,并不是教学上任务重,而是没有时间去释疑解惑,或者说没有解得透,内心不轻松。每天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管好女儿的学习、弹琴,做一个尽职的家长,读后感《我的暑假作业-读后感》。苦于身心疲惫间读到了霍姆斯林的建议,心中逐渐坦然。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对话就是和爱人一起喝啡。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诚然,我对学术著作的拜读甚少,时常忘记时间是挤出来的,书籍永远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皮毛。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行,就要乐安天命,平静的接受,安静的看待,清静的对待。把师爱比作春雨,润物细无声最恰当,再轰轰烈烈的爱都要归于平凡。常读书、常思考、常反省、常进步,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真实的反省和内省,敢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说一句:不要找借口不读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3

  优秀的教师采取什么手段保证课堂一丝不苟,井然有序?他们的秘诀在于预防,严格的课堂管理方案、亲切的态度和时时掌控的主动权。有效的纪律体系可以预防学生的规范行为!

  站着讲课是一个教师必须拥有的基本素质,不锻炼身体,你是没有办法坚持站着讲课的;每天站到教室门口面带微笑的迎接学生开始早读,是一种习惯;微笑,站立都是微小但过硬的基本功,必须得天天用心的去做,才能贯彻“你还好吧策略”!和学生相互之间每天简单的问候,上课学生才会“买你的账”。能让你轻松赢取学生的信任和尊敬。一声真诚的“欢迎”,为你和学生一整天融洽的相处开了一个好头,学生喜欢那些欢迎他们的地方,而且,只有在积极健康的环境里他们才能取得成功,想让他们成为快乐、成功的学生吗?那么,别忘了说上一声:“嘿,你好!”其实,学生成功时给学生一个拥抱,她们会感受到,她们是受欢迎的,被需要的,而且是与众不同的!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说:“朋友,背着人可以责怪,当着人要赞扬!”实际上,每一位老师拥有一间自己的“私人办公室”,而且这办公室就在离班级不远的地方,这样的可以谨慎行事,和孩子们私密的解决纪律问题……老师要做的,是走到犯错误的孩子身边,俯下身子和他低声的讲几句话。远离其他同学,一对一的进行谈话指导,你会发现,他们并不是那么的“桀骜不驯,”相反,乖巧听话的很!做老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修炼自己的脾气。虚怀若谷、大智若愚、宠辱不惊!私下处理学生的.不当行为,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做教育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其实,一个小小的赞扬“谢谢你举手”、“感谢大家的合作”、“你坐下来听听别人的答案”……会有神奇的效果。学生渴望我们的关注,会不遗余力地来争取他们想要的东西,一旦他们意识到乖一点就能得到你的关注,就会自觉自愿的乖起来。注意好行为的老师遇到的课堂纪律问题,要比那些只关注学生淘气行为的老师少得多。正如高金英老师说的:“要变着法儿的鼓励和赞扬学生”。即“夸”学生,只是惭愧没有高老师的情商,她夸学生的水平很高,我也一直努力的坚持学习,可有时“夸”的时候,总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不是时机不成熟,就是情感表达的不透彻。只读书,不写感悟,是没有收获的,每天坚持做到写几句话,这是自己对自己读书的最基本的要求!坚持自己内心深处最细微的东西,自己会变得更很踏实。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27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2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17

给青年教师的建议的教师读后感03-28

(优)《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7-28

(推荐)《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7-05

[热门]《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8-01

《给教师的建议》的教师读书心得03-21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02-24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