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错图笔记》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错图笔记》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海错图笔记》读后感1……
《海错图笔记》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错图笔记》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海错图笔记》读后感1
在这一个学期中,我读了许多本书但是令我最深刻的,还是这本《海错图笔记》。
这书名中“海错”一词在词典中是指海洋生物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而这本《海错图笔记》是根据他的“祖师爷”——《海错图》编写的。在《海错图》中描绘了三百多种海洋生物,而在这三百多种海洋生物中大多数都是沿海的一些小生物,其中还有一部分是海中的植物。这本书的作者叫聂璜,他出身在明代末期的杭州,因为当时还没有一本关于海洋生物的书籍,于是他下定决心,要画一本图鉴。他走遍了各个沿海城市,探索了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他最后终于完成了!而这本便被他叫做《海错图》之后他便消失在历史中,而《海错图》也不见了。到了公元1726年这本书被当时皇宫里的太监苏培盛带入了宫内。虽然《海错图》是找到了,可是因为字迹潦草,而且句子不太好理解,所以没有人能把它翻译出来。百年之后,有一个人历经千辛万苦把它翻译出来了,他就是著名的《博物》总编辑——“博物君”张晨亮。他把这本书命名为《海错图笔记》。我读这本书时,仿佛正和书中的海洋生物一起玩耍嬉戏。在这本书中,海洋里的生物应有尽有,如稀有的鲎、奇特的海腮、美味的马鲛。它们像一个个小小的精灵一样在我的眼前浮现出来。我徜徉在其中,好像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但是当我流连其间时,又开始担心它们的未来的生活了。因为我们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有时把污水直接排放到海洋里,致使许多的生物死的死、伤的伤,还有的生物完全被灭了“九族”。这还不算什么,有好几种生物竟然是被人类吃灭绝的,如海腮这个笨到不行的家伙总是被人吃,结果被吃到了几乎灭绝,当最后人们后悔莫及的时候,发现深海中还有少些海鳃。这时的人们不敢再捕捉海腮。以免它们再一次灭绝。所以,它们的未来还是生死未卜啊!
我从这本《海错图笔记》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于是这扇海洋的大门从此永远地向我敞开。
《海错图笔记》读后感2
海错的“错”,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
清代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绘制的《海错图》,共描绘了300多种生物,几乎涵盖无脊椎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的大部分主要类群,还记载了不少海滨植物,是一本颇具现代博物学风格的奇书。
在本书中,我采用了中国传统本草书的分类法,把书中生物归为“介部、鳞部、虫部、禽部”4类,以展示古人是怎样给生物分类的。有海洋生物的科普,有故纸堆里的考据,有中国人和大海之间的轶事,也有一些我个人的絮叨。说白了,就是我读《海错图》时做的30篇笔记。如果你看完后,觉得这是一本有意思、有意义的书,那我就很高兴了。
在中国的古书中,到处可见“海和尚”的传说。这种海中的神秘生物长什么样,一直没有统一的说法。有人直接把它等同于人头鱼身的人鱼。《广东新语》云:“人鱼雄者为海和尚,雌者为海女。”
有人说它像秃头的猴子。《子不语》写道,某渔民起网时,发现“(渔网中)六七小人趺坐,见人辄合掌作顶礼状,遍身毛如猕猴,髡其顶而无发,语言不可晓。开网纵之,皆于海面行数十步而没。土人云:此号‘海和尚’”。至于《海错图》,则采用了和《三才图会》类似的说法:“海和尚,鳖身人首而足稍长。”还提供了一件目击案例:“康熙二十八年,福宁州海上网得一大鳖,出其首,则人首也。观者惊怖,投之海。此即海和尚也。”说实话,很难给这种怪物找到一个现实中的原型,毕竟每个传说都口径不一。我们不妨缩小范围,只看《海错图》的描述。
首先,这个“鳖身”就很有意思。这意味着海和尚虽是龟形,但壳被皮肤包裹,像鳖一样。海里没有鳖,只有海龟。现存的海龟中,只有一种符合以上描述——棱皮龟。棱皮龟是地球上现存最大的龟,能长到3米,远远大于其他海龟。严格来说,棱皮龟不算海龟。因为其他海龟都属于海龟科,唯独它属于棱皮龟科。棱皮龟科里只有棱皮龟一个种。它的后背没有角质的甲片,而是包了一层革质的皮肤,与其他海龟截然不同,不知道的人也许真的会以为是个大鳖。棱皮龟也是世界上移动速度最快的爬行动物之一。按身体比例来讲,它的前肢是海龟中最长的。这么长的前肢划起水来,可以达到每小时35公里的速度。这也正好和海和尚“足稍长”的记载相符。
至于“人首”嘛,就见仁见智了。棱皮龟脑袋光光,倒是符合和尚的特点。而它的五官,说像人也像,说不像也不像。有些传说里所说的,海和尚被抓住后会流泪、口念经文,可能是棱皮龟从眼中的盐腺排出含盐液体、发出沉重的呼吸和低吼的现象。
《海错图笔记》读后感3
你知道张辰亮吗?他是一位生物学家,也是微博知名的超级科普达人,我就是他500万粉丝当中的小小一员。今天,我要介绍的就是他写的一本超级精彩的科普书《海错图笔记》。
说起海错图,作者聂璜是出生在咱们杭州的一名画家,这本书是他在清朝中期,以生物爱好者身份画的。海错的错,不是错误的意思,是种类繁多,错综复杂的意思。在清朝中期时,聂璜跑遍中国沿海地区,收集绘制了300多种生物,主要是无脊椎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以及不少滨海植物的形象。其中有鳖身人首的海和尚,有腹背相望的鲎,有英雄末路的石首鱼,有身披火焰的鼍图文并茂,简直像一本海洋版的《山海经》!
但是因为知识的局限,书中也有不靠谱之处。比如有些动物聂璜未曾亲见,仅根据别人描述,外形有大失真。例如人鱼,图里画得是一个中年男子,后背长了红鳍,手上长了骈指,长了短尾巴,看起来让人瞠目结舌。所以,《海错图笔记》正是张辰亮运用现代科学博物学的知识,将海错图的内容与现实生物来做比照考证,除伪存真的书。书分四个章节,分别是介部、鳞部、虫部、禽部。既有作者的观察记录,又有文献考证,每篇还有趣味‘小赞’一首,经常看得我哈哈大笑,读着读着,仿佛我正和这些形形色色的海洋生物一起玩耍嬉戏,海洋知识的大门向我徐徐打开。
但是当我沉醉其中时,又开始担心这些可爱的海洋精灵们的命运了。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石首鱼,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大黄鱼的故事。从之前浙南地区产量达一年十万吨,到现在一条的批发价就要4000元!环境污染与过度捕捞使过去的百姓家成了堂前燕。尽管科学家们为了挽救这个种群,做了无数努力,也只是泥牛入海,全无声息。
家里书架上林林总总的科普书几乎都是外国人书写的,曾经我以为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书籍的,但海错图这本系统揭秘海洋生物的奇书,让我了解到老祖宗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努力。正是:
聂璜绘奇书,沧海探骊珠。光怪陆离互出没,莫知纲目科属种。博物亮君考海错,南北行遍万里路。或问能怎好?但去看此书。
《海错图笔记》读后感4
就是一本海洋绘本啊,很适合休闲的时候看。每到周末的早上我都会咕嘟咕嘟煮起花果茶,翻开这本有趣的小书。“海错”的“错”是种类繁多的意思。汉代以前,人们就用“海错”来指代各种海洋生物,后来渐渐成为了海洋生物、海产品的总称呼。
作家真的是有几分野趣的,叫做聂璜,明末清初出生在杭州。苦于自古以来没有海洋生物的相关图谱流传,于是决定自己画一本。康熙年间,他游历全国多地,考察沿海的生物,每看到一种,就画下来,并询问当地渔民对照古籍考证。
但神奇的是,也是他唯一传世之作,之后,聂璜就从历史中消失了,此书也没了下落。据说乾隆也很喜欢这本小书,说我在马上纵横这么多年,这本书满足了我对大海的想象。
真的有点好笑,聂璜因为写书的时候好多东西也没见过,凭着别人的描述画出来的,比如鳄鱼,在书里长这样:也太慈眉善目了吧!还有人鱼,我觉得可以被评为全书最丑!
【《海错图笔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1.《海蒂》读后感
2.海蒂读后感
3.《海的女儿》读后感
4.海的女儿读后感
5.《海的女儿》读后感
6.《老头子总是不会错》读后感
7.《老人与海》读后感
8.《海蒂》读后感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