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读后感_2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读后感 告白 无声

管理员

摘要:

《无声告白》读后感(通用)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无声告白》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无声告白》读后……

《无声告白》读后感(通用)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无声告白》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无声告白》读后感1

  《无声告白》探索了,身份危机、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读完此书,我内心充满沉重与哀伤,其实,孩子许多告白都是无声的,但是父母永远都不会听到。

  小说以莉迪亚的死亡开篇,初看时便吸引了我,我迫不及待的想要了解莉迪亚之死背后的故事。作者以及其细腻而深刻的笔触层层剥开莉迪亚死亡的原因。莉迪亚的死亡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哀,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莫里斯曾说:“亲子关系上的专横是最最疏忽不得和最最普遍的一种专横,在爱的名义下,它传播了仇恨和挫败的种子。”造成莉迪亚之死的'根源在于她的父母。她的父母对其期望太高,盲目地将自己曾经未实现了的梦想加诸于莉迪亚身上,小小的莉迪亚承受了太多、太重的期望。

  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是一位白人,年轻时立志成为医生,成为一位独立女性,不愿像她的母亲一样困在家中收拾家务。年轻美丽的玛丽琳,在哈佛进修医学时遇到了华裔历史教授詹姆斯,两人很快坠入爱河,走入了婚姻的殿堂。玛丽琳终止了学业,婚后怀孕生子,在家相夫教子,有了内斯、莉迪亚两个孩子。随着孩子们的长大,玛丽琳越发迷茫。但是母亲的去世使玛丽琳重燃梦想,于是她悄悄离开家庭去哈佛继续完成学业。玛丽琳在校刻苦学习,奋发图强,或许是命运捉弄,在玛丽琳再次接近梦想的时候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因为怀孕玛丽琳不得不停止学业,埋藏成为医生的梦想重回家庭。

  成为医生的梦想一直藏在玛丽琳心中。这时玛丽琳发现女儿莉迪亚聪慧机灵,于是玛丽琳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她决定让女儿完成她的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而年幼的莉迪亚以为只要听妈妈的话,妈妈就不会再次离开。于是她假装喜欢医生这个职业,假装喜欢妈妈送给她的一本又一本关于学习的书,不断迎合和讨好妈妈。

  而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是一位华人,虽然他从小在美国长大,但在美国充满白人的世界却显得格格不入,处处遭白人歧视、嘲笑,无人与其交朋友。久而久之,詹姆斯变得孤独、敏感、自卑。在有了孩子后,他期望孩子们合群、受欢迎,他要求莉迪亚多交朋友。但莉迪亚因为其独特的东方特征,也没有人愿意和他玩耍。莉迪亚为了不让父亲难过而辛苦装作自己有很多朋友的模样,然而她的孤独却只有她自己知道。

  世界上有太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他们把孩子当成自己梦想的延续,盲目的将自己的梦想加诸于子女身上,却从未想过孩子真正喜欢的、真正想要的又是什么?这其实是以爱之名的绑架!

  鲁迅言:“将来的命运早在现在决定,故父母的缺点便是子女灭亡的浮线,生命的危机。”从未了解莉迪亚内心的父母给莉迪亚过度的期望,最终,莉迪亚被父母的爱压垮了,选择了死亡。莉迪亚的父母以爱之名,行谋杀之实。

  《无声告白》封皮上写着:“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每个人都应该在成为独立的自己,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遵循自己的内心,不为讨好他人而改变最初的自己,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

《无声告白》读后感2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成为真正的自己。——题记

  人生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莫过于成为了别人想让你成为的人,而非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中就有一位可悲的女孩———莉迪亚,在如花的年纪不堪重负,死在了十六岁的边缘。记得最清楚的,是莉迪亚对汉娜说的一句话:“如果你不想笑,就不要笑,这很重要。”

  这句话是否也是现在我们的真实写照?曾经的我们也是那么的放肆骄傲,可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戴上了或热情或冷漠的面具,把真正的自己牢牢所在了最深处。

  也许是外界压力,让现在的年轻人往往拥有着比天大的感伤;也或许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我曾经问过一个人:“你一天到晚刷题,有的时候可以歇一歇吧?”但他给的回答却是:“不行,我妈想让我进分层班。”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同,都不想让他人失望,但真正的自己呢?我们也曾感觉,快乐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现在自己做的一切是否都是被社会驱使,都是被他人摆治,总是缺少了点什么,我想,所缺乏的就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这本书是美籍华人创作,从独特的时代背景和时代夹缝中描述的是何其压抑的一家。父母把莉迪亚当做掌上明珠,但随着时间的变迁,这种爱变成了牵制,他们希望莉迪亚帮他们实现未完成的理想,弥补自己年轻时候的遗憾,以所谓的爱的名义。“爱”仿佛就是这场悲剧的开端和根源所在,莉迪亚虽然不喜欢母亲的愿望,但却并没有反抗,因为她每次看到母亲发现自己的进步而露出的的笑容都会产生依恋,说到底,也是因为爱。但母亲的越来越压迫,也让精神压力充斥着她的生活,他被朋友孤立,也没有快乐。他也尝试着欺骗母亲去寻找不一样的.生活,他跟着杰克一起到处放荡,想成为混混,同时也学会了抽烟,这是他精神的挣扎,同时也是在去往黑暗的路上。内斯的离开,父亲的项链和情人第二次改变了她,当她挤出灿烂的笑容是,却是精神崩碎的声音,比玻璃瓶掉在大理石板上的声音还要清脆。

  她没有办法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他太爱母亲了,她并不想辜负她,莉迪亚也偷偷难过了很多次,但她却也只是一个十六岁女孩。压抑的感情只会爆发不会消失,明明人人都拥有一颗脆弱的心,却总不能明白对方也或许同样在爱面前敏感而不堪一击,就算再标榜酷和坚强的人,也希望被温柔快乐相待。

  与她相仿年纪的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消极情绪在每天徘徊不断,快乐越来越少,笑容也不再明朗,承担着我们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成熟,说到底,是没有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反思一下自己,现在我们所追求的,是有兴趣的吗?从中你是否感受到了存在的意义?你想成为赢家,想在这浑浊的社会潮流中领先,但你却并没有变成一股清流,并未脱离这浑浊。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个瞬间,能让自己在这太为普通的世界,变的些许不同,找到归属感,找到真正的自己。那种渴望被世界认可的成功,不过是在成为自己后的结果,并不是目标。

  莉迪亚用自杀的方式来告诉父母没有说出口的话,看到最后,却也释然。天空从黑色变成蓝色,莉迪亚的房间还是原来的样子,书桌上杂乱地堆着些东西,日记本里没有一行字。

  喜欢这本书的英文名: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愿我们都活得真实且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