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读后感(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世说新语》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世说新语》读后感1……
《世说新语》读后感(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世说新语》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世说新语》读后感1
一
汝南陈仲举,颍川李元礼二人,共论其功德,不能定先后。蔡伯喈评之曰:「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严于摄下,犯上难,摄下易。」仲举遂在「三君」之下,元礼居「八俊」之上。
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严于摄下,犯上难,摄下易。仲为三君,李为八俊。管理是手段,需要公平、正直、和对人性的慈悲做后盾;犯上需要正直、赤诚和独到见解的智慧,更要豁出身家性命的果决,只此一条入三君便可服众。
二
庞士元至吴,吴人并友之。见陆绩、顾劭、全琮,而为之目曰:「陆子所谓驽马有逸足之用,顾子所谓驽牛可以负重致远。」或问:「如所目,陆为胜邪?」曰:「驽马虽精速,能致一人耳。驽牛一日行百里,所致岂一人哉?」吴人无以难。「全子好声名,似汝南樊子昭。」
驽马逸足,致一人耳,在速。驽牛行百里,岂载一人哉。各有擅长,如物与物之间擅长需要不同,何须分好坏。
马亦能拉车如牛,然非其强项,大才小用,奔跑才是其根本。
文中最后言好名如樊子昭,可见人好名排最后,虽有佳时,不能为人所推崇,不如专心致志一心做事之人。
三
顾劭尝与庞士元宿语,问曰:「闻子名知人,吾与足下孰愈?」曰:「陶冶世俗,与时浮沉,吾不如子;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劭亦安其言。
陶冶世俗,与时浮沉。王霸之道,倚伏要害。人各有擅长,贵在有自知之明。
一日之长:略胜一筹,倚伏:福祸。名知人,以知人而闻名。
四
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
诸葛三兄弟,分别在魏蜀吴,评为龙虎狗,龙虎皆全家战死,大概只有在魏的诸葛诞香火得存。当你得到一个高的赞赏,同时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普通人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随心随性,自然终老。但有几人安于平凡,普通人未经历福祸锤炼怎知平凡可贵。
五
司马文王问武陔:「陈玄伯何如其父司空?」陔曰:「通雅博畅,能以天下声教为己任者,不如也;明练简至,立功立事,过之。」
青出于蓝而胜于兰,是人们喜欢的,但人都有局限性,父子亦如此,通雅博畅,明练简至,居其一就是天才了。
六
正始中,人士比论,以五荀方五陈:荀淑方陈寔,荀靖方陈谌,荀爽方陈纪,荀彧方陈群,荀觊方陈泰。又以八裴方八王:裴徽方王祥,裴楷方王夷甫,裴康方王绥,裴绰方王澄,裴瓒方王敦,裴遐方王导,裴頠方陈王戎,裴邈方王玄。
历史纵有相似未必可比较,何况人,套用罢了。
《世说新语》读后感2
刘墉,一个很认真生活,总希望超越自己的人。他为自己说话,也为时代说话。他的每一个作品都是积极向上的。这个寒假,我读了他的作品:《世说心语1》。
这是一本青春励志类的书籍,讲述的都是关于生活、学习、人生方面的随想文章。尽管这样的文章也好,书籍也好,书店里肯定是琳琅满目,但是《世说心语》并不像其他的书:枯燥、千篇一律。如果让我来形容它,我认为它就像一条蜿蜒曲折,遍布各地的河流。文章遍及了各个方面,语言时而幽默诙谐,时而认真严谨,应用笑话、典籍、还有身边一个又一个真实而深入人心的故事。
书本一共有三十五章,然而讲说话技巧的更为多一些,也许这就是语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吧。
第四章:识破障眼法是十分贴近生活的。举了个刘墉买房时发生的故事。现在买房的人常犯的错就体现出来了:买房前一定要看房吧?看房时总会有人为你讲解吧?问题就这么来了!讲解的人往往会略过房子的缺点,只字不提,而把它的其它“优点”夸大化,说得天花乱坠,将人们的注意力带开。不过刘墉却很仔细地观察着:门外松动的石头、移动过地基、被白蚁蛀空的门框等。所以说,不管是买什么东西,特别是自己不熟悉的除了少说、多听、多比以外,一定要小心掉入“陷阱”!让我来说,就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吧!每到过年都有一群亲戚来问:“考试成绩多少啊?”“年级第几啊?”“隔壁谁谁谁怎么样啊?”之类的时候,没考好的同学总会带开话题说句:“阿姨吃菜”是一个意思啊。
十七章的标题是:关车门与优雅。举的三个例子都是他在国外生活时发生的事。例如:有一次坐完同事的车后,一下车别人就会有很异样的眼神看他。你们猜这是为什么?在中国,家长总会提醒孩子关车门要用力,确定门关紧了,免得摔出去受伤。然而国外的车质量无疑比中国的好,因此他们认为大力关车门是不礼貌的,表示关门的人心情不好。另外两个也是类似关于中外习惯差异的故事。然而,像大力关车门、用力拧紧水龙头、大声说话这样普遍的习惯也是从过去开始养成的,尽管中国发展起来了,但这样的习惯,一时间还是很难改掉的。所以一些外国游客来中国,会很不习惯餐厅里的吵闹声,也该设身处地的想一下。但是,我们也应该告诉自己,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行。
像这样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还有很多,仅管我不能一下子都理解,但是这些生活中的理论,一天又一天地在身边上演,也许我会在不知不觉领悟。因为生活是人最好的老师。
《世说新语》读后感3
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每一个从教者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教育来改变学生,让学生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身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够心平气和地用爱的教育方法,有气质有涵养地给学生以方法上的指导和精神
上的引领。但是在带班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样的愿望虽然非常美好,却难以付诸实践。当某个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着相同的错误时,我会气愤于他的不懂事理,会恼怒于他的“顽固不化‘,于是原本的耐心宽容就会演变为怒不可遏的指责,原想拥有的气质风度也会荡然无存,不仅自己会恼怒地伤肝伤肺,也会在无意中伤害学生,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读了《世说心语2》之后,特别是其中的《处罚的艺术》篇,让我感慨良多。刘墉先生说许多父母处罚孩子的时候,犯了两个最大的错误,就是:第一,他们要罚,却舍不得,下不了手。第二,他们会处罚,但是没有一定的原则,好像随他们的心情好坏来”执法“,让孩子摸不清。其实,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免不了犯错,但是犯错之后,我们该怎么处理呢?
古人说”明刑弼教“,也就是说刑罚的目的是帮助教育。作为老师,要懂得处罚的艺术,最重要的是注意掌握分寸,体现合理公正的原则。处罚时要依据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情节,以及对错误的认识态度来决定给予必要的惩罚。切不可简单化,”一刀切“。更不能因为对学生的偏爱或成见,造成处罚的失衡、失当。其次,处理事情面对学生要有一定的原则,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不管学生是有意还是无意中违反了既定的原则,都应该让他们勇敢地承担起责任。再者,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作为老师应该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所谓”赏罚分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最后,我们要给学生犯错的空间,身为教师,不要想着自己的一番苦口婆心的谈话就能让学生大改以前懒散的模样,多点时间,多点劝慰,多点理解,才能让学生慢慢地纠错成长。
教育之路漫长曲折,教育方法丰富多样。但面对不同的个体,教师需要学习着拥有比家长更多的策略和方法。而《世说新语2》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现在的学生,明白了怎样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且让我们反思学习着在教育之路上前行,让我们”艺术“起来吧!
世说新语里的故事都是通过一件小事来反映一个人的品德,比如说他孜孜不倦、礼贤下士、读书很用功等,我也记不住那么多。世说新语李的文章都是文言文,文言文就是古文,我们学生很烦的那个文章。
我们要学习他们好的品德,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世说新语》读后感4
公元260年五月,司马昭派其心腹贾充,率骑督成倅、成济兄弟,敢犯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弑君。结果当然是朝野上下喧哗,于是司马昭就问陈泰怎么办,如何才能把风波压过去。当时的陈泰时任尚书,而在弑帝之后他是第一个敢于站出来反对的人。他回答到:“唯杀贾充以谢天下。”司马昭肯定是舍不得的,贾充是自己的心腹死党,现在危机四伏,多一个自己身边的人多一份保障啊。于是他进一步问还有什么计划B没,这个时候陈泰正气凛然,回答:“但见其上,未见其下。”言外之意就是你司马昭是无论如何都推卸不了弑君不忠的罪责的。
现在的人读起这段觉得味道平平,但是我加上大的历史背景后细细一想立感触目惊心。司马昭以此登基开国,晋朝的江山的创始与此有关。这不仅仅关系到开始,同样这一事件也暗藏着后来西晋灭亡的兆头。
司马昭坐上宝座后并没有长舒一口气,而是越发担心自己能坐多久这个问题。篡位者夺天下都羞于言“忠”,但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都继承和发扬传统儒家观念:“忠孝”。司马昭想要掩盖自己弑君的尴尬,并且避免社会矛盾的纷争,于是司马昭悄悄改弦更张,在思想道德方面提倡“以孝治天下”。
看起来好像并没有什么区别,少了个“忠”而已。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言“孝”无“忠”就丧失了重要的道德支撑。晋时士大夫没有忠君之心的人比比皆是,思想道德及其混乱。正因此,晋武帝司马炎驾崩后,王公贵族已在为争夺帝位而相互厮杀。这也正应验了前面陈泰斩钉截铁之言。
后来西晋灭亡,司马氏在江南建国东晋。他们深知西晋覆灭的原因,总结教训。把早被东晋统治者抛弃的“忠孝”之旗悄悄竖起来。由此可见一个没有道德作为思想支撑的王朝,一定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难以持久。
这样的道理一向由古至今都适用。把眼光放回我们现实生活的社会中,不管你处在哪个阶层你都有不少忧虑。道德的缺失、文化空洞、环境污染,整个社会没有信仰。这个社会正分为两个部分,较小的那一部分毫无尺度地挥霍着自己手中的特权和优势,他们的所作所为使得另一占绝大部分的我们在整日诉斥中陷入极度的眼红的怪圈中,我们被无奈地划分到不平等不公正这个无形的地牢里。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被判的无期徒刑。整个社会的道德,信仰不是仅仅靠一小部分人就可以决定的。我们每个人的个体意识程度是西晋的人们无法比拟的。而且我深信,当一个人内在的个体意识被唤醒,他所能带来的改变,不论是内在改变还是外在改变,都是不可小视的。那么当一群人,一个社会的人都因为渴望享受到现代社会所带来的权利而使自己的个体意识唤醒,所带来的是整个社会的转变。
《世说新语》读后感5
刘墉的《世说新语2》之教育秘笈,在我的空闲空余总算读完了,但久久地让我回味其间。书中对“新新人类”的了解,我亦颇有慨叹。“他们或许动作不快,起床也不快,但他们的观念灵敏、转变得快、适应得快。”一点没错,就拿我女儿来说,看似动作很慢,起床时叫来喊去的,但是对社会的前进事物说起来让人又另一种看她的眼光。她学了法语后,了解了一些法国风情,就餐时,便侃侃道来;去了趟日本,就会告知你日本人的日子办法,没有一点点的不适应;有时还时不时地议论一下某些社会现象。这便是“新新人类”。当然,书中谈到的许多的观念,我都很附和。我自己也是教师,但随着孩子的生长,社会的前进,如同自己的教育办法越来越限制了,办法越来越单一了,因而,和孩子的间隔越来越远了。我常常考虑自己的教育胜败,所以,通过各种途径和办法来寻求适宜我孩子的教育办法。读了这本书,对我颇有启示,我国的家长对孩子太多的幻想和规则,所以捆绑了孩子幻想的空间和开展的渠道,当然或许是某个衡量的标准,使家长没有办法挑选,只需听之任之。想想现在的青少年违法,青春期孩子的背叛,网络问题少年,咱们做家长的真应该从头审视自己的教育思维和办法,在孩子生长进程中,是十分需求咱们家庭的协助和协调,是十分需求与校园教师常常的交流。有的家长常常认为校园教师怎么怎么,却没有问问自己的责任尽到了没有,总是认为,孩子到校园就应该遭到出色的教育,却疏忽了家长教育的重要性,孩子个别生长的空间是极端重要的,能够暴漏出他内心深处最底层的东西。
现在我教育的观念在逐步改动,教育的办法在逐步改动,我发现孩子又乐意与我走近了,常常把她的喜怒哀乐告知我,我欣喜万分,这是对家长的信赖。
书中谈到的“年青人要有探究的权力”“子弹准备好”,我极端欣赏。孩子在生长进程中,实践上便是累积的`进程,为自己贮存一种能量,为自己沉淀一些常识,为自己储藏必定的才能,到时机降暂时,你便会挑选适宜自己的渠道大显神通,而非有了适宜的时机,只能望此兴叹。文中又谈到来太原产生的事,让我这个太原人引以自豪,尽自己的才能为他人做一点点事,便是储藏生命的价值,也是谋福子孙后代。我想到了本来的一位年青的搭档,曾协助那些特困家庭的孩子读书,几回辗转去山区看望那些孩子,那么,她的这份爱心,必然会影响到她的孩子,也会成为有爱心的人。教育真是一个永久的论题,一起也充满了魅力。
掩书深思,咱们的家庭要太多地重视孩子的健康生长(生理和心思),要为他们发明一种宽松,一种调和,要启示他们把常识变成技术,把思维变成视界,体会与爱惜生长中的困难,清晰自己的前行方针,无论怎么,只需不断坚持,总有完成自我的一天!
《世说新语》读后感6
今天上课的时候才知道一种小说叫做笔记体小说,觉得真是长了见识,而我所读的《世说新语》刚好就是这样一本小说。该书以短小简单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些深刻的道理,而这些道理到今天仍是受用的。书中的玄虚清淡离我们过于遥远,我又不是玄学爱好者,所以不能与之引起共鸣。但是书中有关“管宁割席”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故事不长,暂且摘录下来。“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也许很多人从中得到的是管宁作为魏晋风流的代表多体现的高尚的道德品行,但是我认为它可以给人们交朋友方面的启示。
自古以来,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孔老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蒲松龄说“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而现代人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不在多,但凡交心者就要格外珍惜。因为朋友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你身边,祝你一臂之力。也许有人会冒出“为朋友两肋插刀,为自己再插朋友两刀”的怪调,我想这种朋友大概就是华歆之类的吧。
说到这里,我们就该谈到交朋友的原则。至理名言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也就是说我们交朋友要交那些对自己有益的人,要能够促进自己进步,而不是拉着自己往歪道上走的人,这在大学生活中尤其重要。大学是个极具诱惑的时期,你不是被成就就是被灭亡,在这样一个时期里,如果你身边有一个你可以以他为榜样的朋友或是他可以督促的朋友,应该是件可以烧高香的事情。
想要有这样一个朋友,就要首先知道朋友的类别。而孔夫子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阐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这样在我们交朋友的时候就可以有了一个参照,我们也就更容易地交到一些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也许,我们还年轻,认为朋友就是可以陪伴自己经历哭与笑,成功与失落的人,但是朋友更多的是不分年龄,不分职业,只讲究心灵的相通与相融的人,也许你们不经常碰面,可是总有一股暖流会将你们的心房相连,这也许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吧。
也许我们的人生经历还不丰富,所以我们更要通过多读书来了解人生百态,知道人生道路上遇到的林林总总,而《世说新语》就是这样一本很好的书,感谢我的专业,让我能够有机会阅读这样一部作品。
《世说新语》读后感7
见微知著乎?以偏概全也! 三国之管宁,避乱世于草莽,身布衣以终老;华歆,登高堂至宰辅,为高官传清誉。
“割席断交”这个故事,世人耳熟能详,讲得即为管宁与华歆的故事。现常被用来表示,不可以与志向不相同的人结交为朋友。
故事中,管宁见了金子“挥锄与瓦石不异”,世人褒赞有佳。而华歆拾起来,知道是一块金子后也随手抛弃,不也体现了他不在乎钱财吗?世人又何为贬损?何来“志不同道不合”之说?又两人同席温书,见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华歆之所以出去看热闹,也只能说明他读书注意力不集中,大概也并不能够确切地评判他的人生志趣吧。
管宁、华歆、炳原皆为三国名士,有“一龙”之称。华歆是龙头,炳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管宁与华歆又为同窗交好,既是朋友,管宁又怎会只因为好朋友出去看了一下热闹就闹绝交,这难免让人在看文章时引起怀疑。是管宁的“小题大作”?抑或是世人的“以偏概全”之说?
的确,文中金块象征着财富,轩冕象征权利尊贵。由于社会时代的因素,魏晋时期文人普遍崇尚清谈,一部分文人尤显得特立独行,守着“世人皆浊我独清”的傲世姿态,远离世俗,归隐山林。如此,管宁成就了超逸之名,华歆畅达仕途反而流俗。管宁成为了正面的道德品行典范,华歆注定要遭受士人的不屑。
然而,管宁饱读诗书后明白了世情,从而选择全身远祸,还乡做了隐士,与华歆的满腹经纶用于经天纬地,施民以惠政,究竟孰浊孰清?据记载,华歆不仅为官清廉,而且为政清明,颇有治国安邦的高策良谋。且功就之时,他不计前嫌,不萦私怀,屡荐昔日故友管宁出仕,大有让位以贤之高态,实在让人感佩。华歆如此德才兼备之人,后世的声誉却一直因“割席”而受累,着实令人扼腕!
两件很小的事情,足见士大夫品评他人与约束自己的尺度之严。见微知著,确有可取一面,但仅因小事就武断绝交,认定华歆对财富、官禄心向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管宁因朋友一二细节不符合自己做人标准,便断然与其绝交,未免苛求于人。须知:
守一身之清固然可嘉,然忍浊染身,辟世之清,更堪一表!
评:本文从故事细节中透析人性,从社会根源处寻找尺度,一连串的质疑,引人反思。“见微知著”还是“以偏概全”?作者观点鲜明,笔锋犀利,强调辩证全面的看待问题。在传统的文化中寻找“出世”与“入世”的最佳注解。语言精警,着文言华彩。
《世说新语》读后感8
见微知著乎?以偏概全也!三国之管宁,避乱世于草莽,身布衣以终老;华歆,登高堂至宰辅,为高官传清誉。
“割席断交”这个故事,世人耳熟能详,讲得即为管宁与华歆的故事。现常被用来表示,不能够与志向不相同的人结交为朋友。
故事中,管宁见了金子“挥锄与瓦石不异”,世人褒赞有佳。而华歆拾起来,明白是一块金子
后也随手抛弃,不也体现了他不在乎钱财吗?世人又何为贬损?何来“志不一样道不合”之说?又两人同席温书,见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华歆之所以出去看热闹,也只能说明他读书注意力不集中,大概也并不能够确切地评判他的人生志趣吧。
管宁、华歆、炳原皆为三国名士,有“一龙”之称。华歆是龙头,炳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管宁与华歆又为同窗交好,既是朋友,管宁又怎会只因为好朋友出去看了一下热闹就闹绝交,这难免让人在看文章时引起怀疑。是管宁的“小题大作”?抑或是世人的“以偏概全”之说?
的确,轩冕象征权利尊贵。由于社会时代的因素,魏晋时期文人普遍崇尚清谈,一部分文人尤显得特立独行,守着“世人皆浊我独清”的傲世姿态,远离世俗,归隐山林。如此,管宁成就了超逸之名,华歆畅达仕途反而流俗。管宁成为了正面的道德品行典范,华歆注定要遭受士人的不屑。
然而,管宁饱读诗书后明白了世情,从而选取全身远祸,还乡做了隐士,与华歆的满腹经纶用于经天纬地,施民以惠政,究竟孰浊孰清?据记载,华歆不仅仅为官清廉,而且为政清明,颇有治国安邦的高策良谋。且功就之时,他不计前嫌,不萦私怀,屡荐昔日故友管宁出仕,大有让位以贤之高态,实在让人感佩。华歆如此德才兼备之人,后世的声誉却一向因“割席”而受累,着实令人扼腕!
两件很小的事情,足见士大夫品评他人与约束自我的尺度之严。见微知著,确有可取一面,但仅因小事就武断绝交,认定华歆对财富、官禄心向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管宁因朋友一二细节不贴合自我做人标准,便断然与其绝交,未免苛求于人。须知:
守一身之清固然可嘉,然忍浊染身,辟世之清,更堪一表!
评:本文从故事细节中透析人性,从社会根源处寻找尺度,一连串的质疑,引人反思。“见微知著”还是“以偏概全”?作者观点鲜明,笔锋犀利,强调辩证全面的看待问题。在传统的文化中寻找“出世”与“入世”的最佳注解。语言精警,着文言华彩。
《世说新语》读后感9
原文:《世说新语·德行》: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文法评:本文主要讲了管宁与华歆绝交的事情。而绝交的理由,作者只选了两件事来阐述。一件事是见“片金”的不同态度,另一件事是读书时见“乘轩冕过门者”的不同态度。这两件都是发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道德小事,而绝交是大事,可见写作的手法是“以小见大”。一般人关注一般事,对大事由于种种原因,一般人是不愿“真诚”关注的。所以在中国,关注大事是“大人物”的事,小人物关注大事那是“发牢骚”,不足一论的。因而写文章,最好是“以小见大”,方有“立足”之地。
文意评:这篇文章短小精悍,文意浅显,比较好理解。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因为这两件小事而绝交,似乎不能接受或者说管宁自己也有“问题”。但站在过去的生产能力下,华歆的经济头脑与学习动机是值得管宁与之“分道扬镳”的。
古代为什么强调对人道德素养的要求以及重视对人道德的评价?这主要与当时的社会生产能力、个人生产能力有密切的关系。社会生产能力越低下,越强调人集聚进行生产的重要性;个人生产能力低下也会对人与人的合作有更大的依赖性。无论人集聚,还是人与人合作,都对人的忠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没有对他人的诚信、对合作组织的忠诚,那合作不能继续,组织也会瓦解。而在交往中,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让别人信服,才能领导、管理大家。所以社会需要用“道德”来评价个人,个人也才能凭借自己的“道德”高尚而成为国家的人才,组织、领导大家。这就是古代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道德的养成是需要个人追求的,个人的积极性影响了个人道德的水平。
管宁在学习的时候,看到华歆道德养成的个人动机偏低,意志偏弱,害怕自己受到不好的影响而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平。在管宁的价值选择中,要失去较高的道德水平,那宁愿失去“朋友”,所以一定的时候,管宁肯定是会与华歆绝交的!
现代社会生产能力、个人生产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这个方面看,有些人就放弃追求“道德修养”了。但现代生活的组织化却在不断加强,如各种各样的单位、企业、协会等机构,让每个人都同时加入了好几个“组织”,人一生下来就同时加入了好几个组织,像加入了家庭——子女、加入国家——公民、加入企业——被保险人等。而组织化的基本素养也是“道德”。所以现代人学习“管宁与华歆”的故事,也是必要的!
《世说新语》读后感10
一切跌宕起伏、波澜不惊的情感并不新鲜,在此之前早就发生过。可是当那些改变无情地到来时,这种感情又会占据我们的整个心灵,让我们欢笑;但更多的是让我们流泪,让我们苦苦挣扎着惊慌叫喊,尤其是在改变刚来临之际、面对着失去一些曾经拥有的东西的时候。
《世说新语》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最触动我心弦的是“伤逝篇”(二)“王睿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主要描写了一段王戎的话:王戎担任尚书令,乘马车经过黄公酒家时,他回头对车后的客人说:“我当初与嵇叔夜、阮嗣宗一起在这家酒店畅饮。竹林之游,我也参与末座。自从嵇生早逝、阮公亡故以来,我便为时势所束缚。今天看到这家酒店虽近在眼前,却感到遥远得如隔着山河一般。”
看了这段话,多愁善感的我竟觉得心酸起来,但显现在我脑海中的,不是那家酒店,而是承载着我过去的母校……
我的母校,我只能离开你的怀抱,远远望着你,在白昼里生机勃勃的样子,永夜里宁静无声的空寂;我的朋友们,原谅我只能向你们告别,时而微笑又或是含泪望着明月思念,在将要启程的人生路的火车站看着你们登上其他属于自己的列车,又或是看见谁还在人海中穿梭于世间的迷茫……如今,这是时光容许我作出的唯一选择。
每次放学回家都能经过我昔日的母校。车开过的刹那,也有和王戎一样的看着黄公酒家相似的感觉:看似近在眼前,又宛若远在天边。我触不到她,学习生活过于忙碌,以至于我几乎没有机会也没有理由再回到那里看一看。唯一的理由是这份思念,但又有谁真正明白我这份复杂的感情,比起我的未来和学业,她在人们眼中实在太渺小,太不堪一击。岁月改变了许多,从我的身心到这整个世界,一个都不放过。就像那些校园里的风景,少了我和我的朋友,这些风景还是风景,但毕竟少了我们,毕竟还是变了。因为这些改变,我与我的母校,“遥远得如隔着山河一般……”
我的朋友们没有像古代的嵇叔夜和阮嗣宗一样离开这个世界,我们依然无法相见。然而我们无法穿越平庸岁月的尘埃,回到过去重拾快乐,哪怕古代作为尚书令的王戎也一样。可是”时光的美丽正在于它的不可回溯“,这一切的一切,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个个独一无二的我们。
正是因为改变,因为失去的痛苦,才造就了我们的坚强,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才让我们学会了珍惜,才让我们学会了做人,才给了我们充实多彩的一生!
《世说新语》读后感11
我最近看了《世说新语》的文学篇,其中所谓“文学”是指文章学术,辞学修养,也包括人生态、处事原则。这一时期文学雅士们以清谈为主要内容,以辩论为主要方式,对佛、道、玄学进行了融合理解。这当中所体现的包容和学术研究精神,值得我们用心研究,用心学习。
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的交往更多的是建立在学术、思想上的。博学多才的人更多的得到人们的结识和尊敬,对当时魏晋时期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是一种促进,也值得后人在这一点上效仿。特别是对于文人的学识修养方面,更多方面引人深思。
殷浩、孙盛、王濛、谢尚这些名士,都聚集在王濛家里。殷浩与孙盛共论《易》,孙盛自以为他的发言是最合理的,不可一世。在座各人都不同意他的说法,又不能说服他。王濛叹着气说:“假如刘真长来,一定会制服他。”孙盛也意识到自己不如刘真长。等刘到来时,孙盛简略的说了刚才所说的理由,语气已大不如前。刘真长讲了大约二百多句,言辞及提问,都简明扼要,孙再无法回答。由此可见,学者们的辩论更多的在于互补,激烈的辩论更多的体现了文人对知识的渴求,这一方面是我们更应当看到的,也是我们应当极力推崇的。
孙安国到中军将军殷浩处一起清谈,两人来回辩驳,都无懈可击。侍人把端上的饭菜热了好几遍也顾不得吃。双方奋力甩动拂尘的毛全部落在了饭菜上,宾主竟然到傍晚也没想起吃饭。殷浩便对孙安国说:“你不要做硬嘴马,我就要穿你鼻子了”孙安国接口说:“你没见挣破鼻子的牛吗,当心人家会穿你的腮帮子!”当辩论激烈到这种程度时,更加的感叹学者们幽默诙谐的言辞,同时,双方的学术精神更是让人由衷的佩服。
当然这当中更多是体现了文人多知识的热爱与包容。然而其中也不乏文人利用知识摆脱困扰的例子。
郑玄在马融门下,住了三年都未见到老师,只是由马融的高足弟子传授一些知识而已。有一次马融曾计算天象,不相符合,门下弟子都不能解决。有人说,郑玄懂得计算。马融于是召郑玄令他计算,郑玄把式盘一转就解决了问题,大家无不惊奇。等到学业完成,郑玄告辞还乡,马融叹息说:“礼乐都到东方去了!”同时又唯恐郑玄的名气高过自己,心怀妒忌。郑玄也怀疑有人迫害他,就坐在桥下,用木屐踏在水上。马融用《周易》转式之法进行占卜,探寻他的行踪。见到卦象后,对身边的人说:“郑玄在土下水上,而又靠着木板,这样必然已经死了。”于是不再追寻。郑玄因而免于难。
这个故事是说郑玄学识遭人嫉妒,郑玄机智脱困的事情,但是我们也不难体会,学习就应该向郑玄那样,应该积极探索,勇于向前辈和别人请教,同时自己更应该加强学术修养,利用自己的知识做更多有用且有意义的事情,为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世说新语》读后感12
从我读书年代起,我就很喜爱看书,特别是关于散文类的书,这方面的作家许多,比方刘墉便是比较出彩的一位散文作家。现在,我现已迈入作业的第N个年初,刘墉一向陪伴着我的生长,从他的书中我学习到了许多待人接物的道理,并融入作业、日子、学习中,让我受益非浅。
最近,我阅览了刘墉的新作—《世说新语》①处世秘笈,这本书的内容简略易读易懂,有用性很强,很靠近咱们的作业、日子和学习,之所以刘墉这么受欢迎,或许便是由于他写的书通俗易懂吧!这次我想我的介绍准没错的,想必咱们看完这本书后必定会拍手称誉的!在我的大力引荐下,咱们部分参与这次学习的职工个个都说这本书好,详细它的好在哪里呢?请听我逐个说来,总结两点如下:一是学习怎么说;二是学习怎么做。这听起来没什么,但是说话艺术的学识很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如刘墉在书中所罗列的比方吧,比方你是职工,老板问你今日客户总共叫了几箱货。往常一天有一百多箱,那天特别少,只叫了十箱,你是不是很或许答:“陈述老板,今日只叫了十箱耶!”刘墉劝诫说,假如你仅仅个小职工、小主管,你这么说就错了!除非你是合伙人、大主管或老板娘,你最好不要说“今日只叫了十箱”而应该只讲“叫了十箱”。为什么呢,由于你不是老板,你应该先客观地把实践数字告知老板,下面他要跳起来或大吼:“什么?才叫十箱?怎么搞的?”都是他的事,你没有资历用你的片面去影响他。从这儿能够看出,对一个有纪律的公司,对一个领导者,或对一个需求作出正确判别的领导阶层,做部属的都应该先供给客观的现实。
从一个人的说话能够看出其的本质和水平,从一个人所做的事能够看出其在作业是否胜任,就如刘墉所说的有关于职业品德方面的内容,刘墉举了几个很简略的比方,他说每一行都有它的职业品德,现在日你在旅馆、饭馆作业,不能随意泄漏顾客的行迹,这是你的职业品德,就算有人探问,某某人是不是常来啊?你也不该该说;现在日你在银行作业,为顾客的财政保密,是你当然的责任,尽管在电脑上,你能够看到顾客的每一笔买卖材料,但是绝不能到外面去说半个字。从这儿能够看出每一个作业者都有责任替顾客做好保密作业,由于这是你的职业品德。
通过对刘墉《世说新语》这本书的学习,结合咱们本身作业的实践,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提高作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使整个咱们庭愈加调和圆满!
《世说新语》读后感13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作者是刘宋临川王刘义庆。全书共36篇1130则,主要记载了东汉末年直至刘宋初年近300年间的人物故事,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学、思想、习俗、民生等诸多方面,保存了大量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刘宋临川王刘义庆不是诗人,他及其门下文人编纂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也不是一部诗歌作品,然而如果我们从诗的角度对这部中国最早的志人小说重新进行解读,则不难发现,这部以记写帝王将相、名士风流遗闻轶事为主要内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现着鲜明的诗性品质,放射着夺目的诗性光辉。主要在反映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当我读《世说新语》中的一到三十页时,其中的一则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这则故事的意思是这样的: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当即表示为难,王朗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想抛弃那个人。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社会上从此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的德行优劣。 这个故事中的华歆刚开始对于别人的请求犹豫不决,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尽管王朗答应了那个人的请求,但当后来追兵到来情况紧急时,却想抛弃协助的那个人,所以,华歆的品德是远在王朗之上的。
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犯过像王朗一样的错误呢?以这个故事为例,在开始时如果华歆和王朗在开始时没有携带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可能会有生存的希望。可要是华歆和王朗在中途抛弃了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就没有一点生存下来的希望了。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答应了别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如果你拒绝他,他可能会受到损失。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那么他的损失会更大。
当然,我们在生活中要尽量帮助别人。但如果的确无法帮忙,我们也要当即拒绝,如果答应了,就不能半途而废。
《世说新语》读后感14
在前面几次《世说新语》阅读任务中,我摘录了不少有关王戎的片段,而后发现了王戎身上有着极大的矛盾。王戎在“德行”门、“雅量”门中出现过,也在“俭啬”门里占一部分比重,任务做到后面,我又在“伤逝”、“任诞”、“排调”等门中发现他的身影。不同片段中王戎的形象各不相同,而我在网上搜索过后发现了原因。
《世说新语》是按照门类来编排的,同一门类中的文章也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以致于不了解历史背景的人容易在阅读时混淆,王戎的形象自相矛盾也是这一原因导致的。细读后我发现,雅量中出场的王戎几乎都在他年幼时。这也给了我一个启发,评价王戎不能仅根据事例,还应根据当时的时间来评价。
王戎在步入仕途之前,是淡定旷达、才智超群的雅士。虎啸震地,百姓皆倒,他巍然不动;与人出游,李树多子折枝,便知“此必苦李”。他在“雅量”门当中可谓是代表人物。这样的他,常与阮籍等同游竹林,成为“竹林七贤”之一。显然,这竹林七贤不是谁都能成为的,那么王戎能与阮籍、嵇康相提并论,足见他的谈吐举止。
其父去世,王戎收到不少钱财,但他概不接受,虽不排除家底丰厚的原因,但光是这点就足以让人钦佩。而他遭遇丧事,表现更是令人感动,“德行”门中有描写:“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濬冲必不免灭性之讥。”“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王戎死孝。”他的悲伤一度让皇帝担忧。而这种极度悲伤,也反映了魏晋时期士人的真情。
在步入仕途之后,王戎在追名逐利中一点点迷失自我。他自己也有所察觉,经黄公酒垆下过,他发出“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的感慨。他叹自己,叹物是人非,叹时间流逝。嵇康的去世是因为其言行主张与朝廷不同,而王戎是朝廷上官,两人均是竹林七贤,日后的境遇却大相径庭,难怪王戎感叹。他的利欲熏心、自私自利,使他无法成为当年在竹林畅游的雅士。
同时,王戎的俭啬众所周知。王家家世显赫,王戎则为朝廷重臣,钱财无数,但他却在月夜中与妻子算账,送给侄子的单衣第二天便向其要回,对女婿借的钱时刻挂念,直到归还才喜笑颜开,这与他年轻时的雅量全然不同,与清高的名士形象相悖。
而形成王戎这矛盾的形象,与其家庭和自身脱不了关系。他生在琅琊王氏这一大家族,从小受家里人的熏陶,踏上仕途不足为奇。一次竹林雅会,王戎迟到,阮籍开玩笑称王戎为“俗物”,虽是玩笑,但细想来,也不无道理。王戎强烈的功利心使得他与阮、嵇二人注定分道扬镳。
另外,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是王戎性格改变的要素之一,在官场的追名逐利中,王戎慢慢自我沉沦,汇入政治上的较量中,性格改变,实是意料之中。
《世说新语》读后感15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刘义庆主编的志人小说,分为36门,如《德行》、《言语》、《政事》等,世说新语读后感1000字的(--)世说新语读后感。此中,我感觉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记录晋人谈话的《言语》。那一句句发言遣词,无不毕肖声口,寥寥数语,却能陈说出一个个发人寻思的道理。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口吃的邓艾,自称时便经常重复说"艾,艾…"这样难免被人拿来取笑。有一次晋文帝也以及他开打趣说:"你总是说…艾,…艾,究竟是几个艾啊?"邓艾没生气,也没尴尬,回答说:"凤兮凤兮,本来只是一只凤。"他用楚国陆通比喻孔子的名言,来说明自己虽然常常连连说"艾,艾",但以及孔子那样只有一个"艾"而已。
还有一个小故事讲述的是顾悦以及简文帝。顾悦以及简文帝同岁,但顾悦头发早已白了,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你的头发比我先白了呢?"顾悦回答说:"水杨的资质,临近秋天就残落了,松柏的资质经过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人的资质是有差异的,由此也导致了人生的许多不同。
另外一个故事讲述的是身在庐山的远公,虽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给弟子们讲论佛经,他时常告诫弟子,说:"我如黄昏时的落日余辉,天然不会照得久远了,只愿你们像早晨的太阳光,愈来愈明亮!"用自己热切的言辞以及神志,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以及"活偕老学偕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们的心中。…
邓艾虽口吃,但却没关系碍他富有智慧以及哲理的表达:每一个人都只有一个,应该好好的发挥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只凤,做一条龙。晋文帝的一个打趣,一个调侃,却引出了顾悦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资质禀赋的不同应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远公用桑榆之光来比喻自己,用朝阳之辉来比喻年轻的弟子,告诫我们学习是一刻也不该放松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高深的道理说到透彻,又恰如其分;能把人们熟知的平凡事说得不平凡,说得有趣。这种语言技巧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明代的学者胡应麟评介《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脸孔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既是绝唱,定有属于他绝唱的魅力,反复认真诵读这36门学说,定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世说新语》读后感(15篇)】相关文章:
1.《世说新语》读后感15篇
2.《化身》读后感
3.麻雀读后感
4.《曹操》读后感
5.《水调歌头》读后感
6.《自己》读后感
7.“天道”读后感
8.书本读后感
9.优秀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