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先秦的《齐宣王见颜斶 / 颜斶说齐王》拼音和注音 yu c gun zh , fi di sh zh c y ? sho sho zh mi , 小提示:"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翻译及意思 颜斶回答说:“不对。我听说,古之大禹时代,诸侯有万国。为什么会这样呢?……
出自先秦的《齐宣王见颜斶 / 颜斶说齐王》
拼音和注音
yóu cǐ guān zhī , fēi děi shī zhī cè yǔ ? shāo shāo zhū miè ,
小提示:"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颜斶回答说:“不对。我听说,古之大禹时代,诸侯有万国。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由于他们掌握了一套重教化、治国、爱民的办法,并且重视士人,善于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舜帝出身于农民,发迹于穷乡僻壤,终成为天子。到了商汤时代,诸侯也有三千。可是到了现在,称孤道寡的只不过二十四家。由此看来,这难道不是由于‘得士’和‘失士’的政策造成的吗?如果诸侯渐渐地被杀戮、被消灭,到那时,就是想要做个里巷的看门人,又怎么可能呢?所以,《易经》上不是这样说吗:‘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果不重视士人,善于运用他们的才能,做些踏踏实实的工作,只是一味地喜欢弄虚作假,标榜虚名,他们必然走入骄傲奢侈的岐途;骄傲奢侈,灾祸必然随之而来。所以没有实际效用,却只喜欢空名的,国土将日益削减,国力将日益衰弱;没有好的德行,却希望幸福的,必然处境困窘;没有建立功勋,却只图享受俸禄的,必然蒙受侮辱。这一切必然招致严重的祸害。所以说‘好人喜功者,必定不能建立功业;空言而无行者,终究不能实现他的愿望。’这都是爱虚名、好浮夸,无治国爱民实效者的必然下场。所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至今,如果不得到士人辅助而能建功立业的,从未有过。所以国君不应该以经常向人请教为耻辱,不应该以向别人学习而感到渐愧。因此,言行符合社会的规律,德才兼备,而能传扬功名于后世的,象尧、舜、禹、汤、周文王他们就是这样。所以说:‘真正得道、体道,掌握了规律的人,就可以主宰一切。’那些在上能窥见事物的本源,在下能通晓事物的流变,了解事物很透彻的最圣明的人,怎么会遭到削弱、困窘、受辱等灾祸呢?《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根本,高必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贵为贱的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谓孤、寡,就是人们处于困窘、卑贱的地位。可是侯、王自己称孤道寡,难道不是侯、王谦居人下、重视士人的证明吗?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世代代都赞扬他们为英明的君主。这正是因为他们深知士人的可贵。”
词语释义
得失:(名)①得益和损失;成功和失败:不计较个人~。②好处和坏处;利弊:各有~。
稍稍:稍微、逐渐;渐渐:~休息一下。~有点儿疲倦。
非得:(副)必须:感冒了,~打针吃药|他~马上就走。
由此:因此;以此。
由此观之:由此看来,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
诛灭:(书)(动)杀尽;灭掉:~异端|~盗贼。
小提示:"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
寒轻春稍稍,雪尽麦青青。
出自:陈师道的《杂题》
稍稍来吴都,裴回上姑苏。
出自:李白的《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
已觉庭宇内,稍稍有馀清。
出自:白居易的《新栽竹》
此君已觉垂垂老,稚子今看稍稍长。
出自:沈周的《周较书宗道主吾塾自吾弟以及吾儿去就十余年因竹请题寓情有咏》
鸡后涉黎明,寤者稍稍起。
出自:沈周的《星堕》
当今理民尽鱼肉,稍稍椎剥多怨嗟。
出自:唐桂芳的《河朔侯公君祥知黟县之四年公怜其讼简民淳民亦乐公之德也岁次辛丑春予入其境则耕凿无废壤蚕桑无落职歙休宁两县流离转徙且僦居以就食予未尝不慨叹人人如公用心其有不治得乎窗前置石珑刻画象天都三十有六峰为赋之以昭》
霏霏雨甘露,稍稍流丹田。
出自:苏辙的《送杨腾山人》
虚含风飂飂,湿映云稍稍。
出自:沈周的《大石状》
北风一夜送南客,北客稍稍泊岸头。
出自:范当世的《守风不行而船得泊岸浦仙去之安福内人触动悲怀余无以慰之乃携之游滕王阁各为长歌一篇以取欢》
于今稍稍食旧德,乐成图始理则歧。
出自:钱维城的《定远山行见田间蓄水有法禾黍畅茂即事述怀》
原诗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锺,万石虡。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士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岳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中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必本于?’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傅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大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斶知足矣,归反朴,则终身不辱也。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
小提示:的《齐宣王见颜斶 / 颜斶说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