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出自宋苏辙的《奉使契丹二十八首.次莫州通判刘泾韵二首(其一)》拼音和注音 bi gu y zh q yu y , h chng fng hu bo jng wi 。 小提示:"北国亦知岐有夷,何尝烽火报惊危。"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烽火:(名)①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②比喻战火或……
出自宋苏辙的《奉使契丹二十八首.次莫州通判刘泾韵二首(其一)》
拼音和注音
běi guó yì zhī qí yǒu yí , hé cháng fēng huǒ bào jīng wēi 。
小提示:"北国亦知岐有夷,何尝烽火报惊危。"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烽火:(名)①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②比喻战火或战争:~连天。
何尝:(副)并非;未曾(多含反问意):他~不想去,只是没钱。
北国:北国,汉语词语,指祖国的北部。毛主席的著名诗歌《沁园春·雪》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诗句。
小提示:"北国亦知岐有夷,何尝烽火报惊危。"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原诗
北国亦知岐有夷,何尝烽火报惊危。
拥旃绝漠闻嘉语,缓带临边出好诗。
约我一樽迎嗣岁,待君三馆已多时。
从今无事唯须饮,文字声名人自知。
小提示:苏辙的《奉使契丹二十八首.次莫州通判刘泾韵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