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周庄水韵》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周庄水韵》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精彩的词语。
2、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能力目标
1、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2、学生学会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3、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情感目标
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培养学生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教学重点
1、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2、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1、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2、学会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结合说说、议议等多种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赵丽宏,1951年生,上海市崇明县人。1968年高中毕业后回故乡插队,当过木匠、乡邮递员、教师、县机关工作人员。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大学毕业后当过《萌芽》杂志编辑,后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上海作协副主席。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三十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作品曾数十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2、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木橹(lǔ) 搅动(jiǎo) 斑斓(bān)(lán) 漾动(yàng)
彩绸(chóu) 连缀(zhuì) 仲春(zhòng) 屋脊(jǐ)
覆盖(fù) 目眩(xuàn) 屋檐(yán) 渗出来(shèn)
谛听(dì) 参差(cēn)(cī) 娴熟(xián) 轨迹(guǐ)
剔透(tī) 丝弦(xián) 勾勒(lè) 黑黝黝(yǒu)
缤纷(bīn) 隐匿(nì) 璀璨(cuǐ)(càn) 摇曳(yè)
3、词语积累
迷离: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闪烁:光亮的样子。
朦胧:不清楚,模糊。
连缀:相接。
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仲夏、仲秋、仲冬以此类推。
丝竹:代指弦乐器。
清澈剔透:形容水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
张灯结彩: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勾勒:画出形象的轮廓。
黑黝黝:形容黑的样子。
隐匿:藏起来,不显露。
凝重:聚集在一起,很浓。
蔓延:不停地生长。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后,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参考提示:
充满诗情画意,如一曲悠长的乐曲,如一幅写意的画卷,如一杯醇香的美酒……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小桥流水人家”……
水给古老的旧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增添了韵味……
2、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请找出其起止段落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
采用“文字配画面,画面配文字”的方法。
参考提示:
由总写到分写,共两个部分四幅“水韵图画”。即
(1)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2)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星火辉映、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3、结构探究
全文共6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走进周庄,包括小河泛舟与古镇风貌。
首段安排很巧妙,开门见山,先来一段描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让人随着文字自由想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支在水面上搅动的木橹,弯曲的,颇有点小镇古朴之风。接下来你的视线延伸到了周围的地方:石桥、楼屋、树影、云彩和飞鸟,这些景物可以被你随意组合成一幅幅水墨山水画,而且很美,你看:它们“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丝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的花纹……”如此美景,多么让人流连忘返,让人随着作者的思路继续下行,探个究竟。
一句“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到对周庄的实物描写,而且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显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周庄的桥多,有特色,因此作者把第二段用于对桥的描述,视角是从河面看桥,“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掠过。”当然,由于笔墨有限,不能一一概述,只能统而言之,“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一道风景。”“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则化用于一首现代诗,诗的原句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意境是一样的。“相看两不厌”则源自于李白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虽然表面上语言很平常,但细细琢磨,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底非常深厚。
水和桥都看完了,该说说古镇了。作者仅用丁一个“井”字,就让我们对古镇的概貌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就是语言的精辟之处。这是一个古镇,它永远都不可能与往事割裂,因此作者笔调一转,想起了当年的古镇,“当年的大户人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后院还有泊船的池塘。这样的景象,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以前是这样,我们不难想像现在的周庄也差不到哪里去,这不,作者又正正经经提到了现在的水:“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这句话承上启下,后一部分就是自己作为一个外乡人来看周庄的`水了。
第二部分(第4~6段),作者三次到周庄的所见所感。
先交待一句,“我曾经三次到周庄,每一次都乘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那么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不禁很好奇,这也是课文设下的玄机。接下来,作者开始介绍第一次到周庄的时间——仲春、天气——“天下着小雨”,那么在这样一个下着小雨的仲春时节,作者看到了什么呢?“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在这样的时刻,作者“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这句比喻手法的运用将雨中山河写得生动了。
紧接着作者写第二次到周庄,仍然是先交待时间——冬天、天气——刚刚下过一夜小雪,不同的是,作者这次可比第一次看得仔细了,他不仅看到“阳光穿破石层抚摸大地”,看到路边、屋脊、树梢、河边石阶的积雪,还看到了小镇四处滴水、淌水的情景。这段景物描写作者写得非常细心,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启动各种感官,将雪后小镇写得妩媚动人,“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不禁让人十分向往。
作者的重点不是前两次周庄之行,而是第三次,所以他在安排文章结构时将前两次放在一个自然段,而第三次则单独一段,费墨颇多。第三次去周庄“是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正是那里的旅游节,“古镇把这天当成一盛大的节日”,既然是个节日,肯定很热闹,于是描绘当时的盛况,“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作者开始坐船夜游,接下来的景物描写就是以船行驶时的所见为顺序的。先写船娘,“轻松”一词将她娴熟的动作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接着写船行后留下的轨迹和橹的划痕,再写船经过一座拱桥时传来的音乐及当时的水面,再写划过来的花船,最后写泛舟结束后的小河,“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星光出来了,大家不免往天上看,“突然,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随着一声声清脆的爆炸声,小小的光点变成满天盛开的缤纷礼花,天空和大地都被这满天焰火照得一片通明。”在这焰火的烘托下节日的氛围突然变得这么浓,它给夜晚的古镇增添了一份新的光彩。“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最后,作者的思想又回到了水中,他把由“天上的辉煌和璀璨”映照的“平静幽深的河水”比喻成“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而倒映在水里的河畔楼屋则“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他甚至赋予它们生命,“当新的一轮焰火在空中盛开时,他们又从遥远的水下泛起,只是又换了另一种表情。”如此良辰美景,虽然泛舟结束,但惊喜仍在蔓延,这是人们陶醉于大自然中的快乐,作者很好地渲染了周庄水乡节日欢乐的气氛,巧妙地将古镇水乡悠久的历史和欢乐、五彩缤纷的现实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第六段是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也是课文的结束。作者回忆起这个奇妙的夜晚,他的言词之中还是充满了喜爱和向往:“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悠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
4、小结:
文中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写前两次到周庄,较简略,第三次到周庄为详写。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不尽相同。第一次时值“仲春”,“天下着小雨”,春雨蒙蒙,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游周庄是冬天,写小雪后的景色。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鲜明对照,“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水墨画”与“版画”,虽同为画,但韵味不同。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还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四、布置作业
1、摘录课文中你最喜欢的精彩语句或语段。
第二课时
一、游记线索
文章以作者三次游周庄为线索,虽然记叙的对象都相同,但随着时间转换,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时的所见及感受,也各不相同,这些不同也正反映了周庄随着时间悄无声息的变化,体现了周庄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
二、精读课文
1、“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 仲春 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 冬天 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2、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作者写第三次夜游周庄水乡,以时间先后为序。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再写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然后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最后写古镇的欢呼,由“天上”写至“地上”。
3、找画出最能表现周庄“水韵”的语句,与第四段比较,说一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的。(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A.张灯结彩盛大旅游节日的周庄总的印象:
“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B.坐船夜游,移步换景,进入周庄“梦境”:
“……小船在平静的诃面慢慢滑行,我们的身后,船的轨迹和橹的划痕留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动的光斑,水中倒影变得模糊朦胧,难以捉摸。”
“小船经过一座拱桥时,前方传来一阵音乐,水面也突然变得清澈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
“船摇过桥洞,……一条张灯结彩的花船,……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诃面上飘绕不绝……”
“我们的船划到了古镇的尽头,灯光暗淡了,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屋脊参差,深蓝色的天幕上勾勒出它们曲折多变的黑色剪影。……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小结:如果说“第二次游历周庄”,写冬日白天的雪景,着重从滴水声、流水的声音方面来表现周庄之水声充满柔情,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写春夜河上所见到的七彩斑斓的礼花,着重从色彩方面来描写周庄水乡绚丽多姿。
4、提问: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5、描写景物方法多种多样。
提问:前面春冬两次游周庄,作者差不多已经写完了周庄的(“桥”)和“水”,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时,作者又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有什么作用?
移步换景法。第三次游历周庄,虽也是春天,却是晚上,而且正是旅游节,精神和请调与上两次不同,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夜游节日梦境般的周庄”,除了写石桥、流水,更重要的还是抓住“水景”着墨,特别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之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且具有对外开放的意识。
烘托渲染写景。文中还写了小船划到古镇的尽头时幽静暗淡的环境。——衬托出镇上节日的礼花及倒映在水中七彩斑斓、摇曳生辉的光带,将节日周庄的夜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听到从古镇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声——渲染了周庄水乡节日欢乐的气氛。作者巧妙地将古镇水乡悠久的历史和欢呼、五彩缤纷的现实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虚实结合,前后照应。第二次,第三次都写了“江南丝竹”声,但一个为虚写,一个为实写。
6、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1)“倒映在水中的石鞘、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2)“……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音乐出没在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3)“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4)“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5)“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6)“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7)“我很难忘这个奇妙的夜晚,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夜晚,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悠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
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三、主旨探究
文章描述了三次去周庄的所见所感,表现了古镇水乡的勃勃生机及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
四、写作特点
1、文章开头安排特写镜头,独具匠心。
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是周庄,而是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随着这搅动的木橹,我们也不知不觉走进了这个世界。原来这个世界里还有这么多丰富的东西:桥、楼、树、云、鸟,还有那美丽的似彩绸一般的水面,真是让人浮想联翩,无限向往。达到了这个目的,作者才笔锋一转,告诉你这就是周庄,而且是富有诗意的周庄,于是牵引着你不断随他的文字探索。这种独特的开头方式安排得非常巧妙,也很有吸引力,值得我们学习。
2、文中写景语言清新优美,抒情性强。
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也像周庄水乡一般让人赏心悦目,“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古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小雨中,“飘动的雨雾”、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的古桥和屋脊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头带面纱的少女形象,朦胧、绰约、富有魅力。“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则使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和视觉融合起来,很形象,仿佛水声的热闹伸手可及。而且,比喻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用“江南丝竹”和“万般柔情”表现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这些清新可人的语言不仅将当时的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同时也告诉我们作者对这些景色是多么喜爱,因为他的感情在这些抒情性的语言中已溢于言表。
3、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文中比喻之处很多,“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等,都用了生动形象又不乏淡雅清新的比喻将我们带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里,仿佛亲眼目睹了如此这般的一番景物,这是比喻的妙处,也可见作者的功底。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2、课后完成“思考练习四”: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六、板书设计
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印象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烟雨迷蒙的周庄水墨画
第二次——冰雪消融的周庄动感版画
“水”(雪)之“色”——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版画
“水”之“声”——如诉如泣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
第三次——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周庄节日的夜景——多姿多彩的光带 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
节日夜晚的周庄——似梦境,像神奇的童话
七、教学反思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2
一、导入新课
著名画家吴冠中曾有这样的评价: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镇——周庄,三分水,二分桥,一半是旧城,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今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赵丽宏一起走进周庄,一起来品味周庄水韵。(板书:周庄水韵)
二、温故知新
1、一部分
这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镇,对于一个外乡人来说,最大的印象是什么?莫过于这里的水,还有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和水连在一起的具体事物有那些呢?倒影、石桥、小船、行人、古镇
联想到马致远的一句温馨的词?小桥流水人家 作者怎样来展现这幅小桥流水人家图的?
流水图:抓住水中的倒影:斑斓迷离,犹如风中一匹匹漾动的彩绸;
小桥图:抓住桥的外形:风格各异,不管你怎么欣赏,眼帘中都是动人的景象;人家图:房屋倚水而建,有了石桥的连缀,水上古镇便浑然一体。因此,这样的景象可以和那个著名的水上城市媲美?威尼斯
第一部分交代清楚了对周庄水乡的总体印象,这里的一切古雅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水给古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有着怎样的情趣和韵致?我们一起复习文章的第二部分,看看作者用怎样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来展现。
2、二部分
1、听读第4自然段,抽一个女生朗读。
听读要求:用勾画圈点法找出作者次游历的节令、观察的角度、作者的感受。(1)、这段写了几次游历?(生:两次)
(2)、第一次游历是什么季节?(生:仲春)从什么角度观察?(生:视觉)作者的印象是什么?(生:是一幅水墨画)
从哪些词语看出周庄怎就成了一幅水墨画了?(生:笼罩、隐约、飘忽)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唐代,纯用水墨创作,“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一切的景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一种朦胧迷离的视觉效果。
作者第一次游历抓住雨水写出了周庄水墨画一样的韵致。(板书:雨 水墨画)(3)、第二次游历是什么季节?(生:冬天)从哪些角度进行观察?(生:视觉 听觉)作者有什么印象?(生: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那么冬天的周庄有哪些颜色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生: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
版画是中国四大画种之一,在板质材料上进行雕刻然后进行印制的画。其特点是线条清晰,色块之间对比强烈。
第二次游作者抓住雪水描绘了周庄版画一样的韵致。(板书:雪 版画)
2、齐读课文5、6自然段
用勾画圈点法找出作者次游历的节令、观察的角度、作者的感受。(1)、第三次游历是在什么时候?(生:温暖的春夜)从什么角度观察?(生:视觉、听觉)作者的印象是什么?用原文的词语作答。(生:童话)
说到童话,同学们会想到些什么?红屋顶,水晶鞋,魔法棒、睡仙在泛着星光的小河里泛舟,王宫里正在开part,宫殿外礼花缤纷,宫殿里灯火辉煌,等等,要有多美就有多美。
文中哪些语句让人觉得周庄像一个童话?(找句子来读)
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旅游节)周庄彩光映河,多姿多彩,船过波起,光斑漾动,静水莹莹,星光闪动,蓝天黑屋脊,庆典的焰火,缤纷的礼花,水光相映,摇曳生辉。
第二次游作者抓住河水描绘了周庄童话一样的韵致。(板书:河 童话)
三次游历,虽是并列关系,但我们不难发现,前两次是略写,第三次才是详写,前两次展示不同节令的风采,是为了突出第三次到周庄非同一般的景象和感悟。
前两次比作水墨画、版画,只是视觉上的享受;第三次游历作者欣赏了周庄节日的庆典,感受到周庄人民在改革开放后幸福的生活。这次游历不仅一饱眼福,她的心灵也经历了一次愉悦的历程,因此用童话来比喻此次感受比用油画要贴切得多。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写了三次游周庄的见闻和感受,以“水”突出周庄的特色,以“韵”点化周庄的灵气。文章的景美,语言更美。)
二、融会贯通
1、学生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2、教师选三句作分析
3、“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古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明确:作者描绘了春季烟雨朦胧的周庄,采用比喻的修辞,表现了周庄迷离朦胧的美。
(江南的雨是迷离朦胧的,如朱自清说: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江南的雨是轻盈淡雅的,如杜甫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江南的雨是充满灵性的,如苏东坡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江南依稀袅袅的烟雾里,水村山郭,几丝柳絮,平静的湖面溅起浅浅涟漪,你坐在一叶乌篷船上,湖面轻舟荡漾,带着菡萏气息的清风拂过脸庞,此时掬雨在手,情也悠悠,梦也悠悠。)
小雨中,“飘动的雨雾”、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的古桥和屋脊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头带面纱的'少女形象,朦胧、绰约、富有魅力。
4、“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找出用得好的动词:滴 淌 渗 修辞:比喻 拟人
将听觉和视觉融合起来,很形象,仿佛水声的热闹伸手可及。而且,比喻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用“江南丝竹”和“万般柔情”表现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
滴:屋檐高些 淌:桥洞里水更多 渗:石缝的空间比较小
(同学们的解读太完美了,看来,周庄水的情趣已经滴进同学们的眼里,淌
进了同学们的心里,渗进同学们的记忆里。)
5、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
作者描绘了春夜节日里的周庄,采用了比喻的修辞,从色彩的角度再现了周庄喜悦、热闹的场景。写景方法归纳:
1、抓住景物的特征(景物的颜色、形状、大小、数量神韵等)
2、注重用词用语和修辞(尽量用最能表现景物特征的语句来描绘)
3、调动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4、有条理的描写(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5、变换角度进行描写(动静结合、近景与远景结合、景与人的结合)
三、妙笔生花
写西湖吧,富顺的西湖可是有名气的,有诗为证:天下西湖三十六,富顺西湖甲天下。富顺西湖什么最具有代表性呢?荷花,哪个同学仿照题目为今天的作文拟个题目《西湖荷韵》
一朵朵荷花上的花瓣像一个个小娃娃似的围在一起,花瓣尖上的颜色比较浅,粉粉的,还稍稍带了点雪白的颜色;下在开的花瓣根部是淡黄色的,开败了的花瓣根部则是绿色的.荷花的花蕊是金黄色,好像金黄的小脸在迎着我笑
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首迷人的旋律。随着一阵凉风,清香扑鼻而来。
那一朵朵荷花,手掌大的花瓣洁白如雪,五六个花瓣拼成了一朵大荷花。有的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部展开了,露出了嫩小的莲蓬,像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站在荷叶上,而荷叶则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荷叶的茎是绿的上面布满了小刺儿,好像一把伞柄;如果把荷叶茎折断,茎上就有许多连着的丝,真不愧是“藕断丝连。”
叶,绿的那么新鲜,那荷叶就像一把把张开的伞,风停了,荷花也停止了舞蹈,荷花渐渐睡了,我也更爱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凭栏眺望,湖中荷花,或红荷垂露,盈盈欲滴,或白荷带雨,皎洁无暇,有的刚露水面,含苞待放,碧叶叠翠,青盘滚珠。莲叶何田田。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红颜褪去,青春不再,生命的歌依旧荡气回肠,掷地有声。
四、总结:结束教学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老师希望周庄的古韵已在你们心里缓缓流淌,积成一潭心灵的清泉;周庄的新风已在你们脑海里定格,化作一幅秀美的图画;的确,周庄美得令人心驰神往,做周庄人是幸福的,做一个欣赏周庄的人也是幸福的。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3
【学情分析】
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通过记叙文中的叙述和描写,感受文中所表现的艺术形象。本文主要内容是在叙述中描写水乡的风韵。启发学生立足课文中对水的声音、色彩等方面描绘的动感意象,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绚丽画面。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悟情感,又能培养想象力。
以学案方式布置较为详细的预习作业,该学案分背景资料(包括作者介绍、周庄简介以及文章分析中需用到的相关概念)、基础知识(注音、词语解释)、预习指导(预习题及预习要求)、拓展练习题、课后作业5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在静态知识方面的自学能力,并且有效提示学生提前关注本节课教学重难点,为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新课标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始终注意阅读探究的方向——文本,在平等的对话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近周庄,走出文本,评价周庄。杜绝离开阅读感受的生长点——文本,乱说乱评的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之美。培养学生依据文本,由浅入深的品析文章关键词句。
2、方法与过程:
创设情境朗读训练文本解读探究拓展
指导朗读启发思考引向深入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3、情感与价值观
领略全文的境界和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之美,能引发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的思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之美,体会作者抓住水乡特征来体现周庄的优美和韵致的写法。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走出文本,联系历史与现实,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引发学生关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初步思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提问引导法、点拨拓展法
【教学用具】PPT多媒体
【课前准备】
师:1准备播放的音乐和教学课件2采用多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在掌握有关游记散文知识的基础上来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游踪,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了解景物描写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学习从不同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
2、仔细揣摩语言,品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景之美,体会作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
3、注意适时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的壮丽可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让学生初步掌握游记散文的写法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
2、难点:理解“水韵”的含义。
教法学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游记散文的基本知识。采用通读、讨论、交流见解、归纳总结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好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营造气氛。
1、播放多媒体课件:一曲悠扬、和谐的笛声从远方悠悠响起,一艘乌篷木船慢慢从水面上滑过,木橹在水面上轻轻搅动,两岸的楼房,头顶的石桥一一从身旁掠过……
2、请同学们翻阅课前教学插图。
教师引导学了解两份课件内容:中国第一水乡——周庄。请学生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要点:河水,波光,倒影,石桥,小舟,行人,古雅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3、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周庄水乡的美丽图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投影)周庄简介:周庄环境幽静,建筑古朴,有900多年的历史,虽历经沧桑,但仍保存着原来的水乡集镇的建筑,全镇60%以上的民居是明清及明初建筑风貌,仅0.4平方公里的古镇就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同时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共同营造出一幅动人的风景画。这里有桥、有水、有人,同学们想到哪位作者的名句?(参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非常写意。)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解题。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人在“行万里路”后才写出优美动人的游记,本文作者赵丽宏三次神游周庄写下此篇《周庄水韵》,这个“韵”字指什么?周庄水的“韵”具体体现在哪儿呢?同学们要带着这个问题来欣赏本文。
2、朗读课文。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并指出一些字词的音义。
(1)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学生现场评价,教师指导。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欢快和喜悦的,朗读时要语调舒缓轻柔,语音清晰自然,不要过于造作。注意节奏与停顿,但语断情不断,个中韵味要把握好,朗读时以头脑出现一个个形象的画面为最佳。
(2)提出疑难字词。
(3)解释重点词语。
三、师生讨论课文内容。
1、复习游记知识,请学生完成下列填空。
游记,要点明、,交代、,抓住,并做到。(答案:时间;地点;游踪;观赏顺序;景物特点;情景交融。)
2、把握文章整体脉络。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然后指出文章的整体脉络为总分结构,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4—6自然段)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四、分析课文。
(一)讨论第一部分。
1、阅读第一自然段,讨论问题:
(1)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周庄给他的总印象?
学生讨论明确:从水中迷离的倒影、河道上应接不暇的拱桥及井字形的河道,这三个方面来写,突出周庄是东方的“威尼斯”。
(2)本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要点:本段描绘了一幅乌篷船水中摇橹时,水面出现倒影的美丽画面。
(3)这个画面体现了什么?
要点:周庄水美:倒影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
(4)找出文段中的比喻句,指出本体、喻体,并说出其作用。
2、阅读第二自然段。
(1)首先使用了一句反问句“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作者强调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最富有诗意,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思考——如何有诗意?
(2)请学生找出在周庄泛舟有诗意的景物。
要点:小小的木船,窄窄的河道;拱形的桥孔,古老的形状风格不同的石桥;桥上的行人,船上的乘客。这些景物就如同诗中所描绘的一样,充满诗情画意。
3、阅读第三自然段。
(1)周庄布局有什么特点?请学生在原文中找出。
要点:河道呈“井”字形,街道和楼宅被河分隔,石桥巧妙地将古镇连为一体。
(2)“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这句话如何理解?
要点:这是对周庄水乡整体的高度评价。
(二)讨论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周庄美丽的风光吸引作者几次游玩周庄,近距离接触、欣赏周庄。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如何与周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亲密接触的。请同学们速读第二部分,完成下列表格。(投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次数时间观察角度作者感受特点详略安排
第一次游览仲春雨中视觉(色彩)水墨画恬淡宁静概括写
第二次游览冬天雪后视觉(色彩)
听觉(声音)色如版画
声似音乐色彩鲜明
万般柔情略写
第三次游览春夜旅游节视觉(色彩)光带、梦境多姿多彩详写
2、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1)本段的结构形式是什么?
讨论后归纳:总分的结构形式。第一句话先总括三次去周庄,每次的印象各不相同。后几句话分述前两次去周庄的印象。
(2)学生从描写的顺序、角度、方法、语言等方面,重点分析本段写得较精彩的一两个句子或表现力较强的词语。(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从中点拨)
参考:①“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雪后的周庄令人目眩的色彩,却仍旧蕴含着凝重的.历史韵味。②用词丰富。雪融化的声音用“滴、淌、渗”等动词形容,不单调,足见作者文学功底。③“抚摸”一词用得极为准确,把阳光拟人化,突出阳光的温暖、轻柔,给人以舒适感。
3、分析第5、6自然段。
讨论、归纳:
(1)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哪些景物?
参考: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节日夜景,如岸上的彩灯、倒影、花船、丝竹管弦之声、礼花等。
(2)细读第5自然段,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述旅游节欢乐气氛的。
分组讨论后归纳:作者先由岸上写到河中。写河中景物先写河中倒映的光带,再写河中张灯结彩的花船,写船上传来的丝竹管弦之声,再写到小船划到古镇尽头所见的景色和突然看到的缤纷礼花,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欢呼声。有条有理,顺序井然。
(3)这样的描写与作者所要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
参考:文中描绘了节日夜景下五彩缤纷的周庄,表现了改革开放后的人们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及对改革开放的讴歌之情。
(4)作者为什么写三次游周庄?第三次为什么详写?
要点:作者多次游周庄水乡,这正表明周庄景色情韵深深吸引了作者。有些景点,单凭一次游览,浮光掠影,感受肤浅,难以领悟其奥妙,体会其神韵。两次,三次,仔细观赏,细细品味,才能多角度地领悟其境界之妙处。故而本文写了三次游周庄水乡的情景,感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文章的详略也就自然形成了。
小结:文章的第二部分,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详略得当,充分体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也表现了周庄这个古镇在改革开放后的勃勃生机,更表现了周庄人民的幸福生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总结。
(1)学完《周庄水韵》,请同学们谈谈这个“韵”字的含义。(各抒己见)
参考:古朴,宁静,清幽,柔美,多姿多彩……最主要指的是一份柔美。
(2)归纳本文的特点。
与《巴东三峡》不同,这篇游记随着时间转移,记叙的对象、空间虽相同,但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所见所感也各不相同,可见游记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
六、比较阅读,思考问题。
课外已布置同学们阅读《远去的周庄》,现在思考:文章为何称周庄是“远去的”,谈谈你的看法。(各抒己见)
参考:周庄原本是以它的清幽、别致、宁静、柔美的水乡神韵闻名于世的,是与外界尘嚣互不沾染,超尘脱俗的,如今匠气的装饰,喧哗的商贾,使清静的地方变成奢靡浮躁之所。一切都人让“现代化”的色彩涂抹、淹没。周庄已“远去”,已日渐失去了它的宁静,它的灵魂,商业铁踢粗暴地践踏着我们文明与文化的命脉。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文明与文化的命脉?同学们有何见解与措施?留待同学们课外探讨,作为今天的书面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一次游周庄:仲春水墨画恬静宁静
第二次游周庄:冬天版画色彩鲜明、声音柔美多姿多彩
第三次游周庄:春夜旅游节仿佛进入了梦境动人心弦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5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能初步阅读浅易的记叙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品位语言。在此基础上,本单元选编了一组游记,其内容丰富,描写生动,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游记的特点及写作手法;了解祖国山河的秀美壮丽;学会品味游记中不同的语言风格及作者的情感;学写游记,要反映游踪及顺序,突出特点,情景交融。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是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它由四篇游记组成。四篇游记的写法各有特点,或写旅游的全过程,或写多次重游同一景点,或写同一景点的不同侧面。几篇游记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或质朴,或华丽;或舒缓,或急促。
教学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在阅读与写作中,学习游记的各种写作手法和不同语言风格,学习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在学法上,主要通过诵读品味、质疑研习、讨论交流等形式,单篇阅读或多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领会作品叙述的条理,描写的生动,情感的细腻,从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对于精读篇目,教师重在学法指导,而对于略读篇目,应放手给学生阅读,以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的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学习目标
了解游记的特点,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学写游记。
四、设计说明
《周庄水韵》记录的是作者对同一个景点的多次游览以及获得的多方感受,景致因时不同而缤纷多彩,感受因景不同而丰富微妙。又因作者笔端细腻婉转,文采丰沛华丽,文章犹如周庄之水韵,闪动着灵性与仙光。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必须由教师巧妙引导,带领学生细致深入地品味,方能让学生入情入韵,获得独特的美感。教学时要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突出景致的特点,领会作者独特的感悟。特别要突出对作者写景技巧的学习,抓住重点词句品析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借助朗读与分析营造诗情画意,促进学生对美的感悟和表达。
五、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2 、学习用准确、优美、细致的语言,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表达对景致的感悟。
3 、感知周庄水乡的动人情韵,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
六、教学重点的突破方法
1、精读,细品,从景致本身的特点和作者描摹技巧上作解析;
2、多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情致;
3、重点语句做专项研析,训练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
七、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圈点勾画,讨论探究,摘抄应用。
八、教学切入点
1、根据作者游览时间不同、所看景致不同、所获感悟不同,理清课文的行文思路;
2、紧扣文中三游周庄的`三个比喻:“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仿佛进入了梦境”,体会作者对周庄的独特感悟;
3、引导学生分析重点语句,从描绘角度、描写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九、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意在让学生建立对周庄的直观印象,为学习课文铺垫感性认识。)
展示周庄风光图片或影像资料,让学生观察,特别引导学生感受周庄与水的密切关系。明确:碧水环抱,宋湖环列,条条小河清流水,座座石桥显古韵。周庄之韵在水,周庄之魂在水,领略周庄之美,则须领略周庄之水韵。
(二)诵读感知(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1、默读课文一遍,圈出自己不理解和觉得重要的词和句;
2、交流对字词的标识情况,读准字音,介绍自己对所画重要词句的初步理解;
3、再读课文,找出能体现文章结构思路的句子,排出作者游周庄的次数、各次的时令、各次最突出的感受。分组朗读三游周庄的文段。
(三)研读品味(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精巧构思、独特感悟,以深入领略周庄之美和作者行文之美。)
1、精读第4自然段,讨论作者对“像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般的周庄作了哪些描绘。
讨论后明确:第一次游周庄是在仲春雨季,春雨绵绵,如丝如雾,石桥屋脊,粉墙灰瓦,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游者似在雾中观景,朦朦胧胧,恰似走进像一幅水墨画中。这里从视觉角度突出了周庄如诗如画的恬静意境。
2、再读第4自然段,讨论二游周庄为什么会有如一幅“版画”的印象。
讨论后明确:版画的特点是黑白分明,凹凸有致,雪后初晴的周庄,古老的青石砖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对比强烈,有强烈的明暗视觉效果,恰似版画。但周庄不是静态的版画,融雪的滴水声和流水声为这幅版画配上了低旋而缠绵的旋律。凝固的水——雪,动态的水——滴水和流水,共同构筑了周庄如歌如画的神韵。
3、精读第5自然段,讨论三游周庄看到的是夜景,夜色中的水韵如何表现?用下述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讨:
①这个夜晚的特别之处是什么?(节日的夜晚,到处张灯结彩,色彩缤纷,气氛热烈,这就有了如梦幻、如童话般美丽氛围。)
②这个夜晚的水中,多出了哪些色彩?营造出怎样的意境?(房屋街道点缀的彩灯、空中闪烁的礼花,倒映在水中,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水中朦胧模糊的倒影,摇曳生姿,迷离飘忽,更有河上飘绕不绝的丝竹管弦声,游客泛舟其上,犹如走进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
(四)归纳提升(让学生形成对课文的总体感知,从中提炼出知识要点。)
1、回头诵读课文前三自然段,归纳周庄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2、提炼文章的写景技巧:
a、从不同角度、抓住不同景致来表现同一事物,可突出事物特征,也可使作者的感受更独特。
b、感受景物要动用多种感官,从多方面扑捉景物特征。
c、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技巧,才能将景物及对景物的感受写得形象、准确、到位。
(五)积累拓展(知识运用,进行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1、编写全文的结构思路图。
2、摘录文中佳词佳句;品析文中重点修辞句的表达效果。
3、比较课文与《三峡》写法上的区别。
4、课外练笔,描写如月下校园、河中倒影等景致。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6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游记教学,意在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壮丽可爱,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本篇课文属于写景抒情式游记类散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学习课文中写景时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并能在写作中运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渗透在游记中的感情,并品味散文的语言风格。
周庄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周庄的意义就不仅在欣赏、旅游的价值,更应该是我们汲取民族历史文化营养的脐带。课文包含一种韵致,两相联系,三次游历,四个画面,四种方法。
二、学生学情分析
在学习《巴东三峡》的基础上,理解了山河的壮丽可爱。现阶段的中学生感情丰富,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不可低估的想象力。课文文字清丽,似一幅幅充满流动感的画面,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和个人内心的.情感。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初二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摄入的信息量比较狭窄,不能主动地、积极地合作探究学习。个别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依赖性较强,学习较为被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品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4)学会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感受。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要求学生根据画面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
(4)增强语言的感悟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了解祖国如诗如画的水乡风貌,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
(2)引导学生增强对外开放意识,理解改革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出周庄水韵的古典意境。
2、难点:走出文本,联系历史与现实,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
五、教学策略设计
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游记散文的基本知识。采用通读、讨论、交流见解、归纳总结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好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按照感知——理解——欣赏——评价的阅读心理规律教学。先整体感知,再局部揣摩,最后整体评价。新课标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始终注意阅读探究的方向——文本,在平等的对话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近周庄,走出文本,评价周庄。指导学生将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阅读中能知人论世,对课文做出评价,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如歌曲导入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
六、教学媒体设计
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为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建构清晰的知识体系,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周庄图片,突破想象难关,以期利用网络资源,制做多媒体课件,发挥网络信息量大创设情景生动的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通过多媒体课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缩短了语言与联想的距离,拓展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抓住“水韵”,理清课文的思路,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体会出作者对周庄古风新韵的赞美之情。
3、引发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的思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学习赏析语言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真正领悟到水乡周庄的古典情韵和当代的价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周庄代表性的几幅画面,并配合古典乐曲。
2、教师解说:
古老的石桥横跨在小河上;斑驳的老屋静默在河岸边;质朴的木船和云影、飞鸟徘徊在平静的河面上,这就是周庄。著名山水画家吴冠中曾说过:“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若要在中国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水乡古镇,毫无疑问,那就是“中国第一水乡”周庄。这些图片带着我们一起领略了周庄的美,但我想不管是画家画笔下的周庄,还是摄影家镜头里的周庄,都没有文人笔下的周庄美。今天这节课老师将与同学们一起随着著名作家赵丽宏那唯美的文字,走进周庄,感受它的曼妙,品味其中的水韵风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思考:你觉得本文的标题恰当吗?为什么?(作者为什么把题目定为“周庄水韵”而不是“周庄之韵”或“周庄之水”呢?)
【明确:作者以“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一句为“经”,概括了全文景物特点,领起文中作者行踪,“诗意”一词与题目相呼应:“‘周庄水及与之连在一起的事物有何韵致?’——‘充满诗意’”;“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一句为“纬”,交待了文章所写内容范围,连缀起了全文所写景物。作者以“周庄‘水韵’”为题,实在是再恰切不过了!在这两句话的统领下,作者又分两部分完成了整篇文章的写作:在文章前三自然段,作者先介绍了对周庄的整体印象;四至六段详细描述了自己三游周庄的见闻。无论是整体印象还是具体描述,都是围绕着“周庄的水及与水连在一起的事物”来写,都体现了“在小河里泛舟富有诗意”这一特点。“韵”字词典上有三个解释:⑴好听的声音⑵韵母⑶情趣,这里我们可以将题目解释为:周庄之水的情调趣味。】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文章,思考:文中写了作者几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每次游的印象分别是什么?哪一次游最深刻?
作者三次游览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次 数时间观察角度作者印象景物特点详略
第一次仲春
雨中视觉(色彩)
水墨画
恬淡宁静
略写
第二次冬天
雪后
视觉(色彩)
听觉(声音)
版画
色彩鲜明
万般柔情
略写
第三次春夜
旅游节视觉(色彩)
如梦境
多姿多彩
详写
3、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文章重点描述了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那1-3段有何作用?去掉可不可以?
【明确:1-3段是写周庄给人们的总印象。
第一段侧重于水:“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搅动。倒映在水中的……都被……搅碎,碎成……”。本段出现了“石桥、楼屋、树影、云彩、飞鸟”,还有“木橹、水面” 景物琐碎繁多但绝无杂乱之感,反倒显得错落有致、情趣横生。这当然要归功于包容万物的“水”。是“水”给其它景物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风采的、共同的舞台,——这些景物都被“倒映”于水中。而那支弯曲的“木橹”却充当了舞台指挥的角色,各种景物在它的指挥下舞动起来:它轻轻地在水中一搅,便将这些影子“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最后一句比喻“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漾动的水面景色的同时,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前面这些景物只是一处处彩色的点缀,点缀于水光之中,使水变成了“彩”带。同时水也使这些景物更加灵动,更加鲜活。小河泛舟的诗意,也因此而生。
第二段侧重于“桥”:在小河里泛舟,一个接一个的、古老的、形态风格各异的.石桥以及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都成了船上人眼中一道道动人的风景——这不正是卞之琳的诗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古老的石桥,诗意的风景。
第三段侧重于“人家”:水饶有兴致地将街道楼宅分隔开来,桥又执意地将其连接起来,多么巧妙而又有趣的配合!“据说,当年的大户人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的后院还有泊船的池塘。”一句将水上人家特有的生活状况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水上的人家,诗意的生活。
三段文字,三首小诗“流水,小桥,人家”,在这里,作者将马致远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进行了生动的演绎,将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象以最温柔的情愫、最清新的笔触殷殷地捧到读者眼前。
全景介绍已毕,作者将镜头转向自己先后三次游周庄的见闻描述。第四段首句概括:“我曾经三次游周庄,每一次都乘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交代了游览次数,游览方式和所获印象不同。也明确领起下文三游周庄的内容。
三、品味语言,欣赏周庄:
不管周庄景有多美,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对周庄是一往情深,三次游周庄对周庄的喜爱是溢于言表,她将周庄的水韵描绘的如画一般美丽,我们不禁要问:作者是如何把这美景描绘出来,把这其中的韵味传达给读者的呢?自由读文,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的优美传神的语句,与同学交流,说说这些语句美在何处?
方法指导:大家可以用刚学完的《济南的冬天》我们一起总结的欣赏品味语言的方法来品味。
品味语言的方法:借助修辞手法品味
抓关键词语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品味
抓看似不合情理的词语品味
答题方法:删词法、换词法
【1、第一段画面欣赏---
“悠然搅动的木橹把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天上的云彩和飞鸟搅碎后的美丽画面。”
----周庄水美:倒映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
----泛舟水乡,充满诗情画意。有形有色,有静有动。
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小船划过、被木橹搅动的河面比作“在风中樣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形象生动的表现了河水波动、倒影模糊纷杂而又闪亮的特点,突出周庄的水柔美动人的韵味。
“悠然”一词,还有“不慌不忙”一词准确传神地表现了船行的闲适和缓慢,突出周庄泛舟时恬静闲适的意境。
说“搅”不说“划”,因其能体现出动作的轻柔和心情的悠闲;说“漾动”不说“飘动”,可见动作轻柔,对应“搅动”,整个画面随波起伏,有静有动,变化无穷,以致于没有人能描绘出它的美来。
2、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
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这样语气更肯定,不容置疑,从而更加强调了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富有诗意。
3、引用“相看两不厌”表现周庄处处皆风景,满眼都是画的意境。
4、特写镜头中,一只木橹搅动河水。随着镜头的拉伸,我们的视线延伸到周围:石桥、楼宅、树影、云彩、飞鸟,还有美丽似绸的水面……就这样,我们走进了周庄,它的温婉和谐的气氛让人不忍打扰……这个画面式的开头一下抓住了读者,夺人眼球,让人印象深刻。在自己的作文中学习使用。
例句:第四段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雾笼罩的周庄比作水墨画,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细雨蒙蒙的周庄清雅、恬淡、朦胧、浪漫的美感,突出周庄蕴含着古朴的韵味。
2、“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
“飘忽”有捉摸不定的意思,准确表现石桥和屋脊在雨雾中若隐若现,轻巧而灵动的意境。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头带面纱的少女形象,朦胧、绰约、富有魅力。“飘动”写出雨雾的特点,突出仲春时节小雨的美妙动感。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雪后的周庄比作版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雪后初晴,斑斑积雪下的周庄与周围景物色彩对比鲜明,明丽耀眼的特点。突出周庄蕴含着古朴的韵味。
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重叠的水声比作“江南丝竹”如人般“裹着柔情”“如诉如泣”,从视觉、听觉角度生动形象地表现小雪初融时发出那种悠扬、婉转的声音,突出冬天周庄的水温婉、细腻、缠绵、富有柔情,别具韵味。也可以看出雪后的周庄别有一番韵味。
5、为什么无法模仿----丝竹只能模仿水的声音,却描绘不出其中的韵味和意境,“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籁之音。
6、水声----水声怎么重叠?一个是听觉,一个是视觉,这里所用的是通感,仿佛水声尽在耳旁,且触手可及。另外,这句话还用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然而不论是“江南丝竹”,还是裹着的“万般柔情”都是一个目的:为了表现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突出小雪后的周庄韵味深长,意境优美。这些清新可人的语言不仅将当时的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同时也告诉我们作者对这些景色是多么喜爱,因为他的感情在这些抒情性的语言中已溢于言表。
7、“阳光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其中“穿破”表现出雪后阳光强烈,直射大地,融化积雪;“抚摸”一词,又把阳光拟人化,生动地表现阳光虽然强烈,但绝不刺眼,突出阳光的温和、轻柔,给人以舒适感,展现出雪后的周庄在阳光的下万般柔情。
例句:第五段
1、“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写春夜河上所见到的七彩斑斓的礼花,着重从色彩方面来描写周庄水乡的绚丽多姿。把焰火映照下的河水比成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此时河水绚丽、斑斓,烘托出节日周庄的七彩梦幻意境。
2、“那花船已经转了个弯,消失在后面的桥洞里,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河面上飘绕不绝……”
-------管弦声“飘绕不绝”,这个“绕”字将丝竹之声写活了,因为“绕”完全是主动的行为,而不是客观的,能够主动飘绕河面该是怎样地富有灵气呀!不禁让我们想起“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句话来。
3、“突然,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
-------“飞”、“划”,读到这句话,我们不禁感叹这两个字所用之妙:星星的光亮是静止的,它们能透过夜的黑暗给我们带来一束束暗红的光亮,但在作者的眼里它们仿佛是突然飞出来的,而且在飞上天空的同时还划出了一道道暗红的光线,就像冲天而起的萤火虫,这种想像是何等丰富。
四、小结主题:
1、通过赏析语言,我们更佩服作者,几个画面从不同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从多角度描述了周庄水的独特韵味。
第一幅——碧波荡漾,小河泛舟------周庄整体图。
第二幅——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三幅——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四幅——春夜旅游节上的周庄----七彩梦幻油画
2、为什么详细写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有没有提到周庄的人?你如何理解最后一句?
前两次描写周庄古朴的美,突出其悠久的历史,第三次描写周庄梦幻时尚的美,突出缤纷的现实,周庄古老的建筑,古老的生活方式和古朴的民风与五彩缤纷、改革开放的现实,在周庄的河面上交相辉映,我们看到古镇焕发出来的勃勃生机,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五、结语:
最后,让我们伴着古朴的音乐和同学们甜美的声音,再次享受作者唯美的文字,感受周庄的水韵,为它美好的未来而祈祷祝愿。
六、作业
请同学们阅读《绝版周庄》体会它与本文描绘周庄的异同之处。
板书设计
悠久历史
第一次—仲春雨雾笼罩-----朦胧诗意的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雪后初晴-----明丽柔美的版画
第三次—春夜旅游节上-----神奇缤纷梦幻童话 ——缤纷现实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2、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3、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4、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5、学会生动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2、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3、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4、会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设想】
1、根据本单元的四篇游记课文的教学内容,前面三篇课文写祖国山水的美丽,后一篇是写世界现代化的城市之美,意在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壮丽可爱,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同时引导学生扩大视野,了解发达国家现代化状况,增强对外开放意识,理解改革的重要性。立足祖国,放眼世界。
2、本篇课文属于写景抒情式游记类散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学习课文中写景时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渗透在游记中的感情,并品味散文的语言风格。
【教学安排】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背诵“第二次游周庄”的语段。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重点学习“第三次游周庄”的语段,掌握景物描写的顺序、特点;体味作者的感情及写景抒情式游记类散文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可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并学会运用。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有关周庄、丽江、威尼斯体现“水乡、水城”特色的有代表性的几幅对比画面。以“高山流水”或“泉水叮当”作为背景音乐。
2、教师同时解说:
图一:对比的“威尼斯”与“周庄”——如果说威尼斯体现了“水城”的富丽堂皇,是“水中的皇宫”;那么,周庄则体现了“水乡”的朴素清纯,是“水上的碧玉”。
图二:对比的“丽江”与“周庄”——马致远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表现了江南水乡特有的特色;并引用李健吾作品中的一句话:“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导入解说:)那么,作为古色古香的古城遗址的旅游胜地,如果没有水,也是一种美中不足,似乎缺少一点韵味。如果说中国云南的丽江充分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那么,江苏苏州的周庄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则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三分水,二分桥,一半是旧城”,难怪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赞叹:“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今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赵丽宏走进周庄,走进《周庄水韵》,一起体味周庄的水情与水韵。
(二)、整体把握课文的结构内容。
1、配乐朗读,感性感知:
展示播放周庄的四幅画面:
第一幅——“碧波荡漾、小河泛舟、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直接利用教科书上的插图)。
第二幅——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三幅——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四幅——春夜张灯结彩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配乐:
以“高山流水”或“表现节日热闹气氛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2、“听”读感知内容结构:
学生“听读”课文时,教师同时布置“听读”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教师播放的“图画”及“听读”到的课文内容,在听完朗读后,完成下列初步感知的任务。
提问:“听”完朗读后,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参考提示:充满诗情画意,如一曲悠长的乐曲,如一幅写意的画卷,如一杯醇香的美酒……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小桥流水人家”……
水给古老的旧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增添了韵味……
提问:那么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请找出其起止段落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
采用“文字配画面,画面配文字”的方法。
参考提示:由总写到分写,共两个部分四幅“水韵图画”。即
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星火辉映、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3、细读加深印象,熟悉内容,学会描述。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作者游历周庄时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描述的句子,然后点名学生简要叙述前两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突出“水韵水情”。并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周庄水韵”。采用竞赛的形式。
教师归纳总结:
(1)、概括性描述的语句
“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
“……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音乐出没在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街上,一滩滩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2)、归纳小结:
文中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写前两次到周庄,较简略,第三次到周庄为详写。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不尽相同。第一次时值“仲春”,“天下着小雨”,春雨蒙蒙,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游周庄是冬天,写小雪后的景色。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鲜明对照,“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水墨画”与“版画”,虽同为画,但韵味不同。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还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三)诵读精彩语段,增强感悟能力。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诵读作者“第二次游周庄的情景”——“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采用教师示范诵读,帮助学生理清背诵的层次和逻辑顺序,学生同桌(前后)两人一组相互从“试背”到“熟背”。
背诵层次示例:(以句号为单位)
A.第一层:第一二三句,交代第二次游历的时间、情景及描述阳光照耀下,斑斑积雪之时周庄古镇的“水”(雪)之“色”(雪之白与古镇之古“黑”)
B.第二层:第四五句,描述“阳光下,积雪融化之时周庄古镇的“水”之“声”(滴水之声与流水之声的重叠)
(四)、作业布置:
摘录课文中你最喜欢的精彩语句或语段。
【板书设计】
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印象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烟雨迷蒙的周庄水墨画
第二次——冰雪消融的周庄动感版画
“水”(雪)之“色”——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版画
“水”之“声”——如诉如泣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
第三次——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抽查后一齐背诵。
(二)、精读局部重点语段(第5段)。
1、学生默读第5段“第三次游历周庄”的文段。
2、采用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教师有选择地点拨归纳小结的方法:
(1)、描写景物方法多样。
提问:前面春冬两次游周庄,作者差不多已经写完了周庄的(“桥”)和“水”,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时,作者又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有什么作用?
释疑参考:
移步换景法。第三次游历周庄,虽也是春天,却是晚上,而且正是旅游节,精神和请调与上两次不同,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夜游节日梦境般的周庄”,除了写石桥、流水,更重要的还是抓住“水景”着墨,特别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之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且具有对外开放的意识。
烘托渲染写景。文中还写了小船划到古镇的尽头时幽静暗淡的环境。——衬托出镇上节日的礼花及倒映在水中七彩斑斓、摇曳生辉的光带,将节日周庄的夜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听到从古镇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声——渲染了周庄水乡节日欢乐的气氛。作者巧妙地将古镇水乡悠久的历史和欢呼、五彩缤纷的现实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虚实结合,前后照应。第二次,第三次都写了“江南丝竹”声,但一个为虚写,一个为实写。
(2)、写作顺序有条有理。
提问:作者写第三次游历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参考提示:作者写第三次夜游周庄水乡,以时间先后为序。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再写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然后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最后写古镇的欢呼,由“天上”写至“地上”。
要求学生按照作者写作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找画出最能表现周庄“水韵”的语句,与第四段比较,说一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的。(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A.张灯结彩盛大旅游节日的周庄总的印象:
“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B.坐船夜游,移步换景,进入周庄“梦境”:
“……小船在平静的诃面慢慢滑行,我们的身后,船的轨迹和橹的划痕留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动的光斑,水中倒影变得模糊朦胧,难以捉摸。”
“小船经过一座拱桥时,前方传来一阵音乐,水面也突然变得清澈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
“船摇过桥洞,……一条张灯结彩的花船,……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诃面上飘绕不绝……”
“我们的船划到了古镇的尽头,灯光暗淡了,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屋脊参差,深蓝色的天幕上勾勒出它们曲折多变的黑色剪影。……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小结:如果说“第二次游历周庄”,写冬日白天的雪景,着重从滴水声、流水的声音
方面来表现周庄之水声充满柔情,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写春夜河上所见到的七彩斑斓的礼花,着重从色彩方面来描写周庄水乡绚丽多姿。
(三)、品读散文语言。
1、分小组竞赛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作用及妙处。
“倒映在水中的石鞘、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音乐出没在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我很难忘这个奇妙的夜晚,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夜晚,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悠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
2、小结: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文中语言清新优美,如周庄之水,柔情万般,韵味十足,与所描写的水乡景物十分融洽。
(四)、作业布置:
1、课后完成“思考练习四”: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2、仿照课文“第三次游周庄、第二次游周庄”的内容及所用“移步换景”或“定点写景”法,以“逛(游)……”或“雨中行”“烈日下的……”……为标题,写作一篇描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写景小短文(200——500字),要求用五个以上的比喻句。
【板书设计】
《周庄水韵》
结构内容:
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印象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烟雨迷蒙的周庄水墨画
第二次——冰雪消融的周庄动感版画
“水”(雪)之“色”——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版画
“水”之“声”——如诉如泣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
第三次——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周庄节日的夜景——多姿多彩的光带
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
节日夜晚的周庄——似梦境,像神奇的童话
写作特色:
多角度描写景物
语言清新优美
比喻生动贴切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9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掌握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整体印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3、品读文章1-4自然段,体会作者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学习重难点】
1、掌握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整体印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当代著名散文家赵丽宏的《周庄水韵》,领略一下他笔下的周庄,以及周庄给予他心灵的感悟。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赵丽宏,中国当代作家,1951年生,上海人。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三十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作品多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奖。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斑斓(lán) 眩目(xuàn) 晶莹(yíng) 参差(cēncī) 谛听(dì) 娴熟(xián)
瞬息(shùn) 璀璨(cuǐcàn) 摇曳(yè)
3、理解词义。
斑斓:颜色错杂灿烂。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眩目:耀眼。
晶莹:光亮透明。
参差:指不整齐,不一致。
谛听:仔细听。
娴熟:熟练。
摇曳:摇动。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三次游历的过程,都对周庄有一个整体比喻,你能把这三个句子找出来吗?
明确:第一次: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第三次:我很难忘记这个奇妙的夜晚,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夜晚,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悠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后,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明确:充满诗情画意,如一曲悠长的乐曲,如一幅写意的画卷,如一杯醇香的美酒……“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小桥流水人家”……水给古老的旧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增添了韵味……
2、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请找出其起止段落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图画”。
采用“文字配画面,画面配文字”的方法。
明确:由总写到分写,共两个部分四幅“水韵图画”。即
整体水韵图画(1—3自然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6自然段)
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星火辉映、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二)品读课文1-4自然段。
1、你能找出文中作者表述对周庄水乡整体印象的句子吗?作者对这样的印象评价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还有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
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
2、写周庄时,作者将周庄与威尼斯进行了比较,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明确:通过与威尼斯的比较,突出周庄所具有的特别的“水”的特点。
3、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部分内容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周庄所具备的这些特点吗?
明确:水中倒影斑斓迷离
水上石桥各呈风采
水傍古镇浑然一体
4、作者第一次游周庄,感受到周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游周庄,感受到周庄“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同是一幅画,为什么有“水墨画”与“版画”的不同?
明确:“水墨画”与“版画”虽同为画,但韵味不同。第一次游周庄,春雨蒙蒙,像雾中观景,朦朦胧胧,故像水墨画。而第二次游周庄,是写小雪后的景色,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一种清晰的感觉,所以说像版画。
四、板书设计
周庄
水韵——总体印
象:水乡第一次仲春一幅画在宣纸
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一幅色彩对比
强烈的版画
五、课外拓展
周庄这么美,如果周庄的负责人请你为周庄写一段广告词,你打算怎么写?
示例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一个周庄。
示例二: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读5—6自然段,体会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2、欣赏文中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难点】
1、体会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第一水乡”在周庄,拱桥、水巷、石板街、古屋,都是周庄特有的水乡风貌,在这里,更有斑斓荟萃的人文景观,让我们一饱眼福,让我们继续走进周庄,感受这人间仙境般的美景,感受这童话般的神奇与美妙。
二、自主预习
从全文的角度看,作者描述前两次到周庄所见所感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展示不同时令周庄的不同风采;引出第三次到周庄的非同一般的景象和感悟。
三、合作探究
(一)品读文章第5—6自然段内容。
1、作者写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明确:按空间顺序写的。
①由“岸上”写到“水上”
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
②由“天上”写到“地上”
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
2、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由此可见作者三次到周庄,他的感受是全然不同的。如果说第一、二两次的游历,作者更多的是试图展示周庄古朴的美的话,那么第三次游历则是要表现出周庄所具有的另一种美,那就是极具现代意识的美。这样的两种美糅合在一起,在周庄可谓一绝。
(二)语言探究
作者文学功底深厚,驾驭语言的能力极强。文中语言清新优美、抒情性强。请从文中选择一处,并试着说说它的妙处。
明确:(1)“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使用通感的修辞,将听觉和视觉融合起来,很形象,仿佛水声的热闹伸手可及。“细细”“袅袅”“重重叠叠”等叠词的运用,产生了音韵的和谐美。
(2)“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长短句的交叉运用,形成节奏的参差美。
(3)“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比喻贴切生动,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给人意味深长的遐想。
(三)写法探究
读完本文,你能说说作者是怎样安排三次游周庄的详略的吗?
明确:
本文写了三次游周庄所见的美景和感受,从不同季节、时间,进行多角度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写第一次游周庄只用一句话,略写自己的印象,周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写第二次游周庄,就稍微详细,写色彩,写声音,绘声绘色,更为动人,说周庄“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韵味十足。写第三次游周庄,作者感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所以浓墨重彩。温暖的春夜,“坐船夜游,仿佛进入了梦境”。写岸上,写河中,写花船,写音乐,写斑斓的礼花,写摇曳的彩带,淋漓尽致。文章之详略,也就自然形成了。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的抒情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实情感;
2.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3.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4.体会山川美丽多娇,享受美的乐趣,培养审美能力。
学情分析:
在学习《巴东三峡》的基础上,理解了山河的壮丽可爱。现阶段的中学生感情丰富,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不可低估的想象力。课文文字清丽,似一幅幅充满流动感的画面,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和个人内心的情感。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与其自由发挥、发展的空间,在朗读、品味课文的语言中欣赏美,感悟美,把对课文的学习转化成个人独具个性的创造性审美活动。
教学思路与辅助手段:
在清新舒缓的音乐中配乐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其语言美和意境美;结合图片展示,幻灯片播放展开联想和想象,调动自己的积累,进一步品味和感悟作品呈现的美境;通过重点品读,揣摩、学习课文的语言。
反映周庄的图片或美术作品,准备清新舒缓的背景音乐。
教学实施
导入建议:
1.由对意大利水上城市“威尼斯”或云南“丽江古城”的介绍引入;
2.由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创设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引入;
3.由对周庄的介绍直接导入。
互动流程
一.导入新课
周庄镇位于苏州城东南38公里,有着近九百年的历史。西晋文学家张翰,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就曾居住周庄,它也是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沈万三的故乡。
著名山水画家吴冠中曾说过:“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 周庄被成为中国“第一水乡”。今天就让我们随同作家赵丽宏,一起去领略这中国第一水乡的风韵。
二.整体把握
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同学们在背景音乐中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在悠悠琴韵和朗朗书声中,大家初步领略了周庄的美,那么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周庄让我想起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以及“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句。
生:周庄充满了诗情画意,尤其是水为周庄这座古城增添了神采和韵味。可以说是周庄包容了水的生机,水为周庄增添了活力。
师:两位同学说得不错。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大杰游览了巴东三峡,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组风光对比照片,说说它们各有怎样的特点?
生:周庄清雅秀丽,三峡雄气险峻。
生:周庄房屋古朴,水流恬静,有一种阴柔之美;三峡山势高峻,水流湍急,有一种阳刚之美。
师:不错,它们有着完全不同的美。假如要我们打个比方,把三峡和周庄比作两个不同的人,你觉得三峡是一个什样的人,周庄又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周庄像一位温柔、婉约的古典女子;三峡像一位热情、奔放的热血男儿。
生:周庄像少女,矜持恬静;三峡像男孩,活泼调皮。
师:同学们的联想真可谓丰富,通过一系列形象的比喻将我们对三峡和周庄截然不同的感受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这种感受不仅可以化作人物形象来感知,甚至可以用不同类型的乐曲来模拟,不是吗?
生:周庄像妈妈在耳畔哼唱的摇篮曲,充满柔情;三峡则像摇滚乐,让你浑身激荡着豪情。
生:周庄让我联想到了《春江花月夜》:三峡让人想起琵琶曲《十面埋伏》。
生;周庄给人的感觉有点像邓丽君的歌曲,款款深情,直入人心;三峡给人的感觉像歌手韩磊的音乐,大气,豪迈,激越澎湃。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周庄像一位典雅女子,像一支温柔夜曲。怪不得我们的作者曾三次游览周庄。请大家迅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找出起止段落,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相互交换修改评选优秀的标题,师生共同评价、赏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加以板书。)
如:图一,从“我曾经三次到周庄”到“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图二,从“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到“用人类的乐曲永远也无法模仿。”——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师:前两幅画同学们都抓住了画面的特点,尤其注意到了作者对这两幅画的独特评价和感悟,请大家将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反复品读,想想作者为什么把烟雨蒙蒙的周庄比作一幅在宣纸上的水墨画,把斑斑积雪下的周庄比作一幅版画?
生:细雨蒙蒙的周庄清雅、恬谈、朦胧,与水墨画表现的意境相似,而小雪点点的周庄与周围的景物色彩对比鲜明强烈,正如版画。
师:照此看来,你觉得,灯火缤纷的周庄像什么画?
学生讨论后明确:它色彩艳丽、浓烈,像是一幅抢眼的油画。
师板书:图三,从“最近一次去周庄”到“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春天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油画。
三.重点赏析
(一)品味赏析
师:不管是水墨画、版画还是油画,它们无不充满了诗情画意,富有韵味。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一幅图画,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放声朗读出来。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喜欢的文段、文句,组内讨论交流感想,全体师生共同赏析。
(本文语言准确、生动、清新、优美,抒情性很强,尤其是文中所使用的比喻非常生动而贴切,在这一赏析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的引导。)
生:朗读“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
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
师: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富有感情,流畅自然。不过我觉得语速上还应该慢一点。
生:对,因为这段话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闲适与和缓的感觉。
师:有道理,那么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这种“闲适”的呢?
生:比如“悠然”一词,还有“不慌不忙”一词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这样的意境。
师:好一个恬静与闲适的周庄,这份宁静与和谐的气氛真让人不忍打扰。当然你必须是一个有心人,否则你走不进这连绵不断的长卷。那么这段文字还有哪些地方打动了大家?
生:这段文字还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写得活灵活现,让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作者将小船划过、木橹搅动的河面比做“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比喻十分形象,既抓住了河面晃动、倒影纷杂而富有光泽的特点,而且显得极其柔美。
师:品味非常独到,注意到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使用。这也是本文在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请同学们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揣摩它的妙处。
生:“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抓住了版画立体感强、色彩浓烈的特点,形象贴切。
生:“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句话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表现了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
师:在这样的比喻中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那么它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周庄水韵的呢?
生: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的。
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描写角度吗?
生:作者从视觉上也进行了精彩的描绘,比如“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
师:这位同学的朗读仿佛把我们带进了那个色彩缤纷的节日夜景之中。大家能说说你对这段文字的感受吗?
生:我的眼前似乎呈现出“七彩焰火照耀下的”周庄景象,周庄的水似乎变成了一条条熠熠生辉的彩带,从天上到水里,都成了充满欢欣的热闹的海洋。
师:走进节日的周庄,一步一景,步步生花,恍惚间,我们已然得到了最美的享受,最舒服的体验。
(二)赏析小结
师:本文在写作上是否有值得你借鉴的地方呢?有的话不妨跟同学讲一讲。
生:课文以时空为序,主要写了我三次游览周庄的所见所闻所感,而且前两次略,第三次详,描写逐步加强,感受逐步加深。
师:不错,抓住了课文在顺序和材料安排上的特点。
生:文章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感染力,使描绘的景物具体可感,生动形象。
生: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描写,绘形写声,强化了周庄诱人的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实感。
四.拓展延伸
1.将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并仿照其句式、修辞等特点进行仿写。
2.假如你是导游,你将如何把你家乡独具特色的地方介绍给游客呢?
3.朗读课文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略
……不错,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古镇周庄,有着近千年的悠久历史。《周庄水韵》通过作者在不同季节里三次游览古镇周庄时的所见所感,运用优美的文笔将这座水乡古镇的美景及韵致,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后回味无穷。我们再齐读一遍课文,好好从这优美的字里行间领略领略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妙风情。(播放江南水乡的录象,配以高山流水的音乐)
五.教学小结
1. 内容:本文紧扣住“水韵”二字,从不同的季节(春、冬)、不同的情态(动态、静态)、不同的角度,按照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的描述了这个水乡的景色。先写总体印象:周庄的水美——倒影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周庄泛舟有诗意——桥多舟多,桥上低头看舟,船里抬头看桥;周庄的水多——无处不在,凭桥连缀,此中情景,恰似水城威尼斯。接下来,作者略写了前两次的情景:第一次是在春天,春雨蒙蒙,犹如一幅水墨画;第二次是在冬天,雪后景美,色声动人。然而作者并没有满足于一两次的浮光掠影,于是他又三游周庄,把周庄又做了个更仔细的观察,详细描写了周庄的水韵: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旅游节)周庄彩光映河,多姿多彩,船过波起,光斑漾动,静水莹莹,星光闪动,蓝天黑屋脊,相映成图画,庆典的焰火,缤纷的礼花,水光相映,摇曳生辉。周庄的夜晚如梦如幻,童话般的神奇。
2.主题:这篇游记作者通过三次写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充分表现了周庄的“水韵”,写出了它的多姿多彩和动人心弦的景象,表现了周庄水乡在改革开放以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和对外开放意识。
3.特点:①按照时空顺序,多角度去描写景色。②先略后详,逐步加深了描写。③运用多种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描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11
目 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3.积累文中精彩的词语;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4.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欣赏祖国山河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重、难点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4.
学习 内 容
笔 记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马致远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表现了江南水乡特有的特色;并引用李健吾作品中的一句话:“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那么,作为古色古香的古城遗址的旅游胜地,如果没有水,也是一种美中不足,似乎缺少一点韵味如果说中国云南的丽江充分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那么,江苏苏州的周庄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则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周庄”位于江苏昆山“周庄”因河成街,呈现出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图景“水韵”是指周庄水的韵味,即多姿多彩的水乡
2、赵丽宏,1951年生,上海市崇明县人上海作协副主席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三十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作品曾数十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3、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三分水,二分桥,一半是旧城”,难怪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赞叹:“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今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赵丽宏走进周庄,走进《周庄水韵》,一起体味周庄的水情与水韵
4、学习生字:
木橹(lǔ) 搅动(jiǎo) 斑斓(bān lán) 漾动(yàng)
彩绸(chóu) 连缀(zhuì) 仲春(zhng) 屋脊(jǐ)
覆盖(fù) 目眩(xuàn) 屋檐(yán) 渗出来(shèn)
谛听(dì) 参差(cēn cī) 娴熟(xián) 轨迹(guǐ)
剔透(tī) 丝弦(xián) 勾勒(lè) 黑黝黝(yǒu)
缤纷(bīn) 隐匿(nì) 璀璨(cuǐ càn) 摇曳(yè)
5、理解生词
6、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后,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明确:充满诗情画意,如一曲悠长的乐曲,如一幅写意的画卷,如一杯醇香的美酒……“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小桥流水人家”……水给古老的旧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增添了韵味……
2.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
明确:由总写到分写,共四幅“水韵图画”即
(1)整体水韵图画:“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2)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星火辉映、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四、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一部分:(13)叙述周庄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4)略写作者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5、6)详写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水乡的情景和感受
五、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13段
2.讨论探究:
(1)开头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篇不说地点,直接描绘出幽静的场景,色彩斑斓,比喻形象、生动,给人意味深长的遐想
(2)本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体现了什么?
明确:悠然搅动的木橹把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天上的云彩和飞鸟搅碎后的美丽画面周庄水美:倒映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
(3)找出文段中的比喻句,指出它的本体和喻体,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本体是倒映着的石桥、楼屋、云彩和飞鸟的水面,喻体是彩绸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倒映着美景的周庄水面的美丽画面,有形有色,有静有动
(4)“还有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反问,强调了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最富有诗意,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思考——如何有诗意?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到对周庄的实物描写
(5)找出在周庄泛舟有诗意的景物
明确:小小的木船、窄窄的河道;拱形的桥孔,古老的形状风格不同的石桥;桥上的行人,船上的乘客
(6)周庄布局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景像,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河道呈“井”字形,街道和楼宅被河分隔,石桥巧妙地将古镇连为一体生动、具体,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这句话是对周庄水乡整体的高度评价
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写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充分展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和动人心弦的景象,体现了周庄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幸福欢乐的生活和对外开放的意识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的抒情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实情感;
2、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3、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4、体会山川美丽多娇,享受美的乐趣,培养审美能力。
学情分析:
在学习《巴东三峡》的基础上,理解了山河的壮丽可爱。现阶段的中学生感情丰富,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不可低估的想象力。课文文字清丽,似一幅幅充满流动感的画面,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和个人内心的情感。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
教学建议和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与其自由发挥、发展的空间,在朗读、品味课文的语言中欣赏美,感悟美,把对课文的学习转化成个人独具个性的创造性审美活动。
教学思路与辅助手段:
在清新舒缓的音乐中配乐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其语言美和意境美。
(准备清新舒缓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由对意大利水上城市“威尼斯”或云南“丽江古城”的介绍引入;
2、由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创设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引入;
3、由对周庄的介绍直接导入。
二、导入新课
周庄镇位于苏州城东南38公里,有着近九百年的历史。西晋文学家张翰,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就曾居住周庄,它也是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沈万三的故乡。
著名山水画家吴冠中曾说过:“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
周庄被成为中国“第一水乡”。今天就让我们随同作家赵丽宏,一起去领略这中国第一水乡的风韵。
三、整体把握
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同学们在背景音乐中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在悠悠琴韵和朗朗书声中,大家初步领略了周庄的美,那么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周庄让我想起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句。
生:周庄充满了诗情画意,尤其是水为周庄这座古城增添了神采和韵味。可以说是周庄包容了水的生机,水为周庄增添了活力。
师:假如要我们打个比方,把三峡和周庄比作两个不同的人,你觉得三峡是一个什样的人,周庄又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周庄像一位温柔、婉约的古典女子;三峡像一位热情、奔放的热血男儿。
生:周庄像少女,矜持恬静;三峡像男孩,活泼调皮。
师:同学们的联想真可谓丰富,通过一系列形象的比喻将我们对三峡和周庄截然不同的感受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这种感受不仅可以化作人物形象来感知,甚至可以用不同类型的乐曲来模拟,不是吗?
生:周庄像妈妈哼唱的摇篮曲,充满柔情;三峡像摇滚乐,让你浑身激荡着豪情。
生:周庄让我联想到了《春江花月夜》:三峡让人想起琵琶曲《十面埋伏》。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周庄像一位典雅女子,像一支温柔夜曲。怪不得我们的作者曾三次游览周庄。请大家迅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找出起止段落,并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相互交换修改评选优秀的标题,师生共同评价、赏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加以板书。)
如:图一,从“我曾经三次到周庄”到“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图二,从“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到“用人类的乐曲永远也无法模仿。”——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师:照此看来,你觉得,灯火缤纷的周庄像什么画?
学生讨论后明确:它色彩艳丽、浓烈,像是一幅抢眼的油画。
师板书:图三,从“最近一次去周庄”到“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春天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油画。
四、重点赏析
(一)品味赏析
师:不管是水墨画、版画还是油画,它们无不充满了诗情画意,富有韵味。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一幅图画,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放声朗读出来。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喜欢的文段、文句,组内讨论交流感想,全体师生共同赏析。
生:朗读“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
师: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富有感情,流畅自然。不过我觉得语速上还应该慢一点。
生:对,因为这段话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闲适与和缓的感觉。
师:有道理,那么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这种“闲适”的呢?
生:比如“悠然”一词,还有“不慌不忙”一词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这样的意境。
师:好一个恬静与闲适的周庄,这份宁静与和谐的气氛真让人不忍打扰。当然你必须是一个有心人,否则你走不进这连绵不断的画卷中。还有没有喜欢的段落?
生:“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抓住了版画立体感强、色彩浓烈的特点,形象贴切。
生:“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句话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从听觉的角度表现了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
(二)赏析小结
师:本文在写作上是否有值得你借鉴的地方呢?有的话不妨跟同学讲一讲。
生:课文以时空为序,主要写了我三次游览周庄的所见所闻所感。
师:不错,抓住了课文在顺序和材料安排上的特点。
生:文章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感染力,使描绘的景物具体可感,生动形象。
生: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描写,绘形写声,强化了周庄诱人的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实感。
五、课堂总结
1.将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并仿照其句式、修辞等特点进行仿写。
2.朗读课文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何不同。
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古镇周庄,有着近千年的悠久历史。《周庄水韵》通过作者在不同季节里三次游览古镇周庄时的所见所感,运用优美的文笔将这座水乡古镇的美景及韵致,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后回味无穷。我们再齐读一遍课文,从这优美的字里行间领略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妙风情。(配以高山流水的音乐)
六、教学后记
1、内容:本文紧扣住“水韵”二字,从不同的季节(春、冬)、不同的情态(动态、静态)、不同的角度,按照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的描述了这个水乡的景色。先写总体印象:周庄的水美——倒影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周庄泛舟有诗意——桥多舟多,桥上低头看舟,船里抬头看桥;周庄的水多——无处不在,凭桥连缀,此中情景,恰似水城威尼斯。接下来,作者略写了前两次的情景:第一次是在春天,春雨蒙蒙,犹如一幅水墨画;第二次是在冬天,雪后景美,色声动人。然而作者并没有满足于一两次的浮光掠影,于是他又三游周庄,把周庄又做了个更仔细的观察,详细描写了周庄的水韵: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旅游节)周庄彩光映河,多姿多彩,船过波起,光斑漾动,蓝天黑屋脊,相映成图画,庆典的焰火,缤纷的礼花,水光相映,摇曳生辉,周庄的夜晚如梦如幻。
2、主题:这篇游记作者通过三次写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充分表现了周庄的“水韵”,写出了它的多姿多彩和动人心弦的景象,表现了周庄水乡在改革开放以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和对外开放意识。
3、特点:①按照时空顺序,多角度描写景色。②先略后详,逐步加深了描写。③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描写。
4、教学感想:
(1)通过阅读,学生是否感悟了周庄水韵之美境,真正受到了美的熏陶。
(2)学生是否体会了本文语言的精妙,理解了多角度描写以及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3)学生能否在实际写作中得以恰当运用。
加强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学习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对自然山水,祖国河山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13
教学课程:
本文选自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xx年初审通过的、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语文》。文章通过三次亲身游览周庄,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周庄的水韵,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主要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巧妙运用对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突出中心所起的作用。
3.学习本文自然过渡的特点。
4.品味欣赏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感受本文如诗如画的优美意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
2、通过讨论交流方式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感受。
3.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
4.与诗《巴东三峡》进行比较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了解祖国如诗如画的水乡风貌,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
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思路,了解课文怎样抓住水乡特征来体现周庄的优美和韵致。揣摩语言,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难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PPS课件
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由于文章内容距离学生比较遥远,学生缺乏亲身体验,理解作者情感可能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重视学生的讨论与探究。
文本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点分析:
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所体验。”运用多媒体课件不但增大知识容量,而且描绘出一幅幅江南美景,情景交融。
教学策略分析:
1.问题法:几个问题紧扣教学重点,由情感到结构,虚实相间,层层深入。同时,问题的设置也使学生在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和文章的结构。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活泼有序、扎实多变的思维空间,又利于学生思考,积极进入讨论。
2.讨论法:讲授法是单向的信息流动,而讨论法是师生相互提问、共同参与,信息流动是多向的。在教学方式上提出了“要提倡灵活多样”,“尤其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3.朗读法:文章是以作者三次游周庄为线索。因此采用朗读法学习课文,有助于理清文章的线索。本文语言生动优美,采用朗读法有助于学生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预习.扫除字词障碍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最美是周庄。周庄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今天我们就要随赵丽宏去领略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千年古镇周庄的风韵。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走近周庄
周庄位于江苏苏州城东南38千米,昆山市西南33千米。始建于北宋。旧名贞丰里,原是一个偏僻的小村落。宋代迪功郎周君在此设庄,
舍宅为寺,百姓感念其恩德,故称此庄为“周庄”。由于它“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需周揖”,故历代免遭战乱,900多年仍保留独特的古朴的江南水乡风貌。桥是构成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组成部分,走向世界的双桥和桥、楼合璧的富安桥,当推众桥之首,双桥最能体现古镇的神韵,旅美画家陈逸飞先生的大幅油画《双桥》最能体现古镇神韵。
2.听课文朗诵,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周庄的风情韵味。
3.周庄给作者留下的总印象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交流
明确:这里的水,还有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河水、波光、倒影、石桥、小舟、行人———“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看到。”
4.阅读思考:
(1)文中记述了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有的写得比较详细,有的写得比较简略,哪一部分详写,哪一部分略写?
明确:前两次略写,第三次详写
(2)作者三次游周庄分别是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迷蒙)——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动感)——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星火辉映——五彩缤纷、水天一色的七彩梦幻图。
(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述、描绘周庄优美景色的?
明确:本文是从不同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从多角度记述。
描写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
(4)从全文的整体叙述结构上看,课文采用什么结构?
明确:总分结构
5.疏通结构脉络
第一部分:周庄整体水韵图(1-3)
第二部分:三次游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4-6)
第一次:烟雨迷蒙的水墨画
第二次:冰雪消融的动感版画
第三次:五彩缤纷的梦幻图
四.阅读品味讨论分析
跟随作者三次走进周庄,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周庄水乡的韵味和情趣,再读读,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周庄的水韵?
1.“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明确:对周庄在烟雨笼罩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朦胧美。
2.“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
明确:对周庄水乡整体的高度评价
3.“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分析
《周庄水韵》是一篇语言优美,结构合理,详略得当的游记散文。作者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入手,分三次描写了周庄水乡给人的印象,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由于周庄离我们遥远,我们又地处山区,学习起来还不太容易;再者,本校学生都是来自农村,主动意识不强,在分析和表达方面也还是有待训练的,考虑到这一点,在教学内容及练习方面做了适当的调整,积极引导,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训练。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学习游记,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这个要求,特制订了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精彩的词语。
2、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能力目标
1、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2、学生学会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3、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情感目标
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培养学生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2、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3、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4、学会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新课
由学生预习的“水韵”入手,教师补充。
结合预习,说说对课题中的“韵”的理解。
从题目入手,直接切入文章的题眼,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把握。
(二)品味“水韵”
1、快速阅读三次游周庄,说说作者抓住了周庄什么特点来表现“水韵”的。
2、作者在文中写道第一次是春雨朦胧的水墨画,第二次是雪后初霁的版画,那么根据作者的描写你认为第三次是什么画呢?
3、除了三次游让我们感受到了周庄独特的韵味以外,文中还有哪些描可以写体现周庄的水韵。
4、教师小结:
正如作者所说,前来古镇的人印象最深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起来的事物。那是一种如诗如画,富有诗情画意的'情趣。水成全了周庄,周庄因水而久远,周庄因水而闻名。
1、自由阅读:圈划并交流自己感受到的文中三次游周庄体现“水韵”的文字。
2、同桌间交流,得出结论:第三次游是浓墨重彩的油画(色彩艳丽的水彩画)
3、学生自由读课文前三小节,圈划、交流,体味周庄带来的图画美之外的诗意的美。
4、学生总结,周庄的韵不仅在于风景的优美,更在于周庄古老的建筑、淳朴的民风。
引导学生,沉浸文本,抓住景物的特点,从不同角度,由浅入深的感受文章所展现的“水韵”。
(三)拓展
延伸
根据我们学过的对联特点和你对文章的理解,补写对联。
“走双桥,感陈逸飞传周庄画意。 ”
例:(系兰舟,思马致远品水韵诗情)
结合综合学习中对联的内容,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小组合作完成对联的补写。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把语文教学与综合学习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布置
作业
1、“蒙眬”是什么意思,文中出现过两次,是否用得准确?
2、以《校园一景》为题,借鉴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写一个300字的片段。
在积累词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并通过写作借鉴,把语文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加强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的整合,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生活的感受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
雨 水 版画
雪 水 水墨画 韵
河 水 油画
七、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这节课你积累了哪些词语?
2、这节课你学会了运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描写景物的方法吗?
3、你在这节课里的收获是什么?
八、教学反思
赵丽宏的《周庄水韵》重点写了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所见所闻所感,“水韵”是本文的线索,作者紧紧抓住周庄最突出的特点——“水韵”,多角度地表现了江南水乡的多姿多彩,体现出了一种柔美。“水韵”并非只在重点三次游中才有,文中的前半部分也是水韵的体现,作者也正是抓住了不同角度来表现景物的特点,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深入的沉浸文本,在文本中体味作者所表现的“水韵”。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感知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自然景物。
3、品位优美清新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难点:
1、分析景物特色。
2、重点语句赏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自主预习
自读课文一到二遍,完成下列内容。
1、 了解本文作者、出处及相关常识。
2、字词正音
斑lán( ) 漾动( ) xuàn目( )
晶yíng( ) 谛听( ) xián熟( )
shùn息( ) 参差( ) 璀càn( )
黑yǒu yǒu( ) 剔透( ) 隐nì( )
勾lè( ) 摇曳( ) 丝xián( )
3、解释重点词语
相看两不厌:
如诉如泣:
难以捉摸:
张灯结彩:
瞬息万变:
稍纵即逝:
4、查阅资料,简要介绍周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收集:
地理位置:
历史背景:
小镇特点:
主要景点:
地位荣誉:
再读课文,思考:
1、 本文和《巴东三峡》在构思上有什么不同?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记叙了哪些内容?
二、感知研读:
(一)整体感知: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概各部分的内容。
整理:
(二)研读1—3段。
1、找出作者表述对周庄水乡整体印象的句子和作者对这样的印象高度评价的句子。
印象:
评价:
2、作者把周庄和威尼斯比较的用意何在?
3、三段描写对象分别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4、1段中“悠然”、“不慌不忙”表现了周庄什么特点?
5、2段第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 有什么作用?
6、3段中“据说”、“大概”等词有什么作用?
7、这部分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三、 课堂练习
1、多音字注音组词
( ) ( )
勒 参
( ) ( )
2、形近字注音组词
谛 ( ) 篙( )
啻 ( ) 蒿( )
四、 小结
五、 布置作业:
背诵第二段“第二次到周庄……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可以先背给家长听听。
你背好了吗?(是)
(否)
自我评价: 家长签字: 教师批阅:
第二课时
一、 预习导学
1、仔细朗读文章第二部分,三次游周庄作者去的时令不同,描写的景物不同,感悟也不同,请你说说有哪些不同。
2、文中提到了“水墨画”和“版画”,请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二、研读赏析
(一) 分析三次游周庄的情况。
1、朗读课文4—6段,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游览次数 游览时间 描写景物 印象感受 详略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二) 赏析文章第4段。
1、这段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2、作者叙述第二次游周庄较第一次着墨多了许多,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述周庄特有的神韵的?
3、从全文来看,作者写前两次到周庄所见所感的用意是什么?
4、这一段的语言运用方面有什么特点?
(三) 赏析第5、6段(重点)
1、作者第三次游周庄与前两次有何不同?
2、第三次游周庄,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描写周庄?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3、第5段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周庄水韵的?举例说明。
4、如果说前两次作者是抓住雨水和雪水描写周庄的景观,那么第三次作者是借助什么来描写周庄的?
三、巩固练习
体会句子中加点字的妙处。
1、船娘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农妇,以娴熟的动作,轻松地摇着橹,……
2、天上的美景稍纵即逝,地上的惊喜却在蔓延……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自我评价: 家长签字: 教师批阅:
第三课时
一、 预习导学
3、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请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摘抄在下面,并说说有什么作用。(至少5句)
A
B
C
D
E
好处:
二、研读赏析。
继续赏析5、6段。
1、第五段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是按怎样的`时空顺序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第5段中写船上传来丝竹管弦之声,与第4段中哪句话相照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小船划到古镇尽头后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作者写听到古镇四面八方传来京戏的欢呼声有什么用意?
5、第6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第6段中“荡漾”一词的主语和宾语各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效果?
7、作者为什么要三次游览周庄水乡?为什么这给你什么详写第三次而略写前两次?这给你什么启示?
三、小结。
四、拓展延伸
阅读《走进周庄》,体味这篇文章与课文的异同。
走进周庄,是在秋季。起先无雨,只是空中浮沉着一种湿润,让你顿悟已置身在这四面环湖的着名水乡了。漫步在周庄的街头,徜徉在幽幽的小巷深处,也就不自觉地踱出一种悠悠的心境。
周庄似乎是一篇乍看极平凡,细读却极有味道的小品文。你只有慢慢地咀嚼,才能品出它那丰厚的内涵。
依旧是一条条幽幽的小河缓缓地流淌,依旧是一色的粉墙黛瓦依水而立,偶尔也能见到如鹰展翅的凌空飞檐。因为水多,周庄的桥便也多,那风格迥异的石桥,总是躬着身子憨厚地卧在小河上。收藏着游人或轻或重、或快或慢的足音。驻足在石桥之上,四周皆如素淡的水墨画,没有色彩的渲染和烘托,有的只是线条勾勒出的古朴和静默。
石桥下,窄窄的石级一直延伸到水中,石级的角落缠绕着些许的青苔。虚幻中,便有少妇捣衣的轻声萦绕手耳际。石级下,停泊着一些木船,船身也是窄窄的。如你游兴正浓,乘上木船,欺乃一声,悠悠荡去,你定会记起“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那最为亲切的童谣。河水曲曲弯弯,悄悄地潜入水乡人家,于是便有了。“水在家中流,船从家中过”的特别景观。
最有情趣的该数那小小的木楼,一排排隔河相望,相距咫尺。
如果这家有个公子,那家有个小姐,该演出怎样的故事?于是突发
奇想:那些明清小说中曲曲折折悲悲喜喜的情节,该就是从这里开端的吧。难怪当年三毛那孤寂的灵魂如絮般地漂泊到此,也如痴如醉浸沉在深深的遐想中。凝神注视“三毛茶楼”里悬挂的三毛巨照,读出的却是一种迷离。
不知不觉中下起了雨。雨,缠缠绵绵的,舔着面颊,也舔出了
心的宁静。走在雨巷中尽情地享受那份清凉,竟忘记了归途。蓦然回首,却见一对年轻的恋人相依着,合撑出一片五彩的天空,向那深深的小巷悠悠地走去。这样的情形,一扫戴望舒《雨巷》里的怅惘和苦涩,营造出的是一个全新的充满浪漫情调的意境。
于是想到周庄人,夜里的梦也定是温馨的,湿漉漉的,因为他
们是枕着河水入梦的,更何况还有这声声滴到天明的雨。
走进周庄,就好像走进一种别样意趣的风景里。
六、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练习。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08-07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12篇12-17
《对韵歌》教学设计04-28
教学设计:对韵歌09-05
《对韵歌》教学设计06-12
《海之韵》教学设计10-21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07-14
《神奇的水》的教学设计范文07-09
大班科学《油和水的分离》教学设计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