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_250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语文教案 250

管理员

摘要:

语文教案实用【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实用【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梗概的大意即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2、欣赏作品的精彩片段,感悟作者语言的特点,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快速阅读中了解梗概的大意,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在片断赏析过程中选取一个语言训练点(六个“怎样”,五个“如何”),让孩子展开想象进行小练笔。

  教具准备

  搜集相关燕子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导入新课

  1、回顾第四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外国名家的作品?

  2、今天老师还要推荐一篇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板书)给你们,它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先生(板书)的四大名著之一。对于马克吐温你们不陌生吧。语文园地四中有讲到幽默的他。在五年级也学过一篇课文《金钱的魔力》。他是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语言风趣幽默,亲切自然。《汤姆索亚历险记》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有人说:如果马克·吐温的小说是皇冠的'话,那这部小说就是皇冠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见一见这颗明珠。

  二、学习梗概

  1、请看题目,你觉得这篇小说的关键词应该是什么?什么叫历险?

  2、学习梗概部分,写了汤姆的几次历险,你能用小标题的形式写下来吗?

  墓地历险

  荒岛历险

  鬼屋历险

  山洞历险

  3、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历险结果是什么?

  ——挖出了强盗“乔埃”埋藏的金币。所以这篇小说还穿插着一个谁的故事?使得整个故事格外的惊险和引人入胜!——真正强盗“乔埃”的故事。

  4、通过学习梗概你对汤姆有了什么样的了解?

  淘气的机灵鬼、孩子头儿、在小伙伴中无所不能

  胆大妄为、顽皮好奇、无拘无束、向往自由独立

  三、赏析精彩片断

  1、默读课文精彩片断,你觉得这是属于哪一次历险后的故事?——山洞历险返回家后的故事。它是属于梗概中的哪一部分内容?

  2、梗概十一自然段中哪个词最能表达人们和两个孩子的心境?——虚惊一场。虚惊一场是什么意思?受了一场不必要的惊吓,有惊无险。从精彩片断中找中虚惊一场的证据来。——“半夜时分,镇上传来了发疯般的钟声。不一会儿,街道上簇拥着欣喜若狂、衣衫不整的人群,他们高声喊着:“快来看!他俩被找回来了!”

  3、在他们被找回来前后,人们的情感分别有什么不同?——正所谓“大悲大喜,先悲后喜。”大师就是大师,写就是与别人不一样。他的语言主要以夸张幽默著称。现在我们以大喜的部分为例,你觉得哪些描写最吸引你?为什么?

  4、汤姆夸张地吹嘘这次历险过程的描写更为精彩,有两个词一连用了五六次,你能否找到?——六个“怎样”,五个“如何”。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一段再读一读,结合梗概部分相关的描写,你能否尽情地展开你的想象,把第一个“怎样和如何”的具体内容写出来呢?

  5、再回到精彩片断,现在你对汤姆是否又有了新的认识?

  乐观勇敢、顽皮可爱、有爱心

  四、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1、通过阅读这篇课文你还想了解汤姆历险的哪些具体内容?

  2、小说第二我章中有关出让刷墙权的那段描写充分展现出汤姆具有杰出的领导才能。本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了汤姆的“俘虏”,他不仅替汤姆刷墙,而且为了能刷上墙,连自己的苹果也赔上了。当孩子们抢着刷墙时,汤姆却暗自高兴。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他身上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有着你的影子。请同学们找出《汤姆?索亚历险记》整本书阅读。

  五、作业布置

  1、文中有很多词看上去是贬义词,实质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喜爱之情,如“臭味相投”,你能找出来吗?

  2、积累成语。

  3、马克?吐温是作者的笔名,关于他笔名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呢,你能否去找找?

  板书设计

  梗概 墓地历险

  荒岛历险 无所不能

  鬼屋历险 向往自由

  山洞历险

语文教案 篇2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3.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不能自私自利,要替别人着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对那个又馋又懒,笑料百出的猪八戒一定记忆犹新。今天,我们再学一篇有关猪八戒的有趣的故事,题目叫《猪八戒吃西瓜》。(板书课题)

  二、感知课文内容

  想知道这是一件怎样有趣的事吗?请大家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出示自学思考题: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文中哪些地方读不懂,提出来。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正音)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师生评议)

  四、质疑

  把读课文时读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师生梳理归纳)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问题。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所学内容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答)这节课,我们继续阅读课文。

  二、确定阅读重点

  1.哪些自然段写了猪八戒吃西瓜的经过?(5-9自然段)

  其他段写了什么?(l-4自然段写猪八戒吃西瓜的原因。10-14自然段写猪八戒吃西瓜结果)

  2.课文重点是什么?(5-9自然段,猪八戒吃西瓜的经过。)

  三、自课文

  出示思考题,默读思考:

  猪八戒发现西瓜以后四次偷吃西瓜都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结果怎么样?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反馈

  1.讨论思考题。(交流)

  (从中体会到猪八戒贪得无厌、嘴馋、自私。)

  2.朗读有关自然段。(要读出猪八戒的可笑、愚蠢、馋相)

  五、总结

  1.由这个故事你想到什么?有什么收获?(指名说)

  (做人要勤奋,应先想到别人,否则不会有好结果。)

  2.朗读全文。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组织学生自学、交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猪八戒四次偷吃西瓜、四次跌倒的经过和心理活动;理解孙悟空妙计惩罚猪八戒的`情景。对学生进行人要勤劳、先人后己、敬重师长的教育

  探究活动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再倾听别人的意见。

  2.自由组合,根据课文的内容,大胆想象,进行课本剧表演。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重点:

  1、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要不断探索未知世界。

  2、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3、层层设疑,安排巧妙。

  二、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如鸟的叫声、乐器的声音、海浪的声音等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引入课文《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作者简介: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他被认为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大家肯定还记得他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理论吧。

  二、字词教学

  啁啾(zh uji ) 臆(y )断 饶(r o)有兴味 迥(ji ng)然不同

  毋(w )宁 翌(y )日 愕( )然 窒(zh )息 宽宥(y u)

  笃(d )信 嗣(s )后 门枢(sh ) 悠(y u)扬

  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优柔寡断:办事迟疑,没有决断。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臆断:凭臆测来断定。 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嗣然:以后。(书面语) 愕然:形容吃惊。

  宽宥:宽恕,饶恕。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曾经有一个人,用一小一大两个圆表示自己的知识由少到多的情况,圆外则是未知的世界,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试看看下面的图形,请你结合本文的论述,说说他得出了什么结论。

  (图形见课后练习一P83)

  由此可见: 。

  学生讨论后明确:

  随着个人知识的增多,他所意识到的未知世界的问题也增多了,知识愈多愈发现自己无知。

  思考:2、概述各自然段的大意。

  第一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而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第二段:以“从前有一个”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到自己的无知。

  第三段:以不知蝉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

  二、阅读第二段

  思考:课文第二段详细叙说了一个人知识愈多,却又愈感无知的过程,找出文中的几个事实?说说这表明了什么?

  (说明:这一段由学生自己处理,教师点拔。)

  学生讨论后明确:

  起先生活于“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这个人,喂养了许多鸟,能够欣赏鸟类美妙的`歌喉,“聊以自娱”,并对“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大为佩服。可见此时此刻,他是自得的,愉悦的。后来他听到牧童吹笛发出的“十分悠扬”的声音,本以为是一只小鸟,便“出去捕之”,待到发现真相,惊诧不已,表明这个人对笛的无知。“他通过思索意识到:假使牧童未从此地路过,他将永远不会晓得,自然界有两种产生声音和乐音的方法”,这一个“意识”,表明这个人已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惭愧过去的自得自满。于是“他决定离家出走”,主动地进行探求。

  接着,文章写第二天这个人发现了提琴的演奏也能发出“各种悦耳的”乐音,并竭力让读者去想像他的“惊愕”之情,表明这个人进一步发现了新的天地,也越发认识到自己过去知识的贫乏。“他偶然见识了这两种意想不到的产生声音和乐音之新法后,遂开始相信自然界尚会存在其他方法”,这句话总结了上两次的发现,指出笛声、琴声都是“偶然见识”,“意想不到”,他的思想已经解放,相信还会有其他发出声音和乐间的方法,似乎对于这个已有了一定思想准备的人来说,不会再有什么让他惊讶的声音了。

  但文章下面又写了“然而又令他感到十分奇妙的是”,开门之际门框和铰链也会奏乐,“用一只手指的指尖,敲着一只杯子的杯口”,也能发出清脆的响声,还有昆虫与鸟雀相比,发声的原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人原有的声学知识完全不能用来解释昆虫的发声原理,他更有了无知之感。渐渐的,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样的乐器,对声音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可他捉到一只蝉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可避免了知识愈多,愈显得无知,愈加惊愕。这个人研究蝉发声方法,但一切方法都不能影响蝉的发声,充分表明蝉的发声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于是,“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他认为自己只是知道“某些”发声方法,而不知的方法却有“上百种”之多。已知的太少,未知的太多,随着已知部分的增加,未知部分也进一步增大。全段文字,一次次写他知识的增加,一次次转折开去写他愈感自己的无知。

  三、能力训练

  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的理解。

  四、本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了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语文教案 篇4

  【内容梳理】

  事件 母亲的形象 我的认识 主 题

  (朦胧——清晰) (浅显——深入)

  元宵夜“巡阅” —— 笑:美丽、慈爱 —— 初识母爱

  读小说热泪涌流 —— 哭:善良、多情 —— 富有才能和同情心

  “我”背书挨打 —— 哭:痛苦、无助 —— 感念、理解

  夏夜劳碌的身影 —— 忙:劳苦、能干 —— 歉疚、感恩

  可爱的性格

  努力的精神

  能干的才具

  (痛惜和谴责)

  【精点研究】

  说说母亲的哭

  课文两次写到母亲的哭,即第二件事母亲读小说和第三件事母亲听我背书。两次哭的原因、情状、给我的感受、要体现的母亲的精神品质都不相同。

  母亲在前件事中哭,是被小说中孤女患难、义妇含冤的凄惨情形所打动;在后件事中是因为我背书不出挨打心疼而哭。哭时的情状不同,前件事中是“热烈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的“挥泪痛哭”,哭得尽情尽兴;看到我背书不出而挨打,耳中听着竹板打在我手上的声音,是心痛至极而又无助的哭,但因在父亲面前,又不敢放声尽情而哭,所以是“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样的哭是“饮泣吞声”的哭。母亲的哭给“我“的感受不同,前面”我“看到母亲读小说哭的样子,因年幼不懂,所以“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后面“母亲陪着我一同哭”,则使我感念着母亲的慈爱。体现的母亲的精神品质不同,前面表现的是母亲有才能,情感丰富;后面则重在体现母亲的矛盾心理和慈爱的品质。

  全文写了四件事,两件是写母亲的哭,细致而深入地刻画出旧社会女子悲情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旧社会女子凄苦的人生。以“哭”字上钩下联,上钩出一“笑”,下联出一“忙”。一“笑”是母亲“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去客厅“巡阅”。那时,生了“我”的母亲十七八岁,与祖父一起生活,大家族境况也好,母亲是“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这是她生命之花灿然的一刻,而这样的欢愉对母亲二十九岁的生命是多么的短暂啊!一“忙”是写母亲做女红,万籁俱寂的夏夜里,“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的做着布鞋”,儿女成群的她也还年轻,整日整夜地为家庭的生计忙碌,不但人生的欢愉早已离她远去,连寄托她悲情的.旧小说也无暇再读,窘困的生活苦得她失去了笑,也没有了哭的情怀,只留下了盼儿子读书能出人头地的一丝希望。

  纵观母亲的一生,悲苦多欢愉少,短促而艰辛,以至使年少的“我”早早懂事,心中溢满了对母亲的感念和歉疚的苦涩。正是一个“哭”字,写出了母亲一生的悲情,表现了对旧社会的谴责和憎恶,读来感人至深。

  【问题探究】

  “我”对刻画母亲的形象起什么作用?

  以“我”的视角去叙述。文中用“看”、“瞧”、“望”作提示,是记叙和描写。如“……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的灯光。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些叙述由零散到完整、由粗略到细致,使内容更加具体和充实,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和清晰。

  以“我“的心理去感受。文中一般用“想”作提示语,有记叙,更多的是议论和抒情。如“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是议论;“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是抒情。课文通过“我”对母爱由朦胧到清晰、由浅显到深入的认识,来阐释母爱的内涵,突出中心。

  以“我”的认识去思考评价。文中一般用“觉”作提示语。如“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我也觉得,像我的母亲这样被埋没葬送掉的女子不知有多少!”以议论兼抒情的形式,赞颂母亲可爱的性格和能干的才具,抒发无限的痛惜之情,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使主题得以升华和拓展。

  课文正是以“我”的观察、感受和现在的追想,才刻画出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母亲形象。

  【创意点拨】

  教师教法点拨:

  指导学生抽取出直接叙写母亲经历的内容,组成一篇短文。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浙江海宁查氏”,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

  大约在我两三岁的时候,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往来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

  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讲得娓娓动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

  我背不出书挨打时,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却时时勉强说着“打得好”!我背完后,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母亲自己做我们三个人的衣服鞋袜,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深夜,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

  母亲死的时候才廿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指导学生明确,短文直接叙述人物事件的方法是白描,是记叙文记人叙事的基础,但仅有这些叙述,文章内容将不够具体,人物形象也单薄,中心不突出。

  教师设计主问题:“我”对刻画母亲的形象起什么作用?(见【问题探究】)

  【课外延伸】

  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回答下列问题。

  我的母亲(有删节)

  老舍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庚子闹“拳”的那一年,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1、老舍用白描手法直接地、概括地写母亲的事,是从那几方面来写的?

  2、两位母亲各有着怎样的精神品格?分别给各自的儿子以怎样的影响?

  3、怎样理解文中“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你的母亲是否也给了你“生命的教育”?简要说说。

  【资料补阙】

  1、抗日斗士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恩润,乳名荫书,祖籍江西余江,出生在福建永安。他一生创办了六刊一报,三次流亡,

语文教案 篇5

  语文园地二-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来认字。

  2. 知道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思。

  3. 巩固以前学习的字词,会背诗歌鞋。

  4. 口语交际,懂得从小要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第1课时

  一、 学习我的发现

  发现一:

  1、师板书漂、飘,你们发现了什么?

  2、随机教学票----火车票

  3、师板书完、园,你们发现了什么?

  4、随机教学元旦-----元旦

  识字方法一:

  熟字去偏旁

  发现二:

  1、师板书 直---植,你们发现了什么?

  2、师:我如果给他加上单人旁就是----(值)

  3、随机教学值----值日生

  4、师板书扁,加上什么偏旁呢?

  5、教学篇、遍,词 一篇小说、漫山遍野

  识字方法二:

  熟字加偏旁

  二、 读读想想

  1. 课件出示词语,自由读,指名读。你发现了什么?

  2. 告诉学生: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的意思不同。

  3. 举例 楼老师 楼梯

  4、齐读

  三、 日积月累

  1. 自由读词语。

  2. 小组合作读,请小组长检测。

  3. 师加几个词语。

  4. 挑自己最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四、读读背背

  今天我们要来看看关于鞋的故事。

  1. 自由读,启发学生想象:大大小小的`鞋之间会说些什么?

  2.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第2课时

  一、故事导入:

  1. 师讲故事:有一个小朋友,很想帮爸爸妈妈做些家务事,可是爸爸妈妈总是说他太小做不好,不让他做。那么,他该怎么办呢?请你帮他出出主意。

  2. 每个小朋友独立思考,与同桌交流。

  3. 小组合作,交流,派代表汇报。

  4. 你在家帮爸爸妈妈做事吗?做了哪些事?(懂得从小都要热爱劳动,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二、展示台

  1. 你在看电视时认识了哪些字?

  2. 从今天起,准备一个小本子,把从电视上认识的字收集在本子上。期末评一评,谁认识的字最多。

  三、作业

  A:读背鞋

  B:做一份识字小报。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语文园地二-教学实录,语文园地二-教案,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语文园地二,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 篇6

  上课:

  引语:上节课,同学们一同去感受了被称为“亚洲最大瀑布”的——黄果树瀑布,

  一同去欣赏了大自然那道壮美的景观,这节课我们继续透过作者的文字去品味黄果树瀑布。

  听写词语:

  喧嚣:(走进黄果树瀑布,天地间只存在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胸膛:(这两个字都与人的`身体有关,所以是“月”旁)

  悬挂 掩映 沉醉(下面听写一组词,先听完再写)

  杰作

  对照屏幕订正一下

  读词语,指名读,哪些是写瀑布的,哪些是写人的?

  黄果树瀑布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可以选择刚才听写的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说一说。

  (词语只有在运用中才能会用,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学课文时可以看到许多词语,不但会记,还要会用,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细读文本:

  抓“杰作”奠基调

  什么是杰作?在课文中杰作是指?你怎么理解?

  读,反复指名读,读出味来,听出了这瀑布不一般,(出示一句话)你很向往哪儿?

  在文章开读着这样的句子:你有什么疑问吗?

  自由读课文2-7自然段,特别留意描述瀑布景色及作者感受的句子,仔细读读品品在旁边与下关键词感受,看了从哪些词句可以会会到这瀑布是“大自然的杰作”?

  汇报

  预设一

  引语:先读一读你刚才特别留意的句子,说说你从哪些词句子中感觉到瀑布就是大自然的杰作, 同一段,同一处,有不同感受的可以补充,按顺序来交流。

  第2自然段

  (1)“飘、拂、涌、盖”先读词,再读文,板书:声响大

  (2)“人喧马嘶”想象那是一幅怎样的情景?

  2.3自然段

  (1)宽:盛小期81-100米宽,和教室作比较。板书:形态宽

  (2)“哗哗”引到“泻”理解:

  为这字组个词,倾泻—一泻行里

  透过这个字,你脑海中仿佛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来?

  指名读

  3.银雨洒金街

  还有哪些描写瀑布景色的句子,你留意到了?

  过渡语:是啊,多么美妙的画卷,多么优美的语言啊,请看

  出示小诗

  指名读 配乐读

  预设二

  引语,听那奇妙的声响,看那壮观的雄姿,难怪作者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第5自然段

  洒

  溅 板书:舒服 还有许多地方象这儿一样,作者潜心锤炼用字用词。

  7.第6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7

  一、导入

  今天,你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玩具,有的是从商店里买的,有的是亲手制作的,有的是新的,有的是旧的',这些玩具陪着你们度过了许多愉快的时光,哪位同学想把你和玩具之间发生的难忘的故事告诉大家。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玩具,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春夏秋冬和我们心爱的玩具一起快乐的做游戏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且学习生字词

  1、听录音时标出自然段,划出不认识的生字。

  2、自己读课文,用你最喜欢的识字方法识记字形。把你认为读得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3、读完课文,看看课件上的生字都认识了吗?

  4、师指导学生读生字词(优秀的学生先读、小组读、认识老师指的生字词的学生站起来读、找学困生读)

  5、找四名学生读课文,评选今日朗读之星。

  三、精读课文

  1、分组学习课文

  喜欢春天的为一组;喜欢夏天的为一组;--------

  2、春夏秋冬小组比赛开始了

  比赛第一项:朗读比赛

  比赛第二项:描写春夏秋冬的成语比赛

  比赛第三项:说话比赛(你自己做过什么玩具,你是怎么做的?或在你喜欢的季节里,你最喜欢做什么样的游戏。)

  3、整体读课文

  四、写字教学

  五、作业

  小练笔:把你制作玩具的过程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8

  一、谈话导入。

  ①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地方吗?(香港)

  ②香港,她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之珠”呢?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下,具体感受这颗璀璨无比的“东方之珠”。

  二、整体感知。

  ①指名读阅读提示,找出阅读要求: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香港的。

  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

  ③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万国市场 美食天堂 旅游胜地 灯的海洋

  三、诵读体验。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有读懂。

  ②交流展示。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段,说说从课文中了解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③师生共同释疑。

  四、拓展活动。

  1、举行“香港的昨天与今天”发布会。

  2、学生自由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也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二、过程和方法

  1、课前认真预习,反复诵读课文;

  2、查找资料,研究分析古人对荆轲的各种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不畏强权,勇敢坚忍的精神

  2、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串讲法

  【课文分析】

  《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 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荆轲的形象。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教学设想】

  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在疏通词句和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板书课题)

  简介荆卿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二、解题: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三、整体感知:

  1、放配乐朗诵,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 夏无且(jū)

  2、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 划分大致的结构。

  3、《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

  第二部分——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行刺的准备

  第三部分——高潮(从“既至秦”到“必得契约以报太子”):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结局(最后一段):荆轲被斩

  4、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详细内容。

  四、课后思考:

  1、荆轲和太子丹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了?

  3、你是如何认识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文言知识梳理(小组分工展示整理结果)

  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 (bīn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

  卒起不意 卒,通“猝”, cù,仓促,突然。

  2、一词多义

  【之】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结构助词,“的”/不译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而】

  ①连词,表转折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连词,表并列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③连词,表修饰 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连词,表承接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⑤连词,表递进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以】 ①介词,因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介词,用 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介词,按照 以次进

  ④已经 日以尽矣

  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⑥连词,表修饰 箕踞以骂曰

  【为】

  ①动词,做,整治 乃为装遣荆轲

  ②介词,被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介词,替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 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 操其室

  ②指示代词,那 其人居远未来

  3、古今异义现象: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 ?萦诶Ь场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寻找、发现中的快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读中释疑,以读促思,以思促读,从而感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作者寻找幸运花瓣这一过程的快乐。

  (2)引导学生懂得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懂得从生活中的寻觅中感受快乐。

  重难点、关键

  1.体会“发现”的快乐。

  2.感悟生活的真谛在于懂得热爱、珍惜生活,懂得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快乐。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合作学习,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教师板书课题,全班一起读课题。

  2.指名说说“幸运”的意思。(称心如意;运气好)

  3.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归纳。

  (1)这幸运花瓣指的是什么?

  (2)为什么要寻找幸运花瓣?

  (3)怎么寻找幸运花瓣?

  (4)找到幸运花瓣了吗?

  4.教师导入:是呀,世界真是太神奇了,还有幸运花瓣。作者能找到吗?是怎么找到的?请同学们发挥小组的力量,一起读课文,共同解答刚才提出来的问题。

  (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答疑难)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2)思考刚才提出的四个问题。

  (3)读一读课文,体会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过程。

  2.学生根据要求自读课文。

  三、检查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

  (1)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2)教师进行再强调。

  字音:“诧”是卷舌音;“瓣”是前鼻音;“茫”是后鼻音;“若”的声母是“r”.

  字形:“瓣”是左中右结构,注意与“辩”“辨”“辫”区别;“茫”是上下结构的字,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指名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兴致勃勃:形容兴头十足。

  悻悻:失落的样子。

  诧异:惊异,惊奇。表示非常的出乎意料。

  专心致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4)指名用这些词语造句,在造句中积累词语,并学会正确地运用词语。

  2.指名反馈:谁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文中的幸运花瓣具体指的是什么?(五瓣儿的丁香)

  3.教师追问:为什么把五瓣儿的丁香称为幸运花瓣呢?(指名反馈:因为文中的“你”说谁若能找到五个花瓣的丁香,谁就会得到幸运)

  4.教师小结:也正是因为谁若能找到五个花瓣的丁香,谁就会得到幸运,作者开始在生活中寻找这五个花瓣的丁香。作者找到了吗?(找到了)然而要找出这五个花瓣的.丁香并不是简单的事情,作者在寻找幸运花瓣的这一过程中情感不断地发生变化,谁能说一说。、

  失落→怀疑→兴奋→惊喜→茫然→快乐

  5.引导学生用上面的感情线索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在读中探究解答。在初步集体反馈中,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情感线索,为深入地探究文本奠定基础)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还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了作者寻找幸运花瓣的原因和结果。下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作者寻找幸运花瓣的征程,看作者除了找到了幸运花瓣,还找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按照课文的感情线索,说说“我”寻找幸运花瓣的过程。

  4.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描写寻找花瓣的句子,体验这一过程,感悟其中收获的快乐,理解课文蕴含的人生道理。

  2.总结全文,激发学生珍、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喜欢的句子。

  教具准备

  灿烂的丁香花图片。

  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灿烂的丁香花图片,指名用话形容这一丛的丁香花。

  2.教师导入:同学们,丁香花很常见,但很多人和作者一样,很少去认真观察它的花瓣,以至于丁香花有几个花瓣都不知道。现在,你们知道丁香花有几个花瓣了吗?(四个)

  3.教师:不,确切地说,丁香花大多数有四个花瓣,有时也会有五个花瓣。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找到这五个花瓣的丁香花的。文中的老师找到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文中的“我”也找到了。他是怎么找到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我”寻找五个花瓣的丁香花的过程。

  二、品读句子,体验快乐。

  1.学生再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我”寻找五瓣丁香花的语句。

  2.指名反馈,教师适当地引导体会,并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夕阳西下,借着落日余晖,我仔细寻找。”

  (2)“我必须直视着张开的花瓣,这样才能看清。于是,我侧着头,从左边看看,再从右边看看,有时候,还要弯腰仰起头从下往上看。”

  (3)“我不理会他,只管专心致志地寻找。”

  3.引导学生反馈: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寻找幸运花瓣很认真、很仔细、很专注、很用心……)

  4.教师导:是呀,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找到了这五个花瓣的丁香花。同学们,你能想象一下“我”当时的表现吗?(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演一演)

  5.教师出示下列句子,指导学生读出“我”的惊喜。

  “忽然,我发现了一朵很小很小的丁香花,我只是看到它的花瓣不是十字形,而是更密集。难道它就是五瓣儿丁香花?我的心为之一动,赶紧数一数:一、二、三、四、五,啊,五瓣儿丁香!”

  6.教师:同学们,“我”找到了丁香花,得到了幸运了吗?如果得到了,你觉得他的幸运是什么?(得到了,他所得到的幸运就是他在寻找丁香花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快乐)

  7.教师小结:是呀,作者回味着这几天乐此不疲的寻找,又回味着找到的时候的惊喜,这些都是他从未体验过的快乐。快乐源于一个发现。你们有过这种快乐经历吗?(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寻找的认真和专注,从中体验作者找寻过程中的快乐。同时在体验快乐的过程中,感悟出认真、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总会有收获的人生道理。最后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说一说自己源自发现的快乐经历,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感受生活,体验生活)

  三、总结全文,拓展感悟

  1.教师:同学们,作者在找寻五个花瓣的丁香花的过程中找到了快乐的源泉,那就是发现以及找寻的这一过程。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你有过快乐的感受?(学生自由说一说)

  2.教师小结:其实,快乐就在我们的身边,关键是你要时刻拥有一颗感悟生活、体验快乐的心。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快乐就在我们的身边。老师希望你们能够用心体验生活,用心去感受快乐,做一个快乐的人。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下册教案02-17

语文优秀教案03-07

【精选】语文教案12-29

语文教案[经典]08-27

(经典)语文教案10-30

语文教案[精选]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