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_164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语文教案 164

管理员

摘要:

语文教案10篇[热]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10篇[热]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地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4.通过课文的学习,理解课文中嘎子的聪明机智以及为了保护战友与鬼子斗智斗勇的果断勇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嘎子是个怎么样的孩子。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从小到大认识了哪些战斗的小英雄?(学生自由发言)

  2、那么在这些英雄中你最佩服的.是谁?请你简单地说说喜欢他的原因。(学生自由谈)

  3、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小英雄——嘎子。

  4、板书课题:26小兵张嘎夺枪记

  5、学生齐读课题,并进行课题的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龇牙咧嘴气势汹汹见势不妙目不转睛嚎叫太君踹开扫帚手腕胳膊

  2.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情?(学生只要围绕课文内容与“小兵张嘎”进行发言。)

  三、检查读书效果。

  1.出示生字,练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交流,互相释疑。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各个小组在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3.反馈分段情况。

  第一段(第1-5自然段):发现。

  第二段(第6-11自然段):夺。

  第三段(第12自然段):玩。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3.概括三段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生字。

  2.听写词语。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余思考:课文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名评价朗读情况:是否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3.指名回答各段的段意。

  三.精读课文,体会嘎子的精神品质。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讨论:课文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嘎子的聪明、机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勇敢、奋不顾身?

  3.反馈学习情况。

  4.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总结。

  5.出示文中的句子

  (1)嘎子眼珠子一转,快步向前,横在院门口,说:“你们想干什么?”

  (2)嘎子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3)他目不转睛地盯着,恨不得伸手就把它摘下来。

  6.全班一起朗读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结合上下文说说表现了嘎子怎样的心情。

  7.表现嘎子机智勇敢的语句:

  (1)嘎子故意放大声音说:“我给你们拿去不成吗?我家里有病人。”(看出嘎子的聪明、机智)

  (2)嘎子见拦不住,便朝里面大声喊:“爸爸,外面有两个太君,非要上咱们家来!”(急中生智)

  (3)嘎子正站在院门口……急忙把门一关……(勇敢、聪明)

  (4)嘎子连忙抓起身边的扫帚,使出浑身力气朝鬼子身上拍去……扑上去,用身子使劲压住了他的胳膊,又狠狠咬住他的手腕。(勇敢、机智、不怕牺牲)

  8.你知道嘎子为什么希望有吗?(想为奶奶报仇,因为奶奶是被鬼子杀害的。)

  9.嘎子夺到他的心情怎样?找出具体的语句来说明。

  10.此时的嘎子会想些什么呢?

  11.你们说嘎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嘎子是一个聪明、勇敢、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孩子,还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孩子。)

  四.总结全文。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词语。

  2.完成课后练习。

  3.收集并了解关于嘎子的故事。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感悟课文中所讲的学习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学过了两则古代寓言故事,学到了一些古文知识,也掌握了一些学习古文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独立阅读一篇古文《关尹子教射》,看大家能不能自己把短文读懂。

  二、自读自悟,理解内容

  结合注释,弄懂每句话意思,遇到不懂的词、句同桌讨论解决,仍解决不了的请教别的同学或老师。

  三、老师简单串讲文章大意,学生结合自身理解学习方法

  哪些地方是正确的?哪些地方理解不正确?从中你悟出了什么?(比如翻译时词序的调整、增添必要的'字词等)

  四、总结

  1.再读课文,自悟后小组讨论:从关尹子教射箭这件事情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

  五、朗读全文

  六、附板书设计

  中矣 不知所以中 退而习之

  三年 知所以中 守而勿失

  (知道为什么) (遵循规律)

  教案点评:

  学生自读短文,依据注释弄懂词句意思,与译文对照,看是否理解正确。对较难理解的词句,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意思。讲解补充学生不能理解的词意。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词意、句意,领悟告诉我们的道理。

语文教案 篇3

  一、目标与要求

  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意思。

  2、理解第二、三节丰富的想象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教与导设计

  学法指导

  这是一首抒情浓烈的诗歌。在反复朗读后,体会作者歌唱了什么,为什么要歌唱。还应思考,第三节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具体表现在哪些诗句中;它对表现诗的中心意思和抒情起了什么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思考着朗读,就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重点与难点

  1、本诗创作的背景。

  1938年,诗人和好友卞之琳等一道怀着对光明的渴望,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作者亲眼目睹了根据地人民火热的革命生活,那种快乐、充实、民主的全新生活,使从黑暗的国统区来的诗人,感到中国的希望。诗人投入到火热的革命生活中,并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1942年,诗人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首诗。

  2、诗歌赏析。

  诗一开头,便指明为少男少女而歌唱,歌唱的对象是“早晨”、“希望”、“属于未来的事物”。

  “正在生长的.力量”,作者这样快乐地歌唱正是因为他看到了延安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生活,为生活在延安的少男少女们而感到欢欣、激动。

  第二节,作者想象自己的快乐的思想像歌声一样飞向四面八方去感染更多的人。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第三节,已整30岁的作者仿佛又回到了少男少女的时代,忘记了忧伤,浑身充满着活力和激情、梦想和希望。而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正是因为延安那种火热的充满希望的新生活的感染。全诗回荡着歌唱革命生活。歌唱青春的昂扬旋律。

  问题与方法

  1、作者为什么要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因为作者感到生活在延安的少男少女们是幸福的,他们的生活充满青春的活力,显示着勃勃生机,使人想到他们就是新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2、应当怎样理解“轻轻地从我琴弦上积掉了成年的忧伤”?

  作者三十年代初开始写作新诗,多收集在诗集《预言》里。从三十年代的诗作看,作者由最初敢于表露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间美好的东西的追求,到感到“成人的寂寞”,领略人间的苦辛,诅咒战争,反映了作者关注现实,而又找不到济世的办法。这是国统区里黑暗的现实,使他悲观忧伤。而延安的全新的生活,使他豁然开朗,他顿时感到生活充满阳光和快乐,仿佛一下子年轻了许多。

  三、学与练设计

  ①识记与理解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颤(——好(——

  2、选词境空。

  1)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_(停留、停止、停泊)的地方。

  (2)轻轻地从我琴弦上_(失去。

  失落、失掉)了成年的忧伤。

  3、填空。

  这首诗的作者是_,我国现代_、评论家。他于1938年,怀着对光明的渴望,奔赴革命根据地——___。

  ①巩固与掌握

  阅读下列这节诗,按要求答题。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面八方去。巴,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

  1、本节诗中作者运用了哪几个比喻,各有什么作用?

  2、对“快乐或者好的思想”“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应如何理解?

  3联系全诗,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唱延安崭新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快乐的。心情。B、为延安的少男少女生活在幸福生活中,而感到无比欢欣和鼓舞。C、看到延安的充满活力的生活,感到中国充满着希望。1)、看到延安火热的革命生活,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心中多少有些忧伤。0拓展与迁移

  阅读卞之琳的《道旁》,按要求答题。道旁家驮在身上像一只蜗牛,弓了背,弓了手杖,弓了腿,倦行人挨近来问树下人(闲看流水里流云的):“请教北安村打哪儿走?”

  骄傲于被问路于自己,异乡人懂得水里的微笑;又后悔不曾开倦行人的话匣像家里的小弟弟检查远方回来的哥哥的行箧。

  1、诗里写了一个“问路”的情节,问路人问的“路”,“树下人”想问“倦行人”走过的“路”,仅仅是生活的‘潞”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2、诗里描述了“倦行人”的动作语言、“树下人”的心理活动。你能依此揣摩两人的性格特点吗?

  3、试着写一段一二百字的诗歌赏析。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认识“手”部(手字底)

  读懂课外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复述课文。

  能通过观察图画、讲述故事,使学生懂得谦让的道理,培养学生具有对人谦让的美德。

  教学重点:

  读准生字的字音,掌握字形,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让学生懂得孔融为什么拿小梨,教育学生学习孔融对人谦让的美德。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口头复述故事的能力。

  教时: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会生字的读音,理解字词意思;读懂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谦让的道理。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老师向你们提出的家庭礼仪要求吗?(指名讲讲)(在家要孝敬父母,有好吃的东西要让给长辈)对,这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古时候,有一个人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他的故事的课文。

  板书课题:

  18.孔融让梨(齐读课题)

  问:读了课题,你知道课文主要写谁?(孔融)写他的什么事?(写他让梨的事)。

  指导看图,了解课文大意。

  图中哪个是孔融?他家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小孔融是怎样做的?你怎么知道孔融拿的是小梨?

  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正音:让(rang):读准翘舌音和后鼻韵母。

  岁(sui):读准平舌音。

  拿(na):读准鼻音“n”

  出示词语卡片认读新词。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共有几句话?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课文共有五句话,四个带“。”(句号)的句子,1个带“?”(问号)的`句子。全文分为两个自然段来写,第1、2句为第1自然段,第3-5句为第2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都低两个格写。(认识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

  讲读第1自然段:

  第1小组读第1句,学生思考回答: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小主人叫什么名字?从图中哪里看出故事发生在“从前”?(图中人物的衣着是古时候的衣服,他们的头发梳妆也不同于现在,说明时间距离现在很远很远。)

  课文不用“从前”,可以换个什么词?(“古时候”、“很久很久以前”)。

  谁能用“从前”说一句话?

  第2组朗读第2句,思考回答:

  孔融那时有多大?一天他和谁干什么?

  (“四岁”说明孔融那时很小,相当于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比我们现在还小两三岁。)

  把两句话连起来读读。(指名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指导学生看挂图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讲读第2自然段

  孔融和哥哥一块吃梨时,他是怎样做的,课文哪一句告诉我们?(齐读第2自然段第1句)

  看图,问:“拿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做“拿”的动作。孔融拿小梨是别人要他这样做的吗?(不是,是他自愿拿的)。

  这时谁看见了?他的神态怎样?(感到奇怪)。

  孔融在家里是最小的,他先拿梨,可又不拿大的,却拿小的,这时候,爸爸看见了,感到很奇怪,他说了些什么?(指名读第2句)

  指导朗读爸爸说的话(幻灯显示)(范读、齐读、自由读、指名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老师提示:“问”:有不懂的地方向对方提出来。所以句子要用“?”(问号)。

  你从图中哪里看出爸爸是在问孔融?(因为爸爸对着孔融)。

  假如你是孔融,你会怎样回答?(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想法)。

  (9)孔融怎样回答的?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10)孔融和哥哥一块儿吃梨,他为生么吃小梨?从他的法和说话中,可以看出孔融是个怎样的孩子?

  (11)你们现在知道课题中的“让”字是什么意思了吗?(让学生说说)。

  老师归纳:“让”的意思是把好处给别人。课文是指孔融把大梨留给其他人,自己吃小的。这是一种对人谦让的美德。

  (12)把第2自然段的三句话连起来读读。

  (13)指导学生看挂图背诵第2自然段。

  朗读全文。

  问:你们学习孔融让梨的故事后,懂得了什么道理?今后应怎样做?(四人小组讨论后指名说说)。

  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要点:

  复述课文、指导写生字。

  过程:

  复习:背诵课文。

  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一个念旁白,一个当爸爸,一个演哥哥,一个淹孔融)

  复述课文。

  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讲出来,要讲得生动、完整,重点要抓住孔融和哥哥吃梨时,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自由讲、四人小组讲、指名讲、师生评议)

  指导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让:左右结构,左边“讠”(言字旁),右边“上”,合起来就是“让”。

  前:上下结构,上面“丷”(八字部),中间“一”,左下“月”,右下“刂”,合起来就是“前”。

  岁:上下结构,上面“山”(山字部),下面“夕”(“多”的一半)合起来就是“岁”。

  拿:上下结构,上面“人、一、口”,下面“手”(手字底),拿起来就是“拿”。

  问:半包围结构,外面是“门”,里面是“口”,合起来就是“问”。

  老师示范板书,学生在练习本上开字头。

  用以上生字口头组词(开火车讲)。

  学生练习写字(老师巡视)。

  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板块之一:疏通文章的语言文字。

  1、高一、高二时我们学习文言文,有时是不求甚解,到了高三,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对各种文言词汇作些归纳、整理、积累,有计划地将学过的词、语、句经过整理分门别类地抄在笔记本上,如此才便于高三复习和翻检,最终成为自己语言仓库中的一部分,并终身受用。

  2、文言词汇一般包括词性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几种。

  [板书:积累词语句:词性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

  3、归纳整理。

  ①词性活用

  a、名词作状语

  席卷天下(像卷席子一样)包举宇内(像提包裹一样)囊括四海之意(像扎口袋一样)内立法度(对内)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南取汉中(向南)西举巴蜀(向西)东割膏腴之地(向东)北收要害之郡(向北)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b、使动用法

  外连衡而斗诸侯(使…相斗)会盟而谋弱秦(使…削弱)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以弱天下之民(使…削弱)李牧连却之(使…败退)

  c、其他

  过秦论(名作动,评论过错)瓮牖绳枢(名作动,用破瓮作,用草绳系)追亡逐北(动作名,逃亡的军队)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作动,变小变弱)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礼遇)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名作动,坚持到底)

  ②古今异义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山东省)以致天下之士(古:招纳今:致使造成某种后果)奋六世之余烈(古:功业今:猛烈)思厥先祖父(古:祖辈和父辈今:父亲的父亲)可谓智力孤危(古:智谋和力量今:智商)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一种文学体裁)至于颠覆(古:以致于今:连词,表示另提起一件事)

  ③通假字

  合从缔交(纵)赢粮而景从(影)甿隶之人(氓)鉏耰棘矜(锄)外连衡而斗诸侯(横)俛首系颈(俯)暴秦之欲无厌(餍)当与秦相较(倘)

  ④文言句式

  判断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被动句:为天下笑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省略句:以(之)为桂林、象郡

  倒装句: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中山之君也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

  4、小结:

  经过这么一归纳、一整理,我们对这两篇文章的文言词汇基本已经掌握,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阅读新的文言文,这也是我们高考试题中考察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我们能够这么坚持下来,积累到一定程度,相信高考题中的文言文阅读题会迎刃而解。

  教学板块之二:相同点的归纳分析。

  1、这两篇文章不仅在文言词汇方面有许多相同的用法,而且在其他许多方面也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比如文章的标题:过秦论、六国论,都是一个“论”字,表明它们都是议论文。

  大家试着从各个角度去寻找这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

  [板书:归纳相同点]

  2、归纳:

  ①体裁:两篇文章作者虽然所处年代有先后的差别,但表达思想都用了史论的方式。

  ②题材:两篇文章都是借战国时期秦与六国间的战争来议论的。

  ③创作目的:两篇文章都强调借过去的史实来讽喻当今的最高统治者,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④写作手法:两篇文章都采用了对比的方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板书:体裁、题材、创作目的、写作手法]

  3、小结:

  苏洵的作品当时很受欧阳修的赞赏,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由此可知苏洵和贾谊的作品确实有许多相同之处。

  教学板块之三:相异点的区分理解。

  1、虽然这两篇文章在很多角度都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但是毕竟一个是汉朝,一个是宋朝,相距一千余年,不可能处处都是一个样,它们必定有许多各自的特色。

  下面大家就来找找这篇文章的相异点。

  [板书:区分相异点]

  2、归纳:

  ①主旨:

  《过秦论》所体现的意图是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从反面总结出中心思想,即“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它的现实针对性是指西汉初期的政策,是劝谏西汉统治者要施行仁政。

  《六国论》主要是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目的在于讽喻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为辽和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纳币输绢以求苟安,要“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统治。

  补充: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他曾向汉文帝反复宣讲仁义之道,认为“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他认为按照礼的规定,“国有饥人,人主不飧;国有冻人,人主不裘”。他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认为民是国家、君主和官吏的根本,离开了民则国将不国,君将不君,官将不官,谁敢与民为仇,必将为民所埋葬。因此,他极力向汉文帝宣讲仁政的道理。

  苏洵也是一个非常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

  ②结构:

  《过秦论》的结构

  第一步:秦孝公至庄襄王不断扩展疆域,已形成了居高临下、高屋建瓴的架势。秦始皇上台后吞并六国,一统天下。

  第二步:叙述秦王朝胜利后所实行的种种错误政策:一为“焚百家之言”,一为实行高压政策,武力防范。

  第三步:记述陈涉发难,天下云集响应,推翻了秦王朝。

  第四步: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议论,表明作者的政治见解。

  《六国论》的结构

  第一步: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第二步:将中心论点转化为两个分论点:一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三步:总结历史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四步:讽谏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的覆辙。

  补充:这两篇文章的行文思路恰好是相反的,前者是先叙史,后作结;后者是先提出论点,后举例论证。

  ③语言风格

  [板书:主旨、结构、语言]

  思考:

  一、《过秦论》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在文章前面的阅读提示里说得很清楚——“气势磅礴”。那么这篇文章为什么能够做到“气势磅礴”的呢?它的“气势”是怎样得来的?

  第一个,最主要的,即这篇文章虽是说理文,其中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让读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包涵了这许多东西,自然觉得文章饱满充沛,气势磅礴。

  第二个,作者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其他段也都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朗读】第1段第1句。体会这种大气。

  【朗读】点学生找文中的例子并大声朗读,要求读得有气势。(第2、3、5段)

  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这是由于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辞赋作家的缘故。

  第三个,即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对比手法并没有什么稀奇,而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而文章气势磅礴的道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朗读】将文中运用对比的句子一齐读一遍:第5段中。

  二、《六国论》这篇文章的语言与《过秦论》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其不同之处在哪里?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万、复”等13个生字,会写“万、丁”等5个字。

  2、能主动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

  3、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看图说话,出示词语

  1、出示课文插图或播放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看图说话,出示词语。

  你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随学生的介

  绍,随机出示词语)

  (二)自主探究识字学文

  1、出示卡片“我会认”,激发学生自主说认识的字。

  谁会认生字条中的哪些字?能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吗?

  (学生复习已学生字,交流自主认识的生字)

  2、打开课本,让学生自主学词学字。

  (1)拼一拼,读词语,画出词语中的生字,认一认,读一读。

  (2)发现容易读错的字,并正音:

  看清韵母读:冰、丁、争、鸣(后鼻韵母)

  看清声母读:苏、争(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

  3、出示词语卡片,领读。

  老师领读;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4、看图,照例句说句子、找词语、读字。(方法:一人描述说句,一人根据意思取词语字条认读。)

  (1)出示例句:春天来了,大地好像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找词语:万物复苏

  认读生字:万复苏

  (2)照样子说句,找词读字

  句:“春天来了,。”

  词:柳绿花红(柳)莺歌燕舞(歌舞)

  冰雪融化(冰)泉水丁冬(泉丁)

  百花齐放(百齐)百鸟争鸣(争鸣)

  (三)、精讲点拨,指导写字,巩固生字

  (1)观察字形,让学生发现字的特点。分析字形结构,记字。

  偏旁联想识字:柳冰泉鸣(想想偏旁跟字义有什么关系)

  部件组合识字:歌(哥+欠)百(一+白)

  (2)老师范写,让学生看清笔画的位置。

  “冬”和“齐”的点写在竖中线上,撇笔和捺笔要舒展开。

  “丁”的“亅”要写在竖中线上。

  “万”字注意笔顺是“一、S、丿”;“丿”在竖中线上起笔。

  “百”字的横写得长一点。

  (3)读词想象

  1、用适中的速度朗读词语。

  2、读出词语的韵味。

  朗读时,每行的两个词语之间可接得紧些,读完末尾的.“苏、舞、冬、鸣”后要稍作停顿,以显示韵脚。

  3、看图,听老师读,感受词语描绘的情景。

  4、自己读词语,想象词语描绘的情景。

  (四)实践活动

  出示课后的问题,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说一说:你听到春天的声音了吗?你看见春天的色彩了吗?

  画一画:美丽的春天图

  找一找:春天在哪里呢?

  (五)、总结本节收获

  (六)、作业设计

  1、回家跟爸爸妈妈说一说你眼里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去大自然中找找你眼里的春天,画一画或与一写。(寻找春天,放在春天真正来临时完成,先画一张自己在生活中积累的春天。)

  3、写字练习。

  板书设计

  识字1

  柳绿花红(柳)莺歌燕舞(歌舞)

  冰雪融化(冰)泉水丁冬(泉丁)

  百花齐放(百齐)百鸟争鸣(争鸣)

  课后反思:

  采用345高效优质课堂教学模式很适合当前教育。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字。积累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3、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

  一、创境揭题,诱发情感

  出示两幅画面:笋芽儿、竹子。

  (画外音:小小的笋芽儿不到2个月就能长成健壮的竹子,多么奇妙啊,生长后的竹子浑身都是宝,给人们带来无数的好处。想知道笋芽儿是怎么一天天长大的`吗?)

  揭示课题:4 笋芽儿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三、读读画画,了解笋芽的生长经历

  愿意当可爱的笋芽吗?

  咱们通过读读书、画一画,把你们的生长过程记录下来吧:

  1、同学自由读书,勾画有关笋芽生长的词句反复练读。

  2、试着画出笋芽生长为竹子的过程,同位交流“笋芽生长录”:

  全班评画,老师板画。

  指导朗读有关句子。

  四、朗读感悟,体会笋芽的成因

  1、小笋芽们,现在你们终于长成了一株株健壮的竹子,你们可以自豪地说:俺长大啦!再读读课文,你们还有什么想说的话?

  2、指导朗读春雨、雷公公呼唤的句子以及妈妈关爱、太阳公公温暖的句子:

  引导同学找出描写美好春光的句子,指导朗读。

  3、分角色有感情练读课文,补充“笋芽生长录” 的画:

  展示读书,老师板画。

  五、总结全文

  笋芽儿们,在温柔的春雨姑娘滋润,雷公公的呼唤,妈妈的关爱,太阳公公的温暖下,你们自豪地长大了。把你们最想说的话写在“笋芽生长录”上。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5个会认字,学写6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在朗读中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寓言二则,板书课题,认识“寓”。

  2.你听过寓言故事吗?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谁来给大家说说。

  3.听了这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吗?(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一个道理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的两则寓言,你发现了什么让你奇怪的地方?

  指名学生回答后,师述: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2.在看课文之前,你是否听过、看过这两则文言文?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对照译文慢一点读;(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意思。

  4.指名学生说读的过程,需要帮助的地方。

  5.分别指名学生读两则寓言。正音:寓(yù)悯(mǐn)揠(yà)曰(yuē)槁(gǎo)鬻(yù)矛(máo)盾(dùn)

  6.老师范读,听的时候自己不会读的生字注音,不会停顿的做好标记。

  三、深入理解第一则寓言。

  1.自由地读一读第一则寓言,对照译文把不理解的词语标出来,把知道的字、词的意思用笔写上。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点拨理解以下词语:

  悯:担心

  揠:拔高

  者:指代人

  芒芒:匆忙的样子。芒,通“忙”。

  曰:说

  病:指累了

  槁:干枯的意思

  3.小组合作读,齐读。读的时候想一想它的意思,看能不能和译文的意思联系起来。

  4.挑战自己:不看译文,老师读一句,学生说一句意思。

  5.指名上台讲述这个故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解题。

  (1)逐字分析。揠:拔。助:帮助。

  (2)用自己的话说出“揠苗助长”的意思(拔高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2.讨论:

  (1)这个人帮禾苗长高了吗?为什么?

  (2)想一想这人错在哪里?

  (3)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你能举出例子来吗?

  五、熟读课文。

  1.指导朗读。

  2.自由读。

  3.背诵课文。

  六、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字形:寓、悯、曰。

  2.讨论交流。

  3.指导写字:“寓”上下结构,下边不能写错。

  者:上下结构,注意撇的'位置。

  寓:上下结构,注意下半部分的笔顺。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9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禾苗不长

  拔高禾苗 禾苗干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1.检查背诵《揠苗助长》。

  2.从《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自相矛盾》。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再读课文,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自读自悟。借助译文,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②练习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

  ①指名学生读。

  ②指名学生说句子的意思。

  ③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读好夸的语气)。

  ④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三、总结全文,明白含义。

  1.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你能举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来吗?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自由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

  “矛”字不能丢掉最后一撇,“盾”字是半包围结构,“陷”的右边框内两短横不能连在一起。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自相矛盾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明白铁棒磨成针的道理,明白得不论做啥事,只要有决心,肯下苦工夫,就一定能做好。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止字旁,能读准多音字“朝”的字音,懂得“铁棒、诗人、艰苦、进步、更加、工夫、不论、决心、从此、刻苦”等词语的意思。

  3、能仿照“谁正在啥地点赶啥”的例句,把句子写完整。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懂得第二段中的两句话:“只要工夫深,铁棒就能磨成针!”“不论做啥事情,都要有决心,肯下肯下苦工夫。”

  教学难点:

  这篇课文要求懂得的词语较抽象,学生懂得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指导学生感知词义,或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启发学生懂得词义。

  教学预备:

  CAI、生字卡片、一根铁棒、一根针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感知大意,懂得课题的意思。

  2、学习、懂得第1、7自然段,教学生字:铁、棒、磨、针、诗、困。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实物:针、铁棒。问:这是啥?说说针和铁棒的模样。

  2、问:特别粗的铁棒能磨成针吗?

  3、揭示课题2 铁棒磨成针读题,标题里的生字想个方法记住它。

  教学:铁:金字旁,为啥用金字旁?与“秩”比较。

  棒:书空右边的“奉”,组词。与“捧“比较。

  磨:半包围结构,广字旁,书空。

  针:与“叶”比较,为啥也是金字旁?

  二、自学课文,懂得大意。

  1、铁棒到底能不能磨成针呢?请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课文共有几段?讲了谁,啥时候的故事?教师指名分段读课文。评价。

  正音:诗、更、决、此

  3、卡片认读字词。

  4、训练朗读句子

  (1)能!一定能!只要工夫深,铁棒就能磨成针。

  (2)不论做啥事情,都要有决心,肯下苦工夫。

  5、说说课文讲了李白小时侯的啥故事。

  三、学习第1段。

  1、看文中插图,图中的少年是谁?找到书上写李白的一段读一读。

  2、指名读。考虑:这一段共有几句话?学习后你明白了那些事情?

  3、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指导。

  懂得“大诗人、唐朝”懂得多音字“朝”的不同读音和意思。朝:朝霞zhao(早上),唐朝chao(朝代)。唐朝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朝代,距今1000多年,唐朝除了许多驰名的诗人,李白一定是其中感觉驰名的诗人。“诗人”是指专门写诗,并有一定成就的人。为啥用个“大”呢?

  教学:唐:半包围结构,书空里面的笔顺。共10画。

  诗:用换偏旁的方法记,与“持、等”比较。

  指名读第二句。问:这个地点的“他”是指谁?“读书进步不快”指啥?文书们李白读书进步不快?懂得“贪玩、艰苦。”

  教学:困,用“捆”来记。[你在学习中,遇到过啥艰苦?你是怎么样对待的?

  4、读第1自然段。小结:李白小时侯是一个不努力学习的小孩。他后来纠正了吗?你是从哪一段明白的?

  这部分能够放到第二课时去

  四、学习第7段。

  1、齐读第7段,李白如何会成为著名的大诗人?他回如何刻苦学习?

  2、认读“从此”,李白是从啥事情中明白要刻苦学习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

  五、作业指导。

  1、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指导“棒、磨、诗”,接着学生抄写生字。

  2、自由读课文。(机动)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字词,学习懂得2-6段,重点懂得“只要工夫深,铁棒就能磨成针”的道理。

  2、学习生字:更、加、功、夫,认真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生字。

  2、比一比,再组词。

  因( ) 工( ) 比( ) 轮( )

  困( ) 功( ) 此( ) 论( )

  3、说说李白小时侯不同的表现,他是从啥事中明白应当刻苦学习的呢?

  二、学习2-6段。[改为学习2-7段]

  1、自由读2-6段,划出李白和头儿娘说的话。

  2、指名分角色读李白和头儿娘的话。

  问:课文中两次出现“惊奇”,感到惊奇的是谁?他为啥感到惊奇?

  (1)看到头儿娘在磨铁棒,不明白为啥。(不明白)

  (2)听说头儿娘要用铁棒做针。(不可思议,不可能。)

  3、用惊奇的语气读一读李白的问话。

  自由读,试读,指名读,齐读。

  4、头儿娘是再如何答复的呢?

  为啥头儿娘说了“能”后,还要说“一定能”,而且用了两个感叹号?引读“只要工夫深,铁棒就能磨成针”。啥是“工夫深”?

  用干脆、坚决的语气读第5段。

  教学:更:去偏旁记,与“便”比较。

  加:组词。

  功:力字旁,工的横改成提。

  夫:编顺口溜。

  5、听了头儿娘的话,李白明白了啥道理?找到读读第6段。[指导朗读]

  指名答复,有啥不明白的地点,请学生释疑。

  教学:论:换偏旁记,与“轮”比较,组词。

  此:认识止字旁,书空笔顺。

  6、从此以后,李白怎么样?以读代讲。

  “从此”到底是从啥时候起?

  三、分角色读课文。

  1、自由读预备。

  2、男女分角色读李白和头儿娘的对话。

  3、决定喜欢的角色读读。

  四、作业指导。

  1、教师在田字格里示范写“更、功、此”,学生写3个。

  2、完成《课堂作业》的第4题。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会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2、学了铁棒磨成针的故事后,明白得不论做啥事情,都要有决心,肯下苦工夫,事情就会做好,学习也会进步。

  3、能用“谁看见谁在啥地点干啥”写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卡片认读词语。

  2、完成课作第2题。

  (1)李白是我国唐朝(chao zhao)的一位大诗人。

  (2)春季,树上开满了桃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火红的朝霞(chao zhao)。

  3、看拼音写词语。

  tie bang shi ren kun nan ke ku geng jia

  ( ) ( ) ( ) ( ) ( )

  gong fu bu lun cong ci

  ( ) ( ) ( )

  二、总结课文,进一步明白此课文的道理。[分角色朗读课文]

  1、齐读全文,李白的两次问话应当读出惊奇的语气。头儿娘的话读得干脆、坚决。

  2、启发想象:李白明白了道理后,在后来的学习中,他遇到艰苦会如何想,如何做?

  3、针对学生实际,结合课文中的道理,让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个故事,你在学习上假如遇到艰苦应当如何做?

  4、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三、作业指导。

  1、出示例句指导学生把话说清楚、完整。在说的基础上写句子。

  (谁正在哪里干啥)

  2、完成其余作业。

  板书:

  铁棒磨成针

  有决心

  做事情 成功

  下苦功

语文教案 篇10

  一、导入:

  上节课,通过口语交际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活中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人,这节课,让我们把这些人物写下来。

  二、回忆口语交际时的情况。

  自己说了些什么?哪些是被小组成员认可的,哪些需要改进。其他同学们给自己的演说提了哪些意见。被老师和同学称赞的同学是怎样说的,有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

  三、学生当堂习作。

  1、指名一位学生读一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通过人物的形象和所做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2、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3、写完以后仔细修改自己的.作文。

  四、评价作文

  1、自我评价:

  轻声读自己的作文,把自己认为写得较好的段落做上标记,并在旁边写一写自己认为这一段比较好的理由是什么。

  2、与小组内同学互换习作,找一找对方写得好的段落做上标记,并写几句评语;找到对方需要修改的地方也做上标记,www.jiaoanba.com并帮助对方修改。

  3、对照自己的评价与同学的评价,再次修改后在小组内朗读欣赏,每组推选出一篇完整习作和一个优美片段,参加全班交流。

  4、要求全班同学根据“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人物描写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等” 标准给上台读作文的同学作出评价。

  5、教师总结评价,主要是关注全班普遍出现的问题或现象给与针对性地指导。

  五、誊抄习作。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语文园地七-习作 精彩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经典)语文教案10-30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8-13

语文教案(精选)08-25

语文教案(经典)09-04

语文教案【经典】09-04

语文教案[精选]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