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教学设计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一剪梅 教学设计

管理员

摘要:

《一剪梅》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剪梅》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剪梅》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剪梅》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剪梅》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及其创作风格;

  2、熟读并背诵全词;

  3、学会赏析诗句、并掌握诗歌鉴赏的技巧;

  4、体会作者表现的“愁”,学习对比赏析;

  5、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过多地讲解说明,而是要让让学生讨论发言以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四、教学方法

  朗诵法、小组讨论、学生积极展示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学习对比赏析;

  2、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给环节要注明预设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观看视频《中华勤学故事之李清照》引入作者李清照。

  播放PPT 观看PPT 了解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幸福生活,为理解诗歌做准备

  二、作者作品

  (让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师小结(见幻灯片),引出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明确李清照的诗词内容。)

  李清照(1083-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济南人。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相敬如宾。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赵明诚经常外出为学为官,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赵明诚病死后,目睹国破家亡夫死,清照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描写热爱自然、伤春愁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词风活泼秀丽,语新意隽,清丽、明快。

  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感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字字血泪,声声呜咽,凄凉、低沉。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被后人称为“易安体”。著有《漱玉集》。

  易安结婚不久,赵明诚就到远处去上学,李清照“殊不忍别,觅锦帛,书《一剪梅》以送之。”(引自元人伊世珍《嫏环记》)

  播放PPT

  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

  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

  对作者有个全面了解

  三、解题--关于“一剪梅”

  一剪梅,词牌名,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秋”句,故又名《玉簟秋》。 展示PPT 学生做笔记 了解词牌名

  四、诗词朗读

  1、结合课文下方的注释,自由朗读;

  2、结合教师所给节奏与提示,有感情的朗读;

  3、听名家朗诵。

  4、全班齐读。

  教师纠正读音

  播放音频

  学生诵读听读 对作品进行整体把握

  五、作品鉴赏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呢?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但寂寞排遣得了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提问:这个句子按照逻辑顺序应怎样排列?其意味是什么?

  【补充:】云中: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鸿雁从空中飞来,故称“云中”。

  锦书:写在锦帛上的信。据《晋书》记载,窦滔妻苏氏曾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给他的丈夫,后来用“锦书”指代妻子给在外丈夫的信。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指在外的丈夫给妻子的信。

  (4)“花自飘零水自流”蕴含怎样的意蕴?

  (5)品味“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

  提问:何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从中我们能看到女词人与丈夫之间什么样的爱情?

  (6)请鉴赏“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

  2、小结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下片由以抒情为主,全词主要抒写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六、对比鉴赏

  在古代的诗词中,描写愁情的诗词很多,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找出几句描写“愁”的诗句,并进行鉴赏,说说这些描写“愁”的词句在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1、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木遮》)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煜)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乌夜啼》李煜)

  4、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6、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7、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8、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人长。(李白《秋浦歌》)

  七、欣赏歌曲《月满西楼》的flash,加强审美印象。

  (1)明确:

  作者从视觉、嗅觉、触觉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不仅刻画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现象,又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作品首句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感情色彩。

  (2)明确: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的寂寞没有排遣掉。她借泛舟来消愁,而过去有夫君相伴,现在却是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回忆以前的种种快乐,怎能不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呢?愁思非但没有派遣,反而更重了。

  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3)明确: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谁寄锦书来”。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这句词的优美意境。

  词句中的“谁”显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全无,所以有“谁寄”之叹,实际是无人寄书,心中愁绪平添一层。

  (4)明确: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有异曲同工之处。

  (5)明确:推己及人说身在异地的丈夫和自己怀有一样的相思之情,直接点明了夫妻二人的两相恩爱,足见双方情爱之笃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6)明确:此句是词的主旨句,“情”要用“计”消除,可知其重。“无计可消除”,可知其深。化用范仲淹在《御街行》中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这句词赋予愁绪以运动之感,使人仿佛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眉间藏到心间,更使人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引发无限的遐想。“才--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运动之速,刚下了眉头立即又来到了心头,这真是挥之不去拂还来!

  归纳明确:

  李煜把愁比作一江春水,比作一团乱麻;贺铸把愁比作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白把愁比作斩不断的水流;比作又长又密的白发;李清照把愁比作船都载不动的沉重的物体。他们都用了化抽象为形象的手法,把摸不着看不见的意识形象化具体化,变得真切可感。让读者联想到愁思的深广绵密无边无际。

  播放音频

  学生交流讨论并展示

  学生交流展示

  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歌曲的旋律,感受词作的愁情

  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比较鉴赏

  八、布置作业:

  搜集李清照的有关作品,进一步体会“易安体”的艺术风格

  让学生进一步的更加全面的了解李清照

  七、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作者心情:闲愁

  主旨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艺术技巧:

  比喻。作用:化抽象为形象(具体),突出愁思的深广无边,杂乱无章,绵长繁密

  烘托,以景衬情,想象

  八.教学反思

  1、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1).了解李清照及其创作风格;

  (2)熟读并背诵全词;

  (3)、学会赏析诗句、并掌握诗歌鉴赏的技巧;

  (4)、体会作者表现的“愁”,学习对比赏析;

  (5)、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本堂课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关于李清照及其创作风格,学生已经比较了解了这一点已不需过多强调。学习鉴赏诗歌是学生的难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这首诗的赏析来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已基本能够赏析到位了。也能体会到古典诗词语言的魅力,体会诗词语言的精妙传神。关于背诵,还需要课后在加强

  3、本堂课的优点:

  因为学生熟悉李清照,这首词很容易唤起学生的亲切感,再加上有视频播放,增强了画面感,学生学习的兴致更高了。对比赏析的设计,拓展了学生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鉴赏水平。

  4、本堂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对各个环节进行反思):

  欣赏歌曲《月满西楼》的flash,应该放在鉴赏诗歌之前,更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5、本堂课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及评价:

  自主活动的效果还不是很好,赏析不是很到位,还需要老师继续指导

  6、改进措施:

  注意教师的引导语言,引导的方式方法,要准确到位得体恰当,尽量能唤起学生的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要自信,大胆发言。善于总结鉴赏经验,积累知识点。

《一剪梅》教学设计2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那么仅仅一首词是不够的,也难以达到鉴赏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风,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教学对象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地讲解说明,让学生讨论发言更能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典雅的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解读文句,品味意境

  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

  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难点:作品艺术风格的把握 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媒体设计

  学生接触的古典诗词其实并不少,但是由于他们年纪还小,没有什么人生经历,对古诗词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绪,难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所以鉴赏往往只停留在浅表层次。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解决这个问题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整个过程。课堂的第一阶段,显示李清照的画像,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比较亲切的印象,接下来显示李清照的有关材料,进一步加强认识。第二阶段,播放朗诵视频《一剪梅》,同时逐句显示作品内容,以渲染气氛,在朗诵中要求学生思考有关问题。第三阶段,显示作品,学生自由发言,评价词句。第四阶段,拓展阅读,总结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第五阶段,播放《月满西楼》,在唯美的画面与歌声中结束课程。多媒体的运用将音乐、画面、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使教学内容明确具体,又营造了一种诗歌鉴赏所必需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把握。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从今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入手导入新课

  “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二).让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师小结(见背投),引出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明确李清照的诗词内容。

  (三).作品鉴赏:

  1. 听视频朗诵《一剪梅》,同时有感情的朗诵全词,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

  明确:“闲愁”二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是全词的词眼,主旨句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词人的丈夫新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学后,李清照填词《一剪梅》送给丈夫。古来抒写愁绪的诗句有很多,如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而李清照写愁却不落前人窠臼,那么她笔下的“愁”有何独特之处呢?下面我们就来认真研读作品。

  3.齐读这首词,提问: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侧重写什么?全词抒发词人什么感情?

  明确:上阕写人物行动,下阕侧重抒情,全词抒发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4.自由讨论,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并作简要分析之后教师作小结。各句的分析总结大体围绕以下方面进行:

  (1).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那么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入手写秋景秋意,渲染环境的呢?

  明确:视觉、嗅觉、触觉。

  作者从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不仅刻画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现象,又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作品首句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感情色彩。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但寂寞排遣得了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借泛舟来消愁,而过去有夫君相伴,现在却是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怀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

  (3).研读“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句。

  提问:这句词按照逻辑顺序应怎样排列?

  明确: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谁寄锦书来”。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这句词的优美意境。

  词句中的“谁”显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全无,所以有“谁寄”之叹,实际是无人寄书,心中愁绪平添一层。

  5.研读下阕。这部分词人直抒胸臆,按捺不住的愁绪尽显于字里行间。

  (1).品味“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

  提问:何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从中我们能看到女词人与丈夫之间什么样的爱情?

  明确:此句是说身在异地的丈夫和自己怀有一样的相思之情,直接点明了夫妻二人的两相恩爱,足见双方情爱之笃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是词的主旨句,在写愁绪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句词赋予愁绪以运动之感,使人仿佛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眉间藏到心间,更使人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引发无限的遐想。

  (四).诵读并背诵全词。对比赏析《一剪梅》与《声声慢》,小结李清照词作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

  总结:清新典雅,温婉细腻,婉约词的代表,世人称之为“易安体”。

  (五).欣赏歌曲《月满西楼》的flash,加强审美印象。

  (六).布置作业:

  搜集李清照的有关作品,进一步体会“易安体”的艺术风格。

  六.教学过程流程图

《一剪梅》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李清照其人,赏析其词,学会“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初步鉴赏诗歌主旨的水平。

  3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李清照生平简历的了解及其作品的赏析。

  教学难点:

  掌握“知人论世”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来初步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

  引导法体验式合作探究式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交流作业:

  ①、《蜀相》与《登岳阳楼》中“泪满襟”与“涕泗流”有何异同?

  ②、《蜀相》与《阁夜》中都提到了诸葛亮,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自选一题,写一段分析文字,不少于400字。

  2、教师示范解析。

  A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兵车行》、《丽人行》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B史传材料与后人评述:

  ①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一九六二年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大会上杜甫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以此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纪念。

  ②朱熹眼中的“五君子”:汉代诸葛亮,唐代杜甫、颜真卿、韩愈,北宋范仲淹

  ③闻一多评价: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C杜甫诗解析:

  杜诗中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也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传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同时也借诸葛亮的贤愚同归,表达自己伤乱思乡之情,国家动荡之伤,身世悲苦之感。

  杜甫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报国无门,因此遗憾壮志未酬,感慨晚年处境孤苦,个人遭遇悲惨而无可奈何,无论在那一首诗中,我们都看到了杜甫的忧国忧民的荧荧泪光。

  3、知人论世法: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二、师生共同学习讨论李清照的《一剪梅》。

  讨论问题:

  1、这首词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中的“花”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奴面不如花面好”《减字木兰花》中提到的“花”所传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2、词中“闲愁”如何理解?比较“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中的“愁”。

  答案解析:

  1、“花自飘零水自流”:青春易逝之花

  “奴面不如花面好”:幸福甜蜜之花

  “人比黄花瘦”:思念憔悴之花

  2、前期闲愁:物质条件优越、夫妻感情深厚、女性多愁善感。后期深重的国破、家亡、夫死之仇。

  四、课堂小结:

  知人论世的赏析诗歌应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条件:

  1、利用现存的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2、弄清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把握诗人不同时期的情感基调和旨趣。

  3、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深入欣赏其中的内容和旨趣。

  五、布置作业:

  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陆游的《书愤》和鲍照的《拟行路难》,自选其中一首,写一段赏析文字,不少于400字。

  附1:

  知人论世杜甫诗比较阅读学案

  知人论世杜甫诗比较阅读(学案)

  一、史传材料与后人评述:

  1、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后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2、①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一九六二年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大会上杜甫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以此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纪念。

  ②朱熹眼中的“五君子”:汉代诸葛亮,唐代杜甫、颜真卿、韩愈,北宋范仲淹

  ③闻一多评价: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二、创作时期与心路历程: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阁夜》等。

  三、社会风气与时代特征:

  杜甫早年所怀抱的理想,整个生活态度,也是深受盛唐文化熏陶的,因此他心忧天下的胸怀、悲怆的感情、所遭遇的生活也基本是盛唐的。安史之乱的爆发,使杜甫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更为深刻、更为清醒。杜甫在当权者的冷遇下,在困苦的生活磨练中,特别是目睹安史叛军给国家、百姓带来的灾难,对社会认识一天天清醒起来,逐渐打破了对盛世的幻想。时代的急转弯和人民大众对他的影响,使他逐渐脱离了盛唐风貌,把如椽大笔倾泻到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风貌和社会生活上,沿着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道路前进。作品中冷静、客观地叙事、描写,反映百姓疾苦,揭露社会弊端的题材占据了重要位置。由于杜甫的坚忍执着精神,凝成了他“沉郁顿挫”的感情特色和风格特色。

  四、比较《蜀相》与《登岳阳楼》中“泪满襟”与“涕泗流”有何异同?《蜀相》与《阁夜》中都提到了诸葛亮,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自选一题,写一段分析文字,不少于500字。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附2:知人论世走近一代词宗李清照

  知人论世走近一代词宗李清照(学案)

  北师大大兴附中李海霞

  李清照生平事迹介绍及其词赏析

  01.前期生涯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生于济南(今山东市名)历城西南的柳絮泉.父亲李格非,字文叔,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其文章曾受苏轼等人激赏,是一个能文的官吏,也是一位很风雅的官员.母亲,文学造诣极深.丈夫赵明诚,山东诸城人,历任地方官职,对于金石学很有研究,其父亲曾任宰相.

  相传,李清照十二三岁时,美女兼才女之名不胫而走,传遍了汴京,虽然当时有许多人上门提亲,但因女儿东挑西捡,直到及笄之年仍待字闺中.当时有一位太学生赵明诚,一日读到李清照的一阙「点绛唇」,便道:「安得娶此词女为妻,则了无遗憾矣!」其父知此心意,寻寻觅觅,赵李两家终于缔结秦晋之好.

  婚后,两人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甜蜜生活,沉浸在无边的幸福之中.当明诚离开她时,这个不堪寂寞的少妇,不免黯然神伤,顾影自怜,写出了像「醉花阴」,「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

  若以1127年的大变乱为界的话,李清照前后期作品有显著的区别.前期作品中,在幼年和婚后的词里可以看出李清照女性柔情的一面,反映在词里是清丽,活泼,缠绵,柔婉,仅限于闺情一类,但是李清照前期的词并非一无是处,像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都是脍炙一时的名作.

  01.前期作品的赏析

  A.出嫁前

  a.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b.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B.出嫁后

  a.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b.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

  是绿肥红瘦。

  C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郞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叫郞比并看。

  02.后期生涯

  李清照在年轻时,北宋皇朝已濒临末日,北方的金人日强,汴京却还在歌舞升平之中,当金人南侵,皇帝投降之后,他们夫妇在山东无法安居.建炎元年,他们流亡到南京,由山东入苏北,渡江到金陵.这时,宋高宗已在南京登基,赵明诚到金陵后,高宗委他为湖州太守.这次流亡,对赵明诚的健康是有着损害的,他到南京的次年,就病倒了,这样拖到建炎三年,赵明诚一病不起.享年只四十九岁.

  明诚死后,清照陷入悲苦的困境中,金兀术引大兵南侵,于建炎三年攻南京,清照又仓皇走上流亡之途.李清照走了不少地方,后来临安(杭州)光复,她才回到临安居住.

  对于南渡朝廷的政治,清照是愤懑不平的她看在眼里,发而为诗。她晚年的生活非常凄苦,其居住的地区也很流动,大致在金华的时间为多.她的暮年是孤独的,大家在山明水丽的临安享乐,我们的女词人行吟双溪,不与当时的权贵同调.

  到了后期,凄凉的身世之感深刻地影响了她的创作思想,风格突变,由清丽婉约一变而为凄怆沉痛,「武陵春」词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声情激越,『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这种愁苦之词所反映的不仅是个人的情感,同时也是南渡人士辞乡别土,破国亡家的共同哀愁,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02.后期作品的赏析

  a.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b.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c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剪梅》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6-01

《草原》教学设计06-18

诗经教学设计06-18

《江南》教学设计06-17

《背影》教学设计06-15

《绝句》教学设计06-14

《白鹅》教学设计06-11

余数教学设计06-08

风筝教学设计06-08

《新闻》 教学设计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