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传序 五代 教学设计 史伶官

管理员

摘要: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提升阅读能力。

  2、理清论证思路,探究庄宗成败的原因。(重点)

  3、理解作者以史为鉴的作序初衷。(难点)

  教学方法:

  1.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堂提问、点拨法,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2.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文章逐层递进的论证方法;

  3.通过延伸拓展,理解作者以史为鉴的作序初衷。联系自身实际,获得有益启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有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来赞扬项羽的宁死不屈。项羽,曾经的西楚霸王他骁勇善战,威震四方,不可一世,可是最后却英雄末路,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他的大成与大败的一生足以引发我们后人许多的感慨。他在乌江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惨败的结局------“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真是天要亡他吗?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的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也往往将人生的苦难失败归咎于命运。那么这种看法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同样探讨“盛衰兴亡之理”的文章——《五代史伶官传序》,看看文学大家欧阳修为我们阐述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二、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在史学方面,与宋祁合著《新唐书》,又单独编纂了《新五代史》。

  2、五代历史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三、预习检测,掌握重点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完善学案

  2.检查重点字词的解释,课件出示。

  教师补充

  四、整体感知,明确文章论点、论据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问题: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其立论的历史依据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学生概括回答

  4.教师小结

  五、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默读2至3自然段,回到历史现场,为庄宗李存勖填写一份履历表,并试着分析庄宗李存勖的人物形象,探究他成败的原因。

  要求:合作交流,完成表格。提示:庄宗的父亲晋王去世是在908年。

  2、继续诵读课文第三段,找出文中庄宗盛衰(得失天下)时的场面描写的句子体会语言。分析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

  3、在一百多年后的北宋中叶,作者重提这件史实,有何意义?

  4、文章说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长地点出“岂独伶人也哉”。请同学们在古今历史上寻找一些事例来加以补充说明。

  5、学生细读课文勾画圈点

  6、同桌间讨论

  7、找学生口头语言表达并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8、教师小结

  六、拓展延伸

  1、欧阳修认为庄宗的“忧劳”使他的国家兴盛,“逸豫”使他的国家败亡,在庄宗的人生里,我们还可以看到什么?(提示:命运掌握在谁手中?上天还是自己?如何正确对待兴趣爱好?)

  2.学生发言

  3.教师谈感悟

  七、结束语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史学家欧阳修浓郁的爱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的责任精神,也体会到了他在文章中表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古人说的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同学们,我们要汲取前人的智慧,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要牢记:满招损,谦得益,”戒骄戒躁,虚心向他人学习;更要注意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只有牢牢记住这些,才能在成功的大道上不断前进。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远更精彩。

  八、课后作业:

  本文为一篇史论,探讨了后唐灭亡的教训,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他的论证是否有可商榷之处?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和相关资料,写一篇短文发表你的看法。

  九、板书设计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盛对比忧劳

  人事

  衰逸豫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和语感,积累文化常识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全文立论的根据,也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B.第三段连用问句,并寓结论于疑问中,之后引《尚书》作答,引出古训,点明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即本源在于“天命”。

  C.篇末引出历史教训,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使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

  D.文章既用平实的语言客观地叙述事例,又引《尚书》论证,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首尾采用反问句,感叹中包含着肯定。

  2.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相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含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D.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

  D.及凯旋而纳之纳:收藏

  4.下列属于作者认为庄宗的“盛”“衰”原因的一句是()

  A.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5.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

  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此三者,吾遗恨也

  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6.下面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②及凯旋而纳之凯旋:取得胜利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尔、其、乃:第二人称代词

  ④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

  ⑤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乐

  ⑥泣下沾襟泣:流泪

  A.①②④B.①⑤⑥C.①④⑤D.②⑤⑥

  7.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盛以锦囊,负而前驱而皆背晋以归梁

  B.此三者,吾遗恨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此制作之本意也虽逾本色不能复化

  D.请其矢,盛以锦囊请奉盆缶秦王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与其所以失之者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②岂独伶人也哉

  C.①契丹与吾约为兄弟②为天下笑

  D.①自然之理也②莫能与之争

  9.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B.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家祭无忘告乃翁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中的“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函梁君臣之首

  B.吾得兄事之

  C.忧劳可以兴国

  D.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1.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B.此三者,吾遗恨也恨:怨恨

  C.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所有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朋党论

  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有删改)

  12.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幸:希望

  B.暂相党引以为朋者暂:暂时

  C.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诮:嘲笑

  D.夫兴亡治乱之迹迹:事情

  1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闻朋党之说

  ②舜亦不疑而皆用之

  ③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

  ④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14.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小人无朋”和“君子有朋”观点的一组是()

  A.①小人所好者,利禄也

  ②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

  B.①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

  ②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C.①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

  ②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D.①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

  ②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起笔不凡,鲜明地点出全文的主旨。开头一段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朋党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人君要善于辨别。

  B.第2段通过对比得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领起下面的一段文字。

  C.第3段以尧之时进元、恺君子之朋,晚唐昭宗杀害名土的史实,阐明迫害残杀君子之朋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

  D.文章不讳言朋党,引用史实来说明君子之朋有利于国,小人之朋有害于国,希望人君用君子之真朋,退小人之伪朋。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2)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17.请简要分析在第3段中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三、情景默写

  18.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代史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的事警诫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

  19.下面的某报纸拟刊登的一则启事的正文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为了让越剧更好地走上新时代的发展之中,《中国越剧》组委会决定向社会各界广开言路,垂询“行外人”的意见,聆听“行外人”对越剧艺术发展新方向、新目标的展望。《中国越剧》经过精心规划,自当天起推出“行外人越剧与生活”主题征文活动,希望越剧爱好者能显山露水。

  20.阅读下面一则短文,按要求答题。

  据载,欧阳修为宰相韩琦写了一篇《相州昼锦堂记》,交稿寄走后,他细细推敲了一下,觉得有两句欠妥。他便派人骑快马到韩府将文稿追回,做了修改。

  韩琦再次收到文稿后再三读之才发现,全文只是在“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中增加了两个“而”字。他反复吟诵“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后,不禁拍案叫绝。

  韩琦为什么对欧阳修增加的两个“而”字拍案叫绝?请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简要分析。

  五、小作文

  21.俗话说得好:“满招损,谦受益。”从字面来理解就是自满招来损失,而谦虚带来好处。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满招损,谦受益”的理解。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手法的理解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把握每个选项设题的方向,再与文本进行比对。

  B项,“即本源在于‘天命’”错误,文中说“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由此可知,本源应在于“人事”。

  故选B。

  2【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手法的理解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把握每个选项设题的方向,再与文本进行比对。

  B项,“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错误,“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意思是“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前一句是反问句,反问句要表达的意思与句子本身是相反的,显然作者并不认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

  故选B。

  3.【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B项,“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意思是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其中“原”,作词,译为“推其根本,追究”。故选B。

  4.【答案】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庄宗“兴国”是“忧劳”所致,庄宗“亡身”是“逸豫”所致。A项说的是庄宗之父,排除A项。BC两项是作者的推测,排除BC两项。故选D。

  5.【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然后结合这些句式的特点来分析所给的选项。文言特殊句式包括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又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是被动句,“于”表被动,意思是“被”;

  A项,“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也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意思是“被”;

  B项,“此三者,吾遗恨也”是判断句,“者,……也”是标志;

  C项,“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是省略句,“告”后省略介词“于”;

  D项,“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是状语后置句,“以组”是后置状语。故选A。

  6.【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面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②“及凯旋而纳之”意思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凯旋”,胜利归来;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意思是“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其”,副词,一定;⑥“泣下沾襟”意思是“泪水流下沾湿衣襟”,“泣”是名词,泪水。这三句都有错误,①④⑤正确。故选C。

  7.【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A项,第一个“以”,介词,用;第二个“以”是连词,表顺承。

  B项,第一个“遗”,遗留;第二个“遗”,舍弃。

  C项,两个“本”都指原来的。

  D项,第一个“请”,领取;第二个“请”,请允许我。故选C。

  8.【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①中“其”是代词,他;②中“其”,语气副词,一定。

  B项,两个“岂”都表反问,难道。

  C项,①中“为”是动词,成为;②中“为”,介词,被。

  D项,①中“之”,结构助词,的;②中“之”是代词,他。故选B。

  9.【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例句中“乃”是代词,你的;

  C项,“乃”也是人称代词,你的;

  A项,“乃”,表判断的副词,是;

  B项,“乃”,于是;

  D项,“乃”,副词,竟然。故选C。

  10.【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中的‘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者是考查词类活用,然后应分析词语本来的词性以及在句中的位置,以此确定活用的类型。

  例句中的“夜”的用法是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B项,“兄”也是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与之相同。

  A项,“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

  C项,“兴”,使动用法,使……兴盛。

  D项,“困”,困扰,没有活用。故选B。

  11.【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B项,“此三者,吾遗恨也”意思是“。这三者是我遗留的仇恨”,“恨”应为名词,仇恨。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答案】

  12.C

  13.D

  14.A

  15.C

  16.(1)所以做君主的人,应该斥退小人虚伪的朋党,任用君子真正的朋党,那么天下就能太平了。

  (2)但是后世并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蒙骗,却赞美舜是聪慧明审的圣主,因为他能区分君子和小人。

  17.作者运用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自己的观点,还引用古代典籍中的话证明自己的观点。

  【分析】

  12.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实词的能力。

  C项,诮:责备。故选C。

  13.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虚词的能力。

  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他们。③介词,因为。④介词,用。故选D。

  14.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和论据的能力。

  B项,②说的不是君子。

  C项,①说的不是小人。

  D项,①说的不是小人,②说的也不是君子。故选A。

  15.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C项,第3段以尧之时进元、恺君子之朋的史实,阐明了“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的道理。故选C。

  16.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

  (1)但:只。退:斥退。伪:虚伪。治:太平。

  (2)诮:责备。为……所……表被动。称:赞美。以:因为。

  17.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题题干点明分析第3段的论证方法和思路。

  第3段讲了尧、舜任用君子之朋使得天下大治,而纣、汉献帝、唐昭宗不任用君子之朋导致亡国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还引用了《尚书》里面的话来进行论证。

  【参考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区分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罢了。

  大体上,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与小人则因利益一致结为朋党,这是自然的规律。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小人所爱的是利禄;所贪的是财物。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抢夺,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我认为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相互帮助,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人,应该斥退小人虚伪的朋党,任用君子真正的朋党,那么天下就能太平了。

  尧在位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朋党,君子八元、八等十六人结为朋党。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他们互相赞美,互相推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朋党,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非常太平。《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子,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子,却是一条心。”商纣王在位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于是纣王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周朝进用他们因此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抓捕天下名士并且囚禁他们,把他们视作“党人”,等到黄巾贼兴起,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对党人的禁锢,把他们都放了,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被投入黄河,说:“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唐朝于是灭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没有人比得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没有人比得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的朋党的,没有比得上唐昭宗之时的;但是都由此而使国家混乱以至灭亡。互相赞美推让而不疑忌的,没有人比得上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舜也毫不猜疑而进用他们;但是后世并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蒙骗,却赞美舜是聪慧明审的圣主,因为他能区分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子三千人结成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没有比得上周朝的;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的人虽多却不感到满足。

  前代治乱兴亡的事情,为君主的可以作为借鉴了。

  三、情景默写

  18.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答案】(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满招损,谦得益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容易写错的字:损、逸豫、溺、伶,还要注意不要丢掉虚词:也。

  四、语言表达

  19.【答案】①“广开言路”改为“发出倡议”;②“垂询”改为“寻求”;③“规划”改为“筹备”;④“当天”改为“即日”;⑤“显山露水”改为“踊跃参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外部语境”则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比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

  “广开言路”,指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这里没有上下级之分,可改为“发出倡议”;“垂”是敬辞,“垂询”表示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可改为“寻求”;“规划”意为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此处应为事先准备之意,可改为“筹备”;“当天”过于口语化,可改为“即日”;“显山露水”比喻显露才能,表现自己,一般用于否定句中,可改为“踊跃参加”。

  20.【答案】修改后虽语意未改变,但是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似潺潺的山间流水,多了一份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所以,韩琦对增加的这两个“而”字拍案叫绝。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此题要求“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就是让学生分析语言形式方面的作用,即说明增加虚词“而”带来的表达效果,应侧重赏析虚词的表达效果。“而”的使用并不改变原句的意义,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敌乡”较之“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在语气及语言节奏上更加舒缓,更具有韵律感、音乐美,更有利于抒情。

  五、小作文

  21.【答案】《书》曰,满招损谦受益,这历来传诵的名言,深刻人心。自满易亡,谦虚则兴,谈古道今多少英雄伟人以自身检验的亘古不变的真理。古来今往多少伟人不是因满而亡,因谦而功名流今。古有项羽,刘邦,项羽是有才有勇之人,可却刚愎自用,不用韩信,不听范增所劝,导致鸿门宴上放虎归山。相比之下刘邦的才识不及项羽,但却做人谦虚有度,虚心纳谏,赢的张良韩信这样的旷世奇才作文。而结果也因此而知,刘邦打败项羽,一举建立大汉王朝得天下。项羽的自满使得良才不得用,而刘邦的谦虚使他赢得了天下,这难道不是满则损而谦受益的道理吗?

  【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

  考生需要从“自满”和“谦虚”的弊与利的角度展开论述。自满招致损害,令人裹足不前;谦虚使人进步,不断有所收获。可以就一方面展开论述,也可将两者结合,亦可思考如何把握谦虚的度,字数要求较多,根据题干中“结合现实”的提示,可以采取例证法来证明论点。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意图。

  2、从选材、论证方法等角度,分析文章精妙的构思,体会文章的论证力度。

  3、学习文章以散体写史论的方法,以及作者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的相关文言知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论证来论证文章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反复诵读,钩玄提要,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难点:学习作者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说六国灭亡的原因,以借古讽今的写法,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勿蹈六国覆辙。今天学习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也是借古讽今,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现在同学们默读文章,思考庄宗李存勖17岁后发生在他身上的有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二)写作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三)题目解说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史论。伶官,古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作伶官。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让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乐工)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五代史伶官传”交代了这篇史论的内容,“序”标明文章的体裁。

  (四)课文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的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

  第二部分:(第2段),详细叙述了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经过。这一段叙事的语势比较平缓,没有直接的议论,但是作者寓论点于叙述之中,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为下文张本。

  第三部分:(第3段),转入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之理”,阐明中心论点。

  第四部分:(第4段),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1、全文是如何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展开的?

  文章开头提出“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个论点,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紧接着举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论点。

  第二段叙述庄宗接受并执行其父遺命的事例。

  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第四段承接上文进一步议论,总结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2、本文第四段是否只是对前面阐述的观点的重复?为什么?

  不是。作者在文章的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已经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这与文章开始提出的论点相照应。至此,文章似乎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结构。但是,作者没有收笔,而是继续展开议论。在前面对比阐述的基础上,总结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的经验教训,强调使人国破家亡的不仅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了朝政,讽读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这就使得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普遍性,更具现实针对性。因此,可以说,第四段是对伶官亡国一事的现实意义的进一步开掘,并不只是简单的重复。

  3、怎样理解本文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作者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伶官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进行了详细叙述,序中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引起的,作者以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论述国家兴亡盛疾之理,内容联系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对其进行的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衰败直接联系起来,这样就扣住了文题,突出了中心。

  4、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使用事实论证的。

  第一段,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在具体选材上,文章以“晋王三矢”为事例,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们对于庄宗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的转变了然于胸,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

  5、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盛衰”进行对比论证的。

  文本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证,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或议论,都是具有对比性的。文章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6、“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三句话是怎样提挈全文的?请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①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为说明“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论点提供历史根据。②第二段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在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③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决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四、品读课文,加深感悟

  1.请概括本文中心思想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之盛衰取决于“人事”,“优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比宋统治者应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2.赏析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委婉,气势恢宏。

  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和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有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义正词婉。全文从“鸣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贯穿始终。于反复咏叹中显示出委婉的韵致。在句式上,本文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引人深思;多采用对仗工整的骈句,形成鲜明的对比,富有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骈散结合,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锁挫,感情饱满气势恢宏。

  (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发出嗟叹,提出论点,语势突兀而起,随后落到立论根据上,再缓缓进入“晋王三矢”的故事。接下来语势又猛然一升,“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失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作者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至于誓天断发,这下沾襟,何其衰也!"借这几句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最后,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文章于此夏然而止。

  (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文章没有信屈聲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辞藻,而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蔓不枝,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恍劳可以兴国,逸療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因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五、课堂小结,回顾收获

  本文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六、布置作业,及时巩固

  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取一句,说说它对你的启发。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满招损,谦受益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课后训练】

  一、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粗词语的古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比较两件事而决定取舍的时候,“与其”用在放弃的一面(后面常用“毋宁、不如”等呼应)。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名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二、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粗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函梁君臣之首

  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3.抑本其成败之迹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5.泣下沾襟

  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7.负而前驱

  8.仓皇东出

  9.一夫夜呼

  10.乱者四应

  11.而告以成功

  1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三、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梁,吾仇也。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系燕父子以组。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3.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化常识:判断下列文化常识的正误。

  1.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从事”指一般属官。()

  2.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一般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3.伶官:古代宫廷中的乐官和授有官职的演戏艺人。()

  【课后训练答案解析】

  一、答案:1.两个词,与,和;其,他

  2.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至”“以至于”

  3.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二、答案:

  1.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

  2.名词作动词,订立盟约

  3.名词作动词,考察,探究

  4.名词作动词,推其根本

  5.名词作动词,落下

  6.形容词作名词,忽微,极小的事;智勇,智慧勇敢的人

  7.名词作状语,向前

  8.名词作状语,向东

  9.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10.数词作状语,在四方

  11.动词作名词,成功的消息

  12.使动用法,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三、答案:1.特殊句式:判断句,“……也”为标志。

  译文: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

  2.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其以组系燕父子”。

  译文:他用绳索捆绑着刘仁恭、刘守光父子。

  3.特殊句式:被动句,“为”表被动。

  译文:他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

  四、答案:1.√;2.√;3.√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02-25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02-18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5篇02-19

《苏武传》教学设计(共三课时)06-08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6-01

《8》教学设计07-11

自尊教学设计07-06

《爱莲说》教学设计07-04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07-02

个人教学设计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