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1
一、课文类型:
精读(必学课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的能力目标:
1.学一点文学常识。
2.了解一点写作背景。
3.把握课文内容。积累词语(即:通假字、一词多义词、古今义异词、词类活用词)和特殊句式(即判断句、状语后置),会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4.学习用对比和衬托手法表现人物和性格特点。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唐雎爱国情感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三)过程和方法目标:
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差,帮助学生读懂文意(即翻译)是不可少的环节,所以学习本课的方法是:点拨–合作探讨-自主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把握课文的写作内容,掌握重要的词语,理解重要的句子。
2.掌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难点:
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四、教学时间:
共3课时(其中机动1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听呢?
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谋臣策士的活动。
三、关于刘向: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作了全系统的分类整理。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他撰有《说苑》《新序》,其中有不少生动的寓言传说资料,内容以人深省。
四、关于:
先自《战国策魏策四》。文中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谁有意来说给大家听听呢?
五、检查预习:
指名学生说说所写的主要内容。
六、破题:
《唐雎不辱使命》,唐雎(jū),也作唐且,人名。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七、整体把握课文。
(一)了解一点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周王朝一统天下的局面早已被打破,秦国的崛起和强大,打破了务国的均势,各诸侯国间的斗争更趋于复杂尖锐。各间斗争的胜负,一方面固然取决于国力的强弱,一方面在外交策略上也常一比高低,即决定于各国谋臣策士的政治手段。在这种形势的要求下,出现了一大批纵横家一类的人物,开成了一种养士的风气,于是“士”阶层就成为当时社会最为活跃的一种政治力量。贵族所养之士,多达数千人。被养之人行行具备,有的为了猎取功名利禄,奔走各国之间,他们为了个人目的,朝秦暮楚,阴谋狡诈,不择手段。但也有不少有识之士,为解救国家危难挺身而出,做了一些于国于民有益之事。这些夫物的言午,构成了这部史料汇编的基本素材,史学家将其辑录加工成文,保存下来。
(二)的写作内容
记叙了战国时期人,秦王企图并吞安陵国的故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了韩、魏。安陵是魏国的附属小国,秦王想以交换土地为名,来达到吞并安陵的`目的。于是安陵君就派遣臣子唐雎出使秦国进行交涉。
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三)学生结合注释读课文
(四)齐声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弗fú雎jū怫fú跣xin抢qiāng傀guī祲jìn缟go挠náo谕yù)
八、小结:
(据情小结)
九、作业布置:
读熟课文
十、板书设计: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谋臣策士的活动。
三、关于刘向: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作了全系统的分类整理。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他撰有《说苑》《新序》,其中有不少生动的寓言传说资料,内容以人深省。
四、关于:
先自《战国策魏策四》。
第2-3课时
一、导入:
(导语略书)
二、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一)指导学生理解下列词句:
1.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3)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仅仅)
(4)轻寡人与(“与”通“欤”,表疑问语气词)
(5)寡人谕矣(“谕”通“喻”,知晓,明白)
2.一字多义: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以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4.以君为长者(把)
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
徒
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
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夫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
怒
2.怀怒未发(愤怒,名词)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
使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
1.挺剑而起(表承接,不翻译)
而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
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
之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1.以君为长者(……的人)
者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1.虽然(这样)
然
2.秦王怫然怒(…的样子)
1.虽千里不敢易也(转折连词,即使)
虽
2.虽然,受地于先王(假设连词,虽然)
1.受地于先王(从)
于2.仓鹰击于殿上(到)
3.请广于君(给)
3.古今异义:
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断词)
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今:不弯曲)
3.休祲降于天(古:吉祥。今:常用作休息)
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今:容易,简单)
5.虽然,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今:徒弟)
7.秦王色挠(古:屈服。今:轻轻地抓)
8.长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
9.以头抢地耳(古:撞。今:抢夺)
4.词类活用:
“且秦灭韩亡魏”–“灭”和“亡”,也可以理解成使动用法,使韩国和魏国灭亡,灭稍微牵强点,但亡是可以的。判断使动主要是看这个词是后面的宾语还是前面的主语的性质,这里是魏亡而非秦亡,所以可以理解为使动。
“请广于君”–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
“虽千里不敢易也”–千里可以理解为数量词活用为名词,千里的土地,但现在我们不这样翻译,其实也理解得通顺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因为主语是天子,所以伏尸和流都可以理解为使动,使百万人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伏流,使动用法,使……流
“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
“亦免冠徒跣”–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脱去。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徒,光着
“与臣而将四矣”: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四人
5.特殊句式:
“非若是也”:判断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判断句。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
“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
“请广于君”:状语后置。
“仓鹰击于殿上”:状语后置。
二、把握课文的结构:
板书: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即缘由)
第二部分(第2-3)第2段:写唐雎揭穿秦王威逼利诱的骗局
唐雎出使在秦与秦王
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第3段:写唐雎反击秦王的威协
第三部分(4段):写唐雎出使的结局。
秦王为之折服,安陵国得以保全
三、研读课文
1.找出文中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句子。(见文中“”处)
2.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板书:欲易(不说)
蛮横狡诈轻寡人沉着镇定
不可一世秦王天子之怒唐雎义无反顾
前倔后恭长跪而谢有智有勇
3.文中是怎样体现秦的强大以及安陵国的弱小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
○1秦国“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也”。
○2“秦王不说”,于是“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因”解释为“因此,于是”,秦王不高兴,安陵就要派使臣去,可见安陵国之弱。
○3秦王羸政当时尚统一注国,却在文中自称“天子”,说自己一怒,就“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见秦国之强。
4.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讨论后归纳:
高度赞扬了唐雎面对秦王的寻衅威胁,不畏强暴的勇气和据理答辩的机智,歌颂了安陵国君臣敢于与虎狼之秦针锋相对的斗争精神。
5.第○2段中,秦王质问唐雎的话与第○1段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的话内容完全相同,而唐雎回答秦王质问的话与第○1段安陵君答秦王的内容完全一致,这是不是重复?如果重复,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作用?
讨论后归纳:这不是内容上简单的重复,而是用了“隔离、反复”的修辞格。秦王两次说话先后内容一致,意在表现秦王的蛮横与狂妄态度。后者则强调了安陵君不畏强暴、坚决维护祖国尊严的勇气和原则立场。其作用是既突出现人物性格,又突出了全篇的主题思想。
6.的写作的借鉴是什么?
(1)对比手法的运用
中唐雎和秦王是对立而存在的,他俩之间生死不容、唇枪舌剑的斗争,为作者充公分运用对比手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而作者紧紧抓住这一点,对比着来写这两个人物。
(2)衬托手法的运用
这突出地表现在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上。安陵君是作品的次要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他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态度决定着唐雎的态度,他不失为明君,但有了唐雎才称得上是锦上添花。“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这种话只能出处安陵君之口,他比唐雎软弱,更缺乏才干,大敌当前,他有见识,会应对,却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找不到走出险地的途径。而唐雎出使秦廷,面对秦王,一开口便胜安陵君一筹,”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则一句比一句更有锋芒。他看透了秦王的色厉内荏(rěn),只要掌握时机,就难一举而战胜之。但反过来说,没有安陵君的支持信任,唐雎纵然浑身胆识,怕也难有用武之地。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四、小结:
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唐雎确实不辱使命。我们要学习他为真理正义而斗争的凛然正气。
五、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习题:一、二
六、作业的布置: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三、四题
七、板书设计:
欲易(不说)
蛮横狡诈轻寡人沉着镇定
不可一世秦王天子之怒唐雎义无反顾
前倔后恭长跪而谢有智有勇
八、教学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课后练习二,围绕“不辱”二字展开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去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曾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多方演绎。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历史上一个类似刺秦的故事。下面请大家自读一下这篇出自《战国策·魏策》的历史短篇。
二、学生活动
1、自读后,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学生判断其读音、句读是否有误。
2、齐读。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四人一组,教师轮流指导)
4、请学生复述故事大意。(其他学生从语气、语态、是否流畅、描述是否准确生动等方面进行评价)
5、分组讨论出场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揣摩其语气)
三、教师小结
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使秦王折服,终不辱使命,这种勇气和胆识是难能可贵的。而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慑下败下阵来。
四、人物分析(板书)
(傲慢无礼)秦使 → 安陵君(委婉坚决)
(不卑不亢)唐雎 → 秦王 (骄纵、虚伪、阴险──“不说”、“怫然怒”
色厉内荏、前倨后恭──“色挠”)
五、作业
1、搜集有关《战国策》、文中典故的资料。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3、自由结组,编成课本剧,课上展演。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二项作业完成情况,抽查字词解释
二、资料搜索
1、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战国策》(结合注释了解)
2、战国时期的“士”及以养士三千著称的“战国四公子”
3、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历史上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
注:
1、《战国策》又名《十二国策》,记录了上至春秋、下至秦灭六国约二百三四十年的历史,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学生只要能了解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鲜明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即可。)
2、以上三方面资料大部分由学生讲述,教师适当补充。
三、学生课本剧展言
通过演出旨在考察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亦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四、作业
1、课后练习、本课同步。
【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情节性、故事性很强的自读课文。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着重从文章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入手分析,并组织学生通过排演课本剧的方式,达到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和把握。
从学生活动来看,他们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很高。且对唐雎这样的历史人物,尤其又是在矛盾冲突如此激烈的故事中出现的人物,他们非常感兴趣。因此,投入排演课本剧的积极性也是很高的。他们基本把握住了人物鲜明的性格。通过揣摩秦王与唐雎的性格反差,达到对课文主题的把握。
一部分学生还通过课下资料的`搜集,找到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文学常识。如有的学生搜集到了课文中三刺客的详细资料,甚至还有的找到了一些其他在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刺客资料。有的学生则搜集了有关课文出处的资料。这对教学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资料检索能力的锻炼,更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3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二、掌握重要词句,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能力。
三、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教学重点:重要词句,文意理解
教学设想
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例如《核舟记》等来说,这一篇在文字上有些难度,《战国策》又是以记言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上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过,即使是古文也可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是,有些涉及到专门性知识如历史知识的地方,教师则必须讲解、点拨到位。其次,在古文的教学中仍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安排不同要求的读书,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教学方法:
加强诵读,从整体文意的把握来帮助理解文中的具体字、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帮助掌握整体文意,双向互动地学习古文,探讨唐雎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晏子使楚等故事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魏策》中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说的是公元前230年到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读注释,了解《战国策》
二、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请四位同学来朗读课文的四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为下一步顺畅地朗读全文做准备
以长句为例,读准节奏。
选择例句,指导朗读语气。
分角色读,注意人物对话语气。余生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读完后,请两至三位同学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注意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这篇文章写的是秦王嬴政向安陵郡挑衅,以换地为名想挑起战争。安陵郡的大臣唐雎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嬴政,终于使秦王嬴政屈服。
三、诵读,把握性格与主题
一生读课文。
学生找出表现秦王嬴政在唐雎出使前后的不同态度的句子,唐雎的表现的句子,认识二人性格,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
①秦王表现:“秦王不悦”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英雄。
第三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作者在这里进行了精细的描写,同时,这一节也是情节发生逆转的关键段落。请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这里重点解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和“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这两句的意义,以及“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的意思。
齐读“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欣赏排比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并作练习,尝试在其后加上“唐雎之刺秦王,?”(引原文或参考原文)再连起来齐读。
参考答案:“唐雎之刺秦王,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四、演读,读懂气节与精神
学生表演,余生在点评中获取新的认识
小结:结合全文说说:为何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五、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六、巩固与积累
1、背诵课文第三节的排比句。
2、查阅有关刺客的知识或故事,尤其是文中提到的三人:专诸、聂政、要离的事迹。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4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
2.多种方式诵读文章,读出人物语气,揣摩人物心理。
3.学习在同一情境和事件中对比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4.学习文章在对比冲突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
读一读,议一议,练一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培养学生的国家尊严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对话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完璧归赵”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成语故事的主人公蔺相如以自己的机智和勇敢识破并粉碎了秦王的阴谋,保护了赵国的利益,并在后来的渑池会中进一步维护了赵王和赵国的尊严。其实在纷乱的春秋战国时期,像蔺相如这样的谋士能臣还有很多,如墨子、烛之武、毛遂、唐雎等,他们以非凡的智慧和胆略维护和平,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看看弱国使臣唐雎在面对狡诈蛮横的秦王时是怎样处乱不惊,机智勇敢地挫败强秦的`阴谋,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的。
二、读一读,积累字词,整体感知:
一)教师范读,提示朗读要点
二)学生自读,然后指名接力朗读,师生共同点评纠误。
三)疏通文意,辨析疑难。
四)重点词语总结归类: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一词多义
五)复述唐睢不辱使命的故事,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三、议一议,深入探究:
1、文章怎样来塑造唐睢和秦王的形象?安陵君的形象如何?他对表现唐睢形象有何作用?
2、本文在塑造形象,表现主题上有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
四、课堂小结:本文记叙的是强国与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文章用对话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他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
五、作业(练一练,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魏,……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将至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地。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A、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B、长跪而谢之( )
C、吏二缚一人诣王( )D、齐人也,坐盗( )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A、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B、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C、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3)秦王对唐雎说“秦灭韩亡魏”有什么言外之意?
(4)楚王戏晏婴,你认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为什么?
(5)这两个语段都是关于使者在外交上应对君王的故事,二人都大获全胜。想想看,
唐雎跟晏子所采用的应对方式有什么不同?
(6)想象一下,从此以后,秦王还会夺取安陵吗?为什么?请写一段探究性文字。
7)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其他“不辱使命”的外交者,并简要叙述他们的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5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 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
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课后练习二,围绕“不辱”二字展开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 导入:
去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曾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多方演绎。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历史上一个类似刺秦的故事。下面请大家自读一下这篇出自《战国策魏策》的历史短篇。
二、 学生活动:
1、 自读后,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学生判断其读音、句读是否有误。
2、 齐读。
3、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四人一组,教师轮流指导)
4、 请学生复述故事大意。(其他学生从语气、语态、是否流畅、描述是否准确生动等方面进行评价)
5、 分组讨论出场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揣摩其语气)
三、 教师小结: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使秦王折服,终不辱使命,这种勇气和胆识是难能可贵的。而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慑下败下阵来。
四、 人物分析(板书)
(傲慢无礼)秦使 → 安陵君(委婉坚决)
(不卑不亢)唐雎 → 秦王 (骄纵、虚伪、阴险——“不说”、“怫然怒”
色厉内荏、前倨后恭——“色挠”)
五、作业:
1、 搜集有关《战国策》、文中典故的资料。
2、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3、 自由结组,编成课本剧,课上展演。
第 二 课 时
一、 检查第二项作业完成情况,抽查字词解释。
二、 资料搜索:
1、 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战国策》(结合注释了解)
2、 战国时期的“士”及以养士三千著称的“战国四公子”
3、 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历史上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
注:1、《战国策》又名《十二国策》,记录了上至春秋、下至秦灭六国约二百三四十年的历史,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学生只要能了解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鲜明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即可。)
2、以上三方面资料大部分由学生讲述,教师适当补充。
三、 学生课本剧展言:
注:通过演出旨在考察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亦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四、 作业:1、课后练习四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情节性、故事性很强的自读课文。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着重从文章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入手分析,并组织学生通过排演课本剧的方式,达到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和把握。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水平
3、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
4、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本章知识网络:
知识点:
一、导入
由《完璧归赵》的故事引入
二、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使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三、朗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ǘ)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四、初步感知课文,理解大意
第一段: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1、重点字词,
使:派遣以:用,拿,把,介词
易:交换其:加重语气,一定
加惠:给予恩惠大:大片土地,形容词作名词
虽:转折连词,即使然:代词,这样
于:从弗:不
使:派遣,动词使:出使,动词于:到
2、品读第一段对话,从中能够得到什么信息?
信息:交代背景(环境),秦王想“以大易小”,安陵君不从,于是唐雎临危出使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盛气凌人、蛮横、欺诈)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清醒、不悲不亢)
评析: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
第二段: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重点字词:
以:用,拿听:听从
何也:是什么原因呢?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忙
以:凭借以:因为,介词
错意:置意错,通“措”广:使……扩充,形容词使动用法
逆:违背轻:轻视,看不起
与:通“欤”若:像
是:这样,如此虽:即使,让步连词
直:只,仅仅
2、品读第二段对话
(1)安陵君不愿易地,秦王态度如何?哪句话课看出?
“不悦”
“……轻寡人与?”(咄咄逼人)
(2)面对秦王的咄咄逼人与“不悦”,唐雎如何应对?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坚定立场、不卑不亢、沉着应对)
评析: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第三段:秦王怫(fǘ)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1、重点词语解释
怫然:盛怒的样子谓:对
公”先生尝:以前
伏、流:使……伏;使……流布衣:平民
免:脱去徒:光着
抢:撞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士: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仓:通“苍”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详若:如果
必:一定缟素:穿丧父
是:这样
2、品读第三段对话
(1)唐雎坚定的立场——不易地,秦王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怫然怒”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骄横狂妄)
(2)唐雎如何应付?有什么行动?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机智、正气凛然、针锋相对)
“挺剑而起”(勇敢)
评析:唐雎跟秦王实行面对面的斗争,对于秦王的淫威,唐雎毫不畏惧,用排比句式列出有名的刺客,表明自己的立场,让秦王感到恐惧表现出维护国土的誓死决心
第四段: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重点字词解释
挠:屈服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谕:明白,懂得以:凭着
徒:指以:因为
2、品读第四段对话
面对唐雎的“挺剑而起”,秦王作何反应?
“长跪而谢之”
评析:写斗争结果,秦王被唐雎折服唐雎终于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
五:整体感知课文,探讨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
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
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A秦国“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也”
B“秦王不说”,于是“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因”解释为“所以,于是”,秦王不高兴,安陵就要派使臣去,可见安陵国之弱
C秦王羸政当时未统一全国,却在文中自称“天子”,说自己一怒,就“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见秦国之强
5、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小结:
通过课文分析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 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战国策》的知识;识记积累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情感价值观
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形象并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2、学习本文对人物言行简洁传神的刻画方法
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
本文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许多策士故事中的一个,文章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敢于与专制暴君作抗争的人物形象,充满了不屈精神与正义之气,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被后人作为写人、记事的典范。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合作探究,理解人物形象,加以体验与感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开始逐步吞并其他六国,由此而展开了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唐雎便是一位载入史册的外交英才,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他的外交风采。
二、检查预习情况。(见学案)
三、通读——说内容。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培养语感,感受人物形象。
1、师范读,布置听读任务:
(1)注意感受朗读节奏、人物语气。
(2)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要求: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3、分角色展示朗读。(听读任务:感受各人物性格特征。)
4、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四、说读——说意味。
1、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如: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
“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然后请学生回答。)
2、教师评点。
(教师评点的原则,是以鼓励、夸赞为主,同时也要指出学生回答中的不当之处。)
五、评读——说技巧
1、唐雎能够不辱使命的原因是什么?
生思考后各抒已见。师总结:
唐雎之所以能够不辱使命,是因为他胆识过人,忠君爱国,具有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再者,真理站在了唐雎一边,在道义上是偏向唐雎的,唐雎的义正词严有着强大的威力,震撼敌论。
另外还与他卓越的口才不无关系,他有着极高的说话技巧,靠他的睿智战胜了不可一世的秦王,唐雎的说话技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唐雎的说话技巧
言之有“节”——“否,非若是也”“而守之”
言之有“据”——“士之怒”“而将四矣”
言之有“力”——“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2、本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呢?
语言描写,并且使用了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力量,体现了本文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从而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色。
六、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深身地被古人唐雎那种不畏强暴,大义凛然,浩然正气所感动,愿我们每一个人都从中吸取这种精神,做一个有主见,有原则,有正气的人。
七、拓展思考
1、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2、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八、作业
1、复述故事。
2、假如本文中两个人物都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以“唐雎,我想对你说……”或“秦王,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附: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唐雎
前倨后恭胆识兼备
色厉内荏有智有勇
外强中干不卑不亢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8
教学方法指导
1、本文除了用对话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外,文中还体现出哪些艺术特色?
(1)鲜明的对比手法:
①秦王的前倨后恭的态度对比:
使人易地——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
②唐雎的先柔后刚的态度对比:
临危受命——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③秦王与安陵君的性格对比:
秦王(狡诈狂妄、盛气凌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头脑清醒、不卑不亢)愿终守之,弗敢易
(2)衬托手法的使用:
用秦王的狡诈骄横衬托唐雎的果敢与胆识。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按三步走:
(1)不看注释根据自己文言积累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结合课文下方注释再译课文。
(3)借助参考书规范译文。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本文的文言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朗读法、指导法、比较法。
相关教具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雎不辱使命》。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2)作品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编辑的国别体史书,共33篇。
2、生难字词
(1)字音
弗(fú) 雎(jū) 怫(fú) 跣(xiǎn) 抢(qiāng)
傀(guī)祲(jìn)缟(gǎo)挠(náo)谕(yù)
(2)词义
①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错”同“措”,放置,安放)
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青色)
②一词多义
使: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徒:
免冠徒跣(裸露)
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夫:
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开端:秦王以易地为诱惑,遭拒绝,秦王不悦,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
发展:秦王责备安陵君,唐雎据理力争。
高潮:秦王威胁唐雎,唐雎奋起反击。
结局:秦王屈服,唐雎凭自己的胆识与谋略取得了外交胜利。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交流点拨】课文写的是秦王嬴政向安陵君挑衅,以换地为名想挑起战争。安陵君的大臣唐雎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嬴政,终于使秦王嬴政屈服。
2、文中是怎样体现秦国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的?
【交流点拨】①秦国“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②“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不高兴,安陵就要派使臣去,可见安陵之弱。③秦王嬴政当时尚未统一六国,却在文中自称“天子”,说自己一怒,就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见秦国之强。由此可以看出,唐雎所担负的使命重大而且艰巨。
3、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你认为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交流点拨】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唐雎“坐”,是坐下来谈,而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国在军事上的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4、下面的句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交流点拨】表现了秦王盛气凌人、奸诈狡滑的性格。
(2)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交流点拨】表现秦王无理责问的性格。
(3)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交流点拨】表现了唐雎不卑不亢、据理力争的性格。
(4)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交流点拨】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权、针锋相对、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性格。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从侧面刻画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出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权、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2、拓展延伸
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交流点拨】示例:(1)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2)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3、布置作业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唐雎不辱使命
五、课后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文章以记言为主,言辞颇有深意,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读。本文虽然某些文字有一定难度,但是由于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人物个性鲜明,再加上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的积累,所以教学设计时,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上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现在看来这个方法还是比较妥当的。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9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 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雎品质。
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教学重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教学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旬
四、课外作业
1.书后练习二、三。
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故事。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 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文言常识的积累。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检查预习
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全班齐读,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雎jū怫fú跣xi?n抢qiāng傀guī祲jìn缟g?o挠náo谕yù
3.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4、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3、请同学们对照课下注释,自由翻译课文。
四、总结、扩展
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六)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分各色朗读课文。
二、复习上节课内容,疏通文章大意。
三、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
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
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5、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通过课文分析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四、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五、拓展延伸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11
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重要文言词句,通译全文。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曾经有一个美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我们美国人总爱仰着头走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总是低着头走路?”周恩来略加思索后回答:“走下坡路的人,总是仰着头走路,走上坡路的人自然是低着头走路了。”这个记者听后,倍感羞愧。其实,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政治家、外交家在维护国家尊严的关键时刻,表现出了超人的智慧,同时也表现出他们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优秀品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中也有这样一个人,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二、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三、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1、正音
弗fú? 雎jū 怫fú 跣xi?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o 挠náo 谕yù
2、通假字?? 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词类活用??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四、概括故事大意。
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唐雎凭借机智勇敢,最终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
五、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意。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扫清了字词障碍,疏通了文意。我们知道了唐雎的使命是让秦王放弃异地,他“不辱使命”是因为他最终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维护了本国的尊严。
本文虽短小,但故事精彩,情节紧凑,层层深入,文章是以什么方式推动故事的发展的呢?(对话描写),这节课我们就来体会一番文中精彩的对话。
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语气。
二、品读对话,分析故事的发展及人物性格,及对话描写的作用。
1、参与对话的有几人?主要人物是谁?为何这样安排?
明确:参与对话的有唐雎、秦王、安陵君;
主要人物是唐雎、秦王;
安陵君只有一句话,这样安排是为了突出唐雎。
2、品读第一段对话,从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信息:交代背景(环境),秦王想“以大易小”,安陵君不从,于是唐雎临危出使。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盛气凌人、蛮横、欺诈)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清醒、不悲不亢)
3、品读第二段对话
(1)安陵君不愿易地,秦王态度如何?哪句话课看出?
“不悦”
“……轻寡人与?”(咄咄逼人)
(2)面对秦王的咄咄逼人与“不悦”,唐雎如何应对?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坚定立场、不卑不亢、沉着应对)
4、品读第三段对话
(1)唐雎坚定的立场--不易地,秦王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 怫然怒”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骄横狂妄)
(2)唐雎如何应付?有什么行动?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
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
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机智、正气凛然、针锋相对)
“挺剑而起”(勇敢)
5、品读第四段对话,面对唐雎的“挺剑而起”,秦王作何反应?
“长跪而谢之”
6、纵观故事的发展,两个人物各有怎样的'性格?
唐雎:临危不俱 机智勇敢
秦王:色厉内荏 外强中干
7、总结对话描写的作用
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交代背景(环境);
三、体会文章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塑造人物的方法。
本文塑造人物成功之处还在于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请说明运用这些手法的内容?
1、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行动和言语与唐雎的行动言语形成对比。
面对唐雎的反击,秦王软弱了,“色挠”“长跪而谢之”以及他说的“徒以有先生也”,都说明了他的外强中奸、色厉内荏的内心世界。
2、秦王的反映从侧面刻画唐雎的形象
从侧面刻画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拓展延伸。
讨论: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五、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 唐雎
使人谓 临危出使
↓ ↓
不悦 沉着应对
↓ ↓
怫然怒 争锋相对
↓ ↓
色挠,长跪而谢之 挺剑而起
六、课堂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塑造人物方面运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也是值得同学们学习的。
七、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12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重点文言字词;
2、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
3、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重点文言字词;
2、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
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导入
由电影《我的一九—九》中着名外交家顾维均的故事?引出他"不辱使命",然后,列举众多"不辱使命"的外交者,如硕相如、鲁仲连、周恩来等,以引出唐雎和课题。
2、简介作者,释题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着作整理编辑而成。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唐雎()怫然()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休祲()缟素()色挠()
二、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你是如何评价唐雎的?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三、合作探究:
1、根据课文注释,并借助工具书,学生自己翻译课文。
教师强调以下重点字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答应;大王加惠给予恩惠;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希望;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通"措",放置;请广于君扩大;
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违背;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交换;
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大王能尝闻布衣之怒乎曾经;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脚;与臣而将四矣成为四个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穿丧服;挺剑而起拔
2、学生翻译全文,全班交流。
四、达标提升
1、按注音填空正确的字
(1)唐睢不rǔ____使命(2)秦王fú___然怒
(3)免冠徒xiǎn____(4)以头qiāng____地
(5)休jìn____降于天(6)天下gǎo___素
(7)秦王色náo____(8)huì____星袭月
(9)好收吾骨zhàng___江边(10)天上宫què____
(11)三年jī____旅客(12)低qǐ____户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
(3)岂直五百里哉!()()
(4)长跪而谢之曰()
3、下面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扑于殿上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大王尝闻布之怒乎?D、秦王不悦。
4、填空。
1、《战国策》是____末年____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____篇。
2、唐睢是____国的使臣,他是一位____的谋士,出色地完成了出使奏国的使命。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____;聂政之刺韩傀也,____;要离之刺庆忌也,____。
教后感: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13
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一)教学过程
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全班齐读,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雎jū、怫fú、跣xin、抢qiāng、傀guī、祲jìn、缟go、挠náo、谕yù。
3.同学反复朗读,可按照每行为一组的顺序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习读书的乐趣。
4.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5、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四)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五)总结、扩展
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五)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教学过程
一、分各色朗读课文。
二、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
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
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5、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
三、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四、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一读写一写本文的字词;
能力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
重点难点: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电影《我的一九—九》中著名外交家顾维均的故事?引出他“不辱使命”,然后,列举众多“不辱使命”的外交者,如硕相如、鲁仲连、周恩来等,以引出唐雎和课题。
二、简介作者,释题
1.《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2.辱:辱没。
三、教师范读课文
解决以下字音:
唐雎、怫然、免冠徒跣、以头抢地、休寝、缟素、色挠。
四、整体感知:
1.你是如何评价唐雎的?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五、研读赏析:
1.听录音带,学生跟读第一段。
2.采用老师讲述为主的方法,疏通以下字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
大王加惠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秦王不说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
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③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④请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4.学生齐读第一段。
六、学习课文第二段
1.男生齐读第二段。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段,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句: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请广于君
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
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
3.讨论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
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④注意比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异同。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
第—课时内容,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女生齐读课文。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三段。
3.师生互相提问,弄懂重点词句的意义。
秦王佛然怒
大王能尝闻布衣之怒乎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怀怒未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4.指名口译全段,教师予以订正和评价。
5.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②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③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④“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⑤讨论:唐雎说,怀怒未发,休棱降于天,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呢?
6.学生齐读第三段。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散读第四段,然后迅速笔译第四段。教师巡堂,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问。
3、思考讨论: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
明确:面对唐雎的反击,秦王软弱了,“色挠”“长跪而谢之”以及他说的“徒以有先生也”,都说明了他的外强中奸、色厉内荏的内心世界。
4、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明确:从侧面刻画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学生齐读课文,思考
1.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主要用了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夸张: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排比;夫专诸刺王潦也……苍鹰击于殿上。
对偶: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2.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
五、布置作业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
4、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了解战国时期历史背景,了解《战国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代大文豪苏轼有段名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不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大诗人李白也有诗云:“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一位英雄豪杰——唐睢。
二、整体感知:
1、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2、正音,范读。检查预习。再读。
3、请同学结合注释默读课文,弄懂文意。请至少两至三位同学说一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注意不要求字字落实。
4、学生概括,归纳。师进而点出全文故事情节。
(文章写了秦王赢政向安陵君挑衅。以换地为名企图挑起战争。安陵君的大臣唐睢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赢政,终于使秦王赢政屈服的事。
故事情节:开端(第一段)秦王设下骗局,唐睢临危出使。
发展(第二段)秦王严厉指责,炫耀实力;唐睢重申立场,断然拒绝。沉着应对。
高潮(第三段)秦王威吓,唐睢反击。针锋相对。
结局(第四段)秦王长跪而谢,唐睢不辱使命。前倨后恭。
三、分段再读课文。串解文意。注意重点字词。
穿插写作的背景,《战国策》。简明扼要。书中的专诸,要离,聂政资料,可加以引用一点,以提高兴趣。
四、问题探讨。
根据课后习题一,全面理解内容。并会用原文回答。
四、品读。注意语气。
根据课后习题二,人物对话离不开语气的表达,要把握住。
五、拓展延伸。
唐睢的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的精神,在我们的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联系实际谈谈。
六、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这篇文章,写了唐睢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附资料:
专诸,吴国堂邑人。伍子胥从鲁国出逃至吴国,深知专诸的才干。伍子胥谒见吴王僚,尽说伐楚之利。吴国公子光说:“他伍子胥父兄皆被楚所杀而说吴伐楚,这是为报私仇,非为吴国利益计。”吴王这才打消了攻楚的想法。伍子胥知公子光想杀吴王僚,便说:“公子光将有志于国内的事,不可说以攻伐之事。”于是便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
原来,公子光的父亲是吴王诸樊。诸樊有三个弟弟:大弟余祭,二弟夷,三弟季子札。诸樊知道三弟季子札贤,故不立太子,把王位依次传给三个弟弟,想最后把国家传到季子札手里。诸樊死后,传余祭。余祭死,传夷。夷死,当传给季子札;季子札不肯受国,隐匿不知去向,吴王便立夷之子僚为吴王。公子光说:“假若以兄弟为次,则秦子当立为王;若以儿子为序,则我光当是继承人,当立为王。”所以便偷偷的养谋臣勇士以伺机夺王位。
公子光自得专诸之后,待若上宾,九年,楚国平王死。次年春,吴王僚欲趁楚王初丧之机,使其二个弟的公子盖余、属庸帅兵围楚国的三;又让延陵的季子出使晋国,以观诸侯的反应。楚国发兵断了盖余、属庸的退路,使吴兵无法回师。于是公子光对专诸说:“此时机不可失也,若不去怎能得到?且我光是王位的真正继承人,本当掌国,季子虽回来,也不会废掉我的。”专诸说:“王僚可杀。现如今他母老子弱,且两弟帅兵伐楚,被楚断了后路。当下吴国外被楚困,而内无栋梁之臣,他们又有奈我何。”公子光忙起身叩头说:“光的身,就是您的身啊!”
四月丙子,光埋伏甲兵于室内,备酒宴请王僚,王僚命人从自家门至光家门沿途布满兵卒,门窗台阶左右皆是王僚的亲戚。夹道而立的侍卫,皆手持长铍。酒酣耳热之时,公子光佯装有足疾,退入内室,使专诸把匕首置在熟鱼腹中进献。在到王僚跟前的一霎那,专诸突然开鱼腹,用匕首刺向王僚,王僚当场死去。左右侍卫也把专诸杀了,群龙无首,王僚所带人自相扰乱,公子光命埋伏的甲士攻击王僚的侍从,尽数杀灭,于是公子光便自立为王,这就是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为上卿。
要离:
阖闾登王位后,得悉王僚的儿子庆忌逃往卫国。此人有万夫莫当之勇,在吴国号称第一勇士。现在卫国艾城招兵买马,结连邻邦,伺机报杀父之仇,便成为阖闾的心头之患。
一日,阖闾与伍子胥计议,寻找勇土谋刺庆忌。子胥便推荐友人要离前往。传说,要离家在今无锡鸿山之北,大河头火叉浜口南岸,以打渔为业。生得身材瘦小,仅五尺余,腰围一束,形容丑陋,但智术非凡,有万人之勇,是当地有名的击剑能手。今鸿山十八景之一,东岭山上的“磨剑石”,相传就是当年要离磨剑的石块。
要离尽忠义之心,献用苦肉之计。据民间传说,一日在朝与阖闾斗剑,先用竹剑刺伤公子光的手腕,再取真剑斩断自己的右臂,投奔卫国找庆忌去了。要离走后,阖闾还依计杀掉了他的妻子。庆忌探得事实,便对要离深信不疑,视为心腹,委他训练士兵,修治舟舰,常在左右,同谋举事。
三月之后,庆忌出征吴国,与要离同坐一条战舰,顺流而下,偶得胜利,便在太湖战舰上庆功,要离乘庆忌坐在船头上畅饮之机,便在月光下独臂猛刺庆忌,透入心窝,穿出背外。庆忌则倒提要离,沉溺水中三次,然后将要离放在膝上,笑着说:“天下竟有如此勇士敢于刺我!”左右卫兵举刀朝欲杀要离,庆忌摇着手说:“这是天下勇士,怎么可以一日杀两个天下勇士呢?”又说:“还是放他回国,成全他吧!”
要离回到吴国,阖闾金殿庆封要离,要离不愿受,说:“我杀庆忌,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吴国的安宁,让百姓能安居乐业。”说完便自刎于金殿。
吴王阖闾根据要离生前的遗愿,便令伍子胥将要离葬在鸿山东岭南麓杨梅坞专诸墓旁。但因年代久远,两墓已湮灭,无从辨识。
豫让: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记载着这一段故事:
豫让是春秋晋国人,公元前453年,当时晋国有六大家族争夺政权,豫让曾经在范氏、中行氏手下工作,并没有受到重视;后来投靠智伯,智伯非常看重他。
赵襄子与智伯之间有极深的仇怨,赵襄子联合韩、魏二家,消灭智伯,并将他的头骨拿来当酒杯。豫让认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应该为赏识自己的人,不惜牺牲性命,就好像一个女子,应该为喜欢她的人,做最美丽的装扮」,下定决心为智伯复仇。
他先是改变姓名,冒充罪犯,混进宫廷,企图藉整修厕所的方式,以匕首刺杀赵襄子。可是赵襄子在上厕所时,突然有所警觉,命令手下将豫让搜捕出来。赵襄子的左右随从原想杀他,赵襄子却认为豫让肯为故主报仇,是个有义之人,便将他释放。
豫让仍不死心,为了改变相貌、声音,不惜在全身涂抹上油漆、口里吞下煤炭,乔装成乞丐,找机会报仇。他的朋友劝他:「以你的才能,假如肯假装投靠赵襄子,赵襄子一定会重用、亲近你,那你岂不就有机会报仇了吗?何必要这样虐待自己呢?」豫让却说:「如果我向赵襄子投诚,我就应该对他忠诚,绝不能够虚情假意,用这种卑鄙的手段。」豫让还是要依照自己的方式完成复仇的使命。
有一次,机会来了,豫让事先埋伏在一座桥下,准备在赵襄子过桥的时候刺杀他。赵襄子的马却突然惊跳起来,使得豫让的`计划又再次失败。捉了豫让后,赵襄子责备他说:「你以前曾经在范氏和中行氏手下工作,智伯消灭了他们,你不但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靠了智伯;那么,现在你也可以投靠我呀,为什么一定要为智伯报仇呢?」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手下的时候,他们根本都不重视我,把我当成一般人;而智伯却非常看重我,把我当成最优秀的人才,是我的知己,我非替他报仇不可!」
赵襄子听了非常感慨,便说:「你对智伯,也算是仁至义尽了;而我,也放过你好几次。这次,我不能再释放你了,你好自为之吧!」
豫让知道这一次是非死不可,于是就恳求赵襄子:「希望你能完成我最后一个心愿,将你的衣服脱下来,让我刺穿;这样,我即使是死了,也不会有遗憾。」
赵襄子答应这样的要求,豫让拔剑,连刺了衣服三次,然后就自杀了。
豫让身死的那一天,整个赵国的侠士,都为他痛哭流涕。
聂政:
严仲子本是韩国的大臣,和韩相国侠累有矛盾。侠累想杀了他,严仲子就逃亡了。当然这个仇是要报的。于是到处找杀手。
聂政是杀人避仇的,在齐国当屠夫。严仲子听说聂政厉害就去拜访,又送黄金,又拜老母。聂政就问他什么事。严仲子说要杀个人。聂政拒绝了。因为他想奉养老母,不想替人办事。严仲子不能说服他,不过还是很客气的留下礼物走了。
后来聂政的老母去世了。于是聂政找到严仲子说:“我以前不肯答应,就因为母亲还在。但你的心意我领了。现在老母去世了。我可以为你效力了。”严仲子说:“我要杀的是韩相侠累,他是韩王的叔叔。势力庞大,卫士很多。我有钱,可以替你多雇一些杀手同去。”聂政说“杀的是这样的人,人就不能多。人多容易泄密。如果被人知道,韩举国和你为仇,你就危险了。”
于是聂政提了一把剑直接去了韩国。侠累正在府邸里坐着,身边卫士环绕。聂政直接冲进去,冲上台阶把侠累给杀了。卫士大乱,聂政大呼而斗,击杀数十人。看看无法脱身。于是自己劈面决眼,剖腹自杀了。
侠累被刺,韩国人居然不知道是谁干的(聂政已经自己毁容了)。气急败坏,于是把聂政暴尸街头,悬赏千金问有否人认识刺客。有一段时间也没人知道。后来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了这事,觉得这个人应该是她弟弟(是啊,还有几个人有那么高的武功?)于是就到韩国,看衣服形貌果然是她弟弟。说“这是我弟弟,轵深井里人聂政”。伏尸而哭。韩人奇怪,说“这人刺杀我们相国,现在悬赏千金查问他是谁。你居然敢哭他。”聂荣说“士为知己者死,聂政一直等到我出嫁了,母亲去世了才来刺杀侠累。他自己毁容就是不愿意牵连到我。我怎么能怕死而让弟弟的名字被埋没呢。”聂荣终因悲伤过度,也死在聂政身边。
聂政是刺客第一人,武功,胆识,心计均非他人能望其项背。尤其是武功,从卫士群中昂然直入,刺杀目标。然后连砍几十人。最后还能从容自杀。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相关文章: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12-25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案08-30
《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08-03
《唐吉坷德》读后感03-20
大班教案我们的城市教案11-09
中班美术教案有趣的脸教案06-10
中班美术教案葡萄熟了教案06-10
中班音乐教案蜜蜂做工教案06-16
清明节教案中班教案09-06
大班美术教案昆虫朋友教案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