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课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数学课的教学反思……
数学课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课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课的教学反思1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课程对利用多媒体教学要求较高,为了使老师们的教学水平不断进步,我校极力推行45岁以下教师每周必须要在多媒体教室上1-2节多媒体课,同时,还利用每周的校本培训时间,集中对45岁以下教师进行课件制作学习培训,使他们致力于“创设多媒体教学情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让我感到最难备课的是复习课,相对于新课来说,其内容含量大,知识难度、深度的掌握要求比较高。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五章整章都以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用题一向是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因为它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以及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一章涉及的内容很多,有体积等量关系、打折销售、教育储蓄、行程问题(相遇、追击)一题存在两个等量关系等,含量很大。如果每个知识点出一两个题练习来达到复习的目的话,学生也能勉强接受,但是这样的课堂呆板无味。柏拉图说过:“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然而,复习课就是让学生把知识串连起来并且保存在头脑中,所以,一定要改变这种人们一向认为的数学就是干巴巴的讲练,让学生主动、热情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那么,如何设计一堂有趣的复习课呢?这确实让我经过了好一番的动脑。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使课堂教学鲜活生动,我决定恰当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均衡发展。记得我在其他学校听过一节公开课,内容是“你能追上小明吗”的行程问题的应用题课。当时,课堂创设的教学情景是利用学生喜爱的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一个片断:猫追赶老鼠来引出这堂课的主题内容,即行程问题。并利用画面提出问题,让学生找出这节课重要的三个量: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我观察到学生们从刚上课时的散漫到坐直了身子,睁大了眼睛,思路随着画面前进。由于注意力全部都吸引过来了,所以很快学生就思考出了由画面设置的问题,并且充满兴趣的进入了接下来的问题研究。虽然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是这堂课的良好的、真实的教学效果让我真真切切的明白了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的理论。既然好的教学情景创设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突破口,那么,我还是得在这方面下功夫。
从学生的学情和年龄段喜爱出发,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七年级学生年龄还小,都对故事性强的内容和比较直观的事物感兴趣。在一次和学生的聊天中我得到一个信息:学生们很喜欢动画片“蜡笔小新”,一提起蜡笔小新,学生们便神采奕奕,侃侃而谈。我赶紧从网络上了解蜡笔小新的相关内容,发现其主要是讲一些小新在生活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我突然灵光一闪:我能不能把这堂课编成一个关于小新的故事呢?
把这一章看似互不相关的应用题联系起来呢?于是我开始构思编一个描述小新一天生活的故事,在故事中把这一章内容巧妙的容进去。我设计了7个生活场景,每个场景引出一道应用题。首先给出小新和妈妈的年龄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计算妈妈的年龄,然后小新去银行取钱引出教育储蓄,再去商场购物引出打折销售和零用钱支配的内容,和朋友相约出游引出相遇、追击两个内容,最后野餐时喝饮料引出等量关系为体积相等的应用题。这样,第五章的知识点就可以都涵盖进去了。有了构思我便开始利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先用简单语言把小新活动的场景描述出来,形成故事情节,每张幻灯片一个场景、一道相关应用题。
在设计行程问题的内容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满足不同的需要,便设计了动画的线段示意图来演示小新与朋友相遇和追击问题。这样,学生们不管学习程度的好坏都可以直观、清楚的了解小新们的运动情况,能够更准确的找到等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行程问题用线段示意图辅助解题的好处。学校一向倡导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初步设计好课件后,利用集体备课时间,我和备课组的其他教师进行了交流。老教师们对我的复习课的新颖构思很赞同,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更宝贵的意见,那就是可不可以把小新的活动编得更有意义一些,让这堂课不仅仅是一堂纯粹的数学课,也是一堂有深意的教育课呢?
联想到我曾在学生的周记中了解到学生由于父母不记得她的生日而和父母发生矛盾的事,我决定将内容改为“小新为妈妈过生日”,以此教育学生理解父母的辛苦,关心父母,做一个和小新一样的孝顺孩子,把我们传统的中华美德渗透到数学课中去。同时,老师们还提出将数据改简单易算,降低解方程的难度,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在上这堂课时,我看到学生们和我预期的一样,很有兴趣的阅读小新的活动情况,主动的投入学习,完全溶入故事中,就好像自己就是小新,正在愉快的度过这一天。整节课我的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都很流畅,全章知识点都串连了起来。
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下课时,还有学生回味有余的大声说:“老师,小新这一天还没过完呢”。在学生谈学习这节课的收获时,学生们除了总结涉及到的知识点外,也谈到了自己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以后要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等等。我设计的教学、育人的双重目的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上完这堂课后,我询问了学生们对这堂课的意见,由于个体差异,学生们认为,留给他们的独立探究的时间略少了点,同时,希望在语言的组织上能更现代点,更贴近他们的生活用语。还有学生提出“小新不应该把教育储蓄取出来给妈妈买礼物,因为那是爸爸妈妈存给他上学用的,应该取普通存款,解的时候只要把20﹪的利息税算上就行了”等等。
这些意见进一步拉进了我和学生的距离,体现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我从学生愉快、专著的眼神中看到了他们渴求知识的心,渴求摆脱旧的“学围绕教转”的“单边教学活动”,渴求成为课堂的主人。我深深的体会到新课程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构建,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些体会让我更明白每一堂数学课都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尽可能的利用多媒体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景,同时要重视主动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每堂课的学生反馈,不断改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引导学生学数学、做数学、想数学、用数学。
我深深感受到我的课堂角色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单纯的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面对新课程,我强烈的感受到作为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性。除了多读理论知识外,还要珍惜学校提供的听评课、学习多媒体知识的机会。全方位包装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和学生共同成长。 我渴望在课堂上“经常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渴望“被难住”,渴望“常常有惊喜”……我会虚心和老教师们一起体味新课改,经常探讨教学方法,为新课改注入新鲜的血液。
数学课的教学反思2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之我感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以来,让我感受颇多。刚开始实行的一段时间,学生们非常兴奋,每个学生都能积极而热烈的讨论、展示,虽然还有部分学生有些不好意思。但学生的积极和变化让我感到很欣慰和高兴。以为,执行小组合作学习原来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但随着小组合作学习频繁和深入的使用,我又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首先,课前的预习,当时间比较充裕的时候,学生们能预习的比较充分和深入;当时间比较紧张的时候,学生们根本不能保证预习的质量。
其次,学生们自学的能力目前不是很高,在预习的过程中,有部分问题,优秀的学生都理解不好,更何况其他学生呢。(有人说把难问题分解,但难问题就一定能分解吗?即使能分解,那分解后就一定不难了吗?)再次,刚开始的时候后进生还非常积极,但后进生并不是三天两头就能赶上来的。新鲜劲过后,他们又开始犯一些“老毛病”,比如说懒,不只是身体上了懒,还有大脑的懒。
最后,就是小组的评价问题。只有有一个合理的评价措施,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们的学习。但目前,虽然几经考虑,我还是没能想出一个合理评价措施。以上只是本人的一点感悟和困惑,望大家不吝指正。
数学课的教学反思3
教材分析
循环小数是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个新的知识点,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有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课标》指出:“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自己的知识”。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计算,想一想,在观察、比较、讨论中获得循环小数的概念。然后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两个小数相除,如果不能的'到整数的商,会有哪些情况呢?”得到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的概念。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较差,对于小数计算掌握不是很熟练,因而在教学时可能在进行小数的计算时浪费的时间比较多,根据教学的重点,少一点计算,多一些对小数的观察,从而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的概念。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观察、勤思考,获得新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教学难点:循环小数与无限小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介绍生活中的循环现象,进而看看数学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看课件。
师:观察竖式,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
预设:
1、余数总是“25”。
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
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对你们的发现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
(1)、为什么余数总是重复出现25?
(2)、为什么继续除下去会永远除不完?
(3)、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由于商的小数部分总也除不完,并且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数字“3”,所以我们通常把它写作“5.33…”。
师:你对这种写法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2、探索规律
(1)、师:刚才我们通过计算、观察、思考、交流得出商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3”那是不是只有这一道题的商具有这样的循环现象呢?这种循环现象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
出示:28÷18 78.6÷11
3、让学生发表看法:
4、请同学们判断下面哪些是循环小数?
(1)0.2929 (5)3.212121
(2)1.5353··· (6)3.333···
(3)3.141592··· (7)4.061061
(4)8.4666··· (8)0.475475···
师:对这道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5、介绍简便记法
如5.333…还可以写作5.3,7.14545还可以写作7.145,请学生把前面判断题中的循环小数用简便记法写一写。(请学生板演),同座互相检查,大家交流订正,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
6、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师:想一想,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
学生在小组内计算、讨论、汇报。
预设: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商可能是有限小数,可能是无限小数。
师:你对回答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什么叫有限小数?什么叫无限小数?
适时引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师:我们现在学习的小数范围比以前有扩大了,有增加了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
三、巩固应用,分层测试:
【基本练习】
1、写一写:你能根据下列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写出它们的一般写法吗?
2、对对碰:连线。
【综合练习】
1、求一求下面循环小数的近似数(保留三位小数位数)。
1.29090…≈ 0.0183≈
0.4444 … ≈ 7.275 ≈
2、比较小数的大小
3、把下面三个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拓展练习】
循环小数1.360360…小数部分第50位上是数字几?
四、分层评价,反思提升:
五、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六、布置作业:P30第3、4、5、6题。
数学课的教学反思4
小学数学是启蒙和入门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广大教师在各个方面都做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值得学习和推广。
一、阐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四大常见误区
1、热闹的气氛就是好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谓是费尽心思去营造快乐学数学的氛围。在课堂上,学生唱唱跳跳,说说演演,形式多样,表面十分热闹,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接受着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
2、评价的尺度把握不到位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称赞是树立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是尽可能的多表扬多奖励,做到少批评甚至杜绝批评。
3、合作学习就是小组合作?
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多采用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和共同发展的机会。但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教师过多关注的是是否分组或者分成什么形式的组,很少关心小组合作的实质即有效性。
4、上课就必须创设情境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二、针对以上四大常见误区提出的相应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数学课程标准》向广大教师所提出的一个要求,利用实物刺激激发学生兴趣也不失为一种手段,但此种热烈气氛中的结果却不是教师所追求的。把大量实物作为教具引进课堂中,必然会吸引人的眼球,有的学生甚至边玩玩具和宠物边听课。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在备课时想到这些细节的产生,因此在活动开展前或上课前作出相应的规定如把宠物或玩具放入抽屉。同样地,活动进行中,学生这种热情的表现在让教师感到高兴的同时也要让他认识到:学生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更谈不上倾听别人的回答,加以思考。那么教师可以以小组比赛记分形式(随机从每组中请学生表达或表演,有误者扣分记载),还可直接利用上课表现好的学生制作的教具作鼓励给予再表演的机会等等方法来控制好课堂气氛,达到有动有静的学习最理想状态。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不能完全抛开教材。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赛情境等。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要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更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
总之,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应重新构建科学的教与学的关系,既要从传统教学呆板的模式中走出,又不能驶入只看到新课程浮华形式的怪圈、只有不断学习、探索先进的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总结经验,去伪存真,脚踏死地,与时俱进,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也才能真正走出“误区”,走进新课程。
数学课的教学反思5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数学的知识,掌握生活中的数学基本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学习的主人。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的策略,是引导学生思维和学生交流的基本手段,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提问的运用的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发展走向。因此,在教学中,有效的提问手段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针对现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提问的一些问题:
(1)提问随意性大;
(2)提问不面对学生,自问自答;
(3)提问不给学生思考,匆匆过场;
(4)提问只求唯一答案,不交流学生的想法;
(5)提问只是某些优生专利,多数学生冷场等问题。下面浅谈我对数学课堂中提问的教学策略的一些看法。
一、提问要精心设计,有针对性。
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有针对性,要紧扣教材内容进行,要课前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好问题,正确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理解所学的内容,同时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的提问要做到该什么时候提,提的目的是什么,提问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精心设计。不能随意提那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错误的引导。如在教学《百分率》中提问:我们班的出勤率能不能是百分之百?能不能超过百分之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什么情况下百分数能不能超百分之百。在通过举一反三的'形式让学生去判断,去理解在生活中的一些百分率的能不能超出百分之百情况。如:种树的成活率问题,花生的出油率问题,经济的增长率等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发展,引向生活实践中去,实现数学学习的任务——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提问要及时,引导要及时。
教师的提问一定要及时,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及时让学生思考,由浅入深,层层引导,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不能提早或不给学生思考时间而讲出了答案再提问,不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与时间。提出的问题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往问题的答案方向进行思考,把握好知识点。在教《圆的面积》中,在通过实验的演示后,把圆形变成了近似长方形后及时提问:把圆形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请同学们思考:长方形的长和宽在哪呢?相当于圆的什么?这样提问及时,再及时进行,学生就能理解圆形的周长的一半等于长方形的长,半径等于长方形的宽,面积就等于S=∏R*R。这样,学生也就理解了圆形面积公式的来源,加深学生的记忆。
三、提问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难易度要把握。
每一位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的时候方法要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问题要有浅有深,更要由浅入深,要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在提问的问题是需要全班回答时,应是绝大部分的学生特别是中下等的学生会懂的,能回答出来的问题。提问个别学生的问题,就要注意到个体的差异性,注意到这位学生的数学水平。所提的问题要适合学生的个人数学知识水平和解题能力,既要不难,无法回答,又要有给他一定的思考过程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他的思考,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和方法具体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组织交流。
课标指出,小学的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中,教师要认识到,提问后回答问题不是某些优秀学生的专利。而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权利和机会。特别要对帮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培养他们勇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的能力,对他们回答的问题和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评价,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信心。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的组织交流,多种意见应归总,形成统一的意见,不能视学生的回答而不见,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信心。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它是每一个教师都要进行研究的内容,同时也是每一位教师要具备的一种能力。提问的方法可以多样,但要精心设计,把握好问题的知识深度和学生的水平程度,及时引导,才能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数学课的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在问题情境中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2、智能目标:在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的过程中,体会“化未知为已知”(即“转化”)的数学思想。 3、 情感目标:积极参与探索过程,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明确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教学重点: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要通分”。
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
1、三名同学带头饰出场(头饰上分别出示2/5、2/4和3/4),“请同学们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他们排队,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方法1: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因此3/4 〉2/4。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2/5在2/4的后面,所以3/4>2/4>2/5。
方法2:2/4就是一半,2/5比一半小,3/4比一半大,所以3/4>2/4>2/5。
(戴头饰的学生按从大到小排队)
2、又一生带5/8头饰出场,“他应该排在哪里?你是怎样比较的?”
提示:⑴ 5/8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分了多少份,取了多少份?“取的份数”比“分的份数”的一半还多,说明它应该大于2/4,那么5/8与3/4谁大呢?你是怎样比较的?(学生动手实践)师:这几天我们学习了分数,现在请同学们每人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生汇报。师:我把刚才两个同学说的分数写了下来(3/4,5/6),请你们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特点?同桌可以自由讨论。
生1:我觉得这两个分数都是真分数,都比1小。
生2:我觉得这两个分数都是最简分数。
生3:我还发现他们的分母都比分子多1。
生4:我发现这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有同学知道说:这叫异分母分数。)
生5:我发现3/4到5/6,分子、分母是有规律的,3+2=5,4+2=6(大家很惊奇,这个规律不容易发现哦。)
师:看来,这两个分数很有特点,他们分子、分母各不相同,如果老师想知道它们的大小,你准备怎么比?你能想出几种方法?请大家继续讨论。(老师已经在课前已发了两张白纸,你也可以动手操作)
学生同桌学习,很认真。但是争论声音很大。
师:请大家交流各自的方法,可以上台演示。
生1:我们是通过在白纸上画线段,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和比较的。学生出示了自己用水彩笔画的线段图,大家明显地看到3/5/6。( 这个办法不错。)
生2:我是想:我们已经学过了同分母分数的比较,现在他们的分母不同,我就想出办法使他们的分母变成相同的。我把3/4---化成9/12,5/6---化成10/12,因为9/12 < 10/12,就容易得到3/4< 5/6 。
师问:你怎么想到用12 作分母的?
生2:我想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12,所以用12作他们的分母。
师:同学们对他的发言鼓掌。
生3:我的想法刚好与他相反,我是把它们的分子化成相同的。3/4化成15/20,5/6---化成15/18,因为15/20<15/18,就容易得到3/4< 5/6 。(大家一致同意:这样做也有道理) 生4:我们两个是通过举例比较的:我班共有48人,其中的3/4就是36人,而5/6就是40人,显然36<40,所以3/4< 5/6。
生5:我们剪了两个相同的圆,表示出其中的3/4和5/6,通过重叠,得到了3/4< 5/6。 生6:我们也是从刚才的数轴上得到启发的,我们看到3/4比1/2多1/4,而5/6比比1/2多1/3,因为1/4< 1/3,所以3/4< 5/6。
生7:我们也是画的数轴,但是我们把3/4中的每个1/4平均分成了3份,而5/6中的每个1/6平均分成了2份,这样就很容易看到3/4=9/12,5/6=10/12,因为9/12<10/12,所以3/4< 5/6。(哦,他忽然想起了什么,我与第2个同学的方法有点相似。)
还有吗?学生争论不休,课堂里很是热闹。
……
师:我很高兴看到大家想出的各种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比较出3/4与 5/6的大小,但
是在实际的学习中,如果我们的身边没有了白纸,没有了圆片,也不允许我们画图,那我们怎么样来比较呢,你觉得哪些方法比较可行呢?
学生一致认为第二种、第三种方法。
刚才这个题目就是书上的例3。现在请大家看看书,书上是怎么说的.?从书本上你又获得了哪些信息?
在此基础上引出通分的概念。
四、迁移应用,强化新知
1、把下面每组分数通分:
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通分的方法,那我们来做一做吧。[实物投影例题,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说一说是怎么做的。 [实物投影集体订正]
2、练习:比较分数的大小。
3、快乐园:甲、乙、丙三个小朋友百米赛跑,甲用了 分钟,乙用了 分钟,丙用了 分钟,他们三个谁跑得最快?
[此题先出示两个人的提问两个人谁跑得快,再出示三个人的提问三个谁跑得最快]
教学反思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分析。通分的方法其实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我注重给孩子创设一个争论辩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猜测,大胆设想,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这样的教学真正发挥了教学的民主性,效果很好。所以我想:如果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注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适时点拨,当学生的思维遇卡时,教师巧妙催化,
这样会使学生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地顺逆回环,导致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节课我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方式在获得问题答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学生们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反思等方式获得了对通分意义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最大收益不于问题解决本身,而在于发现了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各种关系和科学知识,形成了对某些侧面的更深理解,以及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水平,提高了自学习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并没有完成教学设计的内容,但是在讨论着用什么样的数作公分母时学生获得了对用最小公倍数作公母好处的体验。在教学中学生充分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用最小公倍数作公母好因为计算简便,有的学生说用两个分母相乘的积作公分母因为这样不容易找错公分母,有的学生说用分母的公倍数作公
分母……看着学生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我心里笑开了,因为学生已真正投入到对数学神秘王国的探索中。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还得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设计的这个情境让学生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其中有我这节课要讲的通分母,为了让学生能进入通过的学习,我硬把学生拉回了通分母的方法,这样在学生的脑子里就会想:为什么一定要学习通分母而要通分子呢?在这里是否可以设计一个情境地,使学生体验到通分母的优点,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若用加减法引入,是否又提高了要求呢?
数学课的教学反思7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由于是一节计算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已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本节课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激发学生。出示情境图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列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2、注重知识之间的对比。在探究“30-8退位减法之前,先出现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让学生进行比较,看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对比使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3、体现算法多样化。通过进行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给学生充分发挥的时空。让学生充分地说,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保护他们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发现,这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另外,通过学生的表现,我还发现不能只看课堂上学生的口述算理,更重要的是注意学生课后是否真是掌握计算过程。
数学课的教学反思8
“概率”是新课程的新增内容,由于概率问题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指导人们从事社会生产、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概率这个章节也成了近几年新课程中考的一个热点。
概率所研究的对象具有抽象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学生很难用已获得的解决确定性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去求得“活”的概率问题的解,这就决定了概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不能沿用传统的记忆加形成性训练的机械学习方法去学习,教师不能沿用传统的给予加示范性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去教学,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经历概率模型的构建过程和模型的应用过程,从中获得问题情境性的情境体验和感悟,才能面对“活”的概率问题为此,在概率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
1.创设情境,引导经历概念和模型构建的过程.概率涉及到很多的新概念和模型,要使这些新概念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生成概念、提炼模型,发现计算的法则,教师且不可因教学时间紧而淡化概念、模型构建的"过程否则,学生因获得孤立的概念、模型,无法在纷繁的问题情景中去辨认,从而导致解题思想僵化
2.构建知识网络,引导把握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能否准确迅速地运用概念和模型解题,主要取决于他们对概念和各模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否真正把握,我们平时说“夯实基础,提高能力”,从本质上说就是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即教材的知识结构是否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概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将获得的新概念、新模型和已有的概念和模型进行对照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
3.充分展示建模的思维过程,引导感悟模型提取的思维机制.概率问题求解的关键是寻找它的模型,只要模型一找到,问题便迎刃而解而概率模型的提取往往需要经过观察、分析、归纳、判断等复杂的思维过程,常常因题设条件理解不准,某个概念认识不清而误入歧途因此,在概率应用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随时充分展示建模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从问题的情境中感悟出模型提取的思维机制,获取模型选取的经验,久而久之,感受多了,经验丰富了,建模也就容易了,解题的正确率就会大大提高识经验建立起广泛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概念和模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创设丰富的问题。
2、三年级上的《数学广角》磨课收获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抽屉原理属于浅显的奥数知识范畴,首次被编入新课改教材。初看教材,我甚至没有看懂教材上所讲的内容与我们现在的数学知识有多大的联系。不知道学这部分知识又能解决什么问题。我的心里一点底也没有。通过看教材,我发现这部分知识还真挺有意思。但讲起来却不是很容易。
于是我认真钻研了教材、课标与教学参考,终于有了清晰的思路。我相信只要认真钻研,精心准备,做到胸有成竹,课堂上就能游刃有余,就能上好这节课。
正如我所想,这节课我通过游戏引入、学生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是一门没有缺憾的艺术,我的感觉和刘改荣老师一样,总觉得这堂课不够生动,该有的高潮没有掀起。大概是我急于求成,课堂上引导的太多,限制了孩子们的发挥,再加上有老师听课,学生有点拘谨吧。
总之,本节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全班学生针对这类问题都能快速做出正确分析与判断。我也算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我觉得,有时敢于尝试,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大胆的迈出去,才有成功的机会。
3、三年级上的《数学广角》磨课收获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本册的《数学广角》安排的拍列组合教学内容与二年级的安排有所不同,二年级只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排一排,初步感受排列组合的思想和方法,而本册教材教学重点则是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如学具操作、画简图、文字形式、字母形式等)把排列组合的结果罗列出来,使学生学会用更简洁、更抽象的方式来表达排列组合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以上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结果都呈现出来,发展学生有序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课的教学反思9
本节课充沛体现了教师是同学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的理念。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为同学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尊重和自身意见不一致的同学,赞赏每一位同学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身的逾越,尊重同学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协助同学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作同学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同学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同学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身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身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一起发展的过程。当同学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同学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时向上攀登。
教学过程采用“问题解决”的模式展开教学。充沛利用实际情景,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利用多媒体丰富同学的学习资源,强调同学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自主探究。
教学评价方式新颖:
(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同学在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和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推迟判断和调查实验,给同学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和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和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三次设置探究环节,引导同学使用视频投影对电流的磁效应、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等问题进行了探究,协助同学检视自我,树立方向,明了自身想要学什么,获得什么。充沛体现了教学多媒体的优越性。
数学课的教学反思10
活动目标:
1、学习制作简单的统计表,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简单的统计。
2、在同伴面前介绍动物的特点,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喜爱动物的情感。
活动重难点:
重点:学习制作简单的统计表,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简单的统计。
难点:能简单清楚说明统计表的内容。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份。
2、画纸、彩笔和彩纸若干。
活动过程:
1、老师谈话,引出话题。
师:今天我们班要进行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动物,请你们做动物们的代言人,介绍动物的特点,你们愿意吗?
反思:简洁明了的引出课题,让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很快集中起来,更有效率的进入下一环节。
2、请幼儿介绍动物的特点。
请小朋友自愿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选择同一动物的幼儿分在一组,讨论如何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讨论后每组请一位代表发言介绍本组代言的动物。
反思:通过这一环节,不仅让幼儿充分了解了动物的外形特征,还锻炼了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也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
3、老师和幼儿一起制作统计表。
反思:师生一起讨论制作统计表,使师幼互动更加融洽,也让孩子对统计和统计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助于下一环节活动的顺利展开。虽然制作统计表和统计这方面的内容幼儿是第一次接触,但是多数幼儿还是能很快理解其含义。
4、分派每位幼儿一个方形彩纸,请幼儿把彩纸贴在自己选的动物栏上。或请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动物纸偶贴在统计表中相应的位置。
反思:幼儿兴趣很高,第一次能有机会充分自己的意愿,表现非常踊跃,只有个别能力差的幼儿需要提醒和指导,其他幼儿都能按要求完成投票过程,这种人人参与的形式对幼儿来说很新奇、很受欢迎。
5、请幼儿观察统计表。
师:怎样才能知道每位动物的得票数。(点数纸偶数量或彩纸长短等)
反思:在这个问题提出后,很多幼儿讨论很踊跃,答案也很多,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很多答案都是无效答案,但是看到幼儿讨论这么激烈,就已经达到了我们设定预期目标:他们对解决这个问题表现出了积极和热情。最后是贾瑞安、冯羽冲、蒙钰、吴佳颖等几位思维活跃的幼儿先找到了方法,其他的幼儿也恍然大悟。
6、幼儿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统计得出结论。
反思:这一环节对幼儿来说比较容易,只是把该动物的所有的得票合起来进行比较,得票多的.动物就是“最受欢迎动物”。
7、将“最受欢迎的动物”作为本班的形象、班徽或吉祥物,在班级呈现。
反思:作为一种幼儿没有接触过的新的活动形式,幼儿很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和发言都非常活跃,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让幼儿很有成就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很好地解决了活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达到了教学目标。
活动延伸:可以每组选出“最受欢迎动物”作为本组的吉祥物,进行深入介绍和了解。
数学课的教学反思11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对教师“怎样教”研究得很多,取得了许多成果,然而对学生应该“怎样学”却是一种可怕的漠视,漠视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就是漠视学生这一学习活动中的主体的存在。因为让学生利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地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是我在课改实验过程中重点探究的问题。
一、分析学生差异,成立合作小组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心理发展规律、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综合考虑,将全班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遵循“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各组相邻两块桌子的学生中均由“二好、二中、二差”组成,全班搭配成若干个这样的同质学习小组,为课堂有效开展合作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各组民主推选一位小组长负责学习小组的具体工作,课前检查本组成员预习和作业完成情况,课堂组织开展组内合作和组间竞赛,课后指导本组成员及时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效开展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渗透分层施教策略,克服班级授课制整齐划一的缺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发挥优等生和中等生的作用——“好带中,中帮差”,使优等生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提高,后进生得到转化,从而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教师要从教学目标设置、教学任务确定、学生分析、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价等全程指导与调控,才能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在执教《25..1.1.2随机事件》中,本人力求从教学实际出发探索一种既有可操作性,又具有实效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因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如下:创设情景,确定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构知识:(复习巩固)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自我尝试;拓展运用
三、实践与反思
“学案六段式”教学模式既重视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又关注学生学习的探究过程、情感变化、成功体验和接受能力。它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等方面做了有益教学尝试。当然,我们在实施“学案六段式”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不小的困难,诸如课堂教学要如何把握开展合作学习的时机,才能真正激发深层次的思维;要如何通过引导和调控课堂秩序,才能使教学“放得开,收得拢”,做到收放自如,让课堂真动起来等问题,我们将在以后教学中继续探索,不断改进,也渴望得到更多行家和各位同仁的关心指教。
数学课的教学反思12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学生精力不集中、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不愿多做思考、提问题时只有少数同学举手或是得到一问一答式的回答等等。面对这个现实,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承认学生在思维与表达上有差异。首先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的机会。所以当我提出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先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让他们考虑几分钟后举手回答……这样避免反应慢的还没有想到而反应快的已经说出答案。使学生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环境中,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常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产生他们创新的欲望,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数学课的教学反思13
比例的应用是同学在前面实际是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回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这局部内容主要是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通过解答使同学进一步熟练地断定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懂得,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巩固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给出一些数量关系让同学断定成什么比例,根据什么断定利用课本主题情境图引渗透例5后,提出:你们学过解答这样的问题吗?能不能解答?让同学自身解答,交流解答的方法再入一步说明:这样的问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我们今天就来学惯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同时出示以下问题让同学考虑和讨论:
1、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2、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断定的?
3、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让同学先独立自学课本的内容,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使同学明确:因为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从而懂得正比例应用的主要内容而后例6的教学则依照例5让同学完全自学,但最后注重了启发同学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使同学进一步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的特点和解决含反比例的关系的问题的方法。
数学课的教学反思14
《新课程标准》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呢?
几年来,我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下面,就“乘法分配律”一教学片断,谈谈自己对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
[教学片断]
师:(出示课件)树勋中心小学购买舞蹈服装,每件上衣65元,每条裤子35元,购买12套衣服一共要多少元?(能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算算吗?)
生:(65 35)×12=1200(元)
生:65×12 35×12=1200(元)
师:每个算式的结果都是1200元,那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生:(65 35)×12=65×12 35×12
师:刚才我们是通过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相等的,大家能根据题意说说两个算式为什么相等吗?
(学生小组讨论)
(过了一会儿,有几个同学举起了小手,教师指名回答。)
生:我们小组认为:我们知道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合起来叫一套衣服,就是65元和35元的和,买12套衣服的价钱就是12个65元和12个35元的和;每件上衣65元,12件上衣的价钱就是12个65元,每条裤子35元,12条裤子就是12个35元,合起来也是12套衣服的价钱,所以(65 35)×12=65×12 35×12。
师:哪位同学听懂了他说的意思?请用简单的语言说一遍。
生:12个65加12个35等于12个65与35的和。
师:请同桌互相说一遍。
师:照这样,你能再写出几组这样的等式吗?(学生独立思考。)
(过一会儿,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教师指名回答。)
生1:(15 25)×8=15×8 25×8。
生2:8×(24 40)=8×24 8×40。
生3:(12 18)×15=12×15 18×15。
……
师:同桌检查一下,对方写的等式两边是否相等?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对比上面的等式左右两边的式子有什么特征?你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小组内的同学可以互相商量、讨论。
过了5分钟左右,举起了几只小手。
生1:我们小组发现:等号左边的式子不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就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等右左边的式子都是括号内的两个数与括号外的那个数相乘,最后把两个积相加起来。
生2:我们小组从乘法的意义理解发现:比如(15 25)×8=()×8 ()×8。因为15和25的和等于40,左边的式子可以理解为40个8,右边的式子可以理解为15个8加25个8一共是40个8,所以40个8等于15个8加25个8。
……
师;同学们刚才观察非常仔细,都代表本组讲出了你们发现的规律。
师:像(65 35)×12=65×12 35×12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出多少个?
生:无数个。
师:你们能不能像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那样也用一个字母式子来表示呢?
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教师巡视。
生1:我用的字母式子是(a b)×c=a×c b×c。
生2:我用的字母式子是c×(a b)=c×a c×b。
生3:我用的和生1相同。
……
师:你们真棒!你们发现的“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是乘法运算中的一条定律,叫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常表示为(a b)×c=a×c b×c。
师:现在让大家用上面的字母式子记住乘法分配律,你们可以吗?
生:哈哈!这太简单了!
教后反思: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了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为树勋中心小学购买舞蹈服装。通过两种算式的`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超越。
2、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一堂数学课可以有不同种教法,怎样教才能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
的创新能力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在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有易到难,层层递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乘法运算律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而且让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与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深层次的热爱。
3、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
现代教育观认为: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更是学生的发展过程。从数学学科的特点看,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前人思维的结果。学习这些知识,不是简单地吸收,而必须通过自己的思维,把前人的思维结果转化为自己的思维结果。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付出与前人发现这些知识所曾经付出的大体相同的智力代价,从而有效地实现知识训练智力的价值。例如在“乘法分配律”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65 35)×12=65×12 35×12这个等式,让学生观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然后照样子写出几组这样的等式,引导学生再观察,让学生说明自己
发现的规律、并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这个规律。这样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过程。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培养学生
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
4.让学生不断在“反思”中学习,“体验”中学习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而且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等。在数学活动中,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乘法分配律”教学中,我先向学生我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65 35)×12=65×12 35×12这个等式,让学生观察,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个规律。同时也体现了教学的差异性,给没有发现规律的同学以再次发现的机会。然后照样子写出几组这样的等式,引导学生再观察,让学生说明自己发现的规律、并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这个规律,来加深学生的数学体验。又如,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后,教师可让学生反思:“乘法分配律”是怎样总结出来的?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什么知识与“乘法分配律”有联系?学了“乘法分配律”后有什么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数学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中注意引导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化与外化运用的认知飞跃,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课的教学反思15
数学课堂,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决定着质量的高低,通过本次研修学习,本人认真地反思自己过去的教学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学设计要考虑到学生、教材、教师的因素,而这其中,学生是主体,我们要突出这个主体,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策略,同时要贯彻数学新课程标准,在仔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充分研究学情,然后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前导,确定教学目标的原则有以下一些:主体性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中,主语应该是学生;生成性原则,在教学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都有一系列的变化,教学设计中要将这种变化表达出来,使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心中有数,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全面性原则,教学目标设计应该涵盖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设计时要有层次性,做到一般目标和个别目标相结合,还要确定适合学生个人特点的目标;层次性原则,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既要同一要求,又要区别对待,要探讨不同水平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规律,使制定的目标符合学生实际和《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另外,问题的设计,教学流程的设计,练习、习题的设计也是必须的,这里不一一赘述。
二、以问题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问题是数学教学活动的源泉,是思维的起点。学生的问题意识表现在对问题的发现、探究、解决、交流和反思,教师在情景中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引发更深的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问题为出发点,设计有效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操作中,问题的设计是很关键的,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实际和课堂教学内容,有效的数学问题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之内提出的,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有效的数学问题是任务型的,具有驱动力,能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引导下进行自觉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有效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些问题是清晰的,连贯的,有层次性,启发性的,难易也是适中的,会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在质疑、探索中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问题的有效性决定着学生的成长,决定着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能力提高的问题。
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进,学生的注意力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教师要注意对这个变化进行调控,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围绕着学习任务来变化,这时候,我们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因此,一堂课的教学,教法是灵活多变的,但是在这个多变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引导始终是不变的,教师要用良好的教学语言来引导学生,用趣味性的语言调节课堂气氛,把学生的情绪始终调节到教学任务周围,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兴趣来进行学习,这样我们才会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当然,在课堂调控中,节奏的把握也很关键,要让学生在听、说、做、思多个方面进行有计划的变更,使得学生的思维状态能够有较长时间保持在最佳,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学的有效。
四、坚持自我反思是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下课铃响起,教师的教学活动并未结束。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不断提高自我素养。课后反思是教师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课后对教学的哥哥环节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和思考,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及教学的成败进行梳理,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还需要哪些方面的补充;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是否恰当,等等由此研究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教学反思中要写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也要写不足之处,分析成功的原因和造成失败的原因,以便以后引以为戒。另外也可以写课堂中应急处理的事件,更要写学生的创新,看看课堂上学生有哪些出人意料的表现,有哪些新的想法。最后,教师反思再写“教学设计”,通过对课堂的深刻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当然,教学反思要及时,要具体,还要坚持不懈。
【数学课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01-08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04-28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01-18
匆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0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05-20
反思“英语教学反思”01-07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6-01
《春晓》教学反思04-21
《鸟语》的教学反思04-23
《跳水》教学反思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