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新课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感情。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
苏轼,北宋中期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使,写此诗时年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弟分别达七年之久,无缘相见,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心情抑郁写下此词。
2、学情分析
本班初三的学生,而且从初一开始我就侧重对学生进行古诗文的朗读积累的训练,学生对古诗已有一定的积累,朗读技巧也有掌握。学生已获得一些读词的体验,对词中常见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联想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其联想和想象能力。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学生的朗读、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共同鉴赏。
3、引导学生走进苏轼,体会他豪放的词风,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1、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难点:1、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四、设计思路
1、由学生过中秋的活动,引出中秋佳节的习俗、然后引到描写月亮的诗歌,引入到本课中秋诗词教学内容。
2。让音乐绘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3。朗读。词曲的朗诵和背诵是认识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
4。学法指导:教师点拨,学生勤于思考,自主鉴赏。
教学方案
一、中秋话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中秋佳节,脸上还洋溢着中秋与亲人团聚的喜悦,那么我们中秋节都参与了哪些活动呢?(学生随意回答)中秋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是我们的传统习俗,中秋节是个月圆人圆的日子。大家能说出我们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歌?(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平时对诗歌的积累很好,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中秋的诗词《水调歌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既然如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千古绝唱”,来领略苏轼笔下的中秋的味道。
二、掌握作者了解背景
了解本文的学习目标,本文的作者:学生自由说然后统一屏幕出示写作背景
三、听读课文,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屏幕出示课文
听读后,学生明确诵读诗词的要求。屏幕出示明确朗读要求
学生自由诵读学生泛读小组朗读
四、初步感知明确结构
本词词共分几部分?正文前的小字是小序,交代了写作的原因背景
正文部分有两部分,词的特点:上阕、下阕(上片、下片)文中有个字和这个字很相似阙
下面我们五个小组合作朗读这首词。1组小序,2、3组上阕,4、5组下阕
五、抓住语句感受画面
朗读这首词,你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从哪里发现的?找出相应的句子
师: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
生1:我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读出了这样一幅画面: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生2:我从“把酒问青天”读出了诗人端着酒杯喝酒问天的画面
师: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是端着酒杯?
生2:从“把酒”上,把是“端起”的意思
师:不错除此外,你还可以读出怎样一幅画面?
生:从““起舞弄清影””可以读出,词人在月下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的影子。
六、还原背景,感受人物
师:大家把感受到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个画面在这么一个有月的晚上,词中的人又在干什么呢?你可以找出相关的动词。
找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读思考,找动词
生:“欲乘”“归去”“恐”“起舞”“弄”
师:词人“欲乘风归去”,想要到归到哪里去?
生:琼楼玉宇
师:也就是说词人将自己的.归宿定位在天上,但是他当时的心理又则那样那个呢?请大家在文本中寻找
生:“恐”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师:“胜”是什么意思呢?
生:承受、经受
师、不能承担沉重的负担此时词人能做的是什么?
生:“起舞弄清影”
师: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师:那是一种自我欣赏,一种自怜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的心理呢?
出示背景:(教师出示并解读苏轼的坎坷人生:既不惟荆(荆国公王安石)是师,也不惟温(温国公司马光)是随神宗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多处;哲宗时:废新法,信旧党,轼被召回,但与司马光意见不合,不同意尽废新法,而再次被贬以后新党再得势,他被远谪惠州,琼州;徽宗即位:苏轼被赦回,途中病死于常州,终年65岁写这首词时,苏轼政治失意,被贬在密州任太守)
师:大家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说说词中涉及的“高处”“琼楼玉宇”暗指什么?
生:皇宫、朝廷
师:是的,词人想要回到朝廷去,可是为什么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呢?请结合词人的坎坷人生回答
生:因为词人被朝廷一贬再贬,所以内心深处虽想回归朝廷但不免有“恐”,觉得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呢
我们邀请一个学生,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朗读上阕
七、诵读品味,触摸情感
师:这是一个带着愁思的词人,这是一个怀着矛盾心理的被贬臣子;此时词人“起舞弄清影”,心情又如何呢?请从文本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语句
邀请一同学朗读下阕,我们边听读边思考从下阕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词语。
生:此时诗人心情很难受,我从“照无眠”中读出词人现在“也不成眠”
师:此时月光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暗指诗人自己,也泛指那些政治上失意的人(板书难受、失意)面对这份难受与失意,诗人又是如何面对如何排遣呢?
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別时圆?”诗人继续把酒问天:“(月儿)你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师:这是一种指责,对月的指责啊!诗人将满腔愁绪倒向了月儿于是不禁发出深深的感慨,那是什么样的感慨呢?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生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速快而轻松)
生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调缓而慢,最后用降调并带拖音)
师:请问这里的“此事”指的是什么呢?
生: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师:句中的“全”应该如何理解呢?
生:成全
师:不错,也可以理解为“周全”,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诗人的感慨
生: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啊
师:词人由月联想到了人,月的圆缺是自然规律,人也师一样,由分别就会由相聚,分别之时也是将要相聚的开始,不要为分别悲伤,应当为将要相聚而充满希望、期待。作者几度被贬的经历,还能有这样的化悲伤为希望,这是什么胸怀啊?
积极乐观、豁达、旷达的胸襟(学生回答)
词到这里词人的情感达到最高潮了吗?
生:没有,最后的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看出词人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师:你理解这句子的内涵吗?
生:只希望人长长久久,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只希望”。
生:“但愿”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呢?
生:共婵娟;“婵娟”这里指“月亮”
师:大家再能说几个类似的月亮的别名吗?
生1:玉兔
生2:玉盘
生3::嫦娥……
师:古诗词中月亮的别名很多,月亮总是与思念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古诗词中找出与此句意境一致的诗句吗?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多美的意境啊!请大家深情朗读最后两句,将其送给你最想送的人
(学生朗诵)
八、回看板书教师总结
文章上阙望月写景,表达自己想回朝廷但又心怀恐惧的矛盾心情,下阙怀人抒情,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两部分采用了借景抒情,想象联想的写作手法,短短的词中流露出情感起伏变化,苦闷—向往、矛盾—自嘲—忧愤—豁达———祝愿。情感起伏变化。全诗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作者旷达的胸襟。
再读此诗歌,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九、组内互读达到背诵
十、作业巩固积累诗词
十一、板书设计
小序:时间缘由
上阕:望月欲归–恐舞弄
下阕:责月怀人悟理
乐观、旷达的胸襟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大声激情的朗读《水调歌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大声激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苏轼的情感。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所谓激情就是在读书时大声、清晰的去朗读课本,并在激情朗读之后能够写出一点自己的感悟。在早读的时候我们的活动也是缤纷多样的。对于还没有学过的课文我们会选择拿起书本集体大声的朗读,这时的要求是最大声、最清晰。对于学过的我们会选择小组PK的'方法,大家更会想要征服对方,所以是更加的大声的读出我们特有的激情。
一、小组《水调歌头》PK。
最大声、最激情、最清晰的朗读出本词。能够读准每一个字音。
二、小组自由朗读《水调歌头》。
小组的语文课代表组织各组的组员自由朗读,一定要注意本次的节奏、停顿。在读准节奏和停顿后加入情感区感受作者的情感。最后加入小组的展示将本课的情感升华到最高潮。为后面的读后感打好基础。
三、简单的写出读后感。
在有感情的激情朗读之后写下一点点感受为课堂做好铺垫。
《水调歌头》朗读赏析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体来说是较为成功的,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学生精神饱满,朗读激情。
2、 在小组自由朗读时每组的课代表都能够积极的组织组员朗读课文。
3、 在小组展示时,各小组都能包涵情感的朗诵。并能将情感升华,写出简单的感受。
当然这节课也略有遗憾比如:
1、学生略显紧张,没能表现出平时展示时的最高水平。
2、时间还是有些略显仓促。
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做到扬长避短的。让孩子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去感受语文真正的魅力。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 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 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重点:
一、 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
一、 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二、 提高欣赏能力,情感体验深刻。
教学工具:
录音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 导入:中秋的月亮皎洁无暇,举家团圆的人们其乐融融,可是,在这本应团圆的日子里,又有多少离人看着这明月,黯然神伤。
二、 听朗读录音,感知全诗
1、 教师播放录音
2、 学生仔细聆听
三、 写作背景介绍
1、 学生汇报收集的材料
2、 教师补充介绍
四、 初读全诗,领会意境
1、 学生翻译全文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
2、 提问:这首词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呢?
五、 再读文章,体会感情
1、 抓住重点词句,说说作者表达的感情
(学生抓住文章中的语句,结合自身的.感受说一说对这首词的理解。)
六、 课外延伸,拓宽知识。
1、 提问:你们还能说一些咏月的诗句吗?
2、学生交流汇报课外收集的诗句。
七、 听音乐,加深体验。
1、 教师放《二泉映月》、《花好月圆》音乐。
2、 学生仔细听音乐。
(提问:这两首曲子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你能听出来吗?)
八、配乐朗诵,加深印象。
学生集体朗诵。
九、课堂小结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4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新课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感情。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苏轼,北宋中期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使,写此诗时年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弟分别达七年之久,无缘相见,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心情抑郁写下此词。
2、学情分析
本班初三的学生,而且从初一开始我就侧重对学生进行古诗文的朗读积累的训练,学生对古诗已有一定的积累,朗读技巧也有掌握。学生已获得一些读词的体验,对词中常见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联想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其联想和想象能力。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学生的朗读、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共同鉴赏
3、引导学生走进苏轼,体会他豪放的词风,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
1、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难点:
1、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
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四、设计思路
1、由学生过中秋的活动,引出中秋佳节的习俗、然后引到描写月亮的诗歌,引入到本课中秋诗词教学内容
2、让音乐绘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3、朗读。词曲的朗诵和背诵是认识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
4、学法指导:教师点拨,学生勤于思考,自主鉴赏
五、教学方案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中秋佳节,脸上还洋溢着中秋与亲人团聚的喜悦,那么我们中秋节都参与了哪些活动呢?(学生随意回答)中秋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是我们的传统习俗,中秋节是个月圆人圆的日子。大家能说出我们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歌?(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平时对诗歌的积累很好,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中秋的诗词《水调歌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既然如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千古绝唱”,来领略苏轼笔下的中秋的味道。
二、掌握作者?
学生自由说然后统一屏幕出示写作背景
三、听读课文、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屏幕出示课文听读后,学生明确诵读诗词的要求。屏幕出示明确朗读要求学生自由诵读、学生泛读、小组朗读四、初步感知?
明确结构本词词共分几部分?正文前的小字是小序,交代了写作的原因背景正文部分有两部分,词的特点:上阕、下阕(上片、下片)文中有个字和这个字很相似阙下面我们五个小组合作朗读这首词。1组小序,2、3组上阕,4、5组下阕五、抓住语句?感受画面朗读这首词,你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从哪里发现的?找出相应的句子师: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生1:我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读出了这样一幅画面: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生2:我从“把酒问青天”读出了诗人端着酒杯喝酒问天的画面师: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是端着酒杯?生2:从“把酒”上,把是“端起”的意思师:不错除此外,你还可以读出怎样一幅画面?
生3:从““起舞弄清影””可以读出,词人在月下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的影子。
六、还原背景,感受人物师:
大家把感受到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个画面在这么一个有月的晚上,词中的人又在干什么呢?你可以找出相关的动词.找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读思考,找动词
生:“欲乘”“归去”“恐”“起舞”“弄”
师:词人“欲乘风归去”,想要到归到哪里去?
生:琼楼玉宇
师:也就是说词人将自己的归宿定位在天上,但是他当时的心理又则那样那个呢?请大家在文本中寻找
生:“恐”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师:“胜”是什么意思呢?
生:承受、经受师、不能承担沉重的负担此时词人能做的是什么?
生:“起舞弄清影”师: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师:那是一种自我欣赏,一种自怜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的心理呢?
出示背景:(教师出示并解读苏轼的坎坷人生:既不惟荆(荆国公王安石)是师,也不惟温(温国公司马光)是随神宗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多处;哲宗时:废新法,信旧党,轼被召回,但与司马光意见不合,不同意尽废新法,而再次被贬以后新党再得势,他被远谪惠州,琼州;徽宗即位:苏轼被赦回,途中病死于常州,终年65岁写这首词时,苏轼政治失意,被贬在密州任太守)
师:大家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说说词中涉及的“高处”“琼楼玉宇”暗指什么?
生:皇宫、朝廷
师:是的,词人想要回到朝廷去,可是为什么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呢?请结合词人的坎坷人生回答
生:因为词人被朝廷一贬再贬,所以内心深处虽想回归朝廷但不免有“恐”,觉得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呢我们邀请一个学生,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朗读上阕
七、诵读品味,触摸情感
师:这是一个带着愁思的词人,这是一个怀着矛盾心理的被贬臣子;此时词人“起舞弄清影”,心情又如何呢?请从文本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语句邀请一同学朗读下阕,我们边听读边思考从下阕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词语。?生:此时诗人心情很难受,我从“照无眠”中读出词人现在“也不成眠”
师:此时月光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暗指诗人自己,也泛指那些政治上失意的人(板书难受、失意)面对这份难受与失意,诗人又是如何面对如何排遣呢?
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別时圆?”诗人继续把酒问天:“(月儿)你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师:这是一种指责,对月的指责啊!诗人将满腔愁绪倒向了月儿于是不禁发出深深的感慨,那是什么样的感慨呢?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生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速快而轻松)
生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调缓而慢,最后用降调并带拖音)
师:请问这里的“此事”指的是什么呢?
生: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师:句中的“全”应该如何理解呢?
生:成全
师:不错,也可以理解为“周全”,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诗人的感慨
生: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啊
师:词人由月联想到了人,月的圆缺是自然规律,人也师一样,由分别就会由相聚,分别之时也是将要相聚的开始,不要为分别悲伤,应当为将要相聚而充满希望、期待。作者几度被贬的经历,还能有这样的化悲伤为希望,这是什么胸怀啊?积极乐观、豁达、旷达的胸襟(学生回答)词到这里词人的情感达到最高潮了吗?
生:没有,最后的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看出词人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师:你理解这句子的内涵吗?
生:只希望人长长久久,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只希望”
生:“但愿”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呢?
生:共婵娟;“婵娟”这里指“月亮”
师:大家再能说几个类似的月亮的别名吗?
生1:玉兔
生2:玉盘
生3::嫦娥……
师:古诗词中月亮的别名很多,月亮总是与思念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古诗词中找出与此句意境一致的诗句吗?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多美的意境啊!请大家深情朗读最后两句,将其送给你最想送的人(学生朗诵)
八、回看板书教师总结
文章上阙望月写景,表达自己想回朝廷但又心怀恐惧的矛盾心情,下阙怀人抒情,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两部分采用了借景抒情,想象联想的写作手法,短短的词中流露出情感起伏变化,苦闷-向往、矛盾-自嘲-忧愤-豁达---祝愿。情感起伏变化。全诗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作者旷达的胸襟。再读此诗歌,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
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名句赏析、讨论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情景教学法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
学习方法:
1.朗读理解
2.小组合作
3.发挥想象
教学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词)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吗?(学生回答)那么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
二.初步感知: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画面
三.指导学生朗读:(诵词)
(1)教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
阙(que)琼(qing)绮(qi)胜(sheng)
(2)手打拍朗读、足踏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3)抽生读,配乐。
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
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
四.整体把握诗意(析词)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提供背景,学生参考助读资料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知道学生解读诗意
a.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b.上阙中哪两个字最能体会作者对明月的向往?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又是哪两个字把苏轼带回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体会作者感情起伏
c.下阙中由中秋圆月联想到什么?哪两个字最能突出月圆人不圆的忧伤情怀?又是哪两个字把笔锋一转,聊以宽慰,富有哲理?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怀?
d.上下阙的'联系何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作补充讲解
我欲何似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热爱人间身世之感
又恐
无眠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
难全
五.品诗
(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教师利用音乐烘托,多媒体画面激发兴趣,散文描述来激发学生想象,并带领学生进入意境
(2.)(学生活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自述眼前画面,师生互相补充完整
(3.)问: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那些词句上?
(学生活动)学生畅谈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总结:
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感觉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却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七.齐诵本词
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全诗高潮。
八.布置作业:
美好的诗词意境总能引发人们无穷的创造。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画一幅简笔画或编一段舞蹈或创造一幅书法作品或制作电脑动画。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读准字音,读出韵律,熟读成诵。
3、品味字句,研读赏析,掌握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4、理解苏轼,体会感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词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对词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基本鉴赏能力。因此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体验词的语言美感,获得进一步的语感熏陶,较为深入地理解作者借助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品析写作特点,激发学习词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字句,研读赏析。
难点:理解苏轼,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王菲演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配相关中秋画面。
1、导语:同学们,这首歌好听吗?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出自哪里吗?(引出课文)在众多留芳千古的咏月绝唱中,苏轼的《水调歌头》如一颗耀眼的明星,更为璀璨。今天,就让我们在这种唯美的图画意境和优美的音乐声中,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出示幻灯片,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学生先介绍,老师再作补充,后出示幻灯片。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书画上与黄庭坚、米芾、蔡囊并称“宋四家”。上学期曾学过苏轼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写作背景: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
(二)初读课文,感知情节
1、一读:生先齐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
2、二读:生配乐初试读,生生评价,师作小结。
3、老师配乐范读。
4、三读:生配乐再齐读。
(三)问题导读,精读课文
1、赏析词的上片。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中的“宫阙”具体指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该如何理解呢?
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所谓“人间”,是指什么呢?
④上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2、赏析词的下片。
①下片中哪些词语流露出作者思念亲人之苦?
②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③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3、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4、从这首词中,你又学到了什么呢?
(四)学生互动,解决问题
(采取分小组讨论最终交流汇报的形式进行)
(五)当堂训练,巩固成果
1、给加点字注音。
宫阙()朱阁()绮户()婵娟()
2、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片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片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六)(回顾本课堂所学内容)
教师小结:是啊,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心胸豁达、乐观积极的人。在苦闷矛盾中,问天问月问人生,最终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愿同学们的心灵永远像明月那样纯洁和美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七)拓展延伸
有关“月”的诗句
(八)齐诵全词(作业)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培养诵读的习惯,背诵这首词。
2、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秋月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检查预习
三、简介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弟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词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苏轼仕途失意被贬,心情抑郁。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四、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听课文录音,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2、研讨分析词的内容:结合注解,疏通文句。
3、思考讨论:
①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讨论概括: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②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讨论概括:实景:明月、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③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讨论概括: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4、小结
①文章结构
上阕望月(写景)借景抒情
下阕怀人(抒情)情景交融
②主题: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对亲人的思念。
五、诵读品味,领会诗情
1、配乐朗诵
2、体会诗情
六、发挥想象,再现情景
听歌曲,再现情景。
七、迁移
1、课后搜集有关“月”的古诗词。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赏析喜爱的咏月明句。
例子:这是一位同学对《静夜思》的赏析,请大家模仿它,说说你喜爱的咏月名句。
我爱这首诗的自然美,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给人一种朦胧美。我也爱这首诗真实的思乡情。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8
教学设想:
1、 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 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 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层次:
一、 朗读词文,整体感知;
二、 借月抒情,走进词境;
三、 名句重读,读懂词情;
四、 拓展体悟,读透词心。
一、教学导入
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啊,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二、诵读品味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
①解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赏析并诵读上阙中的前几句。(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②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
以“不关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应“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句的对话练习,来充分理解怀子由的离愁别绪。
③“兼”字告诉我们作者举杯对月,还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小序中没有介绍,下面老师也给大家读一次《水调歌头》,你从词中去发现。(配乐朗诵)
④赏析上阙,抓住“不知” “归去”读懂词人借月怀的内心祈愿,从 “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⑤作者是否一直陷入这样的幽愤与伤感中?从哪些词句中可读出来?(古难全;但愿)
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三、体悟拓展
1、出示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给大家。
比较诗句: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问:比较中发现了什么?
(有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原来《水调歌头》的问月、舞月、愿月是从“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诗中继承而来,借月亮来抒怀的词作中它确是属于顶峰之作了。)
2、同学们,这让我想起评论家周啸天的一句话:“向上看一首诗的继承,可知推陈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诗的影响,则可见其衣被百代之力。”词中的更妙处且不论说,就来看看它衣被百代之力。”衣被百代中的被是动词,该读披,披及的意思,换一个成语就是——流芳百世的魅力。想过它为什么会有流芳百世的魅力吗?
(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一位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3、评述中接着还有一句“好的作品,往往在一个或几个方面给后世之人以启发。”
这就是说好的作品能让我们更好更多地读出自己所思所悟的东西。
(借余光中的诗句脱化一下,来对名句说出你的味道与理解……)
师:点拨长久与婵娟
千年后你的一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
挑起回音袅袅…… 我明白
4、词读到现在,你肯定相信一种评价了——清代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能背诵就更好了。(配乐朗诵)
四、结束语: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课,同学们再见!
教学后记:
课前我让学生先预习课文,查阅相关的'资料,并且先找王菲的《水调歌头》这首歌曲听。课上,我按我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欣赏歌曲——引出词作者苏轼(学生展示预习情况)——导入新课《水调歌头》——理解词牌——介绍写作背景——预习检测——(听读课文)朗读课文——自主探究、疏通文意——小组研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背诵课文——课堂检测。由于预习比较充分,学生发言介绍作者、朗读、理解词义等方面都表现比较好。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同学们轻松应对,圆满完成了教学内容。这节课总的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读书、回答问题、背书都比较大胆。但通过检测,我发现学生会说并不代表会写,问题百出,比如:有的学生把“矛盾”的“矛”写成了“予”,把“婵娟”的“婵”写成了“蝉”,把“古难全”中的“古”写成了“故”等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得到的启示是:
一、教师备课必须充分,扎实。教师备课不仅要熟悉新课标的要求,更要钻研教材,多翻阅资料更要备学生,掌握学生的实际。因为,教师所备的内容不完全是为了让学生明白,重要的是教师对教材内容要吃透、吃准,有的放矢,这样,教师自己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轻松应对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
二、多给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教材或资料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因为现在的资料,包括教材和教参,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就不难发现,问题相当多。教师鼓励学生用怀疑的精神去阅读资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
三、要重视学生的默写。现在的学生,你让他说,他会说的头头是道;你让他读,这也不是多么难的事。但是,如果你让他默写,那就说不准了。因此,对学生加强默写训练很有必要。只有让学生多写多练,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词义。
2、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3、培养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学会善于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
【重点】
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难点】
培养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中国人是喜欢月亮的,特别是十五的圆月,因为圆月常常和团圆、圆满联系在一起。但并非事事可以圆满,穿越千年时空,北宋大词人苏轼在中秋之夜万家团圆之时,面对一轮圆月,生发了别样的人生感悟。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走进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作者简介
哪位同学谈谈你所了解的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学家,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词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表现为题材新、形式新、风格新,具有豪壮、雄浑的风格,使宋代词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南宋辛弃疾等人继承并发展其词风,形成豪放词派。有《东坡全集》等。
三、初读诗词,理解词义
1.请听名家朗读,并圈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注意划分朗读节奏。(听完后解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词作的情味。
3.小组合作,了解词作的大意,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四、精读诗词,体悟情感
1.齐读小序:从小序看这是个怎样的夜晚?词前写这个小序有什么作用?从小序中你还发现了什么?(导入背景)
背景链接:
这首词作于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苏轼在密州时。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一求兄弟多多聚会。1074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其弟弟在数百里外的山东济南)。公元1076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兄弟分别已有七年。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2.中秋之夜词人有何表现呢?请再读全词(包含小序),圈画出体现词人行为的词语,并用四到六字词语加以概括。
提示:语言简洁,力求诗意。
中秋欢饮醉→把酒问青天→欲归又恐寒→人间弄清影→辗转却无眠→祈愿共婵娟。
3.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讨词人每个行为阶段的不同心境。
具体要求:每组任选一个阶段,参考示例,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词人心境。利用折线图,画出词人情感的'变化。
学生合作讨论,老师引导作结。
高亢激昂—徘徊矛盾—通达热烈—抑郁惆怅—豁达通透—乐观超越。
4.词人出发点始于中秋夜怀念兄弟,终结点却达到了一个非常人能及的人生境界(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美好祝愿)。这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五、拓展延伸
和词人一样,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也会遇到许多的不如意,学了这首词,你有哪些启发?
老师小结:如此优秀的作品,用再多的语言也难以诉尽它的美好,让我们用音乐再次演绎这首千古名词(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在优美的歌声中结束本节课。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0
教学要点
1.掌握《水调歌头·游泳》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理解句意,概括此词的中心。
3.理解本词中的想象,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4.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词。
教学过程
1.检查上节作业。
①背诵《沁园春·长沙》。
②朗读《水调歌头·游泳》,正音。
2.导入
①此词写于1956年,时值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顺利发展之时,武汉长江大桥正加紧施工,全面开发长江的规划正在制定,作者看到大好的发展形势兴致很高,心情欢快,短短几天三次畅游长江。试与1927年所作《菩萨蛮·黄鹤楼》相较,“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一个“锁”字,写出心情的沉重。此词亦写同一地点,却是“极目楚天舒”,一个“舒”字,写出心情开朗。这正是知人论世才能懂词。
②此词联想巧妙,想象丰富,但都与题目“游泳”相关涉。因此要求同学们读诗词时一定要注意题目。游泳离不开水,这首词中所描写的游泳地点是长江,所写的景物,所联想到的典故神话自然都应与江水有关。
3.分析词句理解内容。
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写作者的行踪。
提问:为什么不说“才留长沙步,又到武昌行”?为什么不说“才饮长沙酒,又食武昌豆”?(诗要用形象思维,不宜直说。诗又要有合乎逻辑的思路,题目是游泳,就要与“水”有关,因此“长沙水”“武昌鱼”均入诗中)
讲解:作者当年视察大江南北,兴致很高,行迹匆匆,这由“才……又……”可知。这种乐观开朗的心境是全词之主调。
②“万里长江横渡……今日得宽余”正面描绘作者畅游长江时的感受。
提问:作者游于长江时的感受如何?从哪些词语表现出来?(心胸开阔、豪迈自信)
讲解:作者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在开阔的江面上游泳,十分欢快,十分惬意。一个“楚天舒”,的“舒”,从侧面写出心中之舒畅开朗;“得宽余”,则从正面写出心中的舒展与自在。长江风大浪急,但却“胜似闲庭信步”,多么从容,多么豪迈!从中透露了建国伊始,祖国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
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巧用典故以抒写诗人之志。
提问:孔子的语录流传后世很多,为什么作者偏偏想到这句话呢?(题目既是“游泳”,必须与“水”相关才可入诗。孔子面对江水一去不复返而生感叹,正好与眼下滔滔而去的长江之水相贴近)
讲解:作者联想到孔子面对河水而发浩叹是十分自然的,这中间的媒介物即是“水”。但作者的用意却又有新的内容。孔子在发感概,时间一去不返,作者在这里进一步表明,正因为时间宝贵,所以应该抓紧大好时机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是无可奈何的叹息,而是只争朝夕的激励。同时,这个典故亦为过渡到了阕做了准备。
④“风樯动……天堑变通途。”写出长江大桥的建设,气势宏伟,速度惊人。
讲解:这是写正在建设中的长江大桥图景,“动”“静”“起”“飞”“变”一连串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不但写出游于长江之所见,而且展现了祖国建设的巨大变化与建设的迅速。这正是建国伊始,整个经济建设大好形势的缩影。
⑤“更立西江石壁……当惊世界殊”展望长江开发建设的美好前景,充满自豪之情。
提问:词中说要进一步开发改造长江之水,那是怎样的一个规划?有什么特点?(大坝十分坚固——石壁,将上游的水蓄积起来——截断巫山云雨,水库的位置很高——高峡出平湖)
讲解:这是写设想中的全面建设开发长江资源的蓝图。开发长江,利用水利资源是几代人的梦想,只有江山回到人民的手中,这一梦想才有可能实现。作者对词语颇有推敲,使之富有诗味儿,不说大坝而说“石壁”;不说上游流水,而说:“巫山云雨”;不说高山水库,而说“高峡出平湖”。用语典雅合体,更富有艺术之美感。这里又有一个神话联想——巫山神女的故事,那是因为巫山在长江上游,由武汉沿长江上溯,自然可达巫山,既到得巫山,便自然想到神女峰及其名称来历。因此,词的最后一句便巧借神女之传说,设想神女如果活到今天,也该会惊叹于世间的巨大变化。可以说是自然贴切,意味深长。这首词无疑抒发的是改造自然的宏大愿望和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赞美。
3.丰富而自然的联想与想象。
①提问:诗歌的生命在于联想和想象,没有联想和想象就没有诗了。请你从学过的诗歌中举一例,说明是怎样进行联想和想象的。(李白把两鬓斑白比喻成“秋霜”;陈毅把为革命牺牲做鬼雄,想象成“此去泉台招旧部”。
②讲解:想象要自然合理,要有依据,而不是胡思乱想。如《天上的街市》,由远远的街灯和天上的星星的相似为依据,便张开想象的翅膀:既然天上星星像街灯,那必然也有街市;既然有街市,必有珍奇的物品;既然有物品出售,那必然也会有顾客光临;那顾客当中就会有牛郎织女,他们在天街上闲游;那颗一闪滑划去的流星,那就是他们提着的灯笼……这样由近及远,由人间到天上,由现实到神话,依次联想,轨迹清晰,自然合理。由此看来,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中的两处联想,也不是随意而为的,而是作者根据中心的需要,从“游泳”的题目出发,切合了作者的诗情。因此,无论是成语典故,还是神话传说,都自然而贴切。
4.课上练习:阅读下面这首题为《相思》的诗,谈一谈它是怎样展开联想的?其联想的依据是什么?
5.作业:背诵两首词。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有关常识;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重点词句含义;
3探寻人生哲理学习超然豁达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
4熟读成诵。
学习重点:
①学习目标4
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难点:
词的意境及思想感情
学法引导:
了解背景→想象意境→感悟思想→深情诵读→探寻哲理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收集信息:苏轼重要经历、写作背景。
二、自读课文两遍,注意读准下列词语及句子:
宫阙(que)绮户(qi)朱阁(ge)______婵娟(chan)琼楼(qiong)不胜寒(sheng)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三、总结阅读效果,在此基础上品读文章(揣摩语句、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心情)。
有感情诵读两遍,然后在组内展示比读,评出朗读最有韵味,最有感情的一位同学在全班展示。
四、心灵体验—转变角色、走进情境、感悟思想:以苏轼的身份,用第一人称叙述此情此景交流读书心得:
展示交流
一、播放《春江花月夜》曲,学生展示读:①学生单人配乐朗读,学生点评,教师点拨(语速,语调,重音)。
②男生配乐读上阙,女生配乐读下阙。
二、由背景介绍到文章解析:
1、以苏轼自述的方式有感情地描述情景
2、解释重点词义:
达旦把酒不胜何似何事婵娟
3、概括词主要内容,从词句中探寻作者思想感情。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5、背诵此篇
三、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最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圆满的生活;月光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寄托了人类多少美好的理想和憧憬。当你在一个恬静的夜晚,仰望明月,你会联想到什么呢?请你放飞思维、以“月亮”为话题进行作品展示:
①借月抒怀的诗篇
②借月抒怀的歌曲
③画一幅画,体现一种意境
④说一段优美有哲理的话体现一种思想
四、学习心得: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
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课型:
新授
教法:
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
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
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责月-怀人。(抒情)
(3)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2、与作者对话
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3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在学习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个测评。)
二:前提测评
①请一位同学回答。
②范读(点击开关)。
③学生齐读。
(下面,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提示和结合课本的注解,进一步认识苏东坡,并且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三: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好,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四:朗读训练
①播放一遍。
②学生齐读。
(让我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思考讨论。)
五:思考讨论
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①讲解联想的定义。
②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答案:明亮
③讲解想象的定义。
④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从天河现水牛图创造出牛郎织女图。
(好,老师已经把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化成了五道思考题,同学们互相讨论,等会儿老师将会请同学们回答。)
(一)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二)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①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上阕----望月(写景)
②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下阕----怀人(抒情)
③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五)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六:能力训练
1、看了图一,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请看图二,说说自己的联想。)
2、看图三,发挥你的想象力。(学生自由回答)
(请看图四,展开想象。)
----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今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同样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七:音乐欣赏
①播放一次。
②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提醒:歌词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有别于课本的何事偏向别时圆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缘故。)
(让我们进入到下一环节,通过导学达标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八:导学达标
(一)词前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二)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三)怀子由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联想:菏叶上的水珠象(滚动的玻璃珠等)。
(五)想象:看到此图,我想到……
(让学生自由发挥或让他们课后思考。)
九:归纳小结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作业布置
(一)背诵这首词。
(二)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注释,通过质颖,小组互动学习,了解本词的内容。
2、训练联想力和想像力。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徐老师以前教你们唱过的一首词,是哪首?
生:《虞美人》
师:作者是谁?
生:李煜
师: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来唱这首《虞美人》,好吗?
师生齐唱《虞美人》后
师:李煜的这首《虞美人》是属于婉约派的词,写出了他由一代国君到阶下之囚的无限忧愁感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豪放派代表苏轼写的一首词《水调歌头》。
(欣赏《水调歌头》的音乐,媒体演示)
师:苏轼是一个文学作家,我们以前读过他的几首诗词,同学们能背一两首吗?
生:背《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 检查预习
师:《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清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谁能介绍一下苏轼?
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生:他是眉山人。
生: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生: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那代表了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
生:北宋书画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师:这代表了他在书画方面的造诣。
生:苏轼生于1037-1101年,21岁中进士。
师:你对他了解得真详细。的确,他在词的方面造诣极高,看来,大家通过预习,已经了解了苏轼的许多文学成就。虽然他的文学造诣很高,但是他的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曾多次贬官,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他在贬官时所作,而且当时他与他弟弟已有七年没见。
三、 自由读课文,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理解词的大意。
师:这首词是古往今来最为著名的中秋词,就词的内容来说,有一定难度。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但愿人长久》一文,就这首词的大致意思讨论一下,讨论中的疑问等会在大组交流中提出来,并且在讨论过程中,告诉同组的人,你最喜欢那句词句,为什么?好,下面请以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
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教师来回巡视,并参与学生讨论)
师:(看讨论时间差不多了)下面我们就进行大组交流。
生: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没有人举手,表示理解都有难度)
师:作者自比神仙,一个“欲”,一个“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宫殿,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舍,所以打消念头。表现作者的矛盾心理。
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这句写出了他对着自己的影子翩翩起舞,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时孤独心情,何似在人间的意思是不如在人间,表现诗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生:因为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认为这里“何似在人间”,还有对现今的生活的满足,安于现状。
师:这两位同学回答的不错,还能结合词的创作背景来理解。
生:我要介绍一下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认为这句话是表现作者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的。师提示:这首词的确是表达苏轼在中秋之夜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是这句话是否就传达了这个意思?
生:我觉得不是,因为《但愿人长久》一文中已经有所提示,这句话是表达作者心里的宽慰之情。
师:对,我同意他的观点,因为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发生变化的。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是表现作者对月亮的埋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与弟弟天各一方的遗憾和无奈。所以他用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这一自然的普通规律来自我安慰,自我释怀。这种胸怀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生:我认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是表现诗人在中秋节饮酒时的发问,表现作者愁苦心情。
师:愁苦吗?这句话的意思是明月是什么时候就有的,我端起酒杯来问苍天。在这里作者把天想象成能与之对话的对象,他不把天看成是高于自己的、主宰一切的神圣,应该说表现苏轼的豪放与浪漫。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一句表现作者的一种美好的祝愿。祝愿兄弟俩的情谊开长地久,同时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弟弟的思念之情。
师:那么这里的人指谁?
生:弟弟。
师:能不能指天下人?
生:想了一下后说:也可以。
师:所以这句话不仅表示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而且能推而广之,表示对天下所有与自己有类似情况的人一种良好祝愿。
生:我喜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因为这句话是写景句,表现作者因为思念而心绪不宁,辗转难眠的情景。
师:好。大家刚刚很积极参与到了我们的课堂讨论中,我想通过讨论,大家一定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理解。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夜思念弟弟而作,把兄弟之情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进行了深层次的思
考。下面我们一起来再读一遍。
生:齐读。
四、根据语境填写词句
师:同学们,我们读前人的古诗词文,一方面是为了增加我们的文化积淀,感悟前人在古诗词文中的意韵,感受古人的遣词造句;另一方面,我们背诵积累的目的在于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我们所积累的古诗文,增加文章的语言色彩,并为自己文章的中心所服务。下面我们来看几个语段,请同学们根据语境,填入《水调歌头》中的词句,并思考概括这样的'词句可用于怎样的语境中。(发下讲义,学生读读议议,开始练习)
语段一:
李意民还是那样,有极度的表现欲,只见他将袖子捋得老高,端起啤酒瓶:
“哥们,来,干了它,虽说我们已经五六年没见了,但我仍时常怀念当年我们“x”的豪情与浪漫。”
说完他咕咚咕咚三口并作二口地将一杯啤酒喝了下去。
(摘自李晓羊《友情》)
语段二:
我将去送姚烨,三年来日夜相伴的感情,一年后将被她带到美国去,虽然三年前我已经知道终会有这么一天的,但觉得不会来得这么快,走进侯机亭,才真切地感受到分别在即,也明白“x”,然而眼泪最终还是背叛了我自己。
语段三:
今天是农历十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湛蓝的天空中“皎皎空中孤月轮”。白天发生的事仍然历历在目,一个人躺在床上,只要闭上眼睛,眼前就会展现她那苍老蹒跚的身影,月光从东窗移向了前窗,复而又移向西窗,此时此刻,我才感受到了苏轼那“x”的那份辗转反侧。
五、这首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想像
月圆(天上)——人圆(人间)联想
六、提供几幅形色各异的云彩图,让学生想像。
七、小结“词”。词是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一种韵文。在唐五代时称曲子词。曲指的是音乐,词指的是文辞,词与曲二者本来不分离,至宋代,词与曲分离开来,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但仍然可以配乐吟唱。词有词牌,即乐调,如《水调歌头》就是词所配的乐调。古人多以吟唱的方式读词。
八、多媒体播放歌曲《水调歌头》,提出背诵要求。(提名试背、师生齐背)
九、布置作业
以“遥望夏夜的星空,我浮想联翩……”开头,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上阕望月(写景)情借
明月酒青天风清影“我”(实写)景景
宫阙琼楼玉宇(虚写)交抒
下阕怀人(抒情)融情
乐观旷达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想像
月圆(天上)人圆(人间)联想
教后感:
1、纵导:得意于随意
为了让学生真正主动地自得词中之意,我始终把自己定位于学生探索队伍中的随员角色。其引导多是随学生之意的商量、探讨,随课文之意的设疑、设境。
2、横拓:生发于随文
开放性的语文教学要求教者凭借教材载体,给学生以更多的知识信息和思维、表达、创新等能力训练的机会。为此我特别注意在“纵导”中随意、随机的横向拓展。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5
一、导入
1、齐背《渔家傲》。
2、月,是一个充满感情和感动的意象,借月抒情的诗很多,你能说出几句吗?
参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二、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开创了豪放派词的先河,并精通棋琴书画,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字子由)被世人称为“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遭受贬谪,经历十分坎坷,与此同时与他弟弟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三、诵读
1、听范读,并进行朗读指导。
2、自由朗读。
3、齐读。
四、初步感知,理解诗意
1、解题: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翻译全词
参考:
明月什么时候才有呢?我举着酒杯仰问青天。不知天宫中今晚又是哪一年?我真想驾乘着长风回到月宫,又怕那美玉砌成的宫殿,太高太寒冷了,让人禁受不了。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人摇动,那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好呢?
月亮照过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着失眠的人。月亮对人世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变圆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只希望亲人能健康长寿,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月色。
五、赏析语句
(一)序言
提问:从词的序言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中秋”是作词的时间,“兼怀子由”是作词的目的。
(二)赏析词句
1、分别概括词的上阙和下阙的内容。
明确:
上阙:对月饮酒,在天上与人间之间徘徊。
下阙: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
2、在词作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美好祝愿。
3、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明确:
把酒问月,引出思念。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无眠”:因思念而难以成眠。
“何事长向别时圆”,从月圆想到人圆,再想到分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渴望团圆。
4、除了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词人还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
联系背景: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后还是被贬黄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
明确: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5、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他政治上的失意?
明确:“我欲乘风归去”
6、那作者是不是要远离官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不是,苏轼借助月亮表达了分充满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政治环境。所以说苏轼这首词中月亮代表了两种情感:思念和失意。
六、拓展阅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词。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亲人——思念
政治——失意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6
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11-13
教学设计07-13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6-01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6
苯的教学设计10-26
教学设计模板10-16
《变废为宝》教学设计11-17
《春》教学设计11-15
《运算》教学设计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