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案_2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三峡 教案

管理员

摘要:

《三峡》教案模板合集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峡》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三峡》教案……

《三峡》教案模板合集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峡》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峡》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和理解文意。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品味语言。

  4.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感受三峡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

  积累实词、品味语言、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两个句子。

  2.品味语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长江,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四川盆地东缘冲开崇山峻岭,奇路奔流形成雄奇壮丽,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欣赏“三峡风光”(多媒体展示),观察山与水的特点,说说你的感受。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00年前的三峡。

  二、郦道元和《水经注》

  郦道元是一个忠于国家/忠心耿耿的人。汝南王元悦趁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做关右大使,被拒.途中,萧宝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

  郦道元是一个治学求真的人。他收集大量资料引书437种,辑录了碑刻350种左右,采录了不少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并分析研究,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根溯源。

  (学生根据故事评价郦道元其人)

  《水经注》:1.是对《水经》的注释,注:解释说明。

  2.《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还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以上内容幻灯展示。)

  让我们怀着对郦道元的崇敬之情来读《三峡》。

  三、朗读训练

  1.根据多媒体上的字音提示,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2.教师范读,生听、注意哪些地方的断句和你读得不同?

  A.清/荣/峻/茂

  (单音词,一个字等于一个词,甚至等于一个句子的含义)

  B.沿/溯/阻绝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三峡》语言的特点,简洁.语言简洁,表意十分丰富,郦道元不愧为擅写山水的大家。

  3.学生练读

  规则:不读破词义,不读断韵味。

  4.指名读课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小组合作)

  1.不会译的、拿不准的、有疑问的写在黑板上,或请老师帮写在黑板上。

  2.全班讨论解疑。

  实词积累:阙、沿溯、襄陵、疾、绝谳、飞漱、属引、传响

  难解词义:峡:两山这间从水 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

  悬泉:从山上流下的山泉,小的叫悬泉,大的叫瀑布。

  (提示:借助注释加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重点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即“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为一句,既精简了字词,又保持了愿意)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回清波,绿潭映倒影)

  师总结:两句均为合叙句。

  五、思考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其间千二百里”如何翻译?这个问题可由学生提出,注意注释3的提示。

  第二课时

  一、释题导入

  指名解释“峡”字及“三峡”两字的含义。

  二、理清结构

  1.指名读课文,其它学生思考:本文写了三峡的哪些景?(山、夏水、春冬景、秋景)

  2.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山”、“水”、“春冬景”、“秋景”特点的词?

  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用简练的字概括:连、高、峻、奇。

  师:山高峡窄,这就是著名的景观“一线天”。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山的高峻与雄奇。

  水:急语速略快,读出水的雄浑急速。

  春冬:趣音色富于变化,读出山水之美,山水动静之趣。

  秋:凄语调哀婉低沉,突出其凄厉。

  情由境生,秋的清幽,猿鸣使人备感伤心。

  学生总结出一条,我就趁热打铁,让他们把自己的理解变成声音。

  读出来,边思边读,加深体会,升华主旨。当然,学生读不到位的,教师示范,指导学生去休会,尤其是春冬之趣一段,较难)

  三、品味语言

  多媒体提示:1.从描写角度:正面与侧面动态与静态。从声、色方面等到多角度品析作者写山水的高明。

  例如写山的正面: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障 隐天蔽日

  侧面: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也可以说从哪个词或哪一处景能打动你?例如“飞漱”飞流冲刷,具有动态美。

  小结:三峡四季之景,了解如此全面,描写却又如此细腻,可见郦道元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才给我们留下一个1500年前美丽而又神奇的三峡。让我们和郦道元一样怀着一颗爱国之心,陶醉在祖国河山的美之中。

  四、拓展:多媒体:让学生们下课到网上了解“三峡悬棺”“三峡工程”和“今日三峡的景色”等内容,把课堂的余趣延伸到课外。

  教学反思:

  一、朗读

  朗读是易于记住字形和字音,默读易于理解,记住字的义,读的多了,一些经典的散文、诗歌、片断也会背了。每拿到一篇课文,我总会先大声朗读几遍,每次上语文课我都会或多或少读上一段;我的学生都很喜欢朗读,也能大声大胆地朗读。读是有魅力的,或充满感情,或清晰流利,或有激情和震撼力,读得多了,即使最枯燥的议论文和说明文,也能让最调皮的学生常常目不转睛的陶醉于我的'朗读中。

  我在语文课上读的特别多,我特别讲究读出韵味,我常常设计出不同形式的读、设计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尝试读不同风格的作品,读帮助我提高了文素养,也使我在语文课上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眼、口、心。

  二、研究作者和时代背景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人文,文亦离不开人,毕竟是人的文吧!很多作家都具有高尚的人格,他们的故事和经历本身人格的感召,可获得精神的升华。借助作者的资料和时代背景来解读文本,我在《听潮》,《右溪记》,《小石潭记》,《故乡》等课文中得到成功的尝试,学生对主旨的理解更深刻,古人高尚的人格慢慢渗入到他们的灵魂中,“知世论人”,“知人论文”这种解读文本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使他们对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有了正确的方向。

  三、课上生成的一个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

  “其间千二百里”如何翻译?

  课文注释3告诉我们,古代“里”这个单位比现在的“公里”和“里”小得多。“自三峡七百里”其实相当于现在的两百公里左右。我们是按现在的“里”或“公里”来翻译,还是按古代的“里”的单位来翻译呢?

  有的同学认为要换算,也有的同学认为不换算,在全文翻译结尾做一个注释就可以了。例注1:当时的七百里,相当于现在的两百公里左右。

  本来,我是赞同翻译时,换算成现在“里”的单位的。听学生做注释一说,觉得妙极,真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呀!

《三峡》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氛围,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三峡的奇丽风光、新建的三峡工程及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配乐朗读。

  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了诗的美妙,也领略了景的秀美。面对三峡,你想说些什么吗?

  2、介绍作者,导入课题

  导语:我国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亲自考察全国的水系后,写下了《水经注》,《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郦道元的《三峡》,感受一下这位见多识广的地理学家为我描述的1400多年前的三峡景观。(板书:27、三峡 郦道元)

  ①通过展现三峡美景和雄伟的三峡工程,让学生获得直观的知识,调动学生情感。

  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研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把握结构美

  1、学生听朗读,看风景,领略山水之美。

  课件: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屏幕上显示与课文各段内容同步的三峡风景。

  2、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想一想:课文介绍了三峡的哪些情况?各有什么特点?(相机板书)

  ①依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通过看风景和听录音,创设与课文相应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对这篇较难懂的文言文有了感性的认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②学生已有了前一个单元的文言文的基础,所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及相关资料,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③领悟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的结构特点。从而整体把握课文。

  (二)推敲字词,体会语言美

  1、自主探究,品味语言。

  ①再读课文,想想:《三峡》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自然景观的?

  明确: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隐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上涨,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还用对比烘托出水流湍急;春冬之时,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怪柏悬泉,还以“素”“绿”“清”“影”等表现色彩的美;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等表现悲凉情感的文字。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②把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抄下来,同时写上鉴赏性的文字。(体会用词简洁精当。)

  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3、小组代表在全班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质疑,教师组织点拔、引导。

  ①以上教学环节,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索其艺术特色,对文中难懂的字词进行推敲。这些过程既是阅读积累文言词语,也是训练学生语感,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过程。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案四-八年级语文教案

  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③在新课标中,教师只是个解难释疑者,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阅读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帮助者。这个程序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三)美读,感受情感美

  1、学生讨论诗歌的.朗读基调,四个自然段的语调、语速情感的变化。(第二自然段速度要快,突出水流湍急;第四自然段则是悲凉的情调;其余是欣赏性的读。)

  2、配乐朗诵。

  3、把自己当作郦道元,感受他面对三峡时的情怀,在音乐中自由背诵全诗。

  ①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的形式多样化,使学生想读、乐读,从而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情感的共鸣。

  三、虚拟剧场,试做导游

  1、让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长江三峡雄伟壮丽景观。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介绍春、夏、秋、冬中风格迥异的三峡四季风光。

  2、各组交流课前收集的三峡风光、三峡工程或与三峡有关的传说、故事等资料,并设计好本组的导游词。

  3、学生讲述,屏幕上播放相应的三峡景观。

  让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三峡四季的景观,既能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四、课外拓展

  1、从网上查阅有关三峡旅游及大坝资料,对长江三峡有个全面的了解。

  2、将本文与刘大杰的《巴东三峡》相对照,体会记叙文与游记的区别。

  ①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

  ②通过对比阅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课外延伸。

《三峡》教案 篇3

  一、文章内容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三、语音

  略无阙处(quē)重岩叠嶂(zhàng)不见曦月(xī)沿溯阻绝(sù)素湍绿潭(tuān)绝巘多生怪柏(yǎn)飞漱其间(shù)属引凄异(zhǔ)

  四、通假字

  1、略无阙处(阙通缺)

  五、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六、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林寒涧肃(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七、一词多义

  1绝

  沿溯阻绝(隔绝)

  哀转久绝(消失)

  2、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八、重点词语解释

  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

  2、或王命急宣(或:有时)

  3、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

  4、良多趣味(良:很)

  5、属引凄异(属:连接)

  6、不见曦月(曦:阳光或日光)

  九、特殊句式

  十、朗读节奏

  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帝城》

  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写三峡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9、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从视觉角度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1、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2、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3、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4、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轻风,(仍然)不认为快。

  2、回清倒影

  回旋的清波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绝巘多生怪柏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峡谷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7、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子夜时分,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2、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3、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异。

  4、本文的中心是: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

  5、作者先写夏季景色的目的是:首先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和蓬勃的活力。

  6、为什么后写秋天?

  目的在于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秋思的风致。

  7、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8、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9、作者写三峡秋景什么最突出:猿啸

  10、本文写凄异哀转的猿声的目的是:使哀愁和悲秋融为一体。

  11、渔歌使用的修辞方法是引用,其作用是强调、渲染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悲愁。

  12、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13、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14、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鬼谲的山水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

  15、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主要根据三峡江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

  1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表达了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十四、开放性试题

  1、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选出下面不是写'水清'的一项()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三峡》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用简洁语言描绘景物特征

  3、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自修阶段)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嶂隐蔽晨曦襄上溯御湍揣喘潭漱口峻竣浚骏茂盛元旦山涧属引凄凉衣裳巫峡重叠疾风鸣叫朝

  [2]查找资料,解释词句。

  略无阙处叠嶂:重叠的山峰。自非:假如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阳光。襄:上。

  陵:山丘。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阻隔不通(断)。哀转久绝:消失。或:有时。

  宣:宣布君主的诏谕。朝zhao:早晨。暮:晚上。虽:即使。奔:代快马。御:驾。疾:快。

  回清倒影:清波回旋,物影倒映。飞漱:飞流冲刷。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茂。

  (清澈;欣欣向荣;峻峭,山高而陡;茂盛。)良多:很多。旦:早晨。林寒涧肃:寒静,

  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肃穆。(寒峭:形容冷气逼人)啸:拉长声音叫。属引:连续不断。

  [3]试直译全文。

  参考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连山,简直没有空缺中断的地方。层层重叠的岩石和山峰,遮天蔽日,假如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季江水漫上山丘,顺流逆流都阻隔不通。有时帝王的命令紧急宣布,早晨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到达江陵,两地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轻风,也不如这样快。

  春冬季节,就是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清波回旋,物影倒映,高峻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特的柏树,悬泉和瀑布,飞流冲刷在山岩之间,山高水清,树木繁茂,确有很多趣味。

  每当初晴时分,霜后清晨,林间寒峭,山涧肃穆,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叫,连续不断,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最长,猿叫三声使人泪湿衣裳。”

  [4]或许你还不能自己把文章字字句句翻译准确,但相信你一定已经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通过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想象到了各段文字所描述的三峡风光,不妨把你头脑中的三峡用一段文字描述出来。也可完成课后练习一。

  课上导学(自助、自新阶段)

  [1]简介作品,导入课文

  《三峡》选自《》,作者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人,我国著名的____________家。

  《水经》是记述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课文节选的部分着重写了三峡的山势及四时的景色,文句简洁,意境优美,是《水经注》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

  [2]学生问答,教师解惑,了解内容。

  1、齐声朗读,师生问答,检查有注释和学过字词的掌握情况。

  2、逐段朗读,学生提问,学生答疑,对学生有疑惑之处进行引导明确。

  3、指名逐句直译全文。(看谁译得正确而且流畅)

  4、自选段落,速背比赛,(看谁背得多)

  [3]梳理层次,想象情境;

  1、 分别用一个词或短语概括各段所写的主要内容。A地形地势B夏景C春冬景色D秋景

  2、作者选取了哪一景物写三峡的地形地势的?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出三峡的雄伟气势。明确:山;连,高。

  3、 完成下表。说说你想象中的`三峡是什么样的?(可参照课前预习[4]和课后练习一)

  季节 所选时间 所选景物 景物特点 给人的____________感觉

  夏季 水涨之时 长江行舟 汹涌湍急日千里快 奔腾壮观水势磅礴

  春冬季节 风平浪静之时 急流深潭清波物影山峦柏树泉水瀑布 洁白素湍碧绿绿潭回旋回清倒映倒影极高绝献奇特怪柏高悬悬泉飞泻飞漱 水清清澈树荣繁茂山峻峻峭草茂茂盛如诗如画清幽宜人明朗闲静良多趣味

  秋季 初晴下霜的早晨 树林山涧高猿山谷 寒静肃穆长啸凄异空寂传响 悲凉凄清哀凉气氛令人感伤三声泪下

  [4]讨论交流,概括特点

  1、 作者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讨论交流。

  2、请概括文章描写景物的特点,写成一段话。

  [参考]作者构思精心,描写生动。

  本文主要写的是三峡的形势和景色。先写高山重叠,表现山势雄伟,这是全景;后分写四季景色。作者不循时序,先写夏季,浓墨于江水暴涨时的湍急,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再写春季和冬季,重彩于风平浪静时水清、树荣、山峻、草茂的画境,展现三峡清幽闲静的山光水色;最后写秋季,落笔于晴初霜旦之时的林寒涧肃、水少谷空,更添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渲染出峡区寒静肃穆,哀凉凄清、令人伤感的气氛。不难看出作者匠心独运,四时之景,各具特色,循环变幻,奇景迭出,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奇丽多彩的三峡山水图。

  具体描写手法多样,形象生动。开头大笔勾勒全景:山连,高到“略无缺处”;山高,高到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不见曦月”。这是三峡独有的自然景观,描写十分形象。写夏季江水之奔腾咆哮,放弃直接描写,而是虚拟一叶扁舟,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写路远、时短、行速衬托水流的汹涌与湍急。写春冬之清幽宜人、良多趣味,一连排出八个极富特色的山水景象,烘托出清荣峻茂的优美境界,让人应接不暇,如临其境。写秋景,作者先概括一般特征:林寒涧肃;然后紧紧抓住最具特色的“猿啸”极力加以渲染: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这不仅让人看到三峡凄清的景色,还让人听到凄异哀转的猿叫,勾起人们的悲秋之感。最后引用渔歌衬托三峡深秋的清幽寂静。

  郦道元地理学家的目光探寻自然,以文学家的心灵感受自然。因此,他笔下的山川草木不只有美的形色,而且带着几分灵气。他笔下的三峡就像一位魁伟的男子,有盛夏的热情奔放,春冬的俊逸和闲远,秋日的忧伤和啸叹,整个形象丰满而多情。

  [5]积累描绘山光水色的词语

  1、 本文语言极为精致洗练,请将下列词语积累到自己的资料本上。

  重岩叠嶂回清倒影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林寒涧肃高猿长啸空谷传响

  2、 简单说说它们的意思和使用环境。(看谁释得准、好)

  课后巩固(自立、自给)

  [1]课后作业:自由写作训练,可任选一题来做。

  1、 选一个季节描写三峡风光,整理到作业本上。

  2、 近不用上课,你一定常出去游玩,请将你看到的自然美景描写出来。

  [2]反馈练习:

  1、解释加点词的意义(10分)。良多趣味晴初霜旦

  略无缺处属引凄异哀转久绝绝多生怪柏沿溯阻绝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屠自后断其股

  2、翻译句子(2分)。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 回答下面的问题。(13分)

  (1)《三峡》中描写两岸悬崖陡峭雄伟险峻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峡》中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和“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分别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修辞方法。

  (4)《三峡》一文引用渔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5)《三峡》一文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

  (6)本文语言精致、洗练,用语俏丽、贴切。请选取文中一处做简要分析。(3分)

  示例:描写三峡春冬一段中,因为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饰“潭”。

《三峡》教案 篇5

  一、教学设想

  《三峡》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写了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练,思路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但由于是一篇文言文,刚上初一的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可能会有枯燥之感。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本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1.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文章的朗读、体味。

  二、教学步骤

  (一)谈话启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吧?你都到哪儿旅游过?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入新课。

  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引导)大家小小年纪,游览过的地方还真不少。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免费的旅游,去欣赏一下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好吗?

  (二)播放《三峡风光》光盘

  师:自古以来,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的诗文呢?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参与补充,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三峡是怎样一番景色。

  (三)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遇到困难时,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请教,也可以和老师交流。

  既摆出困难,又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师:大家刚才自己读的都不错,哪些同学能给全班同学读一读?

  可通过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体会文章精炼的语言,品味其中的意境。

  (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大家通过刚才的朗读,已经初步体会到了作者笔下描述的三峡的美,下面,我想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文中的内容,为游客编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对文中词句理解有障碍的小组,可以请其他组帮助,也可以与老师交流。

  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将比较枯燥的文言文翻译生动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在巡视过程当中,可视学生提问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重点和难点词句。如:“虽”、“属”、“两岸连山,略无阕处”、“清荣峻茂”等。

  2.各小组展示所编的导游词,教师视情况进行评点,学生推选出最佳小组。

  3.分析体会文章写景特点

  提问:大家刚才在写导游词的过程当中,是否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写景有什么特点?哪些句子是你认为写得最美的?能不能给大家分析一下?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写景顺序,如:按照景物先写山,后写水;按照季节由夏——春冬一秋。学生分析词句时,教师可伺机点拨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作特点)

  (五)再次播放《三峡风光》光盘

  让学生学习文中的手法描述自己在屏幕上所见到的景色,或谈谈观看风光片与读郦道元的《三峡》的不同感受。

  (六)布置作业

  1.写一段文字描述家乡的美景或你所游历过的山川名胜。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根据课文画一幅三峡风光图。

《三峡》教案 篇6

  总体设计:

  郦道元的这篇散文,富有诗情画意,布局自然,思路清晰,摇曳多姿,融情于景;要让学生用心体会,才能获得美的享受。教读第一课时,宜采用文言文教学的四步诵读法,通过朗读、理解、质疑、品析,进行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终收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分四个环节:1、导入;2、确定目标;3、分步诵读;4、反馈检测。

  第一环节:导语设计

  由《三峡》风光片导入课文的学习。

  设计依据: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用感官去施教是教学的金科玉律。所以本课在导入时采用生声情并茂的视频课件,创设了富有美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三峡优美的情境中,产生浓厚的读书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激发了强烈的学习动机。

  第二环节:确定学习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旧知和经验阅读的方法,由学生个体设计学习目标,然后教师删繁就简,总结归纳三维目标,板书。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山川的壮美,培养爱国的.深厚感情。

  设计依据: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由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与教师平等对话,体现了《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第三环节:实施文言文四步诵读法教学模式

  文言文四步诵读法:(投影)

  第一步: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第二步:解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第三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第四步:品读,品味语言,赏析靓点。

  这是我们初二语文组共同探索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下面是我对这一模式的处理:

  第一步: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实施步骤:1、学生自读;2、教师范读;3、提问朗读;4、全班齐读。

  设计依据: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读是掌握其内容的第一法宝,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本环节的设计凸显了学习目标。通过朗读体验,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培养语感。

  第二步:解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实施步骤:1、复习《文言文的翻译六法》

  ①对:即对译。②换:即替换。③留:即保留。

  ④删:即删略。⑤补:即补充。⑥调:即调换。

  2、学生按照翻译六法,细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资料独立翻译课文。

  3、小组交流,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可投影点拨)

  4、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5、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数字拔高即用书字梳理文言知识,归纳出几个通假字,几个异议词等。

  设计依据:本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它的设计是为了体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学中注重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理解内容,更学到了语文知识,达到语文课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第三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实施步骤:让学生精读课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说说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提出在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进而提炼主题。

  教师可准备几个问题:

  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处需要教师点拨(并板书归纳):

  本文主要写的是三峡的形势和景色。先写山后写水,写山抓住连绵、高峻的特点,表现山势雄伟,这是全景;后分写四季景色。作者不按时序,先写夏季,浓墨于江水暴涨时的湍急,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再写春冬季节,重彩于风平浪静时水清、树荣、山峻、草茂的画境,展现三峡的山光水色;最后写秋季,落笔于晴初霜旦时的林寒涧肃,更添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最后引用渔唱出了哀婉的猿声中渔人的悲凉心境,给人余音缭绕的感觉,如果说,前面所写的是风景的话,这声渔歌则表达了风情,歌衬托三峡深秋的清幽寂静,令人伤感的气氛,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设计依据: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提炼主题;同时体现《课标》要求,在解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独到的见解与体会,学会质疑,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步:品读:品味语言,赏析靓点。

  实施步骤:跳读课文,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读出来,并简要说明理由。

  教师提示学法:

  1.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品味语言。

  2.可以从表达方式、写景角度等方面欣赏文章独特的写景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充分进行读、说、品、议。本文靓点很多,不仅语言精美,还有独特的写景方法,教学中不求面面俱到,只要学生有所得,有自己的体验,即是收获。

  第四环节:小结与检测:

  设计意图:

  当堂检测教学效果,了解学生达标程度,为课后的查漏补缺提供依据。

  四.授课效果预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的朗读课文,正确的翻译课文,积累了重点地文言词语,学习了写景文章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从而领略了祖国山川的壮美与秀丽,激发了热爱祖国的热情。更主要的是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明显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峡》教案 篇7

  一.教材及学情的分析

  《三峡》是山水游记的杰作,郦道元用精妙纯熟的语言,形象逼真的描写,将长江三峡的壮丽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课文节选自《水经注· 江水》,编入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单元要求“注意了解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要求“背诵诗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其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在初一年级学生已学习了近十篇文言文,还阅读了一些课外文言短文,学生对文言知识和文言文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学习本课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篇幅短小,层次清楚,词义注释较具体,适合学生自主阅读。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第四学段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能“背诵”其中的优秀者。结合初二学生的文言基础,可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第一.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课文文字障碍,找出其中有积累价值的语汇充实自己的文言储备;

  第二.在熟读中理清思路,紧紧扣住课文内容,体会写景的妙处,摸索写景的方法;

  第三.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们多读,熟读以至背诵。因此,宜把“通过朗读以至背诵课文,积累材料,培养语感”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课文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绘,画面感强,动人心魄,因此“领悟三峡景物的特点,体会写景的妙处,做一点简要的分析”宜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二。课文综合运用多种景物描写的方法,课文第二部分的内部层次安排的意图,学生可能产生疑问,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及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读”,可采用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自由读等方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熟读成诵。学生学习小组讨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解决课文中比较艰深的字句。

  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可采用发现法,不求学生分析探究得面面俱到,只求在引导之下,学生能对写景的方法有所发现,对层次的安排意图有所领悟即可。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在学法上,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养成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等排除文字障碍、疏通文句的习惯。学习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品味文章的精彩语句。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认读感知

  首先要求学生畅读课文五分钟。可采用各种朗读形式,语速、语调可加以变化。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熟读成诵,增强语感。读要读得正确、通顺、流畅。基本要求是读音准确,不读破句;较高要求是注意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合宜。

  学生熟读后采用自读自译的方式阅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译。就文章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学生质疑,并尽量请学生说出译文,老师评讲。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第二步:品读探究

  学生继续诵读课文,教师出示阅读思考题,要求学生先根据思考题自己品读课文,独立思考,勾画出相应的语句并做一些简要的分析,然后小组交流学习所得。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读课文,以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下六个问题根据各人学力求得解决:

  (一)课文先总写三峡地貌特点,再分写三峡四季景色。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明确作者描写对象的主体。(思考要点:“峡”者,两山夹着的水道也。文章描绘的景物自然以“山”、“水”为主体,理解、读背这篇课文,自然也以“山”、“水”为线。)

  (二)请找出文章中描写“山”的语句,用“从……我们可以看出三峡的山……”的句式做一点简要的分析。(思考要点: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可以看出三峡的“山”夹江对峙、绵延不绝;从“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可以看出三峡的“山”高峻挺拔、雄伟壮丽;从“绝谳多生怪柏”可以看出三峡的“山”秀丽幽雅、郁郁葱葱……)

  文章除了直接描写“山”的语句,还有哪些地方也写到了三峡的山?(思考要点:“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写出三峡的“山”高耸陡峭,两岸的山离得很近。)

  (三)用分析三峡的“山”的方法,学生自己品读三峡的“水”,找出语句并做分析。(思考要点: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可以看出三峡的“水”水势浩大、水流湍急、水情险恶;从“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可以看出三峡的“水”清澈妩媚,摇曳多姿;从“悬泉瀑布,飞溯其间”可以看出飞流直下的“水”给夹江对峙的山崖增添了生机……)

  文章除了直接描写“水”的语句,还有哪些地方也写到了三峡的水?(思考要点:“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用夸张手法从侧面写出三峡的“水”水流疾速;“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船行之快,也从侧面写出三峡的“水”流速之快。)

  (四)山,雄浑苍凉,充满阳刚之气;水,浩荡奔涌,蕴涵阴柔之美。我们面对平面的文字,眼前却涌现出生动的画面,这与作者写景手法的高妙分不开。我们一同来探讨课文写景的方法,从中获得有益的'经验。

  (思考要点:写“山”和“水”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夏天的“水”水流湍急,既有“沿溯阻绝”的写实概括,又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形象夸张;写春冬的“水”侧重描摹水之色彩,如“素”、“绿”、“清”等;写水不离山,写山不离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五)课文第二部分写三峡的四季,却没有按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顺序写,而是先从夏季写起,而且春冬景色合在一起写,这样安排合理吗?说说自己的理解。

  (思考要点:夏季三峡中江水上涨,水急浪险,最能体现三峡风光的特点,所以放在前面写。冬春两季相连,冬末紧承春初,长江一带冬春季节景色相近,合写符合情理,也节省笔墨。)

  (六)一山一水总关情,透过文章对山水的描绘,我们的心也同作者一起跳动。说说我们体会到的作者的心情。

  (思考要点:“良多趣味”一句的意思是“实在是有无穷的趣味啊”,作者面对春冬之时的山光水色的秀丽奇绝,实在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而从笔下自然流露出来,使读者深受感染。)

  第三步:拓展应用

  用本课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记承天寺夜游》,意在培养迁移能力。通过阅读方法的迁移,巩固所学。

  阅读思路如下:

  1.把握课文描写的对象;

  2.分析课文写景的方法;

  3.体会景物中寄予的心情。

  课堂教学结束后,布置课外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美词佳句;

  2.收集课外古代诗文中描写山与水的佳句;

  3.以“我喜欢三峡的 季”写一段话。结合课文内容,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100字左右。

《三峡》教案 篇8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的基础较好,能按照老师要求做到预习,理解能力较强,本班为课改年级,通过一年的训练,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课堂表现活跃,能与教师密切配合,学生之间能相互合作。这是设计本课教学活动的基本思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本文的景物描写特点,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2.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诵读和翻译能力.

  (2).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意境及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重视朗读训练.

  3、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读-译-思-用-背

  四、教学媒体: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掌握字音(投影)

  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 沿溯(sù) 飞漱(shù) 属(zhǔ)引

  (三)运用竞赛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

  1、疏通文意。

  2、竞赛辨明词义(投影)

  (1)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缺);哀转久绝(通“啭”声音转折)

  (2)古今异义:夏水襄陵(襄:冲上);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

  (3)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

  (4)重点词语

  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衬托夏水顺流行船之快)

  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

  清荣峻茂(清:指水;荣:指树;峻:指山;茂:指草)

  哀转久绝(绝:消失)

  3、相互质疑

  (四)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注意:

  1、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 沿//溯/阻绝。

  3、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 清/荣/峻/茂

  5、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五)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争取背诵。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三峡奇景。 1、师: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 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三峡》.

  2、学生结合注释1了解《水经注》.

  3、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教师用投影片更正字音.

  4、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5、 男女生竞赛,检查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6、 学生相互质疑。

  7、 教师范读

  8、 学生齐读。

  9、 教师指示节奏。

  10、学生再读课文,抽读。

  11、教师布置作业。

  六、教学反思:

  学生课前预习较充分,竞赛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方式应一直贯彻下去。部分学生在朗读节奏停顿上,能力较差。而课标要求程度,故应加强学生朗读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想像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布局的巧妙。

  第一段: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高峻美

  第二段:夏水:夏水襄陵,乘奔御风——奔放美

  第三段:春冬之景: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清幽美

  第四段:秋峡: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婉美

  小结:本文先写山,再写水,抓住景物特征,以不同季节表现三峡的美景。

  (三)体会作者情感和情景交融的写法

  第一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高峻美)

  第二段:想像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第三段:想像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幽美。

  第四段:感受秋峡萧瑟凄凉的.氛围。

  (四)揣摩语言,品味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投影仪显示文句)

  1、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明确:

  1、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2、 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动静结合,色彩各异。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

  3、 既从正面摹声,又从侧面引用,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五)根据图片,描绘美景

  (六)提示性背诵

  (七)布置作业:与《早发白帝城》诗文对读。

  (八)总结全文

  1、 学生可读可背课文。

  2、 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再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

  3、 学生分组读课文,读出情感。

  前三段学生应读出赞美语气,但语气有所不同,最后一段读出悲凉的气氛:

  1段:语气稍高昂,语速中。

  2段:语速加快,突出江水日行千里的奔放美。

  3段:语气舒缓,语速稍慢。

  4段:语气稍低沉,语速稍慢。

  4、 师生共同品味写景的妙处。

  5、 据教师出示的三峡图片用语言加以描绘(要求用上文中词语)

  教师先作示范,学生写作后全班交流。

  6、 教师根据课文分析提示性让学生背诵。

  7、 教师布置作业

  8、 教师总结:郦道元用文字描绘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改造三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同学们也会在三峡壮丽的历史画卷上添上精彩的一笔,努力吧!

  教学反思:

  课文用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故研讨语言是本文的重点。我在设计时灵机一动,从网上下载三峡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三峡的了解,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三峡,同时用上一两句文中语言,这样既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我认为这是本文的一处亮点。

  当然,在板书时有学生提出异议:“高猿长啸”不是写水的,这是我的疏忽之处。

【《三峡》教案】相关文章:

《三峡之秋》教案03-06

《巴东三峡》教案03-01

三峡语文教案02-25

《三峡》说课稿06-27

三峡说课稿范文11-26

《三峡》教学设计07-27

三峡教学设计01-08

《三峡》语文教学反思07-23

三峡教学设计(15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