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清平乐 居说

管理员

摘要: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清平乐村居》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清平乐村居》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1

  教材解读: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整首词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宋词,对词这一种体裁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读通读懂这首词应该不是太难,主要是要领悟词的意境和词人情感比较有难度,需要好好引导。

  目标预设:

  对于五年级古诗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我们可以从这一学段目标中归纳出古诗教学的“六字方针”。即:诵读、感悟、积累。依据知受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结合教材解读、学情分析及单元训练重点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认识“醉媪锄剥”四个生字,正确读写“鸡笼莲蓬”等词语。预计98%的学生能够掌握。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联想诗中情景的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词句的意思。预计93%的学生能达到目标。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预计90%的.学生能达成目标。

  4、感情朗读诗词,并背诵诗词。预计97%的学生能达成目标。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是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和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受到美的熏陶。我准备运用图文对照,想象说话,表演等方式引领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中教师运用音乐渲染、想象表演等方法,引导学生入境,领会词的意境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运图文对照、小组合作、想象说话等学习方法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流程预设:

  本课的教学设计,初定为五个环节。

  环节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播放歌曲《清平乐·村居》,学生在歌声中开始学习新课。

  2、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首歌曲的内容,也是《古诗词三首》的第三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课题,解题,齐读题目。

  这个环节的设置以歌曲《清平乐·村居》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充满期待。大概用时3分

  环节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读,是诗歌教学之魂。学习诗词首先要能读通读顺,为下面的理解词意、品读词境做好铺垫。初读课文时,给学生设置一个训练坡度:读准,字正腔圆;读流畅,表现韵律。首先,要求读正确,关注“剥”、“媪”、“蓬”等字的发音,感受词的韵脚;接着力争读出词的节奏美。并通过反馈交流,解决了难以理解的字词,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本环节预计完成学习目标1,用时约9分

  环节三、自主研读,感知大意。

  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我请学生静心默读《清平乐·村居》,借助注释、工具书、课文插图理解词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词的意思,如果遇到了不懂的问题,就和周围的学生交流交流。在学生自学探究,默读释义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自学情况。而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学结果,弄懂词的大概意思。并连起来说说整首词的意思。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去感悟。使学生获得主动学习的积极情感,产生学习的自信心。真正做到读懂课文。本环节预计完成了学习目标2的后半部分,教学重点得以突破,用时约6分。

  环节四、品读想象,感悟词境。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宋词,读通读懂这首词应该不是太难,主要是要领悟词的意境和词人情感比较有难度,需要好好引导。因此,我先请学生轻声朗读这首词,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这是一幅美丽幸福的村居图。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想象这幅村居图的美丽并把想象贯穿到朗读中。

  抓住词的二三四句人物描写的句子感受一家五口人的幸福温馨的生活。其中对于每一句的学习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学习“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主要运用想象、表演的方式感受翁媪的幸福;学习“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时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最喜、亡赖、卧”等重点词同时借助于课文插图、想象、朗读等方式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幸福。最后,达到熟能成诵。此环节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想象画面,生成情感。用各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环节预计完成了学习目标3及2的前半部分,教学难点得以突破,用时16分。

  环节五、拓展延伸,引领积累

  这一板块的学习把学生的思维又推进了一步,在学习本首词的基础上教师推荐了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引领学生进一步感受童心童趣,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积累相关描写田园风光,童心童趣的诗词,课内课外结合,促进学生有效积累古诗文。此环节预计完成了学习目标4,用时约6分。

  当然,这只是预设,教学中肯定会有新的生成,我会努力根据学情的变化及时来调整我的教学策略的。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4.通过古诗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重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难点: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学法:

  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四、说教学环节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根据本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一)、介绍古代文学,引入课题。

  想通过对古代文学的神圣感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开始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清平乐·村居》。

  读,是诗歌教学之魂。初读课文时,给学生设置一个训练坡度:读准,字正腔圆;读流畅,表现韵律。首先,要求读正确,关注“剥”、“蓬”等字的发音,感受词的韵脚。

  三)、合作交流,感悟词境。

  在理解醉和喜的基础之上,在词体会作者想向我们传达的情感。

  四)、配乐朗读,感悟词意。

  五)、总结并布置作业。

  主要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背诵,一是小练笔。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词,并且把握的是诗词的精髓,再现的是诗词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词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才能写出美。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3

  一、说教材分析与处理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它通过“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西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些农村特有的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士标:

  认识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能力目标:

  利用网络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意氛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情趣。

  二、媒体设计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媒体通常以单机操作、单线型课件形式表现教师的教学设计,但是,这种课件有局限性,往往一位教师用了,其他教师就无法使用,使用不当甚至会造成一种新的满堂灌──“电灌”。新时期,新课程,新方式,对教学资源的运用提出了新课题。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学为宗旨,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以网络为平台,设计了课程资源网页。该网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分为美文诵读、词义点拨、课文动画、宋词简介、田园佳句等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整个媒体设计具有可选性、实效性、多层性、可操作性、可再生性。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2、说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与学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教师的教法实际上是对学生学法的渗透与指导。

  ⑴ “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⑵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资助的发现问题,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1、在古乐中 “走向村居”,恬淡走近诗词:

  (读对读通)

  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教学伊始,在揭示课题前教师先出示了一幅乡村生活的图画,让学生在古筝乐曲的相伴中欣赏这幅画面,然后谈自己的感受。伴着悠扬的古琴曲,在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中,学生探究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得到了激起,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揭示课题之后,指导学生进入“赏韵读文”下的“美文诵读”边听课文范读边借助课后的拼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词,运用自读、默读、齐读等方式,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这部分的多媒体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借助媒体提供的课文范读、生字注音运用自己的方式将课文读对、读通,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2、在吴音中 “走入村居”,悠闲走进诗词:

  (自己读懂)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之后,再次让学生带着感受,对照图画读这首词。这里采用“以图画为先导,以音乐作铺垫,以语言描绘作引子”的方法,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作探究,借助“词义点拨”、“配乐演绎”来帮助理解本词,感受田园的意境。“词义点拨”提供了“茅檐”、“醉里”、“吴音”、“相媚好”、“翁媪”等词的意思,便于学生释疑词中一些不易理解的`词语,为了让学生更真切的理解“吴音”我在该词义边上设计了一个链接,提供了吴方言的定义以及一些简单的吴方言;而“配乐演绎”中的动画再现了词中的景象──“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通过这些动画结合词的内容,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教师相机点拨,紧紧围绕“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展开交流。当学生谈到读懂了“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时,相机提了这样两个问题:

  ⑴ “这里是谁在讲吴音?”

  ⑵ “你想象一下他们会讲些什么呢?”同学们便会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之后,教师说一段吴地方言,这时学生定是兴致盎然,手舞足蹈,以讲自己所在的吴方言为趣,仿佛个个身临其境,整个教室中充满了欢声笑语。最后,再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词的意境。学生会在轻松、悠闲的音乐中对词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这部分的媒体设计主要让学生借助“配乐演绎”、“词义点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来读懂课文。

  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多边互动,形成多维度的良性循环,有力的突破了重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在欣赏中 “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词意:

  (读好读出来)

  在学生能读出意思的基础上,又该如何使学生的身心与朗读内容融为一体呢?一首诗词不但要读懂而且要读好,这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心放进去,进入“诵读尝试”再读这首词,谈自己的感受。(提示:你感觉这户农村人家生活得怎样?)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生活得很温馨。”;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很和睦,我好羡慕。”;也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毫无一点烦恼,我也真想去那里生活。”……同学们个个说得头头是道,可看出他们感受到了这安宁、悠闲的乡村田园生活,也充满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同学们通过字字到位的读、读出图意、读出韵味的螺旋上升的朗读练习,理解了词意,领悟了内蕴,在读中获得了情感的熏陶。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借助“意义识记”的方法,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进入“诵读尝试”给自己配配音乐,在“诵读尝试”一页中我还设计了“背一背”的链接,组织游戏背诵,从而达到积累内化。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乐学、趣学、善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记》中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的恬静、和谐,受到了美的熏陶。

  4、在积累中 “放眼村居”,漫步走进词海:

  (读宽读下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图片、文字资料,课上指导进入“宋词简介”、“词人介绍”、“田园佳句”等链接进行搜索查找有关江南、村居的诗词,再纵向回忆低年段阅读过的《江南》、《忆江南》、《水乡歌》后,并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展示,如:诗词朗诵、我来介绍、名句讲解等。学生通过这样的拓展学习,能将课前搜集的资料、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课上自己有选择的点击媒体所得到知识的进行整合,外化成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魅力。

  这样的整合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中渗透整合,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

  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教学要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把学习延伸到课外。这样的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协商交流的空间,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及时的反馈评价,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

  五、说教学总结

  《清平乐·村居》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情景资源,创设情景;运用教材,感知课文;整合课程资源,质疑探索;处理信息,拓展学习,最终达到知识建构的目标,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4

  说教材解读: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整首词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说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宋词,对词这一种体裁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读通读懂这首词应该不是太难,主要是要领悟词的意境和词人情感比较有难度,需要好好引导。

  说目标预设:

  对于五年级古诗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我们可以从这一学段目标中归纳出古诗教学的“六字方针”。即:诵读、感悟、积累。依据知受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结合教材解读、学情分析及单元训练重点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认识“醉媪锄剥”四个生字,正确读写“鸡笼莲蓬”等词语。预计98%的学生能够掌握。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联想诗中情景的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词句的意思。预计93%的学生能达到目标。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预计90%的学生能达成目标。

  4、感情朗读诗词,并背诵诗词。预计97%的学生能达成目标。

  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是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和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受到美的熏陶。我准备运用图文对照,想象说话,表演等方式引领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

  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教师运用音乐渲染、想象表演等方法,引导学生入境,领会词的意境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运图文对照、小组合作、想象说话等学习方法达成学习目标。

  说教学流程预设:

  本课的教学设计,初定为五个环节。

  环节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播放歌曲《清平乐·村居》,学生在歌声中开始学习新课。

  2、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首歌曲的内容,也是《古诗词三首》的第三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课题,解题,齐读题目。

  这个环节的设置以歌曲《清平乐·村居》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充满期待。大概用时3分。

  环节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读,是诗歌教学之魂。学习诗词首先要能读通读顺,为下面的理解词意、品读词境做好铺垫。初读课文时,给学生设置一个训练坡度:读准,字正腔圆;读流畅,表现韵律。首先,要求读正确,关注“剥”、“媪”、“蓬”等字的发音,感受词的韵脚;接着力争读出词的节奏美。并通过反馈交流,解决了难以理解的字词,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本环节预计完成学习目标1,用时约9分。

  环节三、自主研读,感知大意。

  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我请学生静心默读《清平乐·村居》,借助注释、工具书、课文插图理解词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词的意思,如果遇到了不懂的问题,就和周围的学生交流交流。在学生自学探究,默读释义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自学情况。而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学结果,弄懂词的大概意思。并连起来说说整首词的意思。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去感悟。使学生获得主动学习的积极情感,产生学习的自信心。真正做到读懂课文。本环节预计完成了学习目标2的后半部分,教学重点得以突破,用时约6分

  环节四、品读想象,感悟词境。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宋词,读通读懂这首词应该不是太难,主要是要领悟词的意境和词人情感比较有难度,需要好好引导。因此,我先请学生轻声朗读这首词,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这是一幅美丽幸福的村居图。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想象这幅村居图的美丽并把想象贯穿到朗读中。

  抓住词的二三四句人物描写的句子感受一家五口人的幸福温馨的生活。其中对于每一句的学习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学习“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主要运用想象、表演的方式感受翁媪的幸福;学习“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时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最喜、亡赖、卧”等重点词同时借助于课文插图、想象、朗读等方式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幸福。最后,达到熟能成诵。此环节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想象画面,生成情感。用各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环节预计完成了学习目标3及2的前半部分,教学难点得以突破,用时16分。

  环节五、拓展延伸,引领积累

  这一板块的学习把学生的思维又推进了一步,在学习本首词的基础上教师推荐了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引领学生进一步感受童心童趣,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积累相关描写田园风光,童心童趣的诗词,课内课外结合,促进学生有效积累古诗文。此环节预计完成了学习目标4,用时约6分

  当然,这只是预设,教学中肯定会有新的生成,我会努力根据学情的变化及时来调整我的教学策略的。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5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刚才我向大家汇报了一堂语文研究课,在这里把我们的设计理念与意图作一交流。

  一、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色彩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五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我们确立以下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也是学生能够达到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语,句子和全文。

  4、借助朗读想象、感受诗中田园生活中的美景,并生动地描述“村居”的景象。

  3、体会“村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并能说出来。

  二、关于学习活动的设计与课堂反思。

  “十一五”课题提出让学校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策划中心,学校不再仅仅是传递和储存知识的地方,而是学生实现终身发展的'一个平台。教师依托策划、引领策划,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的策划,找到发展的方向,提升发展的技能,学会完善自己,打下终身发展的基础。

  立足以上核心理念,我们在思考:语文学科为学生打下什么基础?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的任务,而其中占据首位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语文课标中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首要理念,我们认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就是学思结合的阅读能力。语文学科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为他的终身奠定基础。

  语文学科又怎样为学生打好这个基础呢?在这儿,我们仅仅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策划自己的教学为例来谈。我们试图使自己的教学能形成这样的结构性流程:学生拿到一篇课文,能清楚地知道学习任务,我要学什么,学会什么?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教会学生不断地反问自己:我的学习任务完成了吗?规划自己的学习,适当地进行组织与调控,做到学思结合。

  本课的学习活动设计,按这样的流程进行:

  第一环节,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第一次接触词,怎样让他们很快地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通过回忆古诗的学习,进行迁移,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确定这首词的学习目标,同时指导如何达到以上目标,自己安排学习活动。这样,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组织起自己的学习活动。

  第二环节,自主安排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老师在这段时间内该做什么?巡视、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学生有困难的地方给予单指导、帮助,发现共性的问题,在交流时进行集体指导。比如

  第三环节,学习结果交流。

  学习任务明确了,学生也花时间去学了,有的任务能立地、很好地完成,但往往会遇到困难,需要老师的点拨、指导。这节课中,生动地描述“村居”的景象就是一个难点,在任务完成有困难的情况下,组织学生明确要求与方法,我们再来练习。讨论:怎样才能把词所描绘的画面说生动呢?

  1、所有的景物都不能遗漏;

  2、加上方位词,构成完整的画面;

  3、语言连贯、流畅、优美。加上语言的节奏和表情更好。

  学生描述后,老师的评价也始终围绕要求、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的语言从凌乱到整齐,从贫乏到丰富。从今天的课堂现象中也能反映出来。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语言表达上肯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今天以这样的流程进行课堂教学,学习目标是四个,该学会的,我们都学会了,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我们才有可能、有时间再来看辛弃疾的另外一种风格的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学生运用学会的方法,借助注释与译文,在最短的时间内读通、读懂。对着屏幕,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首词的理解,体会这首词的情感,体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6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刚才我向大家汇报了一堂语文研究课,在这里把我们的设计理念与意图作一交流。

  一、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色彩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五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我们确立以下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也是学生能够达到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语,句子和全文。

  4、借助朗读想象、感受诗中田园生活中的美景,并生动地描述“村居”的景象。

  3、体会“村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并能说出来。

  二、关于学习活动的设计与课堂反思。

  “十一五”课题提出让学校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策划中心,学校不再仅仅是传递和储存知识的地方,而是学生实现终身发展的一个平台。教师依托策划、引领策划,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的策划,找到发展的方向,提升发展的技能,学会完善自己,打下终身发展的基础。

  立足以上核心理念,我们在思考:语文学科为学生打下什么基础?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的任务,而其中占据首位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语文课标中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首要理念,我们认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就是学思结合的阅读能力。语文学科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为他的终身奠定基础。

  语文学科又怎样为学生打好这个基础呢?在这儿,我们仅仅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策划自己的教学为例来谈。我们试图使自己的教学能形成这样的结构性流程:学生拿到一篇课文,能清楚地知道学习任务,我要学什么,学会什么?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教会学生不断地反问自己:我的学习任务完成了吗?规划自己的学习,适当地进行组织与调控,做到学思结合。

  本课的学习活动设计,按这样的流程进行:

  第一环节,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第一次接触词,怎样让他们很快地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通过回忆古诗的学习,进行迁移,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确定这首词的学习目标,同时指导如何达到以上目标,自己安排学习活动。这样,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组织起自己的学习活动。

  第二环节,自主安排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老师在这段时间内该做什么?巡视、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学生有困难的地方给予单指导、帮助,发现共性的问题,在交流时进行集体指导。比如

  第三环节,学习结果交流。

  学习任务明确了,学生也花时间去学了,有的任务能立地、很好地完成,但往往会遇到困难,需要老师的.点拨、指导。这节课中,生动地描述“村居”的景象就是一个难点,在任务完成有困难的情况下,组织学生明确要求与方法,我们再来练习。讨论:怎样才能把词所描绘的画面说生动呢?

  1、所有的景物都不能遗漏;

  2、加上方位词,构成完整的画面;

  3、语言连贯、流畅、优美。加上语言的节奏和表情更好。

  学生描述后,老师的评价也始终围绕要求、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的语言从凌乱到整齐,从贫乏到丰富。从今天的课堂现象中也能反映出来。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语言表达上肯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今天以这样的流程进行课堂教学,学习目标是四个,该学会的,我们都学会了,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我们才有可能、有时间再来看辛弃疾的另外一种风格的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学生运用学会的方法,借助注释与译文,在最短的时间内读通、读懂。对着屏幕,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首词的理解,体会这首词的情感,体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清平乐村居》。

  诗词是灿烂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我们在追求着诗词教学如潺潺灵动的溪流,如一坛陈年老酒,能品出醇香美味,品出文化与韵味。近年来,已入选多种选本的《清平乐村居》即是此中代表。

  下面,我从八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课文,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晚年闲居江西时的作品。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抒发了他向往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理解词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对比阅读,区别、体会诗、词的不同。

  3、感受词人对平静生活的喜爱,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是: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是:提领诗眼、还原现场

  二、说教法:

  由于我所任教的学生大多来自城区,农村的居住生活离学生遥远。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走进文本,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是我一直琢磨的问题。我决定采用补充资料法、引导想象法和朗读指导法进行突破。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教材特点,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辛弃疾的'生平资料,在学习中,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对比为辅,理性认识;积累为重,预留空间。

  四、说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词人相关资料,了解词人生平背景,同时我还制作了幻灯片。

  五、说环节:根据这首词的教学目标,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创设情境——诵读感悟——提领内核——还原现场——纵横对比。

  六、说设计:

  (一)首先,创设情境:

  在这个环节,我分五步推进:

  1、读诗词,找区别。

  课件投影:《清平乐村居》和清代高鼎的《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学生自由朗读两首《村居》,师提问:看看这首词和这首诗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后回答。目的是强化诗、词的认识,区别不同。

  2、词人介绍,导入新课。

  (投示: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事家。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激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但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清平乐村居》即是此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学习脍炙人口的《清平乐村居》吧!

  3、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解说:“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所以,中间要空一格。

  4、接着,指名学生读题,提醒学生注意“乐”字的读音。词牌和词题中间要稍有停顿。

  5、齐读题目《村居》,提问:一看到“村居”二字,大家想到什么?

  (这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二)诵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练,风格明朗,读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这样书声琅琅的课堂才会流淌着浓郁的“语文味”。

  因此,在这个环节,我分三步走:

  1、一读字正腔圆。初读正音,预留学生感受音律之美的空间。

  投示:wēng ǎo wò bāo lián péng 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正音。

  翁 媪 卧 剥 莲 蓬

  老师重点讲解:“剥”字,多音字,表示剥去外皮,念“bāo剥”。“莲蓬”中的“蓬”字念“péng”,这里是由于诗词合仄、押韵的需要。

  (广东的孩子,身处三大方言——粤方言、客家话和闽南语交汇区,在平时的指导朗读中,须踏踏实实地指导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这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

  2、二读节奏分明。古诗词教学,作为高年段的学生,应该读出节奏,掌握古诗词诵读的规律。教师适时范读,引导学生找节奏。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然后,小结古诗词诵读的一般规律:四言二二,五言二三,六言二四,七言二二三。

  3、三读读出韵味。引出古诗词的另一特点——平长仄短。指导学生诗词是讲究平仄的,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发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发音要短促。教师适时范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继而,引导学生模仿古人,加入动作去读一读,学生或摇头晃脑地读,或手舞足蹈地读。(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是学生内化语言的有效手段。)

  本环节的三读,通过技巧性的指导,使学生在有层次地读当中体会到诗词节奏和韵味。

  (三)提领内核:让学生把诗词读到只剩下一个字。不管学生提炼的是哪个字,都是学生有益的尝试。

  首先,我导入:同学们,要真正走进诗词,学好诗词,必须凝炼,把诗词读薄,读到只剩下一个字。预设学生可能读到剩下这三个字(醉、好、喜),接着,老师继续追问:谁在醉?醉(好、喜)什么?引导学生悟出其中的多种韵味。

  预设:醉、好、喜:一醉(好、喜)环境优美;二醉(好、喜)夫妻恩家;三醉(好、喜)儿孙绕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思维。课堂上此类思维活动,于学生而言是大有好处的。

  2、让学生再读诗词,体会“平长仄短”的韵味。

  (四)还原现场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刚才提领内核是将词读“薄”,那么,借助此举,即是让学生将词读“厚”。我分两步推进:

  1、让学生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2、再读全词,拓展延伸。

  在同学们边读边想象词中美好画面之后,我继续激趣: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广东粤方言逝代的雅语之一,到目前,广东粤方言仍保留着许多的古音古韵。现在,请听孙老师用广东粤方言去吟诵一遍《清平乐村居》。(老师吟诵)

  (五)纵横对比:我分两步突破:

  1、现在再来深入对比学习诗歌《村居》,词《清平乐村居》两者的异同。

  (1)样式不同,包括题目、句子长短不同、结构样式等。

  (2)内容。

  让学生于感性的认识之上,有理性的分析和认同。

  2、再读《清平乐村居》,品味“村居”生活,体悟诗境,内化语言。

  七、说作业:作业超市:

  必做题: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选做题: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写下来。

  (有梯度的作业设计,照顾了全体学生,保持并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

  八、说板书:这是我的板书:我的板书简洁明了,题目下方是全词的诗眼,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醉

  好

  喜

  总结:

  学生于方法上习得,真正掌握诵读的本领和规律;纵横对比,明晰了诗和词的区别。

  诵读感悟—提领内核—还原现场—纵横对比,掌握诗词学习的方法。

  课堂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熏陶感染,有利于学生审美品质的养成。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知士标:认识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学法:

  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三、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1、原型启发,营造氛围。

  教学以画导入,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给学生创设了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氛围。

  2、读通全词,整体感知。

  学生边听课文范读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词,运用自读、默读、齐读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多边互动,质疑探索。

  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借助插图内容或查工具书,弄清下列字及词语的意思:“茅檐”、“锄豆”、“卧剥”、“醉里”、“吴音”、“相媚好”、“翁媪”,再运用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再现词中的景象--“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通过这些动画结合词的内容来帮助理解本词,感受田园的意境。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教师相机点拨,从而实现能力和情感目标,真正做到读懂课文。

  4、熟读背诵,领会词境。

  学生借助“意义识记”的方法,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进行尝试诵读,在组织游戏背诵,从而达到积累内化。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乐学、趣学、善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5、开放资源,拓展学习。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宋词的图片、文字资料。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展示,如:诗词朗诵、宋词介绍、名句讲解等。这样的整合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中渗透整合,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9

  一、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色彩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五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我们确立以下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也是学生能够达到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语,句子和全文。

  4、借助朗读想象、感受诗中田园生活中的美景,并生动地描述“村居”的景象。

  3、体会“村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并能说出来。

  二、关于学习活动的设计与课堂反思。

  “十一五”课题提出让学校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策划中心,学校不再仅仅是传递和储存知识的地方,而是学生实现终身发展的一个平台。教师依托策划、引领策划,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的策划,找到发展的方向,提升发展的技能,学会完善自己,打下终身发展的基础。

  立足以上核心理念,我们在思考:语文学科为学生打下什么基础?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的任务,而其中占据首位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语文课标中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首要理念,我们认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就是学思结合的阅读能力。语文学科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为他的终身奠定基础。

  语文学科又怎样为学生打好这个基础呢?在这儿,我们仅仅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策划自己的教学为例来谈。我们试图使自己的教学能形成这样的结构性流程:学生拿到一篇课文,能清楚地知道学习任务,我要学什么,学会什么?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教会学生不断地反问自己:我的学习任务完成了吗?规划自己的学习,适当地进行组织与调控,做到学思结合。

  本课的学习活动设计,按这样的流程进行:

  第一环节,明确学习目标。学生第一次接触词,怎样让他们很快地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通过想象画面的学习,进行迁移,确定这首词的学习目标,同时指导如何达到以上目标,自己安排学习活动。这样,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组织起自己的学习活动。

  第二环节,自主安排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在这段时间内该做什么?巡视、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学生有困难的`地方给予单指导、帮助,发现共性的问题,在交流时进行集体指导。比如

  第三环节,学习结果交流。学习任务明确了,学生也花时间去学了,有的任务能立地、很好地完成,但往往会遇到困难,需要老师的点拨、指导。这节课中,生动地描述“村居”的景象就是一个难点,在任务完成有困难的情况下,组织学生明确要求与方法,我们再来练习。讨论:怎样才能把词所描绘的画面说生动呢?1、所有的景物都不能遗漏;2、加上方位词,构成完整的画面;3语言连贯、流畅、优美。加上语言的节奏和表情更好。学生描述后,老师的评价也始终围绕要求、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的语言从凌乱到整齐,从贫乏到丰富。从今天的课堂现象中也能反映出来。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语言表达上肯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课堂教学总是遗憾的,今天的课存在着很多问题,欢迎老师们批评指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努力进行着这样的尝试、探索,期待着大家的帮助与指导。

  三、教学反思: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包括理解及朗读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让学生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显得程式化了。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最后,课件设计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师范读是我设计了配乐录音。但教学后发现,教师范读部分始终还是自己来读比较适合!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清平乐村居》。

  诗词是灿烂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我们在追求着诗词教学如潺潺灵动的溪流,如一坛陈年老酒,能品出醇香美味,品出文化与韵味。近年来,已入选多种选本的《清平乐村居》即是此中代表。

  下面,我从八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课文,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晚年闲居江西时的作品。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抒发了他向往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理解词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对比阅读,区别、体会诗、词的不同。

  3、感受词人对平静生活的喜爱,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是: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是:提领诗眼、还原现场。

  二、说教法:

  由于我所任教的学生大多来自城区,农村的居住生活离学生遥远。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走进文本,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是我一直琢磨的问题。我决定采用补充资料法、引导想象法和朗读指导法进行突破。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教材特点,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辛弃疾的生平资料,在学习中,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对比为辅,理性认识;积累为重,预留空间。

  四、说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词人相关资料,了解词人生平背景,同时我还制作了幻灯片。

  五、说环节:

  根据这首词的教学目标,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创设情境——诵读感悟——提领内核——还原现场——纵横对比。

  六、说设计:

  (一)首先,创设情境

  在这个环节,我分五步推进:

  1、读诗词,找区别。

  课件投影:《清平乐村居》和清代高鼎的《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学生自由朗读两首《村居》,师提问:看看这首词和这首诗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后回答。目的是强化诗、词的认识,区别不同。

  2、词人介绍,导入新课。

  (投示: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事家。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激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但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清平乐村居》即是此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学习脍炙人口的《清平乐村居》吧!

  3、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解说:“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所以,中间要空一格。

  4、接着,指名学生读题,提醒学生注意“乐”字的读音。词牌和词题中间要稍有停顿。

  5、齐读题目《村居》,提问:一看到“村居”二字,大家想到什么?

  (这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二)诵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练,风格明朗,读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这样书声琅琅的课堂才会流淌着浓郁的“语文味”。

  因此,在这个环节,我分三步走:

  1、一读字正腔圆。初读正音,预留学生感受音律之美的空间。

  投示:wēng ǎo wò bāo lián péng 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正音。

  翁 媪 卧 剥 莲 蓬

  老师重点讲解:“剥”字,多音字,表示剥去外皮,念“bāo剥”。“莲蓬”中的“蓬”字念“péng”,这里是由于诗词合仄、押韵的需要。

  (广东的孩子,身处三大方言——粤方言、客家话和闽南语交汇区,在平时的指导朗读中,须踏踏实实地指导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这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

  2、二读节奏分明。古诗词教学,作为高年段的学生,应该读出节奏,掌握古诗词诵读的规律。教师适时范读,引导学生找节奏。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然后,小结古诗词诵读的一般规律:四言二二,五言二三,六言二四,七言二二三。

  3、三读读出韵味。引出古诗词的另一特点——平长仄短。指导学生诗词是讲究平仄的,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发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发音要短促。教师适时范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继而,引导学生模仿古人,加入动作去读一读,学生或摇头晃脑地读,或手舞足蹈地读。(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是学生内化语言的有效手段)

  本环节的三读,通过技巧性的指导,使学生在有层次地读当中体会到诗词节奏和韵味。

  (三)提领内核

  让学生把诗词读到只剩下一个字。不管学生提炼的是哪个字,都是学生有益的尝试。

  首先,我导入:同学们,要真正走进诗词,学好诗词,必须凝炼,把诗词读薄,读到只剩下一个字。预设学生可能读到剩下这三个字(醉、好、喜),接着,老师继续追问:谁在醉?醉(好、喜)什么?引导学生悟出其中的多种韵味。

  预设:醉、好、喜:一醉(好、喜)环境优美;二醉(好、喜)夫妻恩家;三醉(好、喜)儿孙绕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思维。课堂上此类思维活动,于学生而言是大有好处的。

  2、让学生再读诗词,体会“平长仄短”的韵味。

  (四)还原现场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刚才提领内核是将词读“薄”,那么,借助此举,即是让学生将词读“厚”。我分两步推进:

  1、让学生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2、再读全词,拓展延伸。

  在同学们边读边想象词中美好画面之后,我继续激趣: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广东粤方言逝代的雅语之一,到目前,广东粤方言仍保留着许多的古音古韵。现在,请听孙老师用广东粤方言去吟诵一遍《清平乐村居》。(老师吟诵)

  (五)纵横对比

  我分两步突破:

  1、现在再来深入对比学习诗歌《村居》,词《清平乐村居》两者的异同。

  (1)样式不同,包括题目、句子长短不同、结构样式等。

  (2)内容。

  让学生于感性的认识之上,有理性的分析和认同。

  2、再读《清平乐村居》,品味“村居”生活,体悟诗境,内化语言。

  七、说作业:

  作业超市:

  必做题: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选做题: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写下来。

  (有梯度的作业设计,照顾了全体学生,保持并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

  八、说板书:

  这是我的板书:我的板书简洁明了,题目下方是全词的诗眼,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醉

  好

  喜

  总结:

  学生于方法上习得,真正掌握诵读的本领和规律;纵横对比,明晰了诗和词的区别。

  诵读感悟—提领内核—还原现场—纵横对比,掌握诗词学习的方法。

  课堂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熏陶感染,有利于学生审美品质的养成。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明快质朴的作品。这首词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对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之情。编者将这首词安排在本单元“人物篇”这一专题下,目的是让我们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行为,体会人物情感。同时,这篇作品也是学生认识古典文学名著的一扇窗户。

  二、学情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学生正式学习的第一首词,在此之前,学生可能从不同的渠道接触过词,但对词的的特点并不是很了解,所以课堂上应引导学生认识词的特点。在这篇课文之前,学生除古诗之外,还没有在课内接触过文言文,所以学生对词作中的字词,在理解上会有一些难度。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联想、综合判断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思考、自主理解字词的意思是可以做到的,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字词所表达的情感,也是可行的。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对课标的理解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想象全词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村居”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

  其中“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想象全词所描绘的意境”为教学重点,“体会词作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为教学难点。

  四、教法学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词境,师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解决问题,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按照四个环节进行:

  (一)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以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为切入口,引出本课要学的词的题目””“村居”,然后认识词牌名,指导读好课题。

  (二)通过比较,了解词的特点

  古语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直接将词的特点讲给学生,必然印象不深,所以我将题为“村居”的诗和词出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词的两个特点,在知道词的特点的基础上读好韵脚和停顿。

  (三)引导自悟,理解词句意思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的基础上,我梳理出三个重点句子:白发谁家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引导学习。学习“白发谁家翁媪”的“媪”字时,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猜“媪”的意思,让学生不仅理解这个字的意思,更掌握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学习“醉里吴音相媚好”时,将讲解与启发想象相结合,使学生不仅知道词句的意思,而且知道词句里蕴含的情感。学习“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时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境,体会词语意思,进而懂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词语的意思也有所不同。

  (四)启发想象,感悟情感

  想象是学生探求知识的一种重要能力。在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回顾全诗,并通过板书给学生的想象创造条件,使学生的头脑中浮现词所描绘的意境,从而深入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感。

  在此,我还拓展了辛弃疾的另一首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目的是让学生感悟辛弃疾词的另一种风格,对词产生兴趣,能在课后主动学习词。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12

  教材解读: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整首词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宋词,对词这一种体裁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读通读懂这首词应该不是太难,主要是要领悟词的意境和词人情感比较有难度,需要好好引导。

  目标预设:

  对于五年级古诗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我们可以从这一学段目标中归纳出古诗教学的“六字方针”。即:诵读、感悟、积累。依据知受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结合教材解读、学情分析及单元训练重点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认识“醉媪锄剥”四个生字,正确读写“鸡笼莲蓬”等词语。预计98%的学生能够掌握。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联想诗中情景的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词句的`意思。预计93%的学生能达到目标。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预计90%的学生能达成目标。

  4、感情朗读诗词,并背诵诗词。预计97%的学生能达成目标。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是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和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受到美的熏陶。我准备运用图文对照,想象说话,表演等方式引领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中教师运用音乐渲染、想象表演等方法,引导学生入境,领会词的意境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运图文对照、小组合作、想象说话等学习方法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流程预设:

  本课的教学设计,初定为五个环节。

  环节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播放歌曲《清平乐·村居》,学生在歌声中开始学习新课。

  2、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首歌曲的内容,也是《古诗词三首》的第三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课题,解题,齐读题目。

  这个环节的设置以歌曲《清平乐·村居》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充满期待。大概用时3分

  环节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读,是诗歌教学之魂。学习诗词首先要能读通读顺,为下面的理解词意、品读词境做好铺垫。初读课文时,给学生设置一个训练坡度:读准,字正腔圆;读流畅,表现韵律。首先,要求读正确,关注“剥”、“媪”、“蓬”等字的发音,感受词的韵脚;接着力争读出词的节奏美。并通过反馈交流,解决了难以理解的字词,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本环节预计完成学习目标1,用时约9分

  环节三、自主研读,感知大意。

  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我请学生静心默读《清平乐·村居》,借助注释、工具书、课文插图理解词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词的意思,如果遇到了不懂的问题,就和周围的学生交流交流。在学生自学探究,默读释义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自学情况。而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学结果,弄懂词的大概意思。并连起来说说整首词的意思。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去感悟。使学生获得主动学习的积极情感,产生学习的自信心。真正做到读懂课文。本环节预计完成了学习目标2的后半部分,教学重点得以突破,用时约6分

  环节四、品读想象,感悟词境。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宋词,读通读懂这首词应该不是太难,主要是要领悟词的意境和词人情感比较有难度,需要好好引导。因此,我先请学生轻声朗读这首词,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这是一幅美丽幸福的村居图。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想象这幅村居图的美丽并把想象贯穿到朗读中。

  抓住词的二三四句人物描写的句子感受一家五口人的幸福温馨的生活。其中对于每一句的学习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学习“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主要运用想象、表演的方式感受翁媪的幸福;学习“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时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最喜、亡赖、卧”等重点词同时借助于课文插图、想象、朗读等方式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幸福。最后,达到熟能成诵。此环节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想象画面,生成情感。用各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环节预计完成了学习目标3及2的前半部分,教学难点得以突破,用时16分。

  环节五、拓展延伸,引领积累

  这一板块的学习把学生的思维又推进了一步,在学习本首词的基础上教师推荐了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引领学生进一步感受童心童趣,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积累相关描写田园风光,童心童趣的诗词,课内课外结合,促进学生有效积累古诗文。此环节预计完成了学习目标4,用时约6分

  当然,这只是预设,教学中肯定会有新的生成,我会努力根据学情的变化及时来调整我的教学策略的。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13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用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献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根据这首词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尝试进行入情入境的品词、写词。

  基于以上的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意思,感悟不同词的意境。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一门重要学科,其听说读写领域中含有大量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因素,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这些因素,进行系统训练,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探索的品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结构:

  一、揭题导入

  先让学生背诵最近刚学过的古诗《鹿寨》和《竹里馆》,再引导发现这两首诗的共同点——都描写了农村的自然风光。然后出示今天的课题,接着明确清平乐是词牌名,同时了解由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的演变。最后简介作者。

  二、学习生字

  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一遍,然后范写生字,学生书空。最后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词相互交流。

  三、练习朗读

  先指名读课文,评议是否正确、流利,重点纠正“乐”和“剥”的读音。再指名读,指出缺乏感情后听录音或范读。接下来重点让各小组自由读词,并告知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最后分为两个阶段评析朗读情况,评议是否读出了古诗文的韵味。

  四、体会意境

  首先提醒学生假如能一边读一边想想画面会读得更好,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并相互交流想象出的画面。这样在说画面的同时,学生已加深了对每句词的理解。最后出示画面,引导背诵。

  五、总结深化

  先让学生小结学法:读句子,想画面。再出示两句词——落花人立,微雨燕双飞。六月虹桥涨欲流,荷花荷叶几时秋。看看能否通过读和想,体会其意境。然后指名说说自己的体会并指导读出感情。接着出示图画试作词,并作提示提示:先找准有代表性的人或动植物,再抓住各自特点。另外不必像诗那么工整。最后各小组汇报交流。

  六、布置作业

  对比阅读另两首《村居》,找出与《清平乐村居》的不同之处。一方面巩固掌握本首词,一方面进一步体会诗与词在表达方法上的区别。

  草长莺飞二月天,水绕陂田竹绕篱,

  拂堤杨柳醉春烟。榆钱落尽槿花稀。

  儿童散学归来早,夕阳牛背无人卧,

  忙趁东风放纸鸢。带得寒鸦两两归。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它通过“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西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些农村特有的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士标:

  认识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能力目标:

  利用网络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意氛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情趣。

  二、媒体设计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媒体通常以单机操作、单线型课件形式表现教师的教学设计,但是,这种课件有局限性,往往一位教师用了,其他教师就无法使用,使用不当甚至会造成一种新的满堂灌──“电灌”。新时期,新课程,新方式,对教学资源的运用提出了新课题。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学为宗旨,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以网络为平台,设计了课程资源网页。该网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分为美文诵读、词义点拨、课文动画、宋词简介、田园佳句等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整个媒体设计具有可选性、实效性、多层性、可操作性、可再生性。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与学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教师的教法实际上是对学生学法的渗透与指导。

  ⑴ “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⑵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资助的发现问题,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四、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1、在古乐中 “走向村居”,恬淡走近诗词:

  (读对读通)

  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教学伊始,在揭示课题前教师先出示了一幅乡村生活的图画,让学生在古筝乐曲的相伴中欣赏这幅画面,然后谈自己的感受。伴着悠扬的古琴曲,在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中,学生探究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得到了激起,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揭示课题之后,指导学生进入“赏韵读文”下的.“美文诵读”边听课文范读边借助课后的拼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词,运用自读、默读、齐读等方式,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这部分的多媒体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借助媒体提供的课文范读、生字注音运用自己的方式将课文读对、读通,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2、在吴音中 “走入村居”,悠闲走进诗词:

  (自己读懂)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之后,再次让学生带着感受,对照图画读这首词。这里采用“以图画为先导,以音乐作铺垫,以语言描绘作引子”的方法,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作探究,借助“词义点拨”、“配乐演绎”来帮助理解本词,感受田园的意境。“词义点拨”提供了“茅檐”、“醉里”、“吴音”、“相媚好”、“翁媪”等词的意思,便于学生释疑词中一些不易理解的词语,为了让学生更真切的理解“吴音”我在该词义边上设计了一个链接,提供了吴方言的定义以及一些简单的吴方言;而“配乐演绎”中的动画再现了词中的景象──“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通过这些动画结合词的内容,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教师相机点拨,紧紧围绕“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展开交流。当学生谈到读懂了“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时,相机提了这样两个问题:

  ⑴ “这里是谁在讲吴音?”

  ⑵ “你想象一下他们会讲些什么呢?”同学们便会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之后,教师说一段吴地方言,这时学生定是兴致盎然,手舞足蹈,以讲自己所在的吴方言为趣,仿佛个个身临其境,整个教室中充满了欢声笑语。最后,再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词的意境。学生会在轻松、悠闲的音乐中对词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这部分的媒体设计主要让学生借助“配乐演绎”、“词义点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来读懂课文。

  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多边互动,形成多维度的良性循环,有力的突破了重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在欣赏中 “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词意:

  (读好读出来)

  在学生能读出意思的基础上,又该如何使学生的身心与朗读内容融为一体呢?一首诗词不但要读懂而且要读好,这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心放进去,进入“诵读尝试”再读这首词,谈自己的感受。(提示:你感觉这户农村人家生活得怎样?)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生活得很温馨。”;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很和睦,我好羡慕。”;也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毫无一点烦恼,我也真想去那里生活。”……同学们个个说得头头是道,可看出他们感受到了这安宁、悠闲的乡村田园生活,也充满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同学们通过字字到位的读、读出图意、读出韵味的螺旋上升的朗读练习,理解了词意,领悟了内蕴,在读中获得了情感的熏陶。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借助“意义识记”的方法,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进入“诵读尝试”给自己配配音乐,在“诵读尝试”一页中我还设计了“背一背”的链接,组织游戏背诵,从而达到积累内化。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乐学、趣学、善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记》中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的恬静、和谐,受到了美的熏陶。

  4、在积累中 “放眼村居”,漫步走进词海:

  (读宽读下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图片、文字资料,课上指导进入“宋词简介”、“词人介绍”、“田园佳句”等链接进行搜索查找有关江南、村居的诗词,再纵向回忆低年段阅读过的《江南》、《忆江南》、《水乡歌》后,并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展示,如:诗词朗诵、我来介绍、名句讲解等。学生通过这样的拓展学习,能将课前搜集的资料、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课上自己有选择的点击媒体所得到知识的进行整合,外化成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魅力。

  这样的整合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中渗透整合,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

  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教学要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把学习延伸到课外。这样的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协商交流的空间,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及时的反馈评价,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总结

  《清平乐·村居》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情景资源,创设情景;运用教材,感知课文;整合课程资源,质疑探索;处理信息,拓展学习,最终达到知识建构的目标,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态的描绘,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默写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

  难点: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则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的体会到。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在教法上,我主要运用对话法和情景创设法。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因此我会通过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诗歌。寓教于乐,通过情景创设,不仅能让学生如亲临般体会诗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教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 “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等。

  (二)学法

  现在的学生的`学习大多依赖于家长和老师,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培养他们在学习上的独立能力和合作能力,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习古诗,首先要多吟诵,再根据诗词与吟诵去理解诗意。因此,在学法上我主要采取合作交流法和诵读法,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且多次的诵读,从而初步理解诗意。

  四、说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下面我分别说一下我的教学安排:

  1.引导发现导入新课

  出示今天的新课,接着通过诗与词的对比观察发现“词”的特点,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再指名读,评议是否正确、流利,重点纠正“乐”、“媪”、“亡”和“剥”的读音。在听录音,进一步校准字音。在讲解字音的同时讲解字词的意思。再全班读,指出缺乏感情后教师范读。再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读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读。

  在通读全词的基础上,凭借注释以及学生自己的理解,让学生先同桌间相互交流,说出已知和未知,再进行全班交流,了解整首词的意思。之后指名说大意,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3.细读课文慢慢品读

  这首词中有描写景物也有描写一家人的形态的句子。我将这首词所处的环境、翁媪对话和两个儿子劳作、小儿剥莲蓬这几个画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采用读想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借助画面的具体形象,通过朗读感悟这农家生活的幸福与乐趣。

  在这个过程中,我紧紧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即通过动作等描写体会童年快乐时光展开教学过程。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又有效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并且注重以生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真正达到以读促情、以读感悟。

  4.补充总结深化理解

  在对课文的重点词句进行品析之后,我出示了作者简介,真正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而应拓展到更广阔的生活天地中。引入作者简介,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引导他们去阅读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小说原作,拓展文学视野,增加文化积淀。

  补充辛弃疾生平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使学生能更好地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明白作者写作这首词表达了对这么一种无忧无虑、一家人幸福美满的生活的赞美之情。

  5.辅助背诵减轻负担

  接着,让学生进行背诵。先是根据PPT的画面提示进行背诵,再是离开画面进行背诵。争取在课堂上完成背诵任务,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

  6.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 溪 草

  翁媪 相媚好

  大儿 锄豆

  中儿 织鸡笼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相关文章:

尿酸多少正常03-03

50岁突然不来月经正常吗01-11

更年期如何保持月经正常01-13

绝经后半年又来例假正常吗01-19

儿子妈妈关系不正常怎么办02-24

开公司需要多少钱02-17

还阳卧害了多少人02-23

乳胶床垫克重多少合适02-25

儿童每日需要摄入多少肉类补充营养?03-01

减肥茶一盒多少钱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