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整理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整理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整理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4—65例5,“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
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疑点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所以,可以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如果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费时、费力,进而引起学生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自然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
小黑板、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你的哪个手指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拿出尺子,从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2厘米?3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你的练习本,看它有多宽。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手指、尺子、练习本这些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让学生直观感受厘米是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二、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都学会了用直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现在老师要请一个小朋友来测量一下讲台的长度。
这样测量方便吗?
教师出示米尺,如果用它来测量呢?教师示范用米尺来测量讲台。
用哪种尺子量方便一些?为什么?
设计意图:比较用直尺测量与用米尺测量两种测量方法,感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体会选择的重要性。
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的时候,用直尺来量,用厘米做单位,如果我们要量讲台或者更长的物体的时候,我们就要用这种尺子——米尺。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通常用米作单位。
三、新课
1、认识米。
(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①教师拿出米尺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 1米长的小棍,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 1米,让学生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或小棍比一比1米。
设计意图:直接出示1米的实际长度,直观感受1米有多长。
②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1米有多长?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③同桌比划1米有多长。
④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从我们周边的物体中寻找1米,将数学直接运用于生活之中,这些物体大多数是估计,由此可以说一说“估计”与“实际”的区别。
(2)认识米与厘米间的进率。
教师出示米尺。然后指定一名学生在尺上数一数,看一看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数完后,教师提问:“1米有多少个1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设计意图:在上节课“数大格”的基础上,这节课可以让学生数一数1米里面有多少个大格,也就是有多少个1厘米。大单位与小单位之间的进率需要联系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多多体会。
2、试一试
(1)明确要求:用米尺量。
(2)示范方法:每量出1米,做好标记,再接着量,一边量一边数,有几个1米。
注意表述的准确性。
设计意图:学生从家里带来的米尺,往往不止1米,有的小朋友会直接拿左端到右端去量,这是错误的,所以在示范的时候,一定要着重“做标记”!避免出现所量物体的不准确性。
四、巩固练习
1、第2题
指派学生操作。其他同学观察。
点评操作过程。
2、第3题,
先估计,说明思考过程,再测量。
说说自己估计的怎么样?
3、第4题
先测量身高,再测量1庹。
比一比:说说有什么发现?
4、第5、6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思考过程和结果。
五、总结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米,请大家用两臂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
想一想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等于多少米,我们量比较长的距离用什么尺去量比较方便?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回顾这节课与上节课不同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去说一说,加深对1米的认知结构,从而了解1米与1厘米的区别。
板书设计
1米=100厘米
人教版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整理2
(一)、学习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能够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学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经历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的过程,形成初步估计的意识。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学习内容:
1、本单元设有两个窗。第一个信息窗是“阿福做上衣”。通过“怎么回事?”的问题引出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认识厘米;第二个信息窗是“阿福做长袍”,通过“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的问题引出对长度单位米、及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思维导图:
2、开发性学习包:
探究我们身上的小秘密。
一扎长( )厘米。 伸开手臂一庹长( )米,
我们的脚长( )厘米。
一步长( )厘米 一肘长( )厘米 一巴掌长( )厘米
3、拓展性学习包:
1、游戏:我说你做。教师说长度,学生用身体上的小尺子进行表演。
15厘米(一扎) 20厘米(一脚) 1米(一庹) 36厘米(一步)
100厘米(一庹) 1米25厘米(身高)
(三)实施途径(整合课程资源)
1、学科单元内整合:本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第二课时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是本单元的重点,把我学会了吗,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物体的长度放到第一、二课时中进行补充。
2、学科间整合:把体育中的立定跳远距离在本单元中加入,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长度培养学生的距离感,能够估出物体的长度。
3、体验式活动:探究我们身上的“小尺子”,让学生借助身体可以解决没有工具带来的困难,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时安排:4课时
案例分析:
《认识厘米》教学片断
一、初步探究:
1、自主探索。
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阿福的上衣怎么会小
了?从刚才的小故事里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2、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真聪明,阿福的上衣做小了,就是因为师傅和徒弟的不一样长造成的。要想测量的准确,标准必须一致才行。也就是进行测量时单位必须要统一。
师:怎样测量才能把阿福的上衣做的合适呢?同学们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三、合作交流
1、认识厘米。
在学生谈的基础上,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适时引导学习有关厘米的知识。“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的cm表示。”
根据学生的,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直尺,并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
2、用尺子量
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要测量的物体的左边,看看尺子的右边对这几,就是几厘米。
引导学生测量物体的长度,注意学生的测量方法是否准确,适时引导纠正。
三、巩固练习
1、联系生活。
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你想测量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手掌的宽度( )厘米 立定跳远的长度( )厘米
2、填空:
1m=( )cm 200cm=( )m
1米-20厘米=( )厘米 37cm+18cm=( )cm
10cm+35cm=( )cm 90cm-21cm=( )cm
注: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但即使经历了认识、巩固、单元练习后,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数学源自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和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在让学生在充分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立定跳远的距离等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给他们估测方法及实际测量的方法,培养他们的估测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人教版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整理3
教材分析
二年级(上册)已经教学了米和厘米,本单元继续教学分米和毫米。这样,学生就认识了常用的、较小的各个长度单位。教学分米和毫米要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知道它们有多长;要能应用分米和毫米,根据具体物体选用恰当的单位表达长度;要知道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初步了解了在测量时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并掌握了测量的一些基本方法,如一端对准0刻度,另一端所指的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这些测量只限于整厘米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米和厘米接触的比较多,比如操场一圈约长200米,自己的身高是1米38厘米等等,而对于毫米、分米的接触相对就比较少,但是现在的学生能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他们对于毫米、分米并不是一无所知,有一些学生已经知道毫米、分米这些名称。但经过实际的了解,发现这些学生多数仅仅是能说出单位名称,至于1毫米有多长,1分米有多长,并没有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表象,也不清楚为什么要使用这些单位,对于毫米、分米只是一种模糊的了解,还需要深入的学习与探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在具体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另,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通过实际测量,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长度单位的意义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人教版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整理4
教学内容:
教材78~80页,信息窗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体会1米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量一量将1米转化为具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认识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
难点: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突破:继续创设阿福做新衣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出米和厘米的关系;通过实际测量1米有多长和寻找长度是1米的物体,建立1米长度的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主题图。
学生准备:米尺。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知道,因为老裁缝和小裁缝一拃的长度不一样,所以给阿福做出来的新衣服不合身。老裁缝决定为阿福重新做一件新衣服。这一次,老裁缝吸取了教训,不再用拃来量了。他找来一根尺子,用尺子为阿福重新测量。但是,在测量时,老裁缝和小裁缝出现了分歧。他们为什么出现分歧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设计意图:创设连续的情境,以出现分歧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主题图,认识1米。
(1)出示米尺。
教师:故事中的老裁缝就是用这样的尺子为阿福量新衣服的。(让学生也拿出准备的米尺)大家观察这根尺子,每一个大格是多长?
学生:1厘米。
教师:老裁缝从0刻度开始量,量到衣服的另一端对齐了“100”这个刻度,小裁缝说是100厘米,可老裁缝说是1米。他俩谁说的是对的呢?(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学生议论。
学生:1米就是100厘米。
教师:对,1米=100厘米。“米”也是一个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m”表示。(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两个裁缝的分歧引出米和厘米的关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2)1米有多长。
利用手中的米尺,用手臂拉一拉,看看拉到什么程度是1米。 找一找,量一量,看看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学生寻找和测量。
(3)利用米尺,量一量教室有多长,有多宽,教室的门有多高,黑板有多长。学生实际操作。
三、自主练习。(教材第79页“自主练习”)
1、第一题:连一连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2题:可以怎样量?
(1)用拃可以测量哪些事物的长度?先让学生独立选一选。 说说你选择的结果。
为什么测量教室的长不用拃呢?
学生:教室的长比较长,用拃做单位太短,测量起来比较麻烦。
(2)用步可以测量哪些事物的长度?
说说你选择什么,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小结:测量物体的长度要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当的单位。
(3)学生用选择的单位测量教室的长、黑板的长和凳子的长。
3、第3题:怎样测量乒乓球台的长?
(1)你打算有什么测量?
学生1:用步测量。
学生2:用拃测量。
学生3:用尺子测量。
学生4:用铅笔测量。
(2)教师:如果用步测量,说说你怎样测量。 学生谈自己的测量过程。
教师:用步、拃或铅笔等物体测量,必须首先知道一步、一拃、一枝铅笔的长度,再实际测一测,用了多少步或多少拃,或用铅笔量了多少次,最后根据每次的长度和次数算出总的长度。
引导学生说怎样测量一步的长度。
(3)学生实际量一量。
4、第4题: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
学生独立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第5题。
(1)你想量什么?回家试一试。
(2)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生活中物体的边可以测量出长度,即长度都是有限的,因此只要边是直的.,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练习设计:
1、填一填。
1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20厘米+50厘米=( )厘米 1米—40厘米=( )厘米
30cm+50cm=( )cm=( )m
5m+3m=( )m 32cm—20cm=( )cm
2、画一条长度是10厘米的线段。
3、连一连。
旗杆的高度 男孩的高度 米老鼠的高度 杯子的高度
10厘米 5米 1米 20厘米 教学反思
本课的“自主练习”中出现了用多种形式或多种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在运用这些测量方式之前,要让学生学会熟练、准确地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步、拃或借助其他物体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教师需加以引导,提醒学生步子的大小要均匀,借助铅笔或文具盒测量时一定要做好记号等,另外在计算时注意准确。用步、拃或借助其他物体测量物体的长度很可能不准确,但这里结果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测量方式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整理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0~21页例1及想想做做1~5。
教学构想:
例题首先呈现了三幅涉及长度单位“千米”的图片,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而产生认识千米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千米。这里的介绍包含了三个要点:第一,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而且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第二,指明了它的应用范围,作为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通常被用来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第三,千米的不同名称及字母表示方法。初步了解上述内容后,再引导学生思考“1千米有多长”这个核心问题,联系他们的具体感受,进一步明确:10个100米是1000米,就是1千米。即:1千米=1000米。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在掌握千米基本含义的同时,初步形成对1千米实际长度的体验。最后,再要求学生联系学校环形跑道的长度,试着说说“大约几圈是1千米”,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丰富对1千米实际长度的体验。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单位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
学生互相比划并说说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提问:这是四个不同的长度单位,回忆一下,我们一般将这些单位用在什么地方?
谈话:我们以前学习过上面这四种长度单位。知道了每个单位的实际长度大约有多长,测量长度时会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比如较短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比较长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那如果有更长的长度,会用什么长度单位呢?
(让学生创造更大的长度单位:十米、百米、千米……着重介绍千米)
提问: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知道了千米,你想知道千米的'哪些知识?
(有多长?和其他长度之间的关系?用在什么地方?)
2、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
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
追问:为什么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
3、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
4、出示教材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片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吗?
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
二、交流共享
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
(让学生课前去操场跑100米,课件出示操场图示,从起点开始标注100米跑道)
明确:像这样的100米,我们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1000米)
提问: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吗?
追问:走100米你花了多长时间?照样计算,走1000米要多长时间?
(课前布置让学生计时、计步)
结合交流讨论:学生走20xx步的路大约1千米,走15分钟的路大约1千米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说明:把几千米换算成米作单位的数,可以想1千米=1000米,几千米就是几个1000米,从中得出结果,比如4千米就是4个1000米,等于4000米;反过来把米作单位的数换算成千米作单位的数,可以想要换算的数量里面有几个1000米,得出千米作单位的数,比如3000米里有3个1000米,等于3千米。
(3)提问:课前我们做过调查,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几圈是1千米?
2、强化千米
引导思考:我们刚才感受到的1千米是个环形的,如果我们把1千米的跑道拉直,会有多长?想一想,从学校门口往南走到哪儿是1千米?向北?向东?向西呢?你可以选择一个熟悉的地方想象,现在脑海里想象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大约是100米,要走10个100米,该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你能说一说从自己家到学校有1千米远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片,先找出速度最快的和最慢的连线。
学生练习并说说理由。
追问:老师家离学校约有5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老师,会选择什么工具去上班?请简述理由。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小结:选填长度单位时,要联系实际的距离和数据。
3、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设计
1、比大小
2千米○20xx米1千米○900米2米○30分米
49厘米○5分米95毫米○10厘米
2、学校运动场的跑道是一圈400米,芳芳每天早晨跑5圈,她每天跑多少米?合多少千米?
3、东东家、成成家和学校再同一条直线上,东东家距离学校3千米,成成家距离学校2千米,东东家距离成成家多少千米?
人教版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整理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页例4及有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
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触景生趣。
师:谁能猜出老师的身高呢?(猜老师身高)昨天老师回去测量了一下自己的身高,老师的身高是1米63厘米,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身高呢?
二、触景生疑。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3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三、触景探究
1、认识米尺。
老师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课件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2、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量一量。
交流。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同桌之间量身高。
四、触景实践。
1、下列长度单位对吗?
(1)数学书长26米。
(2)灯管长50厘米。
(3)房间高3厘米。
(4)字典厚6米。
(5)大树高8米。
(6)教室长10厘米。
2、量一量。
3、想一想。
小红身高90厘米 小军1米20厘米三位小朋友比身高,小军最高,小红最矮,小刚的身高可能是( 米。
五、触景升华。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1米=100厘米
人教版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整理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页例4及有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
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二、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6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
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2、认识米尺。
老师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课件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量一量。交流。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三、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 ,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牌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组织交流。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设计。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 )做单位。
(2) 量篮球场的长,用( )做单位。
(3) 从直尺的0—1是( )厘米;
从直尺的0—5是( )厘米。
3.在( )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4、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 或 厘米。
铅笔长18( ) 一棵大树高10( )
曲别针长3( ) 一张床长2( )
教室长10( ) 桌子高90( )
操场长200( ) 一个杯子高10( )
桌子长100( )或是1( )
5、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
(4)因为 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
(6)一枝铅笔长13米。( )
六、板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认识米,用米量》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重点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与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1、引导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本着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我有意地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学习新知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觉得“我能行”而信心十足地自主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自觉地带着生活经验和“我能行”的信心自主地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可见把生活经验和新知相互融合相互转化,是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的重要途径。
2、创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要想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必须把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调动起来,并拓宽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有了自我学习的辽阔天地,学生才能主自地发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正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在主体性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必须先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再引导和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才能进行有效地学习。教师要求学生用小尺子量绸带的长度,有意给学生设“难”,让学生在量中体会到尺子小,费时又费力,要放弃又觉得自己能行而产生心理矛盾,使认识米尺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去认识米的动力。教学中,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玩”中,轻松、愉快地领会和获取新知,本课的教学以始至终都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了认识米、感受1米长度和用米量的教学。学生有了自我操作的机会和空间,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与提高。合作交流是主体性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遇到一人难以完成或有异议有困惑的问题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整理】相关文章:
《认识米》教学设计08-09
教学设计:整理与复习04-10
《整理房间》教学设计06-24
整理文件教学设计01-03
《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09-22
《山米与白鹤》教学设计12-18
认识米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07-29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09-24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