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马嵬》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马嵬》教案1……
《马嵬》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马嵬》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马嵬》教案1
第一部分诗歌文本解读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首联用典,以此来讽刺唐玄宗的痴心妄想。首联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可是缘分已尽,于事无补。
颔联运用反衬手法,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
颈联“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当时”指七夕玄宗与杨贵妃“蜜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运用对比的手法。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尾联也包含尖锐的对比。将天下之主与平民相对比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吟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情,是一个长久不衰的话题,尤其对帝王与后妃更是人们谈论的热点。对于开创出开元盛世的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更是长写不衰的文学主题,千百年来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连续地呈现,但对李杨爱情的理解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唐代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同情多于讽刺,元代白朴的杂剧《梧桐雨》偏重于谴责、清代洪昇的传奇《长生殿》则二着兼有,既有同情歌颂又有暴露批判。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李商隐是如何看待李杨的'爱情的。
二、背景介绍:
搭配《妖猫传》片段讲解马嵬之变
公元756年初夏,安禄山大军以诛杀宰相杨国忠为名,悍然发动安史之乱。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危在旦夕。在一个天色晦暗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以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长安,逃往四川。
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时,以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为首的护驾军士砍杀了宰相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唐玄宗被逼无奈,遂下令缢死杨贵妃,自此事了,他便让出了皇位,晚年在难以消解的悔恨忧愁中度过,直到死去。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齐读课文。
三、解读《马嵬(其二)》
1.分析诗句
点名学生分析,教师引导。
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徒然听说海外还有神仙世界九州地,来生未可预知,今生今世夫妻关系就此罢休。——仙山寻妃用典
【提问】首联中用典,写方士寻仙之事,有何用意?作者对此态度如何?
【明确】似写玄宗思贵妃心切,其实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马嵬之变对比、反衬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巡逻打梆声,不再有宫中卫士击筹报晓。空闻、无复意在嘲讽唐玄宗的荒唐误国。
【提问】颔联两句分别展现了怎样的生活场景?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明确】“虎旅传宵柝”写的是逃难生活的不安适。“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鸡人报晓筹”写的是宫中生活的安乐,也暗示唐玄宗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但“无复”点出了这一希望已幻灭,“无复”与“空闻”相对,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今天六军约定驻马不前进,当年七夕还嗤笑织女牛郎不相会。——七夕之盟
对比
【提问】颈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此日”指马嵬之变这一天,也是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盟誓,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同驻马”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七夕笑牵牛”对照“六军同驻马”,两相映衬,就表现出了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
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作者之问
作者在这里向世人发出冷峻的诘问和讽刺: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反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尾联以对比和反讽作结,寄托感慨,点明题旨,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
【提问】尾联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宠爱的妃子,而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却有更美满的婚姻,这一对比引人沉思,发人深省。
【提问】本诗在章法结构上有何特点?
【明确】用倒叙手法,先说寻仙,后说兵变一事。颈联也是倒叙,七夕之事在前而后说,驻马之事后发而先说。
2、主旨思想(引导学生尝试总结,教师小结):
①批判鬼神、轮回之说。
②借批判马嵬之变一史,讽刺当时“甘露之变”的宦官专权之实。
③对比古今成败,突出主旨。
总结: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不要“玩物丧志”,要切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诗歌。
2、完成课后题三。
六、板书设计:
马嵬(其二)李商隐
首:仙山寻妃用典
颔:马嵬之变对比、反衬启发世人、警告统治者
颈:七夕之盟对比
尾:诗人之问对比、反问
第三部分教学设计描述
一、教学目标解读
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解读文本,讲解写作手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方面,在阅读和解读诗歌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会诗歌主旨,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启示学生不要“玩物丧志”,要切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设计逻辑
首先,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为话题导入引起学生兴趣,然后插入《妖猫传》视频介绍马嵬事变这一背景,便于学生对诗歌文本进行具体解读,总结诗歌结构和主旨,逐渐完成板书,带给学生对于这个诗歌的整体。
三、教学亮点
1.课程开始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为话题导入,比较便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背景介绍结合《妖猫传》视频介绍马嵬之变,视频画面与文字结合,便于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3.对于诗歌逐句解读,并且都用四字对每个句子进行了总结,便于学生记忆。
4.板书设计简单有条理,具有概括性,给学生整体认知。
四、预期效果
1.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2.课堂氛围积极愉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教学思路清晰,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更加扎实。
《马嵬》教案2
生齐声朗读。
师:这首诗课下的注释很详细,下面给大家3分钟时间,请大家对照注释自主学习,完成我们第二步:疏通诗意,注意把不懂的字用红笔勾勒出来。(ppt显示第二步:疏通文意)
生用三分钟自学。
师:请同桌合作学习,解决不懂的字句,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
学生两两一起解决字句问题。
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解释屏幕上红色字的含义。(ppt显示)
生:首联中“徒闻”是空闻的意思,“卜”是预料的意思;颔联中“宵柝”是指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无复”指“不再有”;“晓筹”的“筹”字是指更筹,就是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尾联中“如何”是为什么的意思,“为“是动词,是的意思。
(ppt出示:每个加点字的含义)
师:同学们自主学习了诗句,下面请四位同学们解释一下四联诗的含义?
生1:首联的意思是海外空听说还有九个同样的“九州”,但不管来生如何,今生的夫妇缘分已经断绝了。
师:这句诗的主语是谁呀?你能联系背景讲讲是什么意思吗?
生1:是唐玄宗,当年安史之乱潼关被攻破时,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随行军队行至马嵬驿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很思念她,有术士说在海外的仙山上找到了她,并带回金钗之类的饰物给唐玄宗看,下句是传说唐玄宗和杨贵妃曾誓约“世世为夫妇”,作者在这里说这生都不能相守怎么还想有来生呢?
生2:颔联的意思是只听到禁卫军中传来夜间巡逻的梆子声,不再向宫中那样安逸地听到有鸡人打鸣报时的声音了。
生3:颈联的意思是说事变发生那天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但当年唐玄宗以为自己可以和贵妃天天在一起,对天上的牵牛和织女一年一度的会见还加以嘲笑呢。
生4:尾联的含义是为什么唐玄宗当了四十五年的皇帝,还不如普通百姓夫妻恩爱,长相厮守。
师:好的。请大家再齐读一遍诗文,做到人人都能疏通诗的含义。
学生再次齐读。
第三环节:话题探究
师: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首诗就是作者途经马嵬驿,咏马嵬之变这一历史事件而作,所以我们鉴赏的第三步,就是通过标题和诗文,弄清诗中的历史事件。请同学们找出诗中哪些诗句描述了这一事件?
(ppt显示第三步:弄清史实)
生:第二联中的“虎旅传宵柝”和第三联中的“此日六军同驻马”都写出来是当年的马嵬兵变。
师:大家再思考,这一事件的主要人物唐玄宗此时内心是什么感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1:悲凉,可怜。从“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中可看出他遭遇很苦。
生2:还有无奈。从此日六军同驻马,也可看出他很无奈,自己是个皇帝却也不能调动千军万马,当得很窝囊。
师:是呀,作为唐玄宗,历经了大唐盛世,已经做了四十五年的皇帝,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威严,但一旦发生兵变,他却遭遇逃亡的苦难境遇,同时在马嵬驿官兵哗变,“六军不发”逼迫他杀死杨贵妃,当年誓盟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了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作为皇帝,君威丧失殆尽,甚至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不能保护,怎不令一个皇帝、一个男人痛心,伤感呢?
师:白居易的《长恨歌》也写了这一事件,但里面包含了对李杨爱情的歌颂和同情,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比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请问同学们,对于这样一个此时痛心无奈的皇帝你怎么看待?
生1:我认为他是咎由自取,因为荒淫误国,不理朝政,才导致安史之乱,百姓民不聊生,也最终导致自己悲剧,他是自作自受。
生2:我认为两人相爱没有错,但不能忘记自己是皇帝的身份,因为他后面还有老百姓,他不值得同情。
……
师:好!说到这里,也就说到我们鉴赏诗歌的第四步:辨析态度。大家思考在这首诗中,作者对玄宗之悲有何态度?(ppt显示第四步:辨析态度)
生1:作者是轻蔑嘲弄的态度。
生2:是讽刺批判的态度。
师:没错,《马嵬》一诗,前人评论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那么下面我们就进入鉴赏的第五步,分析技巧。你能从叙事的委婉方面说说“用笔至细”,从对比反衬的角度说说“讽意至深”吗?(ppt显示第五步:分析技巧)
请同学们先自我思考,再与前后桌交流探究,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小声读书并讨论四分钟……(ppt显示出提问的问题)
生1:我们觉得这首诗选择的叙事内容都是很细小的,比如在第一联“海外徒闻更九州”就叙述了当年的招魂之举,但作者用了“徒闻”两字就有讽刺唐玄宗痴心空想的意思。二联和三联在叙事上倒装,更用了细节描写,写当年七夕节唐玄宗和杨贵妃在一起嘲笑天上牛郎织女一年才见一面,而他们则可以生生世世相守,如今却不得不赐死爱妃的事,充分地嘲弄他们。写当年在宫中荒淫无度,用人扮作鸡当鸣报时,也是细节刻画,而今逃亡在外却只能孤独地听军队传来打梆子报时,也是以小见大。讽刺其政治失意。
师。说的非常好。作者用了很多典故,比如“招魂之举”“七夕笑盟”,本就用笔委婉,再加上措辞比如“空闻”“如何”等用笔也是委婉,再加上三联和二联倒叙的手法,还有一点就是结尾写为什么你做了四十五年的皇帝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更是在对比中点名主旨,体现了立意的含蓄。
师:请哪位同学再说说文中怎样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来说说诗中怎样做到“讽意至深”的?
生2:这首诗句句都在对比,在对比中来讽刺唐玄宗的可悲下场,比如第一联用“他生未卜”和“今生休”作对比,来讽刺当年唐玄宗和杨贵妃曾誓言要世世为夫妇,二联用当年在宫中有“鸡人报晓筹”的享受已经“无复”了,如今马嵬兵变时只有“空闻”虎旅传宵柝的悲凉来讽刺唐玄宗的政治失意,三联用“当时”和“此日”对比,更是嘲笑和讽刺唐玄宗爱情的`失落,最后一联用“为何”和“不及”对比,说你当了四十五年的皇上都不能保护自己的爱妃,还不如普通人家能给女人带来婚姻幸福,所以,讽刺意味更强。
师:非常好!同学们合作学习,集思广益,更深入地探究了本文的内容和写法。现在我想同学们小声自读一遍,读出作者的讽刺嘲弄的语气,然后请两位同学给大家示范。
学生小声朗读,两同学示范并简单评价。
学生再齐读一遍。
第四环节:意图挖掘
师:作者抒发思古之幽情,都是有现实意义的,这就需要我们要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深入挖掘作者创作的真实意图。请大家看大屏幕。
(ppt显示第六步:知人论世。同时出示李商隐的生平:
李商隐(约813~858年),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李商隐生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藩镇跋扈,深为不满。热衷政治,企望革新。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始终被排挤,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四十六岁抑郁而终。)
师:请问这首诗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生1:是借古讽今,希望现在的国君要励精图治,不要荒淫误国。
生2:我觉得还在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师:是的。这首诗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抒发了作者渴望贤君,忧国忧民之思。同时李商隐的好友崔珏曾在《哭李商隐》一诗中曾写道: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尝开。由此,此诗也借抒兴亡之感慨,暗含壮心难酬之悲凉。
第五环节:总结背诵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李商隐的《马嵬》,深入探究了此文的内容和写法,也学会了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知人论世,辨析了作者的态度,学会了委婉叙事,对比讽刺的巧妙用笔,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学以致用,更好地赏析古诗。
师:最后请同学们当堂背诵这首诗。
《马嵬》教案3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进一步训练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透过表层语言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
(1)以诵读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充分交流。
(2)学案导学法。(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农村学校班额大,学生差距也大,很多学生不善表达,也不愿意去表达。一方面遇到开放性问题,鼓励他们去讨论,另一方面每堂课制作学案,让学生自己提前按照设计流程学习,课堂被用来解决“问题”,以便更好地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过程我设计以下 六个教学环节。
(一) 导语(幻灯片2)
马嵬在唐代是“西出都门百余里”的一个普通驿站,是秦川蜀道上一个平常乡野,可谓名不见经传。但由于后来在这里发生了一场震惊朝野的兵变,致使“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葬身马嵬坡下,马嵬坡由此而驰名中外。马嵬贵妃墓大约修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位于一高坡小院。墓门口书写对联两幅,一幅是:妃子魂消犹痛梨花春带雨,马嵬玉陨幸留古韵冢携香。另一幅为毕沅所题:谷风如诉旧愁来,蜀道秦川,过客重谈李杨事;墓粉还将秋色补,雨尘云梦,伤心何似汉唐陵。这哀婉绮丽的文字,给贵妃墓罩上了一层伤感凄艳的迷离色彩。我们今天来看一看李商隐是如何来看待这件历史事件的。
(二) 作者简介(幻灯片3)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三)教师范读,学生诵读。(幻灯片4)
按照以下诵读节奏缓慢深沉地朗读。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四)解决字词,疏通大意。
1.重点字词: 徒闻 未卜 宵柝 晓筹
2.学生讨论疏通文意,教师提供下面参考:(幻灯片5)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五)探究阅读 ,揣摩情感(幻灯片6)
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用意隐然,最为得体”。此诗对玄宗有所婉讽,亦有所体谅,可谓能“出己意”又“用意隐然”,在咏史诗中不失为佳作。
学生讨论问题:本诗是如何“隐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教师总结:(提醒学生注意重点字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1.“徒”然有梦 ,未卜先休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婉讽意味渐露。
2. “空闻” “无复”, 昔乐今苦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讽刺意味渐浓。
3. “此日” “当时”,当恩爱邂逅生死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
恩爱邂逅生死之时,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行文至此,讽刺意味已至酽厚。
4、富贵莫如贫寒,贵妃不及莫愁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教师总结:理解咏史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要从关键字入手,结合表现手法,综
合分析,揣摩情感。
(六)拓展练习。
学生自主分析下面两首诗,说明所表达的情感。
1. 马嵬坡 晚唐 郑畋 (幻灯片7)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简要分析:
(1)一处对比。此诗首句的“玄宗回马”,指大乱平定、两京收复之后,成了太上皇的玄宗从蜀中回返长安。其时距“杨妃死”已很久了。两下并提,意谓玄宗能重返长安,正是牺牲杨妃换来的。一存一殁,意味深长。
(2)二处对比。玄宗割舍贵妃固然使局势得到转机,但内心的矛盾痛苦一直贯穿于他的后半生,尽管山河重光(“日月新”),也不能使他忘怀死去的杨妃,这就是所谓“云雨难忘”。“云雨难忘”与“日月新”对举,可喜下长恨相兼,写出了玄宗复杂矛盾的心理。
(3)一处反问。“终是圣明天子事”,有人说这是表彰玄宗在危亡之际识大体,有决断,堪称“圣明”,但从末句“景阳宫井又何人”来看,并非如此。“景阳宫井”用的是陈后主的故事。当隋兵打进金陵,陈后主和他的宠妃张丽华藏在景阳宫井内,一同作了隋兵的俘虏。同是帝妃情事,又同当干戈逼迫之际,可比性极强,取拟精当。玄宗没有落到陈后主这步田地,是值得庆幸的,但要说“圣明”,也仅仅是比陈后主“圣明”一些而已。“圣明天子”扬得很高,却以昏味的陈后主来作陪衬,就颇有几分讽意。只不过话说得微婉,耐人玩味罢了。
但就此以为诗人对玄宗毫无同情,也不尽然。唐时人对杨妃之死,颇有深责玄宗无情无义者。郑诗又似为此而发。上联已暗示马嵬赐死,事
出不得已,虽时过境迁,玄宗仍未忘怀云雨旧情。所以下联“终是圣明于子事”,“终是”的口吻,似是要人们谅解玄宗当日的处境。
2. 四块玉·马嵬坡 元代 马致远(幻灯片8)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简要分析:此曲前半叙事,后半议论,借唐玄宗与宠妃杨玉环终日游戏作乐,发出了兴亡之叹。全曲造词清新、畅达自然,后世流传甚广。有人认为作品对杨玉环的责备重于玄宗,表明作者由于历史观的局限,仍有“女水”的消极思想。其实这是此类话题的传统论见,作者不可能不知道祸首是谁,“恨不得”一句已经透尽个中消息,只是囿于忠君之道,不便揭穿罢了。 教学反思:运用学案导学法。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制作适合本班学生的学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前将“学案”发给每个学生,指导学生预习使用,并收集反馈意见,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据之一。学生要依据学案做好课前预习,明了学习目标,熟悉上课内容,找出疑点难点,查找相关资料,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附:板书设计
马嵬
“徒”然有梦 ,未卜先休 ———— 婉讽意味渐露。
“空闻” “无复”, 昔乐今苦———— 讽刺意味渐浓
“此日” “当时”,当恩爱邂逅生死————讽刺意味酽厚
富贵莫如贫寒,贵妃不及莫愁————深刻地批判
《马嵬》教案4
教学目标:
1. 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 学习本诗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3. 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 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 诗歌蕴涵的寓意
一、导入新课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题解、背景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后攻入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以向天下谢罪。为抵搪民怨,杨贵妃被赐以三尺白绫,,史称“马嵬之变”。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 )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
三、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读(提示:)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二).学生齐读课文。
(1)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诗意。
(2).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重点字词解释: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如何:为什么。
(三)诗歌讲解
1、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2、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3、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提问】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明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
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问2: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提问】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马嵬》教案5
学习目标:
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学习本诗叙事、表现等手法
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难点:
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诗歌蕴涵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公开课千呼万唤始出来,这几天老师为了公开课都快魔怔了,连做梦都与它有关,昨天晚上我又做了个梦,梦见我变成了一条汉子,今天呢,我要把这个梦给大家情景再现一下,这个梦是由一段音乐开场的。(放音乐)
二、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记述
①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②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③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④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⑤《马嵬》,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三、我们之前预习过,这是一首咏史诗,在看诗歌的内容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之前讲过的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寻找连接点)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情感?
(体悟感情)
(3)运用什么方法表达思想情感的.?
(分析技巧)我们今天就按照这个步骤来学习这首诗。
四、步骤一:弄清史实,感知诗意:也就是了解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有关人物。我们来读一下这首诗。
马嵬(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事件?马嵬之变。事件的主人公是:唐玄宗和杨贵妃(讲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相识相知---三千宠爱---七夕盟誓---安史之乱---马嵬之变---海外招魂
解释重点词语
更:还有;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笑:嘲笑;如何:为什么
整体感知诗意: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暗藏典故),来生未可预知,今生的夫妇缘分已经断绝了。
夜里空听到禁卫夜间巡逻时的梆子声,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这一日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牛郎一年才会一次面。
为什么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普通百姓能够夫妻恩爱,长相厮守。第一个步骤完成了,接着往下看。
五、步骤二:寻找连接点,把握感情态度了解时代背景:论世。了解诗人经历:知人。分析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文本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在诗歌时代色彩不够鲜明或不清楚时代背景和诗人经历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写作背景:李商隐恩师令狐楚仙逝,他送灵回京途经马嵬,远远望去,马嵬坡杂乱地长着灌木丛和荒草,给人一种枯败苍凉之感,有感而吟《长恨歌》。一边的七师哥激义山道:“驴背上吟诗,颇有情味,何不以《马嵬》为题,吟咏一首呢?”
李商隐于是吟《马嵬》(其一)(其二)两首诗,借古讽今,以唐明皇时期马嵬事件的藩镇之乱讽刺当时甘露之变的宦官专权。因此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 1,、诗中哪几句诗写了马嵬之变这一事件?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颔联)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颈联)
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发出的地点有什么不同? ——前者为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问2: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想到玄宗的哪种境遇?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问4:(4)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指向时间,前者指眼前,后者指以往。以往生活是什么样的?眼前情况又怎样?前后又有什么关系?
以往玄宗和杨贵妃朝夕相处,所以他讥笑牛郎织女一年一次七夕相会,可以看出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而眼前“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甚是明了,要求“赐”死杨贵妃,“此日”的结果是“当时”的原因造成的,显然前后句是颠倒的因果关系。
(5)颈联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对比
3.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首联)
问1: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无法预知,但今生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问2: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4.综合前面的所有内容,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尾联)问1: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关系?
——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问2: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反问。贵为天子却保护不了心爱的女人,还“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一问问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启发世人记住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吸取教训。 5.小结谋篇布局,历史顺序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某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先写“玄宗之悲”,后写“马嵬之变”,最后也是“义山之叹”,诗歌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叙事方法?——倒叙,从整体上倒叙使尺幅之间,一波三折;从局部上看倒叙更能突出因果。
六、诗旨探究
唐玄宗对于作者而言是古人,马嵬之变是一段历史,所以作者很可能是借古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借古讽今
启发世人记取历史悲剧: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最终害人害己,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讽刺和批判甘露之变。
七、步骤三:分析技法
怀古诗词最常用的技法有对比、用典等。本诗最主要的方法是对比,也有用典。
八、作业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华清宫
过华清宫
吴融
李约
四郊飞雪暗云端,君王游乐万机轻,惟此宫中落便干。
一曲霓裳四海兵。绿树碧檐相掩映,玉辇升天人已尽,无人知道外边寒。
故宫唯有树长生。问: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两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
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九、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下搜集李商隐的诗词名句并背诵。
3、做《学习指导》上的练习题。
十、板书设计:
马嵬(其二)
李商隐
玄宗之悲(荒诞)
马嵬之变(对比)
义山之叹(对比、反问)
借古讽今
《马嵬》教案6
【教学目标】
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学习本诗叙事、表现等手法
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难点】
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诗歌蕴涵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新,是科学的灵魂,亦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李商隐《马嵬》诗在叙事立意都极具特色。
二、写作背景介绍
参见课文注解,但要明确马嵬事变内容
三、疏通诗意
1、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2、解释重点词语。
更:还有;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笑:嘲笑;如何:为什么
四、诗歌欣赏
1、《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问2: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问4: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
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问5:颈联在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
对比
3、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问1: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问2: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4、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问1: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
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问2: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反问。贵为天子能保护自己的子民,何况自己心爱女人,但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一问问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问得有力,令人掩卷深思,其讥讽之意愈明。
5、小结上面讲内容的过程,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某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诗的叙事结构上的特点?
倒叙,从整体上倒叙使尺幅之间,一波三折;从局部上看倒叙突出因果
五、对比、倒叙和讥讽都是本诗的特点,请同学们当堂诵读并背诵全诗,领会其特点
【板书】
马嵬(其二)
玄宗之悲(荒诞)
马嵬之变(对比)讥讽
义山之叹(对比、反问)
《马嵬》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锦瑟》一诗体味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2、多角度理解李商隐《锦瑟》主题思想;
2、学习《马嵬》中所运用的对比反衬的讽刺手法。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两首诗歌。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同其他的诗人一样少负才名,他是开成三年的进士。他的才华受到当时一位叫令狐楚的高官的赏识,令狐楚亲自传授他骈文的写作方法并推荐他做官,是他的授业恩师。这时李商隐是很有名气的。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李商隐的才华吸引了很多达官显贵,有一位叫王茂元的高官也很赏识李商隐,他不仅赏识李商隐,还将自己的女儿王氏嫁给了他。有的同学就想了,大登科后小登科,这是人生一大美事啊,怎么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呢?我们不要忘记,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是晚唐,晚唐时期的党争是特别严重的,令狐楚他是牛党的要员,而王茂元是属于李党的。虽然这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但是牛党的人仍然认为李商隐背叛了令狐楚和牛党,而曾经和牛党有牵连的李商隐也不被李党接受。李商隐就一直在这两党的夹缝中生存,辗转于官场,终不得志,最后郁郁而终。
1、字音
锦瑟( ) 弦( )柱 惘( )然 马嵬( )
未卜( ) 宵柝( ) 晓筹( ) 驻( )马
2、词义
春心: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可:难道,哪能。
惘然;迷惘,茫然。
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虎旅:指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
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12500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驻马:指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
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即为48年。唐玄宗当了45年皇帝,故约略称“四纪”。
二、检查预习
1、背诵诗歌,整体感知
2、注音字音
3、解释词语
三、鉴赏诗歌
《锦瑟》
1、整首诗的大意是什么?
明确: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 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 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2、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时期。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板书,锦瑟——华年 忆情)
为什么锦瑟的“五十弦”会让作者想起他的青春年华?
提示:我们同学都经常听音乐。就拿听音乐举个例子。如果你有一段比较伤心的往事,让你久久不能忘怀。这时候,你忽然听到一首伤感的歌曲,你觉得,这首歌的曲调和歌词都很符合你的情境,你是不是会回想起你那段伤心地往事?
总之,在首联里,作者由锦瑟,联想到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可以说是触“瑟”忆情。
“五十弦”是说瑟的弦多,瑟的弦多,音节也就纷繁复杂,瑟的音节是纷繁复杂的。也许是锦瑟的音色触动了作者的情思,让作者回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往事。
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一种说法:有人认为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是垂暮之年了,大家知道李商隐一共活了46岁,如果这是暮年写的,作者应该是四十多岁了,年近五十了。作者可能是看到瑟的五十根弦,想到自己也已经年近五十了。一边抚摸着瑟的弦,一边回想起自己当年的美好岁月。
3、作者为什么要用庄周梦蝶的典故?一般用典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一般用典的作用:可以增加诗歌的内容含量,也可以隐晦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想法与情感。作者用到的事后一种意思。
李商隐用“庄周梦蝶”来形容自己当年如梦一样快乐的日子,因此,此句应该翻译成“我曾经像庄子梦蝶一样,沉浸在快乐的梦境里”。但快乐总是短暂的,后一句也是用了一个典故(当美梦醒后,我只能像望帝一样,把满腹的愁怨托付给杜鹃。),实际上是在说满腔的哀愁无处发泄。
(板书,喜悦——哀怨 情变)
4、颈联是个对仗的的句子,哪里对仗?这里联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沧海-蓝田,月明-日暖,珠-玉,泪-烟。
我们来看这两组意象,一个是沧海月明鲛人泣泪,一个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哪位同学可以分别用找几个词来形容这两组意象?参考答案:清寒,神秘,哀伤;温暖,朦胧,惆怅——玉烟美丽,却可望而不可及。这两联中作者所选用的意象都是美好的东西,但是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联这两句表现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然不同,但是怅怨的感情却是相同的。诗人对这一高洁的感情是爱慕的、执着的,然而又是不敢亵渎的,哀思叹惋的'。
最后一联的感情:全诗以忆情起,以忆情收,情字贯穿始终,浑然一体。(板书:忆情——惘然 迷情)
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在这首诗中,作者一波三折的表达了自己的惆怅哀怨的情感。那么,请同学们想一下,作者要表达的这种情到底是什么情呢?
悼亡之情。
关于李商隐这首《锦瑟》的主题,诗界自古以来就争论不休。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这首诗。正式因为这首诗的朦胧,我们才能从中读到不同的情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同,但是喜怒哀乐的这些情感都是共通的,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首与自己情感契合的锦瑟。这就是它存在的价值。
背景介绍
(1)相关历史事件
唐玄宗到了晚年,不理朝政,整日沉迷声色,756年6月安禄山的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与杨国忠、杨贵妃兄妹等仓皇奔蜀。行至马嵬(今陕西平西),随行将士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以平军愤。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命术士为其招魂。术士声称在海外仙山见到了杨贵妃。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是唐人诗中常见的题材,一般多归罪于贵妃,斥之为祸首。此诗别出新意,把讽刺的锋芒直指玄宗。
(2)写作背景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李商隐咏叹“马嵬之变”的作品。历史上,咏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文学作品很多。众多文学家对二人的爱情也是褒贬不一。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对这二人寄予深厚的同情的。杜牧的《过华清宫》对二人又是持讽刺批判态度。
(1)各位同学觉得作者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是持什么态度的呢?是同情还是讽刺?
明确: 这首《马嵬》是讽刺批判唐玄宗的。在首联,作者先用“更九州”三个字概括方士在仙山上寻见杨贵妃的传闻,之后用“徒闻”加以否定。相传杨玉环在蓬莱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密约,但之后又用“未卜”和“休”来否定这一事件。从第一句我们就可以看出,李商隐对唐玄宗是持讽刺和否定的态度的。第一句为全文奠定了讽刺的基调。
(2)梳理诗文大意
3、具体赏析:
(1)提问:《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
明确: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2)提问: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明确: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 3)提问: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明确: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4)提问:“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明确: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5)提问: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
明确: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用了对比的艺术表现手法。
(6)提问:《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如何?
明确: 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马嵬》教案】相关文章:
《马说》教案11-15
《马说》教案模板合集九篇04-10
《马说》教案模板集合九篇04-28
关于《马说》教案模板汇总五篇04-08
关于《马说》教案模板集锦7篇04-04
《马说》教案模板集锦七篇04-04
关于《马说》教案模板集合9篇04-06
马说教案范文汇总六篇04-05
关于《马说》教案范文集合5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