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优秀导学案 《离骚》优秀导学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2、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
《离骚》优秀导学案
《离骚》优秀导学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2、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分主旨。
3、了解浪漫主义手法传统的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重点:
1、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分主旨。
2、了解屈原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难点: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单元学习诗歌,是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安排的。〈诗经〉和<>
二、屈原及背景介绍
忠君爱国诗人
希望辅佐明君,致君尧舜,对内制定法令,对外接待宾客。推举有贤能的人,结果触犯贵族的'利益,郑袖等人在怀王面前谗言,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最后楚国灭亡,投汨罗江而死。
所以“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矣。”——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三、解题
离骚:遭遇忧愁。思考可能些什么?
忧愁
节操
四、具体分析课文;
问题一:忧愁的是什么?
忧愁(民生之多艰)
(皇帝昏庸,贤愚不分)
(小人离间)
问题二:面对这样的现实,它是什么样的节操呢?
节操(宁可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兮)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至前世而固然。)以死明志
(退修吾初服)修身养性
(民生各有所好兮,吾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其与心之可惩)至死不渝
五、总结屈原:
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与世同流合污,保持操守,洁身自好的人。
六、作业:
1、熟读并背诵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离骚》优秀导学案2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诵部分章节内容。
3、分析并感悟作者在诗中展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情。
【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的丰富内涵,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活用现象、通假字及特殊的文言句式等。然后做到正确朗读。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慢读全文一遍,找出不会读的字词,查字典正音;然后至少再读两遍,感受朗读的节奏。利用注解和工具书熟悉本文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1、读下列加点字,写出注音。
A、后裔(yì)摄提(shè)搴阰(pí)皇舆(yú)
B、宿莽(sù)骐骥(jì)驰骋(chěng)孟陬(zhōu)
C、庚寅(yín)昌被(pī)謇謇(jiǎn)纯粹(cuì)
D、踵武(zhǒng)申椒(jiāo)蕙茝(chǎi)险隘(ài)
2、掌握以下的通假字(明确所通的字及意义)
(1)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赐给)
(2)扈江离与辟芷兮(辟通僻,幽僻,荒远)
(3)来吾道夫先路(道通导,引导
(4)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作证)
3、掌握多义词
与不吾与(等待)
扈江离与辟芷兮(和)
忍而不能舍也(舍弃,中止)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住舍)
舍铿尔,舍瑟而作(放下)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
舍相如广成传(安置住宿)
度何不改乎此度(法度)
皇览揆余初度兮(气度)
又重之以修能(加上)
重乃重修岳阳楼(重新)
卷我屋上三重茅(层)
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
4、熟悉古今异义词(认识其古今词义)
(1)彼尧舜之耿介兮(古义:光明正大;今义:正直不阿)
(2)昔三后之纯粹兮(古义:没有杂质,比喻品德纯正、完美;今义: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多跟“是”连用。)
(3)夫唯捷径以窘步(古义:快速走偏斜的小路;今义:近路,比喻能较快地达到目的的巧妙手段或办法。)
(4)纫秋兰以为佩(古义:以之为,把…。。当作。今义:认为。)
(5)恐美人之迟暮(古义:有才德和有作为的人。今义:美丽的人。)
5、词类活用(解释词义,判断是哪种活用)
(1)名余曰正则兮(取名)名词作动词
字余曰灵均取(表字)名词作动词
(2)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在早上,在傍晚。)名词作状语
(3)纫秋兰以为佩(古人佩带在身边的饰品。)动词作名词
(4)不抚壮而弃秽兮(污秽的东西)形容词用作名词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美德)形容词用作名词
(5杂申椒与菌桂兮(杂聚)形容词作动词
(6)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以……为难事)意动用法
6、特殊句式
(1)倒装句(试作还原)
恐年岁之不吾与(还原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肇锡余以嘉名(还原后)状语后置
(2)省略句(在适合的地方补出省略了的词)
指九天以为正兮(补充完后指九天以(之)为正兮)
纫秋兰以为佩(补充完后纫秋兰以(之)为佩)
二、课堂学习与研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苗裔( )孟陬( )辟芷( )骐骥( )蕙茝( )申椒( )搴( )阰( )謇謇( )昌被( )扈( )踵( )荃( )
理解课文大意
2、重要词语
苗裔:孟陬:皇览揆余初度兮辟芷:
朝搴阰之木兰兮:骐骥:蕙茝:謇謇:
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来吾道夫先路也指九天以为正兮
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3、读完这首诗,你感受到了洋溢于诗中的澎湃激情了吗?你发现诗歌运用的传承与创新的表现手法了吗?各学习小组交流一下。
思路点拨:注意体会比喻修辞的恰当运用,并结合屈原的人生经历分析屈原的思想实质。
探究:《离骚》全诗大致分为十个段落。课文节选的是前三段。
第一段,作者自叙其世系名字、兴趣爱好、性格品行、才能修养,表明自己有条件成为国家的栋梁,报效祖国。
第二段,以香草美人比喻自己品德优异,才能出众。
第三段叙述作者步入宫廷之后,希望遇到唐尧、虞舜那样的有道明君。事实恰恰相反,他一步入政坛便遇到一批奸诈小人。他担心楚国的江山会毁灭在这批人手里。他的理想和事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所选的这三节诗歌,与全诗一样,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主,表明自己高洁、端正的品格,并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爱国主义精神,可以说感人至深。特别是诗中体现的作者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国者,是一篇热爱祖国、伸张正义、鞭挞黑暗、追求光明的杰作。
《离骚》是屈原用他的思想、遭遇、痛苦、热情以及整个生命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
4、“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能说出诗人写香草的用意吗?
思路点拨:抓住“辟芷”、“秋兰”两个喻体,从修辞的角度领会屈原的品格。
探究:这一句表明屈原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屈原用香草来自喻,表明自己的高洁品行。他身披香草鲜花,具有美丽的华彩。用采摘香草比喻加强自身修养,身披鲜花比喻保持高洁。其次用香草鲜花来比喻,就使作品含蓄,富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
(3)“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这些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思路点拨:从“对比”手法的角度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分析。
探究:作者以对比手法,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见解。作者赞颂先古三王时代的'政治清明,重用贤才,表达了他举贤授能、革新吏治的政治理想。同时痛斥桀纣,批判党群小人,委婉劝谏怀王莫蹈庸王亡国的覆辙,鲜明充分地表现了诗人“明于治乱”的才能。
5、节选部分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你的理解,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
思路点拨:从抒情方式、表达手法两个角度加以探究。
探究:课文节选部分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在写法上,以抒情为主,描写和叙事为辅,但抒情又不空洞苍白或呐喊狂叫,而是用美丽的想象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这里面有描写,有叙事,但描写和叙事的目的还是抒发感情,因而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情性也非常鲜明。
6、 “兮”本身在语句中没有什么意义,就是语气助词,本身没什么意义。楚辞、汉赋及唐前的诗中常用,就是为了形成音律和谐,类似于现在歌中的‘啦、呀“等。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思路点拨:“兮”字可以用在句子的不同位置,在不同的位置的作用也不一样,从这个角度分析即可。
探究:“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7、诗人在第一部分自叙身世,对表现诗人的形象有何作用?
思路点拨:可从出身高贵,显示出其与俗人不同方面来分析作答。
探究:诗人以第一人称口吻来描述身世,由诗中的“高阳”、“皇考”可见其高贵的家世,而“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则写明诗人诞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这高贵的家世,奇特的降生,凸现了人物的超群脱俗。
8、屈原像一颗流行,滑过历史的天空,留给人们的是一条闪光的轨迹。战国那样的时代,面对楚国黑暗的政治,屈原是否非得要自杀呢?他可不可以到其他国家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呢?
观点一:我认为屈原根本没有必要自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战国时期那么多诸侯国呢,随便去哪个国家都有可能受到重用。
观点二:我不同意甲的观点,战国时期诸侯国虽多,但自己的祖国只有一个,如果一遇到挫折,就跑到其他国家去,那不成了卖国贼了吗?
观点三: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试想,那样的楚国还值得屈原为之愚忠吗?况且,那时的诸侯国和现在“祖国”的概念也不一样,离开诸侯国并不能算是卖国。
观点四:屈原是否应该自杀,这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可以讲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从当时时代风尚来看,先秦时代效忠祖国还远没有形成普遍的道德准则,纵横家朝秦暮楚,军事家杀妻求将,人才跨国界自由流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当时均属天经地义。我们知道,孔子也曾周游列国,四处寻求政治地位,以推行其社会主张。不但士大夫这样,普通老百姓更是要选择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乐土”而居。孔子就主张“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
《离骚》优秀导学案3
一、关于教材
我所说课的目是两千年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二。该单元所选古代古体诗8首,其中《诗经》中3首,汉魏晋五言诗3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离骚》节选。在该单元中,《离骚》节选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
北方黄河流域出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新诗体,其本身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辞作品,尤其是屈原的《离骚》从词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关于教学方法
结合作品特点,按照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古典诗歌方面阅读能力的要求,我把《离骚》节选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以下两点:
一是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感情;
二是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特点,我确立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鉴赏重要的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关键词句的疏通。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教材特点和面临的具体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具体教学措施如下:
第一,充分预习。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教学难点,即词句的疏通安排在第一课时中,把教学重点,即作品内容的理解安排在第二课时,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诵读、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训练为主。
三、关于学法指导
1、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课文尽管难度较大,尤其是语言方面的障碍较大,但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上,仍以教师的引导为主,通过切合实际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
2、检查学生的预习这一步必不可少,这是由我校的校情、学情决定的。我们华亭一中的具体情况是:高中学生中城镇多农村少,矿区学生多,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师必须加强督促。
3、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积累,犹如堆沙一样,一层一层的积淀。课外的阅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并做好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导入和课后作业均要体现教师的这一教学。
4、课文的背诵方面,教师要充分把握楚辞的语言特点,比如楚辞作品,包括《离骚》,两句一节,大量使用语音词“兮”以表达情感,调整节奏等特征,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特点的基础上,理解背诵。
四、关于课堂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1、导入
要求学生列举自己掌握的《诗经》和《离骚》中的名句。明确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2、感知、理解课文。鼓励学生充分挖掘利用课文注释,力求自己动手疏通词句。
第一步,范读——让学生耳顺。教师范读,学生感受,正音。
第二步,诵读——让学生口顺。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情感和节奏,逐步积淀语感。
第三步,解难、疏通。这首诗古奥难懂,应当先扫除语言文字障碍,然后再欣赏诗句。课文注释较为详细,而且句句有翻译,这对学生读懂诗作是一大帮助。但学生在自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可以提出讨论,老师作一些点拨。
第四步,课堂练习。可让学生尝试背诵课文,并动手默写,记清楚难写难读的字。
第二课时
第一步,鉴赏课文。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艺术手法和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理解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感情。
1、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使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情性也非常鲜明。(这一点对背诵的指导非常有用)
2、分析诗中屈原形象。
3、欣赏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感情。
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丁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第二步,进一步指导背诵前6节。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感情。在熟读之后,获得了良好的语感再背诵。可以创设竞赛氛围,看谁背诵最快最好。
第三步,引申、拓展。赏析屈原名句,诸如——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附:第二课时板书设计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
身披香草,美丽华彩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忧国忧民,至死不渝的人格魅力
赤胆忠心,胸怀炽烈
嫉恶如仇,鄙视群小
实现理想,不惧危难
《离骚》优秀导学案4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学习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
1、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知识链接】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人,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他的代表作《 》,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主义杰作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 》《天问》,的《九辨》等。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 ”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
1、走进新课: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离骚》作者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纪念对联)
2、阅读新课。反复朗读课文,对照注解弄清句意。诵读注意以下几点: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注意处理声音的高低、疾缓、强弱变化,体会其节奏、韵律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对特别难懂的句子,可参照注释,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3、课前思考
(1)屈原的作品大多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
(2)《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3)《离骚》常运用哪些表现手法?
我的问题:
二、课内研讨
1、自学反馈
(1)注音(A级)
(参见下文注解)
(2)文言知识
A、通假字
俪规矩而改错:亻屯郁邑余佬傺兮:
何方圈之能周兮:进不入以离尤兮:芳菲菲其弥章:
B、一词多义
余虽好修女夸以轨羁兮( )
虽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悔( )
C、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自前世而固然:
D、词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固前圣之所厚: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E、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矣:长余佩之陆离: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3)翻译。
A、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B、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C、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D、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2、语言揣摩
(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评析: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评析: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评析:
3、合作交流:
问题1:《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问题2:《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4、本课小结,我的收获:
三、课外拓展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
A、“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
B、散曲包括套曲和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曲子形式,体式比较自由。
C、《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集。
D、惠特曼是美国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对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影响很大。
2、“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屈原《涉江》诗中的奇服是指什么说的?他描写这样的“奇服”有什么作用?
3、屈原作品中的一些名句:
1、“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远游》)。
3、“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九歌国殇》)。
4、“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卜居》)。
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卜居》)。
四、课后检测
快速完成《同步作业》积累运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