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反思_1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度量 反思 教学

管理员

摘要: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角的度量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角的度量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

  直线、射线和线段资料相对来说概念较多,所以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概念,同时也能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和概括本事的培养,从作业情景来看,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规范表达本事比较欠缺,要多注意这方面的培养。

  角的度量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引导学生观察量角器的组成部分,比较直观,并能经过课件较好的演示如何量角,学生的进取性较高,由于量角器的不统一,学生在测量角的大小时,还是有些误差的,也有些学生在量角时内外刻度容易弄错,还应多练习。

  对于角的.分类来说,学生并不陌生,只是在原先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在教学中经过形象的课件演示让学生来明晰平角和周角的构成,学生易于理解,并且在经过平角和周角这两个已有条件来解决角的读数问题时,绝大部分学生都较好,但有个别基础差的学生不能灵活运用。

  画角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经过教学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画角的步骤,可是学生画的时候还是会发生角度看错的现象,内外刻度看错。为了提高学生的进取性,我还充分利用一副三角板来让学生拼不一样的角,学生进取性很高,可是理解本事差的学生似乎有些跟不上,要注意后进生的辅导。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

  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达到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同,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且顺序相反,学生往往分不清该读哪圈,往哪边数.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过整十几度还是差几度未到,方向不同则数法不同.过去的教案手册中有建议用儿歌帮助学生读过难关的,如:"中心对顶点,底边对0线,他边看度数,分清内外圈."这种儿歌能朗朗上口,但对于难点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分清内外圈"只是目标,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他们将角的两边孤立地量度,以为像量线段,看钟表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如果学生能把静态的角想象成从0度开始,慢慢打开,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我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具体实施如下:

  活动一:

  伸展运动.我带着学生把两手臂伸开,当作角的两条边,把身体当作角的顶点.他们跟着我从两臂重合开始,一臂不动,另一臂慢慢展开,并一起读: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然后继续: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后我引导说:我们可以这样想象,所有的角都是从0度慢慢张开的.

  这个活动学生很感兴趣,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感受到角从0度张开的过程.虽然所指度数并不精确,但为后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动态变化奠定了最直观的基础.

  活动二:

  穿针引线.刚才的肢体动作只是粗线条的感受,而第二个活动则开始进入精细化的认识了.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习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征,汇报后我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出一条射线,再用一根带黑线的针从射线的端点处穿出.这样,纸上的射线和穿出来的黑线就能形成动态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摆在上方,在实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来.从0度开始,师问:"这时角的边所对应的刻度有两个:0度和180度,该读哪一个往下数的时候数内圈还是外圈"学生很聪明,立即回答说"读0度,该读外圈."随着老师缓慢地拉动针线,学生从外圈0度开始,也逐一读出了相应的数据,一直读到180度.接着,我又换了一个方向,从另一边的0度开始,这回学生反应可快了,"读内圈,因为这次的0度在里面!"……

  学生在动态中进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数的变化过程,并明白了当选择不同方向为0度时,读数方向也随之改变的原理.这一活动为学生度量静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础.

  活动三:

  笔尖指路.这一活动则是测量完全静止的角了,也是本节课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我在实物投影中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角,提出问题:"这个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样展开的吗"学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把右面的边视为0度,慢慢展开;另一种是把左面的边视为0度而慢慢展开,同学们认为都是可以的.于是按不同的展开方向,我们共同确定了0度所在的圈,并从0度开始,用笔尖顺着数据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动,边移动边读出整十,整五的数,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条边,将度数准确读出.

  结束了三个活动后,我问学生:量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学生回答说:"一定要从0度开始顺着数下去."是的,这正是量角的关键,他们学会了.课后,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发现虽然还是有些学生出错,但为数不多,而且只要面对面稍作指导也就懂了.聪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后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进行加减;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则乖乖的从0开始,顺着方向将可见的度数一一读出.虽然速度会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练后就会快起来.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7—38页的内容和练习四的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 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用量角器量角。

  2. 通过一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

  每个同学一个信封,信封里有两根相同的小棒,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小组操作——深化角的本质

  教师给每位同学准备一个信封,里面放有两根相同的小棒,但同桌两个同学的小棒长短相差很多。

  师:取出自己信封里的两根小棒摆角。同桌比一比,看谁摆的角达? 师:同桌两个同学的小棒长短不一样,这样比较角的大小公平吗?

  二、层次铺垫——突破难点

  (一)量角器的认识

  1. 认识量角器

  ⑴让学生仔细观察量角器:上面有些什么?这些刻度怎么分的?这些数有什么规律?

  ⑵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

  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教师板书:中心、0刻度线、内刻度、外刻度。

  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展示: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份是1° 。

  2. 游戏

  师:我们做个游戏,看怎么把我们的身体变成一个达量角器。

  教师带着学生量手臂伸开,右(左)手是0刻度线,,手是180刻度线胸前是中心点,也可以看成角的顶点。下面我们用身体表示出量角器上各个度数的角是什么样的。从0度开始,即从两臂重合开始,右(左)臂不动,左(右)臂慢慢展开,一起表示出0度到90度的逐步变化过程,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然后继续91度,100度??180度。

  师:我们表示量角器上各个度数的角时,哪里在动,哪里不动?

  回答后小结:0刻度线不动,每个度数的角都是从0刻度线处张开的。

  (二)用量角器量角

  1. 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在量角器内刻度上找出角(90°、30°、60°135°)并用手比划同样大的角,再在三角板上找到这些角并记一记。

  2. 学习量角的方法

  ⑴教师出示一个角,先让学生估计大小,在尝试用量角器量角。 ⑵学生小组交流探究量角的方法。

  ⑶教师演示详细介绍量角的步骤并板书。

  ⑷出示60°、120°的'角,让学生读出角的度数(在作业纸上)。根据手中的量角器,师生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呢?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

  (三)知识整理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一起来回顾一下。

  量角器的结构有那些?应该作业量角?现在,我们一起来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

  三、拓展延伸——熟练应用

  1. 做一做:教材38页中的“做一做”。

  2. 量一量:教材39页第3题各时间所成的角的度数。

  3.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角的度量”的教学难点有两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本课突破对策具体步骤如下:

  1.由角的大小的意义引出可以用单位小角来度量角的大小。

  2.做游戏(伸展运动)想象角的动态变化,为抽象的量角器测量奠定了直观的基础。

  3.学习量角器的测量和内外刻度原理,都是采取层层渗透、处处铺垫的方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4

  《角的度量》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有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得较累。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

  《角的度量》一课一向是我感到难以教学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必须的难度。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四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感知角的度量的必要性。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较两个角哪个角大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论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习需求。

  第二层是结合之前所学的度量知识,发现度量其实就是找到需要度量的对象包含多少个“度量单位”,那么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呢从而引出后续资料。

  第三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我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较好的观察、总结本事的。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头这个刻度交叉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头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

  第四层是实际动手测量角的大小。这个环节出现问题较多的是,学生会把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明明量对了却读错读数。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我要求学生量角前先观察这个角是钝角还是锐角,这样就能很多程度上避免这类错误了。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6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角单位以及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讲量角方法的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而怎样进行重合学生是容易理解的,所以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依据以上的认识,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下面三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画角的情境,从而产生学习量角的需求。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有部分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有的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我发现量角器最中间有一个点”。“我发现量角器上上下两个数加起来正好是180。”认识1°角时,采用的方法是:(1)出示使学生初步感知1°角的大小的直观图;(2)猜一猜这个角多大;(3)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深化理解1°角。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学生容易形成1°角的观念,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三个层次来学习的:(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50),(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52)。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证实了这点。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是可取的。课堂上有的学生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学生讲量的方法时也讲得可以。

  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情况还是可以的,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7

  “角的度量”这一内容,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通常,老师把这一内容的教学界定为技能训练课。在这个界定之下,教学时老师先简单介绍度量角的单位——度,然后组织认识量角器的各部分,最后教给量角的方法,即“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在学生熟记量角这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但学生掌握的效果不甚理想。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通过对“角的度量”相关资料的学习和对难点成因的'深入思考与分析,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学生对量角器的本质认识不到位。无论是长度、面积、体积、重量、角的度量,本质都是用基本单位与当前所测量的对象进行比较。例如:测量面积就是把被测量对象与面积单位进行比较,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多少。而量角的本质就是看被测量的角中含有多少个单位角。由于量角的基本单位是“1度的角”实在太小,因此在量角器上难以反映。量角器制作者一般把量角器中的1度分割线去掉大部分,只留下沿着圆周的一些刻度。学生对量角器的结构特点不甚理解,这样难以把握量角的实质。

  二是学生对量角器的两圈刻度用意不明。从本质上说,“尺”、测量面积的方格纸,“量角器”都是测量单位的集合。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测量工具中有的没刻度,有的有刻度,有的只有单向刻度,有的有双向刻度。尺上只有单向刻度,因为尺的摆放与读数比较容易;方格纸上没有刻度,因为稍大一点的面积可以借助计算得到。用量角器量角时,如果只有单向刻度,量不同朝向的角的大小时不方便,因此不得不加上两圈刻度。这样,学生的已有经验与量角器的高度简约化、智慧化之间产生矛盾,使学生对量角的本质的理解产生障碍。

  如何突破教学的难点?追根溯源,关键是引导学生能看到量角器上面许多大小不同的角,明确量角的实质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与所测量的角重合。制定好了目标定位,在教学中就有意识地围绕这两个本质展开。

  一、从角的大小比较引出角的度量。

  二、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中心点、0刻度线、内刻度、外刻度。

  2、找到量角器上各种大小不同的角。

  (1)认识1度角。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

  (2)认识量角器上的2度角、3度角、5度角、10度角、20度角、30度角、60度角、90度角、120度角、150度角、180度角。

  (3)在量角器上摆20度角、50度角、90度角、140度角、165度角。

  引导认识量角器上的角(量角器的中心点就是角的定点,0度刻度线是角的一条边,几度刻度线是角的另一条边),什么时候看内刻度,什么时候看外刻度。

  (4)读出量角器角的度数:(65度、145度、40度)

  三、尝试量角,探索量角方法。

  1、自己尝试量一个角的大小。

  2、总结量角的方法。

  四、围绕量角展开技能训练。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始终围绕量角的本质展开,最后让学生自己量角,总结方法也就水到渠成。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8

  本单元包括“直线、射线和角”、“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画角”四小节内容。其中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是学生较难掌握和接受的内容。所以在教学本单元时要特别注意各个击破,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让学生掌握。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重视对“直线、射线和角”的认识

  学生在空间观念的认识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这一单元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利用课件辅助学生理解,效果更好。对于直线、射线、线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能不能延长,端点个数来加以区别。由认识射线,引出角的.概念。本知识点学生在学习时表现不错,但在做练习题时,对于“经过任意一点画直线”和“经过任意两点画直线”出现了疑点,有的学生把每个点都用上,不能正确理解要求。

  2、重视对量角器的认识。

  量角和画角的前提是认识量角器。课前要让学生准备齐量角器,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课上通过学生观察和老师提示,明确量角器的构造:一个中心点、0—180度的刻度线(等分)、内圈刻度、外圈刻度、0刻度线。要让学生指着量角器,充分认识内圈刻度是从右边读数,外圈刻度是从左边读数。为量角和画角做好充分的准备。

  3、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

  对于量角和画角,我都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让学生有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课上通过组内交流,班内汇报,老师示范。学生基本都能掌握量角和画角的基本方法。我提示学生在量角时,注意“点对点,边对边,另一边看刻度”,学生在量角时,容易出现把内外圈刻度读错的情况,要及时指出错因,及时纠正。学生会量了,画角就很容易了。

  4、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作图,要让学生养成认真和细心的习惯。课前准备好作图工具和纸,按部就班的进行,不能偷懒,慢慢地就会有一个好的习惯。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9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度量教学反思。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点多,比较繁琐,在以前的学习中也几乎没有接触,操作的时候也比较复杂,其中还有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包括读数时注意到内圈外圈刻度的选择都是重难点。

  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的方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

  2、知道量角器的摆放;

  3、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

  4、让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读数方法。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两个地方掌握理解的有些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在本课的一开始通过让学生对线段的测量来引出对角的大小能不能测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简单明了,切近主题。接着在介绍量角器的时候发现教学用的大号量角器和学生的量角器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因此,群殴注意利用投影在介绍,并结合投影测量,边测边介绍测量步骤,教学反思《角的度量教学反思》。同时,在本节课中,我还给了大量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实践,让他们多看多量多练,将学习到的操作方法充分运用到实践中,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

  但是在整个课堂中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知识介绍不充分导致学生在操作的时候频频犯错,拖延了课堂时间;又如,学生的量角器有些有花纹,有些中心点不清导致很多学生无法测量精准也是我课前准备工作做得还不到位等等。

  不管是缺点还是优点,在面对课堂的时候,我都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0

  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角的度量》这节课有太多的难点。首先,知识点都是全新的,之前没有任何知识铺垫,尤其是对量角器的认识;其次,学生在接受起来有难度,因为全部都是零碎的小知识,比如:中心点,0度刻度线,内圈,外圈。没有太大的逻辑性,与现实现实生活没有太多的联系;最后,关于量角学生操作起来有难度,同时我对于全班同学的掌握情况把握起来也有难度。

  在备课期间,我需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保持注意力完成本节课的零碎知识点的探究与演示;同时还要监督学生合理利用学具不要分散精力。

  整体下来,本节课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1、学生对于量角器的认识比预想的`要好。

  (1)学生能在理解量角器的用途的前提下,理解“度”对于角的重要性,知道上面那些刻度是怎么来的。我让学生用手臂做角的两条边来比划出各个活动角,从0°到90°到180°到360°。让学生理解所有的角都是从0°开始到指定度数结束。

  (2)多数同学对于量角器的各个组成: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圈刻度,外圈刻度掌握比较扎实,能够理解各个名词所指的部位以及它的意义,为后续画角奠定基础。

  2、学生对于量角这项操作活动的掌握度大于我的预期。

  学生能在掌握量角器各个部位名称以及角的构成的前提下完成量度这项操作活动,并且正确标出已知角的度数。

  缺点:

  1、少数学生对于量角器内圈刻度、外圈刻度不理解。

  其实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不能很好地区分哪圈刻度是内圈哪圈刻度是外圈,所以就给量角带来致命的漏洞。这也是我今后需要加强改进的地方。

  2、量角时,不知道读哪个数据。

  由于角的画法的变换性以及量角器的摆放的不确定性,再加上学生对于量角器掌握不是太清晰,导致部分学生读错数。

  3、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不能面面俱到。

  由于本节课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学生在自己摆量角器,自己量角,自己读数,所以我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肯定有遗漏的学生。

  4、少部分学生被学具分神。

  少部分学生对于量角器过于感兴趣以至于不能很好地跟进教学进度,导致我不能很好地完成最基本的教学目标。

  改进之处:

  1、让量角器生活化,让它更加生动,更加人性化,让学生正确理解并掌握它的构成及其应用。

  2、加强巡视力度,尽全力兼顾每一位学生。

  3、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量角器是量角的工具,所以学以致用至关重要,把总结的口诀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尽量练习到每一种情况。

  4、让学生体会角的形成的过程,大约感受它的大小,知道所有的角都是从0°开始,以确定到底是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以减小读错度数的几率。

  以上是我对《角的度量》这节课的课后反思,希望能够督促我继续改进本节课,继续推陈出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1

  课前思考:

  (1)角的度量一是学生在学习过长度和面积的测量后,图形与几何中图形的另一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关图形的测量的具体目标有很多,这些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建立测量的度量单位、二是掌握有关图形的测量的计算方法、三是运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追其根本是建立测量的度量单位。因为没有这个作为基础。后面的目标就变成了空中楼阁。所以本节课的定位应该是在学习了长度和面积之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度量角。建立其角的度量单位。为后面学习表面积和体积的测量做好准备。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之前。已经知道了长度、面积的度量单位和度量工具。但是没有把度量的相关内容建立起。因此,帮助学生感受度量角的意义和认识度量单位是本课的重点。让学生经历1°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形成量角器的雏形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所以教学课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一系列的直观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度量单位,形成量角器的雏形,从而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2)角的度量一是建立在孩子已经通过静态定义角的概念和动态的旋转角的演示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概念,并知道他们的大小顺序关系。以及直角、平角、周角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为接下来学生要学会使用量角器去准确测量角,去画出相应的角做铺垫,为后续的三角形、四边形的内角和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拓展延伸打好基础。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角度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以及1°角的产生和更大角的产生和度量。上课初始我通过创设玩滑梯的`三幅情境图,让学生选择想玩哪个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角的大小不同,那如何去比较大小呢?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可以用重叠法去比较,可以借助直尺去测量角的张口等方法都值得肯定和鼓励,其中班里的一个男孩子雄说:“除了刚才的方法,也可以利用三角尺中的一个角做为标准去进行比较,发现∠1比标准小,∠2和标准相同,∠3比标准要大,这个思路值得鼓励和肯定,也就是借助标准,那我现在有了标准,能不能准确知道这个角的大小?可以让学生动手尝试操作用自己的学具去量一量角并标出结果,引导大家发现一个相同的角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结果引发认知冲突,这是因为度量工具的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从而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这里可以复习长度、面积的测量过程中的测量工具、测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建立起度量意识,克服第一个难点。

  那么统一了一个标准之后都去测量一个角发现是这个角这样的8份还要多一些,那多的那一些怎么办呢?能不能舍去?不能,舍去后就不够准确了,那为了更加精确还有什么方法呢?倒逼学生产生出一个小的度量单位的产生,也就是选择的这个度量标准越小,测出的结果也就更加准确,长度单位有1厘米,面积单位有1平方厘米,那角的单位呢?学生会自然想到1°。从而水到渠成引出什么是1°角,1°角将一个360°的周角进行平均分,分成36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角,自己用笔去画一画,描一描感知1°角的大小,那2°角呢?3°角呢?5°角呢?10°角呢?(1°角不好找,十进制10°角就一目了然)那20°角呢?是两个10°的角,是20个1°的角,那30度呢?60度呢?90度呢?120°呢?180°呢……充分去认识角的度量是对标准的累加,为量角器的形成做很好的铺垫。

  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数(shù)是数(shǔ)出来的,量(līànɡ)是量(līánɡ)出来的。”可谓是概括出了度量的精髓,用在这节课的解释也是恰如其分。路漫漫其修远兮,向青草更青处漫朔。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2

  一、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的方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2、知道量角器的摆放;3、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4、让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读数方法。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两个地方掌握理解的有些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角的度量》这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是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准备的。这节课中让学生读量角器上的度数是一个难点。根据本班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时拟订了这样四条:(1)认识量角器;(2)会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3)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4)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主要设想

  1、在活动中探索,感受数学知识。

  我首先从学生比较喜欢的美术课中的人物简笔画入手,不仅复习了上节课中有关角的知识,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学生或许会相信老师告诉他的,但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亲身经历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在教学中,我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实际观察——操作——验证而得出的结论。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合作学习中,我自始自终都是作为配角,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主角,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組与组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评价,取得正确的结论,完成知识网络

  的构建。我时刻注意尊重学生,多巡视,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3、在游戏练习中升华,挖掘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习的内在规律。这节课后,设计了勇夺智慧星的环节,把本节课的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游戏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通过学生的练习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摆放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也多次出现了内、外圈刻度看错的情况。还应该进一步指导学生在量角之前先判断是钝角还是锐角,再读度数,这样就可以避免错误。

  不管是缺点还是优点,在面对课堂的时候,我都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3

  角的度量对学生来说一开始是个难点,确实,一节课下来,从学生的掌握情景来看,教学情景不太梦想,很多学生没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教的方法和技能。课后反思,觉得问题主要有:

  1、学校发的量角器的质量不是很好,不是透明的,中心点也不是很明确,这样学生在进行中心点对顶点这个步骤时也会出现偏差,这些量角器对学生正确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必须的阻碍。

  2、学生读角的度数时没有先估一估是锐角还是钝角,其次是确定看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的意识,明明是一个锐角,但度数读出来却大于九十度。

  3、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充分估计学生的本事,对学生测量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想的不够全面,因而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讲解如何正确度量角的度数,避免测量的误差,没有及时讲解测量方法错误的理由。课中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量角步骤也再三强调,可对于有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还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把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找刻度确非易事,内外刻度分清更是难,学生碰到角的边太短找不到刻度,延长的时候没把射线画好,造成误差很大。

  总之,在今后的《角的度量》的教学中,应时刻抓住学生薄弱的地方,进行错例分析,反复强调,个个过关。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4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是《角的度量》这单元主要有三个内容,一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二是认识角的单位,会度量角的度数。三是画角。这三部分看似简单,可实际操作起来,也有很多同学不理解。

  今天,我讲的是度量角的度数。在量角之前,要认识量角器,我让学生先自己观察一下量角器,然后同桌之间说一说量角器上都有什么,这样能使学生们对量角器的印象更加深刻。接下来,用课件导入新课,课件中演示了量角的过程,重点看量角器和角的重合部分。通过演示,指名让学生说出重合部分的名称,反复说谁和谁重合,最后归纳出量角的两个步骤,并将书上的步骤填写完整。这就是量角的过程,其重点也在书中的那两句话里,我认为掌握了量角的步骤,那么测量角的度数就不是问题了。我的目的是如此,可教学效果却没有达到预期。

  学生对于量角的`步骤能说出来,却很难操作,我也很是疑惑。为什么明知道是怎么回事,却不能测量呢?经过我过筛子似的排查发现,个别学生找不准量角器的零刻度线,或者是读数时分不清读里圈还是外圈。针对这个问题,我再一次讲解一遍,有些同学已经明白了。希望在今后的练习中多加巩固了。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

  伴随着“叮铃铃”的响声, 瞅眼望向所准备的但至今尚未完成的教学环节,心里不得不开始着急起来。于是在我的催促声中草草的将这节课给收尾了。

  没有预想中的那么顺畅,没有意念中的那般淡定,没有笃定中的那份坦然。有的更多的是一份茫然,一份不知所措,一份无以聊表的自我苦笑。

  这节课上下来,给我自己的第一感觉就是完全“乱了”。 那些事先预定好的学生行为,根本不在我预测范围内。我的所谓的设计好的思路,全在叫学生自主说说量角器上有什么的时候混乱了。然后就这样顺着学生的思路走,努力的顺从他们的意思再把他们拉回到我笃定的轨道中。有时候拉着拉着,兜兜转转的绕了一大圈,才切入到我想说的问题上来:有时候拉着拉着,突然间会发现,自己都词穷,都不知道怎么往下说了。在脑海中快速组织好语言脱口而出,讲完之后竟会有种表述不清,语无伦次的感觉。一句话一句话的重复着,好有时间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办。偏离预想的越远,便拉的越吃力,就越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到底是直接点中这个要点,还是顺着学生的意思继续下去呢?在心里里顿时激起了一层层的涟漪,原本淡定平静的心便再也淡定不起来了。这是我课中内心纠结的一种真实写照。作为一名老师, 或许我的思维还不够敏捷,口头表达能力还不够强,以至于还不能够达到一种在课堂中无论出现怎样的格局都始终波澜不惊,始终能够得心应手的境界。在这方面,我需要好好的反思,好好的斟酌,好好的加把油。在课堂设计及教学中, 我们还是要多关注学生,关注他们思维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学着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我们看来很简单、很得心应手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就不是那么的简单了。所以,我们教学环节、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时常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这样设计对他们要求会不会太高、太难了?

  其次,我发现我的这节课对学生的评价力度还不够,评价语言不够多样化。对于课堂上表扬或鼓励的话语,结合平时的教学,总会感到很词穷,每次表扬来表扬去也就那么几句他们都耳熟能祥的话语,一点都没有新意。这是不是也再一次的说明了我词汇量的短缺呢?再就是,对时间的把握度不够。 当铃声已经响起的时候,才发现还有好多内容还没讲完。对时间的把握力度不够,确切地说,就是不能做到收放自如。该收则收,该放则放,掐准每个环节所要用的时间。造成时间不够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太喜欢重复学生的话了。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总是喜欢一而再再而三的去重复,这或许是一种习惯,亦或许是为了拖延时间,让我们自己有一点思考的空隙,但也就是在这样的重复中,我们的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的逝去了。

  毋庸置疑的,这样的活动,确实能让我们从中或多或少的学到些东西。特别是评课环节,经过他人的点评,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我们自己所没有发现,所看不到,所不知道,甚至一些我们早已习以为常、早已不知不觉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中但是它确确实实是不正确的东西。 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勒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见解。所以,在这样的模式中,我们更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们才知道该从哪方面下手,该怎么去改正,争取下次不犯类似的错误,争取做的更好。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才可以更好的成长。

  就以今天的画角为例,我只是为了配合当时的教学需要,随随便便的就将一个角勾成了。却从来没想到,这样是不是太随意了点呢?我现在的随意会不会让学生也养成这样的习惯呢?因为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特别强的。说不定我们的一个随意,就已深深的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了呢? 从而让他们养成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 这节课,从我开始准备到上完为止, 我都不知道我犯了一个知识性的错误。在让学生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我让学生用直尺测量角一角二各角俩边间的距离,以此来说明角的大小与角叉开的大小有关。连我自己也忽略掉了“射线是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的” 这样的一个概念。

  所以,还是要感谢评课,让我们能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02-11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0-20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09-25

《角的度量》数学教学反思03-20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02-25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06-16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03-01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04-26

角的度量教案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