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归去来兮辞 反思 教学

管理员

摘要: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1  所谓“书读……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1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才能更深刻的领会其中的神韵。只有多读多思才能对作品有更透彻的理解,才能真正的体味作者的良苦用心,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我觉得这也是更好进行教学工作的前提。

  我所在的学校实行分层次教学,本学期我所执教的教学班跨了两个层次,这就给我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生基础不一样,所以教学起点也会有所差别,而且必须照顾到所有学生,所以在备课时我有意识的将A层次的起点提高,B层次的起点降低,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的教学情境和自己的教学预设有差别。

  首先,教师应该注意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其实是老生常谈,《归去来兮辞》对于B层次的同学有点吃力,所以上课时他们的状态并不是最好的,这时教师就应该适当的停下自己匆匆的脚步,扭转这种状态,让学生尽快进入课堂的角色当中。如果这时我能想起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和酒的关系》,给学生讲讲魏晋时期的风尚,或者讲讲名人眼中的陶渊明,抑或是讲讲陶渊明的轶事,我想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就会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但是当时我只是提醒学生注意,过了一段时间有些学生又昏昏欲睡,我就是在这种反复的提醒中度过了这堂课,可见这堂课的效率有多差。

  其次,课堂教学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给A层次同学上课时,我以为他们的基础不错,可以适当的多拓展一些知识,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在讲序的时候我有意识的多扩充了一些字词,把学生学过的没学过的字词,都讲给他们,表面上看学生多了解了很多基础知识然而实际上从第二节课反馈的情况看,第一节课的效率并不高,这就告诉我,课堂教学内容并不一定是越多越好,关键是学生能否掌握。对于本文我觉得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看了小编的《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大家觉得怎么样。教学中反思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各种感官捕捉反馈信息,快速、灵活地做出调整和反应。教学中反思教师可运用录音和录象技术,与观察手段一起为以后的教学后反思提供信息。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2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本次焦作市优质课比赛。本次比赛,我抽的课题是《归去来兮辞》,这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抒情散文,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辞赋,在教学设计上着实让我为难。本文该作为一篇文言文来讲,还是作为一首诗歌来上?课文的定性问题,关系到整个教学的设计。若是古文教学难免要注重于基本常识,若是诗歌,则对字词不过于强求而侧重于感情的赏析与学生的感悟。最初设计,面面俱到,将重点放在内容和感情上,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梳理文言知识,结果以失败告终。散乱无味,重点不突出是第一次试讲留给听课老师的印象。于是在赵保珍老师,王军芳老师和语文组其他同仁的指导和建议下大改教学思路,确定字词以课堂检测的形式来处理,教学重点则根据课文线索“归去之因、归去之情、归去之悟”大胆取舍,舍“因”去“悟”留“情”。在经历了三次改稿五次试讲之后,于5月9日下午走上了市优质课的讲台。

  然而,课堂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走下讲台之时,便是遗憾之始。遗憾对文本挖掘太浅,遗憾课堂诵读太少,遗憾与学生距离太远,遗憾自己自信不足……掩卷沉思,反思如下:

  一、文本挖掘浅

  从抽到题目的那刻起,茫然便一直伴随着我。在备课的一个星期里,赵老师曾多次提醒我“静下心来研读文本,要先有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再去理清思路,设计教学。”但回头思考,自己做得并不到位。第一次试讲时的全盘否定,第二次试讲时的不够投入,第三次试讲时太过随意的课堂语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我乱了分寸。使得原本就不擅长讲古文诗歌的我,更觉诗歌古文之深不可测,难以驾驭。于是大改教学思路,精心锤炼语言,回头反思,似乎本末倒置了。因为在初次试讲被推翻之后我更侧重于教学环节和教学语言的斟酌,忽视了对文本的挖掘。于是在引导学生通过景语体会作者情感处理“归去之情”这个教学重点时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二、课堂诵读少

  在教学设计上既然以诗定位,就应以朗读感知为中心。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读的充分,是学诗的根本,读好了,字词便不是问题,情感也不再是难题。通过诵读让学生细细品味,体会文章语言,进而探究归去之因、归去之悟及作者情感,这本是水到渠成之事,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却没有注重引导学生诵读。虽然也有诵读环节,但读的太少,读的不够,故在“归去之悟”这个环节中学生回答稍显吃力。这样就给听课教师造成“课堂设计不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印象。其实,在教学设计中之所以将“归去之悟”放在“归去之因”之后,一是因为课下注释非常详细,设想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难度不大,应该能很容易找出答案。二是想要突出“归去之情”这一重点,让学生在赏析“情”的过程中由田园之乐上升到精神之乐,进而感受“悟”,因此我采用了“由果溯因”法。

  但由于在课堂上让学生读的太少,致使他们对内容理解不够,导致了教学过程的不够流畅。

  三、学生距离远

  党老师一语“《归去来兮辞》教学中,执教老师始终没有走近学生,使老师没有了亲和力与学生产生了距离”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在平时的教学中自认为自己不算是没有亲和力的老师,为何会在市优质课上与学生产生距离?失去亲和力?反思原因,距离是由于缺乏大赛经验导致紧张、不够自信造成的!故而忽略了走进学生,忽略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使得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另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己对文章挖掘不深,把握不到位。所以,我认为深入挖掘文本,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感悟和看法是讲好一节课的决定性因素。

  虽有遗憾,但也收获颇丰。

  经历这次优质课,我认识到了语文老师良好的语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深入挖掘文本,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能够熟练运用精炼简洁的课堂语言是上好一节课的亮点,将亲和力融入课堂能使一节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获取知识,而非“被灌”。

  经历这次优质课,我也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力量。感谢赵保珍老师,王军芳老师对整个教学设计的指导和建议,感谢她们节节不落,认真仔细的听评,感谢她们对我教学语言的锤炼。感谢张军红老师,焦丹丹老师加班加点不厌其烦地对导学案及课件的修改。感谢姬琰囡老师在我8号下午去见学生时给我的勇气和帮助,感谢所有语文组老师对我的鼓励!可以说,我的成绩是语文组共同努力的结果。

  优质课结束了,但我的成长才刚刚开始。成绩只是一时,成功也只是一事,而成长才是一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自己在语文教学的成长而奋斗!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3

  新课程中的阅读教学要求教师树立体验阅读、拓展阅读、创造性阅读教学观,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真情,在拓展中不断积累,在创造中得到提升。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会获得成长和发展,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这时“教学在互动中生成,在沟通中推进。与传统的教学机制相比,最大的差异就是:把学生不只看作是教学的对象,同时还是教学的资源;把教师不只是看作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同时还是课堂上不同信息的接受者、倾听者、处理者;不只是把教学看作是预设计划的执行,同时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学《归去来兮辞》时,我首先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掌握必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如“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了解辞赋特点;体悟作者超出尘世的隐逸的情感。而教学难点就在于诵读中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我采用了诵读和了解背景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达则兼济天下”规范了多少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我们一起学习了他的名篇《归去来兮辞》,看我们能从中找到他醉情于山水田园之乐的原因,并体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终于,我比较成功地让学生理解了作者的.复杂的情感,并且使学生能从中得到正面的影响——追求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同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这一开放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很容易获取更多的表象资料,拓宽视野完成知识的重组,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掘;教师更便于主导学生很好完成学习任务。可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很好体现,是学习者与教学者、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课文内容、学习者与教学媒体的和谐互动,使师生都能分享到互动之乐。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4

  一、教材处理反思:

  关于《归去来兮辞》一文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教师用书认为本文是辞官归田之初的作品,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该如何定位,将对教学方法产生较大影响,本着有利教学的原则和个人悟读的心得,我采用了归隐之前、将归未归这一观点。因为文学是一种精神产品,它本身与社会有一定的差异,好比理想和现实的差异。何况“辞”,追溯其源头——楚辞,本是浪漫主义之流。另一方面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童叟皆知的《桃花源记》便是典型一例。此文理解为将归之际,人未归心已先行,由心神去想象,想象总是美好的,所以全文充斥着一股惬意、一股坚毅,而现实的归家,不说旅途之苦,清贫之家,无米下锅之际,或许愁容满面,能有此文之悠然的神韵吗?再联系作者的生平及课文之序,本文的由来便一目了然。陶渊明青少年时,曾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并非士族之家,要想通过做官来伸展个人志向实现抱负,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一方面,他与唐时的李白经历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而文风也偏走浪漫。

  二、教学方法反思:

  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合理的配置处理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该是做为一篇文言文来讲,还是作为一首诗歌来上?课文的定性问题,关系整个教学方法的设计,若是古文教学上难免注重于基本常识,若是诗歌,则对字词不过于强求而侧重于意境的赏析与学生的感悟。依据单元提示,本单元为汉魏晋散文赏析;但本文体裁为“辞”,根据辞的特点,虽然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但它仍然是诗。通观本文内容,不管是从句式、韵律、意境来看它是一首美诗。这点教师用书也认同,点明“此体裁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定位以诗,则以朗读感知为中心,感受并体会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让学生读的充分,是诗的根本,读好了,字词便不是问题,意境也不再是难题。因而本课程以朗读为主要形式,贯穿阅读教学全过程,我预设之为“教师范读、自由朗读、提名朗读、集体朗读、自由朗读、解读练习、讨论归纳”这一教学过程,希望以一个愉快的教学过程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在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的资料进行收集、判断,吸取精华而弃其糟粕。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5

  我首先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掌握必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如“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了解辞赋特点;体悟作者超出尘世的隐逸的情感。而教学难点就在于诵读中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我采用了诵读和了解背景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达则兼济天下”规范了多少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我们一起学习了他的名篇《归去来兮辞》,看我们能从中找到他醉情于山水田园之乐的原因,并体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

  终于,我比较成功地让学生理解了作者的复杂的情感,并且使学生能从中得到正面的影响——追求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6

  刚刚结束必修五第二单元第一课《归去来兮辞》的教学,教完之后,心里总觉得有些遗憾和困惑。本单元全部是古代抒情散文,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去感受和领悟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的同时去品鉴文章精彩的语言形式美。但在教学中,我对于引导学生感受抒情散文的优美性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 关于文章诵读的问题

  我带的是一个文科班和一个理科班,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语文素养不是很深。课前,我计划花3个课时将本课结束。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重点在于感受陶渊明彻底与官场决裂之后躬耕农田的愉悦和欣喜之情,以及那些许矛盾和犹豫的心理。所以我的教学设计是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层面的要求是让学生读出句内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节奏。这个层面的训练主要以范读和诵读指导为主,学生一句句、一段段地细读,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归去来兮辞》这种“辞”文体在断句、升降调方面的规律,从而读准节奏,读出语气。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诵读中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文章的六字句既可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也可以3、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第二个层面是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读懂文意,读出文气,读出个性化的理解,完成对文意的整体理解,从而享受诵读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激发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但由于学生兴趣问题,他们对于“辞”这种文体了解较少,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不够深刻,而且也没有借助多媒体来进行范读。因此,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一遍读还比较有激情和情感投入,但越读学生似乎越找不到感觉了。虽然安排了各种形式的诵读:教师范读、领读、齐读、分组读等等,但还是没有收到真正的效果,致使课程拖沓,不能按预期完成教学任务,也不能很好地突出教学的重点:诵读。这也让我知道了,教学中不能忽略教学的核心——学生。

  二、 关于内容取舍的问题

  课文教学中,课文导入是一个亮点,最能体现语文课新、奇的特点;文体知识可增加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背景资料补充对理解文本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关于作者思想及其影响的介绍;文言知识更不能省,必须全面而综合地介绍……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对所有的问题我都不愿舍去。

  备课时,设计所有这些内容当简则简。但在实际教学中我还是未能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愿舍弃一个内容,不愿简化一个环节,导致教学重点的突显受影响,未能迅速地进入文本的解读和欣赏,以至于淡化了文本是关键,学生是主体这一教学主旨。

  三、关于课文深层次问题探究的疑惑

  新课程教学理念中,非常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关于本文,也有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那就是课后练习第三题中提到的: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流露出作者悲观、消极的意味,你是怎么理解的?这个问题我留给学生一起探究、讨论,但从几个基础不错的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思想,回答得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很让人困惑。而我在解答的过程中,也并没有很好地阐释清楚,这从学生那似懂非懂的表情中可略知一二。

  这些都是我的疑问和困惑,还有待我进一步地思考与探索。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7

  9月24日,我在高二年级四班、五班先后进行了《归去来兮辞》第一课时的教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回顾陶渊明其人其作品;认识“辞”这一文体;结合课下注释,会翻译全篇文章。至于文章的内涵主要放在下一课时探讨。

  就学生的导学案完成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完成得较为认真,但还有两个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地方:一是导学案“课前学习”部分有一处明确指导学生补充积累字和读音,但大部分学生只把老师设置的空填了一下,并未自己补充,其实,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要远远多于那几个空,正是出于懒惰,才没有亲自补充、亲自积累。我应该经常提醒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学习语文首先就应有这种意识,否则很难做到厚积薄发、信手拈来。二是导学案“课前学习”部分有一处要求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点,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有种积累的意识,这样才能从容应对高考的课外文言文阅读,但有的学生不知道该积累什么,有的只写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并未举出文中的例子,实际上什么也没有记住,什么收获都没有;有的积累了陶渊明写作的特点。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文言知识点的积累。如果针对高考考点,另外一些例子倒值得积累,比如:“寻”译为“不久”;“胡”、“奚”、“曷”等疑问代词的用法。我应该在这一方面对学生有所引导,再结合练习题中的课外文言文阅读,培养他们积累知识点的意识。

  至于本文的翻译,其实课下注释已很详尽,因此,我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先自主翻译,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最终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写到黑板上,由其他组的同学进行展示,帮助其解决疑难问题。但最终的结果是,有的课下注释明确标注的问题,又被同学们写上了黑板,这证明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没有认真完成,对文言文翻译不够重视。虽然我在后面设置了“测一测”这一环节,但我设计的问题太少,对于检测他们的翻译无异于杯水车薪,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因此,以后我会强化他们对文言文的翻译,并最好给学生一个“检测学案”,检测他们的学习情况,主要包括默写、翻译、重点字词意义及用法等与高考考点密切相关联的知识。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归去来兮辞教案

2.《学会反思》教学反思

3.反思“英语教学反思”

4.《手指》教学反思

5.《太阳》教学反思

6.《雷雨》教学反思

7.燕子教学反思

8.天窗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