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咕咚 课时 教学设计

管理员

摘要:

《咕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咕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咕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咕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咕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兔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狮子问“咕咚”是什么,而且要去看看,这才让大家明白:“咕咚”原来是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从。

  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成四个部分,并有其相对应的四幅插图。课文的第2、3、4自然段结构相似,都是先写了小动物怎么做,再写小动物怎么说,有利于学生读懂故事和讲述故事。

  【教学目标】

  1、会认“咕、咚”等12个生字,会写“吓、怕”等7个生字。

  2、通过图画、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把故事读正确、流利。

  3、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4、通过课文学习,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能盲目跟从。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通过图画、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把故事读正确、流利。

  3、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教学难点】

  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能盲目跟从。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把一块石头扔进事先准备好的水桶中)听,这是什么声音?(咕咚、咕咚)

  2、板书:咕咚

  对,就是这个声音曾经吓跑过好多动物呢!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那就和老师一起去森林王国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声朗读课文,要求:第一次读课文,能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遇到不认识的字,猜猜它们的读音,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尽量做到通顺。

  第二次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咕咚”是指什么?故事中出现了哪些动物,请用“—”划出来。

  2、交流反馈

  a、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b、指名回答第2个问题。

  3、识记生字(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认读。)

  “转、跟”是前鼻音

  “咚、命、象、领”是后鼻音

  “熟”是翘舌音

  “着”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轻声的“zhe”。

  三、图文结合,品读课文

  教师指导图文结合学习,本课共有四幅图,要求学生指出每幅图和哪些自然段相对应。

  (一)阅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图1),引导学生说出这幅图上的内容。(小兔听到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2、指名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吓了一跳、拔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叫,体会小兔子害怕的心理。学生可以结合图片理解重点词语,也可以通过表演动作来理解。

  3、指导学生观察“吓、掉”两个字,加深记忆。

  4、教师提问:小兔子边跑边叫,对谁叫?叫什么?(对小猴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理解:这里的“咕咚”是指一种东西的名称。)

  5、指导朗读:“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注意停顿、重音、语气。)

  (二)阅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出示图2)引导学生接着观察图上的内容。(听了兔子的叫喊,小猴、狐狸、山羊、小鹿也跟着跑起来了。)

  2、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小猴子的动作和语言,体会小猴子盲目害怕的心理。

  3、指导朗读:“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注意语气、停顿、重音。句中第二个“不好啦”和“快跑哇”要读得重一些,调要拉得长一点。)

  4、过渡:小猴子的叫声,震动了整个森林。这下森林里可热闹了。听!(放第四自然段的配乐朗读录音课件。)

  5、指名汇报:这一自然段中“大伙”都有谁,他们是如何做的。(有狐狸、山羊、小鹿。他们也跟着跑起来,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6、课件出示“鹿”的字理演变图,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都知道哪些鹿。(梅花鹿、驯鹿等,出示几种鹿的图片。)

  7、学生小组讨论: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一起跑。

  8、学生比较“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

  9、出示“逃”,引导学生说出以“兆”为字族的'字,如:桃、挑、跳等,并一起总结儿歌加以区分。

  10、分角色朗读“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

  11、过渡:就这样,很平常的“咕咚”声,由于动物们的误解、误传,它成了可怕的怪物,吓坏了森林中的许多动物,他们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就连大象这么庞大的动物也跟着跑起来。

  (三)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3)引导学生猜猜图中的小动物们在干什么。指名读第五自然段。(野牛拦住了小动物们,讨论“咕咚”。)

  2、结合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野牛”,扩词“野”,认识“里字旁”。

  3、指名演示“拦”的动作,体会“提手旁”的字的用法。

  4、说话练习:指导学生用“先问……再问……最后问……”的句式,表答野牛的问话。

  5、引导学生体会野牛问话的语气。(野牛说的话的语气应不慌不忙。)

  6、分角色朗读“野牛”的问话和“大象”“兔子”的答话。

  (四)阅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出示图4)引导学生观察最后一幅图,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大伙儿知道“咕咚”的真相后,笑了。)

  2、师生齐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3、教师引问: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其实“咕咚”就是熟了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所发出的声音,大家都笑了,为什么都笑了?(他们知道了“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觉得自己刚才的行为十分可笑,所以笑了。)指导学生再读,读出可笑的语气。

  4、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小动物们都会想些什么?如,小猴想:我以后要向野牛学习,不再偏听偏信,遇事会多动脑筋,弄清事情真相。

  四、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1、在这个故事中,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在这个故事中,我喜欢野牛,因为它遇到事情不慌张,能先问个为什么,不盲目地跟着别人跑。我不喜欢兔子、小猴子、山羊、狐狸、小鹿、大象,因为它们遇事不先问为什么,别人怎么说,也跟着别人怎么说;别人怎么做,也跟着别人怎样做)板:沉着冷静、肯动脑筋

  2、那我们以后遇到事情该怎么办呢?(遇事先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咕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咕咚》选自统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如何在学习任务群理念下单元统整中进行单篇课文的教学?我思考课文的教学必定是要关照学习任务群,立足单元统整设计,基于学情以学定教。

  一、关照学习任务群,明确学习内容归属

  本单元围绕“问号”这个主题编排了《棉花姑娘》《咕咚》《小壁虎借尾巴》3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八》5个板块,进行复习巩固与拓展延伸。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一是借助图画阅读课文;二是读好多个角色之间的对话。另外要继续训练根据信息作简单推断这项阅读能力。《咕咚》一课旨在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这一方法,发展独立识字阅读能力,以及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边读边思考,训练学生根据信息作简单推断,来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刻含义这项阅读能力。

  本单元的文本特点与新课标提出的六大学习任务群中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有相通之处。基于这一学习任务群进行单元整体建构,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图文对照的阅读,根据信息做简单推断,尝试发现大自然的秘密,乐于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立足单元统整设计,把准单篇教学定位

  围绕单元学习的主题,聚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进行单元整体建构,将整个单元的主题定位“探秘小问号”,契合本单元的“问号”主题,在这主题情境中,设计了“治病探秘”“丛林探秘”和“尾巴探秘”三个学习活动,来整合单元学习资源,统整学习内容,设计“探秘图册”单元学习作业,制定过程性评价与单元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单元学习目标,其中识字、写字、朗读仍是低段学习的重点;借助连环画理解课文内容,根据信息作简单推断为单元学习难点。《咕咚》单篇教学分两课时,重点分别对应猜字、借助图画阅读课文和读好多个角色之间的对话的学习任务。难点是围绕课后问题提示,根据信息做简单推断的学习要点。

  三、基于学情以学定教,实施教学评一体化

  本课全文不注音,课后生字取消了拼音,这对认字不多的孩子来说,绝对是个挑战。一年级小朋友形象思维占主导,之前学生在一上的《小蜗牛》一课中,有过看图猜字和借助图画阅读课文的经验,图文对照着理解课文内容并不是太难,朗读还是要作为重点教学。根据信息推断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比较难,需要帮助他们搭建支架,来训练孩子思辨性阅读思维,能从文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读出隐藏的逻辑关系。

  (一)问题引学,板块教学“教”路可循

  本课教学,我聚焦课后的习题,紧扣“问号”主题,创设“丛林探秘”的情境,第一课时以“咕咚是什么?”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这是一个“自然现象引发的趣事”走进课文;再以“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一起跑?”探明“跟风”原因;以“野牛为什么没有跑,他是怎么做的?”引出第二课时的探秘内容,以此形成两种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再围绕“为什么都笑了”进行思考。这样的四幅插图,四个“问号”串成了本课借助图画阅读课文的探秘之旅,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作简单推断的思辨性思维的发展。同时,四个问题形成板块式教学,教路清晰,不零散。

  (二)支架助学,突破难点“学”法可依

  1、扶放结合,梳理识字方法

  本课识字教学我采用了“游戏引路”的方式,在轻松地猜一猜中,引导发现形声字、拟声词的规律,抓住“咕咚”一词的引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扶着学习“掉”和“熟”两个生字为例,梳理借助拼音识字音,看图猜字和联系生活猜字义的方法。然后放手运用识字方法,通过自主学、合作学再到集中识字梳理和随文理解“逃命”“跟着”等词,以及生字复现的小儿歌等,多种识字方法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2、图文对照,理解关键信息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我充分利用连环画课文的插图,运用图文对照着读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对比,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联系实际想象说话,师生互动,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情境演读,体悟人物内心

  让学生表演读“小兔听到‘咕咚’声拔腿就跑”动物们“一边跑一边叫”和“一个跟着一个跑的”三个情境,在情境表演中指导学生理解并积累“拔腿就跑”“……极了”“一边跑一边叫”“一个跟着一个”等词组,体会感悟人物对“咕咚的害怕”,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言语智慧,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三)量表促学,有的放矢“评”价有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在“课堂教学评价建议”中指出:“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本课识字环节,我采用口头评价加梳理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在朗读环节和写字环节,我设计了“点亮三星”的评价量表,在学生练读、练写之前,告知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形成评价结果,引导学生内化评价标准、把握评价尺度,在自评、同桌评、教师评价中学会评价,这也使朗读和写字环节有的放矢地达成学习目标。

  总之,教师作为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和组织者,需要有“目标统领单元、整体设计活动、任务驱动引学、情境勾连前后、活动有序推进、学习层递进阶、作业适时跟进、评价贯穿过程”的意识。

【《咕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咕咚》教学设计11-18

《翠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1-12

《尊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4-18

《炮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3-25

《坐井观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4-25

《咕咚》的教学反思03-17

观潮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优秀12-16

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2-24

蟋蟀的住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2-08

《小马过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1篇)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