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_81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大班 教案 81

管理员

摘要:

(推荐)大班教案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大班教……

(推荐)大班教案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的:

  1.培养幼儿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能用流畅的语句讲述故事。学习词:连忙拐棍词组:边跑边喊

  2.了解照相机的用途。

  活动准备:

  图片照相机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照相机,请小朋友说一说有什么样的用途,从而引出本次活动的内容:“有一个小朋友,他可喜欢照相了,可是在他的'爸爸给他照相的时候,他却跑开了,怎么回事呢?我们来看一看。”

  2.出示图片一,请幼儿仔细观察,看一看图片上有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情,要求幼儿用流利的语言来表述。

  3.出示图片二,请幼儿想一想:小军为什么会跑开了,请小朋友想象一下,小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他是怎么做的?

  4. 出示图片三,提问:小军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小妹妹取得皮球的?爸爸看到小军想办法帮助小妹妹取皮球,连忙怎样?爸爸为什么给小军照这张像?

  5.请幼儿将整个故事连贯的讲述出来,可以请讲得比较好的幼儿到前面来给小朋友讲述这个故事。

  6.思考:你从中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样的道理,小军做得对吗?我们应该像他学习吗?

  延伸活动:给小朋友照相。

大班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倾听教师的示范演唱,分辨各声部、感受多声部歌曲特有的此起彼伏的美感。

  通过分辨、模仿学习,在合唱中坚持自己的声部,并初步体会与其他声部和谐合作的愉悦。

  教学准备

  熟唱歌曲《三只猴子》的第一声部。

  歌曲音乐;钢琴。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三只猴子》。

  二、学习二声部衬词。

  1、听音乐拍节奏。

  师:"你们会不会把这首歌的节奏拍出来呢?"

  2、带领幼儿跟着乐曲拍手感知节奏型︱X X︱XX X︱。

  3、尝试在︱X X︱XX X︱的节奏型中加入衬词:"别、跳、别跳、跳",并跟着音乐节奏说唱衬词。

  三、学习二声部演唱。

  1、欣赏教师合作表演的二声部合唱《三只猴子》,发现二声部演唱的特点。

  师:"今天,我和另外两个老师要为你们演唱《三只猴子》,请你们仔细听,在欣赏完后回答问题:我们三个人唱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哪里不一样?"

  2、学习二声部合唱。

  (1)教师唱歌词,幼儿尝试配唱衬词。

  师:"下面我和你们一起来唱这首歌,你们想演唱哪一声部?"要求:坚持自己的声部,不要把衬词唱丢。

  (2)教师播放乐曲,幼儿加入二声部衬词。

  要求:能跟上音乐的节奏,把衬词唱稳。

  (3)幼儿分两个声部尝试合作演唱歌曲。(小组长带领,交换声部)要求:把旋律拉高,衬词唱低,要学会控制音量,唱出两声部歌曲特有的此起彼伏的美感。

  四、学习三声部合唱。

  1、欣赏老师表演的三声部合唱。

  师:"下面我们三位老师还要为你们表演合唱,请你们仔细听我们唱的是不是一样,哪里不一样?"

  2、教师、幼儿、客人老师一起表演三声部合唱。

  五、简单小结,自然结束。

大班教案 篇3

  《纲要》中指出,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通过在实际生活中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经验和体验而学习。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指南》也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在社会活动《我不怕困难》中,我从情景“过桥”导入,让幼儿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选择过高桥还是矮桥,接着我抛出问题:“为什么你选择高桥(矮桥)?说说你的理由。”从而让幼儿了解什么是困难。虽然并我没有解释困难的意思,但紧接着我让幼儿说说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的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了解到困难其实就是在做一件事情时所遇到的阻碍,它可以是一种心情,一种疲惫,一种心理暗示等等。如徐梓宸说的“因为害怕不敢走高桥”,赵子涵说的“爬轮子时腿很累了”,吕子腾说的“做数学我不会”,这些都是他们面对的困难,但这些困难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战胜。

  如:尝试挑战、休息后的坚持、请教后的努力。为了让幼儿获得更多的战胜困难的方法,我又借鉴《爸爸去哪儿》中的任务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中区发现困难、战胜困难。在设计任务卡时,我运用了图文的`形式出现,上面部分是图示,下面部分是文字。当幼儿拿到任务卡后,由于对图的认知理解还是不够而且又不认识文字,拿第一道困难就摆在了眼前,如何来解决?所有的幼儿一个劲读图,甚至有幼儿在说:“我们不认识字呀?”我只一句话就点醒了:“你们不认识字,可有人认识呀!”于是大方询问教师就成了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不用直接教幼儿去问后面的老师,他们会主动想到、做到。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幼儿不亦乐乎,因为他们并不是把这些当成任务,而是当成一种游戏,一种同伴共同游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幼儿获得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获得成功后的快乐感和自豪感。在任务过程中,一位幼儿拿错了东西,当她遇到我是还会主动询问“老师,我拿的对不对?”我只是说:“在看看你的任务卡。”经过比较,他立刻就发现他拿的并不是任务卡上需要的。幼儿询问、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把不确定变成了确定,这也是解决困难的方式之一。整个活动,我设置了三种情景:挑战情景、生活情景(隐性的)、任务情景(游戏性的)。在这些情景中,幼儿通过在实际生活中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经验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得了对“我不怕困难”的理解,同时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态度,以及战胜困难的勇敢精神品质,我想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会永远陪伴幼儿的成长。

  但是,我设计的任务卡是五人或六人共同完成,始终是能力强的幼儿在指挥,能力稍弱小的幼儿只是跟随能力强的幼儿,并没有真正去发现困难解决困难,不利于能力弱的幼儿的发展。《指南》指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 “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因此在设计任务卡时最好更具针对性的,如能力强的可以两到三个人一组,能力弱的单独完成稍简单的。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意图:

  花花绿绿的瓶子和各种味道的消毒液、洗涤剂、化妆品非常吸引幼儿,他们可能会打开闻一闻,尝一尝,甚至当成饮料喝下去。家庭中这些装着“水”的瓶子如果管理不当,就存在着安全隐患。此活动通过观察、讨论,学习辨别瓶子里的各种“水”,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了解隐藏在瓶子里的危险。

  活动目标:

  1.认识洗涤剂、消毒液、驱虫剂等几种瓶装“水”,知道这些“水”有不同的作用。

  2.了解不同作用的瓶装“水”隐藏着的危险,知道不能随便喝瓶子里的“水”。

  3.初步了解预防疾病的方法。

  4.引导孩子乐于接受治疗。鼓励、培养小朋友不怕打针的勇敢精神。

  活动准备:

  1.请幼儿自带喜欢喝的瓶装饮料。

  2.洗发水、消毒液、洗涤剂、防蚊水以及没贴标签的“水“各一瓶,纸和笔幼儿人手一份。

  3.幼儿学习资源第12-15页。

  活动过程:

  1.认识能喝的“水”。

  请幼儿展示自带饮料,分别说一说是什么饮料。

  2.了解不能喝的“水”。

  教师一一出示装有洗发水、消毒液、洗涤剂、防蚊水的瓶子,清幽看看这些“水”的颜色,闻闻他们的味道,说说是什么“水”,有什么用途,这些“水”能不能喝。

  小结:饮料是可以喝的,洗涤剂、消毒液之类的“水”千万不能喝。

  3.区分能喝的“水”和不能喝的“水”。

  (1)教师将各种装“水”的瓶子混合摆放,请幼儿观察,说说这些装“水”的瓶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请幼儿尝试把能喝的“水”和不能喝的“水”分类摆一摆。

  4.出示一瓶没有标签的`“水”,引导幼儿进一步讨论。

  这瓶水没有标签,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水,它的颜色有些像可乐,我们能不能喝一点,尝一尝?

  小结:没有标签的瓶子里的“水”是不能喝的。这些特殊的“水”会伤害人,有的“毒水”很厉害,如果不小心喝错了,要马上告诉大人,还要立刻去医院。

  5.引导幼儿阅读幼儿学习资源中《你能分清吗》《帮爸爸妈妈找错》,请幼儿观察:家中的饮料一般放在哪里?其他瓶子又放在哪里?

  小结:有的洗涤剂、消毒水放在柜子里,有的洗涤剂放在洗手盆旁边,洗洁精放在水池旁边;浴液放在卫生间,香水、护肤液放在妈妈的梳妆台上;饮料一般放在冰箱里、餐桌上,小朋友想喝饮料时应该问一下家里的大人,确定能不能喝。

  活动延伸:

  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设计、制作危险警示牌,回家后标记在特殊瓶装“水”处。

  活动反思:

  幼儿科学教育作为针对幼儿实施的科学启蒙教育,其目的不在于追求幼儿掌握科学知识的数量,而是重在激发幼儿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与探究科学真理的欲望,鼓励幼儿主动求知,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在选材上,我选择了适合大班幼儿年龄特征的内容。

  水是孩子常见的,幼儿都喜欢玩水,每次他们洗手,洗澡时都要好好地玩一番,把手压在水龙头喷水或让水顺胳膊流下来等等,如何让孩子在玩乐的同时对生活中的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探索思考,积累日常生活经验,于是我设计了这节科学活动。

  2、提供足够的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

  这些大大小小的瓶子,不同瓶盖都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不同层次的材料带给孩子不一样的体验,所以孩子在玩中很自然,兴趣浓厚,大大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

  3、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然的探究,交流的平台。这一科学活动中,幼儿兴趣被激发,自主探索是本活动的精髓,先玩身上有一个洞的瓶子,探索发现瓶子装进水时有哪些变化,通过操作得出水压和水速的关系,接着的喷水比赛游戏,让幼儿再次感知了水压和水速的关系,并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让自己瓶中的水喷的远,随后在已有喷水经验的基础上,再让幼儿玩有两个洞的瓶子,并围绕哪个洞的水喷的远这一问题,让孩子由猜测——操作——验证,通过具体的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正确与否,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4、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有效互动。

  活动中,教师一环扣一环的提问起着引领幼儿、支持幼儿活动的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幼儿在问题中思考,在问题中操作,使他们的双手和大脑都与教师积极互动,以达到最佳效果。

  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一位积极、有效的参与者,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发现,一起兴奋,同时教师又是一位良好师生互动的创造者,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活动的结尾教师又抛出一个问题,幼儿带着问题再次游戏,为本次活动做了一个有效的提升,整个活动都是幼儿自己玩,在玩中学,在玩中建构提升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环节:

  1. 幼儿倾听第1、2自然段:

  T:多多担心什么?为什么?

  S:飞机在高高的天上会不会掉下来,因为这是多多第一次乘飞机。

  2. 幼儿倾听第3、4自然段:

  T:多多来到飞机声里面,看到了什么?

  S:飞机很大很大,象大楼房一样大,汽车在飞机肚子下面开。

  T:飞机里面又是什么样子呢?

  S:一排排座位很多很多,比教室里的位子还多呢!

  3. 幼儿倾听第5—10自然段:

  T:你听到了什么?先怎么样?又怎么样?

  S:阿姨给多多系好安全带。

  T:为什么要系安全带?

  S:因为飞机要开始起飞了,要注意安全;系上安全带飞机才能起飞,不然的话不安全;飞机起飞的时候不能在飞机里面走来走去的。

  T:就象乘车一样,要系上安全带;起飞时,不能在机舱里走来走去,这样可以保证飞机安全起飞。飞机起飞的时候多多是什么感觉?

  S:先是慢慢地,掉下来越开越快,“忽”地一下,飞机的头翘起来就飞上去了。

  T:再来仔细地听一听。

  幼儿再次倾听第6自然段。

  T:故事中说飞机悄悄地动起来,说明什么?

  S:飞行员叔叔先是开得很慢很慢。

  T:对,机长的本领可棒了,飞机刚开始滑行的时候我们都感觉不到。这时,多多的心情?

  S:很害怕。

  T:哪里听出来多多很害怕?

  S:多多的心“忽”地一下,然后“扑通扑通”地跳,拳头握得紧紧的`。

  T:后来呢?多多欣赏到了什么?享受到了什么?

  S:多多看见云从飞机下面飘过,地上的人、房子、汽车什么都看不见了……飞机上的阿姨还给多多喝饮料。

  反思:

  在活动时,教师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倾听故事,理解内容,寻找答案。从讲述多多的担心开始,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多多,他们不断地配合故事内容进行系安全带、观看“飞机”外的风景,为多多的担心而担心、为多多的高兴而高兴。同时,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了语言活动的目标。

大班教案 篇6

  该故事是一个很有趣的童话,讲述的是青蛙一家有五口人,他们长得都很像,但各有各的特点。通过这个绘本的阅读和理解,能让孩子们较好地辨识小青蛙一家五口人的不同特征;青蛙一家人出门购买的不同种类的东西;以及每个家族成员购买东西的数量的不相同;培养孩子细心观察的能力以及做事情有条理,并愿意帮助别人的品质。

  融入的数学元素

  从认知角度,一是可以让孩子们了解青蛙一家每个成员的不同特征,引导孩子学会观察比较的方法;二是让孩子们将青蛙一家每个成员购买的物品和数量互相匹配对应,在帮助青蛙一家请客为朋友准备食物的情景中融入5以内的数数,数量匹配以及数的形成的学习。

  活动的设计

  年龄段:中班上学期

  活动目标

  1.借助故事情节,帮助幼儿感知、理解5以内数的形成。

  2.喜欢听故事,在帮助小鸭子和小青蛙的过程中,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增强对家人的区分辨别能力;了解和分析幼儿对数形成的认知水平。

  环境准备:PPT、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操作底板、青蛙一家各个人物的头像、每个人物购买的食物、1-5数字)

  活动过程

  一、看看全家福——辨认青蛙一家人

  1.今天我带来了一张照片,他们是青蛙的一家。

  重点提问:照片上有几只青蛙?他们长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辨认5个不同的角色。

  青蛙爷爷,头戴小帽、手拿烟斗、胡子翘翘;

  青蛙奶奶,皱纹多多、头发白白、拄着拐杖;

  青蛙爸爸,戴着领结、架付眼睛、爱看书报;

  青蛙妈妈,头戴花巾、喜欢打扮、最爱漂亮;

  青蛙宝宝,穿个围兜、梳起小辫、戴上小花。

  2.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青蛙一家》的故事吧!

  二、听听故事——解决故事中小鸭的疑问

  (一)了解青蛙一家购买东西的顺序和物品

  1,讲述故事:啊呀,青蛙一家有这么多人来买东西,小鸭子忙得记不清了。

  重点提问: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忙想想,青蛙一家人是谁先来买,谁后来买?

  2.青蛙一家在小鸭店里买了很多东西,小鸭实在记不住了。

  重点提问:他们都买了些什么?买了多少呢?让我们再来听一遍故事吧。(教师再欢播放PPT)

  3.你们记住了吗?青蛙一家在小鸭店里买了些什么?买了多少?请你们排一排。要边排边告诉小鸭。(鼓励幼儿边排边表达)

  (二)解决青蛙一家请客的问题(学习5以内数的形成)

  1.小鸭觉得很奇怪,问:“你们一家买这么多东西,吃得完吗?”青蛙宝宝说:“今天我们家请客,买的东西是请客人吃的。”

  ——爷爷请来1只小鸡,请它吃1条毛毛虫,毛毛虫是小鸡最喜欢吃的;奶奶请来2只熊,请它们吃什么呢?

  重点提问:为什么请它们吃蜂蜜?吃多少?够吃吗?不够怎么办?幼儿介绍方法。

  (追问:再买几罐?)

  小结

  1罐蜂蜜再买l罐蜂蜜就是2罐蜂蜜,再买就是“添上”。追问,什么叫“添上”?原来

  1罐蜂蜜添上1罐蜂蜜就是2罐蜂蜜,1添上1就是2。

  2.看看你们的计算板上:原来有几罐蜂蜜?够吗?要添上几罐?

  ——三只乌龟是爸爸请来的客人,请它们吃什么呢?

  重点提问:青蛙爸爸买了几只虾?客人有几位?够吃吗?不够怎么办?

  小结

  2只虾再买1只虾就是3只虾,再买就是“添上”。追问,什么叫“添上”?原来2只虾添上1只虾就是3只虾,2添上1就是3。

  3.看看你们的计算板上:原来有几只虾?够吗?要添上几只?

  ——妈妈和青蛙宝宝也请来了客人,它们请来了谁(同时出示)?妈妈请来几位客

  人?青蛙宝宝请来几位客人?请他们吃什么?

  重点提问:妈妈和小青蛙买的.食物够不够?请你们来帮忙!

  ——操作后,幼儿介绍解决方法。(你是怎么帮忙的?)引导幼儿说:3添上1就是4,4添上1就是5。

  三、操作讲述——知晓故事结尾

  原来,青蛙一家不仅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也是好客的一家。

  小结

  你们看,在你们的帮助之下他们吃得多开心啊!小鸭子和青蛙都要谢谢我们小朋友,帮助它们解决了问题。

  附故事内容

  青蛙一家有五口,他们非常快乐地住在一起。

  一天早上,青蛙爷爷出门去散步,他在小鸭店里买了一条毛毛虫,送给小鸡。

  青蛙奶奶要到花园里去,看看她前几天种的小花开了没有,她在小鸭店里买了两桶花蜜,送给勤劳的小蜜蜂。

  青蛙爸爸出门去上班,他在小鸭店里买了三只小虾,送给他的乌龟兄弟。

  青蛙妈妈要到河边去看她的小蝌蚪宝宝,她在小鸭店里买了四根水草,去喂她的小宝宝。

  小青蛙要上幼儿园去,他在小鸭店里买了五只小飞虫,送给他的好朋友。

  小鸭子用奇怪的眼神看着小青蛙说:“小青蛙,今天一早你已经买了好多西了,一条毛毛虫、两桶花蜜、三只虾、四根水草、五只小飞虫。”小青蛙摸了摸脑袋说:“没有啊,我什么时候买过这么多东西呀?”小鸭子说:“那我就搞糊涂了。”

  小朋友,你们来告诉小鸭子这到底是怎幺一回事,好吗?

大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在玩游戏中,了解和感受盲人的无助。

  2、激发幼儿帮助弱者的情感。

  3、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4、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和睦相处并珍惜这份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和感受盲人的无助,激发幼儿助人为乐的情感

  活动准备

  缺少鼻子的小叮当挂图、磁力鼻子和红领巾各一条

  活动过程:

  1、 出示小叮当挂图,引入活动。

  指着小叮当的眼睛、嘴巴分别问:这是什么?

  提问:你们发现这个小叮当少了什么?(鼻子)

  2、给小叮当贴鼻子。

  (1) 拿出鼻子,分别请几个幼儿来贴鼻子。(幼儿很快并且很好的贴好鼻子,表扬鼓励)

  (2) 拿出红领巾,再请几个幼儿蒙着眼睛来贴鼻子。(这下幼儿把鼻子贴在了眼睛、头、嘴巴上)

  (3) 提问,让幼儿讨论:为什么把鼻子贴歪了?(因为眼睛看不见)

  (4) 要怎样才能让看不见的人把鼻子贴好?

  3、游戏:“帮助盲人”

  玩法:让一个幼儿蒙住眼睛当“盲人”,再用幼儿的椅子不整齐的摆在场地上做障碍物,另外两个幼儿帮助“盲人”平安走过去。得到帮助的盲人也不要忘了说:“谢谢”

  教学反思

  《贴鼻子》的`教学反思:

  1、 在活动设计上,我体现了幼儿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

  2、 在活动过程中,我设计了问题情境的进入激发了幼儿自主探索的兴趣,从中激发幼儿想去、要去盲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但是在活动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

  1、没能实行多样化的活动方式。

  2、幼儿没能全部参与活动中。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精选)09-12

大班教案【精选】09-09

(精选)大班教案09-15

大班教案【经典】09-26

大班教案[经典]12-10

大班教案(精选)03-27

(经典)大班教案07-31

【经典】大班教案08-14

[经典]大班教案08-21

大班教案[精选]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