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拨浪鼓教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拨浪鼓 大班 教案

管理员

摘要:

大班拨浪鼓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拨浪鼓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大班拨浪鼓教……

大班拨浪鼓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拨浪鼓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拨浪鼓教案1

  设计意图:

  民间传统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幼儿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生动而有效的途径,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歌曲《拨浪鼓》是一首具有京味的民间童谣,不仅儿化音特点明显,京剧的唱腔浓重,而且歌词生动有趣,以拨浪鼓的歌声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期望和喜悦。我希望通过对歌曲的合理处理,既丰富了音乐活动的内容,又帮助幼儿在欣赏感受、模仿学习、创造表现中感受中国传统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欣赏感受歌曲京味童谣的韵味,初步尝试表现京歌儿化音的特点。

  2、积极参与游戏,感受咚吧咚吧节奏,体验玩拨浪鼓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4、能跟着节奏打节拍。

  5、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欣赏感受歌曲京味童谣的韵味,感受咚吧咚吧节奏。

  活动难点:初步尝试表现京歌儿化音的特点。

  活动准备:

  ⒈玩具拨浪鼓、图谱、纸、笔;幼儿围坐成圆

  ⒉音乐《拨浪鼓》

  活动过程:

  一、猜谜游戏学习歌曲主歌部分,初步感受京味童谣的韵味。

  ㈠猜谜导入,引出兴趣

  ⒈师:你们玩过猜谜语吗?怎么玩的?

  ——小结:谜语有谜面和谜底,有人说谜面,有人猜谜底。

  ⒉今天我带来了一样老师小时候经常玩的玩具,用猜谜的方法请你们猜一猜是什么玩具?(出示图谱“?”)

  (评析:从幼儿猜谜的游戏经验切入,激起下一环节中倾听猜谜的兴趣。)

  ㈡多种形式猜谜,初步感受旋律,熟悉歌词。

  ⒈预设第一次清唱猜谜。

  ⑴清唱谜面,将“啥玩具”替代“拨浪鼓”。

  师:这次我把谜面唱出来,仔细听!

  ⑵幼儿猜谜底。

  师:猜猜是什么玩具?

  A预设猜错:你为什么猜……(师用清唱方式回应并反问:那是“……”这样吗?)

  B预设猜对:为什么猜拨浪鼓?谜面哪里提示了你?(根据回答师及时演唱回应)

  ⑶过渡语:谜面的每一句话都和谜底有关,要把每一句话结合起来想。

  ⒉预设第二次结合动作演唱猜谜。

  ⑴随伴奏音乐动作提示并演唱谜面。

  师:我边唱谜面边给你们一点动作提示,请你们再来猜一猜。

  ⑵梳理谜面蕴含的三大特点。

  师:我唱的谜面里说这样玩具大概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点?

  (根据回答演唱梳理三个特点:A脸蛋儿圆,B戴耳环儿,C摇起头儿唱的欢)

  ⑶幼儿猜谜底

  ⒊随乐边唱边画,揭晓谜底

  ⑴教师随音乐边唱边画(简笔画替代问号)

  师:谜底揭晓的时刻到了,认真听、仔细看到底什么?

  ⑵(出示实物拨浪鼓)

  师:原来我带来的玩具就是拨浪鼓。拨浪鼓是我国传统的民间玩具,老师小时候,甚至你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时候都玩过。你们玩过吗?试一试?

  (评析:教师巧妙地将范唱融入到层层递进、形式丰富的.猜谜游戏中,既激起了幼儿倾听的兴趣,帮助幼儿熟悉旋律、理解歌词,又发展了幼儿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体验到了猜出谜底“原来如此”的惊喜和快乐。另外教师范唱中注重了京腔京韵的风格体现,既丰富了幼儿对民间传统音乐的感受能力,也为“儿化音”这一难点的突破做好充分的铺垫。)

  ㈢学唱歌曲前半部分

  ⒈教师动作表现拨浪鼓特征,提示跟唱:我们把谜底唱一唱吧!

  ⒉根据幼儿需求,提示演唱:需要我来提示你们演唱吗?用什么提示?动作?画画?

  ⒊同伴互助演唱:猜谜语一定要把谜面唱清楚了才能让对方猜,现在哪里还有点不明白,不敢唱的,赶快问哦!

  (评析:学唱歌曲环节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和需求,给予了幼儿学习的方法习得,如动作提示、同伴互助等,为幼儿学会学习打下基础)

  ㈣感受并尝试表现京歌儿化音的特点。

  ⒈师:这是一首京味的民间童谣,有京剧的唱腔,字正腔圆,像这种有京剧韵味的都称为京歌,这首拨浪鼓就是一首京歌,京歌的发音吐字有北京人方言里儿化音的特点,就是在有些字的后面紧紧地跟着一个“儿”字,就像歌曲中的脸蛋儿,舌头卷起来就能唱出来,有趣吗?

  ⒉再次倾听歌曲,学学唱唱儿化音

  ⑴师:歌曲里还有哪些有趣的儿化音的发音呢?我们仔细来听一听。

  ⑵听到哪几个舌头卷起来唱的儿化音呢?来学一学。(幼儿尝试唱出“儿化音”,如“耳环儿”“左一个儿”“右一个儿”)

  ⑶师:那我们再来唱一唱这首京歌《拨浪鼓》,要把歌曲里具有京味的儿化音唱出来,还要字正腔圆,把每个字唱清楚!

  (评析:本环节中及时介绍歌曲特点,在听一听找一找中帮助幼儿有目的地去感受民间传统京歌的特点,丰富传统音乐文化方面的粗浅知识。通过学舌游戏来激起幼儿表现歌曲京味的兴趣。)

  二、在游戏中感受副歌部分咚吧咚吧节奏,体验玩拨浪鼓的乐趣。

  ⒈初步感受拨浪鼓咚吧咚吧的声音和节奏

  ⑴拨浪鼓摇起头儿唱的欢,它会怎么唱呢?我们听一听!

  ⑵倾听歌曲后半段副歌部分

  ⑶师:拨浪鼓是怎么唱歌的?

  ——小结:拨浪鼓是咚巴咚巴的唱歌的。

  ⑷师:它的歌声有节奏吗?我们再来听一听,用身体动作跟着节奏拍一拍?

  ⒉玩切西瓜游戏,体验玩拨浪鼓的乐趣。

  ⑴征询玩拨浪鼓的方法

  师:你们想玩拨浪鼓吗?可只有一只拨浪鼓,这么多小朋友怎么玩呢?

  ⑵师示范通过切西瓜游戏决定玩拨浪鼓的人:幼儿站在椅子后面,演唱前段,后段随节奏拍手,师在后面边摇拨浪鼓边走,最后一个音将拨浪鼓切向两个孩子中间。

  ⑶提问明确游戏规则

  A明白什么游戏了吗?我在什么时候切西瓜?

  ——最后一个“咚”切西瓜

  B切开西瓜的两个孩子要做什么?哪个孩子可以玩拨浪鼓?

  ——追逐胜利的孩子做打鼓点摇拨浪鼓的孩子,游戏继续

  ⑷游戏二至三次:

  A摇拨浪鼓的孩子点评一下大家的演唱?

  B你们对拨浪鼓的人有什么建议吗?

  (评析:“切西瓜”的游戏吸引孩子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了歌曲中咚吧咚吧的节奏,乐在其中地一次次的复习演唱,体现了寓教于乐的理念。)

  三、延伸,感受歌曲完整性。

  师:刚才我们又唱又玩了拨浪鼓,但那只是《拨浪鼓》这首歌曲的前半部分,休息一下,我们来欣赏完整的歌曲《拨浪鼓》吧!

  (评析:最后环节给幼儿完整欣赏的机会,是对音乐作品、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也能激发幼儿对《拨浪鼓》完整歌曲的欣赏和表现兴趣和欲望。)

  活动反思:

  1、合理选择和处理民间音乐作品。

  《拨浪鼓》这首传统民间音乐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信息,但不是要让幼儿全盘接受,而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对歌曲进行适当的舍取。就如本歌曲中,删减了歌曲的后半部分,保留了歌曲的前半部分,不仅保持音乐作品原有的京歌风格,而且歌词中生动的体现了拨浪鼓的形象,富有童趣。从活动效果看,难易适度,民间特色浓郁,幼儿的学习兴趣浓郁,可见这样的选择和处理是适宜有效的。

  2、巧妙选择和运用方法策略。

  《纲要》指出“育教育于生活与游戏之中”,本活动中巧妙地运用了三种民间游戏策略(即猜谜游戏、学舌游戏和切西瓜游戏),十分契合歌曲的民间童谣的风格特点,均属于民间传统文化范畴。

  猜谜游戏——激起好奇心,体现重点。在感受旋律、学习歌词环节突破了以往图谱学习等方法,巧妙通过猜谜游戏进行。幼儿越猜不出越有再次倾听的愿望,老师就追随孩子好奇的心理,通过清唱谜面——结合动作提示演唱——简笔画演唱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给予孩子充分欣赏感受的机会,熟悉旋律,掌握歌词。

  切西瓜游戏——满足好玩心,体现侧重点。歌曲中副歌部分“咚吧咚吧”的节奏生动地体现了民间玩具拨浪鼓的有趣好玩。结合幼儿熟悉的切西瓜游戏,自然地感受了节奏,巩固演唱歌曲,体验了音乐游戏的快乐。

  学舌游戏——顺应好模仿,解决难点。歌曲京歌的特点明显,如何让幼儿感受、表现京味,我主要是抓住了歌曲中“儿化音”这一最突出的特点,这一特点也是最适合孩子模仿学习的。通过请幼儿听辨寻找歌曲中的“儿化音”,在互相学舌模仿中,孩子们觉得十分有趣,演唱时也会感觉与众不同,更乐于模仿表现。

大班拨浪鼓教案2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学习《拨浪鼓》中前半段的二声部轮唱。

  2、在教师指挥动作和图谱的提示下,迁移原有歌曲中回声经验学习演唱第二声部。

  3、愿意控制自己的音量,感受与同伴合作演唱的乐趣。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会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已学会歌曲《拨浪鼓》后半段;原声和回声图1-8。

  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教师和幼儿合作演唱歌曲。引导幼儿回忆《山谷回音真好听》中原声和回声的关系。

  (二)欣赏歌曲《拨浪鼓》前半段,初步感受二声部轮唱的形式。

  1、教师和配班教师合作二声部轮唱《拨浪鼓》,幼儿初步感受二声部轮唱。

  2、教师再次合作演唱,引导幼儿说出二声部轮唱的方式并尝试演唱。

  3、教师范唱第一声部,帮助幼儿了解歌曲内容。

  (三)教师逐步出示图谱,引导幼儿学习二声部轮唱。

  1、根据幼儿所听到的歌曲内容,教师逐步出示图谱并练习。

  2、引导幼儿观察图谱,了解每个乐句的'音值并正确演唱。

  (三)幼儿尝试演唱《拨浪鼓》,体验合作演唱的乐趣。

  1、教师与幼儿合作轮唱歌曲前半段。

  2、教师指挥,幼儿与幼儿合作轮唱歌曲前半段。

  3、教师指图,幼儿与幼儿合作轮唱歌曲前半段。

  4、幼儿看图谱轮唱歌曲前半段。

  (四)完整演唱表演歌曲

  幼儿自由选择原声和回声,加入歌曲后半段,玩着呢演唱歌曲。

  活动反思:

  本活动是参加名师工作室的第一次展示活动。在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过程中,我主要把握了三点

  1.歌曲的截选。(设计意图中具体谈到)

  2.图谱的运用。这首歌曲是叙事性的,歌词里面描述的事件通过图谱方式

  呈现,直观形象,帮助幼儿不仅理解歌词,也感受歌曲的意境,为幼儿的学习、表现搭建了很有力的支架。

  3.情绪的把握。我比较注重幼儿对歌曲情绪的把握,所以在感受阶段,我

  主张让孩子们多听、仔细听,并设计了“一家人去玩是一件怎么样的事情?”、“可以怎么表现?”等这样的问题,为的就是引导幼儿激发、表现出歌曲的情感,也为最后的创编打好基础。那么在实际执教过程中,我尽可能地富有激情,因为只有我自己被音乐感动,才能感动孩子、感动大家。歌曲很受孩子的喜欢,接唱环节兴趣浓厚,情感表现真实,师幼互动比较有效。

  但是通过展示,也折射出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1.如何使图谱更有效?因为在我的图谱中很好地展现了歌曲的画面,但是没有呈现节奏。前面四个乐句的节奏都是统一的,也是我在创编中要引导幼儿按照这个节奏去表现的。所以在设计时,我想要把节奏隐含在图谱中,但是就是设计不出合理、形象地节奏、画面相融合的图谱,纠结了好久。

  2.创编是否需要在第二课时再去达成?我预设了感受、学唱和创编三大环节,在实际执教中,时间比较紧张,而且导致前面的感受和学唱稍微急了一点点。如果没有创编环节,我可以将前面走得更稳固、扎实一点,对整个歌曲的把握会更好。

大班拨浪鼓教案3

  活动目标:

  1、根据图片理解歌词意思,学唱歌曲《拨浪鼓》。

  2、创编歌词,发展想象力。3、体会与家人在一起的幸福和自我成长的快乐。

  活动准备:

  自制歌曲图片、拨浪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教师播放课件,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1、出示玩具拨浪鼓,引出歌曲《拨浪鼓》

  提问:你们见过它吗?它是干什么用的`?知道它的名字吗?

  教师小结:

  1、这是哄宝宝的时候用的,它会发出咚咚咚的声音,它的名字叫拨浪鼓。

  2、欣赏歌曲课件,感受歌曲旋律。

  师:老师还带了一首关于它的歌,歌名也叫《拨浪鼓》,我们一起来听一下。

  提问:你听了这个歌曲觉得怎么样?(好听、舒服)

  二、教师轻声范唱歌曲,请幼儿听出歌曲内容

  1、教师轻声范唱歌曲,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2、教师根据幼儿说的出示相应图片。

  3、教师再次范唱歌曲,师幼共同合作按顺序摆放图片。

  三、学唱歌曲

  1、根据图谱有节奏的跟着教师朗诵歌词。

  2、教师指图片,幼儿跟着教师试唱歌曲一遍。

  3、分段学唱,结合节奏卡重点学唱第一段。

  ①学唱第一段,出示歌曲第一段的节奏卡,教师拍打节奏,重点练习休止符和延音。

  ②学唱歌曲二、三两段。

  ③看着图谱完整学唱歌曲一遍。

  ④请幼儿做指挥学唱歌曲第三遍。

  四、尝试替换歌曲中的角色,进行歌曲仿编。

  提问:今天我们陪着爸爸带着全家去玩耍,还可以去哪里?还会看到什么?

  (教师把根据幼儿回答的内容连起来完整的讲述一遍,并集体学唱。)

  五、结合课件,表演歌曲,结束活动。

大班拨浪鼓教案4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能用自然、连贯的声音表现。

  2.体验多种形式演唱的快乐。

  3.根据自己的经验尝试仿编乐句中的歌词。

  4.能跟着节奏打节拍。

  5.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活动准备:

  歌曲图谱;音乐。

  活动过程:

  一、感受、理解歌曲。

  1.欣赏歌曲第一遍(音频),交流:这首歌曲听起来什么感觉?为什么是这种感觉呢?

  2.欣赏清唱第二、三遍——交流:歌曲里唱到了什么事情?为什么是欢快的呢?一家人去玩是一件怎么样的事情?什么心情?请谁来表现?(根据幼儿回答教师清唱并出示相应的图谱。)

  3.清唱第四遍——按照歌词排列图谱。

  4.几个乐句?

  二、学唱歌曲。

  1.请小指挥点图谱集体演唱。(哪里还有问题?)

  2.接唱。(觉得自己唱得怎么样?)

  三、创编歌曲。

  1.我今天陪爸爸带着全家去玩耍,在“池塘边,荷叶下”,看见“躲着一只小青蛙”,你们跟爸爸妈妈出去玩耍还去过哪里,看到了什么?(集体讨论—个别仿编——集体试唱)

  (请个别幼儿仿编时,可以用简易图谱帮助记忆。)

  2.结合仿编完整表现。(引导幼儿加上一些欢快的动作)。

  活动反思:

  本活动是参加名师工作室的'第一次展示活动。在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过程中,我主要把握了三点

  1.歌曲的截选。(设计意图中具体谈到)

  2.图谱的运用。这首歌曲是叙事性的,歌词里面描述的事件通过图谱方式

  呈现,直观形象,帮助幼儿不仅理解歌词,也感受歌曲的意境,为幼儿的学习、表现搭建了很有力的支架。

  3.情绪的把握。我比较注重幼儿对歌曲情绪的把握,所以在感受阶段,我

  主张让孩子们多听、仔细听,并设计了“一家人去玩是一件怎么样的事情?”、“可以怎么表现?”等这样的问题,为的就是引导幼儿激发、表现出歌曲的情感,也为最后的创编打好基础。那么在实际执教过程中,我尽可能地富有激情,因为只有我自己被音乐感动,才能感动孩子、感动大家。歌曲很受孩子的喜欢,接唱环节兴趣浓厚,情感表现真实,师幼互动比较有效。

  但是通过展示,也折射出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1.如何使图谱更有效?因为在我的图谱中很好地展现了歌曲的画面,但是没有呈现节奏。前面四个乐句的节奏都是统一的,也是我在创编中要引导幼儿按照这个节奏去表现的。所以在设计时,我想要把节奏隐含在图谱中,但是就是设计不出合理、形象地节奏、画面相融合的图谱,纠结了好久。

  2.创编是否需要在第二课时再去达成?我预设了感受、学唱和创编三大环节,在实际执教中,时间比较紧张,而且导致前面的感受和学唱稍微急了一点点。如果没有创编环节,我可以将前面走得更稳固、扎实一点,对整个歌曲的把握会更好。

大班拨浪鼓教案5

  动作建议:

  [1-20]小节:跟着老师一起边唱歌曲边做手势辅助歌曲。

  [21-28]小节:拿起拨浪鼓、拍打大腿、依次传递。

  游戏玩法及配器说明:

  一个拨浪鼓。

  [1-20]小节:幼儿及老师围成圆圈坐在椅子上,双腿放松,拨浪鼓最先放在老师的大腿上,带领孩子做手势演唱歌曲。

  [21-28]小节:一边唱咚吧部分,一边拍一下自己的大腿再将拨浪鼓传递给右边的小朋友。

  活动目标:

  1、通过念咒语的游戏,掌握“咚吧咚吧咚咚吧……“的歌词节奏,在游戏中快乐的记忆歌词。

  2、感受京味童谣的的韵味,初步尝试表现京歌儿化音的特点。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黑板一张、马克笔一支、大白纸一张

  2、拨浪鼓:一个

  经验准备:

  和同伴合作过击鼓传花、拍腿游戏的经验。

  活动过程:

  1、出示被藏起来的拨浪鼓盒子,激发幼儿兴趣

  (1)引入咒语,讲述故事,幼儿第一次感受完整歌词

  2、以游戏为载体“传位拍打”的方式激发幼儿念诵歌词的兴趣的,感受歌词难点“咚吧”段

  3、幼儿回忆歌词内容,老师小结做重复练习,重点讲解咚吧咚吧的节奏

  (1)根据幼儿在作出的正确回答请全体幼儿念诵

  (2)根据老师做的动作发现咚吧的不同

  (3)集体跟着老师边游戏边完整念诵歌词一次

  (4)老师示范演唱歌曲的“咚吧”难点部分

  4、老师示范完整演唱歌曲,幼儿根据回忆记忆歌词

  小结:完善歌谱,闯关才算完成!

  5、师幼共同演唱歌曲,检验歌谱是否正确,加强对歌词的记忆

  (1)幼儿集体演唱歌曲,检验歌谱是否正确

  (2)观察老师画的歌谱有什么特别之处,特殊符号代表“儿化音”的重点演唱方式。

  (3)幼儿集体一边游戏一边演唱歌曲

  6、出示拔浪鼓,再一次吸引幼儿视线,激发幼儿兴趣。

  7、幼儿集体完整演唱一次歌曲,师幼互动。

  8、总结:孩子们,你们喜欢拨浪鼓这首歌吗?它是一首具有京味的.民间意谣,希望我们的孩子们都能够喜爱我们的传统文化,愿意尝试不同风格的音乐,回家把这首好玩并且具有挑战性的京歌儿唱给你的好朋友和家人听好吗?

大班拨浪鼓教案6

  一、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学习《拨浪鼓》中前半段的二声部轮唱。

  2、在教师指挥动作和图谱的提示下,迁移原有歌曲中回声经验学习演唱第二声部。

  3、愿意控制自己的音量,感受与同伴合作演唱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会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2、已学会歌曲《拨浪鼓》后半段。

  3、原声和回声图1-8。

  三、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1、教师和幼儿合作演唱歌曲。

  2、引导幼儿回忆《山谷回音真好听》中原声和回声的关系。

  (二)欣赏歌曲《拨浪鼓》前半段,初步感受二声部轮唱的形式。

  1、教师和配班教师合作二声部轮唱《拨浪鼓》,幼儿初步感受二声部轮唱。

  2、教师再次合作演唱,引导幼儿说出二声部轮唱的方式并尝试演唱。

  3、教师范唱第一声部,帮助幼儿了解歌曲内容。

  (三)教师逐步出示图谱,引导幼儿学习二声部轮唱。

  1、根据幼儿所听到的歌曲内容,教师逐步出示图谱并练习。

  2、引导幼儿观察图谱,了解每个乐句的音值并正确演唱。

  (三)幼儿尝试演唱《拨浪鼓》,体验合作演唱的乐趣。

  1、教师与幼儿合作轮唱歌曲前半段。

  2、教师指挥,幼儿与幼儿合作轮唱歌曲前半段。

  3、教师指图,幼儿与幼儿合作轮唱歌曲前半段。

  4、幼儿看图谱轮唱歌曲前半段。

  (四)完整演唱表演歌曲

  幼儿自由选择原声或回声,加入歌曲后半段,完整演唱歌曲。

  活动反思:

  本活动是参加名师工作室的第一次展示活动。在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过程中,我主要把握了三点

  1.歌曲的截选。(设计意图中具体谈到)

  2.图谱的运用。这首歌曲是叙事性的,歌词里面描述的事件通过图谱方式

  呈现,直观形象,帮助幼儿不仅理解歌词,也感受歌曲的意境,为幼儿的学习、表现搭建了很有力的支架。

  3.情绪的把握。我比较注重幼儿对歌曲情绪的把握,所以在感受阶段,我

  主张让孩子们多听、仔细听,并设计了“一家人去玩是一件怎么样的事情?”“可以怎么表现?”等这样的`问题,为的就是引导幼儿激发、表现出歌曲的情感,也为最后的创编打好基础。那么在实际执教过程中,我尽可能地富有激情,因为只有我自己被音乐感动,才能感动孩子、感动大家。歌曲很受孩子的喜欢,接唱环节兴趣浓厚,情感表现真实,师幼互动比较有效。

  但是通过展示,也折射出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1.如何使图谱更有效?因为在我的图谱中很好地展现了歌曲的画面,但是没有呈现节奏。前面四个乐句的节奏都是统一的,也是我在创编中要引导幼儿按照这个节奏去表现的。所以在设计时,我想要把节奏隐含在图谱中,但是就是设计不出合理、形象地节奏、画面相融合的图谱,纠结了好久。

  2.创编是否需要在第二课时再去达成?我预设了感受、学唱和创编三大环节,在实际执教中,时间比较紧张,而且导致前面的感受和学唱稍微急了一点点。如果没有创编环节,我可以将前面走得更稳固、扎实一点,对整个歌曲的把握会更好。

【大班拨浪鼓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书的教案11-18

影子大班教案12-02

大班健康教案03-19

大班教案:钱07-25

大班手工教案11-05

大班树的教案11-07

《爬》大班教案10-25

拼音大班教案11-05

《家人》大班教案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