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_501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501

管理员

摘要:

【精品】说课稿汇编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精品】说课稿汇编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五册的口语交际课《观察中的发现》。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是要培养学生乐于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善于发现生活中各种有趣的现象和奥妙,并乐于与人分享的良好习惯。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的目标是:“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并乐于说出来与别人分享的习惯。

  2.引导学生学会互动交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提出问题和意见。

  3.培养学生把话说清楚,能有一定条理的把观察过程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打开学生思路,激发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讲出自己的有趣发现。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做到互动交流,学会认真倾听和积极质疑。

  四、教具准备:

  象形字、五人头画;实验器材:鸡蛋、透明小杯、盐、水

  五、教法和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游戏法、实验法、直观教学法和举一反三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倾听、质疑、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小组互动、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力求体现《新大纲》中指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

  六、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课,反思所得。

  通过学生复述已学过的本组课文15、16课课文内容,练习说话,教师引导并给予肯定,使学生把话说清楚,让人听明白,从而以此为凭借,引出话题:只要仔细观察,就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二)、仔细观察游戏和实验,善于发现其中奥妙,练习说话,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这一环节,是教学中的重点,我们采用了游戏法、实验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通过观察猜测字、找人头图相和小组亲自实验、观察鸡蛋在淡水中和在盐水中的不同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倾听、质疑、交流,再引导学生练习说话,说说自己和听听别人的观察所得。从而达到打开学生思路,激发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讲出自己的有趣发现的目的。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角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点、直线、射线、线段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也是后面要学习的三角形、四边形、圆、锐角三角函数等数学知识的必备基础。因此学习本节内容对后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2、教学目标分析

  国家新的课程标准规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应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创新融为一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通过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形成,建立几何中的角的概念,掌握角的两种描述以及四种表示方法,会进行度、分、秒的换算(知识与技能)

  2、通过观察、探索、类比、转化、猜想等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利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实际问题概括数学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3、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敢于实践的能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交流中获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通过课堂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拓展能力。(行为与创新)

  目标制定的依据:

  这样制定的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3、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应掌握角的两种定义、四种表示方法以及角度制之间的转换。因此我设计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角的两种定义,四种表示方法,角度制之间的转换。难点是正确理解角的概念。教学关键是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正确理解角的两种定义。

  二、教学程序分析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为了落实这几点,我按以下五个阶段完成本节课: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迎接挑战。复习直线、射线、线段有几个端点,为后面给角下定义埋下伏笔,出示一组实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哪种基本的几何图形?从而引出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角。那么角有哪些最基本的图形组成呢?试着给角下定义?让学生相互交流,说一说怎样给角下定义。

  教师巡回检查,看看学习参与活动的情况,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出角的第一种定义。此时,给学生分析角的组成元素,组成角的两边是两条射线,公共的端点是角的顶点,并介绍角的表示符号。通过学生的活动,就突破了角的第一种定义这个难点。

  来一起看,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角?如果不是,请说出错误的理由。既加深了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又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理解了角的第一定义。

  第二阶段:启发探究,启迪思维。

  教师出示了由一个端点引发的三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让学生通过数角,进而探究角的四种表示方法:

  (1)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任一个角,表示顶点的字母要写在中间;

  (2)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一个角;

  (3)用小写希腊字母表示单独一个角;

  (4)用数字表示单独一个角。

  并分析这四种表示方法的易错点。在例题的处理中,强化了学生对角的表示方法的理解运用能力,检测出了学生的课堂的学习效果。

  在这一探究活动中,我设计了一组动画,演示了锐角、直角、平角、周角是怎样由一条射线沿其端点旋转形成的过程。这样,从运动变化的观点,给角下第二种定义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动画演示,学生形象的理解了角的第二种定义,也体现了多媒体对课堂教学带来的独特魅力。

  通过教师演示两个度数相近的角,让学生说出用什么方法区别出这个两个角的大小,引入度量角的方法,在这里,我感到非常吃惊的是,学生不仅说出了使用量角器度量角,还说出了重叠法度量角的方法。顺势我就让学生自学教材,学出一度角是怎样得到的,从中引入度分秒之间的换算方法,给学生介绍角度制,并简要介绍弧度制与密位制,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接下来通过一组由浅入深的针对性练习,强化了学生对角度制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的理解。

  角度制是初中阶段中的一个特殊的重要的度量制度。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长度、面积、体积等单位之间的换算,对单位与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对度(°)、分(′)、秒(″)之间的角度制之间的换算还是第一次接触。让学生明确角度制是60进制,区别于10进制、100进制、1000进制是一个关键。

  第三阶段:引导落实,习题检测。

  教师通过出示一组检测题,将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变式训练,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这组习题中,教师重点要强调讲解后两道训练角的表示方法的习题,这是针对学生的易错点设计的。

  第四阶段:小结深化,建构认知。

  通过对学生的做题及发言情况进行点评,由此小结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然后,让学生指出教师上课还须改进之处,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五阶段:布置作业,实践创新。

  在课外拓展练习中,我特意设计了一道必做题,一道选做题,一个数角的课外探索题,鼓励学习探索数角的规律。这样设计,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共同的提高。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合作学习,采用了启发引导法、课堂研讨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之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可以从以下二方面得到体现:

  1、通过让学生观察、演示、尝试、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而达到了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的有机统一。

  2、本节课我的指导思想是:体现自主性,不强制灌输,重在引导点悟;体现针对性,不主观臆想,根据学情有的放矢;体现操作性,不笼统抽象,尽量具体直观;体现巩固性,不一蹴而就,而是梯度练习,反复强化,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初一是学生由小学到初中的一个过渡阶段,与小学相比,无论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难度上,还是在能力的要求上,都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通过指导,让学生改进或完善原来的学法,吸纳和采用新的学法,从而尽快地适应新的学段的学习,促使学习过程形成良性循环。

  本节课中,我始终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发挥主导作用这一理念,寻求教与学的最佳结合。我十分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性格特征和价值观念,让学生敢说,敢想,敢问,敢创新,促使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的学法进行了指导:

  个体探究与小组讨论相结合,达到独立思考与适当交流的统一;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达到教师讲与学生思、学生练的有机统一;课堂练习与课外拓展相结合,达到学法于课内,提高在课外的有机统一;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达到数学与生活的的有机统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参与小组合作相结合,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品质与团协协作相结合。

  四、教学效果与思路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角的两种定义,四种表示方法,说明了我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比较到位的。上得到了圆满的解。但是在进行角度制的转换时,个别学生还是不够熟练,但由于本节课只是第一课时,后边还要深入的学习,相信这个问题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让学生经历观察,演示,动手操作,启发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采用启发引导,体现自主性,不强制灌输;通过自主探索,体现操作性,重在引导点拨;通过梯度练习,体现巩固性,发挥主体作用;采用形象演示,体现趣味性,尽量具体直观;学法于课内,拓展于课外,构建数学大课堂。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4节的内容本节课研究了力的合成,它是整个力学的一个基本的核心内容和工具,在以后曲线运动、安培力、物体在电场中的运动等方面都离不开这部分的内容,因此其地位非常重要。

  2、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及对现在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制定如下三维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能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规则。

  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夹角的关系。

  (2)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感受物理研究方法。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3、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求共点力的合力。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二、说教法:

  以启发式为主线,综合运用讨论、讲解、演示、实验、课件、学生参与等。

  为了突破难点,我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求合力的方法,以加深他们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三、说学法: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两个人一块儿抬过水,所以他们很容易理解合力的大小与分力的夹角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力的平等四边形定则的得出要显得困难些,通过做实验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的实验法。

  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过程我计划分为以五个部分:(1)联系学生抬水的例子,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抬水最省力,引入新课。大约3分钟。(2)新授课,在引入新课的例子上,继续让学生思考:两个人抬的水,一个人也可以提起来,那么,两个人用力的效果与一个人用力的效果是否是相同的。提出问题:两个力的合成遵循一个什么样的法则。然后让学生做实验进行探讨。得出结论后让学生做导学案上的习题巩固学生做图的能力。做完习题后让学生组内相互交流得出统一答案。老师纠正错误答案后,进行下一个问题,小组内讨论合力的大小与分力夹角之间的关系。这整个过程大约30分钟。

  (3)过关检测,10分钟左右。

  (4)师生共同反思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大约2分钟。(5)布置作业,1分钟。五、板书设计:力的合成一、合力,分力

  作用效果是相同的。

  四、力的合成

  与力的分解互为逆运算。三、平行四边形定则

  矢量运算都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本单元的计算是本册教学的重点。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与10以内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不同,这里以十为计数单位。例如20+10,计算时想2个十加1个十是3个十,就是30。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认识。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打基础。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2、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

  3、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在这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剖析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1、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

  2、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3、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掌握。

  三、说教法。

  1、“计算”常与“枯燥”、“机械重复”相连,在教学中,借助带同学们去看花生动情境,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

  2、在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时通过讨论、交流动手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索,显示不同算法,体现了《标准》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的理念。

  3、练习以学生喜爱的游戏、比赛形式进行,淡化“练”的痕迹,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技能,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四、说教材和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创设了看花的情境,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课程标准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体验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那老师就带你们去花园逛逛吧!可是工人叔叔说你们要是想去的话必须闯过两关。大家有信心吗?好,请看……

  1、出示复习题。

  师:大家真的是好厉害呀!过关了。请跟老师进花园欣赏吧!

  2、出示各种漂亮的花。

  师:现在花园里又运来了一些花,想看一看吗?

  3、出示例1。

  (设计意图:创设带同学们去看花的生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欲望。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探究新知。

  1、看着这些花,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请同学们说一说。

  2、你能自己提出不同的问题吗?(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4、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要想知道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怎样列式计算?指名回答。

  板书(10+20)谁还有不同的算式?板书:20+10。

  10+20等于多少?你是怎样想出来的?请每组的几个同学讨论(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优化算法。

  6、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

  7、全班交流汇报。

  8、继续探究。

  师:有一位小朋友要买10盆,同学们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指名回答。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还有多少盆紫花?

  原来有30盆紫花,买走了10盆。想一想,要算还有多少盆紫花,怎样列算式?

  板书:30-10=20

  你怎么知道30-10等于20给你们组的同学说一说。(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在花园中欣赏花的情景中,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了多种数学问题,然后组织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再相互交流,这种安排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留给学生探索、思考、动口、动手的时间和空间,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运用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的方法,得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不同计算方法,体现了《标准》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理念。)

  六、巩固延伸 。

  1、接力赛.(学生竖行排列,第一名同学得出结果,告诉第二名同学继续计算.)

  20+60→( )-30→( )+50→( )-40→( )+10……

  2、帮小熊改错.

  90-20=7( )50—30=80( )

  40+1=50( )30+20=10( )

  3、邮递员送信.

  在黑板上贴出小猫、小象、小熊猫、小猴四个信箱发给学生一张口算卡片,根据得数放入正确的信箱.

  20+20 50-20 10+40 60-40 40-10

  30+30 90-40 80-10 30+10 10+50

  (设计意图:将“枯燥”的计算练习用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出现,淡化了“练”的痕迹,容易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同时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乐在活动”中。)

  七、 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些什么?

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

  课文主要写的是一个晚上,几个小朋友看见月亮在云中穿行,争论究竟是月亮还是云彩跑得快的事。而李小文用在树杈里看月亮的办法,证明跑得快的是云彩不是月亮。

  设计理念: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火花。”为此,我们通过听歌曲、讲故事、看图等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把课堂的导入环节和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创设环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重视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课文学习贴近生活,联系生活,使课堂充满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认读生字,会写7个应掌握生字,认识新的偏旁部首“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使学生明白“跑得快的是云彩不是月亮”。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本课生字,会读会写好字,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从李小文的做法中受到启发:不管什么事,只要肯动脑筋多观察、思考,就一定会找到问题的答案。

  教学用具:生字卡、学生观察记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引入新课

  课前听一首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1、谈话引入:一群孩子在一个晴朗的夜晚里在院子里看什么呢?

  请大家打开书本p82,看看书上的小朋友在看什么?

  (充分利用教学插图,训练学生观察,引发学生想象,实现形象感知和语言体会的衔接。)

  2、引入新课:他们对着天空在指指点点说些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就知道了。(师板书课题)

  3、学生齐读课题

  (通过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和生字

  ①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后评价。

  师:你能像他那样读吗?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并多读几遍。

  ③同桌互读课后生字(不会的互相学习,纠正读错的音节。)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名认读生字的音节和词语

  ②“开火车”读,看看哪节“车厢”断节

  师:出示课后认读的生字(音节和词语卡片)

  ③学生自由读词语,并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能用当中一个或多个说个句子的说一说;或说出它们的反义词)。

  (以上环节将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学习,教师及时检查重点指导结合起来,使学生普遍能读准字音,奠定阅读课文的基础)。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看看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把它标出来。(要求语句读通顺,读流利)

  2、指明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再评价。

  3、想象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

  (阅读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来自于生活,我们应重视阅读教材与生活的沟通。在朗读指导中创设情景,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让朗读贴近生活,联系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

  四、朗读感悟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后评价,激起读书兴趣)

  2、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读了课文,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画出来。小组同学讨论,互相学习。

  3、指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并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4、再看看书上的插图,想象他们会说些什么?生各抒己见。

  (将体会建筑在多读,多种形式读,以及读与思,读与说等语文实践活动之上。)

  师:我们来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5、学生用笔画出张大勇和李小文说的话并读一读,再分角色读一读。

  过渡:到底谁说的对,他又是怎样证实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

  6、指导学生学习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说说李小文是用什么办法证实自己的看法的?

  五、小结:

  学了这课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回家仔细观察,月亮和云彩到底谁跑得快?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上,尽量多的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

  2、那么李小文说得对吗?

  学生汇报自己观察的结果。

  二、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师出示本课生字卡片,指名读。

  2、“开火车”读,赛读。

  3、自由读一读生字,同桌互读,边读边想,如何记住这些生字。

  4、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随机学习新的偏旁部首“禾”

  (利用比较法,加部件或写出相似字比较,师及时点拨、总结比较,提示学生认知。)

  5、指导书写

  指名说哪个字要怎样写才好看,师示范写在黑板上。

  6、学生独立写在书本上,师巡视指导。

  7、给学过的这些生字组词,并用“快、相”两个字组词并说一句完整话。

  (将写字分散按排可减轻学生负担,同时体现了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策略。)

  三、词语积累

  1、生字宝宝回到了课文中去,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有助于学生从课文的局部内容上,梳理语言的整体感知,反思对事物的认识。)

  2、读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

  3、你还想从课文中积累哪些词语写下来。

  四、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学生回答。)

  2、师:同学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也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希望大家能像李小文那样,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不管遇到什么问题要多动脑筋想一想,你们一定能有自己好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

  课后记:

  1、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遇事要多动脑筋想一想,才能有好办法解决问题。

  2、我把课堂导入的环节和调动学生的兴趣结合在一起,在课堂的初始阶段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因为“兴趣是最好的学习驱动器”,学生有了学习积极性,就会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就能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课堂的氛围就会比较热烈。

  3、本节课,我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组织了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由于是一年级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还不是很深入,只存在于表面,只有几个爱动脑筋的同学在发言,其中有一部分同学好象无所事事。那么,如何更好地组织好地年级学生合作学习呢?敬请大家指点。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将心比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已经能自读自悟课文。本文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即阿姨帮助奶奶、母亲鼓励护士,使学生明白“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目标

  在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

  1、四年级处于第二学段,第二学段的阅读方法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课文。”所以我第一条教学目标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文中两处人物的语言和结尾的重点段。”

  2、本课语言通俗,而且没有生字僻词,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内容。我觉得难的是感动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将心比心,从文本中受到德育的熏陶,是教育学生的主要目标。所以我定下的第二条教学目标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3、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以学段目标为依据,我定下的第三条教学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认真听别人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本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这是教学本课的重点。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文中人物语言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情景导入——初感课文——深入体会——课外延伸。

  (一)情景导入

  我以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段公益广告——心在一起做为切入点,向学生提出“从片中,你看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发言,从而揭题。这样的导入设计,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营造课堂气氛,对揭题铺下了垫笔。

  (二)初感课文

  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所以我对学生提出“读正确、通顺,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的阅读要求后,让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提出的问题“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个环节的设计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深入体会

  在初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课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找出来用‘——’划出,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中谁令你感动?”“阿姨,母亲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理解课文内容。找出重点语段,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在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时,我设计了“移情体会”的环节,提出“如果这位阿姨没有这样做,结果会怎样?”“如果妈妈责备,甚至辱骂那位护士,结果会怎样?”这两个“如果”引领学生展开想象,换位思考,切身体会文中受帮助的奶奶和受鼓励的实习护士的感激之情,更体会到阿姨“处处为他人着想”和母亲对护士的“宽容、理解、鼓励”高贵品质。这个环节的设计揭示课文的主题,同时实现课文的教学目标和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

  (四)课外延伸

  学生受到课文中人物的品质影响,然后让他们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提出“生活中,有这样将心比心的事吗?”让学生交流,说一说,不仅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陶治了他们自己的心灵,同时实现了本课教学的目的,认识到“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接着让学生试着说说“将心比心”这个成语的理解,体会“将心比心”指的是用自己的心比别人的心,为他人着想。最后与学生一起共勉台湾作家罗兰的名言:如果每一个人与别人相处的时候,都能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那么世界上可以增加很多欢乐与和气,而且可以减少悲剧和恨事。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课本静态的呈现,这样的设计既增强了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更突出课文的主旨。因此我抓住课文中的主要人物“阿姨”、“奶奶”、“母亲”、“护士”以及她们之间的关系和文中的关键词句做为板书。

  将心比心

  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阿姨 帮助 奶奶

  母亲 鼓励 护士

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岩石的特点,推想大自然中岩石的风化原因。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展开自主的探究活动,知道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实验对不容易观察到的岩石变化现象进行推想,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二、 说学情

  虽然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岩石以及岩石的用途,但对岩 石

  风化的原因却知之甚少。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内外去搜集、去探究、去观察、去验证。

  三、 说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2、 喜欢大胆想象,能对岩石的最终变化结果进行合理的推想,愿意合作与交流。

  3、 知道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了解著名石雕物品的防风化措施。

  四、 说教学策略与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原则和

  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起手来,参与到实验中去,并且能够积极地去设计实验方案,课下可让学生到图书室、上网查阅资料,搜集了解石刻、石雕物品的防风化措施,使课题加以延伸和拓展。

  五、 说活动准备

  带盖塑料瓶、碎石块、酒精灯、镊子、火柴、花岗岩(小块)、水、防护镜、石膏、绿豆等。

  六、 说教学过程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

  我首先出示一块岩石让学生观察,并提问:它上万年前就是这样吗?那上万年以后还会是这样吗?让学生自由回答 。(再集中呈现岩石图片) 欣赏后再提出问题来研究。

  (二)、作出假设

  是啊,岩石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是谁的作用使岩石发生了变化呢?我让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把猜想的岩石变化原因画或者写在记录表中。再全班进行交流。根据学生的假设,适时板书:冷热、水流、生物、风、火山、地震……

  (三)、自主探究

  在自主探究环节中,我为学生设计了三个有趣的活动。

  活动一:水流对岩石的作用

  在这个活动中,我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水流对岩石作用的模拟实验,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提醒。

  比如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可相机提问:你观察到岩石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能说明什么?瓶中的岩石有没有变得像这块鹅卵石一样光滑圆整呢?为什么呢?这些问题的提出,主要是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中的岩石变化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的过程。

  活动二:冷热对岩石的作用

  本活动也是让学生自己设计模拟实验,把岩石放到酒精灯上烧,表示热,烧完后放到凉水里,表示冷。冷热变化代表的是白天和夜晚的冷热差别。在实验过程中可相机提醒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注意安全、给岩石加热的同学带好防护镜等。学生回报交流发现的问题后教师小结。(冷热差别使岩石体积收缩和膨胀,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产生裂缝,甚至脱落下碎石屑。)

  活动三:生物对岩石的作用

  在这个活动中我为学生设计了在石膏中种绿豆的实验(出示图示)——向杯子里倒入石膏糊,洒上几粒绿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放入盛水的盘子。同学们认为几天以后会有变化吗?(发芽的绿豆能从坚硬的石膏中钻出来吗?)学生猜想后接着问: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学生讨论后小组领取材料,开始在石膏里种种子,教师巡视指导。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生物对岩石的作用,亲自体验观察、验证的乐趣。

  (四)巩固小结

  岩石在自然界当中,会受到气温变化、植物生长、水流冲刷、风吹日晒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这种现象就叫做风化。

  (五)运用拓展

  1、自由活动

  出示图片:山下的这些碎石,不断地风化,最终会变成什么?本活动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猜想、模拟实验,推想岩石变化的最终结果,让学生推想出地球上土壤的形成原来是由岩石风化造成的。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2、课题延伸

  课下让学生通过上网、到图书室查阅资料,了解著名石刻、石雕物品的防风化措施。通过这一课后拓展活动使学生对岩石风化有更全面的认识,让学生在丰富视野的同时,关注与岩石风化有关的研究,把课堂探究活动拓展至课后,关心科学、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七、 板书设计

  水流 使岩石发生变化

  不断风化

  岩石的风化 冷热使岩石发生变化

  变成土壤

  植物生长使岩石发生变化

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草原》。我的说课准备从七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极其清新,优美的语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团结。文章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一是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这样安排使全文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二是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三是情景交融,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点:

  1、会认"渲、勒"等6个生字;会写"毯、渲"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渲染、绿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3、揣摩优美语言,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书法情感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品味优美语言,体会表达方法,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标还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准备采用自主探究,点拨引导,自读自悟,大量实践的教法和学法。

  五、说课时安排

  本课我打算用2教时完成。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说课的完整性,我将本文教学的全过程陈述如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把吉祥三宝一家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吉祥三宝他们想带大家一起去神游他们美丽的家乡。"此时,我将会播放《吉祥三宝》的视频声像,让学生对吉祥三宝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充满了期待和幻想,这时我会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草原".

  【设计意图】

  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堂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我非常重视"导入"这一环节的设计。

  (二)新授

  这一环节,我准备采用"四步法"教学,即"读文、探究、积累、练习".(在黑板上写出"四步法")

  1、读文

  (1)自由读(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2)检查读(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

  (3)指名读

  2、探究

  学生再次自由读文,完成以下任务(可以自主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1)给文章的每个自然段拟一个四个字的小标题

  (小标题是:景色优美、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2)在第一段中找出,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草原景色优美

  如:哪里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愉快。

  那些小丘的线条……流入云际。引导学生抓住"渲染、勾勒"进行理解。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板书:空气清鲜,天空晴朗,一碧千里,翠流

  (3)认真读文,说说草原上的人是些什么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

  (4)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并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让读者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深厚的情谊。

  【设计意图】

  1、倡导自主学习不等于随意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等于把教师逐出课堂。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中学生学什么,很需要教师居高临下的"引导".因此,设置高价值的学习问题就是教师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

  2、浙江特级教师纪育华说:"教材内容是教学的原始材料,它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作一番剪裁。该取则取,该舍则舍,择其精华实施教学。"

  3、积累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就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

  学生再次读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选择两个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

  学好语文关键在于积累。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说语文的学习是一幢大楼的建设,那么词句和语文知识便是砖砖瓦瓦,而积累则是将砖瓦砌成高楼的过程。

  4、练习

  为了将知识内化成能力,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按要求改写句子

  1 (改为比喻句)

  2 (改为拟人句)

  以"美丽的校园一角"为题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

  叶圣陶老先生说:"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育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育的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因此我采用循序渐进的理念设计了这两个练习。

  七、说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通过板书,可以把教学内容的重点形象精炼地呈现在黑板上,能从视觉上强化对学生的刺激,有利于教师凸显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重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精品】说课稿汇编8篇】相关文章:

1.【精品】说课稿汇编6篇

2.【精品】说课稿汇编9篇

3.【精品】说课稿汇编10篇

4.【精品】说课稿汇编八篇

5.【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5篇

6.【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七篇

7.【精品】说课稿五篇

8.【精品】说课稿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