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说课稿锦集五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分享。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实用】说课稿锦集五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第22课《丰碑》第2课时。
2、教材简析:这是讲读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3、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丰碑是第七组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详写与略写”。学懂了这篇课文,落实了这一训练重点,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不单是从文章的内容去理解文章,还懂得从材料的安排来理解文章的结构,从而也使学生知道在写作中详略得当地进行写作,安排材料。
4、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根据教学大纲,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三个方面全面考虑,而且要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符合学生的实际,以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1)本课时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因此,可确认为本课时的知识目标。
(2)在教学时,我围绕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句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领悟了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培养了学习能力,因此,理解人物品质重点的语段作为本课时的能力目标。
(3)本课时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这是本课时的思想的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5、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根据教材内容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灵活合理的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练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本课时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从而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在授课时,我引导学生学习讨论,从描写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衣着的词句中品词、析句,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课文写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段。
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伟大,在教学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去分析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他的心情,让学生在想一想、划一划、议一议、读一读的过程中,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由题入文,设置悬念。
一上课,让学生齐读课题后,便让学生回答课题“丰碑”是指什么?让学生知道丰碑是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紧接着我问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学生从课文中便能找出答案,这丰碑指的是军需处长。这时我让学生知道军需处长在军队中是负责管理什么的?这为体现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于是我又问道: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这引起了同学们的深思。这样设置么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剖析课文,理解中心。
文章赞扬的是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也是教学中需要学生领悟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我抓住了最能体现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语段进行深入地分析理解。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描写军需处长的课文第七自然段。在教学这一重点段时,我首先利用媒体展现了被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画面,以画面来感染学生,再找出有关自然段让
学生学习讨论这段话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军需处长的?并想想哪些词语用得好。学生不难找出“安详”“镇定”“单薄破旧”这些词语用得好,然后我进一步诱导学生去分析。我问道:“为什么军需处长穿得这么单薄?”这样一点拨,使学生明白到这是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他们最缺的是棉衣。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我紧接着说:“这么严寒的天气,军需处长的穿着这么单薄,他明明知道自己会被冻死,可他的神态为什么这么镇定,这么安详呢?
这一问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做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所以,他十分镇定、安详;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镇定、安详是因为自己尽到责任,死而无憾;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镇定、安详是因为早已把死置之度外了。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便让学生体会到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配乐朗读,并进行配乐范读,在读中进一步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一股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文章对将军的描写,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在教学这一重点部分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将军看到老红军牺牲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划出这些词语体会。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我让学生填表分析将军的情感变化。我问学生,当看到冻僵的老战士时,将军为什么叫军需处长来?当没有人回答他时,他为什么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
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白这时将军认为军需处长没给这位老战士发棉衣,以至冻死。这是军需处长失职造成的严重后果。他要叫军需处长来追究责任,这也为下文体现军需处长的伟大作了个埋伏;当将军知道这位牺牲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将军为什么向这位军需处长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这是一个较难的问题。这一个军礼,包含了将军复杂的感情。他为自己错怪了军需处长而内疚。
这一无声的军礼,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和对军需处长的哀悼。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从中体会到了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使同学们再次受到震撼。在分析这些句子的同时,我让学生比较“愣了一下”和“愣住了”有什么区别;“抽动”和“抖动”有什么区别。这样学生的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得到训练,也学会在特定的句子中体会词义。在分析清楚将军的情感变化后,我让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读,学生在读中再一次被军需处长的伟大感动了,再次激起了情感的波澜。
为了落实这一单元训练重点,我紧接着问道:“课文为什么详写军需处长牺牲时的神态、动作、衣着和详写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这一问让学生知道:这都是为了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也让学生知道和文章中心思想关系特别密切的材料应详细些,为学生今后习作作铺垫。
(三)深入体会,强化中心。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能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时我便问: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我让学生边看图边回答,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去分析问题,这时学生都能说军需处长的外形,确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他舍己为人、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永远铭记在战士们心中,解决了这一画龙点睛的问题,学生便由表及里地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在讲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坚定的?让学生体会到战士心情的沉重,但心中因为树立了军需处长那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充满了胜利的信心,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因为受到军需处长的鼓舞,战士们一定能经受严峻的考验,一定能战胜重重困难。这样,也使同学们从中受到鼓舞。
(四)总结课文,熏陶情感。
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不仅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我便对学生说:“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为了巩固堂上所学的知识,我给学生布置两题作业:
(1)用“湿润”“晶莹”造句。
(2)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
下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分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一、 说教材
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分数的认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将为后面的分数的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心理年龄特征,我将教学目标制定为:
1、通过直观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原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引导学生从现实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兴趣,学会合作,与人分享收获,并感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原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难点是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四、教法、学法
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制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学法上谈一谈。
教法:我会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参与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让学生探究体验、参与合作、互动讨论。
学法:引导学生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五、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重点说一说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小明和小红在手工课上折纸鹤)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结合学生提问,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引出算式1/2+1/4(板书算式)
此环节抓住切入点生成本节课的问题,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相加怎样计算?让学生体会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必要性,在生活中确实需要。从而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因猜想而紧张的沉思,从而达到风起云生的效果。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
1、独立思考——投石问路
在提出1/2+1/4得多少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全体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自己的通过画图、折纸、探索计算的算法。
2、合作交流——曲径通幽
算完后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
3、汇报交流——水到渠成
小组说完后,哪组的同学起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想法?其他还有别的想法吗?
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请况:
1/2+1/4=1/6
1/2+1/4=2/6
1/2+1/4=2/4+1/4=3/4
不管是哪这种想法,我都不会急于表态,而是把问题抛回去:请同学们想想,你同意那种意见?为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不仅说出得多少,更应结合图形、画图说明为什么先通分的道理,进一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二)异分母分数减法
出示提出的问题:你能计算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吗?学生独立探索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出示试一试两题,让学生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小结计算方法
观察算式,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加减法?
让学生思考、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小结优化,重点引导学生说出算法——先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加减。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同学的吗?引导学生总结提醒大家注意的事项。
此环节抓住问题的的着力点讨论,让学生探究有实效,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方法,汇报交流抓住知识的突破点,以求达到由“投石问路——曲径通幽——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我会设计基本练习(课本练一练1—3题)、提高练习(练一练第4题)、综合练习(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先看清题意,再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关注有什么不一样的或是不对的?
此环节抓住盲点练习,让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说出学到的知识,还有情感体验。
此环节抓住新知识增长点,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更深刻地运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五、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力争体现数学的简洁美,又使板书设计能突出本课重点、提示方法过程。
分数加减法
1/2+1/4=2/4+1/4=3/4
1/2-1/4=2/4-1/4=1/4
先通分,再加减
说课稿 篇3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一些古诗词、优美的文句有一定的积累,对描写、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一定的认识,也能够自主运用。同时,他们还保留着孩子的天真、好奇、逐步有自己的思想及认识,对社会、自然有着探索精神。另外,开展此活动时正值春季,活动的学习资源容易找到,适宜学生自主开展,学生能借此活动亲近自然,缓解学习的压力,能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愉悦,因此这项活动无论是在能力培养还是情感提升方面,其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目标】
一、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民俗、文学、艺术的殿堂寻觅春天的踪迹,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感受生命,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二、在寻觅、赞美春天的活动中,初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三、让学生在创作中表达对春天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时安排:1课时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3、学生准备:
(1)搜集有关春天的节气、谚语、成语、诗歌。
(2)选择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创作一幅春景图,并为这幅画题上一首小诗。
二、教学过程:
(一)播放flash《春天在哪里》,创设导课情境,导入新课。
最是一年春好时,春天是最惹人情思的季节。当你走出户外,又见桃红柳绿、又听鸟语花香时,你的心中一定也涌动着一种渴望吧!让我们去寻春吧!去捕捉春的踪迹,谱写春的赞歌!
(二)在民俗的天地里寻觅春的踪迹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节气资料以及有关谚语,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物候变化的习惯,从中发现春天的足迹,感悟春天的变化,从而引发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诸多思考。
【教学方法】课堂小组竞赛法。通过小组成员回答问题加分评奖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踊跃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教学内容】
1、春在节气中。学生根据课下搜集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二十四节气以及和春天有关的六个节气。
2、春在谚语中。学生根据课下搜集的资料,向大家介绍有关春天的谚语。
(三)在文学的世界里寻觅春的踪迹
【设计意图】注重突出综合性学习的文学色彩,体现语文课堂的文学味道。通过整合有关于春的文学素材,从而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春的文字,让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殿堂。
【教学方法】欣赏陶治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置身于春天的文字中,激发他们对春天的热爱,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
1、春在词语中。由学生列举描写春天的成语。
2、春在诗歌中。
(1)有感情的朗读现代诗《春的赞歌》,并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一下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写得好在哪里?美在哪里?
(2)介绍诗配画这种形式。让大家欣赏《咏柳》、《清明》、《滁州西涧》、《大林寺桃花》、《赋得古原草送别》这几幅诗配画作品,请同学们总结诗配画的特点。
(3)介绍画题诗这种形式及特点。老师给大家提供几幅画,让大家为它题上与之内容相吻合的古诗。然后师生共同赏析鉴赏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4)由学生再补充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古诗,并进行古诗名句填空比赛。
(四)在艺术的殿堂里寻觅春的踪迹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艺术创作中去,亲身感受、亲手创作,将自己的作品、才能在活动过程中充分的展现出来,真正谱一支自己的“春天的赞歌”。
【教学方法】作品展示法。坚持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自信品质的形成。
【教学内容】
1、春在图画中。学生再次走进朱自清的散文《春》。选择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创作一幅春景图,并为这幅画题上一首小诗。学生畅谈创作意图,教生共同点评。
2、春在歌声中。学生对绘春之歌进行再创作。仿照歌词形式,改写划线的歌词,再唱唱自己改词的歌曲《春天在哪里》。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剖析教材。
本单元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平均分成了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它们中的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等。即使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情形,例如两端都要栽,只在一端栽国一端栽,或是两端都不栽。本单元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
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的情况,例2讨论的是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形。根据编者的意图,要让学生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等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棵树=间隔数+1”的关系。
难点: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3、课时安排:本课为第一课时。
二、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中简单规律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认识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方式探索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和现象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小养成勤俭节约、合理安排开支的习惯。
三、说学情
学生在学这个内容之前,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由于这种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学生容易在生活中找到相关的原型,因而也比较容易体会到探索规律的乐趣和成功感。
四、说教法
五、说教学程序
说教学流程:本节课我分四个流程进行教学推进,
一、情境导入
“用以改变和净化我们生存环境的‘植树活动’里面藏着许多数学问题,谁发现了?”
设计意图: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原本就来源于生活实践。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1。
⑴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思考: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设计意图:造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寻求可行性的方法验证自己的数学猜想。
2.动手绘制线段图,通过线段图来理解题意,找到规律,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向学生渗透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
⑵学生汇报,初步建模。大多数学生在这一环节意识到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但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要让学生明白任何科学的结论都要建立在普遍性的基础上。
3.学生自己解决路长和树的间距,比较间隔数和棵数的关系,进而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给全体学生创设水到渠成的境界
4、重新审视例题1的不同解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探索出的规律解决他们认知的矛盾,这个矛盾在此自然而然的化解开来,所有的学生都会豁然开朗。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我将在以下方面对本章教材进行研说。
一、说课程标准:
本章在《地理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过程与方法要求尝试用已学习过的地理概念、原理,对地理事物作出分析、判断;情感态度目标则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知识与技能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二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的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三是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并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所以在课标的把握上,我把重难点问题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记住、理解、知道。记住:中国的地势特点和气候的特征;理解:地形的特点、气温降水的差异以及气候的影响和河流的水文差异以及长江黄河的水文特点;知道山脉的走向、气候对生活的影响和水系的概念。
二、说编写意图和编写体例。
编写意图:教材为中国地理总论第二部分部分,宏观系统的阐述了中国的地理环境中的自然环境部分,属自然地理范畴。在教材的编写上,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即学习有用的地理,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在教材的编排上,能够以学生为本,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最后使学生树立“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的意识。
编写体例:每章内的各节都由正文—图例—阅读—活动组成。正文与课标相吻合;图例则是以图代文、以图释文;阅读则是正文的补充与拓展,丰富学生的视野;而活动则是为了构建知识体系,且多为生产、生活相关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启发—指导—评价;学生的任务是:思考—活动—结论;最终使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意识。
三、知识逻辑结构:
地理的学习最终目的是培养学习地理的能力,例如:地势特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地形图的能力;讨论我国山区发展的优劣势,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各个农业带农业生产差异的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而分析我国气候的成因及解释,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地立法思维能力;对于内流河和外流河划分,可以增强对地理事实的阐释能力。而整章知识相互关联,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整合能力。
四、知识整合
本章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既可纵向与七年级上册《亚洲的自然环境》进行教学整合,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河流发源于中部,流向四周海洋,而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受其影响,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多东流入海。本章又可横向与本册数其他各章进行整合,自然环境影响人口分布、交通、农业部局和经济发展。本册书又是学习八年级下册中国区域地理的基础,理论上可将一些知识整合讲解,例如:《黄河的治理》可整合《黄土高原》,《长江的开发》整合《长江沿江地带》。
五、说教学建议
在本章的学习中,可归纳六点教学建议,我将逐一为大家介绍:
1、 立足生本,读图探究: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立足生本,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地理读图探究,在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同时,给了每一个学生均等的发展和提高的机会。生本教育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离开了教师依然会学习。而生本理念下的读图探究,也是将学生带到了地理学习的高速公路的入口处。
2、 运用表格,对比学习
3、 运用视频、复杂问题简单化
4、 地理顺口溜,好记又有趣
5、 运用版图,章内知识整合
6、 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景观差异。
六、考点分析
1、地形与地势:主要是以选择题和综合题的形式出现,考察我国的地形特点、山脉地形区的分布。
例1:20xx年黑河地理结业试卷 18、下列属于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的一组山脉是( )
A.、天山—阴山 B、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C、长白山—武夷山 D、昆仑山—秦岭
例2:20xx年黑河地理结业试卷 45、读下列地形图,写出图中代表字母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2、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主要考察气温降水的差异、气候的分布及原因,特别是“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例:20xx年黑河地理结业考试39、秦岭—淮河一线是() A、1月1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 B、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C、是我国南方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D、是我国湿润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例:20xx年黑河地理结业考试
填空题44、受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的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像西北内陆 递减 。3、众多的河湖:考察长江、黄河的概况、利用价值、治理方法。
例:20xx黑河市地理结业试题
以上是我对本章知识一些浅显的认识,请各位评委予以指导!
【【实用】说课稿锦集五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说课稿模板锦集九篇
2.【实用】说课稿模板锦集10篇
3.实用的说课稿锦集7篇
4.说课稿锦集九篇
5.说课稿锦集8篇
6.说课稿锦集10篇
7.说课稿锦集9篇
8.说课稿锦集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