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_318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318

管理员

摘要:

【实用】说课稿合集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说课稿 篇1各位……

【实用】说课稿合集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说“木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说“木叶”》是人教版高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主要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探讨某种美学现象。《说“木叶”》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阐述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本文思路比较清晰。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叶”的不同,从而把握“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和提问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提问法可以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从现实生活引发联想,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文本探究,重点突破。通过比较“木”与“树”“叶”的不同,得出文章的主旨是讲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环节3:整体感知,了解全文结构,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

  环节4:拓展延伸,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

  环节5:课后作业,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

  1、搜集有关含“梅”意象的古典诗词。

  2、在班上进行交流。

  3、认真品味欣赏,就自己所得谈谈感悟,写篇小作文,学以致用。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母亲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课题中的“恩情”在本文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母亲对儿女的恩情,再就是儿女对母亲的感恩。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地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地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及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本课围绕“游子吟”展开,生动地展现了孟郊远行,母亲为他操心、送行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是训练学生朗读,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课文还配备了3幅插图,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和古诗。

  二、学情分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的朗读与积累。大部分孩子古诗能背到七八十首,并略知大意,知道名句,早自习时也能模仿老师有模有样地配乐朗读。这首《游子吟》孩子早已熟悉。母亲节的贺卡上有的小朋友甚至用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每日一句孩子们积累过“香九龄,能温席,首孝悌,次见闻。”“事父母能竭其力”“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这是有利的一方面。但仅仅是纸上谈兵,从知恩,到感恩还有一段距离。要让孩子在简单而富有诗意的情境中积淀一份情感,收获一份思考,化作一种行动,任重而道远。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二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四、教学设计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来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主要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1、导入部分:通过赞美母亲、读课题、读诗歌奠定情感的基调。“对母亲,我们有不同的称呼,但天下的母亲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对自己孩子的无私的爱,谁来说说,在你心中,你的母亲是什么样的母亲”学生用的修饰词语可能有:善良、勤劳、起早贪黑、不知疲倦、和蔼可亲、劳累、爱帮助人、美丽、伟大、温柔……接着老师说我们真想把世界上最美丽的词语送给母亲,母爱伟大,母爱无私,让我们永远记住“母亲的恩情”,深情地读好课题。唐朝有个诗人孟郊他也有一个伟大的妈妈,而孟郊,也像你们一样,从小把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到50岁时写了著名的小诗《游子吟》,谁愿意饱含深情地朗读?出示古诗后指名读、齐读。

  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蕴涵着浓浓的感情,在它的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2、品读课文: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想让孩子通过朗读、想象、表演在头脑中留住三幅画面,即“深夜缝衣图”、“依依惜别图”和“太阳与小草图”,其中前两幅是重点,

  (1)出示“深夜缝衣图” ,说说大意。学生会说到“谁在干什么”。

  自读第一自然段后找出最感动的句子。读后交流要注意文图对照。学生会找到“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夜已经很深很深了,她还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昏暗的油灯下这么长时间的缝呀缝,中间母亲可能会有些什么动作?(揉眼、捶背)从揉眼、捶背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导学生体会母亲的不辞劳苦以及对孩子的一片关爱。接着指名读,齐读。

  学生还会找到“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从这句话里,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会体会到母亲“盼儿早日归”的心情。这时再指导看图,观察又细又密的针脚,老师介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回来的日子就会延迟。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是为了让儿子早日归来。这密密针脚承载着母亲深深的期盼,谁能读好这句话?可以配乐朗读。

  再指导看图说图意,应该有了提高,时间、地点、情感要说具体。实际是语言内化的过程。

  此时如果用两句诗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你选哪一句?

  慈母手中线 , 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 , 意恐迟迟归 。

  (2)出示“依依惜别图”。启发学生想象人物对话、动作进行朗读表演。

  就这样天不知不觉就亮了,儿子终于要走了,母亲一直送到村口的大路旁,这一路有千言万语想对孩子说,同学们想一想:母亲可能会说什么呢?学生可能答到早点回来、注意冷暖、好好学习等。老师接着说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可是此刻母亲望着儿子,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一句话,那就是: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这句话中包含着母亲的担心母亲的期盼,谁能读好这句话。

  听了母亲的话,望着母亲头上新生的白发,孩子的眼睛湿润了,此时此刻,孩子会说什么话?肯定是让娘多保重、放心的话。

  表演这一小节。

  (3)出示“太阳与小草图”。

  母子俩难舍难分,但千里相送终有一别,孟郊穿着母亲缝制的衣服,带着母亲的期盼走向远方。他一路走啊走,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默读第三小节思考。诗人看到了什么?(绿色的小草、和太阳)你觉得小草长得怎么样?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小草为什么能长的这样生机勃勃呢?(有太阳的照耀)诗人想到了什么?孟郊觉得什么是太阳的光辉?那么谁是小草?

  拿起书来跟老师读。引读:

  师:孟郊抚摩着 生:身上的衣服,

  师:注视着 生:那又细又密的针脚,

  师:心里想 生: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永远无法报答, 用一句诗来概括你选哪一句?生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指导读好!

  3、总结部分:亲爱的孩子们,我们一生一世都注定无法走出母爱的怀抱,我们一生一世都报答不完------(指着课题)母亲的恩情。现在,让我们深情地诵读这首千古流传的《游子吟》吧。

  板书:

  9 母亲的恩情

  深夜缝衣

  依依惜别

  太阳 小草

说课稿 篇3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

  大家好!这次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五课《妈妈的歌》。本课的五件音乐作品都反映了少年儿童对妈妈深切的爱。通过分析,我决定分三课时完成本课教学。第一课时为欣赏《妈妈之歌》初学《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第二课时为欣赏《鲁冰花》、《小白菜》,学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及另外内容安排至第三课时。今天,我想就本课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向大家详细地谈一谈。

  首先,我想对这教材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欣赏歌曲《妈妈之歌》是我国纳西民歌,她通过母子两人的对话,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志爱和期望以及孩子深情的回报。歌曲的歌词朴实无华,母子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旋律婉转起伏,宽广绵长,充分表现了母子之间真挚的情谊。演唱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曲调寓意深刻,它通过一个平日生活的侧面,生动地描绘了孩子对妈妈的一片深情和孝顺之心。这两部作品的主题相同,是对孩子们进行“爱”的教育的好材料。

  二、教学目标

  综合教材内容及其他教学要素,我认为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聆听歌曲《妈妈之爱》,了解女声、童声的演唱特点。感受音乐中母子之间真挚的情谊。

  2、能基本学会唱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从中体会到孩子对妈妈的深情和孝顺之心。

  3、通过系列实践活动,教会学生懂得母爱之伟大,自己应该懂得回报和付出。

  其中教学重点、难点设定为:通过聆听和学唱歌曲,了解女声、童声的演唱特点。感受音乐作品内涵,懂得母爱的伟大。

  三、教学理念及教法、学法的选择

  新课标提出:音乐课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加强音乐实践与创造。同时还强调了课堂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鉴于以上理念,我决定采用参与——体验、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学模式,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和表现音乐,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过程追求动静结合、张驰有度,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再有,本课的编创等实践活动穿插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唱中有创,动唱结合;听中有创,边听边动,自始自终都鼓励学生的创新与实践。

  那么到底要怎样使我的音乐课堂成为学生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呢?我决定这样安排教学过程:

  四、教学流程及相关考虑:

  一)组织教学

  师生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声中,边唱歌曲边走进教室。师生问好之后,老师直接揭示本课的主题“爱”!

  [音乐课堂应该有一个美的开始,在这个环节中,师生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进教室,就是为了能一个与本课教学主题相披衬的氛围。使孩子一进入教室就能感受到“爱”的幸福!]

  二)主题讨论,欣赏《妈妈之爱》

  1、老师组织学生围绕着“爱”,说说身边爱自己的人!鼓励学生用具体的事例来说一说。

  2、老师引出《妈妈之歌》,随机运用课件介绍纳西民族的风土人情及特色音乐。

  3、出示歌词,诵读歌词,组织学生讨论歌曲所反映的内容是什么?学会区分哪段是妈妈唱的?哪段是孩子唱的。

  4、初听音乐,感受音乐旋律的美感以及音乐中母子之情的深厚。

  5、再听歌曲,感受女声、童声的音色的基本特征。

  6、再次复听,请学生跟着轻轻哼唱,深深体验母子的深情。

  [让孩子有所感悟,不是单靠学生一味地听音乐。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有发自内心的感受,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较长时间的“说说爱自己的人”。有了亲身的体验,感受歌曲的内涵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另外,我还运用课件,向孩子们展现了纳西民族的风土人情,更有效拓展了学生文化的视野!]

  三)初学《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1、 师生谈话,引导孩子去思考妈妈的爱。回忆学过的摇篮曲,唱一唱,再次感受“母爱之伟大”。

  2、从“报恩”引出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学习歌词内容,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3、请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深情地诵读歌词。

  4、初听歌曲: 请孩子们积极展开想象,说一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5、再听范唱,请学生边做推摇篮动作边轻声哼唱。

  [这一个环节由于时间的关系,所以只是处理成“初学”状态。通过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深情地诵读歌词,听音乐想象音乐的意境,边动作边哼唱等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多方位、多感官地感受到“爱”的内涵,逐步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想象力。]

  四)主题延伸

  1、老师引导学生去想想,自己是不是也该为妈妈做点什么?

  2、以“我为妈妈做什么”自由选择

  A为妈妈唱一首歌 B为妈妈背一首诗C对妈妈说一句话D为妈妈做一件事 E其它

  [在这个环节中,我特意设计了“我为妈妈做什么”的自由选择习题,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现个性的舞台,还能使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拓展了学生思维。另外,这一环节的设计,也能促使学生去关注自己身边的“爱”,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本课的主题“爱”]

  五)组织下课

  师生互道再见。在《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的歌声中,离开教室。

  (音乐教学的功能决不仅仅体现在一堂课上,让孩子们在充满着爱的旋律声中离开教室,就是希望能使学生把课堂上所感悟到的,带到教室外,带进自己的生活,使音乐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当然,以上所述只是我对本课的一种设想,若是要投入到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去,我想还应该考虑孩子们的学情,学习的习惯、爱好等方面的因素。但不管怎样,我认为,一堂音乐课只要能成为了孩子们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就是我们教师应该追求的境界!

说课稿 篇4

  内容

  1.教材分析

  1.《棉花姑娘》一文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话故事,收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30课。课文通过棉花姑娘请求燕子、啄木鸟等的动物医生给自己治病的故事,告诉我们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害虫的科学常识。

  2.这篇课文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符合儿童特点,童趣易懂,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启发作用。同时,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了本文,能让学生对科学常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留心观察、探索和发现身边的科学常识的欲望。树立起保护益虫和益鸟的意识。

  2.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他们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掌握一定的识字量,学到一些识字写字和阅读的方法。他们的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为主,但同时又存在理解能力较弱、注意力持久性较差等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课堂的有效调控,采取一定激励措施、直观影像和趣味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设计两个课时来学习本课,第一课时以识字写字为重点,通读课文,第二课时完成后两个生字的学习,精讲课文,在此展示第二课时内容,以下为第二课时的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复习巩固“姑、娘”等7个生字,会写“雪”“星”两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盼望”“ 吐出”等词语的意思,积累ABAB式词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科学常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留心观察、探索和发现身边的科学常识的欲望。学习文中动物角色礼貌待人的文明用语,做一个文明懂礼的学生。

  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文中礼貌用语。

  难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了解一些对人类有用的鸟类和益虫,培养留心观察的习惯,探索科学的奥秘。

  4. 教法

  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激趣法,游戏学习法,情境演读法。

  5. 学法

  指导运用多种形式朗读、圈点批画、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

  6. 教具

  本课主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贴图道具辅助教学

  7.教学程序

  本课设计四个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作为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1. 欢迎可爱的棉花姑娘再进课堂(并贴图)

  2. 板书课题(指导花字写法读法,娘字的读法)

  (二) 巩固识字,学习生字

  1.以游戏抢答的形式复习巩固上节课的生字词。

  2. 指导学生学习“星”和“雪”两个生字。学生自主观察生字的框架结构,配上儿歌,便于记忆和掌握。同时由学生来做小老师讲字,体现语文教学学生主体性特点。

  (解说: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同时关注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 精读品味,读中感悟

  1.出示书中棉花姑娘生病前后不同的图,让学生描述,通过直观的图像来了解课文内容。

  2.指名读,圈画能够描述图片相关语句。

  这两幅图想告诉我们棉花姑娘一个怎样的经历,我们回到课文中找答案。找六个同学来分小节读一下,边听边找,请你从文中找出能描述这两幅图的句子。

  3. 出示第一幅图及文章第一自然段

  (1)了解蚜虫(借助直观的图片资料),体会蚜虫的可恶,指导学生读出讨厌蚜虫的语气。

  (2)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多么”“盼望”两个词语表现了棉花姑娘急切求医的心情。

  4.重点学习2-5自然段

  轻读2-4自然段,用笔圈出棉花姑娘为自己请了哪些医生?(指导学生说话要完整:棉花姑娘请了燕子,啄木鸟和青蛙来治病。)

  分角色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思考,这些医生治好棉花姑娘的病了吗?

  为什么没有治好棉花姑娘的病?谁能分别说一说?(理解“只会”一词,指导朗读燕子说的话)

  利用查阅到的其他动物医生资料,想象对话,并能够正确运用文明礼貌“请”“对不起”等用语,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文明懂礼。

  ______________来了,棉花姑娘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

  (解说:学习这一部分之后,学生初步领悟文章中动物角色的对话模式,并结合想象小组合作编对话,充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交流时,要充分利用多元评价,进行生生评,教师评等)

  再读“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理解急切的心情。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5自然段,知道七星瓢虫帮助了棉花,并结合上下文理解惊奇一词。

  (解说: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以读代讲,并借助直观实际的图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体会语言的妙处。)

  5.学习第6自然段

  对比理解碧绿碧绿,雪白雪白两个词语,并练习ABAB式词语用法(粉红粉红的桃花,金黄金黄的稻田,火红火红的太阳)

  A 不久,棉花姑娘的病好了,长出了碧绿碧绿的叶子,吐出了雪白雪白的棉花。

  B 不久,棉花姑娘的病好了,长出了碧绿的叶子,吐出了雪白的棉花。

  (2)理解“吐出”(出示棉花生长图,解释词语)

  (3)积累好句

  不久,棉花姑娘的病好了,长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了________的棉花。她咧开嘴笑啦!

  奖励阅读一首儿歌

  棉 铃 咧 嘴 笑 哈 哈,吐 出 大 大 白 棉 花,棉 花 用 处 多 又 多,能 织 花 布 能 纺 纱。

  (四)、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篇小文章多有意思啊,实际上这篇文章是在告诉我们,每一个动物都有它自己的本领!

  拓展阅读(《有趣的动物耳朵》)

  (解说:课标要求第一学段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因此根据本课内容,向学生推荐相似的科学小文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

  8. 说作业

  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推荐阅读《有趣的动物耳朵》并与小伙伴们交流阅读收获。

  9. 说板书

  我如下设计板书,将贴图与文字相结合

  1. 居中书写课题 30棉花姑娘

  2. 左边是动物医生的贴图

  3. 右边是写动物医生可以捉的害虫

  整体体现出直观生动,提纲挈领的特点

  10. 说结语

  老师们,我的说课结束了,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第一节“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的基础上,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和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关键。它是电学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能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电学问题 , 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理解欧姆定律,体会灵活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

  会用欧姆定律计算电流、电压、电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欧姆定律的运用,加深对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认识;

  通过欧姆定律的运用,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欧姆定律的运用,树立科学知识在实际中的价值意识;树立物理知识普遍联系的观点,培养对科学的情感。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以及其表达式,变换式的意义。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的形象来支持。

  2、学生已了解了欧姆定律的内容,但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不会灵活的运用,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

  三 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实验法。由于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采用这方法有利于建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因而在本节课教学中设置一个实验 ,目的是促使学生理解并应用欧姆定律。

  (2)分析法。分析法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因而本节课的电路分析中采用了本法。

  (3)讲授法。讲授法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极为重要,也是教学工作者教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法之一。

  2、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离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是没有生机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作用达到完成教学的目的。在上述教学法的正确实施下,结合本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采用了如下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概括归纳法、练习法等。目的是达到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再到“创新”的学习模式。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利用一只电压表和一个已知电阻测未知导体的电阻

  ①实验电路如图所示

  ②实验步骤:

  a.先将电压表接在a、b两点间,测得R0两端的电压为U0,则电流为Ix=I0=

  b.再将电压表改接在a′和b′两端时,测得Rx两端的电压为Ux,则待测电阻为 Rx= R0=

  2、 新课学习:

  应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

  (1)例题:

  例题1 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k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解:R=880kΩ=8.8×105Ω U=220V

  I=U/R=220V/8.8×105Ω =2.5×104A

  答:流过人体的电流2.5×104A。

  例题2 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为9V,R1的阻值是12Ω,开关S闭合时电压表的示数是6V,试问(1)电流表的示数是多少?

  (2)R2的阻值和电路中的总电阻各是多少?

  解析:电路中电阻R1、R2串联,电压表测R2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串联电路中的电流,题中已知电源的电压U为9V,当开关S闭合后,电压表示数为6V,即R2两端的电压U2为6V。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特点:U=U1+U2,可得电阻R1两端电压U1=U-U2,已知电阻R1=12Ω,将U1、R1代入欧姆定律公式,便可求得电阻R1中的电流I1,又由串联电路电流特点I=I1=I2可知,通过电阻R2的电流I2=I1,再将U2、U1代入公式中,可求得电阻R2,同理可求得总电阻R。

  五、巩固练习

  ①R1和R2串联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压为4.5V,测得R1的电流为 0.2A,电压为2V;求R2的电流、电压和电阻。

  ② R1和R2串联电路中,已知R1=6Ω,R2=10Ω,当开关闭合时,连接在R1两端的电压表V1的示数为3V,求电源电压和电路中的电流大小。

  ③R1和R2并联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压为10V,R1= 5Ω,R2=8Ω,求电路中干路以及各支路的电流分别为多少?

  ④电路中电阻R和灯L2并联,已知干路上电流表的示数为 0.8A,R=5Ω,流过L2的电流为 0.3A,求灯L2的电阻有多大?

  六、作业设计

  课后练习 :应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达到巩固欧姆定律内容和表达式。

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材

  这篇课文讲述“我”到非洲旅行与一位卖木雕少年之间令人感动的接触,热情地赞扬非洲人民与中国人民之间纯真的友谊。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课文还准确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语。

  选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习有三个目的:

  1.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

  2.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3.是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把本课定为两个课时完成,其课时目标分别为:

  第一课时

  1、会认11个字,写14个生字。并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1-4自然段,体会瀑布的美和木雕的精致,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

  1、巩固文中的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2、学习5-15自然段,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

  3、了解课文背景,让学生感悟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及中非人民的友谊。

  我把第二课时定为说课对象。本文篇幅较长,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疏远,运用简化阅读教学手段,抓课文重要句段,“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这一目标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为主的教法,让学生去认知、去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积累语言,拓宽视野。具体的教学方法为:

  1、朗读体会法。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中非人民的友情。

  2、阅读拓展法。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补充课外资料,以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对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

  3、情境写话法。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写话,使“其言皆若出吾口,其意皆若出吾心”,强化表达能力。

  三、说学法

  以“遗憾”为中心点,以卖木雕少年的言行、神情为线索,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在自读、自悟、交流反馈中,逐步实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深入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通过写话,拓展思维,加强语言训练,进一步深化对文章中心的感悟。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积累词语。

  1、出示文中的四字词,指名读,齐读。

  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 十分壮观 清晰可辨 (大瀑布)

  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木 雕)

  仔细观赏 爱不释手 五官端正 语无伦次 (人 物)

  2、运用词语:

  师:上面三行词语的排列不是按课文出现的先后为序的,而是重新整理过的,你有什么发现?请你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夸一夸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或那里的木雕。

  生酝酿后交流。

  通过词语的运用学生有很大的自主性,内容可以自由选择情景、语境,可以自由想象。这样为学生的思维活动创设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将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浑然一体,既内化了课文中的新语言,又创造了语言。

  二、自主质疑,提炼问题。

  导入: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景色壮观,吸引了众多游客,木雕更令“我”爱不释手,但卖木雕的少年更可爱更让人感动,让我们走进少年的心灵品味这份感动。

  1.请静思默想,或轻声读读,画出写少年言行和神情的那些句子,体会体会。(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学生读后反馈。

  3.寻找深入感知课文的切入点。

  出示 “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读这个句子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呢?

  生质疑。:①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生:②他怎样对待遗憾呢?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设计“质疑问难”的环节,意在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在内容理解上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

  (三)紧扣问题,读书释疑。

  两个问题包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我们先沿着第一个问题来研读课文吧。

  1、指导研读第一次对话

  课件出示对话:“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1)自由读课文中“我”与少年的第一次对话部分5~9自然段,边读边用“~~~~”划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句子,反复读读,结合上下文想象一下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2)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注意读出语气。

  2、师引导学生感情朗读12、13小节少年和作者的对话。

  研读第二次对话

  “‘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他笑了,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

  (1)指导朗读:我”说的话都有提示语,你看,“高兴地喊”、“感动极了”,这些话容易读出语气;而少年的话该读出什么语气呢?(自由读对话,琢磨少年说话的语气)

  (2)分角色朗读:谁想站起来读读黑人少年的话,表达表达感情;谁想读读“我”的话,高兴高兴,感动感动!

  (3)读着读着,你明白了吗,最后,黑人少年为什么笑了?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比如:自由读,合作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感悟,读中自得。

  四、补充资料

  1、小朋友们,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景区游人如织,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成千上万的游客,卖木雕的少年为什么却特别喜欢中国人,还说中国人是他们的朋友呢?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补充阅读资料及相关图片,教师配以介绍。)

  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人曾大力援助非洲。

  ①周总理曾三次赴非,访问非洲十国。

  ②中国派出了100多个医疗队支援非洲,给非洲儿童治病。

  ③中国援建坦赞铁路。

  2、面对这样无私的帮助,你会怎样想,会怎样做?

  3、面对这样无私的帮助,少年会怎样想,会怎样做?

  4、再来谈谈这个问题:少年为什么说中国人是他们的朋友,而不说其他国家的人是他们的朋友?(学生畅所欲言)

  这一环节中相关资料的补充大大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体现了对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至关重要。图片资料感性、直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积累课外知识。本设计力图通过这些资料的运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提升情感。

  (四)展开想象,总结全文。

  1、友好的感情是相互的,爱的传递也是相互的。正是中国人民的付出,才赢得了非洲少年的感情!我们已被黑人少年那诚恳的态度、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深深打动了。那天晚上,“我”和宾馆里的各国游客,以及许多当地人都对这个黑人少年赞不绝口,大家纷纷夸起了这个黑人少年。请你先想一想,人们会怎么夸?然后你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员,写几句话夸夸这个少年或把你想对这位黑人少年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情感的基础上,与文本产生共鸣,对卖木雕的少年有了深刻的认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的真情实感在笔尖流淌,读写结合,在写中积淀语言,在写中升华情感。

  2、总结谈话: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中国与非洲相距遥远,尽管相隔千山万水,但友谊把中非人民的心连在一起。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课文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地位不可低估。通过总结,能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提纲挈领,存储信息,巩固记忆知识。有利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ai ei ui》一课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一课中包括韵母教学和儿歌教学。本课是第一课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年级段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读“ai、ei、ui”三个复韵母,渗透发音方法。

  2、会认读“ai、ei、ui ”的四声。

  3、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的书写韵母ai、ei、ui。

  (二)过程与方法

  在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去尝试、去发现、去合作、去探究,使他们亲身经历整个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拼音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学习精神,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欲望。

  由于复韵母ai ei ui是由两个单韵母合成的,学生容易发成两个单韵母的音,学生对复韵母的发音方法掌握不够,因此我将掌握3个复韵母的音、形、四声及标调方法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给ui标调作为本课时的难点。

  二、说教法

  由于本课是第一次复韵母教学,为了能够让学生正确、清楚地掌握复韵母的发音方法,以及准确、流利地发好这三个音。在教学中我采用提示、设疑、讨论、游戏、电教媒体等方法来教学本课。

  本课所运用的教具有:拼音卡片和多媒体电脑PwerPint。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篇课文的要求,我准备用以下几个环节来教学本课:

  (一)复习,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认读单韵母和声母,将单韵母卡片粘贴在黑板上,使本来枯燥的复习变得趣味盎然,然后让学生分类,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二)学习ai

  在导入部分,我让学生将单韵母卡片粘贴在黑板上了,这些单韵母是分散着的,现在就要让小朋友去挪动卡片,让六个单韵母一个挨紧一个,空出位置给准备学的韵母。并引导学生说,这些单韵母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空出位置给别人,多友好啊!引出“ai” 音。再出示,妈妈和小孩子在一起,谁高谁矮?进而引出复韵母ai,再板书。再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 从而过渡到新课的学习,让无关紧要的挪动字母卡片变成生动的教学资源,并且在这样的情境中调动已有的经验去观察ai的特点,这个新的知识点是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发现,不是我们老师给予的,要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肯定有学生会读,然后再指名读。 老师纠正。再齐读。再合作读(就是你读我听,或者是我读你听)教师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使教师极具亲和力,让学生在真实,生动的师生互动情境中悟到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再读ai的四声(出示ai的四声)先按着顺序读,再倒过来读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三)课中休息,游戏

  玩扳手腕的游戏,引出ei的发音。

  (四)学习ei

  先学习读准ei音:

  ei由哪两个单韵母手拉手?谁会读?然后再指名读,齐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习的力量来自孩子的主动性”。这一环节扳手腕这个游戏巧妙贯穿在ei的学习中,这样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就很能吸引孩子,孩子能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在活动中掌握读音,巩固读音。

  再学习ei的写法:

  (出示)小朋友“明明”写的ei(这里e和i分得比较开)让学生观察写得好不好?为什么?怎样写才好?

  然后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引导学生看明明这位小朋友写的字,让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中,自己主动发现写好复韵母的窍门。充分相信学生自己能写好,学生认真观察,细心书写,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后会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会变成一种动力,为后面主动学习、自觉观察奠定基础。

  (五)学习ui

  创设打电话情境,引出ui.

  然后让学生观图记Ui的发音和形。

  (六)巩固训练

  出示电脑,学习声母和ai ei ui的拼读。用分组读和开火车读等活动,让学生在熟读中识记字音。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

  《爱莲说》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疏通全文,了解文学体裁和什么是“托物言志”。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的美,能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作为本课的重点。把托物言志的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讨论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教学千法,朗读为本。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2、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3、语文课堂要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因此,我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还多次进行提问,让学生大胆交流回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本文用时两课时,上述教学任务计划第一课时完成,整个教学程序是: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明确教学目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研读探究第一段——小节。

  一、导入新课:

  问:你喜欢自然界中的哪种花?为什么?(投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爱莲说》,首先,我们来欣赏一组美丽的莲花图(用展示)

  这样的导入更直观、可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简介作者,明确教学目标。()

  用出示教学目标,一目了然。

  三、整体感知:

  1、了解文学体裁——“说”,理解标题的含义。()

  2、学习并识记文中的实词()

  之、蕃、淤、濯、亵、逸、鲜

  3、学生自由朗读,自由选读,(投影课文),教师指导

  4、听朗读带(),然后全班齐读。

  在这一教学程序中我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并进一步做到流利地朗读课文。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以读促讲、以读促思、以读促学。

  四、细读课文:

  1、解释关键词(投影),借助工具书4个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之、蕃、自、盛、予、之、出、染、濯、清莲、远、益、清、亭亭、植、亵玩、谓、隐逸者、君子、鲜、同予者、宜)

  2、课堂交流,翻译全文,自由回答,然后投影。

  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是领会全文内容的基础,让学生讨论交流,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效率,在自觉学习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资源共享,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研读探究第一段

  1、(投影)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齐读)

  投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分别从哪方面描写莲花的?(投影)

  投影:(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3、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投影:(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4、莲具有哪些高尚的品质?(投影)

  ①生长环境:“出淤泥不染

  ——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

  ②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

  ——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

  ③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象征君子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清高而美名远扬.

  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象征君子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

  这是本课时的重难点,是学生对问题探讨、解决,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我提的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可以让学生在交流领会的内涵,提高审美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小节:明确什么是象征?

  (投影)象征: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这个简单的小节让学生理解了本文的写作手法之一,也为第二课时说到三种花的象征意义提前做准备。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走向自主》,是科教版《思品》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重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准确了解从众生理的缘故原由及制止悲观从众的方法或途径。作为第六课第二框题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从众征象已有准确的了解,本框题承接前面的内容,并深入到探究从众生理的缘故原由与制止悲观从众的方法或途径上;同时,本框题为背面讨论“偶像与自我”的话题做足了的铺垫,本框题承先启后,处于比较重要的职位地方。

  二、说学情

  青春期的中学生开始向往和追求独立自主,交往重心开始转向同学和朋友,会面临合群众的盲从、独立与自主、崇拜与自我等问题,确立自我、寻找真正的自主这些主题构成了处于青春期的八年级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个体认识、个性、情绪调控能力、意志自制力与坚持性等心理品质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阶段的中学生,求知欲旺盛,模仿能力强,但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从众显得尤为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决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做到自主选择,用于负责。

  (三)知识目标:懂得怎样避免盲目从众,直到克服消极从众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发展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做到自主选择,用于负责。

  (二)教学难点:克服消极从众,做到自主选择,用于负责。

  五、说教法

  六、说学法

  七、说教学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音乐(轻音乐)

  (一)导入新课(2--3分钟)

  第一步,多媒体展示《爱的故事》(壁虎的爱),请学生谈谈看完这个故事后的感想。

  第二步,老师引导:质疑故事的真实性,怀疑它在煽情。一只壁虎正常的寿命可以有20xx年吗?即使有20xx年,一只健康的壁虎自己生活尚经常出现困难,还要十年如一日地养活另一只壁虎,而且那只被钉住尾巴的壁虎,光吃不动,一活就是20xx年?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壁虎是能自我断掉尾巴的,这只壁虎的尾巴为什么没有断掉,难道这只壁虎的尾巴不可以再生?壁虎的尾巴果真能被钉住吗?为什么有人只会感动、惊叹而不去发问呢?盲目从众是非常有害的,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怎样在生活中避免盲目从众呢?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走向自主。(任何事情都有产生的原因,从众心理也不例外,我们要真正做到自主,就必须知道从众产生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讲授新课(35分钟)

  1.从众的原因

  第一步,多媒体展示故事《苏格拉底的苹果》

  第二步,将全班分为3大组,请每组讨论如下问题,并将讨论结果写在大白纸上(问题:最后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慌忙也举起了手。这反映他的一种什么心理?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产生这样的心理呢?)

  第三步,每组派出一名“发言人”与全班交流本组的讨论结果,老师适时引导与总结。

  第四步,请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和体验,举出一个具体的从众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第五步,全班交流,老师小结与过渡: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导致从众的原因很多,缺乏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社会群体的压力和影响是导致从众的两个重要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应采取什么办法去克服盲目从众心理,使自己走向自主呢?

  2.克服消极从众

  (1)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明辨是非

  第一步,用多媒体展示《农夫与驴》的故事。

  第二步,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农夫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第三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8页的故事《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第四步,请学生4人一组,交流“如果你是故事中做作业的小朋友,你应该怎么办”

  第五步,全班交流,老师给予积极引导。

  第六步,请学生就对以上两个故事的启发各抒己见。

  第七步,老师小结:无论是故事中的农夫还是教材中的小朋友,他们都面临消极从众心理的影响,而要克服这些消极影响,就要求他们凡是有自己的主见,能明辨是非,不盲从别人。以上两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分辨是非,决定自己的行动,而不呢个你盲目地随波逐流。对于自己确信的目标要敢于去实现、去争取,不要怕别人议论,总之,要学会明辨是非,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此时板书:独立思考、明辨是非)

  (2)自主选择,勇于负责

  第一步,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60页的故事《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第二步,请学生谈谈这个故事给大家的启发。

  第三步,请学生4人一组,讨论“在生活中面临很多选择时,如何处理”。

  第四步,全班交流,老师给予积极引导。

  第五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2页《善于拒绝》和第63页《梨无主,我心有主》的内容,并请学生4人一组完成教材63页“反思”中的内容。

  第六步,全班交流,老师小结:心中有规则,我们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意愿行动,而不是轻信他人。其实抵制外部不良诱惑的方法有很多,用心中的规则时常约束自己,自觉抵制来自多数人的不合理的意见,自主做出并坚持正确的选择,那么,盲目从众的现象就会从我们身上消失。

  3.自我独立我来测

  第一步,多媒体展示《自我独立测量表》,请学生按照测量要求,进行自评。(学生自己掌握自己的测量结果,不需要交流。)

  第二步,请学生结合测量结果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表格《自我剖析》。

  自我剖析

  呈现自我(存在的不足)

  完善自我(解决办法)

  第三步,全班交流,老师适时引导,并归纳总结独立型的培养方法。

  (三)总结升华(2—3分钟)

  第一步,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网络,并及时巩固知识。

  通过本课的讨论,了解了导致从众的多种原因。我们要克服消极从众,就应当: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明辨是非;要自主选择,勇于承担责任。

  第二步,课后作业:“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是我教学的落脚点,因此我设计的作业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请学生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结合所学知识,从自己最容易从众的某些行为(如:起哄、模仿时尚等)入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抵挡不合理压力和抵御外部不良诱惑的能力。

  板书:

  走向自主

  (一)从众的原因(两个重要原因:社会群体的压力和影响)

  (二)克服消极从众(独立思考、明辨是非,自主选择、勇于承担)

  总之,对讲堂的计划,我始终贯彻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学法为中央,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知识,只管即便做到两个突破:

  第一,突破讲义讲堂的束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本领。

  第二,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的讲授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本领和互助精力,只管即便使讲堂讲授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真正表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要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实用】说课稿合集9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说课稿合集6篇

2.【实用】说课稿合集5篇

3.【实用】说课稿合集8篇

4.【实用】说课稿合集7篇

5.【实用】说课稿范文合集八篇

6.【实用】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

7.实用的说课稿合集六篇

8.【实用】说课稿合集十篇